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合集下载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李雪梅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李雪梅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李雪梅【摘要】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要读懂全体学生、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学生的思路与想法、学习困难。

【关键词】认知起点思路困难错误吴正宪老师曾说过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其实《标准》里讲得比较清楚: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读懂全体学生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们要读懂学生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读懂全体学生,在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子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子决定的。

我们不妨也借用人家的理论赶个时髦吧:教学中的成效不是由最好的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最差的学生决定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在二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你能利用10÷5这个算式,来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学生出现:把10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

把10按每份5个来分,看10里面有几个5。

先画一行每份是5为1倍数,再画一行10个是5的2倍。

这道题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的练习来巩固除法及倍数关系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众所周知,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往往是以“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来定位这三者的关系。

这种教学观念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将这三者的关系定位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呢?笔者在自身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和努力。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尝试,重新审视自身的英语教学工作,寻找努力的方向,力图重建小学英语课堂创新型教学方式,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读懂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此外,还提出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教师还可以对教材做其他方面的调整,采用最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方法。

作为一线教师,对自己所任教年级的教材至少必须要做心中有数。

首先要读懂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基本学习内容,以及各单元主题的具体内容和单元间的联系。

通过读懂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其次,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研读教材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使用教材,我们教师应努力尝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更多地发挥创造,将“教师带着教材教”转变为“学生带着教材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出的“先学后教”理论在我们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先学”就是让学生先学习教材,可以在教师“教”之下进行,也可以按导读要求进行,还可以完全由学生独立学习进行。

学生对教材的先学,对教师课堂讲解、提问和讨论等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后教”是教师进行针对性和提高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提出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的过程。

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八个主张

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八个主张

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八个主张自龙岩市教育局正式挂牌龙岩市初中生物“江瑞涛”名师工作室后,期间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总结出了八项教学主张。

此八项上张能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借鉴。

标签:初中生物;教学;八个主张2014年9月龙岩市教育局正式挂牌龙岩市初中生物“江瑞涛”名师工作室,期间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总结出了八项教学主张。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老师不能总是拿着一把教科书、一把教案本,年复一年地不断重复,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思考着每年都能拿出新的东西、新的做法。

把精力从老师如何讲得好,转移到如何使学生学得好。

把注意力集中到引导学生想明白,不是给学生讲明白。

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堂,灌输变探究。

做到“四讲四不讲”。

“四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想不到悟不出的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科学探究方法。

“四不讲”是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能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知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想、学生说、学生做以及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生物课堂最要紧的事就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分析和思考习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不是为了争冠军,更多的是争取合格争取达标,从长远来说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在课堂上享受成长的快乐。

课程目标的“双基”变“四能”,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读懂学生,读懂教材一要读懂学生,包括读懂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基础、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思路、学生的错误、学生的情感。

二要读懂教材,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即研究教材要“深入” ,表达教材“浅出”;要根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就是基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教材”;研读教材、教参,明确编写意图;研读专业书籍,把握学科本质、培养核心素养;研读比较多种版本,博采众家之长;借鉴名师课例分析,开阔教学眼界。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黄伟祥,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领军人才、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专家,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荣获全国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次、广东省创新教育成果奖二等奖4次;著有《为主题创作而教》《融创之路:重构教学新范式》,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编写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十多部教材及教学用书;致力于推动区域“儿童可视化创意编程”教育项目,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聪明”。

[摘要]信息社会责任是对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它试图唤起人们在应用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包括信息文化修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行为自律等道德意义。

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通过结合社会现象和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如何通过读懂时代、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信息社会责任;育人价值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成果发布。

此后,与这一研究成果相呼应,各学科也相继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

任友群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从信息技术学科视角,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非常关注,但对信息社会责任重视不足,甚至不闻不问,使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出现了四缺一的“遇冷”现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信息社会责任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提出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思考,是“以德为先”“责任为本”的具体体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一、读懂教材: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中。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

