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一、读懂教材:特级教师XXX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学科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5)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6)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7)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
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读懂学生(一)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二)“读懂学生”什么?(1)学生的糊口经历和进修经历;(2)已有的知识基础;(3)由经历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4)学生的兴趣点和进修需要;(5)学生的研究路径。
(三)如何“读懂”学生?(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2)协调好实践、感受、体验、探究之间的关系(3)注重揭示学科本质(4)树立基于“品德味”的教学观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读懂教室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要靠反思。
1、读懂教什么?(1)读: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目标?教师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没有新生成的目标?(2)反思:a、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品德讲授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
读懂教材
意 义 的 理 解 上 花 费 了 较 以 往 更 多 的 工 夫 ,但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 解 更 加 深 刻 , 学 生 在 尝 试 解 题 、归 纳 方 法 时 不 但 费 时
少 , 且效果更好 。 而
受 传 统 观 念 的 束 缚 。 师 对 于 新 教 材 的 教 解读还存 在着一些偏 颇 , 致课 堂教学 导 低 效 , 能 达 到 预 期 教 学 目标 。 反 思 教 未
操 作 学 具 探 究 数 学 问 题 、获 得 数 学 结
论 、 解 数 学 知 识 的 一 种 活 动 。在 课 堂 理
、
教 学 目标 是 教 学 的导 航 仪 , 是 教 既 学 的 出发 点 , 是 教 学 的 归 宿 。因 此 , 也 教 师 在 预 设 教 学 方 案 时 , 先 在 认 真 分 析 首
上 . 定 切 实 可 行 的 、 体 的 教 学 目 标 制 具
是非 常必 要 的 。
例 如 , 师 大 版 三 年 级 下 册 “ 识 北 认 分 数 ” 一 课 时 , 学 目 标 为 : 1 结 合 第 教 () 具 体 情 境 和 直 观 操 作 , 步 理 解 分 数 的 初 意 义 。 ( ) 用 折 纸 、 色 等 方 式 , 示 2会 涂 表 简 单 的 分 数 。授 课 时 。 出现 了 以 下 两 种 不 同 的 情 况 : 位 教 师 整 堂 课 从 学 生 折 一 纸 、 色 到 看 图 说 一 说 。 生 汇 报 交 流 涂 学
一
页 “ 一比” 关于平均数 的教学 , 数 比 是 多 明 确 目标 。 确 定 位 准
教 师 在 教 学 平 均 数 的 概 念 时 , 往 把 教 往 学 重 点 放 在 平 均 数 的 求 法 上 。其 实 , 仔 细 阅 读 教 材 , 以 发 现 新 教 材 更 重 视 让 可 学 生 理 解 平 均 数 的 意 义 。基 于 这 一 认 识 , 位 教 师 在 设 计 时 通 过 不 断 创 设 认 一 知 冲 突 , 学 生 在 具 体 情 境 中 体 会 为 什 让 么 要 学 习平 均 数 ( 女 两 队 进 行 投 篮 比 男
如何读懂小学数学教材
如何读懂小学数学教材马奇学区范屯小学王爱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读懂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
只有读懂教材,才可能正确理解、把握、使用教材,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与预设,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要读懂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读懂教材,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1、课程标准是教材的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2、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数学知识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其载体的数学教材也必然有着自身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和尊重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及思维路径渐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只关注一册教材的内容,一个例题的教学目标,于是,教学中经常出现顾眼前不顾两头或找不准起点和落脚点的现象,不是把教学目标定的太高就是定得太低。
为提高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的能力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教材,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知识结构以及每个阶段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进行全面了解,理清教材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使自己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衔接性上整体把握教材结构。
二、善于学习总结,掌握读懂教材的方式方法1、读懂教材主题图是走进教材的重要窗口纵览1-6年级各册教材,在各单元开始部分、例题引入部分几乎都有编者精心设计的主题图。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欢迎参考。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篇1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而上好课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
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持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是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
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效果却很差。
究其原因,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
其实,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
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
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理念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很好地解读教材。
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
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
语文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学 的 有效 性 . 出 了许 多 宝 贵 的 建议 提
和 可 行 的主 张 。此 情 . 我 回想 起 毛 让 泽 东 关 于 “ 史 的经 验 值 得 注 意 ” 历 的
不 是 由这 三 个要 素 组 成 的 弄 明 白
这 一 点 .有 利 于 根 据 篇 目的 具 体 特 点. 因文 而 异 地 组 织 阅读 教 学 。 效 有 地 提 高 阅 读教 学 质 量 。 二 懂 教 材 的 主 要方 法 读 读 懂 教材 是 每 个 教 师 的任 务 。 如
积 极 思 维 的读 、 活 动 过 程 , 教 师 研 是
后 三 个阶段 , 民教 育 出版 社 教 材 培训 目专 家、 师 用 书 的编 者 袁 玉 霞老 师 从 五 个 方 面 。 讨 “ 师如 何 读 懂 教 材 ” 交 人 教 探 教 。
流他们的经验 , 奉献他们的智慧。文章生动翔 实, 条理清晰 , 很有学 习价值 , 定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
实 践 经 验 证 明 .教 学 效 益 的 高 低 . 键 之 一 取决 于 教 师 是 否 读懂 了 关 教 材 。 有 读 懂 了 教材 . 只 有效 教 学 才 有 基础 。 因此 . 懂 教 材 是教 学 的需 读 要 . 提 高课 堂 教 学 质 量 的保 证 。另 是 外 。读 懂 教 材 这 一要 求 对 教 师 而 言 . 是教 师 尽 职 尽 责 . 践 全 心全 意 为 学 实 生 服务 宗 旨的需 要 。正 因 为 如 此 , 我
共 同关 注
策 划人 语 :
