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国戏剧发展探析
论中国戏剧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论中国戏剧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作者:于佳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年第09期摘要:文章针对当今中国戏剧的现状,提出了对其发展造成冲击的几个原因,通过对当今中国戏剧的发展趋势的分析,针对其危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戏剧现状;京剧体系;戏剧创作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4-0005-02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戏剧大国,中国的戏曲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渊源之一,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戏剧在目前中国社会中应该是辉煌与繁荣的。
但应然与实然是相对的,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单从表象上看来,中国的戏剧似乎陷入了某种前所未有的低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低谷”,拨开纷繁的修饰,中国戏剧的现状究竟如何,中国戏剧的发展在未来会显现出怎样的趋势,是笔者在本文中所要讨论与分析的,希望能给与当前戏剧发展以一点点参考。
一、中国戏剧的现状应该说,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戏剧的发展时期,无论是从表演体系的构建、剧目数量的充实、各流派理论修养的完善还是新老艺术家的顺利更替,都可以说是完成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任务,而建国以后,中国的戏剧又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时机,这次繁荣的标志是演员阵容的庞大与梯队的完整,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戏剧在中国却遭遇了“低谷”,虽然国内戏剧活动热闹非常,从一年一度的“梅花奖”评选,两年一度的“文华奖”、中国戏剧节,到各类国际戏剧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的危机却隐含于浮华的光彩背后,那就是观众群体数量的锐减,试问一下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里,真正的戏剧观众有多少?恐怕和二十年前是没有办法比的,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观众的支持,那为什么戏剧反而在世纪更替的前后失去了那么多的观众呢,仅仅是戏剧本身不好看不吸引人了吗,问题恐怕不尽然如此,还有什么方面的原因呢,笔者有如下见解: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曾经那样感动过人民群众心灵的戏剧,却渐渐走入了低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占据了大量的群众资源,对人们的欣赏和娱乐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以电视网络的发展为最,20世纪8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向普通家庭普及,并且在短短几年里就达到了非常高的覆盖率;然后是互联网的发展,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也继电视之后成为戏剧一大观众资源的争夺者,并且目前互连网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2022年职业考证-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五期(含答案)试卷号:3
2022年职业考证-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全知识点汇编押题第五期(含答案)一.综合题(共15题)1.单选题11岁的陈某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团伙,学校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校应该及时报告的部门是( )问题1选项A.教育行政部门B.人民法院C.当地人民政府D.公安机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
故本题选D。
ABC均为干扰选项。
2.案例题王国维先生在《元宋戏曲史》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凡- -代育-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把元代的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并称,这一系列再加上明清小说,完整的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进化史。
但是,悉心琢磨-下这些文学体裁在各自时代中,其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目的,以及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总体数量,就会发现,用这样线性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作为通俗文化的戏曲作品与属于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体裁和作品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
王国维所赞赏的元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存毁和文人汰选而被经典化的戏曲文学作品,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共同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阅读史。
但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在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实践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等,每一个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才构成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本质特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成称:“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于此学者亦以此书维多。
”这话不假,这种将戏曲史纳入正统文学进化史,侧重文学曲词,关注经典作家作品的观念,多年来- -直是中国戏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
1950、1960年代的戏剧:概述
(一)建国初期:多幕剧的发展
刘沧浪等的《红旗歌》 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 夏衍的《考验》 陈其通《万水千山》 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
(二)1953—1957,独幕剧的发展
1953年,《剧本》月刊举办独幕剧征稿评奖活动。 重要作家作品:孙芋的《妇女代表》、何求的《新局长 到来之前》、鲁彦周《归来》、陈桂珍的《家务事》等。
3、“京剧”革命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革命现代京剧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重大突破,不 仅使中国戏曲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戏曲 审美观念发生了一场革命,这正是京剧革命现代戏、乃至整 个戏曲现代戏能在戏曲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局限:文艺与政治?文学性,艺术性?
二、当代话剧的发展
1950、1960年代戏剧概述
当代戏曲的改革 当代话剧的发展 当代歌剧的发展 “第四种剧本” 中国现代戏剧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李祖德课件,版权所有
