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教案

合集下载

有效教学,从读懂学生开始

有效教学,从读懂学生开始

有效教学,从读懂学生开始作者:陈璐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2年第09期课改之后,随着对教材研读的深入、对课堂本色的探索,对于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研究也愈发受到重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因此,教师进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读懂学生,即不能以教师的认知代替学生的认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而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所思所想。

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唤醒,并把所学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会开展有效的学习,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

一、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确定有效的教学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对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是把握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

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分析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全面了解学习这些内容从知识的角度、技能的角度、思维方法的角度等都需要具备哪些基础,学生是否具备学习这些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以及学生对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等等,以此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依据学情安排教学顺序。

在“时、分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按照“认识钟面的结构——教学时、分的含义和进率——教学看钟表的方法及时间的写法”的顺序编排。

执教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了看钟表的生活经验,就对教材安排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首先通过师生谈话,由学生试着读出教材情境中所给的钟面上的时刻,自主介绍读时刻的方法。

当学生对一些钟面上的时刻的读法有争议时,再要求4人小组合作研究钟面结构,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将有关钟面上的知识直接填在课本上。

汇报交流后,再读之前有争议的钟面时刻。

在引导学生再次看钟面时刻时,让学生注意并掌握按顺时针看的方法,使学生不仅会看时刻,而且会巧看时刻。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学生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数学教学高二数学教师庞老师2009年1月10日,我们一行五人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组织的专题会议——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

本次会议都由全国著名的专家进行讲座,我听了之后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有两位数学教师的讲座对我更是触动很大,这两位教师分别是:吴正宪老师,北京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北京人大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

下面我就这两位教师的讲座给大家做一个汇报,汇报的题目是;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学生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数学教学触动: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女儿问爸爸:你总让我吃这吃那,说他们都有营养,可这些东西我都不爱吃,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反思:1.将数学成人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把我们学过的知识经过自己多年的认识强加给了学生,而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接受程度,从而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难,而且是越学越难。

更有些教师从高一就开始灌输高考论,高考考的我们就学,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使得学生三年都背负高考的压力为学习的动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谈什么动力呢?2.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追求单一♦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媒体应用——舍本求末♦情境创设——牵强附会♦评价语言——滥用失真♦学生活动——放任自流♦教师表现——退居二线♦情感态度——穿鞋戴帽♦学科整合——花拳绣腿♦教学形式——一味求新教学中的几个不等式♦教师讲解≠机械灌输♦教师聪明≠学生聪明♦传统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方法♦问答式的教学≠启发式的教学♦尊重学生≠放纵学生♦课堂开放≠完全放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提倡教学民主≠不要教学秩序♦学习技巧≠学习技能♦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发学习♦教学创新≠标新立异♦教学的观赏性强≠教学的时效性高♦课堂气氛活≠教学效果好♦教学花样多≠教学水平高坚守: 坚守多年来数学教学的规律坚守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全国很多地方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开始了,而我们的第一轮才刚起步,全国的教学改革已经从以前的传统教学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导演,并且逐渐从盲目的课堂表演,课堂上追求亮点中转变过来了,我们正好借这股东风少走一些弯路,把我们的教学改革转变为务实的教学,成为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教学。

课堂教学三读懂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三读懂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三读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通过学习课堂教学三读懂,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三读懂的内涵课堂教学三读懂,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教学”。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读懂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动机,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2. 读懂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使教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3. 读懂教学: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艺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三读懂的重要性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三读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读懂学生,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课堂教学三读懂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三读懂的实施策略1. 读懂学生(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读懂教材(1)深入研究教材: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知识点等,把握教材的内涵。

