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读懂文本
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内在意蕴
一
、
演, 或用音乐渲染等等 , 让 学生在具体情境 中感悟语 言。 如《 雨
点》 这首小诗 中雨点 “ 在池塘里睡觉 , 在小溪中散步 , 在江河中 奔跑 , 在海洋里跳跃 ” , 不仅可让学生 表演这里面的一些动作 , 更要让学生观察池塘 、 小溪 、 江河 、 海 洋中水的特点 , 让学生把 小雨点放置于不 同的情景 中去朗读 ,这样学生 才能懂得作者
和创造潜 能 , 在实践 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 ” 在 阅读教学 中 , 我们 也应 运用 想象来激 发学 生对语 言的感 悟 , 读 活文 字 , 培养学 生
出感 受 , 把 文 字读 活 。 如《 安塞 腰鼓 》 第 六 自然段 中“ 骤 雨一
般, 是 急促 的鼓 点 ; 旋 风一样 , 是 飞扬 的流苏 …… 斗虎一 样 ,
描写 , 表达 了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 , 但草原离我们这儿 的学 生较远 ,学生较难体会 文中描写的情境 ,教学 中可借 助多媒
体, 让学生 观赏草原那如 画般 的景色 , 引导学 生理解 “ 一 碧千 里” 、 “ 并不茫茫 ” 、 “ 翠色欲流” 、 “ 流入云 际” 等 词语 , 让学 生说
联想 中进行朗读 ,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 鸣。 又如高年级 的《 海伦 -
凯勒》 中海伦 ・ 凯勒 “ 双 目失明 , 双耳 失聪 ” 这是一 种怎样 的痛 苦呢 ? 学生难 以感受 , 于是教学前一 天 , 我让学生 在家里 蒙上
双眼 、 捂上耳朵 做一件简单 的事来体验 , 课堂 中, 学生联 想 自
是强健 的风姿 。 ” 这段 话气势磅礴 , 体现 了本课独 特 的语 言风
学习 、 运用语言 的能力 。 如《 厄 运打不垮 的信念 》 中“ 他一袭 破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毫无疑问,培养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提起阅读能力,很多老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就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这是对阅读能力的误解。
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问题是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读懂。
《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文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语言。
也就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综合能力。
首先,我们应了解这四项能力的要求和目的。
阅读文本,让学生感受什么?简单地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感受文体特点和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如诗歌的韵律,小说的“三要素”,戏剧的矛盾冲突等;感受文本的语言风格,如鲁迅先生作品的犀利严谨,冰心作品的婉约柔美等;感受文本的情感,如感受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的真情,小说《最后一课》的悲愤等。
理解文本是阅读文本的基础和前提。
包括理解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写作意图,文中人、事、景、物描写介绍的用意,文中语句的含义,人物行为的原因,文章结构安排的作用等等。
欣赏和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
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图画美、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
在欣赏的同时,更能准确地进行评价,评价作者独特的构思,评价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巧妙的写作技法等等。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四项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了阅读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作为教师或导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解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提升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不熟悉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可能面临困惑和挫折。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
第一,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因此,理解作品的历史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时代特点。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并帮助他们解读作品中的隐含含义。
第二,教授文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时,需要掌握一些文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并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角色、象征和意象等元素。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表达他们的解读观点,并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第三,提供多样化的解读视角。
文学作品通常有着不同的解读角度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例如结构主义、新批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解读视角,学生可以理解到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
在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被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讲解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解读观点和感受。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五,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学生通常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解读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解读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任务。
读完、读清、读懂——对科学教学中文本阅读的几点思考
题, 那就 是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 的思维非 常敏捷 , 而在实 际的做
