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一、读懂教材:特级教师XXX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学科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5)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6)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7)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
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读懂学生(一)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二)“读懂学生”什么?(1)学生的糊口经历和进修经历;(2)已有的知识基础;(3)由经历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4)学生的兴趣点和进修需要;(5)学生的研究路径。
(三)如何“读懂”学生?(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2)协调好实践、感受、体验、探究之间的关系(3)注重揭示学科本质(4)树立基于“品德味”的教学观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读懂教室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要靠反思。
1、读懂教什么?(1)读: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目标?教师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没有新生成的目标?(2)反思:a、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品德讲授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李雪梅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李雪梅【摘要】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要读懂全体学生、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学生的思路与想法、学习困难。
【关键词】认知起点思路困难错误吴正宪老师曾说过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其实《标准》里讲得比较清楚: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读懂全体学生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们要读懂学生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读懂全体学生,在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子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子决定的。
我们不妨也借用人家的理论赶个时髦吧:教学中的成效不是由最好的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最差的学生决定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在二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你能利用10÷5这个算式,来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学生出现:把10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
把10按每份5个来分,看10里面有几个5。
先画一行每份是5为1倍数,再画一行10个是5的2倍。
这道题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的练习来巩固除法及倍数关系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有效数学课堂从读懂学生开始——顾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引发的思考

有效数学课堂从读懂学生开始——顾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引发的思考摘要:读懂教材和读懂学生是有效课堂教学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读懂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的思维和困惑点,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读懂学生学习起点刘加霞教授指出: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教学。
实现有效教学仅仅解读好教材、读懂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学情、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找准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连接点,才能教给他们需要的知识;读懂学生,找准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才能真正成为有生命、有效的课堂。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如何直面学生的学情,顾志能老师做了很好的诠释,他超越教材直指数学本质,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如何真正读懂学生,实现有效教学。
一、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精准切入展开教学。
奥苏泊尔提出:“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结合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程度,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并精准切入,课堂教学才能更有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
教学片断一:师:你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了解?生: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肯定是180°。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
生:我测量过。
生:我在书本上看到过。
师:刚才很多同学说“三角形内角和180°”,这个事情你们相信吗?确定吗?师:请看,这个三角形内角和几度?(学生齐答180°)师:老师在这个三角形中加一条线,再把它这样移开,现在出现了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几度?怎样确定它们的内角和度数?(见图1)生:量一量。
……教师经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上课前学生已经知道相关的内容和结论,这样的课,该怎么上?“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对于四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内角和180°”这个结论在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得知,并且对这个结论孩子们已经深信不疑。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众所周知,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往往是以“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来定位这三者的关系。
这种教学观念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将这三者的关系定位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呢?笔者在自身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和努力。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尝试,重新审视自身的英语教学工作,寻找努力的方向,力图重建小学英语课堂创新型教学方式,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读懂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此外,还提出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教师还可以对教材做其他方面的调整,采用最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方法。