(2)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读懂学生,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读懂学生,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的掌 握情 况 ,不断 积 累学 习经 验 。
以使 学 生 参 与 的 数 学 活 动 的 过 程 。
能 ,发 挥 学 生 的特 长 , 了解 学 生 发
展 中 的需 求 ,帮 助 学 生 认 识 自我 ,
建 立 自信 。
通 过 读 懂 教 材 , 了解 知 识 的前 后 联
系 ,从 I 『 . 解 学 奄 每 个 阶段 已达 到
方 面 的 发 展 状 况 ; 发 现 学 生 的 潜
教 完 。 但 如 果 我们 细 细地 去体 会 教
材 ,就 绝 非 这 么 简 单 。 教 师 不 是要 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 “ 教 ” 给
学 牛 ,而 是 要 将 这 一知 识 转 化 为 可
学 生 对 该 知 识 的掌 握 程 度 ,从 而 可 以进 一 步 对 学 生进 行 适 当 的 引导 与
分展 示 学 生 的 思 维 过 程 。 课 堂 上 问
题 的 设 置 是 引 导 学 生 去 思 考 、去 分

例 如 :在 教 学 《 口算 两 位数 乘
位 数 》 时 ,我 出示 1 6  ̄ 3 ,让 学 生 用 自己 的 方 法 进 行 计算 ,学 生 中 间 会 出现 多 种 不 同 的 计 算 方 法 : ( 1 ) 把 1 6分 成 8和 8 ,8 × 3 = 2 4 ,2 4 + 2 4 = 4 8 ; ( 2 )用加法 进行计算 ,
1 6 + 1 6 = 3 2 ,3 2 + 1 6 = 4 8 ; ( 3 )把 1 6
析 、去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因 此 ,教 师
要 根 据 学 生 的答 问 进 行 追 问 ,从 而
点拨 ,让 学 生 充分 展 示思 维 过 程 。 3 . 通 过读 懂举 生的 练 习 ,墙 养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马月红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教育》》
【年(卷),期】2018(000)016
【摘要】山东省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个性课堂"大赛中,马老师设计、执教的《重叠问题》课堂展示在"个性课堂"大赛中获奖。

在教学中,马老师没有选取教材的例题,而是利用上课的情境,通过给学生发祝福卡和资料卡,当学生发现为什么得到祝福卡的人数加上得到资料卡的人数,不等于总人数时,引起知识冲突,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马月红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第六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2008年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实验总结表彰暨培训研讨会”回顾 [J], 方莉萍
2.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第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回眸 [J],
3.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J], 蔡玉琴;
4.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J], 孟凡洋
5.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与评析 [J], 姜浩;杨惠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汇总]读懂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汇总]读懂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读懂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深刻理解编写意图,读懂教材背后的东西,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重难点。

使教学目标适度、合理、可行。

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

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新意。

就拿《数学广角》知识来说,这次参赛的课里《数学广角》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达到10节课,但数学广角安排在教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不能整体把握。

数学广角的出现是对整体解决问题策略的一种研究,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进行数学思考,每一个数学广角的出现并不是简单问题的解决,而是一种思想方法的研究。

不仅关注解决问题,还有关注探索策略的过程,以及方法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数学广角》这一部分知识时,大家不要急功近利想要在一节课要求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可以把步子放“缓一些”,重要的是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思想方法。

2、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

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

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关注生成课程实施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着众多的“两难”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去实践,去探索。

理想的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舞台,是一个智慧生成的地方,是一个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场所,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一个享受成长幸福的场所。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摘要】要上好一节合格的课,必须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等方面下硬功夫。

本文是自己以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认识钟表》为例,谈谈是怎样从“三个读懂”入手来落实数学教学理念的。

【关键词】读懂;教材;学生课堂学校教导处决定,最近要在一年级开展一次课堂教学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认识钟表》。

该年级共四个班,要求四位老师各上一节课,看看谁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方面做得好。

接受这一任务后,我想《认识钟表》它既不是计算教学,也不属几何初步知识的研究,但它是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数学。

人们每天起床、睡觉、上班、下班、学生上课、下课等,无不涉及到时间。

所以教好这一内容,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应是我们考虑的问题,然而怎样去组织引导刚起蒙的儿童认识钟表呢?带着这一疑问,几天来,我思虑再三。

个人认为,要想教好,首先自己还得学好。

要当先生,必须做好学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我从下面“三个读懂”入手,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钻究。