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课堂教学三读懂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三读懂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三读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通过学习课堂教学三读懂,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三读懂的内涵课堂教学三读懂,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教学”。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读懂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动机,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2. 读懂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使教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3. 读懂教学: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艺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三读懂的重要性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三读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读懂学生,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课堂教学三读懂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三读懂的实施策略1. 读懂学生(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读懂教材(1)深入研究教材: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知识点等,把握教材的内涵。

(2)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P21//教学环节设计为例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P21//教学环节设计为例
马 小健
( 福 建 省 龙 岩 市 实验 小 学 福 建 龙 岩 中图 分 类 号 : G6 2 3 . 5 3 6 4 0 0 0 )
文献 标 识 码Βιβλιοθήκη :C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5 7 8 ( 2 0 1 3 ) O 5 — 0 2 O 6 — 0 1
数学教学是基 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 的师生互动过程 , 其 中“ 学 生 是 学 习活 动 的主 体 者 , 教师仅是 主导者” 。然 而 在 教 学 实践 中, 许 多 教 师 往 往 以成 人 的 眼 光 思 考 数 学 问 题 , 从“ 教” 的 角 度设 计 学 生 的数 学 学 习 活 动 , 而 忽 略 了 用 学 生 的 眼光 思 考 数 学, 造 成 教 与学 脱 节 、 断层 , 导 致 教 学盲 目, 内耗 增 大 。下 面 笔 者 以“ 求 一 个 数 比另 一 个 数 多 几 ” 为例 , 谈谈 在数学 教学 中 , 如 何 关 注学 情 , 提 升教 学 质 量 。
第 1 0卷 第 5 期
V o 1 . 1 0 N o . 5



杂 志
Re a d a n dⅥ t e Pe r i o d i c a l
2 0 1 3年 5月 Ma y 2 01 3
读懂 学生
读 懂教 材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 求一个数 比另一个数多几 P 2 1 ) ) 教学环节设计为例
小 雪 多 套 中 几个 圈 ” 后. 教师没有马上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 而 是
1 教 学 实例
点, 背离了“ 小学 生 总是 希 望 自己 是探 索者 ” 的 心理 愿 望 , 使 操 作 活 动 成 了教 师 指令 下 的被 动 实 践 , 这 就 不 难 理 解学 生 为什 么 “ 参 与不积极 。 课堂气氛沉闷” 了 。 而案 例 B中 , 教 师珍 视 学 生 的 这 心理特点 . 让学生 先大胆猜测 , 相 互交流 , 在 实 现 不 同 思 维 的 碰撞与交锋后 , 教师通过“ 你 能 通 过 摆 小棒 把 你 的想 法 和 同桌 说

读懂学生,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读懂学生,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的掌 握情 况 ,不断 积 累学 习经 验 。
以使 学 生 参 与 的 数 学 活 动 的 过 程 。
能 ,发 挥 学 生 的特 长 , 了解 学 生 发
展 中 的需 求 ,帮 助 学 生 认 识 自我 ,
建 立 自信 。
通 过 读 懂 教 材 , 了解 知 识 的前 后 联
系 ,从 I 『 . 解 学 奄 每 个 阶段 已达 到
方 面 的 发 展 状 况 ; 发 现 学 生 的 潜
教 完 。 但 如 果 我们 细 细地 去体 会 教
材 ,就 绝 非 这 么 简 单 。 教 师 不 是要 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 “ 教 ” 给
学 牛 ,而 是 要 将 这 一知 识 转 化 为 可
学 生 对 该 知 识 的掌 握 程 度 ,从 而 可 以进 一 步 对 学 生进 行 适 当 的 引导 与
分展 示 学 生 的 思 维 过 程 。 课 堂 上 问
题 的 设 置 是 引 导 学 生 去 思 考 、去 分