作为一线教师,对自己所任教年级的教材至少必须要做心中有数。
首先要读懂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基本学习内容,以及各单元主题的具体内容和单元间的联系。
通过读懂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其次,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研读教材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使用教材,我们教师应努力尝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更多地发挥创造,将“教师带着教材教”转变为“学生带着教材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出的“先学后教”理论在我们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先学”就是让学生先学习教材,可以在教师“教”之下进行,也可以按导读要求进行,还可以完全由学生独立学习进行。
学生对教材的先学,对教师课堂讲解、提问和讨论等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后教”是教师进行针对性和提高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提出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的过程。
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八个主张

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八个主张自龙岩市教育局正式挂牌龙岩市初中生物“江瑞涛”名师工作室后,期间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总结出了八项教学主张。
此八项上张能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借鉴。
标签:初中生物;教学;八个主张2014年9月龙岩市教育局正式挂牌龙岩市初中生物“江瑞涛”名师工作室,期间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总结出了八项教学主张。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老师不能总是拿着一把教科书、一把教案本,年复一年地不断重复,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思考着每年都能拿出新的东西、新的做法。
把精力从老师如何讲得好,转移到如何使学生学得好。
把注意力集中到引导学生想明白,不是给学生讲明白。
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堂,灌输变探究。
做到“四讲四不讲”。
“四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想不到悟不出的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科学探究方法。
“四不讲”是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能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知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想、学生说、学生做以及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生物课堂最要紧的事就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分析和思考习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不是为了争冠军,更多的是争取合格争取达标,从长远来说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在课堂上享受成长的快乐。
课程目标的“双基”变“四能”,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读懂学生,读懂教材一要读懂学生,包括读懂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思路、学生的错误、学生的情感。
二要读懂教材,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即研究教材要“深入” ,表达教材“浅出”;要根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就是基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教材”;研读教材、教参,明确编写意图;研读专业书籍,把握学科本质、培养核心素养;研读比较多种版本,博采众家之长;借鉴名师课例分析,开阔教学眼界。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黄伟祥,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领军人才、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专家,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荣获全国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次、广东省创新教育成果奖二等奖4次;著有《为主题创作而教》《融创之路:重构教学新范式》,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编写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十多部教材及教学用书;致力于推动区域“儿童可视化创意编程”教育项目,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聪明”。
[摘要]信息社会责任是对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它试图唤起人们在应用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包括信息文化修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行为自律等道德意义。
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通过结合社会现象和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如何通过读懂时代、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信息社会责任;育人价值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成果发布。
此后,与这一研究成果相呼应,各学科也相继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
任友群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从信息技术学科视角,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非常关注,但对信息社会责任重视不足,甚至不闻不问,使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出现了四缺一的“遇冷”现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信息社会责任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提出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思考,是“以德为先”“责任为本”的具体体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P21//教学环节设计为例

( 福 建 省 龙 岩 市 实验 小 学 福 建 龙 岩 中图 分 类 号 : G6 2 3 . 5 3 6 4 0 0 0 )
文献 标 识 码Βιβλιοθήκη :C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5 7 8 ( 2 0 1 3 ) O 5 — 0 2 O 6 — 0 1
数学教学是基 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 的师生互动过程 , 其 中“ 学 生 是 学 习活 动 的主 体 者 , 教师仅是 主导者” 。然 而 在 教 学 实践 中, 许 多 教 师 往 往 以成 人 的 眼 光 思 考 数 学 问 题 , 从“ 教” 的 角 度设 计 学 生 的数 学 学 习 活 动 , 而 忽 略 了 用 学 生 的 眼光 思 考 数 学, 造 成 教 与学 脱 节 、 断层 , 导 致 教 学盲 目, 内耗 增 大 。下 面 笔 者 以“ 求 一 个 数 比另 一 个 数 多 几 ” 为例 , 谈谈 在数学 教学 中 , 如 何 关 注学 情 , 提 升教 学 质 量 。