教 材 , 教 师 教 学 的 凭借 , 学生 学 习的蓝 本 , 沟通 教 师教 和 学生 学 的桥 梁。 教 材规 定 着教 学的 内容 . 引着教 是 是 是 指 学 的 方 向 , 透 着教 学 的 思想 。 懂教 材 是教 师 实现 有 效教 学 的前提 。 面的 两 篇 文章 中 , 级 教 师 龙 墀 老 师分 前 、 、 渗 读 下 特 中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黄伟祥,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领军人才、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专家,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荣获全国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次、广东省创新教育成果奖二等奖4次;著有《为主题创作而教》《融创之路:重构教学新范式》,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编写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十多部教材及教学用书;致力于推动区域“儿童可视化创意编程”教育项目,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聪明”。
[摘要]信息社会责任是对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它试图唤起人们在应用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包括信息文化修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行为自律等道德意义。
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通过结合社会现象和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如何通过读懂时代、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信息社会责任;育人价值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成果发布。
此后,与这一研究成果相呼应,各学科也相继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
任友群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从信息技术学科视角,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非常关注,但对信息社会责任重视不足,甚至不闻不问,使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出现了四缺一的“遇冷”现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信息社会责任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提出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思考,是“以德为先”“责任为本”的具体体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读懂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读懂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读懂教材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教材往往利用一个情境图呈现多个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有时明显,有时隐蔽较深,需要教师洞察秋毫。
例如一年级上册学习“8的加法”时,教材创设了“跳绳”游戏的情境图。
情境图下面给了一个□+□=□空白算式,让学生填空。
教学时,教师一般能够读出“2个小朋友摇绳,6个小朋友跳绳,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的信息。
但空白算式说明答案不唯一,还隐蔽着其他数学信息,如:8个跳绳的小朋友中,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不戴;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5和小朋友穿裤子;有4个小朋友是男生,4个小朋友是女生。
在这个教材情境图中,学生不仅体验了“8”的构成,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又可以通过这个情境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二、读懂教材情境中的“主人公”对话。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主人公”有淘气、笑笑、智慧老人、老师、机灵狗。
有时只有淘气、笑笑出现,又时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同时出现,有时只有“智慧老人”或“老师出现”。
出现的“主人公”不同,教学方式方法要有区别。
例如:四年级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的整理记录结果之后。
笑笑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她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有了数学层面的思考与发现。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承德县三沟学区中心校王永成吴正宪老师在:“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中提出了三个读懂,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以前,我也曾粗略地认识到:读懂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耐心与学生交流。
但至于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懂学生的思维我还是模糊不清。
通过读吴老师的书,品吴老师的课使我茅塞顿开。
若要真正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与儿童进行对话。
一、沟通——说儿童能懂的话“关注儿童经验,说儿童能懂的话,才能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壑,让教师、同学和数学走入学生的心灵。
”对于儿童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大人们强迫地听,强迫地学”。
因此,课堂上我们要说儿童能懂的话,让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
其实,学生来到课堂并非一张白纸,还带来了他们的个体知识、缄默知识以及许许多多的生活经验。
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儿童语言来彰显数学中的大道理。
如文中提到吴正宪老师在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时,吴老师问学生:“1人加1狗是2人呢还是2狗呢?”学生顿时平静下来,平静得几乎令人窒息。
然后一个学生突然醒悟,大声说:“老师,人跟狗能相加吗?”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明白了人狗不能相加,相同的量才能相加这个数学道理。
实际上,许多数学道理的阐释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说儿童能懂的话,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壑,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可反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却或多或少存在着自我中心下的“人道”缺失。
如一位教师在讲“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蕴含”在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蕴含”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什么意思?他们能懂吗?难怪有些课堂会出现生不解师意,师生不配合的状况。
二、表达——让儿童说自己的话“学习的内容能够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学会了。
教材完全解读小学
教材完全解读小学
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解读教材。
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教材的文字,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其次,我们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和课后习题,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另外,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同学或老师一起讨论教材内容,互相交流和学习。
最后,我们要多做笔记,将重点内容和疑惑之处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复习和加深理解。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读懂学生,教学简单而富有智慧
读懂学生,教学简单而富有智慧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更需要对学生有深刻的理解。
只有真正读懂学生,才能使教学变得简单而富有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读懂学生呢?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有的学生活泼开朗,喜欢交朋友;有的学生内向文静,喜欢独自思考;还有的学生勤奋好学,喜欢追求知识。
教师需要花时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学习。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