题过程中却碰到 了这样那 样的困难 , 学 到的知识在实 际应用 中有 些用不进去 的感 觉。 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 科学课是一味地 追求花哨的形式 , 还是说该重新审视 自己的教学……
令人欣 喜的是 , 在对科学课文的解 读或者对科学试题 的解读 中, 越来越多 的教师开始重新 审视和重视这种基础 的阅读理解 。
部分教师正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 阅读 的创新 , 逐步摒弃这种认 为
义, 又怎么会摸索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呢? 这样 的例子有很多 , 也 是令人深思 的。
如, 有这样一道题 目( 只截取 片段) : “ 由于细菌 在繁 殖后代 的
“ 阅读只是语文这一科 目的事” 的思想 。 的确 , 在我们形式 多样 的 要指导学生具备 自主阅读 的好习惯 , 并且能从仔细阅读和审题 中
让科学课变得更加生 机盎 然。 然而 , 我们越来越 多地发现一个 问
读 完是阅读的基础 , 却也是学生常常犯的一个错误 。 有些 学 生愿 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章节以外的问题研究上 , 而不能静 下心
来研究 内容 , 看题追求速度 , 草草了事 , 甚 至没有读 完就解 答 。 这 种本末倒 置的学习方法 , 对理科 的解题没有好处。 试想 , 我们解题 时, 如果没有对一道题仔细地 阅读 和理解 , 全面地 了解题 中的涵
提一提需要笔者解答 的题 目。 但往往 是学 生提出题号 , 笔者就对
即在看题或看书时 , 对文本没有确立其 主体地位 而始终处于 忽视状态 , 并不加 以细细 阅读 。 很 多学 生在态度上对读题有些不 屑一顾 , 觉得看冗 长的资料毫无意义 , 不愿意去看文本 , 看题 目丢
教案二:如何让二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
教育是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教师应该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年级、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都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
本教案针对二年级学生,特别推荐以下三种方法将课文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
第一种方法: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当孩子们学习关于动物的文章时,可以带他们到动物园或者农场实地观察动物生活,然后让他们根据观察结果去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
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动物的生存方式、特点等等。
同时,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注意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带回家中分享所学和亲身经历,这样可以达到教师和家长共同促进孩子的情感创造的目的。
第二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分工合作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小部分,每个小组选择一部分进行研究分析,并最终合并各自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不仅能提高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小游戏和小竞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及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种方法: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互动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小测验和互动模拟,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并总结课本知识。
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提问、演示、小组讨论等等,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习惯。
同时,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以及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总结:上面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互动教学法。
它们都是可以帮助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的有效教学方法。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环境,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三得”:得意 得言 得法
阅读教学“三得”:得意得言得法“得意、得言、得法”简称“三得”,阅读教学“三得”,着眼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所得。
“三得”,三者间相互融合,不同的环节又各有侧重。
“三得”,主体是学生,在学生是“自得”,在教师是“促得”。
对阅读教学“三得”的研究,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简明,教学环节更加清晰,教学过程更有实效。
近年来,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
于是,我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本源问题、本质问题。
这不是倒退,而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回头审视,是一种严肃的探究态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历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提升的过程而得出的。
何谓“三得”,即:“得意”“得言”“得法”。
一、阅读教学“三得”的内涵“得意、得言、得法”是崔峦先生“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中谈到的,他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提出:“要改进‘教’的法子……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如何理解“三得”呢?意即文本的内涵、主旨以及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意。
得意,就是读懂文本的内涵。
这里包括读懂文本中关键词句的含义,读懂文本背后的深意,读懂作者表达的情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有其客观的道理,因为语文是母语,文本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是可以读而得知的。
但是,文本的深厚意蕴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够得知的。
真正的“得意”,需要通过语言文字领悟作者传达的意义,如果不深入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所得的“意”,也只能是看到冰山一角而已。
近来,阅读教学有忽略“得意”之嫌,这是一种顾此失彼的做法。
因为“得意”的过程,具有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理解能力、思考策略、个性见解、批判精神等作用。