戏剧:戏曲、话剧、歌剧,电影剧本 当代戏剧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发展时期:1949—1957 第二个历史时期:1958—1976 新的历史时期:1977——
(2)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
第一,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 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第二,随着写实布景的采用,是话剧的分场、分幕制得以在戏剧 中施行,使戏剧情节的集中性得以增强,从而使原来以时空不固 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第三,依据“现实主义”原则,刻画人物性格,打破生、旦、净、 末、丑等角色体系,脸谱化不得不取消。这种现代人物的描写方 法与写实布景相结合,自然不能不引起对程式化动作的重新选择 或创造,从而使传统的表演体制被彻底突破; 第四,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感受、情绪和个性,歌剧和交响 乐的经验被引进,于是更具表现力的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 音乐被创造出来,原来“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也由此发生了重 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戏改回忆_马少波
回顾与展望 <<<DDXJ
的和谐与统一。……应该使包含几十万艺人并 影 响 几 千 万 观 众 、听 众 、读 者 的 旧 文 艺 部 队 的 巨大力量, 动员起来, 积极地参加这个改革运 动 。 ”周 副 主 席 在 报 告 中 还 对 改 造 旧 文 艺 的 必 要性作了论述。指出:“这种改造工作无疑将是 长期的巨大的工作, 希望一下子改造得尽善尽 美, 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是长期 的巨大工作, 而不去努力。”
DDXJ >>> 回顾与展望
栏目主持: 何玉人
编者按: 20 世纪 五 十年 代 的“戏改 ”工 作 过去 半 个 世纪 了 , 为 了不 可 忘 却的 历 史 , 也为 了 继 往开 来 , 编 者 特 地 组 织 了
一组“20 世纪 50 年代戏改回忆”的文章。这些撰稿人都是当年“戏改”的亲历者。本着客观、历史和科学的态度, 他们对当年“戏改”的成就与不足、成功与失误做了真实、具体的回顾。50 年的实践证明, 在党的领导下,“戏改” 完 成 了 资 产 阶 级 戏 曲 改 良 运 动 所 不 可 能 完 成 的 事 业 ,“ 戏 改 ”对 中 国 戏 曲 的 继 承 发 展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历 史 贡 献 。其 间, 虽然有坎坷与崎岖, 曲折与困境, 缺点和失误, 但它筑就的道路是正确的。当我们看到戏曲事业在新的时代面 前 , 在 从 传 统 向 现 代 转 型 中 所 呈 现 出 的 崭 新 面 貌 时 , 没 有 理 由 不 承 认 , 今 天 , 我 们 仍 然 是 行 进 在“ 戏 改 ”的 轨 道 上, 所有的辉煌是几代人为之倾注心血的结果。
栏目主持: 何玉人
指明了戏曲改革的方向, 在周总理的题词中, “ 重 视 与 改 造 ”是 指 戏 而 言 ,“ 团 结 与 教 育 ”则 是指人而言, 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政策措施。 那 时 ,“ 改 戏 ”、“ 改 人 ” 是 很 细 致 的 工 作 , 而 “ 改 制 ”由 于 旧 班 主 和 戏 霸 的 负 隅 顽 抗 , 是 非 常艰难的工作,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他们甚 至把切菜刀放到马彦祥同志的家门口进行恐 吓。但是我们对其采取坚决的斗争, 并利用大 众剧场这个前沿阵地, 排演了我和辛大明合作 的以封闭妓院为题材的话剧 《前年冰河开了 洞》, 由新生妇女教养院的姐妹们自己演出, 由 洪深、马彦祥为导演, 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此后,“新中国实验京剧团”, 在大众剧场连续 演出了许多好戏, 从此在京的名演员都以到大 众剧场演出为荣, 旧班主和戏霸们终以失败而 告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综合素质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综合素质模考预测题库(夺冠系列)单选题(共30题)1、陈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发展,体现了()的职业道德。
A.教书育人B.关爱学生C.育人为本D.德育为先【答案】 A2、角色过载冲突是指一个人的角色要求太多,工作量太大,不可能完成所有角色所要求的工作时所面临的冲突。
A.节目主持人黄女士在主持节目的同时还接拍电影、撰写剧本、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她觉得力不从心B.保险业务员张先生为人热情,经常帮助客户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很多人都找他办理保险业务,因而张先生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C.李女士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又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同时还要照顾老人,但乐观的性格和充沛的精力使她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游刃有余D.小刘是一名实验员,每天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与各种危险的化学品打交道,还要防止化学品外泄,这让他感到身心疲惫【答案】 A3、疫发生流行的因素有A.气候反常B.水源污染C.六淫外感D.隔离不当E.饮食不节【答案】 A4、对“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一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酒店的欢乐气氛,反衬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B.表明酒店内外的人都很快乐,奠定了文章欢快的基调C.揭示酒客们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生活状况,深化了文章主题。
D.说明孔乙己只是酒客们取笑作乐的对象,暗示了孔乙己可怜的社会地位。
【答案】 B5、贯穿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是( )A.鼓励和赞美B.职责和要求C.权利和义务D.爱与责任【答案】 D6、无菌医用手套是A.第一类医疗器械B.第二类医疗器械C.第三类医疗器械D.特殊用途医疗器械【答案】 B7、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 )的试金石。
A.育人为本B.以德兴教C.面向全体D.精英教育【答案】 A8、茶壶:紫砂:雕刻。
要求你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 )。
第六章五十年代戏剧
• 4、主要作品:
• 50年代前期:有大量表现工业建设、农村 生活、革命历史的作品。《龙须沟》(老 舍)《明朗的天》(曹禺)《万水千山》 (陈其通)等。 • 1956-1957:题材和风格有所开拓。 《新局长到来之前》(何求)等。话剧的 讽刺和戏剧性的价值。《茶馆》(老舍, 1957)是最大的成就。
• 经常组织大规模的“观摩”和“会 演”,以鼓励和扶持地方戏剧创作。
• 3、主要的话剧作家:
• 五四以来的成名作家:郭沫若、老 舍、曹禺、田汉、夏衍、陈白尘、 于伶、阳翰笙等。水平不一,表现 现实的成功之作不多,有些取材历 史的作品尚有一定水平。 • 革命剧作家和青年作家:胡可、陈 其通、沈西蒙、丛深、崔德志等。
• 舞台演出的成功。
地点:裕泰茶馆 时代背景:清末1898年初秋、军阀 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结束后的内 战爆发前期 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 义贯穿全剧。 主题:对黑暗不公正的旧社会的憎 恶,对建立新的国家的强烈渴望。
• 选择老舍最为熟悉最为擅长的题材 人物,通过写小人物的命运,侧写 时代变迁。
• 接续了老舍作品的人性传统,对普 通人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温婉、 悲悯、平和、幽默。
第 六 章 五 十 年 戏 剧
一、五十年代年戏剧发展概况
• 1、受重视的文学样式: • 戏剧是容易且乐于为人民群众所接 受的文学样式。 • 戏剧的效果直接,现场感染力强, 有利于政治的宣传。 • 戏剧的创作多为集体创作,有利于 对政治的表现。
• 2、建国后的戏剧组织:
• 建国后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国各地 建立剧团、剧院和戏剧学校。
二、老舍的《茶馆》:
