实证为气逆上冲
胃病的中医分类
胃病得中医分类一、中医胃病分类。
中医辩证,将胃病详分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证型。
主要有: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阻胃络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饮食停滞型等、中医根据胃病得临床表现特点而确定其病证名称,大致有“胃脘痛"、“嘈杂”、“吞酸”、“呕吐”、“痞满”、“反胃”、“胃缓”、“伤食”、“吐血”、“呃逆”、“嗳气”等、1、胃脘痛:简称胃痛,古称“心胃痛"、“心痛”,就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必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症。
现代医学中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脱垂症、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脂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会出现胃脘痛。
胃脘痛仅仅就是一种临床表现,六淫邪气犯胃所致得胃脘痛,多为卒然暴痛,属于急性、以实证为主;胃痛日久,脏腑失调,胃脘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慢性,以虚证为多。
胃痛初起,其病性较轻,多病在气分;凡胃痛兼有胀闷感,且胀痛攻窜两胁及背部,痛无定处,多属气滞。
胃痛日久不愈则属气滞而致血瘀,由气分而病及血分,此类胃痛就是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有明显得拒按。
凡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喜热饮食,得热胃痛减轻,多属寒证;胃痛拒按,饥时作痛,进食后胃痛加剧,多属实证。
临床医师进行中医得辨证施治可达到疗程短、见效快、无痛苦、标本兼治得效果,就是愈后不易复发得、一种较好得治疗方法、2、呕吐:呕吐就是因胃失与降,气逆于上,而引起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得病症,多属于胃部得病变。
呕吐得发生,多与外感、内伤、饮食失节致损伤脾胃有关,临床常根据呕吐得声音强弱、吐势得缓急、呕吐物得性状、气味及其她兼症,判断胃病得寒热虚实。
凡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呕吐属实证者,多兼有胃痛、属食滞引起得,胃脘多有胀满,嗳腐酸臭,且有暴饮暴食得病史。
属于气逆引起者,必兼胃脘胀痛,且连于两胁肋部。
3、泛酸:泛酸就是指因胃中酸液过多,随胃气上逆泛溢而入食道,乃至咽部,随即咽下、常见肠溃疡、慢性胃炎与消化不良等疾病、泛酸常与胃痛兼见,但也常单独出现。
气逆证的名词解释
气逆证的名词解释气逆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不顺畅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气逆证被认为是一种病理状态,与人体的正常气机运行相悖。
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和保护。
气逆证的定义比较简洁明了,即“气逆症是由于气血逆行或不顺造成的一类临床上常见的证型。
”从这样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气逆证的形成主要与气血运行的逆行或不畅有关。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血应该在经络系统中循环不息,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然而,当气机运行受到阻滞或逆行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形成气逆证。
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胸闷、乳房胀痛、胁肋疼痛、烦躁易怒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气机逆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举个例子来说,当人体的气血运行受阻时,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头痛和眩晕;当气机逆行时,可能会导致胸闷和乳房胀痛等症状。
这些都可以被归纳为气逆证的表现。
中医学认为,气逆证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病理因素,包括情绪不畅、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体内气机运行受阻或逆行,从而形成气逆证。
二是先天因素,即个体体质与生理构造的差异。
有些人由于体质较弱,气血运行机制可能较为脆弱,更容易出现气逆证的症状。
针对气逆证的治疗,中医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调整情绪、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饮食调理等。
此外,中医药中也有一些针对气逆证的药物,如逍遥散、益母草等,可以辅助治疗气逆证的症状。
当然,在治疗气逆证的过程中,中医师还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虽然气逆证作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在现代医学中并不常被提及,但它对于我们理解和保护身体健康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掌握气逆证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身体的气血运行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气机逆行或不畅所引起的问题。
此外,对气逆证的认识还可以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调整饮食、锻炼、调节情绪等方面,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气机失调——气逆
概念:⽓逆,即⽓机升降失常,脏腑之⽓上逆的病理状态。
⽓逆与肺、胃、肝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形成:⽓逆病变,多由于情志内伤,或饮⾷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原因所致。
表现:⽓逆多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病变。
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其⽓易亢易逆,⽽肝⼜为藏⾎之脏,若情志刺激,肝⽓暴张,或因⼤怒,⽽引发肝⽓逆上,则可致⾎随⽓逆,或为咯⾎、吐⾎,甚则壅遏清窍⽽发作昏厥。
如《素问·⽣⽓通天论》说:“⼤怒则形⽓绝,⽽⾎菀于上,使⼈薄厥。
”
此外,若突然遭受惊恐刺激,肝肾之⽓或⽔寒之⽓循冲脉⽽逆上,则可发作⽓逆“奔豚”病变。
其表现为病⼈⾃觉有⽓从⼩腹上冲胸咽,如⼩豚之奔突上逆。
应当指出,⽓逆于上多以实证为主,但也有因虚⽽⽓机上逆者,如肺⽓虚⽽肃降⽆⼒,或肾⽓考试,⼤站收集虚⽽失于摄纳,则都可导致肺⽓上逆;胃⽓虚损,和降失职,则亦能导致胃⽓上逆,此皆是因虚⽽⽓机上逆之病机。
中医“实证”有哪些?-中医实证和虚证是什么意思
中医“实证”有哪些?作者:姬领会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6年第03期世间万病,分开来说,要么是寒,要么是热;要么是虚,要么是实。
本期我们接着来谈谈“实”。
实,指的是邪实,也就是邪气存留的意思。
因邪实导致的病证,我们就叫做实证。
中医上的实证只有四种:气滞、血瘀、痰湿水饮、积滞。
下面我就逐一谈谈。
气滞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活力(能量)且不断运动着,可分为清气和浊气,清升浊降,自然之理。
气滞,就是气的滞留。
因气的滞留不畅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气滞证。
气滞证的常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地方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闷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放屁)等减轻,脉多弦。
气滞证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因气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所以浊气在一个地方郁结多了,犹如河面上漂浮物聚集过多之后的流动一样,所以气滞的部位不固定,且散时轻聚时重;浊气郁结,犹如气球的充盈,可出现胀;不通则痛,浊气排泄不畅滞留,可出现疼痛。
情绪的变化可影响气的运动速度,所以气滞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增减。
如果浊气滞留于人体上面而不下降,这时就出现了中医上说的气逆,因气逆而导致的病证,就是气逆证。
气滞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理气;气逆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降气。
人体里面气的总量相对恒定,清气多了,浊气就少,清气少了,浊气就多。
上面谈到,人体能滞留的气都是浊气,故气滞时一定伴有气虚(即清气的不足)。
当患者表现出以气滞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滞证;当患者表现出以气虚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虚证。
这也是中医大夫在临床上见到“胀”的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区分虚实的原因。
拒按者,为实,治疗时以理气法为主,通常用逍遥丸、木香顺气丸之类的药物;喜按者,为虚,治疗时以补气为主,通常用补中益气丸类药物。