弱化“得意”,将导致语文学习再次陷入纯训练的窠臼。
言即文本的言语形式。
其包括文本中精妙的词语、优美的句式、恰当的修辞,以及文本的段落结构、文章的布局特征等。
创新教学模式 教会学生读懂文本
创新教学模式教会学生读懂文本【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该怎么教?这是当前部分小学教师的困惑。
其实,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最具有特征的规律是什么?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彻底扬弃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严格遵循教学本身的规律,构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学规律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该怎么教?这是当前部分小学教师的困惑。
其实,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最具有特征的规律是什么?本人认为,一是教会学生“三读”,即读懂,读会,会读;二是构建“受益于课外”的教学模式。
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彻底扬弃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严格遵循教学本身的规律,构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教授“三读”,让学生读懂文本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小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大纲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方面看,完成“三读”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读”贯穿始终。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作用多么重要。
再者,但凡作文都离不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写”这三个要点,而“三读”恰好对应这三个要点,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正符合作文规律。
下面,笔者就对“三读”做一个粗略的介绍:一是读懂。
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穷人》这一课,学生通过自读、默读等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女主人公桑娜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的过程,而且懂得善良的桑娜对不幸的西蒙的那种牵挂,那种同情,从而理解人物在特殊心情中的特殊行为。
二是读会。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学生的“训练场”,让学生“体验”课文内容,从而真实地体会出文章的思维感情。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与文本分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与文本分析
阅读理解与文本分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里的阅读理解与文本分析。
一、新词汇学习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新词汇的学习。
学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儿童小说和诗歌等材料,让学生认识新词汇、理解新词汇的含义,从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文本情感分析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文本情感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儿童小说、诗歌等文本内容的鉴赏,帮助学生了解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情感表现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
三、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阅读课本、儿童小说、诗歌等材料,让他们逐渐建立起基础阅读理解能力,如全面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中的段落结构等。
四、信息提取能力
信息提取能力也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的能力之一。
通过帮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归纳出关键信息,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
以上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的阅读理解与文本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全面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老师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解释法、讲解法、提问法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更好地掌握语文技能。
以文为本
以文为本,以生为主,找准交叉点——《说‘屏’》教后谈说明文的教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
”显然,说明文文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应该“说得明白”。
而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即读不明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说明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呢?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读得明白呢?我认为在说明文阅读教学时要始终牢记:抓牢课文,立足学生,找准文本和学生认知的交叉点,以此引导学生读懂文本,逐步形成说明文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
现结合笔者教过的《说‘屏’》一文谈谈。
笔者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组屏风图片,借此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及作者,然后说:“看到这么些精美绝伦的屏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忍不住要说些什么了。
(板书:说“屏”)你认为作者会告诉我们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呢?请说说你的猜想,看谁说得简洁流畅。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屏有些感性认识,引起对说明对象的注意。
然后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猜想造成的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让学生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说说对课文说明内容的猜想其实这也是一个文本内容、学生认知的交叉点,这一教学环节其实已暗含引导学生认知如何就说明对象及生活实际确定说明内容等知识。