第 1 0卷 第 5 期
V o 1 . 1 0 N o . 5
读
与
写
杂 志
Re a d a n dⅥ t e Pe r i o d i c a l
2 0 1 3年 5月 Ma y 2 01 3
读懂 学生
读 懂教 材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 求一个数 比另一个数多几 P 2 1 ) ) 教学环节设计为例
小 雪 多 套 中 几个 圈 ” 后. 教师没有马上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 而 是
1 教 学 实例
点, 背离了“ 小学 生 总是 希 望 自己 是探 索者 ” 的 心理 愿 望 , 使 操 作 活 动 成 了教 师 指令 下 的被 动 实 践 , 这 就 不 难 理 解学 生 为什 么 “ 参 与不积极 。 课堂气氛沉闷” 了 。 而案 例 B中 , 教 师珍 视 学 生 的 这 心理特点 . 让学生 先大胆猜测 , 相 互交流 , 在 实 现 不 同 思 维 的 碰撞与交锋后 , 教师通过“ 你 能 通 过 摆 小棒 把 你 的想 法 和 同桌 说
读懂学生,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以使 学 生 参 与 的 数 学 活 动 的 过 程 。
能 ,发 挥 学 生 的特 长 , 了解 学 生 发
展 中 的需 求 ,帮 助 学 生 认 识 自我 ,
建 立 自信 。
通 过 读 懂 教 材 , 了解 知 识 的前 后 联
系 ,从 I 『 . 解 学 奄 每 个 阶段 已达 到
方 面 的 发 展 状 况 ; 发 现 学 生 的 潜
教 完 。 但 如 果 我们 细 细地 去体 会 教
材 ,就 绝 非 这 么 简 单 。 教 师 不 是要 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 “ 教 ” 给
学 牛 ,而 是 要 将 这 一知 识 转 化 为 可
学 生 对 该 知 识 的掌 握 程 度 ,从 而 可 以进 一 步 对 学 生进 行 适 当 的 引导 与
分展 示 学 生 的 思 维 过 程 。 课 堂 上 问
题 的 设 置 是 引 导 学 生 去 思 考 、去 分
一
例 如 :在 教 学 《 口算 两 位数 乘
位 数 》 时 ,我 出示 1 6  ̄ 3 ,让 学 生 用 自己 的 方 法 进 行 计算 ,学 生 中 间 会 出现 多 种 不 同 的 计 算 方 法 : ( 1 ) 把 1 6分 成 8和 8 ,8 × 3 = 2 4 ,2 4 + 2 4 = 4 8 ; ( 2 )用加法 进行计算 ,
1 6 + 1 6 = 3 2 ,3 2 + 1 6 = 4 8 ; ( 3 )把 1 6
析 、去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因 此 ,教 师
要 根 据 学 生 的答 问 进 行 追 问 ,从 而
点拨 ,让 学 生 充分 展 示思 维 过 程 。 3 . 通 过读 懂举 生的 练 习 ,墙 养
让体育课堂充满爱

让体育课堂充满爱摘要:教育是充满情感、充满爱的事业。
如何读懂学生、读懂教育、读懂体育、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使体育面向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体育,让学生热爱体育,更加喜爱体育课,是新时期体育与健康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学;体育课堂体育教学训练从其外在的形式看,似乎就是简单的跑、跳、投练习,与各类文化课相比,它缺少课本知识的载体,似乎是冰冷的,缺少情感的。
其实不然,一节能让全体学生动起来的体育课是充满爱的,因为教师在进行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着爱的教育。
那么体育教师应怎样让体育课堂充满爱的气息呢?一、热爱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一种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
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体育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才会有敬业精神,乐业不倦,才能挚爱学生,诲人不倦。
只有具有敬业的意识和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热情,教师才会有不断学习的动力,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课程改革最基本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想通过跑、跳、投等练习让学生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就必须设计各类情境教学,并将练习动作设计得科学、合理,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标准动作示范的前提,只有精辟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动作,才能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热情。
作为专业健美操运动员,我在教授健美操时,会在开场的时候随着动感的音乐给学生展示一段竞技健美操动作,让学生情绪高涨,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加练习。
正是因为我的个人魅力,凝聚了所有学生,才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关爱每一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围绕知识点和难点设计出合适的一些关键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
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只要把全部的爱心献给他们,对他们给予尊重和信任,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就可以把他们转变过来。
基于教材,读懂学生,激活课堂——观袁晓萍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有感

基于教材,读懂学生,激活课堂——观袁晓萍老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有感一、追本溯源,深读教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学习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后,围绕面积对平行四边形的进一步研究,它也是后续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知识基础。
教材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为主要内容,以活动操作体验为主要形式,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转化与沟通。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整个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这一内容实质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看见儿童,深读学情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通过数面积单位来描述图形面积的经验。
与以往数面积单位不同的是,平行四边形中首次出现不完整的“半格”,这对于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同时这也是转化思想培养的有效载体。
另一方面,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虽然有所区别,但从本质上来讲都属于“邻边×邻边”,这也就为较普遍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邻边×邻边”的观点找到了最合理的解释。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笔者对学校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一次前测,发现:用“底×高”计算,并正确的,占59%;认为邻边相乘的,占26.9%;计算周长的,占3.8%;其他错误,占10.3%。
由此可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无论是“邻边×邻边”,还是“底×高”,都已经成为本课教学的现实生态。
也是平时教学中老师们的痛点和难点,该如何解决?如何让学生理解面积计算的本质?也一直是困扰一线老师的难题。
在好课燎原的活动中,笔者观看了袁晓萍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让我深有感触。