第二种情况:“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表明气不仅对血、津液有推动和固摄作用,同时也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
当因血不足,气运行不畅而出现病证,也叫气滞证。
胃气上逆
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致胃失和降而成。
临床表现,不思饮食,脘部胀痛,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噎膈反胃。
胃气上逆证有虚实之分。
由寒饮、痰浊、食积、胃火等引起的属实证;因久病胃气大虚,乃至胃气衰败,过服寒凉药物引起的胃气上逆属虚。
实证的胃气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表证;若饮食停滞者,则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若肝气犯胃,见呕吐吞酸,胀痛连胁;若痰饮内阻,则呕吐清水痰涎。
虚证的胃气上逆,如脾胃虚寒,则食入作吐,完谷不化,脘腹冷痛;胃阴虚者,时作干呕,口渴,胃脘部有灼热感,苔光剥。
胃气上逆证的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方用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小半夏加茯苓汤等;虚证以扶正为主,温中和胃,方用理中汤等,养阴清热,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味。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致胃失和降而成。
临床表现,不思饮食,脘部胀痛,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噎膈反胃。
胃气上逆证有虚实之分。
由寒饮、痰浊、食积、胃火等引起的属实证;因久病胃气大虚,乃至胃气衰败,过服寒凉药物引起的胃气上逆属虚。
实证的胃气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表证;若饮食停滞者,则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若肝气犯胃,见呕吐吞酸,胀痛连胁;若痰饮内阻,则呕吐清水痰涎。
虚证的胃气上逆,如脾胃虚寒,则食入作吐,完谷不化,脘腹冷痛;胃阴虚者,时作干呕,口渴,胃脘部有灼热感,苔光剥。
胃气上逆证的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方用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小半夏加茯苓汤等;虚证以扶正为主,温中和胃,方用理中汤等,养阴清热,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味。
属于西医的说法也就是说是属于胃动力不足服用吗叮啉往往效果不明显.中成药香砂养胃丸也不错,可以看看!食疗:胃胀气跑光光胃胀气多是消化不良,胃肠运动慢造成的,胃炎、胃溃疡的人常会胃胀气,这里提供2个食疗法,3-5天可以改善情况。
食疗方一:炒谷芽15克,金桔2-3枚(或桔饼)炒谷芽有健脾理气的作用,金桔有理气和胃的作用。
实证为气逆上冲
【辨证】
晕厥的实证虚证鉴别表
体质
诱因
体征
脉象
实证 素体健壮 偶因外伤
呼吸急促 沉弦
恼怒
牙关紧闭
虚证 素体虚弱 疲劳、惊恐 面色苍白 细缓无力
肢冷汗出
晕厥与昏迷、中风、痫证鉴别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经验介绍】 【附注】 【小结】
【附注】
本病应综合治疗:针灸对肾绞痛具有很好的止痛 作用,症情缓解后,应中西结合进行排石、消石治 疗。
预防与护理:平时应注意多饮水,以降低尿中易 形成结石成分的浓度,促进小结石的排出,并经常 多做一些跳跃为主的运动,以促使结石下移。
针灸排石的适应症:针灸排石有一定的疗效,其 取决于结石的部位,大小形状。一般认为以结石直 径<1cm,卵圆形,表面光滑,部位低的排出可能性 较大。在时机上,趁绞痛发作时因势利导,排石机 会相对较多,而治疗后不时疼痛,常为排石先兆, 应予注意并加紧针治。
肾绞痛
概述:本症主要是由于肾和输尿管结石向下移 动,引起肾盂、输尿管痉挛所致。本症属中医学 中“淋证”范畴。
病因病机:病因为湿热下受,或过食甘肥辛辣 之品,积湿生热,湿热下注,或劳欲过度,年迈 脏气衰退,脾肾两虚,为湿热之邪所乘。病机总 属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 降失利,发为本病。
【治疗】
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相应背俞穴及 足太阴经穴为主。
近部取穴——肾俞、三焦俞、关元——疏利气 机
远道取穴——阴陵泉、三阴交——清利湿热,
通
淋止痛
配穴: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加 委阳、合谷。
其他治疗:选耳穴肾、输尿管、交感、皮质下、 三焦。毫针刺,强刺激。
呃逆
【临证备要】
一、辩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治疗以理气 和 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选用柿蒂、丁香、制半夏、 竹茹、旋覆花等。肺气宣通影响胃气和降,故宣通肺气 也是胃气得以和降的保证,遣方时可加入桔梗、枇杷叶、 杏仁之品。然临床施治,更应辨证求因,针对不同病因 病机而治。因寒邪蕴蓄者,当温中散寒;因燥热内盛 者,当清其燥热;因气郁痰阻者,当理气开郁除痰;因 脾胃虚弱者,当补其脾胃。若由饮食不当所致者,当调 其饮食,宜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忌食生冷、辛辣,避 免饥饱失常;由外邪所致者,当注意起居有常,避免外 邪侵袭;由情志不遂所致者,当畅其情志,避免过喜、 暴怒等精神刺激;由久病体虚所致者,当扶正补虚,同 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病机特点
呃逆 两者同属胃气上 逆的表现 气从膈间上 逆 胃气阻郁, 气逆于上
主 证
呃呃连声,声 短而频,不能 自制。 沉缓的嗳气声, 常伴酸腐气味, 食后多发
嗳气
【辨证论治】
☆ 辨证要点
1、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 生理现象: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且无明 显兼证者,属暂时生理现象,可不药而愈。 病理反应:若呃逆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 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病证过程中 ,可视为呃逆病证,需服药治疗才能止呃。
呃
Hiccup
逆
【概念】
呃逆: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 冲,喉中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 不能自制的病证。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又称" 哕逆"。它可单独偶然发生,亦可见 于它病的兼证,呈连续性或间歇性发 作。
呃逆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形式,其特征是 吸气肌肉的突然收缩,随之又因声门突然关 闭而终止,从而产生特有的“呃逆”声音。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疾病。
【范围】西医学中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胃肠手术后出现以呃逆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结中焦;或进食过快或过饱,使食滞于胃,中焦气机壅滞;或过食辛热煎炒之物,或醇酒厚味,或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胃火炽盛,腑气不行,以上诸因素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过度,以致精神抑郁,久则脾胃气机郁结不畅;或恼怒太过,则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致脾胃气机动乱,郁结不畅,均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膈间之气不利,上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3.六淫因素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气失和,寒气上逆,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4.正气亏虚素体虚弱,或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之后耗损中气;或热病,或吐下太过,耗损胃阴;或久病及肾,肾气亏虚,失于摄纳,虚气上冲,均可致胃失和降,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5.痰饮血瘀由饮食、情志、六淫外袭、正虚等因素,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形成痰饮,停留于胸膈胃脘,致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痰饮随逆气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或因气虚血运无力;或气郁而血行迟缓,形成血瘀;或久病入络;或胸腹部手术后伤及络脉,形成脉络瘀阻,瘀血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二、病机1.发病一般发病急骤,亦有发病缓慢者。
2.病位在膈,与胃、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3.病性为本虚标实。
虚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实为寒邪、胃火、食滞、气郁、痰饮、瘀血。
4.病势病之初以实为主,涉及肺、胃,日久则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可逐渐波及肝、脾、肾,并气血阴阳受损。