接着设置与文本相宜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等方法,借助多种阅读方式读懂文本,明确文本说明的主要内容。
然后进行学习小组活动,细读文本以探究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说得如此明白的。
学生经过探究文本、讨论交流后明确了本文为了实现说明目标而采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风格、结构方式等。
这一环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主体。
教学时抓牢课文,依旧从文本知识和学生认知的交叉点入手,熟悉文本,在文中圈点勾画、列提纲、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明确说明要点,然后又回头探究形成文本内容的方法技巧和相关的说明文知识。
语文教案:如何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始终希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加强思维能力。
但是,很多孩子总是感觉无法理解课文,对于他们来说,语文学习变得无趣、无用甚至是难以理解。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1.引导学生扩展了解词汇语文教学的基石是词汇,词汇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主要工具。
词汇的广度和深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增加孩子们对词汇的理解。
为了扩大词汇量,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1)学习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和反义词将词汇的理解扩大到了词汇的同类和反类之间,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文。
例如,当学生遇到“害怕”这个词时,如果遇到“恐惧”、“畏惧”等同义词,那么课文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2)学习词根和词缀。
词根是单词中的基础,词缀则为意思的变化提供了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词根和词缀帮助孩子们掌握词汇的深度和广度。
(3)课文中的生词需要有专门的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遇到的生词加以解释,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词汇。
2.鼓励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本高质量的文本是培养孩子们的语文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鼓励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本:(1)课堂上介绍一些经典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本,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文化阶梯上的读物,例如经典文学、名人传记和历史小说等,学生可以在自我探索中对文化理解更深入。
(3)鼓励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比如童话和寓言故事,为学生带来各种形式和魅力的文学。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语言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提高孩子们语言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仅是词汇,孩子们还需要理解故事的结构与整体旨意。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结构分析能力:(1)教师应该学会解读各类课文的结构,包括不同文体中的叙事结构、议论结构、描写结构等,并向学生讲解这些结构的作用和使用场合。
高三阶段读懂散文的方法梳理6篇
高三阶段读懂散文的方法梳理6篇第1篇示例:高三阶段是学生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能够读懂散文并准确理解其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高三阶段如何读懂散文进行一些方法梳理。
一、认真阅读散文无论是哪一类散文,认真阅读是第一步。
在阅读时,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将散文内容逐字逐句地读清楚。
可以使用标记笔在重点词句上做标记,以便后续理解和总结。
二、把握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写作时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而中心思想则是作者对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核心。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捕捉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意义。
三、分析散文的结构散文的结构大多分为引言、扩展部分和结尾。
在分析散文结构时,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和句子来帮助理解散文的脉络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理解散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
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等。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捕捉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五、注意散文的语言风格散文的语言风格通常包括朴实、明快、抒情等等。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从而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含义。
六、联系实际生活散文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在阅读散文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与散文内容进行对比和联想,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散文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以上几点方法的梳理,相信高三学生在阅读散文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在高三阶段不仅要注重阅读量的积累,更要注重阅读质量的提高,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从而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第2篇示例:高三阶段是学生们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阅读散文作品是语文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散文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描绘生活的文学形式,通过阅读散文可以增加对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之进去
