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手足口病指南(2011版)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出版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出版

[]l 3 Aa A, Shl y cik ML Wio dsae pto hs lg , s . l n i s: a p yioy s e h o
d a n ss r a me t a d s r e i g Cl v r Di , 0 4, ig o i ,te t n , n c e n n . i Lie s 2 0 8 n
G soneooy 1 9 13 1 :1 -1 at etrl ,97,1 ( )2 22 8 r g [ ] r 8 Mel U,Shee e caf M,F r c e a.Cii lpeettn r ee i n P,t 1 l c rsnai , na o
d a o i n o g t r o to f W i o ie e i g ss a d ln — m u c me o l n s d s a :a c h r n e s s oo t
[ ] ul C, hma R, o mesJ e a.T eWio i ae 1 B lP T o sG R m n M,t 1 h l nds s s e
g n s a p t t e c p e r n p ri g P— p e e i u a i o p r t s o t t e ATP s i i r t v a n y a e sm l o a
[ ]c ik . D a oi a d t am n fWio i ae 5 Shl yML s ig s n r te to l n sds s. n s e s e P dar r sln,0 2,( ) 1 -9 eitTa pa t 0 6 1 :51 n 2
[ F rn iP,C c K,Lu ins 6] eec aa oda o G, e 1. Da oi n t a ig s ad n s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口腔、手指和足部等部位的皮疹和溃疡。

随着手足口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加强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该疾病。

一、确定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首先应该关注患者是否有以下症状:发热、喉咙痛、头痛、食欲不振等。

其次是观察口腔、手指和足部等部位是否出现红疹、水疱和溃疡。

最后,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来确认手足口病的诊断。

二、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

因此,在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方面,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等。

2. 确保食品安全:充分煮熟食物,避免生食;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3. 定期消毒:定期对儿童活动场所、学校等进行消毒。

4. 接种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与推广也是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三、治疗方法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患者在经过一周至十天的治疗后可以自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法,如退热、止痛、缓解口腔溃疡等。

2. 液体补充:对于有口腔溃疡和食欲不振的儿童,应该及时给予足够的液体补充,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避免并发症:手足口病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注意事项在诊疗手足口病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预防传播: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2. 加强健康教育:对患者和家长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3. 定期随访:对于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随访,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足口诊断标准

手足口诊断标准

手足口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感染儿童。

下面是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建议制定的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1. 主要症状:患者出现以下主要症状之一或多个: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皮疹、喉
咽炎等。

2. 发热:患者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一般以上升至37.5℃或更高)。

3. 口腔溃疡:患者在口腔内出现疼痛性溃疡,通常位于舌头、口腔黏膜和软腭等处,可呈浅表溃疡或小水疱。

4. 手脚皮疹:患者在手掌、脚掌、手背、脚背等处出现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

皮疹有时可发展为斑丘状或丘疹状,并可能伴有瘙痒或疼痛。

5. 喉咽炎:患者出现喉咽充血、咽部红肿、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6. 周围病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7. 成群感染:多数患者呈季节性流行,常见于托幼机构或学校,且有明确的传播
链。

以上是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鉴于HFMD症状与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相似,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确诊还需要医生的综合判断。

若出现上述症状,请尽早
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

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

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

手足口病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与建议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幼儿园群体。

该疾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尤其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针对手足口病制定了相关的指南与建议,旨在加强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与症状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咽喉内出现溃疡和斑丘疹,以及手脚上出现皮疹。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不适、咳嗽、喉咙痛和纳差等症状。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尿液和粪便等体液中的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的物体间接传播给他人。

因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和公共卫生措施对于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三、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预防与控制手足口病的指南与建议1. 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各国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并及时报告HFMD病例,以便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2. 提高公众意识:倡导社会大众关注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等。

3. 加强早期发现与筛查:及时发现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和病情严重的高风险人群,并进行迅速隔离和医治。

4. 强化医疗措施:对于手足口病的患者,应提供适当的医疗照顾,包括卧床休息、补充水分、控制发热、缓解疼痛等,并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5. 消除感染源:加强患者和潜在感染者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儿童和幼儿园群体应进行集体卫生教育,避免病毒的传播。

6. 工作场所卫生:幼儿园、学校和托儿所等集体场所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做好空气流通和个人卫生习惯的教育工作。

7.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预防和控制HFMD的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应对该病的威胁。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手足口病消毒指南

手足口病消毒指南

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杀虫指南手足口病是我市常见幼儿传染病。

历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

为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规范地进行预防性消毒及灭蝇达到控制疾病发生的目的,特制定本消毒杀虫指南。

一、消毒剂的选择(一)对室内外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消毒,常使用含氯消毒剂;对被污染的手和皮肤消毒使用75%酒精或0.5%碘伏;(二)消毒剂配制: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配制不同浓度的消毒剂。

