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合集下载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一、读懂教材:特级教师XXX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学科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5)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6)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7)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

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读懂学生(一)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二)“读懂学生”什么?(1)学生的糊口经历和进修经历;(2)已有的知识基础;(3)由经历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4)学生的兴趣点和进修需要;(5)学生的研究路径。

(三)如何“读懂”学生?(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2)协调好实践、感受、体验、探究之间的关系(3)注重揭示学科本质(4)树立基于“品德味”的教学观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读懂教室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要靠反思。

1、读懂教什么?(1)读: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目标?教师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没有新生成的目标?(2)反思:a、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品德讲授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李雪梅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李雪梅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李雪梅【摘要】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要读懂全体学生、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学生的思路与想法、学习困难。

【关键词】认知起点思路困难错误吴正宪老师曾说过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其实《标准》里讲得比较清楚: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读懂全体学生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们要读懂学生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读懂全体学生,在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子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子决定的。

我们不妨也借用人家的理论赶个时髦吧:教学中的成效不是由最好的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最差的学生决定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在二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你能利用10÷5这个算式,来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学生出现:把10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

把10按每份5个来分,看10里面有几个5。

先画一行每份是5为1倍数,再画一行10个是5的2倍。

这道题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的练习来巩固除法及倍数关系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个读懂”指导下的高效课堂

“三个读懂”指导下的高效课堂
上, 引 导 学 生在 方 格 纸 上 用 数 对 表示 位置 。 本着“ 从 生 活 中 来 到
生活中去 ” 的教学理念 , 在这 节课 的设计上我大胆重组教材 , 在 教学 中创设描述班长的位置 , 让其他教师找到班长的情 境激趣 导入新课 , 引入 探究 式的教法 , 以 自主探究和小组 合作探究 的 形式 ,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主动性 , 让学生有充分 的时 间和机会 , 通过思考 、 分析 、 讨论 等方法 主动地 总结 出“ 数对” 这
距离确定 物体 的位置 。前者是教 材结合具体情境 , 探索确定位
置的方法 , 理解“ 数对” 在确定位置 中的作用 ; 而后者 , 则是在操
我创设 了学生向陌生老师介绍班长位 置的情境 , 使学生经 过思考写 出了描述班长位置的方法。在黑板展示 的过程 中, 最 初 的设计是让学生说 , 我来找 。我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观察而忽 视 了学生应 该与观察者的位置保持一致 。 观察标准 的不统一导 致观察结果多样 化 , 学生如坠迷雾 。我授课后开始思考如何设 计情境 让学生站在观察者的位置或者 与观察 者统一标准来探 究活动 。于是在用修改后的教 案四稿授课时 , 我有意设计 让学
生 站 在 自己 的位 置 上 用 “ 第几组第 几桌” 这 样 的语 言 描 述 班 长
作活动中 , 使学生能根据方 向和距离确定物体 的位置 。教材从
学生十分熟悉 的座位 表人手 , 通过“ 说一 说小青 的座位 ” , 引出 “ 第几 组第 几个 ” 的话 题 ,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 中 , 通过自 主探索 、 合作交流解决实 际问题 , 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本节课 的教学 目标正是 在学生描述小青 位置 的过程 中探 索出确定位置 的方法 , 再在用“ 数对 ” 确定某一物体位置的基础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黄伟祥,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领军人才、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专家,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荣获全国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次、广东省创新教育成果奖二等奖4次;著有《为主题创作而教》《融创之路:重构教学新范式》,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编写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十多部教材及教学用书;致力于推动区域“儿童可视化创意编程”教育项目,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聪明”。

[摘要]信息社会责任是对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它试图唤起人们在应用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包括信息文化修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行为自律等道德意义。

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通过结合社会现象和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如何通过读懂时代、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信息社会责任;育人价值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成果发布。

此后,与这一研究成果相呼应,各学科也相继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

任友群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从信息技术学科视角,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非常关注,但对信息社会责任重视不足,甚至不闻不问,使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出现了四缺一的“遇冷”现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信息社会责任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提出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思考,是“以德为先”“责任为本”的具体体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3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3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3篇)《读懂课堂》读后感1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让我们以课堂为场域去诠释课堂,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

在书中谈到“单元设计”这一章节时,更让使我停下来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停下来仔细阅读、领会作者的思想。

他对“单元设计”的定义以及分类使我有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

对我们进行“单元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可以大体分为给予学术与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以系统化的科学为基础所构成的“教材单元”和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构成的“经验单元”两种。

“经验单元”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活动课程的单元编制,它把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