三、激活课堂,深度学习(一)真正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理想的课堂交流方式是什么?课前谈话时,袁老师就巧妙地启发学生自己感悟:“学习,就是让知道的告诉不知道的”,倡导学生互相交流;当遇到疑难有争议的问题时,黑板上滔滔不绝讲解的不是老师,却是学生,那些上台发言的学生,都不用老师点名,全是自己主动跑上去的,多的时候达到七八个,而讲台上的袁老师,早已不知不觉变成了学生中的一员;聊着聊着,问题从模糊到澄清,从错误到正确,孩子们自己就把自己给教育了。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
研读是最好的备课。
只有将广博的、持久的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才能让备课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笔者认为,教师备课不仅是按照教材去设计教案,更需要全方位进行研读。
教师只有真正读懂课标、教材、教参、学生和自己,做到“五读”俱全,才能让备课渐入佳境。
一、读懂课标课标就是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也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准绳。
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材,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
只有读懂课程标准,才能明明白白上好课;只有落实课程标准,才能轻轻松松上好课。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查阅课程标准的解读文章,向专家学者借智慧。
专家对课程标准鞭辟入里的解读,就像一座闪亮的灯塔,指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在比较中研读。
找到修订前后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明白其前后演变的原因,可以为教学改革指明前进的方向;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找到教学改革的路径,明确各个时期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课程标准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教师要认真解读,在实践中创生鲜活的案例,作为课程标准的注解。
教师也不能一味迷信课程标准,而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它,不断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供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学者们参考,让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案例更加丰富和鲜活。
二、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还是教师的独门绝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教材。
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凝聚了众多教学专家的心血,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教师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蓝本,而不能另起炉灶。
其次要理解教材,对教材庖丁解牛。
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例题、习题、结论入手,善于读懂教材的留白,才能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最后,是创生教材。
教师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要对教材适度整合和加工,将教材变成学材,更加方便教学。
如何在深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深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摘要】“深度教学”是基于知识本质的教学,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
深度教学是一项立足现在又展望未来的教学,我们老师只有进行深度教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本身,构建知识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对学科的理解与把握,促进学科间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迁移与应用,实现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培养,才能通过深度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教学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核心素养主动参与【正文】一、读懂教材是深度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在深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教材的设计。
教材只有经过教师的重新解释、演绎、构思,经过师生共同的教与学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教材,才能唤醒学生理性的想象力、价值的批判力、科学的思考力。
深入的读懂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本质,创新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可采取个人背靠背备课,集体研讨;集体就其中一内容,共同研讨,形成教学策略。
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例如同课异构,说课磨课,专题研讨等等活动,最大限度的使每一位教师都对教材达到耳熟能详、熟捻于心的状态。
同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教材的设计。
教材只有经过教师的重新解释、演绎、构思,经过师生共同的教与学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教材,才能唤醒学生理性的想象力、价值的批判力、科学的思考力。
教材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成为了师生对话沟通的桥梁、创新探究的源泉、问题萌发的沃土,教材才能称之为称职的教材。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深入下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读懂学生是深度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能真正了解学生,读懂学生的内心的知识需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盲目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
只有读懂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扎实高效。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摘要】要上好一节合格的课,必须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等方面下硬功夫。
本文是自己以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认识钟表》为例,谈谈是怎样从“三个读懂”入手来落实数学教学理念的。
【关键词】读懂;教材;学生课堂学校教导处决定,最近要在一年级开展一次课堂教学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认识钟表》。
该年级共四个班,要求四位老师各上一节课,看看谁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方面做得好。
接受这一任务后,我想《认识钟表》它既不是计算教学,也不属几何初步知识的研究,但它是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数学。
人们每天起床、睡觉、上班、下班、学生上课、下课等,无不涉及到时间。
所以教好这一内容,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应是我们考虑的问题,然而怎样去组织引导刚起蒙的儿童认识钟表呢?带着这一疑问,几天来,我思虑再三。
个人认为,要想教好,首先自己还得学好。
要当先生,必须做好学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我从下面“三个读懂”入手,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钻究。