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学会关注和读懂学生的情感变化。
有时候学生可能因为家庭问题、人际关系或其他原因而情绪低落,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关心和帮助;有时候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优点和成绩而情绪高涨,教师需要及时调节和引导。
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才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要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对艺术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在美术课或音乐课上加强指导和辅导。
只有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应该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学生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教师需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思考。
只有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学更加富有智慧。
要想实现读懂学生,教学简单而富有智慧,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的沟通技巧。
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心去关注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才能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让每位学生在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摘要】要上好一节合格的课,必须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等方面下硬功夫。
本文是自己以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认识钟表》为例,谈谈是怎样从“三个读懂”入手来落实数学教学理念的。
【关键词】读懂;教材;学生课堂学校教导处决定,最近要在一年级开展一次课堂教学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认识钟表》。
该年级共四个班,要求四位老师各上一节课,看看谁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方面做得好。
接受这一任务后,我想《认识钟表》它既不是计算教学,也不属几何初步知识的研究,但它是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数学。
人们每天起床、睡觉、上班、下班、学生上课、下课等,无不涉及到时间。
所以教好这一内容,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应是我们考虑的问题,然而怎样去组织引导刚起蒙的儿童认识钟表呢?带着这一疑问,几天来,我思虑再三。
个人认为,要想教好,首先自己还得学好。
要当先生,必须做好学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我从下面“三个读懂”入手,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钻究。
1读懂教材对于《认识钟表》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共提供了三个部分的画图及文字:(一)整时的认识;(二)半时的认识;(三)相应的练习。
编者为让师生有序地开展教与学,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画图,如:关于整时的认识,安排有主题图一幅,画面上是一学生起床时的情境,学生坐在床头的被子里,妈妈坐在床边,墙头上挂着壁钟一面,形如学生的床头柜上放有台灯一盏,旁边放有的电子表上显示:7:00。
要读懂这部分教材,首先就应理解好编者的意图。
编者的来意就是要读者利用好这幅图,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钟面是由1—12这12个数字和2根长短有别的指针组成。
两根指针中,长针标有”分针”,短的标有“时针”等字样,12个数字间隔相等地围成一圈,这幅图是教学的主题图,它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如何突出这一重点,教者可视校方来定(条件好的可用视屏,条件差的也应有一张挂图,要充分利用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议论,了解钟表的结构。
语文教案:如何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始终希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加强思维能力。
但是,很多孩子总是感觉无法理解课文,对于他们来说,语文学习变得无趣、无用甚至是难以理解。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1.引导学生扩展了解词汇语文教学的基石是词汇,词汇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主要工具。
词汇的广度和深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增加孩子们对词汇的理解。
为了扩大词汇量,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1)学习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和反义词将词汇的理解扩大到了词汇的同类和反类之间,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文。
例如,当学生遇到“害怕”这个词时,如果遇到“恐惧”、“畏惧”等同义词,那么课文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2)学习词根和词缀。
词根是单词中的基础,词缀则为意思的变化提供了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词根和词缀帮助孩子们掌握词汇的深度和广度。
(3)课文中的生词需要有专门的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遇到的生词加以解释,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词汇。
2.鼓励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本高质量的文本是培养孩子们的语文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鼓励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本:(1)课堂上介绍一些经典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本,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文化阶梯上的读物,例如经典文学、名人传记和历史小说等,学生可以在自我探索中对文化理解更深入。
(3)鼓励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比如童话和寓言故事,为学生带来各种形式和魅力的文学。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语言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提高孩子们语言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仅是词汇,孩子们还需要理解故事的结构与整体旨意。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结构分析能力:(1)教师应该学会解读各类课文的结构,包括不同文体中的叙事结构、议论结构、描写结构等,并向学生讲解这些结构的作用和使用场合。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吴老师的课太神奇了!”每次听完吴老师的课,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你看,她的课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她的课堂朴实又不缺智慧、自然又不失灵动。
为什么吴老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如此好玩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找不到答案。
直到读了吴老师团队编写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吴老师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设计教学活动,她能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孩子们送上好吃又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读懂学生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当今的课堂,仅凭经验教学已经难以捕捉学生的需求。
研究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除了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还要尊重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平等的学习心理感受,力争把“爱”的阳光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常常看到下面的场景:课堂上,学生的争论结束后,吴老师会真诚地祝贺获胜者:“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欢笑。