• 1、老舍:1899-1966,满族。现 代著名小说家。1949年底从美国回 到北京。五六十年代,潜心创作戏 剧,共创作据作23部。最有代表性 的为《龙须沟》、《茶馆》。60年 代初,开始写作长篇小说《正红旗 下》(未完)。1966年8月逝世。 • 政治热忱+文学“冒险”
中国戏曲发展问题试分析
中国戏曲发展问题试分析作者:王尚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本文从探讨我国戏曲音乐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我国戏曲音乐发展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
接着笔者又对我国戏曲的内涵做了深入分析并着重论述了我国戏曲声腔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最后,笔者提出了关于中国戏曲市场化多样性发展的战略建议。
关键词:中国戏曲;发展;内涵;声腔;市场化;多样性[中图分类号]:J614.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2一、中国戏曲音乐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的路应昆教授曾经提出关于南北曲的特征,就是腔依词和活腔活唱的特点,到明代民间的无格无律以及清代时期兴起的乱弹,都是戏曲音乐得到解放的代表。
人们对于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对于具有地方性戏曲的音乐的发展,在慢慢走向理论的探讨,最近几年里一直在向前发展。
在戏曲音乐的创作方面作曲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戏曲音乐的演唱形式、乐队组成、唱法以及曲式、和声、配器以及复调等的作曲技术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而剧团与戏班子等文艺团体在戏曲音乐表演方面也有了新的开拓,戏曲音乐的文化就现在而言还是比较让我欣慰的,然而,戏曲音乐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需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推广。
二、关于分析我国戏曲音乐的内涵我们国家的戏曲包括音乐、文学、美术、舞蹈以及杂技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有机的戏剧艺术。
在戏曲中其中一项重要的元素就是戏曲音乐,它可以把戏剧的内容具体的表现出来。
戏曲音乐包括了声乐部分的韵白、唱腔以及器乐的伴奏、开场的音乐以及过场的音乐。
我们国家的戏曲音乐的风格就是以群体、民族、地方为特点的。
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百戏音乐、民歌,唐代的歌舞音乐以及宋代的说唱艺术音乐都为戏曲音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就是戏曲音乐,对于戏曲音乐进行创新代替传统的戏曲音乐,其中音乐文化行为中最为关键的方面就是创新的办法。
20世纪50年代戏曲剧团体制改革研究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20年第5期总第176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89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5-0089-0820世纪50年代戏曲剧团体制改革研究”朱恒夫(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上海200234)摘要:为了让戏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对民间职业剧团的改造便成了20世纪50年代“戏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造分成初步与实质性两个阶段。
初步阶段的措施为:(1)切实帮助剧团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多次举行大规模的艺人学习班,以提高艺人的思想、文化与业务水平;(3)建空由党和政府领导的戏曲改进协会,通过协会来组织艺人学习并引导、规范剧团的行为;(4)要求剧团一律改为共和制,废除封建把头制、经励科制、养女制等不合理的剥削制度;(5)构建以国营剧团为戏改榜样和主力军的戏曲环境。
实质性阶段的改造方式是:(1)对所有的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临时登记,将剧团初步纳入政府管理的轨道;(2)对条件具备的剧团进行无偿资助,以保障其正常运转,使其主动接受政府的管理;(3)要求民间职业剧团在政府的监管下流动;(4)严格执行对所有民间职业剧团的登记政策,而对于条件不合格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限期整顿;(5)将民间职业剧团基本均匀地分布在各地,以便使戏曲服务全体中国人民。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剧团改造的成绩为:成功地创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剧团与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演员的文化和艺术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大大提高了剧团整体的演出水平;剧团行当齐全、体制完备,并稳定发展。
其缺点是政府对剧团干预过度,让戏曲与市场脱钩;限制了剧种艺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弱化了戏曲的生命力。
关键词:戏曲剧团;体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剧团改造;方式;经验;教训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戏曲改革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解放区就已经开始了,不过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在“改戏”“改人”方面,涉及到戏班或剧团体制的改革工作,也就是“改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进行,而作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强力实施,则是在1951年5月5日政务院下发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之后。
样板戏发展历程
样板戏发展历程中国的样板戏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的,它是一种融合了歌、舞、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型演出。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样板戏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艺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曾经达到了顶峰。
它不仅成为了革命宣传和教育的工具,也成为了人们娱乐的重要途径。
样板戏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戏曲开始经历一段低迷期,为了振兴戏曲艺术,政府开始对戏曲进行改革,样板戏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最初的样板戏以“红色题材”为主题,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政治宣传的影响。
2.发展阶段:60年代初,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样板戏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它不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文艺形式。
在这一时期,样板戏的艺术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舞美设计、音乐创作等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3.繁荣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样板戏达到了顶峰,它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在这一阶段,样板戏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也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不少样板戏作品在国际戏剧节上获得了大奖和高度赞誉。