1读懂教材对于《认识钟表》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共提供了三个部分的画图及文字:(一)整时的认识;(二)半时的认识;(三)相应的练习。
编者为让师生有序地开展教与学,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画图,如:关于整时的认识,安排有主题图一幅,画面上是一学生起床时的情境,学生坐在床头的被子里,妈妈坐在床边,墙头上挂着壁钟一面,形如学生的床头柜上放有台灯一盏,旁边放有的电子表上显示:7:00。
要读懂这部分教材,首先就应理解好编者的意图。
编者的来意就是要读者利用好这幅图,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钟面是由1—12这12个数字和2根长短有别的指针组成。
两根指针中,长针标有”分针”,短的标有“时针”等字样,12个数字间隔相等地围成一圈,这幅图是教学的主题图,它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如何突出这一重点,教者可视校方来定(条件好的可用视屏,条件差的也应有一张挂图,要充分利用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议论,了解钟表的结构。
好课堂要做到三个读懂

观点撷英好课堂要做到三个读懂据《中国教师报》2018年5月2日第4版报道:好课堂标准众说纷纭,评价角度不同标准就会不同。
好课堂是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养;好课堂必须要有科学适宜运用好教材的工具载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自己。
首先,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就要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只有真正研究了学生,读懂了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发展。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制定的目标很难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活动仅凭经验进行,这样往往出现教师讲课很卖力,学生仍旧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
读懂学生,就要研究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从不同方面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掌握学生的发展基础,对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有所掌握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起点。
读懂学生,就要变换立场。
教师要从“教出发”转变到从“学出发”。
一方面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另一方面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学生倾听、探索、研究、反思的能力。
读懂学生,就要走进心灵。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内心灵动闪烁的契机。
当教师走进了学生内心,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情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构建有效而愉悦的课堂。
其次,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就要突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意识。
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是教师不仅能“用教材教”,更要引导学生“用教材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编写基本都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特点出发,使教材富有情趣、生动活泼,让学生喜欢读、乐意学。
教师读懂了教材,就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发挥教材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吴老师的课太神奇了!”每次听完吴老师的课,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你看,她的课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她的课堂朴实又不缺智慧、自然又不失灵动。
为什么吴老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如此好玩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找不到答案。
直到读了吴老师团队编写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吴老师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设计教学活动,她能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孩子们送上好吃又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读懂学生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当今的课堂,仅凭经验教学已经难以捕捉学生的需求。
研究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除了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还要尊重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平等的学习心理感受,力争把“爱”的阳光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常常看到下面的场景:课堂上,学生的争论结束后,吴老师会真诚地祝贺获胜者:“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欢笑。
此时,吴老师并没有忘记那些暂时“败下阵”来的学生,同样深情地握住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问题,给全班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你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善于倾听并接纳同伴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是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呀!”然后,吴老师郑重地向这些学生深鞠一躬,“谢谢!”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那些暂时的“失败者”找回了学习的尊严,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仔细品味吴老师"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吴老师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磁场。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宝营学校乔广清听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杨莹老师讲的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课《一共有多少天》,我的感觉是,杨老师教学设计得好,讲得实在,学生学得踏实,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杨老师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杨老师在课前介绍说,她在给第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没有认真了解学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后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真调查了解了学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85%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甚至默写7的乘法口诀,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7的乘法口诀理解不深。
