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总结报告-基于主文献制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合集下载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构建新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完成人:郑彦慧、董芝、陈鹏、赵银霞、戎庆朝成果完成单位: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目录一、成果研究背景·········································2-3二、成果研究内容·········································4-9三、成果应用及效果·······································9-10四、成果应用前景··········································10-11构建新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一、成果研究背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文献综述历史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既是学生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为今后的历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文献综述1.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近年来,关于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教学方法。

如杨文华(2018)提出,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张燕(20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多媒体教学、故事教学等方法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学者们关注到了历史知识的体系化、本土化和现代化。

如李丹(2017)认为,应将历史知识体系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脉络。

王丽丽(2018)提出,应注重历史教学的本土化,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刘强(2019)强调,历史教学内容应与现代社会热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时代意识。

3.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研究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化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赵瑞(2016)提出,应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

陈晨(2017)认为,运用表现性评价可以有效衡量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许多研究者还关注到了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4. 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吴晓芳(2015)从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教育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张军(2016)则关注到了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认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市部分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提高的需要和大众迫切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但同时,也必然给高等学校本身造成了教育资源日益紧的矛盾。

如何使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如何利用地区教育资源共享优势、打破校际界线,是发展地区高等教育、谋求共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探索的课题。

为解决上述矛盾,进一步挖掘我省高校的办学潜力,发挥各高校的办学优势,促进各高校之间的广泛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体育学院联合大学、大学、医学院、中医学院、航空工业学院、电力专科学校等其他六所北片地区高等院校于2000年成立了教学协作区,进行跨校选课的探索。

高校资源共享是一个双向和互动的过程,是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办好大高等教育的有效举措。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包括跨校选课,跨校辅修专业,实验室、图书馆、教室资源共享等项目。

跨校选课是高校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必将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容,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学协作区跨校选课迄今已运行两年,有效地发挥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使各校教学资源的利用达到了最优化,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各校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受到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省教育厅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教学协作区各成员学校与其教务处的合作下,通过大胆探索和努力改革,打破了传统的高校办学体制,形成了广泛适应学生跨校求学需要的培养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辟了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新干线,充实了高等教育的创新体系,使知识创新基于有效的体制创新之上,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跨校选课的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其地位、作用和形态将具有更加丰富的时代涵。

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

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

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研究生学术研究是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进行学术探索和实践的主渠道。

通过深入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研究生能够对学术理论和实践技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特点和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特点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度和专业性:研究生学术研究要求深入探索特定领域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实践经验,能够在特定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

2. 创新性: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要求具备创新性。

研究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学术动态,提出新的观点、方法或结论,并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或实践验证。

3. 可复制性和可验证性: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需要具备可复制性和可验证性。

研究生需要详细记录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实验方法,以便其他研究人员可以重复或验证其结果,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对研究生个人和整个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直接反映了其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

通过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估研究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培养进行有效管理和指导。

其次,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填补学科领域的空白,扩展学科研究领域,推动学科的深入发展。

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再次,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对研究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生通过学术研究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增加自己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有助于研究生获得学术奖励、荣誉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三、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的途径为了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研究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研究生应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研究性学习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认知、思维和实践方面全面发展。

本报告旨在探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寻找问题、搜集信息、分析数据、进行实践和合作等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批判思考和创新能力。

其特点如下:1.学生主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制定学习目标、研究问题和完成任务。

2.问题导向。

研究性学习通过批判性思考和调查研究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小组中共同探究问题,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分享。

三、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1.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2.创新思维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3.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使其能够在实践中主动合作,并有效沟通和分享学习成果。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1.鼓励提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任务的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

3.组织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中共同探究问题,并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指导反思总结。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名单