一般常用的是:取5%“84”消毒剂100ml倒入配药桶内,加水0.4公斤、0.9公斤、2.4公斤、4.9公斤、9.9公斤、15.9公斤混匀,即得含有效氯1%、0.5%、0.2%、0.1%、0.05%、0.03%的含氯消毒液,多用多配。

二、消毒措施(一)患儿家庭消毒当患儿住院、康复或死亡后,应及时对被污染的居室地面、墙壁(1.5米以下),桌、椅、床沿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儿奶嘴、奶瓶、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卫生间等,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二)有儿童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20分钟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搞好厨房、厕所卫生;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

(三)托幼机构的消毒1、配备消毒工具:10升以上背负式手动或电动喷雾器、配药桶(一般10升以上塑料桶均可)、1000ml以上刻度量杯(筒);2、配备防护用品:工作服(隔离服)、毛巾、防护眼镜、口罩、帽子、橡胶手套、长筒胶鞋;3、室内空气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一般不主张使用化学消毒剂作室内喷洒消毒;4、室内外地面、墙壁当患儿的排泄物、呕吐物污染地面、墙壁时,根据污染程度,使用0.2%一0.5%“84”消毒剂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中,尤其是幼儿园和托儿所。

本文将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引起。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经飞沫或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

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在38-39℃之间;口腔疱疹主要分布在舌头、腭部和颊粘膜等处,症状为疱疹、溃疡和红斑;手足皮疹多见于手掌、足底和甲周,为红色斑疹、小水疱和糜烂。

三、诊断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病;2.实验室检查发现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或抗原阳性;3.排除其他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

四、治疗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

根据病情的轻重,治疗策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症处理:包括控制发热、止痛、润喉等,使用退热药、镇痛药和改善口腔卫生的药物;2.排除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并给予相应的治疗;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4.预防传染:患者应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定期手卫生,勤洗手;5.饮食调理:患者可适量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五、预后与并发症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预后良好,病程较短,一般在一周内恢复。

然而,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脑膜炎、肺炎等,需要及时治疗。

六、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2.在疫情期间,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3.食用熟食,避免生食;4.定期打扫和消毒环境,保持空气流通;5.进行疫苗接种,有效预防。

手足口病防治资料简编(共享)

手足口病防治资料简编(共享)

手足口病防治资料简编一、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卫生部最新防控手足口病指南

卫生部最新防控手足口病指南

卫生部最新防控手足口病指南一、疾病概述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二、疫情概况及趋势预测(一) 国际疫情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解读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解读
口腔清洁
保持口腔卫生,饭后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 等缓解疼痛。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饮食调整
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 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营养支持
鼓励患儿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 奶、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提高诊疗水平
更新诊疗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提高诊疗 水平,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
新版诊疗指南特点
强调早期诊断
新版诊疗指南强调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包括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隔离患者。
推荐新型检测方法
新版诊疗指南推荐了一些新型检测方法,如核酸检测、抗 原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 助于提高手足口病的诊断准确率。
诊疗水平不均
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诊疗水平存在差异,影响了患者 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健康教育不足
部分家长和托幼机构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 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改进措施与建议提
加强疫苗研发和生 产
加快其他肠道病毒型别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覆盖 率和接种率。
提升诊疗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能力的培训,推广规范化 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PART 0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解读
REPORTING
诊疗指南更新背景
手足口病疫情变化
随着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病原体分布和临床特点的变化,旧版诊 疗指南已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求。
诊疗技术进展
近年来,手足口病诊疗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包括新型检测方法的 应用、治疗方案的优化等,需要更新诊疗指南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对256例手足口患儿进行随机分组。

治疗组给予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

两组均给予b族维生素、退热、止咳等辅助治疗,如果合并感染给予头孢美唑抗感染,口腔疱疹严重影响进食者适当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学龄前儿童,临床以发热,口腔炎,手、足、臀等部位发生疱疹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可引起脑炎、心肌损伤、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也有部分患者病程迁延,高热不退,患儿家长有明显的担忧,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手足口患儿256例,其中128例联合热毒宁、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56例手足口病患儿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及《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的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排除危重症病例,排除疱疹性咽峡炎、水痘、风疹等。

其中男143例,女113例,年龄最小6月,最大6岁;发病天数0.5~4 d,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最高39.8℃,最低37.6℃,皮疹发生率100%,多为手掌或足底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和口腔也可出现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双下肢无力、抖动等。

1.2 方法1.2.1 分组方法对256例手足口患儿采取随机分组,分为2组。

热毒宁组:130例,热毒宁和利巴韦林合用;对照组:126例,单独使用利巴韦林治疗;两组均视病情给予对症处理,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治疗。

1.2.2 给药方法热毒宁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20050217,10 ml/支)0.6 ml/kg静脉滴注,1次/d。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概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本指南旨在提供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建议,以帮助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包括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 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杯具等物品。