4.衰落阶段: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文化市场逐渐开放,样板戏的地位开始下降。
新的文艺形式和文化潮流不断涌现,样板戏在这种背景下显得过时和陈旧。
虽然样板戏在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的衰落也不可避免。
总的来说,中国的样板戏是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文艺形式,它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它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它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五十年代戏剧
五十年代的主旋律戏剧
“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对待知识分子相当 宽厚,不仅维持其解放前的工作、生活原状, 甚至优待有加。台湾学者陈永发认为,共产党 通过‘包’下来的政策,变成知识分子的衣食 父母,使那些名声显赫的知识分子颇有知遇之 恩的感觉。这种知恩图报的情绪在高级知识分 子中间相当普遍 。”
关于作者
陈其通(1916—2001),男,四川巴中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 表。著有话剧剧本《黄河岸上》、《炮弹》、《同志间》、《万水千 山》、《井冈山》,歌剧剧本《柯山红日》、《两个女红军》等。 陈其通同志是四川巴中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共 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少共书记、县独立团政委、师宣 传队长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延安补充团政治处主任、剧团中队长、宣传 股长、旅宣传队长、团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保安团团长 兼政委、武装部部长、东北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兼文工团 团长、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团长、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解放军艺术 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社会 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他是第二、三、五届 的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其通同志1961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 陈其通同志,因病于2001年9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关于《战斗里成长》
中国4幕话剧。胡可于1949年写成。此剧的前身是1948年胡可与轾 影、謌焚等集体创作的应时宣传剧《生铁炼成钢》。剧中没有贯串始终的 事件,而以主人公赵石头的复仇经历为主要线索。石头幼年,爷爷被杨姓 地主逼死,父亲赵铁柱火烧杨家大院后出逃,石头避居他乡,但多年后被 仇人认出,只得投奔八路军,营长恰好是他父亲,但已改名赵钢,二人互 不相识。石头一心想报家仇,多次违反纪律,后来通过血的教训明白了只 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道理,并找到了离散的母亲,认出了父 亲,阖家团圆。赵石头由报私仇到报阶级仇,由追求一家的团圆到为全国 人民的解放而战斗,再现了从农民到革命战士的成长过程。作者在人物的 设置与描写上颇具匠心:石头与其父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石头的 未来就是现在的父亲,父亲的过去就是现在的石头,他俩一人明写,一人 暗写,互相映衬、补充,从而月14日发表社论批评陈其通等人的文章有“左”的教条主义 的观点,只主张“收”,不主张“放”。社论认为陈其通等人的“收”,“就 是不许人家说不同的意见,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 社论认为陈其通的方针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宗 派主义。文革期间,陈其通被批判和监禁,原因一是他发表了和江青不一致的 言论,二是他在延安参加了话剧《抓壮丁》的修改和演出,当时电影《抓壮丁》 被江青点名批判。在监禁期间,陈其通体重减轻了一半,视力严重衰退,耳朵 聋了,牙齿全掉了。是王震知道这一情况后向上反映,陈毅拍着桌子说:陈其 通是个红小鬼,他不就是有个骂人的毛病,为什么要关这么久?经周恩来出面 干预,陈其通由监禁改为隔离审查。林彪事件后,被解除审查。1974年,江青 要陈其通修改《万水千山》,他拒绝了江青提出的写红军内部反面 人物,写 “军内走资派”的指令。邓小平带领一批老革命家审查了陈其通修改的《万水 千山》,该剧在1975年公演。江青对此十分恼火,张春桥说:《万水千山》那 东西,都是为那些老家伙评功摆好的。这时,陈其通中枢神经系统崩溃了,丧 失了工作能力,无法进行正常思维,结束了他的军旅征途和艺术生涯。1961年 晋为少将。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 勋荣誉章。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概述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概述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宫廷,得到了更⼤的发展;民间⼜出现了'俗讲'和'变⽂'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出现了'⾦院本',南⽅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形成'北杂剧',南⽅南戏进⼀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带的民间。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民间⼩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元曲中影响最⼤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学,以质朴⾃然胜,后世戏曲⽂学⽆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代之⽂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息。
4中国戏曲的第⼆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
其剧本⽂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趋成熟,多⽤昆曲演唱。
20世纪50年代戏改回忆
20世纪 50 年代
戏改回忆
□马少波
马少波先生近影
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 走过了曲折 坎坷的不平之路, 但是, 有党和政府的关怀与 扶持, 有广大戏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在改革 与 创 新 、继 承 与 发 展 中 , 这 份 宝 贵 的 中 华 民 族 传统文化走进了今天灿烂与繁荣的新时代。 “饮其流者怀其源”, 作为新中国戏曲改革早 期的参与者, 仅以自己的点滴回忆, 以飧后来 者。
1949 年 7 月 2 日,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 周副主 席作了政治报告, 报告中设专章着重阐述了改 造旧文艺的问题, 自此, 拉开了戏曲改革的序 幕, 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为适应新的社 会生活、走向新发展继而发扬光大的郑重宣 言。周副主席在报告中说:“我感到我们对于旧 文艺的改造的重视是不够的。凡是在群众中有 基础的旧文艺, 都应当重视它的改革。这种改 革, 首先和主要的是内容的改造。但是伴随这 种内容的发展而来的, 对于旧形式也必须有适 当的与逐步的改造, 然后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
7
DDXJ >>> 回顾与展望
1949 年 10 月底, 经中央文教委员会批准, 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改名为文化部戏曲 改进局。戏曲改进局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在它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戏 曲研究、实验机构。