5.病机转化呃逆的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与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寒伤阳气而出现虚寒之证。
呃逆
呃逆【概述】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呃为象声词,形容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为病机,指胃气上逆。
本病病情轻重程度差别极大,如系偶然发作,大多轻浅,常常可以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闭气不令其出入,或突施惊吓,皆可取得较好的止呃效果。
如果持续不断,反复出现,则须给以适当的辨证施治,始能渐平。
若在其他疾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呃逆,常为病势转向危重的表现之一,应予重视。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也无明显性别差异。
呃逆古称“哕”,或“哕逆”。
民间俗称“打咯忒”。
古代文献中有关本证的主要论述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哕即为逆。
《内经》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胃失和降有关,乃中焦先有寒气,与新入谷气相混,凝聚不行,逆而上出所致;并记载了以草刺鼻取嚏以宣通肺气、“闭气一时”及“大惊之”以转移患者注意力,来达到止呃目的的三种简易方法。
《金匮要略》详述了呃逆的证治,如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治胃寒气闭之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和胃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对“哕而腹满”之实证,则提出“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的治疗大法。
宋·陈无择又补充了“胃虚膈热”及“膈间有痰水”之病机,并将病变部位扩大到膈。
明·张景岳将本证概括为寒呃、热呃、虚脱之呃三类,“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则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
”可谓简明扼要。
清·叶天士则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阴浊上逆,亦能为呃。
”清·李用粹还补充了瘀血为病的病机。
西医学认为呃逆为膈肌痉挛所致。
凡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致病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但均因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
一、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若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或胃腑受寒,致寒气蕴蓄于胃,胃阳被遏,气失和降,胃中寒气循肺经上逆动膈,上冲喉间,可致呃逆,呃声沉缓有力;因寒邪为病,热则流通,寒则益增,故得热则减,遇寒尤甚;胃中有寒,故口和不渴,胃气受阻,和降失司,则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呆食少;苔白润,脉迟缓亦为胃中受寒之象。
厥证
第七节厥证定义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在短时间内苏醒重者—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释义厥的含义有多种:1.发病形式: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素问·大奇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即以暴死为厥。
2.指病理机制:指气机逆乱,气血败乱。
“厥者,逆也”,“厥者,尽也”。
《灵枢·五乱篇》:“乱于臂胫,则为四厥。
”3.临床表现:以四肢逆冷、手足不温为厥。
《素问·厥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4.六经形证:如《素问·厥论》叙述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
如《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此指神志病证而言,现已不用。
今论之厥证,主要指前二者而言。
第三种,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厥证。
历史沿革1.厥证的病名首见于《内经》,但不同篇章中其含义各异(不同名称大约有30种),概之有四:①以暴死为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②以四末逆冷为厥。
③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
④以病情严重者为厥。
《内经》对厥证的病机认为是气机逆乱、气血运行悖逆所致。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仲景论厥,承袭了《内经》中手足厥冷为厥的论点,且以外感发厥为主,认为寒厥与热厥的病机为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不能顺接的结果。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并创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厥证的代表方。
3.宋金元时代,皆宗仲景之说,所论以外感发厥,四肢逆冷为主。
4.明清以来,区分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张景岳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认为厥证的含义有两个方面: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则为手足逆冷,故分为寒厥、热厥、阴厥、阳厥,发生于杂病中则为突然昏倒,故分为气、血、痰、酒、色之厥。
胃气上逆
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致胃失和降而成。
临床表现,不思饮食,脘部胀痛,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噎膈反胃。
胃气上逆证有虚实之分。
由寒饮、痰浊、食积、胃火等引起的属实证;因久病胃气大虚,乃至胃气衰败,过服寒凉药物引起的胃气上逆属虚。
实证的胃气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表证;若饮食停滞者,则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若肝气犯胃,见呕吐吞酸,胀痛连胁;若痰饮内阻,则呕吐清水痰涎。
虚证的胃气上逆,如脾胃虚寒,则食入作吐,完谷不化,脘腹冷痛;胃阴虚者,时作干呕,口渴,胃脘部有灼热感,苔光剥。
胃气上逆证的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方用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小半夏加茯苓汤等;虚证以扶正为主,温中和胃,方用理中汤等,养阴清热,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味。
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致胃失和降而成。
临床表现,不思饮食,脘部胀痛,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噎膈反胃。
胃气上逆证有虚实之分。
由寒饮、痰浊、食积、胃火等引起的属实证;因久病胃气大虚,乃至胃气衰败,过服寒凉药物引起的胃气上逆属虚。
实证的胃气上逆,如外邪犯胃者,常兼表证;若饮食停滞者,则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若肝气犯胃,见呕吐吞酸,胀痛连胁;若痰饮内阻,则呕吐清水痰涎。
虚证的胃气上逆,如脾胃虚寒,则食入作吐,完谷不化,脘腹冷痛;胃阴虚者,时作干呕,口渴,胃脘部有灼热感,苔光剥。
胃气上逆证的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方用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小半夏加茯苓汤等;虚证以扶正为主,温中和胃,方用理中汤等,养阴清热,方用橘皮竹茹汤加味。
属于西医的说法也就是说是属于胃动力不足服用吗叮啉往往效果不明显.中成药香砂养胃丸也不错,可以看看!食疗:胃胀气跑光光胃胀气多是消化不良,胃肠运动慢造成的,胃炎、胃溃疡的人常会胃胀气,这里提供2个食疗法,3-5天可以改善情况。
食疗方一:炒谷芽15克,金桔2-3枚(或桔饼)炒谷芽有健脾理气的作用,金桔有理气和胃的作用。
“冲气上逆证”理论探讨及针灸治疗
冲脉是 人 体 奇 经 八 脉 之 一 , 于 其 循 行 , 关 《内
经》 的记载分散在若干篇章 , 素问 ・ 如《 骨空论》 日:
“ 冲脉者 , 于气 街 , 起 并少 阴之 经 , 脐 上 行 , 胸 中 侠 至
另一 分支 , 胞 中分 出 , 从 上行 于 脊 柱 前 , 向后 与督 脉
相通 。
冲脉 上至 于头 , 至 于 足 , 串 全 身 , 总领 诸 下 贯 为 经气 血 的要 冲 , 任脉 相 并 行 , 与 督 脉相 通 , 足 与 又 与 阳明会 于气 冲穴 , 与足 少 阴经 相并 而行 , 胃和 肾 又 与 相联 系 , 其脉气 在 头 部灌 注诸 阳 , 下 肢 渗 入 三 阴 , 在 因此 容 纳和调 节来 自十 二经脉 、 脏六腑 的气 血 , 五 故
海 针 灸 杂 志 ,0 0,9 1 ) 74 2 1 2 ( :3 . 1
2 冲气 上逆 证 的临床 表现
关于冲气上逆证的临床表现, 素问 ・ 《 骨空论》 日: 冲脉为病 , “ 逆气里急。 《 ” 难经 ・ 二十九难》 曰:
[4] 1 冯荣 昌, 龙文.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耳 鸣 3 2例[ ] 上海针灸 杂 J.