- 避免密集人群和局部疫情高发地区。

- 定期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和表面,如玩具、桌面等。

-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若出现手足口病症状
- 若孩子出现高烧、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 隔离患者,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防止病毒传播。

- 给患儿提供充足的饮食和水分,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 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和退热药物,缓解症状。

家庭成员的防护
- 家庭成员要加强个人卫生惯,特别是与患者接触后要及时洗手。

- 使用消毒剂清洁家居环境,确保卫生健康。

- 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尽量保持距离。

请注意,本指南只供参考,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咨询,请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1.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

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三)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四)治疗原则。

当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绝大部分患者可自愈。

当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

(三)聚集性病例。

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聚集性病例报告。

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

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

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最新实战指南(专业完整版)1. 简介本指南旨在提供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的最新实战指导,以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有效应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2. 应急处置策略2.1 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早期预警系统,包括:- 监测手足口病疫情的报告和数据收集;- 快速识别和确认疫情爆发的地点和范围;- 提供准确的疫情信息发布和通报机制。

2.2 疫情爆发应对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疫情爆发,应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启动紧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人员和资源,展开应急处置工作;-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制定并执行紧急防控措施,包括隔离病患、消毒、宣传教育等;-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应对疫情。

2.3 疫情扩散控制为了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扩散,应采取以下措施:- 强化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加强个人卫生惯的培养,如勤洗手、保持清洁等;- 加强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的卫生管理;- 提供及时的疫情信息发布和宣传,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疫情。

2.4 恢复与重建当手足口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进行恢复与重建工作,包括:- 健全疫情应急处置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加强社区和机构的卫生管理,预防疫情再次爆发;-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援助,帮助的个人和家庭恢复正常生活。

3. 应急处置配套措施为了确保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实施,还需要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指定专门负责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的机构和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确保所需物资的供应和分发;- 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4.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手足口病疫情应急处置的最新实战指导,旨在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有效应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医治的手足口病56例患儿的临床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方法:对5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56例中治愈率为89.28%,死亡率为3.57%,死亡原因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呼吸衰竭。

结论:手足口病需要及时、尽早进行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5-0118-01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等。

重症病例还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表现。

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重症hfmd的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5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1例。

男女之比为1.67∶1。

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6岁,平均年龄(23.03±9)个月。

其中<1岁8例(14.29%),1~2岁33例(58.93%),2~3岁7例(12.50%),3~6岁8例(14.29%),其中小于5岁51例(91.07%)。

患儿平均体重(12.1±2.3)kg。

1.2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1年版)》标准[1]进行诊断,手足口病多在流行季节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

手足病的潜伏期多为2~10 d,平均3~5 d。

临床诊断依据:(1)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3)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①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4倍以上的升高。

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标准(一)

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标准(一)

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标准(一)
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标准
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患者或者其排泄物传播。

2.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发热,通常持续2-3天
•口腔溃疡,包括咽部和嘴唇溃疡
•手部、足部和臀部出现红疹,可伴有水疱
3.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如唾液、鼻涕、粪便等)
•间接接触患者经过污染的物体(如玩具、餐具、毛巾等)
•空气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4. 手足口病的暴发标准
根据卫生部门的规定,以下情况可被判定为手足口病的暴发:
•同一个幼儿园或学校内有3名或以上的学生患上手足口病,并出现病例间的传播;
•同一个家庭内有2名或以上的成员患上手足口病,并出现病例间的传播;
•同一个社区或机构内有5名或以上的居民患上手足口病,并出现病例间的传播。

5. 防控手足口病的措施
为了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的暴发,以下措施需要被采取: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或者其排泄物后;•防止飞沫传播,遮嘴鼻当打喷嚏或咳嗽;
•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和物品(如幼儿园、学校、托儿所等的玩具、餐具等);
•增加流行季节的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若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隔离和治疗。

希望以上措施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手足口病的暴发标准,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

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

乳酸水平升高。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学检查。

CoxA16 、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

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六)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物理学检查(一)胸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二)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四)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

少数病例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 间期延长,ST-T改变。

四、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 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重症病例:(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五、鉴别诊断(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

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

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

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

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五)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

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

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六、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七、处置流程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

(一)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二)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程在5天以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三)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

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

八、治疗(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

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

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

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3)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30cmH2O,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 左右。

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适当给予镇静、镇痛。

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恢复期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2)功能康复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中医治疗。

1.普通病例:肺脾湿热证主症: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基本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加减:(1)便秘加大黄;(2)咽喉肿痛加元参、板蓝根;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2.普通病例:湿热郁蒸证主症: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基本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3.重型病例:毒热动风证主症:高热不退,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甚则昏矇,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清热、熄风定惊基本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麻、生石膏、黄连、生栀子、大黄、菊花、生薏米、全蝎、白僵蚕、生牡蛎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

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4.危重型病例:心阳式微肺气欲脱证主症:壮热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可见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