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越界现象——兼复两篇书评

合集下载

从“意向性”到“超越性”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与奠基

从“意向性”到“超越性”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与奠基

从“意向性”到“超越性”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与奠基现代哲学史上海德格尔和胡塞尔是两位知名的哲学家,他们均对意向性理论进行了重要的研究。

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意向性被认为是意识或思维的本质特征,意识或思维总是指向某种客体或内容,即所谓的“对象”。

这一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现象学的基石,但海德格尔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超越性的观点,同时也奠定了后来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和超越性的贡献,同时举出具体例子证明。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没有摆脱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问题,即意识总是与某个外在的对象相对应,这使得意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显得过于僵硬和静态。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主张超越人类对客体的限制,认为存在应该被理解为一个更广泛、更本质的概念,它超越了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更为动态的存在状态。

在这种存在状态中,存在者超越了自己的主体和对象,直接与存在自身相遇。

这也可以说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的一种超越。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没有涉及到个体和生命的独特性,即每个人的意图和意向都是独特的,并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普遍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是将自身的意识、意向和意图投射到世界上,使自己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具体和独特。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丰富、具体和独特的存在状态可以被称为“存在的世界”,它既包括了人类对客体的认知和感知,同时也包括了对自身的认识和感知。

这种存在的世界也是超越人类对客体和自身的限制,是存在者与世界相遇的一种方式。

因此这也是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一种超越。

第三,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存在一个困境:意向性可以被解释为无限延伸的,这也意味着人类意识可以无限地向外扩张,不断获取新的意向和意图。

但是,这种无限扩张的过程同时隐含着一种不确定性和无穷尽的可能性,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深刻。

现象学的哲学观_兼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观的差异

现象学的哲学观_兼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观的差异

・外国哲学・现象学的哲学观———兼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观的差异李 朝 东胡塞尔早期十分注意探寻所学的任何一门科学的根据,从物理学、天文学转向数学,又从数学转向逻辑学,最后确定致力于哲学研究。

胡塞尔为自己规定的一般任务是理性批判,即理论(逻辑)理性和实践理性、普遍价值理性的批判。

在其构成领域中,理论理性批判“坚持它的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之本质的任务,那么它就是认识和认识对象的现象学,这就构成一般现象学的首要的和基础的部分”。

(胡塞尔,2007年,第24页)“理论理性批判”也叫“认识现象学”,它的目的是解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为自然认识提供基础和说明;它的任务是通过对意识的本质分析和本质研究,把握意识的本质规律;它的方法是本质直观、超越论的直观和意向性分析;它的研究领域是全部纯粹意识。

理性批判的“一般现象学”实际上就是超越论的或纯粹现象学,其根本目的是要把哲学建成严格的科学,从而为知识的确实性、必然性和普遍性寻找可靠的基础,并最终解决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这一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一、现象学是作为宾语的哲学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是一个严肃工作的领域,必须在严格科学的精神中受到探讨。

胡塞尔毕生致力于建立一门真正的科学的哲学;在他看来,以往的哲学都不能满足科学性的要求,都不是真正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将以现象学为开端。

真正的哲学要想给科学提供规范和基础,必须说明自然科学和哲学科学的区别:前者产生于自然的思维态度,后者产生于哲学的思维态度。

自然的思维对“认识可能性”问题漠不关心,而哲学的思维则是要对“认识可能性”问题作出回答。

就是说,自然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区分关键在于对“认识可能性”问题的态度。

(同上,第16页)自然的思维态度不关心认识批判。

在自然的思维态度中,认识直接面对着事物,我们的认识判断所涉及的正是这个物体的世界:事物的功能、相互关系、变化及其规律。

对自然的认识(科学)就这样前进着,它在不断扩展的范围中根据诸要素、关系、规律等研究现实的存在,并形成各种关于自然的科学。

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

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

现象学反思的两难――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

胡塞尔主张通过纯粹的现象学方法来揭示对象本身的意义和本质,强调直接的感知和直觉。

舍勒则认为主体和对象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距,主张关注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