第六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名单
一等奖
地方高校学分制下工科基础力学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胡文绩古滨唐学彬邱清水彭俊文万鸣
田云德高红霞
西华大学
一等奖
烹饪类和旅游类专业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卢一周世中杨君强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一等奖
泸州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以优化促质量”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曾晓荣邓存良李以樟刘克林谢晓东娄坤
郑立舸海宇茂程涛刘利舲赵琼陈勤
朱世宏何沙徐纪律张小飞李世伟陈彬
喻滨
西南石油大学
一等奖
培养口腔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
周学东石冰陈谦明赵志河于海洋李继遥
叶玲郑谦李晓箐王虎陈宇肖丽英
万乾炳赖文莉王杭杨尚春柳茜唐洁
谭静班宇
四川大学
一等奖
法医学全国规划教材建设(教材)
侯一平赵子琴王保捷廖林川黄光照贺浪冲
秦启生刘协和丁梅
四川大学复旦大学
赵琦
四川大学
一等奖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董秀成杨燕翔王军杨洪张彼德
西华大学
一等奖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程体系建设
唐宁九游洪跃朱敏杨秋辉栾新成
四川大学
一等奖
依托学科优势,立足特色创新,工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郭科周仲礼范安东王茂芝郭发明陈聆
秦志光傅彦侯孟书徐谡吴祖峰任立勇
王庆先杨直凡陈雷霆雷航杨茂
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奖
打造专业优势平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性工程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
彭其渊李宗平马驷帅斌邓灼志甘灵
霍娅敏康玉环罗霞闫海峰朱志国王琳
西南交通大学
一等奖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三全育人”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丁清苗崔艳雨吴九柱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29期摘要:教學团队以课程群为依托,探索适应人才培养特点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实施模式,基于“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培养理念,提出“教-学-研-用”递进式育人模式,创建以“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为内三螺旋、“课堂-网络-平台”为中三螺旋、“企业-大学-专业”为外三螺旋的三层次三螺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型,破解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耦合难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素质能力培养落地增实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教-学-研-用;三层次三螺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设计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173-04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group, the teaching team explored the online and offline,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and in school and out of school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odes that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laying stress on the founda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nd expanding quality", the teaching team proposed the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 application"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de, and created the "knowledge chain-ability chain-quality chain" as the internal triple helix, and the "classroom-network-platform" as the middle triple helix the "enterprise-university-specialty"as a three-level and triple helix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he external triple helix. It solves the coupling problem of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forms a diversified, multi-level,multi subject al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three all-around education system to ensure the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training to increase effectiveness.Key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eaching-learning-researching-using; three levels and three spiral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model design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工科专业课程群多元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TYB20-143);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油气储运设备腐蚀与防护”“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津教高函〔2020〕1号);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AUC-2022-C2-018)第一作者简介:丁清苗(1984-),女,回族,山东德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实施效果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1000字)成果简介:开展自我评估是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基础。

南昌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当中,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强校理念,立项研究,积极实践,先后开展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点)、专业综合评估(线)、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面)、学校基本教学状态数据监测(体)的自我评估工作,构建了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持续有效地开展校内自我评估,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测和持续改进,有效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

该体系由教学决策、资源保障和教学执行、监控督导和教学评估、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见图1),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系统(质量评价与诊断)为核心,在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自我评估,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与诊断,然后通过质量反馈及修正系统进行改进。

自我评估坚持每年进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每学期开展),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常态监测,在“质量信息收集—自我评估诊断—评估信息反馈—调控与修正” 的闭环管理模式下,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实现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自我诊断、自我调控、持续改进”的功能。

项目实施过程,制定了覆盖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涵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结合定量为主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合纵连横的全贯通的评价组织机构,建设了基本状态数据与时点评价数据相结合的结果呈现平台,形成了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持续改进机制,在提高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投入、本科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水平、本科生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图1 南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示意图本成果以问题为导向,旨在破解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难题:1.自我评估体系不健全。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摘要]文章提出在把握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特性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构建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这种快速发展将伴随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这是高等职业院校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2001教育部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估和宏观监测的机制;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2003年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立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

这种变化,给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带来了机遇。

本文将从分析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特性、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指向的目标与内容入手,通过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相关因素的系统思考,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构建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框架。

一、把握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特性,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在高等学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必须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特性和高等学校教学组织活动的特点。

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教学质量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