虽然 冲脉对人体非常重要 , 但古代 文献 中关于冲脉 的记 载 过于分 散 和笼 统 , 加 了后世 医家 正 确 认 识 增
冲脉 和运 用 冲脉 治疗 病 证 的 困难 , 使得 这 一 对 人 体 极其 重要 的经 脉 , 被 忽 略 , 能 在 临 床 上 广 泛 应 渐 未
用。
挥 , 其是 近 代 著 名 中 医学 家 张 锡 纯 在 其 著 作 《 尤 医 学衷 中参 西 录 》 中详 细 论 证 了 “ 冲气 上 逆 证 ”的病 因、 机 、 病 治法 、 方药 等 , “ 使 冲气 上 逆证 ” 论 趋 于 理 完善 。但 是其 治疗 仅 限于药物 , 未涉及 针灸 治疗 。 并 考虑 到本证 属 于 冲脉为病 , 因此 , 者近 年来在 临床 笔 采用 经络 辨证 的 思路 , 取 公 孙 、 冲 等 穴位 , 选 气 运用 针 灸来 治疗本 病 , 收到 了显 著 的疗 效 。本 文 就 冲气 上逆 证 的病 因 、 机 、 病 辨证 、 灸 治疗 等 方 面 做 一个 针
辨证论治——精选推荐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1、阴阳⼋纲辨证法⼀、辨阴和阳阴阳两纲是中医⼋纲中的总纲。
⾥、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
根据上述六纲分析,阴阳的整体病程中,有兴奋与抑制、亢进与减退、有余与不⾜,在阴证阳证之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把复杂多变的证候,概括为阴证、阳证两⼤类型。
1、阴证:症见精神萎顿,语⾔低微,⾯⾊暗晦,⽬光⽆神,动作迟缓,近⾐喜暖,⼝中合,如⾯向壁卧,闭⽬恶明,不欲见⼈,⾝寒肢踡,呼吸微,欲得温,不渴⾝寒,⼿⾜冰冷,便溏,⼆便清⽩,脉沉或迟,苔⽩滑,脉沉迟⽆⼒等。
2、阳证:症见精神兴奋,烦躁谵语、发热⾯⾚,⾝热多⾔,⾝仰肢展,⾝轻神烦,去⾐喜凉,⽓粗⼝渴,语⾳粗壮,开⽬望明,喜于见⼈,⼿⾜温⼝渴引饮,便秘溲⾚,⾆苔黄燥,脉浮或数,或脉数⼤有⼒等。
3、真阴不⾜和真阳不⾜:均是由于阳⽓和阴⽓偏虚,所表现的两种不同病情。
《医学⼼语》说:“假如脉数⽆⼒,四肢倦怠,唇淡⼝合,肌冷便溏,饮⾷不化,此真阳不⾜也。
”程国彭说:“脉数⽆⼒,虚⽕时炎,⼝燥唇焦,内热便结,⽓逆上冲,此真阴不⾜也。
”《沈⽒尊⽣书》说:“阳虚阴虚皆属肾。
”“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真阳即真⽕也;审是虚⽕,右尺必弱;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真阴即肾⽔,审是⽔虚,脉必细数。
”⼆、辨表和⾥是鉴别疾病病位内外,及病势深浅、轻重的两个纲领:《内经》:“⽪⽑经络为外,外有病属表属轻;脏腑⾻髓为内,内有病属⾥,属深属重。
”1、表证:是病变于机体表部的症状。
为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
温病时邪在卫属表,邪在太阳属表,表证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发热恶寒或恶风,苔薄⽩,脉浮为主,或兼见头痛,⿐塞,咳嗽等。
若邪⼊少阳,属半表半⾥证。
症状:疾病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汗,头痛脉浮,⾆苔薄⽩者,为表证。
应鉴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表邪⼊⾥证,以便进⾏治疗。
(1)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热、脉浮;(2)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3)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4)表虚和表实共有证:恶寒、发热、脉浮;(5)表虚:有汗、脉浮缓;(6)表实:⽆汗、脉浮紧。
呃逆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
目的要求
1.掌握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呃逆历代主要历史沿革。
3.掌握呃逆的主要病因时饮食不节、情志不和、 正气亏虚。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 胃气上逆动 膈,膈间气机不利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 胃。
4.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噫(嗳气)的鉴别。
5.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6.掌握常见证型的辨治施治。
六、其他疗法
对于较轻的呃逆,尚可用一些简便方法 治疗。如导引法、取嚏法、指压内关法 等,较重者可针刺内关、膈俞穴,常可 取效。
七、转归预后
呃逆一证,病情轻重差别极大,一时性 呃逆,大多轻浅,只需简单处理,可不 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则服药 后多可平呃。若慢性虚衰病证后期出现 呃逆者,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 气欲脱的危候。
气机郁滞证
症状: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 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 薄白,脉弦。
治法: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药物: 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 丁香、代赭石。
加减
⑴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 肝和胃。
⑵若气逆痰阻,昏眩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降逆化痰。
历史沿革
呃逆古称“哕”。《内经》首先提出病位主要 在胃并认识到与中上二焦及寒气有关。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 三证辨治:属寒、属虚热、属实,为后世寒热 虚实分类奠定了基础。
病因病机
引起呃逆的主要病因有:
– 饮食不当 – 情志不遂 – 正气亏虚
病因
1.饮食不当 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 吴茱萸、丁香、柿蒂。
加减:
⑴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 麦芽。
气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气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气逆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常见病症,一般表现为胸闷、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
气逆症状的出现往往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因此及时了解气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气逆的症状。
气逆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闷、腹胀、嗳气、恶心、食欲不振等。
患者常常感到胸腹部不适,有一种被气堵住的感觉,同时还会出现嗳气、恶心的症状,导致食欲不振。
在中医理论中,气逆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气逆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
其次,针对气逆的治疗方法。
治疗气逆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饮食、调整情绪、运动锻炼等。
首先是调理饮食,患者应该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
同时,患者还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也是治疗气逆的重要方法。
另外,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也有助于改善气逆的症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脾胃功能。
除了调理饮食和情绪,中医药物治疗也是治疗气逆的重要方法。
中医认为气逆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因此在治疗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和理气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香附、陈皮、白术等,有助于改善气逆的症状。
此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可以作为治疗气逆的辅助手段,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脾胃功能。
综上所述,气逆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同时可以考虑中医药物治疗和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希望本文所述的气逆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有所帮助,能够早日摆脱气逆的困扰,恢复健康。
刍议《伤寒杂病论》“气上冲”