而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实际经验和人类存在的先验结构,强调对存在的探究和揭示。

通过比较分析三位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可以为现象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

各家思想的贡献在于丰富了现象学的理论范畴,展望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现象学的潜力,深化对存在和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现象学反思, 胡塞尔, 舍勒, 海德格尔, 不同态度, 内在根源, 比较分析, 启示, 思想贡献, 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象学是20世纪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意义。

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是现象学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现象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塞尔被称为现象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统一,在《逻辑研究》中提出了意向性意识的概念,强调意识是指向客体的。

舍勒提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个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获得意义。

海德格尔则提出了存在哲学,强调存在者与存在的关系,强调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将对三位哲学家的不同态度及内在根源进行探讨,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对现象学反思的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反思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根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现象学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通过对三位思想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的比较,我们将探讨现象学反思中存在的两难,以及如何解决或权衡这种两难局面。

本文也旨在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探索现象学反思在当代哲学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作者:秦荣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06期摘要:哲学的世界就犹如黑格尔所形容的那样是一个“厮杀的战场”,哲学史就是一个以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作为发展环节的历史。

在那里,任何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却又不是具有普适性的终极真理,这一对“终极真理”不懈追求的过程就蕴含在“刀光剑影”的哲学战场上思想英雄们“前赴后继”的全过程中。

胡塞尔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也如这战场所体现的规律一样,不论海德格尔思想的宫殿多么华丽,也不论海德格尔思想内容与胡塞尔的多么迥异,如果没有胡塞尔,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就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探究二者思想之间的关联,这也成为本文论述的宗旨。

关键词:现象学;直观;存在;事情本身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064-02现象学者罗姆巴赫说过:“胡塞尔不是第一个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也不是最后一个现象学家。

现象学是哲学的基本思想,它有一个长长的前史,并且还会有一个长长的后史。

”对于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那场现象学的哲学运动,创始人胡塞尔所开创的是一种建立在直观和本质认识基础上的严格的哲学方法,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

其中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正是以现象学为思想前提的,然而海德格尔由现象学出发找到的却是另外一条哲学之路——存在主义。

据此,有人说海德格尔是现象学的继承人,也有人说海德格尔是现象学的破坏者,但无论怎样,一方面现象学作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渊源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之深,另一方面海德格尔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巨大的成就给现象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下面本文就将从关联和差异两方面具体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

一、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思想来源于同一位思想家:弗莱茨·布伦塔诺。

通过对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的进一步改造,胡塞尔获得了构建现象学的重要基石。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刘环/文提要:在很多学者看来,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先验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分歧,其最早显露于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批判中。

本文首先从胡塞尔的相关论述和芬克的解读入手,澄清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误解,并将现象学还原重构为双层还原;然后简述这一双重还原本身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研究中如何得到运用,以及两位哲学家在先验主体问题上又各自获得了怎样的理解,由此敞开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分歧并不在于先验意识构建和存在论的兴趣差别,而是两者基于同一现象学方法在探究世界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对先验主体所产生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先验主体;现象学悬搁;胡塞尔;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前者以研究意识为主,后者则关心存在问题。

这种印象最初源于海德格尔1925年的马堡讲座“时间概念史导论”。

在这一讲座上,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观念I》中所阐述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试图通过对自然态度的悬搁以达到一个绝对意识领域。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所揭示的绝对意识是脱离了周遭世界的存在者,胡塞尔为了对意识进行科学的普遍化研究而忽视了其“在所有科学审视之前所独具的存在意义”①,换言之,胡塞尔遗忘了意识主体的存在问题。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一批判的最终落脚点,但是他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解读,无疑构成了人们批判现象学还原放弃现实世界主题的重要理论来源。