通过师生的合作或者儿童自身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模块来计划于组织的。

这一点让我感受深刻,我在平常备课中运用颇多。

比如在备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了解掌握整章的知识点,类比七上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情境探究开始,一步步由学生引入主题,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自然轻松。

《读懂课堂》让我认识到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

“单元设计”不是单纯指试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2教学十多年,对教育教学思考了很多,实践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一直遵循着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教学原则,既能读懂自己的课堂,又能读懂他人的课堂。

今日手捧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心中又升腾起曾经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读懂课堂了吗?仔细阅读这本书,发现里头有很多有悖于过去甚至现在教育观点的主张,惊讶现在的教育研究者敢于发出如此不同的声音,惊讶之余心中油然而生对钟老的钦佩之情!真的,有些观念我们要改变了!很多教师对“分层教学”情有独钟,并且将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倡导,诸如“分层教学的好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分层教学优秀案例”……我们经常能读到这样的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三读懂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三读懂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三读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通过学习课堂教学三读懂,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三读懂的内涵课堂教学三读懂,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教学”。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读懂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动机,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2. 读懂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使教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3. 读懂教学: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艺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三读懂的重要性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三读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读懂学生,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课堂教学三读懂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三读懂的实施策略1. 读懂学生(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读懂教材(1)深入研究教材: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知识点等,把握教材的内涵。

(2)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

怎样才能读懂学生承德县三沟学区中心校王永成吴正宪老师在:“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中提出了三个读懂,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以前,我也曾粗略地认识到:读懂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耐心与学生交流。

但至于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懂学生的思维我还是模糊不清。

通过读吴老师的书,品吴老师的课使我茅塞顿开。

若要真正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与儿童进行对话。

一、沟通——说儿童能懂的话“关注儿童经验,说儿童能懂的话,才能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壑,让教师、同学和数学走入学生的心灵。

”对于儿童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大人们强迫地听,强迫地学”。

因此,课堂上我们要说儿童能懂的话,让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

其实,学生来到课堂并非一张白纸,还带来了他们的个体知识、缄默知识以及许许多多的生活经验。

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儿童语言来彰显数学中的大道理。

如文中提到吴正宪老师在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时,吴老师问学生:“1人加1狗是2人呢还是2狗呢?”学生顿时平静下来,平静得几乎令人窒息。

然后一个学生突然醒悟,大声说:“老师,人跟狗能相加吗?”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明白了人狗不能相加,相同的量才能相加这个数学道理。

实际上,许多数学道理的阐释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说儿童能懂的话,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壑,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可反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却或多或少存在着自我中心下的“人道”缺失。

如一位教师在讲“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蕴含”在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蕴含”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什么意思?他们能懂吗?难怪有些课堂会出现生不解师意,师生不配合的状况。

二、表达——让儿童说自己的话“学习的内容能够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学会了。

小学数学“三个读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三个读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三个读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摘要】小学数学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三个读懂”入手,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了“三个读懂”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三个读懂”对提升教学效果的积极意义。

在思考小结中,我们总结了“三个读懂”带来的好处,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在对“三个读懂”在实践中的实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个读懂,课堂教学,实效性,现状分析,教学效果,实践案例,思考小结,问题与挑战,实效性评价,展望未来,总结反思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学科,一直备受教育者的关注。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反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起伏不定。

这也反映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育界开始引入“三个读懂”理念,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教学”。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教材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三个读懂”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案例中展示“三个读懂”的具体运用,最后对问题与挑战进行思考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三个读懂”的实效性提升方案,通过深入分析教学现状和实践案例,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专注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If you can't beat your opponents, join them.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读懂课堂》读后感《读懂课堂》读后感1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对一个人民教师能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肩负起培育祖国花朵重任的必要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所著《读懂课堂》,丰富了我的寒假生活。

“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志。

钟老师在引言中提纲挈领地提出了这个中心思想,包含着对中国教育和教师向上发展的无限期望。

该书共分五辑,从课堂革命的挑战到课堂研究的理论视野,系统地论述了如何才能“懂”课堂,并重点要求教学优秀传统的传承和新形势下对课堂教学的创新。

整本书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其中第二部分——倾听儿童的声音尤其重要,也弥补了我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欠缺。

儿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储备军,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如何倾听儿童的声音,和他们进行情感和心灵的沟通,是培育好新一代祖国花朵的必要前提。

儿童也有情感思维和萌芽阶段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儿童并没有发言权,儿童的声音是被遮蔽和忽视的。