例 如 :在 教 学 《 口算 两 位数 乘
位 数 》 时 ,我 出示 1 6  ̄ 3 ,让 学 生 用 自己 的 方 法 进 行 计算 ,学 生 中 间 会 出现 多 种 不 同 的 计 算 方 法 : ( 1 ) 把 1 6分 成 8和 8 ,8 × 3 = 2 4 ,2 4 + 2 4 = 4 8 ; ( 2 )用加法 进行计算 ,
1 6 + 1 6 = 3 2 ,3 2 + 1 6 = 4 8 ; ( 3 )把 1 6
析 、去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因 此 ,教 师
要 根 据 学 生 的答 问 进 行 追 问 ,从 而
点拨 ,让 学 生 充分 展 示思 维 过 程 。 3 . 通 过读 懂举 生的 练 习 ,墙 养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承德县三沟学区中心校王永成吴正宪老师在:“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中提出了三个读懂,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以前,我也曾粗略地认识到:读懂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耐心与学生交流。

但至于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懂学生的思维我还是模糊不清。

通过读吴老师的书,品吴老师的课使我茅塞顿开。

若要真正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与儿童进行对话。

一、沟通——说儿童能懂的话“关注儿童经验,说儿童能懂的话,才能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壑,让教师、同学和数学走入学生的心灵。

”对于儿童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大人们强迫地听,强迫地学”。

因此,课堂上我们要说儿童能懂的话,让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

其实,学生来到课堂并非一张白纸,还带来了他们的个体知识、缄默知识以及许许多多的生活经验。

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儿童语言来彰显数学中的大道理。

如文中提到吴正宪老师在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时,吴老师问学生:“1人加1狗是2人呢还是2狗呢?”学生顿时平静下来,平静得几乎令人窒息。

然后一个学生突然醒悟,大声说:“老师,人跟狗能相加吗?”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明白了人狗不能相加,相同的量才能相加这个数学道理。

实际上,许多数学道理的阐释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说儿童能懂的话,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壑,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可反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却或多或少存在着自我中心下的“人道”缺失。

如一位教师在讲“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蕴含”在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蕴含”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什么意思?他们能懂吗?难怪有些课堂会出现生不解师意,师生不配合的状况。

二、表达——让儿童说自己的话“学习的内容能够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学会了。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

研读是最好的备课。

只有将广博的、持久的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才能让备课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笔者认为,教师备课不仅是按照教材去设计教案,更需要全方位进行研读。

教师只有真正读懂课标、教材、教参、学生和自己,做到“五读”俱全,才能让备课渐入佳境。

一、读懂课标课标就是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也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准绳。

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材,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

只有读懂课程标准,才能明明白白上好课;只有落实课程标准,才能轻轻松松上好课。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查阅课程标准的解读文章,向专家学者借智慧。

专家对课程标准鞭辟入里的解读,就像一座闪亮的灯塔,指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在比较中研读。

找到修订前后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明白其前后演变的原因,可以为教学改革指明前进的方向;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找到教学改革的路径,明确各个时期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课程标准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教师要认真解读,在实践中创生鲜活的案例,作为课程标准的注解。

教师也不能一味迷信课程标准,而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它,不断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供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学者们参考,让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案例更加丰富和鲜活。

二、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还是教师的独门绝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教材。

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凝聚了众多教学专家的心血,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教师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蓝本,而不能另起炉灶。

其次要理解教材,对教材庖丁解牛。

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例题、习题、结论入手,善于读懂教材的留白,才能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最后,是创生教材。

教师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要对教材适度整合和加工,将教材变成学材,更加方便教学。

《读懂学生》阅读感悟

《读懂学生》阅读感悟

(读懂学生)阅读感想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能否真正读懂学生,是推断课堂效果的重要依据。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学生在学习后要到达怎样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都是教师站在读懂学生的根底上深刻思考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本次的阅读,给我带来很多感想和启发。

在每一节上课时,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读懂学生、思考教学。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的认知开展规律、读懂学生的需求、读懂学生的思维、读懂学生的感情等,才能全面掌握了读懂学生的有效途径,只有读懂学生,教师才能因材施教。

在课前读懂学生。

教学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学,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学习时不必重复,以免消除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中读懂学生。

课堂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交流和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读懂学生的真实思维。

当学生发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时,教师要读懂这些方法和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致辞、交流、随堂练习中读懂学习效果,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在课后读懂学生。

教师要想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学会,需要再课后走进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其它,通过作业分析,包含错误分析读懂学生,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以及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做出相应的改良策略。