1.走近文本,把握面 感知文本写了什么,大概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 2.走进文本,梳理线 梳理文本的序,探寻作者写作思路 3.深入文本,抓住点 解释作者是怎样、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 4.读透文本,贯通点线面 回环解释 5.围绕文本,丰富资料 自我释疑和自我厚实
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语文知能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2.从研究“怎么教”向研究“教什么” 转变
教什么是看病;怎么教是下药
教什么是方向;怎么教是动力
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形式 ……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3.当前的文本解读存在误区
文本解读的标本化。 文本解读的一元化 文本解读的表面化 文本解读的概念化 文本解读的曲解化
四、教师文本解读的身份
一是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解读文本,读懂文本所 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文本 的价值取向。这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读懂文本 的语言文字,并去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表层和 深层的意思;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 景,思考作者写作文本的具体用意,思考他的 情感世界;要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来思考 评判文本透露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本细读能更充分地进行教学预设。预设是预测与 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 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应该是 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 对策的准备。
文本细读能更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设计弹性教案, 预留“生成”空间。课堂上面对生成需要教师的机 智,注重教学机智是通过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进 行经常性的反思,以及与同事之间共同的课例研究 形成的。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课堂。
(三)理文路——文本线的梳理
打通文体通道,整体把握文本——用心读懂文本
本。
中占均有3 0 ~ 4 吩 。这类题 目做得如何 , 直接关
是 开放性试 题 , 也须 立足 文本 来分 析 , 切 不 可 在热 油锅 里炸 了, 轰轰烈烈起 来 了。这 家人在 天马行空 , “ 浮想联翩” 。 树立 整体 阅读意识 , 读 吃 方面还 有 个特征 , 就 是每 顿必 烧 , 从 不将
懂文本是前提 。 就 。时间长 了, 我对他们生 出一些好 感 , 觉得他 也不奢侈。他们老 老实实 , 一餐 一饭地烧 着, 一
种文 体优 先 的备考 思路 , 显 得非 常琐 碎 , 且 不
利于“ 阅读能 力 ” ( 理解 、 分析 综合 、 鉴 赏评 价 、
现代 文 阅读在 全 国各省 市 高考语 文试 题 探究 ) 的快 速提高。 作为应试 , 应力求 “ 精要 、 好懂 、 有用 ” 。 《 老 系高考 的成败 。可以说 , 得现代文 阅读者 , 得高 子》 有云 : “ 少则得 , 多则惑 。” 江 苏高考语 文《 考 考! 可是 , 对广大考生来说 , 现代文 阅读一直是 试说 明》 从2 0 1 4 年 开始 便舍 弃 了“ 文体” 思路 , 个难点 , 每年高考该项均分偏低 。 而将 现代文 阅读 中的文学类 、 论述类 与实用类 做现代 文阅读题 ,其前 提是要读懂 文本 。 三种 文体进行 合并 ,分列 “ 理解” “ 分 析综合 ” 对 于考 生来说 , 能 否读 懂文 本 , 决 定 了能 否全 “ 鉴 赏评价 ” “ 探究 ” 4 个 层次 1 1 条 ,形 成 了一 个 面理解 、 深刻领悟 文章的 内容 、 思路与技 巧 、 主 符合规律 的阅读 能力系统 。 这种方法将 三种 文 旨。因此 , 必须扭 转轻读文 、 重做题 的倾 向, 而 体 打通 , 将考 查 能力层 级 统一合 并 , 强调 了现 应 沉下 心来 , 反复 咀 嚼 , 一定 要 重视 文本 本身 代 文 阅读教 学和考查 的异 中之 同 , 可称得上 是 给我们传达 的信息 。 清通 的认识 。 在高考 现代 文阅读 中 , 我们应首先 从宏观 据此 , 我们认 为 , 高 考现代 文 阅读备 考 应
多点结合读懂文本
多点结合读懂文本作者:王建胜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年第11期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基础能力,更是并列于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能力。
但从笔者多年一线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存在语文阅读性障碍,普遍存在语文阅读读不懂文本的现象。
据研究,阅读性障碍是学习障碍的最主要类型,占到所有被诊断为学习障碍学生的70%以上。
因此,多方面结合,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有着极为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多点结合,读懂文本,需要心理层面的配合与辅导1.阅读过程需要阅读者本人心理层面的配合阅读过程十分复杂,它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心理功能,有人把阅读比做弹钢琴,意思是说,阅读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就像弹钢琴需要种种心理功能的配合一样。
阅读中,需要读者先发挥视知觉的作用,然后让视知觉的分辨与记忆都参与进来。
同时,阅读过程也是对所看到的字的声音的反应过程,阅读还需要阅读者本人对声音进行辨别与记忆。
读者只有通过对字形、字音和字义的联系,才能获得对阅读文本字词句段的理解。
2.阅读过程更需要教师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辅导不少学生之所以读不懂文本,是因为他们阅读的随意性太强,或阅读习惯不良。
例如,朗读时,摇头晃脑、情绪不安或读着读着不知读到何处,或头部歪斜、书本歪斜。
朗读时添加字词、遗漏字词、重复字词、某些字词用其他字词代替等。
先天不足,习惯不好,都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进行辅导。
当然,也有些学生产生阅读障碍的原因是教育方法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及时调整阅读指导方法,从而排除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了。
二、多点结合,读懂文本,需要科学的阅读方法1.把握结构,阅读文本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
文章内容因为结构的有机整合而形成合力,从而更好的为表现主旨服务。
因此,循着结构,阅读文本,事半功倍,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是抓文题,明主旨。
理解并充分把握文题的意义是探索文章主题的重要途径。
浅谈学生文本品读的四种形式