604 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24,Vol.17,No.4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4434);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21]271号)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朝远(博士研究生)],儿科(张喜莲㊁陈汉江);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陈朝远(博士研究生)㊁张喜莲㊁陈汉江]作者简介:陈朝远(1997-),2023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系㊁肝系疾病㊂E⁃mail:chengirl1997@通信作者:张喜莲(1972-),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马融教授学术继承人㊂E⁃mail:zxl2072@刍议‘伤寒杂病论“ 气上冲”陈朝远 张喜莲 陈汉江【摘要】 气上冲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组症状群,其内在病机证治有待进一步挖掘㊂本文着眼于 气上冲”,通过训诂释义,考证气上冲源流,辨析原文语境含义,总结症状要点,说明气上冲本质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升降层面的气机紊乱,并从脏腑㊁经络㊁六经气化三个层面阐述病机:病根于肾,以冲脉为路径运行,因少阴枢机不利而发;分析上冲之气在不同病机下寒热两种中见属性的从化方向及与卫气㊁相火相关的病理本质;梳理张仲景针对气上冲的治疗大法,挖掘咳嗽㊁水气㊁痰阻等兼症的诊疗要点,扩大 气上冲”的概念及临床诊疗范围,为经方运用提供思路㊂【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气上冲; 气机紊乱; 冲脉; 少阴枢机; 寒热从化; 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4.007 气上冲是一种患者自觉气自下向上冲的症状,因性质㊁强弱等差别表现出轻则 气上冲胸”,重则 气从少腹上冲心” 气上撞心”,甚者 气上冲咽”等多种形式㊂‘伤寒杂病论“中, 气上冲”这组症状群作为主症或兼症,见于不同病症发展过程,是重要的辨证抓手,但其内在病机及诊疗要点未得到深入阐释㊂本文通过对 气上冲”的源流考证及文献研究,深入挖掘病机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并从经典出发,延伸相关证治方药的应用要点,系统梳理张仲景学术观点,以期指导临床㊂1 气上冲释义气上冲概念的核心为 冲”㊂冲字甲骨文为”,展现了河中央被急流激刷之象㊂‘说文解字“中作 沖”,意为 涌搖也,从水中,讀若動”,指水发于地下向上涌流,直朝某一方向撞击而去,说明冲本有自下向上的方向属性,且力强劲盛㊂冲气一词首见于‘道德经“: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阴阳之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平衡状态㊂病理性的气上冲首见于‘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㊂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㊂”少阴君火在泉之年,多见腹中内热炽盛,火气上冲于胸,出现心胸满闷㊁喘息不止的症状㊂‘灵枢㊃四时气“: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 少腹控皋,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皋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散于肓,结于脐㊂”邪侵大肠,循手阳明脉上冲相表里之胸府㊂邪气客小肠,则络心脉抵胃兼贯肝肺而引动肝气上冲肠胃,直抵心胸,说明邪气可借经脉循行及脏腑络属关系,传于相表里的脏腑,引气上冲㊂‘难经“中肾积奔豚也存在气冲症状: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㊂”此处病机多归于寒邪入侵,肾阳不足,阴寒之气循肾经上行,均为‘伤寒杂病论“对气上冲概念的发挥运用奠定了基础㊂气上冲在‘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提及共16处,治方8首,各呈法度(见表1)㊂结合原文表述,气上冲展现了双重身份的隐喻概念:既是症状的描述,也体现病机㊂症状上指患者自觉有一种气起源于下腹向上奔涌,直到咽喉或心胸某处停止;在病机上则提示为上下升降层面的气机紊乱,因其与厥气上行㊁大逆上气等气上逆的临床表现相似,均属气机失调范畴,故鉴别病机是关键㊂上气的实质是气逆,指本应下行的脏腑经络之气向上行走,即运行方向与正常运行方向相反,主要矛盾在气当降而不降,代表方有肺气上逆的射干麻黄汤㊁胃气上逆的半夏生姜汤㊁肺胃之气上逆的麦门冬汤等,见咳㊁呕㊁吐等症状㊂气上冲指气沿原来的运行方向以过度亢盛的力量上行的病机,运行方向没有发生改变,是气的容量出现生理性的过剩[1],主要矛盾在气当安而妄动,并因强度的不同而出现发作欲死等表现,病机内涵可统摄于六经辨证,并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㊂2 上冲之气的病机特点2.1 气冲起于肾气上冲”均起于腹,位在脐部以下,属阴位㊂少腹居乙癸二脏,故病之所起与下焦肝肾相关㊂奔豚病的典型症状即为气上冲,叶霖‘难经正义㊃卷四㊃五十六难“言奔豚本质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4,Vol.17,No.4605表1 ‘伤寒杂病论“ 气上冲”相关条文方药篇名条文方药病机核心症状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㊂方用前法㊂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㊂桂枝汤阳气尚实卫气上冲气上冲痉湿暍病脉证第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㊂葛根汤邪入阳明阳郁气冲气上冲胸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㊂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素有水饮心阳不足寒水上泛水气上冲气从小腹上冲胸咽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阳虚水停水气上冲气上冲胸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17条)/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㊂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㊂桂枝加桂汤阳虚水寒肾气上冲气从少腹上至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㊂奔豚汤从标化热相火妄动气上冲胸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㊂乌梅丸厥阴阳虚火郁上冲气上撞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65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㊂瓜蒂散痰饮留胸经气上冲气上冲咽喉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法(第392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㊂烧裈散少阴邪结蕴热上冲热上冲胸为肾气上冲: 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者,少腹,肾之分部,由少腹上冲至心下而止,上下无定时也㊂喘逆者,足少阴之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肾气上冲故也㊂”病症特点恰符合肾经运行㊂气上冲多于太阳病阶段外感误治之后,因阳气损伤程度不同出现一系列递进的病证㊂邪气袭表,卫阳虽郁闭但尚未受损,故可向外趋上以逐邪㊂寒邪若进一步入里,则损伤阳气,鼓动肾阳气化奋力抗邪㊂若内生水饮痰湿等留于阴位,亦因肾气动蛰而诱发上冲㊂气冲上至心㊁胸㊁咽,从经脉循行来说,最高点咽喉有多条经脉可达,三阴经循咽喉之里为本,行气血津液以润养,少阴为主;三阳经循咽喉之表为标,御六淫疫疠之侵袭,阳明为主[2]㊂‘素问㊃经脉别论篇“言明手少阴心脉异动受扰则 心痛嗌干”,肾脉 走喉咙注心胸”行于内,可见冲气本于足少阴肾,通少阴经脉㊂2.2 借冲脉为路径气上冲病发于肾属少阴,脏气升降失度是病机核心㊂手足少阴经脉并不顺接流注,肾经虽 入肺” 络心”,但为未贯通心肾,气冲是通过哪条路径完成的呢?