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一方面,胡塞尔始终主张,还原没有放弃世界主题,不仅如此,它的最终目标是理解世界,并且正是因为这样的目标,我们才必须进一步认识意识主体的先验存在;另一方面,海德格尔承认,他的存在问题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现象学还原,其作为方法本身有可取之处。

而E.图根哈特(Ernst Tugendhat)等学者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奠基于现象学还原。

01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01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继承了西方主流文化的理性主义传统,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学改造成了非理性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存在主义经过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逐步成了欧洲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因此,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开创者。

许多研究者以胡塞尔的早期现象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依据,把他与海德格尔划入了同一行列。

然而,无论从他们各自的表白还是各自的学术生涯来看,两人虽然是现象学的师生关系,但两人对现象学的解释却有着本质差异。

最能说明这种差异的是胡塞尔声称自己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并全力维护西方理性传统,而海德格尔却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并极力解构西方理性传统。

因此,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两人关系的认识不能因为他们共有现象学就视为同类,还要根据他们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来分析两人的本质差异。

胡塞尔早期曾受到布仑坦若的‚心智学‛(Psychognosy)的影响,于1893年出版了一本论算术哲学的书,对数学过程进行了意向性的却仍然是心理学的说明;为此,他受到了弗雷格的严厉批评。

胡塞尔接受了弗雷格的批评,于1900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一书中,在对认识、意向性和意义进行分析的同时,坚决拒斥了把逻辑和数学归属心理学的任何企图。

艾耶尔指出,虽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维护了逻辑和数学的独立性,但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意向活动的所有对象都当作是具有某种实在性的东西。

‛①出版《逻辑研究》之后,胡塞尔的兴趣再次回到了心理学的哲学方面,开始深入探讨意识活动及其对象。

他把意识活动及其对象摆在了哲学的首要位臵,并创造了‚现象学‛这个术语——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先验现象学‛,以便和传统的哲学加以区别。

胡塞尔把‚先验现象学‛从经验科学中分离了出来,特别是从心理学中分离了出来,以保持现象学的绝对独立地位。

把哲学和经验科学截然分开,并不是胡塞尔独创的,而是20世纪大多数重要哲学流派的特征。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哲学的世界就犹如黑格尔所形容的那样是一个“厮杀的战场”,哲学史就是一个以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过程作为发展环节的历史。

在那里,任何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却又不是具有普适性的终极真理,这一对“终极真理”不懈追求的过程就蕴含在“刀光剑影”的哲学战场上思想英雄们“前赴后继”的全过程中。

胡塞尔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也如这战场所体现的规律一样,不论海德格尔思想的宫殿多么华丽,也不论海德格尔思想内容与胡塞尔的多么迥异,如果没有胡塞尔,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就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探究二者思想之间的关联,这也成为本文论述的宗旨。

标签:现象学;直观;存在;事情本身现象学者罗姆巴赫说过:“胡塞尔不是第一个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也不是最后一个现象学家。

现象学是哲学的基本思想,它有一个长长的前史,并且还会有一个长长的后史。

”对于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那场现象学的哲学运动,创始人胡塞尔所开创的是一种建立在直观和本质认识基础上的严格的哲学方法,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

其中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正是以现象学为思想前提的,然而海德格尔由现象学出发找到的却是另外一条哲学之路——存在主义。

据此,有人说海德格尔是现象学的继承人,也有人说海德格尔是现象学的破坏者,但无论怎样,一方面现象学作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渊源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之深,另一方面海德格尔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巨大的成就给现象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下面本文就将从关联和差异两方面具体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

一、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思想来源于同一位思想家:弗莱茨·布伦塔诺。

通过对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的进一步改造,胡塞尔获得了构建现象学的重要基石。

而海德格尔不仅由此引发了对“存在”“是”等问题的兴趣,并在胡塞尔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步通晓了现象学哲学,并最终找到了一条用现象学解决“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的一条可能的途径。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摘要】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在将介绍两位哲学家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深入分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和区别。