第一节课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之后,她调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第二个班上了这节精彩的一课,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共有多少天》一课。
从杨老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读懂学生。
那么。
“读懂学生”什么呢?一般认为,要读懂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3、学生的学习态度;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杨老师就认真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即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了编制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虽然老师没有教,但大多数学生会背,会默写,但是缺乏对它的深刻理解。
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以后,杨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即乘法口诀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客观上,这正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
杨老师在正确分析学情之后,调整了教学设计,在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读懂学生 巧用教材

读懂学生巧用教材一、我第一次的失败——难忘的教学滑铁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单元已是我遇到的第二轮的教学了,2006年第一轮教到这个单元时,面对这个单元只有薄薄的8页教材,但涵盖了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定律、应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等这么多的学习内容,我有些迷茫,北师大版这个单元按教师用书的建议是应该授8课时,教材提供的是4小节的内容,即分数混合运算(一)、(二)、(三)和练习五,将4小节的内容上成8课时,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补充习题进行“注水实验”,在每小节后面补充一课时的相应习题进行巩固,我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于是整理出了4课时的习题上了4节相应的练习课。
随后按惯例进行了单元检测,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却让我大跌眼镜。
从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到实际的应用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计算正确率不高,运算定律运用不熟练,应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混淆不清。
二、我的后续反思——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在遭遇了这次“教学滑铁卢”事件后,我也及时地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教学这个单元的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可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客观原因之一:分数混合运算单元,北师大版把以往的计算教学和应用两个重点融合在一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分数计算意义的理解,但同时受课时数的限制,计算得不到及时的巩固。
客观原因之二:分数混合运算单元的计算和应用由于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一直都是让学生感到特别头痛的题型。
原省编教材、现新课标人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均把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在六年级上册学习,但北师大版教材将这个单元放在五年级下册来学习,导致五年级下册学习难点过于集中。
主观原因之一:我在面对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时,没有真正读懂学生,尽管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两个单元,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和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两个单元是和长方体(一)和长方体(二)这两个空间领域的单元穿插在一起教学的,时过半个月以后进行后续学习,中间又没有安排一定的巩固练习,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和应用并不熟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店坪寄宿制小学安小梅七年以来,每年学校都在进行大规模课改的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
在这运用过程当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体验。
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探讨。
一、教师要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我们学校年轻教师在上校内公开的观摩课,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下册(北师版)第四章《有趣的图形》这一章。
导入新课时,大屏幕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图形。
先让全班同学看一看投影的图形,并认一认投影上的是什么图形;再指名学生回答,说出这些是什么图形。
但在认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理解错误,把正方形看成正方体,把长方体看成长方形等这种类似情况屡见……这就是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不能很好地区分开来,这就是学生错误的理解。
授课老师不能因为他们说错了只是指正,而忽略给学生找出理解错误的误区。
但是年轻授课教师并没能及时认识这一点,从这些方面可看出授课教师对教材目标不明确,课文内容不熟悉,认识教材不透彻。
比如:学生的课桌面就是平面图,不是立体图。
可是授课的老师在投影里也没有重点引导,要求学生不能把立体图形认成平面图形,它们是有区别——各有
不同的特点,应该给学生说时要说透,这一点做得不好,这就是对教材不够理解。
又如:圆柱是会滚动的,还有上下两个面是圆。
这样,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了圆柱有什么特点。
同桌先讨论,然后,让个别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小结。
二、如何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对于一年级学生,它的想象力是必须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的。
因此,授课老师应该注意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常见的有哪些物体类似投影上的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先让学生同桌互相交流,再让个别举手学生站起来说,再小结。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多类型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在课本完成,老师逐个巡视并辅导,然后把学生容易做错的进行分析小结。
在大屏幕出示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地练习,从而把新知识巩固。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反思的是:一节好的公开课最主要是老师熟悉和备透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法,充分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从生活中搜索更多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
这样的课堂不仅不会枯燥无味,而且还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