此时,吴老师并没有忘记那些暂时“败下阵”来的学生,同样深情地握住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问题,给全班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你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善于倾听并接纳同伴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是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呀!”然后,吴老师郑重地向这些学生深鞠一躬,“谢谢!”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那些暂时的“失败者”找回了学习的尊严,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仔细品味吴老师"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吴老师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磁场。
如何读懂数学教材
如何读懂小学数学教材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去读懂教材呢?要读懂教材,首先要认识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第一,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第二,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
如何实现“用教材教”呢?潜心阅读、认真钻研教材是唯一出路。
“这法那法,钻研不透教材就没法。
”1、读懂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准则、依据。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却有一个“笨”方法,“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教学指南,经常翻看”,温故而知新。
2、专心读教参。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教师读教参,实际上是“站在编者的肩膀上”与作者对话,再加上读教材时独立地与作者对话,二者结合如鹰之两翼,搏击长空。
3、读懂教材的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过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精神,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从微观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制订出准确而适当的三维教学目标(教什么)比具体的教学过程的执行(怎么教)更为重要4、读懂教学重点和难点读懂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它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因此,读懂教材的关键是读懂教学重点和难点。
静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来确定,很多老师基本都能准确把握;动态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学习能力来确定,很多老师往往不能准确把握。
为了更好地读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认真解读与新知有关的知能基础、后续知识、知能盲区和学习障碍,做到“到位”但不“偏位”和“越位”,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围绕教学重点,还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让教学更有效。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宝营学校乔广清听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杨莹老师讲的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课《一共有多少天》,我的感觉是,杨老师教学设计得好,讲得实在,学生学得踏实,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杨老师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杨老师在课前介绍说,她在给第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没有认真了解学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后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真调查了解了学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85%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甚至默写7的乘法口诀,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7的乘法口诀理解不深。
第一节课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之后,她调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第二个班上了这节精彩的一课,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共有多少天》一课。
从杨老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读懂学生。
那么。
“读懂学生”什么呢?一般认为,要读懂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3、学生的学习态度;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杨老师就认真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即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了编制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虽然老师没有教,但大多数学生会背,会默写,但是缺乏对它的深刻理解。
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以后,杨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即乘法口诀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客观上,这正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
杨老师在正确分析学情之后,调整了教学设计,在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教学设计如何做到三个读懂
教学设计如何做到三个读懂1、读懂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的深度解读,会让教学指向意义探究性的,甚至是建构性的高度。
读懂教材需要把握住三个关键词:深度、整体、细节。
深度——挖掘教材所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文化,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所承载的思想方法、文化和思维,向学生有机、适时渗透,让学生在更深远、更广阔的高度上建立认知结构,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分析教材时首先要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意图、主要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
在通读教材时,要对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如这本教材有多少单元、每一个单元需要多少课时,本册教材的主要编写意图、内容有哪些,单元与单元之间前后有些什么联系,重点难点的分布等等。
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
二、读懂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超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习题,每一节课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
三、读懂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
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教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
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
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
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
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
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
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
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2)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源与流(3)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4)读懂课时教学内容的一些典型试题的解决方法.(5)读懂曾经教过的学生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的所经历的挫折与获得的成功方面的原因.(案例:比赛中的场次——搭配中的学问读懂教材就是要读懂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维,进而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恰当地表达数学思维的成果。