浅谈学生文本品读的四种形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文本品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本品读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文本品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课堂朗读、朗诵比赛、课外阅读与课外分享、书写与创作。
下面,笔者将分别对这四种形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课堂朗读课堂朗读是学生进行文本品读的最基本形式。
在课堂上,老师将相关的文章分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们轮流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一些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表达文章的意思和情感。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表达作者的思想,并且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作者的语调和语气,来理解作者的情感,体悟文章背后的内涵。
课堂朗读是学生文本品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朗诵比赛朗诵比赛是学生进行文本品读的一种比较形式。
在朗诵比赛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诵。
通过朗诵比赛,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诵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章,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朗诵比赛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比较,来发现自己朗诵中的不足和不足之处,并且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三、课外阅读与课外分享四、书写与创作学生文本品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形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每一种形式的作用,使其在学生的文本品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可以在文本品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收获,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实用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实用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尊敬的教师: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实用性文本阅读能力,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通过此方案,学生将学会如何从实用性文本中获取信息、理解文本含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请仔细阅读以下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读懂实用性文本,包括交通标志、食谱、使用说明等。
2. 学生能够提取文本中的主要信息,并理解文本含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实用性文本相关的问题。
4.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读取策略,提高实用性文本阅读的效率。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以实用性文本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标志:学生将学习常见的交通标志及其含义,如停车标志、限速标志等。
- 食谱:学生将学习如何读懂食谱,包括食材准备、烹饪步骤等。
- 使用说明:学生将学习如何阅读使用说明,包括电器使用说明、药品使用说明等。
2. 教学方法- 预习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交通标志或一份食谱,引发学生对实用性文本的兴趣并预测其内容。
- 讲授示范: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详细解读实用性文本,并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和特点。
-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分析和解读不同类型的实用性文本,探讨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基础练习:通过针对不同实用性文本类型的习题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获取信息和理解文本含义的技巧。
- 拓展应用:让学生参与实际情境中的实用性文本应用,如编写使用说明、设计交通标志等。
三、教学过程安排1. 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交通标志或食谱,引导学生观察并预测其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
2. 讲授示范(15分钟)教师以交通标志为例,详细解读交通标志的含义和作用,并引导学生理解其符号特点。
3. 合作学习(2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每组从食谱和使用说明中选择一份进行分析和解读,共同探讨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基础练习(20分钟)学生个人完成一系列习题练习,包括填写交通标志的含义、解读食谱步骤等。
三年级阅读课教案:读懂《花果山》
三年级阅读课教案:读懂《花果山》》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认识文学作品的结构,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
难点:认识文学作品的结构。
3.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通过《花果山》这篇童话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内容,并且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文学作品带来的美好感受。
4.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针对学生对《花果山》这篇童话故事的认识程度,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对这篇童话故事的看法,了解学生对《花果山》这篇童话故事的初步认知。
第二步:阅读文本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花果山》这篇童话故事,了解故事的情节和结构。
第三步:课文解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花果山》这篇童话故事所传达的主题和内涵。
四步: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理解和观点,探讨《花果山》这篇童话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内涵。
帮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思考和交流。
第五步: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检测他们掌握的内容。