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基于教学学术的高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教学学术的高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明确提 出采用“ 国 教学的经费投入 、 校院领导抓教学的精力投入 、 教师对 大学研究完成的“ ,具体包 教学的精力投入、 学生对学习的投入 ) 以提高教学质量 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评价指标 ”“ 权重 1%)获诺 0 、 和人才培养质量 , 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就如何真正解决 括诺 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
“ 奖励情况 ”“ 、学生情 当前我 国高等教育正由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 四个二级指标 ;人才培养”包含 “ 等两个二级指标 ;学术声誉” “ 不设二级指标【 l 】 。从评 展向以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我国高校努力 况”
明显偏重于科学研究 。又如上海交通 构建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通过加大投入 ( 学校对 估指标整体来看 ,
等口号 , 但并未真正地贯彻落实 , 教学 排名”其评估指标包括学术队伍 、 , 科学研究 、 人才培养 学校工作的中心” 和学术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 , 其中“ 学术队伍” 包含“ 教 工作和教学成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收稿 日期 :0 卜 O — 2 2 1 2 0
作者简 介 : 项聪( 93 ) 男, 江温 州人 , 17一 , 浙 华南理工大学评 估 中心主任 , 副研 究 员, 中科技 大 学教 育科 学研 究院在 读博 华
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 高等教育管理研 究。
基 金项 目: 华南理工 大学高等教 育研 究基金项 目“ 本科教 学 内部评价 体 系的研 究与 实践” 2 02 3 ; (0 9 0 )校级教 学研 究项 目
“ 于教 学学术视 角的 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研 究与 实践”jj Y100 0 阶段性成果 基 ( w— t0 4 ) 2
SI) S C) 到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去; 一些教师除保证基本 的教学工 索引(CE 和社会科学 引文索引(S I收 录的论文数 权重 2 %)以及师均学术表现( 0 , 权重 1%)圆 0 ” 。另一方 作量外 , 不愿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 ; 部分教授不愿为本 ( 科生授课等等。 面, 就高校 自身而言 , 各个高校都试图通过提高科研水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成果:1.2012年胡洁玲主持省级课题《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已结题。

2.2013年胡洁玲主持省级课题《新课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已结题。

3.2010年胡洁玲参与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模式研究》,已结题。

4.2010年胡洁玲主持市级课题《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已结题。

5.2010年谢福泉、徐义辉参与省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学社团发展的实践研究》,已结题。

主要参考文献:1、胡田庚主编:《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2、付建中主编:《教育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3、王振红、李彩娜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84 页4、付建中主编:《教育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页5、白先同编著:《教育心理学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6、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1.组织保障:成立赣州市第三中学电子书包应用项目推进小组,负责项目决策、实施保障等。

2.制度保障:①专家指导组定期对试点学校进行调研及指导,形成研究-实践互动的研究模式,保证应用研究的科学性;②建立子课题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总结表彰制度,建立长效的过程性评估体系,提升应用研究的质量;③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与展示活动,深化应用研究;④建立课题推进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研究工作会议,总结阶段工作,分享优秀经验;⑤建立简报制度,每季度以简报形式发布阶段研究情况及实施指导意见。

3.研究经费:省电教馆将根据试点学校实验班的学生人数为项目学校配备信息终端设备和相应的学科教学资源。

终端设备须做到专项使用,不得挪作它用,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202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202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202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202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公布啦!本次评选共有一百零八个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和教育层次。

这些获奖项目在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其中部分获奖项目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基础教育类1. 优秀中小学课堂创新研究与实践——以语文教学为例该项目以优秀中小学教师为主体,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现代课堂的语文教学模式。

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2. 美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该项目以美育教育为核心,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设计出一系列创新的美育课程。

通过引入艺术活动和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二、高等教育类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该项目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双导师制”和“创新学分制”等手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项目研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创新团队的培养,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2.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该项目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通过建立跨学科的协同教学模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

项目研究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1.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该项目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的人才需求,通过建立行业导向和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出一批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项目实践成效显著,为跨境电商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该项目以提升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项目研究了师资培养的有效路径和实践机制,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主文献制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主文献制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主文献制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政策制度、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

该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1.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为了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该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生导师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地规范了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了培养质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高校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了研究生导师团队,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3.完善实验室设施和教学资源研究生教育需要良好的实验室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

该高校不断完善实验室设施,丰富教学资源,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体系构建,该高校还注重实践环节的落地与质量保障。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该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开展科研训练研究生培养应注重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该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科研训练活动,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水平。

2.创新课程设置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该高校不断创新课程设置,开设了一些前沿课程,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3.实施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

该高校注重学术规范的培养与实施,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素质。

重庆市某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取得了一等奖的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希望更多高校可以借鉴该高校的经验,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2000字】第二篇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和改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被视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双一流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高校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双一流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高校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52021年伊始,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标志着新一轮审核评估正式拉开序幕。