结合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理论思想,对二者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并对他们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两位哲学家思想的比较和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的贡献和独特性,从而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存在与现象的关系。

【关键词】海德格尔,胡塞尔,现象学,存在主义,关联,差异,共同点,哲学,论文1. 引言1.1 背景介绍海德格尔和胡塞尔都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分别代表着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这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海德格尔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界的发展。

而胡塞尔则被认为是现象学的奠基人,他对经验和现象的研究有着深刻的见解。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探讨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的含义。

他深刻思考了人类存在的种种困境和难题,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论,着眼于研究现象的本质和现象背后的意义。

他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对经验的认真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分析两位哲学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

通过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这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以及它们在当代哲学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分析两位哲学家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理解以及在哲学思想上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两者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它们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以期能更全面地理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揭示出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独特贡献和思想观点,为现代哲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启示。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摘要】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是20世纪德国哲学领域两大重要的学派,它们在哲学思想和方法上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研究和存在的意义,提出了“存在论”的概念;而胡塞尔则注重现象学的研究,强调意识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尽管二者有着一些共同点,比如对人类存在的关注和对哲学基础问题的思考,但在方法论和主要研究对象上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核心思想的分析,揭示了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在当代哲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哲学、胡塞尔现象学、关联、差异、引言、导言、研究目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共同点、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导言海德格尔和胡塞尔都是20世纪哲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对于现象学和存在论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哲学思潮,而胡塞尔则系统地建立了现象学这一重要学派。

探讨海德格尔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思想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理念,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通过比较这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和理论,可以深入理解存在与意识、世界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拓展对哲学本质的认识。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以揭示二者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思想贡献。

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思想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理念进行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二者在对存在、时间、主体、世界等核心哲学问题的探讨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研究,旨在揭示海德格尔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存在论等方面的理论差异,进一步探究二者在现象学传统和存在主义思潮中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与差异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旨在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拓展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现象学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的重要著作之一,该著作系统地阐述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

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提出了“超越之物”(Transcendental Ego)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于理解他的整个现象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胡塞尔看来,“超越之物”是指作为经验现象的主体的自我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将自我意识视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即我们以自我意识为中介来感知外部世界。

胡塞尔指出,传统上的哲学和心理学往往忽略了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重要性,而将其仅仅视为客体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超越之物”的概念,强调自我意识作为主体在经验中的重要地位。

胡塞尔认为,自我意识具有一种“超越性”,即它能够超越客体意识和直接经验,使我们能够意识到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

他将这种能力称为“主观主义”(Transcendental Ego)。

在他看来,这种主观主义的能力使我们能够超越客观世界的限制,自由地产生和表达我们的意识活动。

在“超越之物”的框架下,胡塞尔对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他认为,主观并非简单地对客观进行反映,而是在主观意识中产生这些对象,并且这种产生是基于主观的活动和创造力。

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主动而非被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我们的认识活动和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超越之物”的概念下,胡塞尔对于“表现”(representation)和“意识”(consciousness)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表现”并非简单地指客观实体对于主观的反映,而是主观意识的一种活动。

也就是说,主观意识并非 passively接受客观实体的反映,而是主动地产生 and 创造这些表现。

“超越之物”的概念使我们能够从新的角度理解和思考表现和意识的关系。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概念提出了新的对于自我意识和主观世界的理解。

通过强调自我意识的超越性和主观意识的创造力,他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超越之物”是他对哲学传统中所声明的真实、自主、在物自身中存在的对象的一个批判概念。

在这本书中,胡塞尔试图将注意力从现象学方法的纯粹性转向超越之物作为现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胡塞尔认为,哲学传统中对于超越之物的观念是建立在对经验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抽象化之上的。

传统哲学将超越之物看作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于物自身中的实在,而这种观念是建立在对物的本质和存在的分割之上的。

胡塞尔将超越之物看作是主体意识活动的产物,是在主体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超越之物不是事物的本质、本体,而是主体意识活动的外延和结果。