1读懂教材对于《认识钟表》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共提供了三个部分的画图及文字:(一)整时的认识;(二)半时的认识;(三)相应的练习。

编者为让师生有序地开展教与学,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画图,如:关于整时的认识,安排有主题图一幅,画面上是一学生起床时的情境,学生坐在床头的被子里,妈妈坐在床边,墙头上挂着壁钟一面,形如学生的床头柜上放有台灯一盏,旁边放有的电子表上显示:7:00。

要读懂这部分教材,首先就应理解好编者的意图。

编者的来意就是要读者利用好这幅图,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钟面是由1—12这12个数字和2根长短有别的指针组成。

两根指针中,长针标有”分针”,短的标有“时针”等字样,12个数字间隔相等地围成一圈,这幅图是教学的主题图,它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如何突出这一重点,教者可视校方来定(条件好的可用视屏,条件差的也应有一张挂图,要充分利用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议论,了解钟表的结构。

读懂学生智慧教学

读懂学生智慧教学

“高效课堂”首倡者李炳亭提出:“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真正的儿童专家。

”作为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上关注学生,心中爱着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智慧教学。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读懂学生哪些方面,怎样读?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

一、读什么(一)读懂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进行智慧思考,只有读懂学生的思维,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读懂学生的认知起点。

开学时我引导学生看数学书的目录,当我提问什么是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在目录旁看到一幅图,我理解的组合图形就是两个或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

”面对孩子真实的思考,我真的感动学生的思维直觉,正是这样的思维直觉,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组合图形。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呵护学生的这种思维,读懂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智慧地成长。

2.读懂学生的错误。

错误是资源,其中包含了关于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大量信息。

用心读懂学生的错误,便于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使得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重点更突出,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用心读懂学生的错误,让错误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在不断反思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引领学生智慧思考。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一课时,学生将65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六十五万。

(1)错误分析:显然,这是学生将数的读法与数的改写混为一谈了。

我们在读数时,要将读法写成汉字形式,而写数采用数字形式或数字加计数单位的形式。

例如,650000是以一为计数单位的写数形式,650000还可以改写为其他计数单位的形式:650000=65万=650千=6500百=65000十。

又如,800000000可以记作8亿或80000万。

(2)导学策略:①追问:哪个是读数形式,哪个是写数形式,为什么?②65万还可以写成什么样呢?填写:65万=650000=( )千=( )百=( )十。

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更要读懂学生很多时候,教材对知识的编排与学生的现实并不一致,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这种“不一致”,而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读懂教材的同时更要读懂学生,既要读懂学生现时的年龄特征,又要读懂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根据本地、本班学生实际,看懂所教学生已有些什么、想要些什么,以此决定教学内容的详略和取舍,找到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之间的结合点和平衡点,使教学功能达到最大和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一、教材之“简洁”与学生之“茫然”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线段的认识》一课是这样安排的:教材呈现的情境是一根线放在桌上,自然的弯曲,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

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可见“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有限长”是线段的特征之二。

对于线段“是直的”这一特征,学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感受“线段是有限长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

如何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线段的有限长”,为进入四年级学习射线、直线的无限长埋下伏笔?如果像教材那样出示表示线段的图形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图形中的左右两条短线表示线段的两端,叫做端点”,在后续学生自己画线段的环节,有很多学生漏画端点。

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个环节仅仅是将端点视为形式的存在,而对其本质内涵即体现了线段的有限长并没有体会。

如何让学生借助端点体会线段的有限长?经过讨论与研究,我们创设了七星瓢虫比赛拉毛线的情境:3只七星瓢虫从相同位置的一头开始,分别拉出一条直直的线,到另一头结束。

(如图)这里,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感悟了“有限长”和“直直的”两个特征。

这样的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种告诉的方式,也沁入了更丰富的认知含量:端点在实际情境中的作用。

“画线段”的环节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征也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线段的有限长,我们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也费了一番心思。

主要的过程是让学生在白纸上画线段,然后交流各自的画法。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吴老师的课太神奇了!”每次听完吴老师的课,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你看,她的课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她的课堂朴实又不缺智慧、自然又不失灵动。