本轮评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对接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战略部署要求,推进高校分类评价,深化评估分类改革,是“十四五”新发展阶段下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和关键举措。

中国农业大学是全国三所试点第一类评估的双一流高校之一。

在新一轮审核评估“两类四种”评估方案中,“第一类评估”重点考察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更加聚焦于推动高校构建质量文化。

评估重点不仅是“质量”,更是“质量保障工作”,即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1]。

一、审核评估对质量保障能力的考察要求溯源20世纪末,伴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如何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热点,也成为政府和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各类学术组织相继成立,并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其中正式的全国性评估组织诞生于2001年首次召开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协作会议,此次会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同年,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要建立教学质量内部评价和考核制度。

此后,众多学者针对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开展研究。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期(2003—2008年),评估指标体系对质量保障文化和制度建设考察较少,关注的是质量保障要素是否齐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时期(2013—2018年),评估指标体系的六个一级指标中,专门设置“质量保障”指标,考察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标准、制度和组织架构是否健全,但尚未触及深层次的质量保障文化,见表1。

与上一轮审核评估相比,新一轮审核评估第一类评估将“质量保障”从六个审核要素中的最后一项,调整到仅次于“党的领导”的第二项。

在自评报告撰写时,“质量保障能力”作为单独的一章,章节结构位于“教育2024年第5期(总第1459期)N o .5,2024S e r i a lN o .1459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 E I L O N G J I A N G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收稿日期:2023-08-09作者简介:李璐,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质量监测评估办公室科长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基于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工作的‘12345’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22P G 0416);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四五”课题2022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工作的‘12345’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2022)摘要:按照新一轮审核评估要求,第一类评估重点考察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

研究成果总结汇报

研究成果总结汇报

研究成果总结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事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向大家汇报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成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并且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

在此,我将简要总结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一些我们的发现和成果。

首先,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深入研究了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实验和模拟,我们验证了一些假设,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见解。

这些成果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我们还在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案例研究,验证了我们的理论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我们还与相关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和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和成绩。

最后,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并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我们还获得了一些科研项目的资助和支持,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研究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我们的研究工作,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支持和关心我们研究工作的领导、老师和同事们,还有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各位专家和同行。

谢谢大家!。

研究成果年度总结汇报

研究成果年度总结汇报

研究成果年度总结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事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美好的时刻向大家汇报我所参与
的研究成果年度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所在团队经过不懈的努
力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我将在本次汇报中向大
家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团队在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我们针对
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
成功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项研究成果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医学
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其次,我们团队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共发表了5篇SCI论文,其中有2篇被国际知
名期刊接收,并受到了同行的积极评价。

这些论文涉及到了我们团
队在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做出了一定的
贡献。

此外,我们团队还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我们团队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过去一年里共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
并获得了2项科研项目的资助。

同时,我们团队的团队氛围也更加
融洽,大家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团队的发展。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为科研事业做
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相信,在各位领导、老师和同事的支持下,我
们的研究团队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事们对我们团队的支持和
关心,谢谢大家!。

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一、引言教师教育质量是保障国民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建设一个有效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教师选拔、培养、评价以及持续专业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

二、招聘选拔1、加强选拔工作为确保招聘的教师具有高素质,应加强选拔工作。

建立科学、公正的选拔程序,严格审核教师的学历、知识背景和教育经验等条件。

2、注重能力评估除了学历和经验外,注重对教师的教育能力进行评估,例如面试、教学演示和心理测试等。

确保招聘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培养环节1、建设师资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师资培养体系,包括学位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等环节。

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2、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实习和实地考察,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发展情况。

2、注重教学观摩开展教师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借鉴其优点,并进行经验分享,提高教学水平。

五、专业发展1、持续学习教师应保持学习的心态,通过参加研讨会、研究课题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鼓励创新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通过引入新的科技手段等,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师交流1、建立合作平台创建教育交流平台,让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通过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开展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理论水平。

可以通过组织教学研究项目和开设研究类课程等形式,为教师提供研究的机会和平台。

七、教师激励1、建立奖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对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提供发展机会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培训、进修和深造等机会,提供个人发展和晋升的平台,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课程研究成果通报模板