)2.要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3.要用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要带着问题解读教材);比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一个新的数吗?百分数有什么作用?老师如果能结合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其实是化难为易的好办法。
4.要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二)带着思考读教材。
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编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学生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
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3)课后思考我之前想的与教材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谁更合适?(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三)如何具体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向自己提问“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现代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
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
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综。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四)要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读学生、研读教材上,让课堂自然生成;并在教材原原本本基础上去创造精彩课堂,想要调整教材必须使教材“增值”才好。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是我们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二、读懂学生是准确到位益智目标、合理选择益智策略的主要依据(一)“读懂学生”什么1)心理特征2)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3)已有的数学活动体验和经验4)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的周围世界5)实现数学化的要素与过程(二)为什么要“读懂学生”1)找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2)科学合理地确定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3)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4)从源头上遏制“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的负面影响5)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国家的未来(三)如何“读懂学生”1) 读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读懂学生的基础。
课前访谈、课前问卷、经验分析即人们所说的前测是读懂学生的好方法。
读懂学生已有的(起点);理解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2)读懂学生过程中思考的(生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3) 读懂学生留下的(目标达成程度),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4)在活动的过程中“读懂学生”,在“四基”并重的基础上真心读懂学生(四)具体怎么做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五)如何读懂课堂中的学生听清楚是什么,需要确认;弄明白为什么,需要理解;再分析怎么用,需要判断第一步要听清楚学生的话,需要确认。
这一步又有两个层次:一是听清学生说的话,二是学生这样的话表达的原意是什么,也就是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
这一步常用的方法是复述、解释、补充、概括,再让学生确认。
这一步有一个原则是“搁置”,要搁置经验和情感,远离创造和偏见。
不能想当然。
老师上课时可以问“谁听清他的意思了?”,让其他学生复述和解释,是读懂学生很好的做法,但缺少了让学生确认这一环节,必须以“你认为呢?”类似问题确认。
第二步弄明白学生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步需要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要能够明了其中的原因,理解学生的心思。
他们的经验,他们是怎么想的。
第三步,对学生的话做出分析和判断,尤其是做出多方面的价值判断。
前两步是由表及里弄清事实,后一步是做出多重多维的价值判断,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
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才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准确拟定益智目标,才能根据目标制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益智策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三、读懂课堂是实现益智课堂的基本保障: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孔企平教授在《读懂数学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从五个角度看老师是否读懂课堂。
分别是目标是否合理落实、学生主体作用是否突出、教师引导是否有效、过程是否合理富有思考和基本功是否扎实具有个性。
(一)目标的角度1)本课的目标是什么2)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3)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清晰4)思维与情感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5)上课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6)上课过程中对目标有没有具体的调整精辟的观点:如果一堂课没有界外球,那么这样的课顶多算一节中等的课。
观点之二: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是一种收获,今天的课堂则把生成当作是一种追求。
当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教育机智的问题。
位惠女老师说得好:这个时候你可以不用理他,强扭的瓜不甜。
的确,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来探讨数学问题时,一般来说其方法与标准教科书上典型例题的方法很少有相似之处。
正是儿童需要从错误中学习一样,学生学习数学也需要有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有反复的余地。
从长远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记住一些数学技巧——技巧不经常用,很快就会忘记,而是树立一种信心,当他需要某一数学工具时,知道如何去发现并掌握这一工具。
树立这种自信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贯穿创造、构造、发现数学的那种精神。
(二)学生的角度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2)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估计费用》如果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就是把学生估算方法是否正确与学生能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体验到“我们为什么要用估算?怎样估算?怎么用估算才合理?”3)是否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课堂上其实也要给学生“留白”。
一堂课热热闹闹,学生情绪高涨并不代表它的数学思考就高涨。
而数学课最重要的是追求数学的本质,要有数学味。
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静悄悄的思考说明他的脑海在飞速运转,只有有了独立思考的前提,才能有合作交流的收获。
4)是否让学生有充分机会的学习活动5)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师的角度1)备课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我们设计教案的起始点。
2)提问是否清晰、具有启发性3)讲授是否正确、清楚、有针对性4)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实际效果5)在教学中是否注重了解学生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某一个侧面来说,课堂教学宛若棋局,无论是双方任何一个棋子的变化,都会引起整盘棋局的变化.走进课堂,就是走进变化.我们要读懂课堂的静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