我们只有走下讲台,倾听学生、走进学生,重新审察学生的时候,才能发觉学生的无限潜能和制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

〞初看这句话还觉得怎么与自己以前听到的不一样,总是听到别人说,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两句话比照来看,不禁陷入思考,教书育人的前提应该是要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再谈教书育人,应该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了解学生,要求我们要去研究学生,要去读懂学生,这也往往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视的。

在一般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满堂灌〞,每节课全部的知识点都要非常详细的讲给学生听,总是觉得一节课的时间怎么这么短,什么都没讲就下课了;或者会觉得什么都讲给学生了,为什么做题就做的那么差,怎么什么都不会。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摘要】要上好一节合格的课,必须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等方面下硬功夫。

本文是自己以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认识钟表》为例,谈谈是怎样从“三个读懂”入手来落实数学教学理念的。

【关键词】读懂;教材;学生课堂学校教导处决定,最近要在一年级开展一次课堂教学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认识钟表》。

该年级共四个班,要求四位老师各上一节课,看看谁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方面做得好。

接受这一任务后,我想《认识钟表》它既不是计算教学,也不属几何初步知识的研究,但它是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数学。

人们每天起床、睡觉、上班、下班、学生上课、下课等,无不涉及到时间。

所以教好这一内容,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应是我们考虑的问题,然而怎样去组织引导刚起蒙的儿童认识钟表呢?带着这一疑问,几天来,我思虑再三。

个人认为,要想教好,首先自己还得学好。

要当先生,必须做好学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因此,我从下面“三个读懂”入手,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钻究。

1读懂教材对于《认识钟表》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共提供了三个部分的画图及文字:(一)整时的认识;(二)半时的认识;(三)相应的练习。

编者为让师生有序地开展教与学,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画图,如:关于整时的认识,安排有主题图一幅,画面上是一学生起床时的情境,学生坐在床头的被子里,妈妈坐在床边,墙头上挂着壁钟一面,形如学生的床头柜上放有台灯一盏,旁边放有的电子表上显示:7:00。

要读懂这部分教材,首先就应理解好编者的意图。

编者的来意就是要读者利用好这幅图,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钟面是由1—12这12个数字和2根长短有别的指针组成。

两根指针中,长针标有”分针”,短的标有“时针”等字样,12个数字间隔相等地围成一圈,这幅图是教学的主题图,它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如何突出这一重点,教者可视校方来定(条件好的可用视屏,条件差的也应有一张挂图,要充分利用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议论,了解钟表的结构。

好课堂要做到三个读懂

好课堂要做到三个读懂

观点撷英好课堂要做到三个读懂据《中国教师报》2018年5月2日第4版报道:好课堂标准众说纷纭,评价角度不同标准就会不同。

好课堂是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养;好课堂必须要有科学适宜运用好教材的工具载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自己。

首先,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就要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只有真正研究了学生,读懂了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发展。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制定的目标很难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活动仅凭经验进行,这样往往出现教师讲课很卖力,学生仍旧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

读懂学生,就要研究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从不同方面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掌握学生的发展基础,对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有所掌握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起点。

读懂学生,就要变换立场。

教师要从“教出发”转变到从“学出发”。

一方面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另一方面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学生倾听、探索、研究、反思的能力。

读懂学生,就要走进心灵。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内心灵动闪烁的契机。

当教师走进了学生内心,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情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构建有效而愉悦的课堂。

其次,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就要突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意识。

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是教师不仅能“用教材教”,更要引导学生“用教材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编写基本都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特点出发,使教材富有情趣、生动活泼,让学生喜欢读、乐意学。

教师读懂了教材,就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发挥教材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吴老师的课太神奇了!”每次听完吴老师的课,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你看,她的课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她的课堂朴实又不缺智慧、自然又不失灵动。

为什么吴老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如此好玩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找不到答案。

直到读了吴老师团队编写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吴老师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设计教学活动,她能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孩子们送上好吃又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读懂学生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当今的课堂,仅凭经验教学已经难以捕捉学生的需求。