所以,倾听儿童的声音正在成为学校和教育界的共同诉求。

__首先提到人类的幼儿期相对其他动物很漫长,但同时也造成了人类幼儿期的可塑性相当之强。

但从中世纪至今,儿童教育从开放的社会自然交际逐步演变为封闭式的在学校中被动学习,原本被视为伙伴的教师,也被逐渐拉开了距离。

要解除这个危机,首先还要从儿童权利说起。

“学生”是儿童在学校的一种身份,他们负有学习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但在现代学校制度的规训下,只体现出了学习的责任和义务,而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发展的权利被抹杀掉了。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如是说。

要实现儿童学习的权利,就必然要面对“发展优先”和“教育优先”的二元对立的问题。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

研读是最好的备课。

只有将广博的、持久的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才能让备课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笔者认为,教师备课不仅是按照教材去设计教案,更需要全方位进行研读。

教师只有真正读懂课标、教材、教参、学生和自己,做到“五读”俱全,才能让备课渐入佳境。

一、读懂课标课标就是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也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准绳。

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材,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

只有读懂课程标准,才能明明白白上好课;只有落实课程标准,才能轻轻松松上好课。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查阅课程标准的解读文章,向专家学者借智慧。

专家对课程标准鞭辟入里的解读,就像一座闪亮的灯塔,指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在比较中研读。

找到修订前后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明白其前后演变的原因,可以为教学改革指明前进的方向;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找到教学改革的路径,明确各个时期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课程标准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教师要认真解读,在实践中创生鲜活的案例,作为课程标准的注解。

教师也不能一味迷信课程标准,而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它,不断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供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学者们参考,让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案例更加丰富和鲜活。

二、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还是教师的独门绝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教材。

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凝聚了众多教学专家的心血,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教师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蓝本,而不能另起炉灶。

其次要理解教材,对教材庖丁解牛。

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例题、习题、结论入手,善于读懂教材的留白,才能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最后,是创生教材。

教师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要对教材适度整合和加工,将教材变成学材,更加方便教学。

好课堂要做到三个读懂

好课堂要做到三个读懂

观点撷英好课堂要做到三个读懂据《中国教师报》2018年5月2日第4版报道:好课堂标准众说纷纭,评价角度不同标准就会不同。

好课堂是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养;好课堂必须要有科学适宜运用好教材的工具载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自己。

首先,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就要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只有真正研究了学生,读懂了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发展。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制定的目标很难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活动仅凭经验进行,这样往往出现教师讲课很卖力,学生仍旧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

读懂学生,就要研究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从不同方面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掌握学生的发展基础,对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有所掌握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起点。

读懂学生,就要变换立场。

教师要从“教出发”转变到从“学出发”。

一方面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另一方面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学生倾听、探索、研究、反思的能力。

读懂学生,就要走进心灵。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内心灵动闪烁的契机。

当教师走进了学生内心,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情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构建有效而愉悦的课堂。

其次,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就要突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意识。

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是教师不仅能“用教材教”,更要引导学生“用教材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编写基本都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特点出发,使教材富有情趣、生动活泼,让学生喜欢读、乐意学。

教师读懂了教材,就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发挥教材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吴老师的课太神奇了!”每次听完吴老师的课,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你看,她的课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她的课堂朴实又不缺智慧、自然又不失灵动。

为什么吴老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如此好玩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找不到答案。

直到读了吴老师团队编写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吴老师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设计教学活动,她能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孩子们送上好吃又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读懂学生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当今的课堂,仅凭经验教学已经难以捕捉学生的需求。

研究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除了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还要尊重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平等的学习心理感受,力争把“爱”的阳光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常常看到下面的场景:课堂上,学生的争论结束后,吴老师会真诚地祝贺获胜者:“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欢笑。

此时,吴老师并没有忘记那些暂时“败下阵”来的学生,同样深情地握住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问题,给全班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你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善于倾听并接纳同伴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是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呀!”然后,吴老师郑重地向这些学生深鞠一躬,“谢谢!”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那些暂时的“失败者”找回了学习的尊严,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仔细品味吴老师"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吴老师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磁场。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宝营学校乔广清听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杨莹老师讲的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课《一共有多少天》,我的感觉是,杨老师教学设计得好,讲得实在,学生学得踏实,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杨老师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杨老师在课前介绍说,她在给第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没有认真了解学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后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真调查了解了学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85%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甚至默写7的乘法口诀,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7的乘法口诀理解不深。

第一节课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之后,她调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第二个班上了这节精彩的一课,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共有多少天》一课。

从杨老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读懂学生。

那么。

“读懂学生”什么呢?一般认为,要读懂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3、学生的学习态度;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杨老师就认真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即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了编制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虽然老师没有教,但大多数学生会背,会默写,但是缺乏对它的深刻理解。