尤怡谓 冲气,冲脉之气也㊂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提示肾经与冲脉关系密切㊂综合梳理内难经中冲脉的循行线路,‘灵枢㊃动输“: 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㊂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斜)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㊂”‘难经“: 起于气街,并足阳明之经,挾脐上行㊂”据此可知冲脉起于胞中,位于肾下,体内深行于胸腹,向上抵达咽喉㊁心胸,向后走在脊里与太阳经脉相携而行,又借助于足少阴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别络出入于体表和脏腑之间,三条经脉相伴而行[3],最终共通于气街㊂‘难经㊃八难“注见: 夫气冲之脉者,起于两肾之间,主气,故曰肾间动气㊂”冲气发源自肾间动气,动气源本自元气,元气生于肾中㊂故 气”是冲脉的实质[4],肾是冲脉之根[5], 气动”为冲脉的外部特征㊂冲气由先后天之气合成,‘医宗金鉴㊃冲脉循行歌“: 一身之大气,积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气,是所受者,即人之肾间动气也;有后天之宗气,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气也㊂”少阴肾本就与阳明胃关联紧密,‘外经微言㊃考订经脉篇“: 其支者,起于胃口,循腹过足少阴肾经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街而合㊂”‘灵枢㊃动输“言经脉十二中手太阴㊁足少阴㊁阳明独动不休,阳明经输注于足少阴经,以后天之气滋先天,合成冲脉动之根源㊂‘左传㊃昭公元年“中 及冲,以戈击之”,冲为交通要道,冲脉是诸经气交的要塞,肾气胃气流转成冲气,气足成脉,变为通路㊂从病机上看,冲脉又称伏冲之脉,‘灵枢㊃百病始生“: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㊂”外邪客表,可传入冲脉,‘素问㊃举痛论篇“: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㊂”寒邪袭表,流传冲脉,阴邪下注及肾,正邪相争于下焦,积久不发,将病气正气均转注至冲脉而发㊂冲脉的循行㊁冲气的构成和病机转化均提示冲脉为 气上冲”之道㊂606 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4,Vol.17,No.42.3 以少阴枢机不利为机要伤寒以六经立法,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㊂‘素问㊃六节藏象论篇“言 各以其气名其脏”,张志聪强认为 六经”不是脏腑却可统概脏腑,不是经络而又不离经络[6]㊂六经钤百病的实质是用六经气化,开阖枢运转气机统摄外感内伤辨治㊂上冲之气起于下病当属三阴,发于上为机转三阳,少阴为阴枢,位配下焦,在脏属肾,少阴枢转肾阴中的真阳得以温升,太阳开,厥阴阖,功在枢转上下阳气[7]㊂六淫邪气袭表,则太阳开机不利,阳气被郁,表虚中风,故以桂枝汤祛邪㊂太阳少阴互为表里,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发汗太过伤及肾中阳气,则邪气易内陷少阴㊂太阳寒水禀少阴君火方能周流圆通,太阳经气被遏,则少阴肾枢机不利,若少阴之气尚盛,便能鼓动邪气从阴出阳,故少阴病也可从太阳转出,法同桂枝加桂汤鼓动肾气㊂上冲自内伤而发,厥阴阖机不用,敛阴不能㊂‘温病条辨㊃下焦“: 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㊂”少阴枢使心火下行,肾水上济以成水火既济,少阴不利则气血转化不足,厥阴关阖失职,气机向下闭藏不及,相火疏泄不利,上冲无制㊂如此可见气上冲在六经开阖枢气化系统中以少阴枢机不利为机要㊂3 气上冲的性质3.1 寒热属性转化气上冲病根于少阴㊂少阴分心肾,水火异气,皆以君火统之㊂‘素问㊃六微旨大论篇“云: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㊂”少阴㊁太阳从标从本,标本不同,气应异象,在不同体质㊁病邪侵袭深浅及患病时令运气因素等影响下可从化出寒热两种病性㊂少阴之气冲从本是阳气受损,寒邪入里,正气尚能抵抗,为表寒证,如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㊂阴寒邪气持续深入,引动水寒之气上冲㊂从标化一则阳郁煎灼,欲为刚痉,二则心火不潜,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下焦相火不安其位而上冲,见病热之象㊂‘伤寒论㊃辨脉法“言: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㊂”正如‘四圣心源“: 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蛰,火分君相,其实同气,君相皆蛰,则肾水不寒㊂”火气上冲实为相火,皆在心肾不能互济,君火不德,肾中寒水留积,从本则形成桂枝加桂之虚寒证,若相火妄动,热象萌生,亦可转为奔豚汤之虚热证[8]㊂阴阳易虽言 热上冲胸”,但其病机仍受争议,尚无法明晰其病理本质[9]㊂上冲之气可兼有寒热两种属性,与阴阳对立统一,冲气聚合万物由生的中医传统阴阳两分法的哲学观相契合,故气上冲也可理解为人体在病态下致中和,达平衡的自愈趋向㊂3.2 气的属性3.2.1 卫气 外感之气上冲,病起太阳,伏于少阴㊂太阳经为六经之首主护表,‘类经㊃八卷“: 卫气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太阳,故太阳主外㊂”卫气为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协同足太阳发挥卫外作用㊂太阳经脉受寒邪侵袭,脉外之卫气被激发协助太阳卫分向上向外抗邪㊂‘灵枢㊃营卫生会“言 卫出于下焦”,卫气化生于脾肾,亦与元气相关,也靠肾中元气所生之 动气”推动运行,始于足太阳经,周流一日注于肾㊂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邪气随针直入下焦,玄府郁闭,枢机转换不利,卫气自肾间发起不能从正常上下通行三焦,‘难经㊃三十一难“言三焦之府在气街,为卫气疏散的孔窍,故从气街借道冲脉上冲,可见卫气循行及作用均为 气上冲”所属㊂3.2.2 相火 气上冲根于少阴,发于厥阴,属相火妄动冲上㊂赵献可言相火 寄于肝肾之间,此乃水中之火,龙雷之火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言 夫下焦阳气少火也,即相火也,其火生于命门,而寄于肝胆”㊂相火藏于肝肾,得肝胆枢利而用㊂而若外感寒邪深中,肾水伏邪则肝木郁闭,厥阴生发不畅,少阳不舒则内郁化火,必会向外以抗冰伏,故相火上冲浮游而不归宅[10]㊂ 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动辄惊恐,肾精耗散,相火寄于肾阴,肝胆为木无水养则燥火独炽,火热易亢,风木煽而化三焦相火,相火无藏身之位而冲上㊂厥阴阳明阖机不利,阳热内郁,若兼脾胃虚弱,水饮内生而下流,相火之位被邪气所占,且不能化生宗气下行助养肾气以安相火,则生阴火而上冲㊂4 气上冲治在枢转少阴治气上冲,以安气为要㊂‘尔雅“有言: 制动之主曰枢机㊂”从少阴枢机出发,开太阳,阖厥阴,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病有深浅,治有层次,随证用方(见图1)㊂4.1 开太阳,枢转少阴,布散阳气寒邪侵袭,太阳寒水气化能力受损,随邪气内侵加深,阳气郁闭程度不同,需用不同层次的温热药散寒化气㊂外邪侵袭,肾阳化生卫阳,正邪搏于腠理,辛温药桂枝汤为温阳化气平冲;阳郁加重,热化而传阳明见 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故借麻黄味辛热,外透皮毛,入络通里,用葛根汤解肌生津,气雄解痉㊂如邪气直入损伤心阳,上焦阳虚空泛,再犯肾阳,下焦虚寒,不能制水,病邪进一步深重,则予桂枝加桂汤㊂心阳不足,肾阳亏虚,火不暖土,脾胃阳虚,若素有水饮,土不治水,水寒上冲无所阻挡,主以苓桂剂温阳化气,已作用苓桂术甘汤,欲作用苓桂枣甘汤;如水停心下,阳虚甚者,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坎离互济,则阳舒气布,水寒得平㊂4.2 阖厥阴,枢转少阴,君相安位惊恐伤肾,厥阴不阖,阴枢不利,气机失和,则 气上冲胸”发作㊂厥阴逢阴尽阳生之际,一阳初生,木应春时之气发自太阳寒水,生生之气,萌发上行,气机正常运行则调达舒畅㊂阳出太阳,若少阴不藏,太阳不使,则厥阴气虚,阳气郁闭,不能外达,相火上冲而为化热[11];肝木乘土,胃阴不足故燥烦气冲,见厥阴病提纲证,脾气不转,胃中为浊,可用乌梅丸酸补肝体㊁辛泻肝阳平冲,则气冲 复还止”㊂肾水不足,火旺熏蒸,则胃阴亏虚,相火被引,乘其所胜之虚而杀伐脾胃中土,胃阴干涸则腹内拘急而伴疼痛,少阴不枢,厥阴肝木不阖,枢转不通而中见少阳化火 往来寒热”㊂知肾内涵水火,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4,Vol.17,No.4607图1 气上冲”病机证治图需咸收摄以坚,故用咸寒之甘李根白皮,泻子脏右牝肝内所主浮火,用芍药㊁当归㊁川芎走守结合,酸收辛散,成奔豚汤以泻相火㊁安肾平肝,则气机枢利㊂5 气上冲临证辨治重兼症辨兼症对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也是临证治疗的关键,‘伤寒杂病论“中以挟寒痰水饮之邪气上冲为主㊂‘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 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㊂”气上冲常伴随咽喉症状或兼咳喘,‘高注金匮要略“[12]注云: 倘胸中之阳气亏损,而下焦肝肾之阴气上乘,则心下痞塞甚而心中遂坚息摇肩者 息引胸中上气㊂”肺为宗气之所,亦汇通于冲脉,胸阳虚衰,宗气不足,若下焦有形实邪凝滞,气虚邪凑,夹痰则冲击气道而兼咳喘及咽部异物感㊂‘素问悬解㊃经络论“: 冲脉为病,经气上冲,逆气而里急㊂其病气逆之极,上冲咽喉者,则治其渐,渐者,上挟颐也,足阳明之大迎也㊂”病根于肝肾,治在肺胃,可降胃气以平冲,暗合张锡纯 冲脉不治,取之阳明”之道㊂如兼胸中痞硬,为胸中素寒痰凝聚,阻塞气机,应正常向上的正气无以布散心胸,表现出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治从 其高者,引而越之”,用瓜蒂散涌吐去除寒痰则气归复㊂现代医家秉承 辨病 辨证 辨症”三结合的原则,把握核心病机,以精准应用气上冲治疗的方药[13]㊂辨病以辨奔豚病为主,指导神志异常疾病㊁消化㊁生殖系统疾病的诊疗[14]㊂王庆国教授[15]以辨证为心法,认为心阳虚衰为水气上冲的前提和关键㊂心阳不足肾水泛溢,脾虚中焦气化不能镇安冲气,水气上冲长驱直攻心下,初以苓桂五味甘草汤收摄肾气,平水于下;渐者以苓桂枣甘汤固中焦堤坝,截水饮于中;重则用苓桂术甘汤温化水饮开泻于上㊂脐下悸是水饮作祟之征,可作为上冲之气伴水饮的先兆,故平动悸㊁止眩冒的苓桂剂也可视作气上冲的治疗选方范围㊂马融教授[16]从辨特殊症状入手,以癫痫发作时的腹气上冲感为切入点,从奔豚似痫论治,活用桂枝加桂汤治疗难治性癫痫,并以冲胃气逆理论进行拓展应用旋覆代赭汤,多有获效㊂头痛眩晕等典型脑病症状是水气上冲的体现,亦可取法苓术剂[17]㊂6 结语通过传统训诂学溯源,并结合对经典原文的阐发,从词义㊁上下文语境义㊁解释医理等方面[18]深化 气上冲”的内涵认识,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对张仲景医学思想的领悟与贯彻㊂ 欲令要道必行”,不能仅通过条文阐述即盲目与临床症状 方症对应”运用方药,更应以经方所立之法为出发点探讨其外延应用,深入挖掘病机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发挥其在现实临床中不同病证中的应用价值,让古籍整理学习与临床实际需求深度融合,守正创新使经方效验得以展现㊂参考文献[1] (日)江部洋一郎,横田静夫.