研究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除了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还要尊重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平等的学习心理感受,力争把“爱”的阳光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常常看到下面的场景:课堂上,学生的争论结束后,吴老师会真诚地祝贺获胜者:“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欢笑。

此时,吴老师并没有忘记那些暂时“败下阵”来的学生,同样深情地握住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问题,给全班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你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善于倾听并接纳同伴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是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呀!”然后,吴老师郑重地向这些学生深鞠一躬,“谢谢!”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那些暂时的“失败者”找回了学习的尊严,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仔细品味吴老师"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吴老师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磁场。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宝营学校乔广清听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杨莹老师讲的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课《一共有多少天》,我的感觉是,杨老师教学设计得好,讲得实在,学生学得踏实,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杨老师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杨老师在课前介绍说,她在给第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没有认真了解学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后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真调查了解了学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85%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甚至默写7的乘法口诀,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7的乘法口诀理解不深。

第一节课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之后,她调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第二个班上了这节精彩的一课,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共有多少天》一课。

从杨老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读懂学生。

那么。

“读懂学生”什么呢?一般认为,要读懂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3、学生的学习态度;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杨老师就认真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即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了编制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虽然老师没有教,但大多数学生会背,会默写,但是缺乏对它的深刻理解。

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以后,杨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即乘法口诀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客观上,这正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

杨老师在正确分析学情之后,调整了教学设计,在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的材料”,它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依据和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和载体,它承载着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人类文化的结晶。

现行的科学课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主题,主题下又衍生出若干个小课题,这些相互联系的小课题就构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框架。

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较为丰富,但文字资料比较少。

这样的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喜爱这样的教科书。

但对教师来说,教学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把握、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斟酌。

如何科学地解读教材,提升备课的智慧,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三读”,即读懂、读透、读活教材。

一、读懂教材――有效备课的基础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树和小草》一课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更多的小草,我准备了车前草、黄花酢浆草、牛筋草和狗尾草,在认识每种草的整体后,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观察、记录、交流。

最后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自认为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探究到小草这种生命体的特征,能顺利地达成三维目标,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让我大为震惊:①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够;②学生观察粗糙、肤浅,犹如蜻蜓点水;③探究内容过多,每一环节匆匆而过;④汇报交流杂乱无章,毫无科学概念可言。

反思自己的教学,明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没有真正读懂教材的用意。

再一次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本课教材,我发现对于小草,教材的意图并不是要求学生一一认识,而是通过借助于某一种小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交流汇报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小草也有生命,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这一概念。

恍然大悟之后,我再一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教材的意图和自己的理解,进行第二次的教学。

这一次,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小草,再请他们欣赏我准备的小草,发现小草都有根、茎、叶、果实等,既激发他们观察小草的兴趣,又能发现小草的共性。

教学设计如何做到三个读懂

教学设计如何做到三个读懂

教学设计如何做到三个读懂1、读懂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的深度解读,会让教学指向意义探究性的,甚至是建构性的高度。

读懂教材需要把握住三个关键词:深度、整体、细节。

深度——挖掘教材所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文化,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所承载的思想方法、文化和思维,向学生有机、适时渗透,让学生在更深远、更广阔的高度上建立认知结构,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分析教材时首先要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意图、主要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

在通读教材时,要对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如这本教材有多少单元、每一个单元需要多少课时,本册教材的主要编写意图、内容有哪些,单元与单元之间前后有些什么联系,重点难点的分布等等。

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

二、读懂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超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习题,每一节课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

三、读懂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

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需要把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首先,学生应该对书本中的每一个部分进行概括。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熟悉老师期望讲解的重点。

其次,学生要明白自己不同的学习风格,并依此作出相应的安排。

比如,有些人喜欢看书,有些人喜欢听讲,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自学。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较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

此外,学生还要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熟悉基础知识,然后才能理解新增加的内容。

另外,学生还需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比如,有些人喜欢多次读同一段文字,来总结其主要观点,有的人则喜欢绘制思维导图,以便把握每种观点的中心思想。

而有些人可能会选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总结并归纳每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相关概念。

最后,学生要不断练习,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要想阅读教材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学生应该先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明白自己的学习风格,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及时练习,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教材并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