1950 年 7 月, 成立了由代表全国各地不同 剧种的四十三人组成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 会, 周扬为主任委员。这体现了团结全国各地 方剧种的同志共同进行戏曲改革的指导思想。 作为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顾问性质的机 构, 它的任务是: 审定戏曲改进局所提出的修 改和改编的剧本; 对戏曲改进工作的计划、政 策及有关事项向文化部提出建议。文化部戏曲 改进委员会确定的戏曲剧目审定标准是: 宣扬 麻 醉 与 恐 吓 人 民 的 封 建 奴 隶 道 德 与 迷 信 者 、宣 扬淫毒奸杀者和有丑化及侮辱劳动人民的语 言和动作的戏曲剧目应该加以修改, 少数最严 重者要停演。但在审定中应注意区别迷信与神 话, 区别恋爱与淫乱。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真题(附答案)
20年全教资证《小学综合素质》真题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吴老师经常通过和学生聊天来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再结合他们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教学。
吴老师的做法说明他关注( )。
A.学生发展的可变性B.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C.学生发展的阶段性D.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2.于老师认为,小学与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利用那些课程时间进行语文和数学课。
于老师的看法()。
A.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B.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C.忽视了学生均衡发展D.忽视了学生主动发展3.赵老师写板书时写了一个错字,王亮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字写错了。
"赵老师生气的说:“多什么嘴!你是老师,我是老师?坐下!”王亮默默地坐下了。
自此,在课堂上,再也没有学生敢指出老师的错误了。
对赵老师的做法正确的评价是()。
A.维持了课堂纪律B.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C.维护了教师的尊严D.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4.学校每次安排杨老师参加集体学习与培训,她总是拒绝,还说:“我年龄这么大了,还学什么啊!”杨老师的言行表明其缺乏()。
A.专业发展意识B.专业发展能力C.团结协作意识D.团结协作能力5.某教科所开发的在线课程因针对性强、收费合理而广受好评。
孙校长得知后,推荐学生购买该在线课程。
他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说"自愿购买,如果因为经济条件无法购买的,可由家长向班主任解释说明。
”孙校长的做法()。
A.正确,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意愿B.正确,考虑了困难家庭的承受能力C不正确,学校不应该向学生推荐收费课程D.不正确,学校应提供多种课程供家长选择6.某小学修建新教学大楼,要求每名新生家长缴纳3000元集资款,并承诺在学生毕业时如数返还。
该校做法()。
A.正确,学校承诺返还集资款B.正确,家长应支援学校建设C不正确,学校不能非法集资D.不正确,学校应当返本付息7.强强父母外出打工,让12岁的他和弟弟单独居住。
_哀伤_的意义_五十年代的梁祝热及越剧的流行
·54·在五六十年代,曾有一阵令人瞩目的梁祝热。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1963年由李翰祥执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引起的“梁祝热”和“凌波热”,却很少有学者注意到早在五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有另一拨更早的“梁祝热”,并直接对港台的“梁祝热”产生了影响。
它涉及多种叙事形式,包括民间故事、小说、戏曲、歌谣、电影、小提琴协奏曲及其它艺术形式。
在建国初期的地方戏曲改革运动中,1952年越剧的早期版本《梁祝哀史》获得了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的五项一等奖,被树立为改革的模范,而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当时的报刊杂志上也出现与梁祝有关的许多讨论。
同时,在1954年出现了分别由张恨水和赵清阁改写的有关梁祝故事的通俗小说,并出版了梁祝的连环画版本及梁祝民间歌谣集,例如路工编辑的《梁祝故事说唱集》和钱南扬辑录的《梁祝戏剧辑存》各自在1955年和1956年出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依据越剧版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制作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在1954年的国际日内瓦会议上由周恩来作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介绍给西方世界后,又南下香港及东南亚,在华人地区刮起一阵“梁祝热”及“越剧热”。
要讨论50年代的梁祝热,不能不讨论越剧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在这个时期的崛起和流行。
越剧事实上是梁祝故事在50年代最主要及最有代表性的传播载体。
作为一种从南方来的地方剧种,越剧的柔美及抒情的特点与这个哀伤浪漫的故事最为吻合,而梁祝故事的普及也大大地推动了越剧在此时期的扩张。
女子越剧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年轻的地方戏曲类型。
它从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开始快速发展并在建国后的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仅次于京剧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不仅北上到北京,同时还南下到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并且被介绍到海外而蜚声国际,形成非常值得深思的50年代的文化政治地形图。
在建国初,关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越剧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另一个是川剧版本的《柳荫记》。
论中国戏剧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论中国戏剧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但是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从表象上来看,中国的戏剧似乎陷入了某种前所未有的低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低谷”,中国戏剧的现状究竟如何,面对这样的现状,比较伦敦西区以及百老汇戏剧的繁荣,我们又该提出哪些发展建议呢?一、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应该说,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戏剧的发展时期,而建国以后,中国的戏剧又迎来了一次繁荣的时机,这次繁荣的标志是演员阵容的庞大与梯队的完整,而到了60年代,中国各种政治上的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大批的剧种、剧目遭到禁演。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解禁,各个剧团纷纷恢复或成立,有过一段辉煌,但在经济的转型时期,人民的娱乐文化方式不仅只局限于戏曲,其他的各种文化娱乐纷纷被人们接受,戏曲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老艺术家不可能青春永驻,新艺术家出现断层。
所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戏剧在中国遭遇了“低谷”。
试问一下在13亿人口的大国里,真正的戏剧观众有多少?二、结合百老汇与伦敦西区的现状探求中国戏剧低谷的原因在探求中国戏剧遭遇低谷的原因之前,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伦敦西区是与纽约百老汇戏剧的发展现状。
伦敦西区是当之无愧的英国戏剧界的代称。
它的剧院以自负盈亏的商业剧院为主,多上演热门的音乐剧和话剧,有时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名演员以吸引观众。
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正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的经济效益。