经方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32⁃133.[2] 王晓强,王晓雷,王惠芹,等.咽喉疾病临证述略[J].江苏中医药,2017,49(10):9⁃11.[3] 李博灵,张保亭.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6):718⁃720,723.[4] 衣华强.从气的角度认识冲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2):128⁃130.[5] 冯禾昌.肾为原气生化之脏冲系输送原气渠道 也探‘内经“之冲脉[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9(9):34⁃36. [6] 顾植山.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8):451⁃454.[7] 孔维红,王画,姜莉云.从 少阴枢” 少阳枢”理论解析阴阳608 环球中医药2024年4月第17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24,Vol.17,No.4之圆运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4):616⁃619.[8] 周雨龙,司廷林.基于方证辨证浅析奔豚气病的病机与证治[J].中医学报,2022,37(4):723⁃727.[9] 潘超,郑丰杰.再论‘伤寒论“ 阴阳易”病证治[J].环球中医药,2014,7(11):877⁃879.[10] 张怀亮,刘群霞.浅议命门之火㊁君火㊁相火及其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1131⁃1133.[11] 韩江涛,曲夷.‘伤寒论“厥阴火郁辨治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7):1693⁃1695.[12] 清㊃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197.[13] 穆杰,冯全生,陈云惠,等.关于‘伤寒论“由诊断层面 辨病㊁辨证㊁辨症”与论治层面 类方㊁方㊁药”构建的诊治体系的思考[J].环球中医药,2022,15(8):1359⁃1362. [14] 高子恒,张津铖,郭华.从冲脉病变探讨奔豚病证并治[J].环球中医药,2023,16(3):505⁃508.[15] 刘姝伶,王庆国,程发峰,等.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之经验采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9):4445⁃4448. [16] 刘全慧,魏娟,刘向亮,等.马融平冲降逆法治疗癫痫临证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7):3481⁃3483. [17] 赵旌屹,冯学功.苓芍术甘汤治疗脑病的思考与实践[J].环球中医药,2021,14(11):2043⁃2046.[18] 尉捷,吕晓雪,王育林,等.浅论近代学者的古医籍语词训诂[J].中医杂志,2018,59(4):358⁃360.(收稿日期:2023⁃06⁃15)(本文编辑:张楠)。
【气上冲之病位与病性】肖春宏老师
【气上冲之病位与病性】肖春宏老师【气上冲之病位与病性】咱们已经知道气上冲的特征有二,一是病人自己感觉胸腹中有股气从下向上冲,二是触诊脐下、当脐、脐上、心下有搏动感,根据病的轻重,由轻到重的顺序是脐下、当脐、脐上、心下,脐下有搏动感气上冲最轻,心下有搏动感冲气上最重。
由于气上冲形式不同,病位与病性也不同,分述于下:1,【奔豚病】(1)气从少腹上冲心,汗出多,病位在心、肾,病性是心肾阳虚,水饮上逆。
用桂枝加桂汤治疗。
(2)气上冲胸,往来寒热,腹痛,病位在肝,病性是肝郁热,并且气逆。
用奔豚汤治疗。
2,【痰饮病】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状如炙肉,咽喉塞噎,病位在下焦,病性是下焦阳虚有水饮,并且气逆。
3,【胸痹病】气从协下上冲心,胸中痞闷胀满,喘息短气,病位在心、肺,病性是心肺阳虚,有痰饮,气滞。
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
4,【刚痉病】气上冲胸,恶寒发热,小便少,口噤不得语,病位在卫表、三焦,病性气滞,气逆。
用葛根汤治疗。
5,【厥阴病】气上撞心,消渴,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病位在肝、脾、胃,病机是肝邪乘脾犯胃,肝气横逆,病性气郁,里热。
用乌梅丸治疗。
〔讲解〕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原理来学习“气上冲”就简单了。
普通性是都存在气上冲,特殊性是气上冲形式各不相同,气上冲的形式为什么不同,产生的病位不同呗,抓住特殊性选择方剂。
例如恶寒发热,这是“寒热齐作而无间”,说明有表证,恶寒发热是鉴别表证和里证的标志性症状,如果病人气上冲,同时有恶寒发热症状,不用考虑用乌梅丸,也不用考虑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更不用考虑用奔豚汤,考虑用葛根汤,这是因为葛根汤治恶寒发热的气上冲。
再例如:病人气上冲,没有肝脾症状,只有心肺症状,不用考虑用乌梅丸,考虑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这是因为枳实薤白桂枝汤治心肺之气上冲,这些都是抓住特殊性选择方剂。
【气上冲机理】气上冲的特征已经聊过了,有二点,一个是患者自我感觉气向上冲逆,一个是腹诊,根据气上冲的轻重,由轻到重的顺序是脐下搏动,当脐搏动,脐上搏动,心下搏动。
学习张锡纯对冲气上冲的临床体悟
学习张锡纯对冲气上冲的临床体悟发表时间:2010-09-16T09:48:57.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9期供稿作者:李华[导读] 在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77》中专题论述了冲气上冲的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李华(凉山卫生学校四川西昌 615000)【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328-03【摘要】学习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冲气上冲的论述,结合我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张氏的医理精旨作指导,有一些肤浅认识和体会,在此列举3例病案汇报心得。
【关键词】冲气上冲病因病机治法病案张锡纯前辈《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为一生的临床经验总结。
其辩证论治选药立方,多注重实践,讲求实效,并有不少独创的见解,历来颇受医界欢迎,其中对冲气上冲的论述,从病因病机,到具体病案分型遣方用药都很详尽,为我们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现将我在临床实践中对冲气上冲的理解认识,治疗体会做一小结。
在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77》中专题论述了冲气上冲的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张氏云“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
即或能识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而施以相当之治法。
冲者,奇经八脉之一,其脉在胞室之两旁,与任脉相连,为肾脏之辅弼,气化相通。
是以肾虚之人,冲气多不能收敛,而有之弊。
况冲脉之上系原隶阳明胃府,因冲气上冲,胃府之气亦失其息息下行之常(胃气以息息下行为常),或亦转而上逆,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多化痰涎,因腹中膨闷,哕气,呃逆连连不止,甚则两胁疼胀,头目眩晕。
其脉则弦硬而长,乃肝脉之现象也。
盖冲气上冲之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肝气恣横,素性多怒之人,其肝气之暴发,更助冲胃之气上逆,故脉之现象如此。
治此证者,宜以敛冲,镇冲为主,而以降胃,平肝之药佐之。
”文中详尽论述了冲气上冲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肾,肝,胃。
而肾脏之虚,不能固摄,而致虚阳外越,冲气上冲是其关键。
张锡纯其调理冲气之论
张锡纯其调理冲气之论张锡纯其调理冲气之论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近代中医学家、教育家,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衷中录》)。
他学术上不落前人窠臼,善治疑难危重病证,尤精于调理冲气。
笔者兹就其调理冲气之论,略抒己见。
冲气上逆之说,出于仲景。
张锡纯经多年临床体验,认为“冲气上逆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