此外,还可以使用学生喜欢的小游戏形式来测试他们所掌握的知识。
第六步:课堂总结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归纳通过这节课所掌握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花果山》这篇童话故事的理解和领悟。
5.教学方法本节课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问题教学、游戏教学等,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文本中的情节、人和内涵,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领悟。
6.教学资源除了使用纸质教材之外,还可以选择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或是网络课程资源来讲解《花果山》这篇童话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以便更好的让学生理解。
7.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阅读《花果山》这篇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而且更能够体验文章的美妙之处,为以后的读书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目的。
而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篇篇优美的范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
教师应怎样教学精读课文呢?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精读课文教学模式三读教学法”,在此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粗读课文――读通文本,了解梗概粗读,日常生活中是指快速浏览、把握大意地粗略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它是指学生初次接触陌生文本,以读通课文、大致了解内容为目的阅读方式,也称之为“初读”。
初读课文两次较好,主要完成两个教学目标。
1、扫除读音障碍,读通全文初读课文时,第一遍要求学生边读文边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读不通顺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完课文后通过自我拼读、查找工具书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对不通顺的地方进行多次练习,直到读通顺为止;第二遍读文要求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可采用指名读、齐读、轮读等形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的正确与否,纠正错误读音,指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读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两次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简明扼要地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让学生自我概括,然后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成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课文――读懂文本,理解想象细读是指全面、仔细地阅读课文,是让学生不加删减,不加选择地读完全文。
细读要求学生认真读文,读懂课文。
细读课文时,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1、突破难点词句,初步读懂课文⑴理解难懂词语。
学生细读课文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懂的词语,这时提倡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我们主张先运用“猜想法”――根据上下文意思给词语作出最合理的猜想。
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然后是小组讨论。
《大青树下小学》教案
大青树下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青树下小学”的背景和故事情节,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推理和想象能力,读懂文本;3.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2.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3.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
三、教学准备1.教师通过阅读《大青树下小学》故事,准备故事背景和情节、主人公形象的介绍;2.准备《大青树下小学》的文本资料和阅读材料;3.准备课堂讨论和练习的题目。
四、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和热身(10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大青树下小学”的故事背景,把学生们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并请同学们就故事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进行猜测和讨论,为学习做好铺垫。
步骤2:全文阅读(25分钟)教师通过阅读《大青树下小学》故事的主要内容,鼓励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脉络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步骤3:文本理解(30分钟)教师针对故事情节的关键点和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们结合自身的思考和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步骤4:创作作文(3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设计相应的题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求学生运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想象力,展示个性特点和独立思考能力。
步骤5:和回顾(10分钟)教师通过汇总和分析同学们的表现和观点,对本次阅读和写作活动进行和回顾,引导学生做出自我评价和反思,进一步提高读写能力和思维素质。
五、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阅读和理解能力、创作能力和思维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效果。
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和班级平均值进行评估,并给予合理的指导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
多重体验,感悟文本
多重体验,感悟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由此可见,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中阅读的基本要求。