课程研究成果通报模板

课程研究成果通报模板一、概述二、研究背景与目标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课程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提高课程质量,有必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课程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2. 研究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分析与评价,挖掘课程优势与不足,为课程优化与改进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相关课程研究文献,梳理课程发展脉络,分析现有课程的研究成果与不足。

2. 实证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3.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四、研究结果1. 课程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2. 课程不足:部分课程内容陈旧,与现实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3. 改进方向:优化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五、结论通过对课程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我们认为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程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更新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等。

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六、参考文献[1] 张华, 李明. 课程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 教育研究, 2019, 30(1): 45-54.[2] 王瑞, 刘强. 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 12(3): 75-82.[3] 陈晓, 陆艳霞. 基于案例分析的课程改革与创新[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12(10): 189-1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主文献制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成果总结报告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重要原因之一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

本成果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科基础较弱,师生协同效能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培养过程缺乏抓手,创新能力不强等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以新型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与泛在学习理念为指导,以学科主流、经典、前沿和特色的主文献研读为抓手,将其贯穿于研究生培养主要过程,建构和实施了集资源保障、导学保障、服务保障、过程保障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本成果将主文献研读纳入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有机融合主文献研读与传统课程;构建学、研、评一体化的主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师生学术交流网络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规范有效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改革与模式创新。

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和实践,夯实了研究生学科理论基础,拓展了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了研究生学术能力和科研成果产出能力,促进了学校学科发展。

一、整体推进和统筹主文献资源库建设学校着力整体推进和统筹主文献资源库建设,制定《西南大学关于学科专业主文献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本着“主流、经典、前沿、特色”的建设原则,多方参与,建立“学校(研究生院)—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组—图书馆”等主体联动、资源共建的协作机制。

自2012年以来,学校本着“先行试点、循序渐进、共同建设”的工作思路,按二级学科分三批完成学校所有招生学科专业的主文献资源库建设。

其中,86个博士二级学科专业精心甄选出学术论文3737篇、经典著作2942本;170个硕士二级学科专业精心甄选出学术论文6017篇、经典著作3911本。

主文献资源库的建设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提供了资源保障,同时为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和构建合理知识体系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搭建师生互动的主文献资源研读平台基于师生文献资源服务方式改革和需要,按照网络数字平台为主、纸本文献为辅的主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思路,制定主文献资源库平台建设方案。

一是构建学、研、评等多功能主文献资源共享数字化服务与管理平台,为研究生、导师、学科负责人等提供多元化资源共享与管理服务功能。

研究生通过该平台随时随地在线研读学科专业主文献,并对所研读主文献作评论和提交读书报告,实现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文献共享与研读功能;导师不仅可以了解全校学科专业主文献资源和所指导研究生研读主文献情况,还可以对研究生提交的读书报告进行审阅和评论,实现了师生间良好的学术交互功能;学科负责人管理和维护本学科主文献资源,即时更新、调整和完善资源。

二是在学校中心图书馆建设以二级学科为分类体系的纸本文献实体图书馆,提供线下阅读和交流空间,满足师生主文献研读多样化需求。

三是主文献资源服务平台与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对接,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平台间信息实时交互与管理。

四是主文献资源服务平台与学校短信平台对接,增加短信提示服务功能,学生提交读书报告后导师将收到短信提示,促进了师生即时导学互动。

以主文献平台为支撑,打破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时空限制,规范了文献学习的过程管理,建立了师生学术互动机制,促进了师生导学互动,提高了师生协同效能,提高了研究生文献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提供了服务保障。

三、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为夯实研究生本学科理论基础,学校以主文献研读为突破,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是重新修订了《西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西南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专门设置“中外主文献研读” (学期课,36学时,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促进主文献研读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二是探索主文献研读课程教学模式,开展“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教学计划”创新试点项目,建立了“讲解—导引—阅读—撰写—研讨—测评”和“四三三二制”(见图1)等各具特色的主文献教学组织范式,打破了传统师徒制、单一课堂讲授模式,组建由学科负责人、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确保了主文献研读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中外主文献研读”课程学习为基础和引导,研究生须在导师组的引导下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并经考核合格,方可取得学分。

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提供了导学保障。

图1 主文献研读课程“四三三二制”教学模式四、完善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方式为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缺乏抓手而导致研究生学术训练不足、学术视野狭窄、学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学校以形成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将主文献研读作为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并将其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学科综合考试、论文选题查新与论证等培养环节(见图2),全面保障培养质量。