胡塞尔称之为“意义”,并将其看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的。

胡塞尔的“超越之物”旨在揭示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观念中的超越之物被剥离了主观性和意义的因素,而胡塞尔试图突破这种割裂,重新思考物与主体的互动关系。

胡塞尔的“超越之物”概念对于理解现象学的方法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现象学的任务不仅是描述现象,而是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关系,从而揭示出超越之物与主体意识活动的互动和相互依存的本质。

通过对“超越之物”的论述,胡塞尔试图回归到意义的来源和主体性的基础上,重新探讨物与主体的关系。

他希望通过对超越之物的分析,揭示主体对世界的主动构建和解构的能力,从而重新塑造哲学对于真实和存在的理解。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可以理解为一种批判和思考传统哲学对于物与主体关系的观念,试图重新塑造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突破对超越之物的简化和抽象化的认识,重新探讨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现象学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重要著作,该书的内容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其中之一就是“超越之物”。

本文将从胡塞尔的哲学背景出发,分析他对“超越之物”的概念的理解和阐述,并探讨其对于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的重要意义。

胡塞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现象学被认为是分析现象的根本方法。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对于现象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超越之物”的概念。

所谓“超越之物”,是指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

在传统哲学中,人们通常把客体世界看作是外部的、独立于意识的存在,而主体意识则被看作是客体世界的被动接受者。

胡塞尔认为这种看法忽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构成的,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反之亦然。

人们应当超越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重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胡塞尔进一步指出,“超越之物”不仅仅是客体世界的存在,还包括了主体对于客体世界的意义构建。

他认为,主体通过感觉、想象、记忆等意识活动,对客体进行主观性的解释和理解。

这种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意义的源泉。

“超越之物”不仅包括了客观世界的物体和事物,还包括了与之相关的意义和价值。

胡塞尔的“超越之物”概念对于现象学和存在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现象学强调对于现象的直接经验和描写,而胡塞尔认为,“超越之物”是现象背后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于“超越之物”的研究,人们才能真正了解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越界现象--兼复两篇书评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越界现象--兼复两篇书评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越界现象--兼复两篇书评
方向红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
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

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

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总页数】10页(P28-37)
【作者】方向红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历史问题——历史哲学的现象学一存在论向度 [J], 倪梁康
2.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J], 秦荣
3.生活世界与超越论现象学——兼论胡塞尔对海德格尔“哲学人类学”的批评 [J], 马迎辉
4.历史的追寻哲学的对话——读《现象学的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随感 [J], 陶银骠
5.略论莱布尼茨哲学与现象学的关系——从莱布尼茨到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J], 桑
靖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界”作为一种方法:谈影像中的“越界”现象

“越界”作为一种方法:谈影像中的“越界”现象

“越界”作为一种方法:谈影像中的“越界”现象
陈素丹;徐榛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22()8
【摘要】“越界”是当代重要的文化症候,也逐渐成为电影生产机制。

影像“越界”在2021年春节档得到广泛尝试,并取得票房成功,且此现象一直延续到2022年贺
岁档。

以《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人潮汹涌》为代表的影片分别演绎着“时空越界”“文本越界”和“人格/记忆越界”。

影像“越界”以“解构”的方
式追寻新的电影表现手法,营造出奇幻美学的特征,同时也为影片中情感力量的形成
和传达服务。

将“越界”作为一种方法,或可为当代电影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陈素丹;徐榛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扬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越界现象--兼复两篇书评
2.《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视角越界现象
3.阅读教学中“越界”现象的透视与对策
4.词学批评话语中的"诗词越界"现象论
5.鲁迅小说的散文精神——论鲁迅小说中的一种文体越界现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胡塞尔认为,在现象学领域中,“超越之物”是一种可以被思维所把握、可以在思维
之中出现的事物,但是它却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事物。