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从文本中得到自主感悟,如何才能拓宽体验渠道呢?体验一:勤朗读促理解各学段的朗读教学都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会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判断学生能否读懂的标准。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去初步感知课文,文章写了什么,及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
朗读,也不单纯指读。
可以是抓重点词语,中心句,难句,心里活动等进行品读,用自己的内心世界将人物掌握。
如教学《掌声》,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作为一个残疾儿童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因此,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逐步感受小英的心理活动变化。
再抓住“犹豫,眼圈红了,一摇一晃,鞠了一躬”等表示小英动作的词语,探导小英内心在想些什么?进一步剖析小英的内心世界。
然后将重点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身临其境地读出小英艰难决定背后所表露的内心纠结。
在结尾,我还鼓励学生深情地朗读小英的信,让学生领悟本文的主旨:尊重他人,特别是尊重残疾人。
体验二:演角色悟道理如教学《猴子种树》,我先让学生照课文分角色演一演。
对猴子的想法及动作加以点拨,将猴子没有耐性,不经思考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为了延伸创想,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另设情境,再演一演。
如果你是一只聪明的猴子,你将会怎么做?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之后,再另演故事。
这一次,猴子可能会对乌鸦说:“我再种多一棵杏树吧,这样我就有两种果子吃了。
”还可能说:“不,我就种梨树。
”就这样,猴子种树又成了一个全新的演绎。
这种角色体验不仅真正让学生感悟了文本,还明白了生活中做事可以有许多办法。
体验三:做动作多积累如教学《听诊器的由来》一文,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雷奈克是受到孩子们玩跷跷板的游戏启发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位 , 所 以读 得 入 情 入境 。 达 到 了大 纲所 要求 的 “ 在 阅 读 实 践 中 逐 步 学 会 独 立 思
考, 学会读书”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略读的特点是“ 提纲挈领 ” , 就 是 提 纲 挈 领 地 把 握 阅 读 材料 的 基 本 内容 、 主要 思 想 和 技 法 。为 了 帮 助 学 生 提 高 略 读 的 效 果 , 教师 要对学生 进行具体 的教导 . 对 不 同类 型 的材 料 ,指 示 不 同 的阅 读 方 法 , 并 组织学生通过写读后感 , 开 讨 论 会 等 形 式
议“ 吼” 的意 思 有 什 么 不 同 ? 学 生 讨 论 后
通过细读 , 梳 理文章脉络 , 理 解 课 文 内 容及 表 现 形 式 。 做 到有所感悟 , 这 是 阅 读 教 学 的主 要任 务之 一 。叶 圣 陶 老 先 生
刘发 美
不 了工 具 性 与 人 文 性 统 一 的 特 征 。 学 生 拿
旬, 联系段篇 , 感 悟 课 文 的主 要 内容 。 要 引
导 学 生 体会 作 者 的思 想 感 情 , 领 悟语 言 表
达之微妙 , “ 读 了又思 , 思 了又 读 ” 才 能 人
起 笔来 写 , 比较读 、 对 比读 , 都 是 感 悟 语 言, 培养语感 ,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文 能 力 有 效 的训 练 。 比如 : 《 桥》 一课 , 学 习 到 最 后 一 部 分 的时候 , 让 同学们展 开想象 , 把 自己 想 象 成村 子 里 的人 们 , 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 什 么 呢 ?让 大 家 把 自己想 到 的话 写 下来 ,
鳝 戢
让学生读懂文本
口 四川 省 巴中市 巴州 区清江 镇 中心小 学
摘 要: 《 语文课程标准》 指 出“ 阅读教 学是 学 生、 教师 、 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 “ 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 “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 有感 受、 理解、 欣赏和评价 能力” 。 关键词: 小学语文 ; 阅读; 教学
掌 握 阅读 要 领 。
想 知 道什 么 , 有什 么 要 问 的。俗 话 说得 好 ,
“ 好 的开 头是 成 功 的一 半” 。在 教学 新 课标
人 教版 第 十 册 《 桥》 这 篇课 文 时 , 我 让 学 生 说 看 到 题 目你 想知 道 什 么?学 生 提 出 以下 问题 : 课 文 为什 么 以桥 为 题 ? 围绕 桥写 了 一 件什 么 事 ? 文 中的桥 仅 仅是 那 座 木桥 吗? 学
然, 语言在生成 , 能力 在 增 长 , 连平时很难
动 笔 动 口的 同学 也 跃 跃 欲 试 。 这 使 我 深 刻 地感受到 : 只 有 以读 促 写 , 读 练结合 , 学生 的 语 文 能 力 才 有所 提 高 。
三、 略读 感 想
、
通 读 感 知
学习一篇课文, 首 先 教师 要 从 所 学 课 文 的题 目人 手 , 展示 课 题 , 引导学生去读。
以 读 为 本 即 是 指 在 阅 读 教 学 过 程 中
要 让 学 生 充- i b 地 读 ,在 读 中 整体 感 知 。 在
既 加 深 了学 生 对 文 章 的理 解 , 又 是 对 交 际
能力 的一种培养 。我感受 到学生 兴趣盎
读 中有 所 感 悟 , 在读 中培 养 语 感 , 在 读 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
生 睛趣 盎然 , 急 于 去读 课文 , 想 解 开 自己心
2 、 读议 结 合 。 议, 就 是讨 论 和交 流 ; 它
必 须 建 立 在学 生充 分 读 书 , 独 立 思考 的 基 础 上 。在 议 的 过程 中要 重 视 读 的作 用 , 如
有 不 明 白的 地 方 ,要 让 学 生 再 读 读 课 文 ,
一
边 读边思考 , 然后在 全班交 流 , 谈一 谈让
自己感 动 的原 因 。在 交 流 中 , 教 师 倾 听学 生的发言 , 及 时给予评价 , 然后通 过有感 情 地 朗读 表 现 出 自己的 感 动 , 从 而升 华 对
老 汉 的理 解 和 认 识 。 因为 学 生 的 理解 比较
二、 细 读 感 悟
地 开 展 阅读 活 动 。 如 《 桥》 一课 , 课 文 中有
两个 “ 吼” 字, 让 学生反复读 两处“ 吼” , 议
一
得 多 。其 次是 在 读 时 要 去 掉 多 余 的 动 作 。 如阅读 时用手指 , 用铅 笔 、 尺 子 在 页 面 上
指 指 点 点 ,头 随视 线 的移 动 而 移 动 等 。 这
仔 细想一想 , 以便 更 好 地 讨论 , 发 表 自 己 的意 见 。读 议 结合 , 以议 促 读 , 以读 促 悟 ,
只有 这 样 , 才 能 让 学 生 在 课 堂 上 充 分 自 由
略读 时 要 注 意 以下 几 点 : 首 先 是 要 默
读 , 就 是 无 声 地读 。 不 用 口发 音 和 耳 朵 听 ,
情 入 境 。如 《 桥》 一课 , 教 师 在 学 生 整 体 感
知 课 文 的 主 要 内 容 的基 础 上 。 让 学 生 淡一 谈 自 己读 文 后 的感 受 , 然 后 围绕 “ 课 文 中 的老 汉 哪 些 地 方 让你 感 动 ? ” 默读 课 文 , 画 出描 写 老 汉 的 有 关语 句 , 在 旁 边 做 简 单 的 批 注 ,带 着 这 个 问 题 学 生 进 入 文本 学 习 ,
只用眼睛 看 、 用 大脑想 , 速 度 比 出声 读 快
中的疑 团 。 在对 课文 产 生浓 厚 的兴趣 后 , 让 学 生 选 择 自己喜 欢 的 方 式 通读 一 遍 课 文 , 对 课文 进行 “ 整 体感 知 ” 。 反 复 的 朗读 , 能 使 学 生读 得 正确 , 读得 流 畅 , 增 强语 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