为什么吴老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如此好玩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找不到答案。

直到读了吴老师团队编写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吴老师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设计教学活动,她能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孩子们送上好吃又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读懂学生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当今的课堂,仅凭经验教学已经难以捕捉学生的需求。

研究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除了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还要尊重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平等的学习心理感受,力争把“爱”的阳光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常常看到下面的场景:课堂上,学生的争论结束后,吴老师会真诚地祝贺获胜者:“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欢笑。

此时,吴老师并没有忘记那些暂时“败下阵”来的学生,同样深情地握住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问题,给全班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你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善于倾听并接纳同伴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是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呀!”然后,吴老师郑重地向这些学生深鞠一躬,“谢谢!”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那些暂时的“失败者”找回了学习的尊严,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仔细品味吴老师"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吴老师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磁场。

读懂教材,悟透教参

读懂教材,悟透教参
图5
更简 明 , 更易 接受 , 也 在 潜 移 默 化 中 培 养 了 几何 直 观 能 力 。但用 “ 图形 语 言” 来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不 是 一蹴 而就 的, 还需 要 我们 长期 的 渗透 与 磨砺 。
责 任 编辑 陈建 军
途 径 。 我 在 平 时 鼓 励 学 生 尝 试 借 助
三、 数 形 结 合— — 教 学 生 用 “ 图
形语 言 ” 来 思 考 问题
l 2
8 I
1 4

力 的培 养 、 数 形 结 合 的训 练 , 学 生 逐
步 感 受 到 借 助 图形 思 考 问 题 的方 法
“ 形缺 数时难人 微 , 数 缺 形 时 少
直观 。 ” 利 用 几 何 图形 来 研 究 代 数 问 题, 是 帮 助学 生 建 立 几 何 直 观 的有 效
9 0●
例 5 计算 :

看 这题 学 生首 先分 类讨 论 。
蛐 一 ~ _
:3 0 4 5 . 舒 9 3 。 { 2
图 4
l s o 瑚

吉 + 1 + 1 + 1 + … … + 参
如图5 利用边 长为 1 的正方 形 ,
过 后 我 引导 学 生 回忆 数 轴 上 两 点 间 的距 离 公 式 。既 而学 生 通 过 画 数 轴 ,
I 教海寻理I 实 践
读懂教 材, 悟透教参
枝 江 市教 学研 究 室 谭 晓玲
在 一 次 小 学 数 学 优 质 课 竞 赛 观 先 估 算 然 后 独 立 尝 试 计 算 。教 师 在
接 下 来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解 决 问 题
摩活动 中, 我 听 了北 师 大 版《 数学》 四 下 面 巡 视 , 大约3 分钟后 , 教 师 选 择 二 : 三趾 树 懒 在地 面上 l 时大 约爬 行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宝营学校乔广清听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杨莹老师讲的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课《一共有多少天》,我的感觉是,杨老师教学设计得好,讲得实在,学生学得踏实,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杨老师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杨老师在课前介绍说,她在给第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没有认真了解学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后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真调查了解了学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85%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甚至默写7的乘法口诀,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7的乘法口诀理解不深。

第一节课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之后,她调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第二个班上了这节精彩的一课,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共有多少天》一课。

从杨老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读懂学生。

那么。

“读懂学生”什么呢?一般认为,要读懂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3、学生的学习态度;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杨老师就认真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即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了编制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虽然老师没有教,但大多数学生会背,会默写,但是缺乏对它的深刻理解。

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以后,杨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即乘法口诀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客观上,这正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

杨老师在正确分析学情之后,调整了教学设计,在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教师要读懂教材,学会分析教材

教师要读懂教材,学会分析教材

教师要读懂教材,学会分析教材----------《今天,我们怎样教育》苏教授点评感想数学课该如何设计? 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学会分析教材,抓住本节课的数学思想,从数学思想的高度出发去挖掘数学的内涵与外延,苏教授的讲座风趣幽默,在生动的课例中,总是让人深入地思考着数学的“理性”——“那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苏教授具有高端的数学视野,从修订版(2011版)课标的推敲、教育教学理念的变迁中阐释新课标,让我们耳目一新。