这个概念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首先,胡塞尔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可以把握并表达出许多仅存在于思维之中的概念。

例如,数学中的无穷大或无限小,这些概念并不能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接观察到。

但是,在
数学的推导中,它们却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超越之物”是一种存在于思
维之中的概念,虽然它们不是具有物质形态的实体。

其次,胡塞尔认为,“超越之物”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超越性”,是指它们不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或经验来获得的概念。

事实上,这些概念也没有什么可
以与之对应的实体。

例如,我们可以想象“无限大”,但是我们不可能直接观察到“无限大”的存在。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限大”是一种超越性的概念。

总之,“超越之物”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概念,它们不能被感性经验所获得,但是它
们可以被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所思考、表达和推导。

通过对超越之物的思考,我们可以认识
到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深入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局限之所在。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方法论比较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方法论比较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方法论比较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方法和
研究领域有很大差异。

胡塞尔主要研究现象学,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经验的本质。

他主张把注意力集中在经验本身,而不是对经验进行理论化的阐述。

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现象学的‘规约化’,即将现象解剖成各个部分,从而揭示其内在结构和规律。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象本身,并获得关于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

海德格尔的思想方法则更加宏观和抽象。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存
在论和本体论,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存在的全貌。

他主张通过
思考存在的问题来揭示存在的本质,而不是通过规约化的方法来揭示
现象的本质。

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提出‘存在论问题’来引导人们思
考存在的深层结构和内在规律。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对人类存在的本
质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

总之,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方法虽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揭
示人类经验和存在的本质。

胡塞尔的方法更注重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剖,而海德格尔的方法则更注重思辨和抽象。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现象学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著作,其中探讨了“超越之物”的概念。

本文将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进行论述,总计1000字。

胡塞尔将“超越之物”定义为那个被意识所指向的、未能被意识完全把握和捕捉的真实实体。

他认为,我们的意识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只能获得各种各样的表象和现象,而无法直接感知和把握那个存在于表象之外的实体。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只能是有限的和相对的。

胡塞尔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意识对于这些表象和现象进行了主观性的加工和解释,使得我们所认识和理解的世界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这种主观性和相对性使得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和限制,而无法达到客观和普遍的真理。

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批判了康德的哲学,认为康德试图通过先验的概念和范畴来限制和界定人类的认识和理解。

他认为,康德的先验概念和范畴只是针对我们的认识能力进行了规定,而没有真正回答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那个超越之物的问题。

对于胡塞尔来说,要真正理解那个超越之物,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经验和直观的观察中。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约定”,通过分析和描述我们的直观经验,来寻找那个超越之物的真实面貌和含义。

他认为,我们要去除主观的解释和加工,要超越一切既定的观念和范畴,以求找到那个真正的超越之物。

胡塞尔的“超越之物”概念引发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思考。

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认识和理解的世界只是一种表象和现象,而那个超越之物则是无法完全被捕捉和把握的。

这一观念启示我们要谦逊地对待我们的认识和理解,要不断反思和修正我们的观点和见解,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西方哲学史(十二):现象学的胡塞尔与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史(十二):现象学的胡塞尔与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史(十二):现象学的胡塞尔与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现象学并不处在浪漫主义哲学的传统中。

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坦诺是通过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发现了意识的“意向性”问题,这种“意向性”在奥古斯丁那里就是内在直接性,因而它具有存在论意义。

通过意识的“意向性”活动,而有“现象”的显现,这个“现象”就是相,现象学“朝向事实本身”的口号,正是基于这个“现象”而言。

胡塞尔期望通过这一发现,来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这一设想显然是可能的。

他区分了心理学中的“经验意识”与现象学的中“纯粹意识”之间的差别,认为后者在直接的“意向性”活动中,具有一种意识的先验结构。

现象学其实就是关于实体意识如何运作的科学。

意识的“意向性”活动构成了一个“境域”,这也是胡塞尔通过本质直观所确认的。

本质直观就是通过悬置“经验意识”,使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直接显现事物,从而使事物呈现它的本质存在。