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以后,杨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即乘法口诀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客观上,这正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

杨老师在正确分析学情之后,调整了教学设计,在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的材料”,它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依据和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和载体,它承载着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人类文化的结晶。

现行的科学课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主题,主题下又衍生出若干个小课题,这些相互联系的小课题就构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框架。

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较为丰富,但文字资料比较少。

这样的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喜爱这样的教科书。

但对教师来说,教学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把握、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斟酌。

如何科学地解读教材,提升备课的智慧,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三读”,即读懂、读透、读活教材。

一、读懂教材――有效备课的基础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树和小草》一课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更多的小草,我准备了车前草、黄花酢浆草、牛筋草和狗尾草,在认识每种草的整体后,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观察、记录、交流。

最后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自认为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探究到小草这种生命体的特征,能顺利地达成三维目标,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让我大为震惊:①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够;②学生观察粗糙、肤浅,犹如蜻蜓点水;③探究内容过多,每一环节匆匆而过;④汇报交流杂乱无章,毫无科学概念可言。

反思自己的教学,明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没有真正读懂教材的用意。

再一次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本课教材,我发现对于小草,教材的意图并不是要求学生一一认识,而是通过借助于某一种小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交流汇报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小草也有生命,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这一概念。

恍然大悟之后,我再一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教材的意图和自己的理解,进行第二次的教学。

这一次,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小草,再请他们欣赏我准备的小草,发现小草都有根、茎、叶、果实等,既激发他们观察小草的兴趣,又能发现小草的共性。

如何在深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深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深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摘要】“深度教学”是基于知识本质的教学,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是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

深度教学是一项立足现在又展望未来的教学,我们老师只有进行深度教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本身,构建知识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对学科的理解与把握,促进学科间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迁移与应用,实现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培养,才能通过深度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教学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核心素养主动参与【正文】一、读懂教材是深度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在深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教材的设计。

教材只有经过教师的重新解释、演绎、构思,经过师生共同的教与学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教材,才能唤醒学生理性的想象力、价值的批判力、科学的思考力。

深入的读懂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本质,创新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可采取个人背靠背备课,集体研讨;集体就其中一内容,共同研讨,形成教学策略。

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例如同课异构,说课磨课,专题研讨等等活动,最大限度的使每一位教师都对教材达到耳熟能详、熟捻于心的状态。

同时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教材的设计。

教材只有经过教师的重新解释、演绎、构思,经过师生共同的教与学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教材,才能唤醒学生理性的想象力、价值的批判力、科学的思考力。

教材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成为了师生对话沟通的桥梁、创新探究的源泉、问题萌发的沃土,教材才能称之为称职的教材。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深入下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读懂学生是深度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能真正了解学生,读懂学生的内心的知识需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盲目的,课堂也必然是低效的。

只有读懂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扎实高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王桂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最终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真正地实现有效的
一、读懂教材: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它不是为了完成教学文本而去履行的“公式”,而是保障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的必不可少的设计。

所以,我们要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定制教学目标时,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

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

例如在设计《平均分》的过程中,我首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定好了这个目标我又在思考:既然有动手的过程,应该动口的过程。

通过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有了动手和动口,更重要的是动脑,所以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教学目标中又多了一点: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又看了看教材中的情境,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何不在这里渗透德育教育呢?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又增添了“礼貌待人”、“谦虚礼让”的文明习惯。

有了这样的4个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课前准备中,不妨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
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在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课后,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等了解学生的情况。

读懂了学生,有效教学自然不成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总是感觉内容很简单,就是用除法算式。

但是教学后我才发现并不是这样,比如“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学生能直接列出算式12÷3=4,但是遇到“12个苹果,每4个分成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却仍然用12÷3=4来解答。

是我高估了学生,课前,有的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课中,有的学生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得一知半解。

课后,把这两种情况综合分析,这两种情况理解不够透彻。

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并不是这样,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

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
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以及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

如果我能坚持做到这一些,相信上面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中会越来越少的出现。

三、读懂课堂: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

它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学生重要的数学素养,是学生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数学思想对学生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重视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深刻钻研并挖掘教材,在隐含的教材内容中发现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分类统计》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通过每一步的自主探究,已经能够把图中的小动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计,但是学生除了要学会数学知识,还要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

所以在本课的探究活动结束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回想一下,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怎样完成的?学生通过回想知道了我们可以先确定分类标准,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制作统计表,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到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更长久。

总之,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和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及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多方面的发展,放飞自己的未来。

2012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