而百老汇的特点很像电影圈的好莱坞,具有极强的商业色彩和娱乐性,数百万美元的制作费、豪华炫目的舞台、功力非凡的超级明星,通俗易懂的剧情,构筑起了其音乐剧长盛不衰的骨架。
建国初期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概况-戏剧论文-艺术论文
建国初期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概况-戏剧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1949-1957 年戏剧界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改革是贯穿整个当代戏曲史的一条重要线索.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因而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也就不同.1949 到1957 年,戏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新中国成立后, 就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戏曲改革运动,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1952 年10 月至11 月文化部主办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进一步明确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为大会的宗旨.这个时期的戏曲改革以戏改为中心,以改人改制为手段.推陈出新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戏曲内容上的出新.即发扬积淀于戏曲艺术中的宣传主义、爱国主义、表彰传统美德和反映人类智慧等思想精华,并努力利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思想.推陈出新的另一个方面是戏曲形式上的变革.针对旧时代遗留的弊端,大力开展清除野蛮、恐怖、猥亵、奴化、庸俗、侮辱自己民族的种种舞台形象、舞台陋习和表现方法的工作.经过这番净化,戏曲舞台呈现出健康、洁净、美丽的面貌.根据对象的不同,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大体采用三种方法.即打扫灰尘去芜存菁和脱胎换骨.打扫灰尘是原剧基础较好,只是局部或个别细节有封建色彩、落后意识,只要把这些瑕疵除去,面貌就会焕然一新的剧目.《贵妃醉酒》《秋江》《思凡》《挡马》等经过整理后,都成为长演不衰的佳作.去芜存菁是整理传统剧目采用的主要办法.在中国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中,尘垢甚少,只需稍作修改便光芒四射的剧目并不多见,完全宣扬封建糟粕的也只在少数,大多数都是良莠杂陈,这就需要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经过分析、鉴别、扬弃,剔除糟粕,保存并发扬其中的精华.《杨门女将》《十五贯》《拉郎配》《搜书院》《芙奴传》等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创造出来的优秀剧目.脱胎换骨则是对那些思想体系反动、充满封建色彩,但内容本身也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的剧目进行翻案式的重新构建,使之在思想上发生质的飞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狱卒平冤》就是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在我国的戏曲文化中,京剧作为全国性的剧种和成百上千的地方戏同时并存,如何对待京剧与各种地方戏发展的问题,曾是建国初期戏曲改革工作的一大议题.百花齐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正是这个方针,催生了戏曲的多样化发展.建国以来,不仅一大批长期被压抑、埋没而濒临灭绝的剧种,如昆曲、徽剧等古老剧种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有力的扶持,焕发了青春.许多新兴的剧种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有了长足的进步.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评剧、越剧,如今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尤其是在旧社会备受摧残的少数民族戏剧,更获得了空前繁荣的阳光和土壤,像藏剧、壮剧、百剧、傣剧、侗剧等形成较早、影响较大的剧种,在剧目创作和舞台艺术方面,都得到了丰富、完善和提高.三改是对戏、对人、对制度的全面改革.显而易见,改戏是目的,改人改制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改戏包括修改旧有剧目的文学形象和舞台形象.建国初期,为了解决成千上万戏曲艺人就业和亿万群众娱乐的这个迫切的社会问题,在新编剧目未能大量产生的情况下,戏曲改革的重点是审定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从中央到各地都有专门的整理剧目的机构,由编辑、戏改工作者和戏曲艺人结合,共同研究整理,抛弃有毒素的坏戏,对有价值的剧本,则剔除其有害的成分.当时大量的工作是曲词的修改.改人,是对戏曲艺人的教育改造.各级文教机关陆续举办各种讲习会、进修班,对广大艺人进行培训,这些被旧社会视为戏子的被侮辱者,焕发了作为国家主人翁和人民艺术家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改制方面,旧戏班社中的徒弟制、养女制等,以及旧剧场中的陈规陋习,被陆续予以废除,并建立起共和班姊妹班乃至国营剧团等集体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的新型的剧场秩序.通过三改,我国的戏剧事业焕然一新,一大批陈旧腐朽的剧作得以改编和完善,进而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戏剧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也发生巨大变化,由卑微低下转为昂首挺胸,对戏剧事业充满自豪感,潜心于创作与演艺事业.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话剧事业朝气蓬勃地发展起来.作为一个舶来品,话剧由于打破了传统戏曲写意观念和随意赋形的舞美体制,反映生活的现实性、迅捷性和尖锐性,更能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独幕剧与多幕剧通过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展现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与自豪,其中塑造的典型形象,更是充满了时代的新气息.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品,诸如老舍的《龙须沟》《》《方珍珠》,曹禺的《明朗的天》,夏衍的《考验》等等,雨后春笋般出现.《》就是其中的代表,老舍通过描写戊戌后的清末社会,辛亥失败后军阀统治的和后的国统区这三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之下的芸芸众生,展现了特定年代的荒诞和怪异,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作为戏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剧在此时期曾经历了一个繁荣期.它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倾向于话剧形式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另一种是倾向于西洋歌剧的《草原之歌》.即使在左倾盛行的情况下,歌剧还是以其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和全新的演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仇》《长征》《江姐》等优秀歌剧的粉墨登场将我国歌剧事业推向了历史的高潮.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思辨与研究建国初年在推陈出新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通过五十年代的全国性巡演,大量剧目和剧种得以在群众中间推广开来,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首选,丰富了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众多经过悉心改编的优秀剧目成为舞台经典,很多剧目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舞台之上.