胡塞尔认为,正是这一事物的本质存在能够为科学提供一种具有确定性的基础。

不过,胡塞尔后来又在本质直观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先验还原,确立了一个“先验自我”,这也许是受到了笛卡尔的影响。

但是,一种脱离了“意向性”活动的“先验自我”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哲学具有基础意义本质上是通过“意向性”活动实现的,也就是在本质直观中所揭示的人的本质存在已经能够给出这个基础,那么,先验还原就是不必要的。

这个通过先验还原后确立的“先验自我”,其实就是绝对实体。

同时,本质直观是直接的“意向性”活动,它无法通过归纳与推理来作出论证,那么这种直观又何以能够被表达呢?这始终是哲学的难题,胡塞尔同样未能实现对这种知识的确认。

其实,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因为它不过是一种感性直观而已。

当胡塞尔执着于先验还原以便为科学确立可靠基础时,他的学生海德格尔却通过引入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转向了对生存着的实体——此在的考察。

此在就是能够实践“意向性”活动的实体,它区别于主体意义上的人的存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6 卷 第 4 期 2 0 1 5 年 O 8 月
哲 学 分 析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n a l y s i s
Vo l _ 6 .No . 4 Au g . ,2 0 1 5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 中的越界现象
— —
兼复 两篇 书评
方 向 红
是 否可 以通 过 同样 的方法 检审 一下 海德 格 尔 的哲 学 ?确 认 一下 海德 格尔 的越 界在 什 么 意 义 上是 真 实 的 , 在 什 么 意义 上 仅 仅 是 宣称 的而 已 , 给 胡 塞 尔一 海德 格 尔 之 争 一 个 尽可 能公 平 的结论 。
这 样 的 目标 本 来 是 一篇 论 文 所 无 力 承担 的 , 但好在拙著《 时 间 与存 在 》 ① 已经 在
且 有 可能 给我 们带 来 对现 象学 运 动发 展 内在 逻辑 的洞 见 , 甚至 还 可 以 回应 研究 者 在 阅读拙 著时 产生 的 困惑或 疑 问 。 基 于 以上 考虑 , 本 文拟 分 成 三个部 分 。第 一 部分 讨 论 胡塞 尔 意识 哲 学 中 的越 界
现象 , 第 二 部 分发 掘 海德 格 尔 存 在 哲 学 中 的越 界 现 象 , 在第 三 部 分 笔 者将 以越 界 为 视 角对 谢利 民和谢裕 伟两 位学 者 的批评 和 质疑作 出 回应 。
确确 实 实被惊 得 目瞪 口呆 。睡眠 和死亡是 不 显现 的 , 在 我 的生存着 的世 界里 。 没有 半 点 睡眠 和死亡 的位 置 , 在 它们来 临 时 , 我 的世 界 已经塌 陷 了。它们 两者 怎么能 成为 现 象学 的 主题 ?我禁不 住 又看 了一 眼书名 和作 者 。 后来 我反 省 , 当时之所 以有 如此 感受 , 原 因可能 在 于我全 盘接受 了胡塞尔 早期 的
巨大影 响 的哲 学 家 的某 个 学说 当作 定 论 , 或者 , 固执 地 坚 持胡 塞 尔 对 概念 的定 义 和 划界 , 看 看我 们 还 能 不 能受 到类 似 的 冲击 , 能不 能 由此 获得 对 胡 塞 尔
个 顺 理 成 章 的扩 展 在 于 , 既 然 海德 格 尔 多 次指 责 胡 塞 尔 的意 识 现 象 学 , 我 们