其一,根据博士生学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和性质,修订和完善研究生学科综合考试考核管理办法,将主文献研读作为其主要考核内容,通过考核者方可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科学研究工作。

其二,结合主文献研读制度,增设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查新必修环节。

要求每位博士生在进行论文开题论证之前,须在教育部科技查新站进行查新。

重点考查其对论文选题相关文献、本学科理论发展历程、已有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动态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提高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前沿性。

其三,开题论证时,阐述对本学科主文献研读情况,并说明与所研读主文献的内在关系。

其四,强化过程控制和考核,将研究生主文献研读完成情况作为毕业答辩申请资格之一。

研究生在提交答辩资格申请前需完成本学科专业主文献研读,应在主文献资源服务平台提交本学科规定的所有主文献研读报告,经导师评审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答辩。

主文献研读与培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型培养方式,通过严格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有效保障主文献制度实施效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提供了过程保障。

图2 主文献研读考核纳入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图五、成果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推广前景广阔体系创新,特色鲜明。

本成果系统构建了基于主文献制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其一,创新以主文献教学制度化为特色的研究生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

本成果创新性地将研究生文献学习由自发零散性向系统规范性转变,由泛泛文献学习向主流、经典、前沿和特色主文献研读转变,系统构建了研究生主文献制度(见图3)。

设置中外文主文献研读必修课程(2学分),纳入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

以新型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为指导,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讲解-导引-阅读-撰写-研讨-测评”和自然科学“四三三二制”等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范式,具有示范意义与推广价值。

其二,建立以主文献考评过程化为抓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体系。

本成果以形成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将主文献研读考评有机贯穿于课程教学、学科综合考试、论文选题查新与论证等主要培养环节,要求研究生在答辩申请前完成本学科主文献研读并接受考评,形成了以主文献考评过程化为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体系。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文献研读,开阔了学生的理论视野,锻炼了学生学科前沿热点的思考能力,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强化了学术训练,提高了论文写作能力,提升了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其三,创建线上线下师生互动的主文献资源平台。

本成果突破常规图书情报分类体系,按二级学科整合文献资源,以泛在学习理念为指导,建设纸本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相结合的主文献资源服务平台。

本平台具备学、研、评等多种开放、交互功能,促进了师生导学互动,减少了研究生文献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降低了研究生主文献学习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图3 研究生主文献制度建构图全面实施,成效显著。

基于主文献制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以来,成效逐步凸显,惠及2万余名研究生,提高了研究生文献学习的积极性,夯实了学科理论基础,规范了学术训练,增强了学术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导学互动,提高了师生协同效能,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校学科实力显著提升。

一是“中外主文献研读”课程教学效果良好,课程方式新颖、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学术及学位论文打下良好基础。

研究生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统计分析显示,课程总体评分为95.23分。

二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质量不断提升。

学位论文评阅中反映论文水平的选题、文献综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研究方法与科研能力、论文写作等关键要素评价优良率明显提高,学位论文选题更具有前沿性、科学性。

三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术贡献不断提升。

2014-2017年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SSCI、A&AT及国内顶级学术期刊)数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幅达25%,2016年始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首次突破1000篇。

四是研究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毕业研究生年终就业率达95%以上,其中博士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了99%,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学校荣获“全国就业50强”称号。

五是推动了学科建设,学校综合影响力持续增强。

主文献制度整合了学科优势力量,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学校综合影响力和学科实力不断提升。

学校在武汉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网国内重点大学排名由2013年的58位上升到2017年的42位。

2015-2017年学校新增农业科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领域,新增数位居西部前列。

2017年学校成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参评43个学科,其中24个学科比第三轮评估结果明显提高,A类学科增加2个,B+增加5个。

引领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社会反响良好。

一是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学校以学科专业主文献研读为抓手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不断推进以主文献制度为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学校“十二五”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围绕以主文献制度为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学校积极鼓励导师、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将“研究生主文献研读教学计划”列入学校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重点工作试点项目,并初步形成了系列成果。

发表代表性教改论文近20篇,获准省部级相关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

其中,以主文献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方案获批“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研究生主文献制度构建与资源库建设》获批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

《文科类研究生主文献研读与学术修养提升研究》《园艺学科研究生主文献研读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与实践》《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研究生主文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科教协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等获批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或一般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