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当时功利性和对异质文化的过度整肃,戏曲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禁戏就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一些诸如《四郎探母》《目连救母》《济公活佛》等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优秀剧目不得不停演.翻开报纸不用看,梁祝姻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戏剧数量的匮乏.一些经过戏剧工作者精心打磨的优秀作品被所谓的教育性思想性打倒,以致埋没.能够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戏剧数量十分有限,翻来覆去的演绎使得观众的热情迅速下降,戏剧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积极性被挫伤.因而禁戏无论对当时的戏曲工作者还是普通老百姓而言,都是一次不小的创伤.在五十年代初中央推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政策的时期内,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一政策的两个侧重点,即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从文辞本身来看,推陈出新意味着对传统剧目加以改编,政府通过手段来推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观念.百花齐放则更上一个台阶,意味着更高程度的开放、的艺术观念,即国家允许不同思想观念、流派风格,不同类型的艺术样式的存在与竞争,以达到艺术领域的繁花似锦.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在推陈出新方面的确取得不小成就,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几乎从未出现.国家既然提出这个方针政策,而且举国上下不遗余力地为贯彻实施这一方针而建言献策,那么举众人之力、倾四海之财的结果应当是戏剧领域的空前繁荣与自由,但我们查阅相关资料便可发现,现实的百花齐放与我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这不得不令我们产生疑惑与不解.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这一时期,百花齐放方针执行得最彻底的仅仅是剧种方面,而非剧目.如上文中提到的,一些濒临灭绝的古老剧种、少数民族剧种及被排斥的剧种在百花齐放政策的滋润下,焕发了勃勃生机.这确实是百花齐放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关系戏剧剧目、表演方式等与观众心灵和情感关系更为密切的内容层面的,百花齐放更应关注与重视的这一方面却并未真正实现.戏剧工作者对此感触颇深.富有戏剧冲突和艺术张力的剧作往往因为问题而被打回,而上没有问题的作品因为缺乏戏剧性和观赏性遭遇观众的冷遇.全国各地上演的剧目寥寥可数.创作者无法发挥自己的真正才能,将优秀的戏剧作品呈现在舞台上,观众对屈指可数的戏剧作品也出现审美疲劳,百花齐放政策无法真正实现也就成为可能.建国初期特殊的背景,要求全识形态的高度统一,这是造成百花齐放难以真正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改戏改人改制为内容的戏改工作本身就对百花齐放造成了极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方面.一些传统道德观念诸如忠孝节义等受到批判,且阶级立场鲜明,一些反映传统美德的剧目由此被掩埋.二是形式方面,一些涉及西方戏剧表演风格和演出原则的制度被拒之门外,诸如连台本戏、机关布景等都被认为过于商业化的现象.由此可见,戏改的标准之严格,这样也就不难理解百花齐放的寸步难行了.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全国各地的戏剧行业普遍陷入相当困难的状况.浙江金华专署文化局在1955 年的戏剧工作总结中坦承:今年以来极少数剧团外,一般剧团都因艺术生产极慢,新戏好戏少,演出的质量提高不快,满足不了群众因水平和欣赏水平提高所产生的新要求,因而上座率锐减,旺季亦成淡季,已成为一个当前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中央政府也意识到戏改的负面作用,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纠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那些随意乱改传统剧目的急功近利之作,以反历史主义名义的批评.二是中央在寻找手段制约地方政府对戏剧的种种限制.其实,在基层百花齐放方针难以贯彻执行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地方人员的思想,艺术水平不高,难以改编出符合戏改的作品,这就使他们投机取巧,将一些已经被评为典范的剧目移植过来.其次,贯彻实施百花齐放方针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地方政府宁愿选择明哲保身,也不希望因此而受到牵连.因此,百花齐放的局面未能真正实现也就不难理解了.三、总结经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三改的戏剧方针推行与实施,我们应当看到五十年代我国戏剧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但更应汲取那些错误的、极端的方针带给戏剧严重挫伤的沉痛教训.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希望我国的戏剧事业能够蓬勃、向上、健康地发展.参考文献:[1]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王卫国,宋宝珍,张耀杰.中国话剧史[M].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刘彦君,廖奔.中外戏剧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M]. 大学出版社,2007.[5]刘川.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N].南京日报,1957-6-11.。
第二十六章 50、60年代戏剧
第二节 《茶馆》
《茶馆》的写作与演出
《茶馆》写于1957年,发表于1957年《收获》 7月创刊号,是老舍剧作艺术风格和特点发 挥得最充分的一出戏。 《茶馆》先后于1958 年、1963年、1979年和1991年8月由北京人 艺四次演出。1980年秋,《茶馆》作为我国 第一个出国演出的话剧剧目,应邀去西德、 法国、瑞士,其后又去日本演出,都获得极 大的成功。
• (五)1961-1962 短暂的调整 • 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 会议上的讲话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 告 • (六)1962-1966 “社会主义教育剧”繁 盛 • 代表作:《千万不要忘记》、《年青的一 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当代歌剧的发展 • 代表作:《白毛女》、《草原之歌》、 • 《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
第二十六章 50、60年代戏剧
第一节 50、60年代戏剧概述
•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
• (一)1949-1957 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 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昆曲《十五贯》
• 家浜》、《智取威虎 山》》、《奇袭白虎团》
• (三)“双百方针”下出现的“第四种剧本” • 代表作: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 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赵寻《还 乡记》
• (四)1958-1962 历史剧的高潮 • 代表作: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神 拳》、曹禺《胆剑篇》、朱祖贻《甲午海战》
• 二、当代话剧的新变 • (一)建国初期 多幕剧兴盛 • 代表作:胡可《战斗里成长》、老舍《方珍 珠》、《龙须沟》、天津码头工人集体创作 《六号门》、陈其通《万水千山》、曹禺 《明朗的天》 • (二)1953-1957 年 独幕剧勃兴 • 代表作:《妇女代表》、《夫妻之间》、 《新局长到来之前》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综合素质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综合素质精选试题及答案二单选题(共40题)1、形成瘀血的原因有A.气滞B.气虚C.血寒D.血热E.内外伤【答案】 A2、某教师对学校管理提出改进意见,被校长打击报复,校长所侵犯的教师权利是( )A.民主管理权B.教育教学权C.指导评价权D.学术研究权【答案】 A3、欲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要求是()。