关键词 : 胡塞 尔 ; 海德 格 尔 ; 现 象 学存 在 论 : 越 界
中图 分类 号 : B 9 4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2 0 9 5 — 0 0 4 7 ( 2 0 1 5 ) 0 4 — 0 0 2 8 — 1 2
几 年前 , 当我第 一次 看到 以严 谨和精 确 著称 、 以建 立严格 科学 为 己任 的胡塞 尔竟 然在 《 C手 稿 》 中翻来 覆 去郑 重其 事 地 推论 睡 眠和 死亡 这 些 “ 非 现象 学 的 ” 现象时 。 我
认识 到的关 于存在 的 自身隐匿性 和 归闭性 的思想表 明他 已越过 了意识现 象学的疆
界 。此外, 从 越 界 视 角 阅读 两篇 书评 , 评 论 中关 于 海德 格 尔早 期 思 想 的价 值 、 纯粹 自
我 的直观可能性 、 意 向相 关 项 与 时 间 图型 的 关联 、 还 原 的合 法性 以 及 反 思 的 两 难 性 等 问题 都 可 以得 到 别具 一 格 的 回应
思路 : 显现 、 直观 、 被 给予 、 明见 、 还原 、 结构 、 描述 ……把 胡塞 尔 已经 说 过 的话 当作 定 论, 把 胡 塞尔 尚未 踏上 的道路 视为 禁 区。有 时我想 , 胡塞 尔思 想 中是否 还存在 着其 他
作者简介 : 方 向红 ,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28 ・
摘 要: 从越界视 角审视 胡塞 尔的现 象学 ,不仅胡塞 尔在 意向性 学说 和范畴 直
观 理 论 上 的 突破 得 到 了新 的理 解 。 就 连 他 在 意 识 和 自我 这样 的核 心 概 念 上 对 近 代 哲 学 的 颠覆 也 可 以更 容 易地 为我 们 所 确 认 。从 越 界视 角 审视 海德 格 尔的 存 在 论 , 我 们 会 获得 两 个 异 于 常识 的观 点 : 海 德 格 尔早 期 所 宣称 的 对 胡 塞 尔现 象 学 的越 界 是 一 种 伪越界 , 他 对存 在 、 此 在 及 其 超 越 性 的 理 解 与 胡 塞 尔的 基 本 思 想相 去 不远 , 他 对 此 在 的 生存 论 分 析 甚 至 可 以 包容 在 胡 塞 尔的 发 生 现 象学 之 中 ; 而 海德 格 尔在 中后 期逐 渐
这 一方 向上做 过一 些 努力 , 基 本 的文 献 已经 梳理 , 主要 的论 证思 路 已经介 绍 , 目前 的 工 作 只是 改变 一下 切 人 问题 的视 角 。 让其 中蕴藏 着 的越 界 现象 以一种 更 加 醒 目的方 式 呈现 出来 。②
笔 者发 现 ,视 角 的转换 不 仅 可 以深化 我 们对 胡 塞 尔和 海德 格 尔 思想 的理解 . 而
沿 着这 样 的 目光 , 我们 在 现象 学 的开 端 处便 发 现 了胡 塞尔 的两 次越 界 。 一次 是
越 过 布伦 塔诺 对 意 向性概 念 的 限定 ,另 一 次是 不顾 康 德 的禁令 允 许 范 畴得 到 直观 。 众 所周 知 。 布 伦塔 诺提 出 了“ 心理 现 象 ” 与“ 物理 现象 ” 的 区分并 在 “ 心 理 现象 ” 的基 础 上 更新 了 中世 纪 的 意 向概 念 , 提 出 了 自己独 具 特 色 的 意 向性 学 说 , 把 一 切对 象 或 表

胡塞 尔 与海 德格 尔哲 学 中 的 越 界 现 象一 一 兼 复 两 篇 书 评
类 似 的越 界 ?这种 越界 , 在我 们把 它 当作 现成 的结 论 和理所 当然 的 推理 时 。 其 重大 的
理 论意 义也 许 隐而未 彰 ?怀 着这 样 的想法 , 本 文拟 做几 个思 想试 验 , 把对 胡塞 尔有 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