且谓即有识其病者,因未洞悉病因,其治亦不尽合辙。
遂撰《冲气上逆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之文,为时医指点迷津。
冲脉属奇经八脉之一,乃气血汇聚之所。
张氏据《临证指南医案·崩漏》某案语,加以充实。
谓“人之血海,其名曰冲,为气血汇聚之所,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
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
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
”男女均有,主生殖发育。
张氏所论冲气,除女科“五冲汤”外,其余多散见于内外中风、喘息、吐衄诸门。
究其病因多因虚所致。
按“冲脉隶于阳明”之理,大意为冲气上冲,胃腑之气亦失其下行之常,或转而上逆,见腹胀、嗳气、呃逆诸证。
还指出“冲气上冲之证,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由肝气恣横”。
观《衷中录》“加味麦门冬汤”之跋语:指出少阴肾虚与阳明胃虚,其气化皆不能下行以收摄镇安冲气,则冲气易于上干。
因冲气为病涉及多个脏器,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殊,故张氏治冲有理冲、安冲、固冲、温冲诸法。
今仅浅论镇冲、降冲、敛冲者,因冲气为病多涉及肝、胃、肾,与唐容川“治阳明即治冲也”、“治肝即是治冲”、“安肾气即是安冲”之说基本吻合。
镇冲镇冲者,镇肝阳之有余,以平冲逆之气。
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具冲和条达之性,既疏泄无形之气,又贮藏有形之血,忌抑遏而喜疏泄。
然须肾水阴血以濡养,方使刚劲之质为柔和之体。
若肝阴肝血亏损,或肾阴不足,木少濡涵,复加肺气不降,均可导致冲气上冲之证。
肾主闭藏,亦主翕纳,原以统摄下焦气化使之息息归根。
张锡纯认为“冲气上冲固由于肾脏之虚,亦多因肝气恣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注】
疗效评价:外感发热、邪在卫分、气分者,针 灸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对邪入营血的发热,针灸 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其退热作用并不持久,但即 使是暂时的退热,对缓解和改善病情亦是有益的。
查明病因,明确诊断:高热只是多种外感病的 一个症状,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必要时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切不可贻误病情。
郑怀岳利用针灸治疗暑热证12例。取穴:足三 里、中脘、肺俞、肾俞、大椎、风池、曲池、合 谷。壮热配风府、陶道、少商(出血);口渴配 太溪;烦躁配三阴交;咳嗽配太渊。操作:快速 进针,得气后视病情的需要行补泻手法,不留针, 如元阳不足下虚者,针后加药艾条灸,每穴2~ 3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3天。结果显示:疗程最短7天,最长15天,平均 1O次左右。(郑怀岳.针灸治疗暑热证12例。 中医杂志1984;25(5):61)
主穴:素髎 水沟 内关
其他治疗:
【经验介绍】
1.郑培銮应用艾灸关元穴治疗出血性休克和过敏 性休克各1例。①出血性休克:卓某某,男,23岁, 农民,左前额外伤,深达颅骨,出血过多,就诊时患 者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脉搏 135次/分,血压 70 /49mmHg,诊为中度出血性休克。立即艾灸关元 穴 10壮,30min后,四肢渐温,意识清晰,又灸7 壮,脉搏有力。②过敏性休克:刘某某,女,36岁, 因胆囊炎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5次后,于当日下午又 给注射青霉素80万单位,针刚退出,患者即耳鸣、 头晕、胸闷,继而气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 70/40mmHg,意识丧失。取大艾炷速灸关元 17 壮。20min后,患者四肢转温,出汗减少,面有起 色,继灸6壮,血压升至 90/6OmmHg,休克解除。 (郑培銮.艾灸关元穴治休克验案。新中医1990; 22(2):32)
【病因病机】
本病的致病因素不同,病理变化不一,但最主 要的共同病机乃是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失其 常度,致使气机逆乱,升降失常,当升而不得升, 当降而不得降,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神志受影响 而导致晕厥之变。在病理表现上有虚实两个方面, 实证为气逆上冲,血随气逆,壅滞于上,以致清 窍蔽塞;虚证为清阳不升,气血不能上承,以致 神明失养。
【辨证】
晕厥的实证虚证鉴别表
体质 诱 因 体 征 脉象
实证 素体健壮 偶因外伤 呼吸急促 沉弦
恼怒
牙关紧闭
虚证 素体虚弱 疲劳、惊恐 面色苍白 细缓无力
肢冷汗出
晕厥与昏迷、中风、痫证鉴别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附注】
综合治疗,积极抢救:虚脱是一种危急重症, 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救治。有条件的,必须以 现代综合治疗措施作为保障,积极抢救,以解除 危重症状。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病情复杂多 变,须针对病因治疗。
疗效评价: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明,针灸对休 克具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因此针灸可作为抢救措 施之一。
【小结】
虚脱,是以亡阴亡阳为特征的病证,是久病元 气虚弱、精气逐渐消亡而致。若因中风、大汗、 剧泻、大失血等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
针灸治疗以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为原则,取督 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针、灸并用,重用灸法, 针用补法。
高热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的急性症状,中医文献所 称的“壮热”、“实热”、“日哺潮热”等,均属于 高热的范畴。其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亦有内伤发热者。 本节主要讨论外感发热的辨证及治疗。
【经验介绍】 【附注】 【小结】
虚脱
虚脱是一种以以面色苍白、神志淡漠,或昏迷、 肢冷汗出、血压下降为主症的危重病症。虚脱类似 于现代医学的休克。
【病因病机】
【辨证】
【治疗】
治法 :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 为主。本病已阴阳俱损,只不过表现之主次不同。而 阴血之失一时难复,阳气之脱急当先固,阳固则阴血 亦得以统摄,故针灸治疗,当先以回阳固脱,苏厥救 逆为主。
【小结】
凡体温超过39°C者,称为高热,是临床多种 疾病的一个症状。病由外感风热侵袭肺卫;或 温热邪毒,燔于气分,或入陷营血所致。
临床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
治以清泄热邪,治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 穴及井穴为主。并根据邪在卫、气、营、血及 脏腑部位的不同,随证配穴。毫针刺多用泻法,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本症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 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中暑、风湿热、结核病等。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 及井穴为主。 主穴: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操作及配穴:
其他治疗
【经验介绍】
王行素等应用针刺参与猩红热退热治疗55例。在 采用抗生素静脉点滴治疗的同时,每日加用针刺1次, 取穴为大椎、合谷、曲池、少商。操作:在大椎穴 用0.5寸1.0寸毫针直刺O.7寸,用力、 快速捻转3次,出针。少商穴用0.5寸毫针点刺, 挤出少许血液。结果显示:55例患者,针一次后体 温在18小时内恢复正常者占53例,包括最早6小时 内恢复正常者1例。另2例在针二次后体温在30小时 内恢复正常。所有经针刺退热治疗的病例,体温恢 复正常后无1例回升。(王行素,等.针刺参与治疗 猩红热退热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4;14(4): 21)
2.张从道应用针刺治疗休克15O例,其中心源 性休克30例,感染性休克15例,低血容量性休克 2O例,过敏性休克15例,创伤性休克50例。取穴: 主穴取人中、涌泉、合谷、内关、足三里、百会; 配穴:呼吸困难配孔最、列缺,剧疼配阿是穴,耳 穴交感;腹痛配中脘;烦躁不安配神门;尿少尿闭 配照海、太冲、肾俞;肢冷配内庭、阳陵泉。方法: 进针后大幅度捻转提插,每5min l次,留针3Omin, l日1次或1日2次,待病情稳定,再按常规1日1次, 巩固疗效,且周为1疗程。结果显示:150例中显效 96例(64%),有效44例(29.3%)。无效10 例(6.7%),总有效率93.3%。(张从道.针 刺治疗休克15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9; 9 (4):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