A.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B.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C.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D.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答案】 B4、有一个学生经常上课打瞌睡,对此,教师最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让他的同桌叫醒他B.让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者靠近讲台的地方C.让他回答问题使他保持活跃状态D.当着全班同学面训斥他,使他清醒【答案】 D5、经营需要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的是A.第一类医疗器械B.第二类医疗器械C.第三类医疗器械D.所有医疗器械【答案】 C6、关于茶文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印度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B.陆羽以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被称为茶圣C.花茶是用茶叶和香茶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D.花茶是用茶叶和香茶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答案】 A7、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由哪个部门审查批准后发给产品注册证书A.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B.省级卫生部门C.设区的市级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D.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答案】 D8、(2022上半年真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出现,带动了一系列的发明,人们利用蒸汽机在各领域改进生产,提高效率,下列()设计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A.瓦特B.富尔顿C.惠特尼D.斯蒂芬森【答案】 D9、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A.民族性B.阶级性C.妥协性D.包容性【答案】 D10、学生小勇沉迷游戏,班主任教育他要好好学习,而他却说:“学习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推陈出新”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戏 曲内
容 上 的出新 。 即发扬 积淀 于戏 曲艺 术 中 的宣传 民主 主 成百上千的地方戏同时并存 ,如何对待京剧与各种地
埋 没 而濒 临灭 绝 的剧 种 , 如昆 曲、 徽 针 对 旧时代 遗 留 的弊 端 , 大 力 开展 清 除 野蛮 、 恐怖 、 猥 大批 长 期 被压 抑 、
亵、 奴化 、 庸俗、 侮辱 自己民族的种种舞台形象 、 舞台陋 剧等古老剧种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有力 的扶持 ,焕发了 习和表现方法的工作。 经过这番净化 , 戏曲舞台呈现 出 青春 。许多新兴的剧种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有了长足 的进步。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评剧 、 越剧 , 如今都发展
这就需要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 经过分 索。 由于时代背景不同, 因而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也就 良莠杂陈 , 鉴别 、 扬弃 , 剔除糟粕 , 保存并发扬其 中的精华 。 《 杨 不 同 。1 9 4 9到 1 9 5 7 年, 戏 曲改革 的主要任 务是进 行 戏 析 、
《 十五贯》 《 拉郎配》 《 搜书院》 《 芙奴传》等都是 曲的推 陈 出新 。 新 中国成立 后 , 毛泽东 就掀 起 了一场 规 门女将》
摘
要
五十年代我国的戏剧事业历经“ 百花齐放 , 推 陈出新” 和“ 三改” 等政策的改革 , 戏剧事业焕
然一新。但在取得辉煌成就 的同时, 也历经跌宕起伏 , 甚至错误批判 , 这 些现象值得我们去思索探 究。
关键 词 戏 剧 百花 齐放 推 陈 出新 三改 政 治
经过整理后 , 都成为长演不衰的佳作 。 “ 去芜存菁 ” 是整
健康 、 洁净 、 美丽的面貌 。
根据对象的不同,传统剧 目的推陈出新大体采用 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尤其是在 旧社会备受摧残的少 三种方法。即“ 打扫灰尘 ” “ 去芜存菁 ” 和“ 脱胎换骨 ” 。 数民族戏剧 ,更获得了空前繁荣 的阳光和土壤 , 像藏 “ 打扫灰尘” 是原剧基础较好 , 只是局部或个别细节有 剧 、 壮剧 、 百剧 、 傣剧 、 侗剧等形成较早 、 影 响较大的剧 封建色彩 、 落后意识 , 只要把这些瑕疵 除去 , 面貌就会 种 , 在剧 目创作和舞 台艺术方面 , 都得到了丰富 、 完善
焕然一新 的剧 目。《 贵妃醉酒》 《 秋江》 《 思凡》 《 挡马》 等 和提 高 。
.| .
一
1 8 2 -
・
・
20 1 4・ 4
CANGS ANG
“ 三改” 是对 戏 、 对人 、 对 制度 的全 面改 革 。显 而易 是倾 向于话剧形式 的“ 民族新歌剧” 《 白毛女》 , 另一种 见, “ 改戏 ” 是 目的 , “ 改人 ” “ 改制 ” 是 实现 这 一 目的 的手 是倾 向于西洋歌剧的《 草原之歌》 。即使在“ 左倾” 思潮 段。 “ 改戏 ’ ’ 包括 修 改 旧有 剧 目的文 学形 象 和舞 台形象 。 盛行的情况下 ,歌剧还是 以其全新 的内容 、全新的形
脱胎换骨” 则是 模空前的戏曲改革运动, 提出“ 百花齐放 , 推陈出新 ” 的 通过这种途径创造出来的优秀剧 目。“
充满封建色彩 , 但内容本身也反 戏 曲改革 方针 。1 9 5 2年 1 0月至 1 1月文化 部 主办第 一 对那些思想体系反动 、
使 届全国戏 曲观摩演 出大会时 ,进一步明确以 “ 百花齐 映一定 的生活本质的剧 目进行翻案式 的重新构建 , 《 团圆之后》 《 春草闯堂》 《 狱 放, 推陈出新” 作为大会的宗 旨。这个时期的戏曲改革 之在思想上发生质的飞跃。
义、 爱国主义 、 表彰传统美德和反映人类智慧等思想精 方戏发展的问题 ,曾是建国初期戏曲改革工作 的一大
“ 百花 齐放 ” 就是 在这 种情 况下提 出来 的 。 正 是这 华, 并努力利用传统戏 曲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 新 议题 。
催生了戏曲的多样化发展。建国以来 , 不仅一 思想。 “ 推 陈 出新 ” 的另一 个方 面是戏 曲形 式上 的变 革 。 个方针 ,
一
、
1 9 4 9 - - 1 9 5 7年戏剧界 的“ 百 花齐放 , 推 理传统剧 目采用的主要办法。在中国数 以万计的传统
剧 目中 , 尘垢 甚少 , 只需稍 作修 改便 光芒 四射 的剧 目并
陈 出新"
完全 宣扬 封建 糟 粕 的也 只在少 数 , 大多 数都 是 戏 曲改 革 是 贯 穿整 个 当代 戏 曲史 的 一 条 重 要 线 不 多见 ,
二、 “ 百花齐放 。 推陈出新’ ’ 的思辨与研究
建 国初年 在 “ 推陈 出新 ” 方面 的成 就是 巨大 的 。通
艺 人 的教育 改造 。 各级 文教 机关 陆续举 办 各种讲 习会提出这个方针政策而且举国上下不遗183cangsang余力地为贯彻实施这一方针而建言献策那么举众人之力倾四海之财的结果应当是戏剧领域的空前繁荣与自由但我们查阅相关资料便可发现现实的百花齐放与我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这不得不令我们产生疑惑与不解
CANG S ANG
五十年代 中国戏剧发展探析
王 婧
建 国初期 ,为了解决成千上万戏 曲艺人就业和亿万群 式 、 全 新 的视 角 、 全 新 的音乐 和全 新 的演 唱 , 成 为广 大
众 娱 乐 的这个 迫 切 的社会 问题 ,在新 编剧 目未 能大 量 人 民群众喜闻乐见 的音乐戏剧品种 。《 血泪仇》 《 长征》
产生的情况下 , 戏 曲改革 的重点是审定流行最广 的旧 《 江姐》 等优秀歌剧 的粉墨登场将我 国歌剧事业推向了 有剧 目。 从 中央到各地都有专门的整理剧 目的机构 , 由 历 史 的高潮 。 编辑 、 戏改工作者和戏 曲艺人结合 , 共 同研究整理 , 抛 弃有毒素的坏戏 , 对有价值的剧本 , 则剔除其有害的成 分。 当时大量的工作是曲词的修改。 “ 改人 ” , 是对戏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