读懂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老师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一节课的知识点,体会数学思想的落脚点,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一是学生操作活动的经验。

基本的数学操作可以包括:几何操作经验,例如经历“图画还原”活动之后,学生可以获得有关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数学表征工具的直接操作,例如让学生使用示意图、插图、真实事件的草图、统计图表等表达数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表达的活动经验;数学公式和符号的直接操作,直接利用简单的数学工具(如公式表、计算器等),这些操作有助于学生认识和应用数学定义、规则、算法或者公式,形式化地应用变量、等式等。

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经验。

基本数学思维活动经验可以包括:代数归纳的经验,可以通过特殊情况归纳发现规律,而后再通过一般性的推理,验证自己的发现,进而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有关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经验,不仅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也是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的经验,经历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的过程,获得相应的直接经验,进而发展其数据分析观念,是学习的核心目标,对于学生获得数学上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数学内容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几何推理的经验,它一方面包括归纳、类比、猜想在内的推理,即合情推理。

另一方面包括演绎推理,有典型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其结论仍是“猜想”,这种推理常用来佐证、猜想。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课件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课件

选择教学方法
多样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 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 案例分析、实验等,以提高教学
效果。
启发性
教学方法应具有启发性,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
性思维。
互动性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 堂讨论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
学习氛围。
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多样化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 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了解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握教材的整体框架。
分析教材的难易程度,以便根据学生 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分布
掌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为 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挖掘教材资源
寻找教材中的案例和实例
01
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探索教材中的探究性问题
02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纪律
注意课堂纪律情况,学生是否有秩序 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是否能有效管 理课堂秩序。
分析课堂互动
教师提问
分析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效果,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
评估课堂效果
教学目标达成
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把握教材立意,读懂教材,用好教材 ——浅谈《道德与法治》栏目活动的使用

把握教材立意,读懂教材,用好教材 ——浅谈《道德与法治》栏目活动的使用

把握教材立意,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浅谈《道德与法治》栏目活动的使用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的:七年级关注个人与集体生活,八年级关注社会与公共生活,九年级关注我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设置突出了立德树人的使命。

因此,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一定要全面、正确的领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学科依据、课程理念、把握教材立意,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落实学科要求,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关键词】教材;栏目活动;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的:七年级关注个人与集体生活,八年级关注社会与公共生活,九年级关注我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课程设置突出了立德树人的使命。

因此,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一定要全面、正确的领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学科依据、课程理念、把握教材立意,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落实学科要求,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读懂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前提;用好教材,是实现育人的重要路径。

我们《道德与法治》教材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栏目活动丰富多彩。

每一册教材的栏目活动都设置了这几种类型: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阅读与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

这些栏目活动的功能有:一是正文的辅助、论证、体验或延伸;二是承载课程内容;三是承载“道德知识”的习得、延伸。

因此,用好教材设置的栏目活动,能让我们的课堂既充实又高效。

下面结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浅谈栏目活动的使用。

栏目一:运用你的经验。

属于经验导入型活动。

一般在每一课的第一课时第一栏目就设置了这一栏目活动。

(当然在课程中有需要也有设置,为数不多。

)这一栏目的题材选取聚焦学生生活,选取贴近学生的身边事。

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交流的兴趣,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提倡进行真实对话,从而避免单调、形式化。

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强,效果直观高效。

这一栏目可以在课堂上引导进行,也可以提前让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要求,为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03
02
01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分析结果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
目标明确具体
确保教学目标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现三维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差异,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在不同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以及成绩的分布和趋势。
课堂氛围与互动
观察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否良好,以评估教学效果。
教学成效评估
不足之处改进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分析与研讨
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讨,挖掘教学规律和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
学生认知水平评估
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
01
通过与学生交流和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
02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助于教师采用适合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需求分析
通过与学生交流和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