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_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前两首)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优质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优质课件

讲授新课
小结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地表 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诗的 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 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 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 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 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内心激荡 眼界开阔
愿望 { 终当、 终要
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 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
艺 术 特 色 自远至近,从朝至暮;语言精警,情感饱满。
讲授新课
逐句品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 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 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
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
山之高。
讲授新课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 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 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讲授新课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讲授新课
整体感知
国破山河在,
望中所见 { 城春草木深。 情 景 交 融
见中所感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讲授新课
家书珍贵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融 家 愁 国 恨 于 一 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 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 面了。
总结
• 1、沉郁顿挫 •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
忧愤、蕴藉;“顿挫”是指情势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 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诗人的悲愁情怀

秋天万物凋谢,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
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
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类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 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叹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独留青冢向傍晚
远葬他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

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翻译: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 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 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 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 早餐。”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yù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 越过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所感——触情生情
所盼

所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低头 念家悲己
思亲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 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朗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yè shù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春望
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诗歌分层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城春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 时、思家的沉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诗三首 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诗三首  PPT课件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 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 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 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 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 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 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 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 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 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这不是一只快乐 冷。既有身体 的鸟,是一只孤 的,又有心灵 独痛苦的鸟。 的,更主要是 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落木
无边
萧萧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宋代罗大经曾 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 含有八层意思, 你能读出几层 意思?
1、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 怎样的情感?(3分) ——对王昭君寄寓了深厚的同情, (1分)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 负不得施展的怅惘。(2分)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疏通文意。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跳 跃性强,多倒装,常用典。要抓住这一特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的字面意思。 2、抓住题目,把握题材和艺术手法,寻找 ‚诗眼‛,快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重视诵读和想象。只有重视诵读和想象, 才能真切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4、析意象,品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杜 甫 诗 三 首
“诗圣”杜甫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5 杜甫诗三首(1)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5 杜甫诗三首(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提示:字音、停顿、语速、语调
一、学习《望岳》
(二)品诗以入味
小组合作交流: 1.思考:每联都是从哪个角度“望” 的(如高、低、远、近等角度)?作 者都“望”到了泰山什么特点?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青未了
钟神秀
割昏晓
生曾云
众山小
写作背景:读书壮游时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圣: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尚的人。
◊◊痛会饮当狂凌歌绝空顶度,日一_,_览飞___众_扬___山_跋___小_扈____为。__谁__雄_。_豪_情_壮_志
◊朱门酒肉臭,_路__有__冻__死__骨_。 ◊烽火连三月,家__书__抵__万__金__。
忧__国_思_亲
哪个字?说说理由。
古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1.炼字(换字法) ①解释该字含义;②展开联想放入句中 描述景象;③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 达怎样的感情。 示例:“割”——“隔” ①“割”为切割之意; ②写出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割断,形成早 晚景观,极具动态感;
③烘托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同时也体 现作者对泰山的热爱之情。
sāo
shēn读提示:字音、停顿、语速、语调
二、学习《春望》
(二)品诗以入味
小组合作交流: 1.思考:这首诗前两联写了什么? 后两联写了什么?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学习《春望》
(三)赏诗以入心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
哪个字?说说理由。
古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 你能说说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吗? (提示: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写 作手法、作者情感等方面)
西南漂泊时期 :
长安收复,战乱的痛苦 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 裸的现实。杜甫满怀悲愤的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 “三别”等作品。放弃职务, 永离长安。开始了他晚年漂 泊西南的客旅生涯,饱受战 乱之苦,忍受国破乱离的生 活,洞见社会的黑暗。纵然 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 感伤,他大济苍生、为国尽 忠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课件 (共22张PPT)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时代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 到兖(yǎn)州去省亲。他到处 漫游,在那里他结交了不少朋 友。这首诗就写于这期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仰望提出愿望,抒发远大抱负。
语出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是诗人攀登泰山顶峰的宣言,也是 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宣言。
再读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 露出诗人早年远大的政治抱负。
杜甫(712-770),字子美,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反映出当时 社会现实与政治的腐 败,显示了唐代由开 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 的历史过程,故被称 为“诗史”。诗风 “沉郁顿挫”,语言 精炼传神,对后世诗 人影响极大,诗人被 看作一代诗宗,被誉 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 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 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 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 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 老2,0 则更增一层悲哀。
小结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 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 进。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 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 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情感强烈 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望岳》《春望》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望岳》《春望》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 Nhomakorabea亦为之荡漾;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目标二:通过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所表 达的情感并能背默诗歌。
自学指导二: 内容:品读诗的每一联。 方法:反复朗读,分析内容,体会情感,交 要求: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并背默诗歌。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自学检测练一:掌握下列字的正确 读音。
• 花溅泪 jiàn
• 搔更短
sāo
• 烽火
fēng
• 不胜簪 zān
自学检测练一 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 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愁白了的头发越搔 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 诵读诗歌,翻译诗歌 • 内容:所学古诗。 • 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疏通诗意。 •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品味音律美。 • 时间:五分钟
听读课文,把握节奏
• 春望

杜甫
•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草木 / 深。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目标三:通过品析重点句子,能够说出赏 析句子的方法。 自学指导三:
• 内容:诗句的赏析。 • 方法:明确答题格式,找出规律。 • 要求:用此种方法赏析诗句。 • 时间:三分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学检测练三:赏析诗句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家信,此时的一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ppt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ppt

开场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

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孔田中学的郭初贵,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诗三首》。

我说课的内容是这三首中的前两首即《望岳》、《春望》。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杜甫诗三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初中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

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本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

2、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b、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能力目标:a、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b、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C、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a、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3、教学的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感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法: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情感体验→对比深化学法:朗读感知→个性展示→合作探究三、说教学程序(一)导:今天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隧道,去感受一位爱国诗人、一位苦难诗人,去感受他的心灵历程。

请从下列提示中,猜猜他是谁?(游戏规则:采用抽签提示)a、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b、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c、他的诗多沉郁顿挫d、后人尊称他为“诗圣”e、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融入课堂的兴趣,并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及生平。

让后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师归纳):今天我们学习《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望岳》《春望》(板书)这两首诗分别代表了杜甫不同时期即安史之乱前、后诗歌的创作风格:我们多媒体展示创作背景:《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1精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1精ppt课件

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
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是杜甫在夔
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
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
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
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ppt精选版
10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 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 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 (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 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 其中的第一首。
ppt精选版
1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 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 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 “杜陵野客”。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 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 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 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 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ppt精选版
12
巫山巫峡
ppt精选版
15
江间波浪
ppt精选版
16
塞上风云
ppt精选版
17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体现出作者怎样 的感情?
读诗歌,体会情感。
ppt精选版
18
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孤舟
情感: 乡思离愁之情 忧国伤时之感
ppt精选版
19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课件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25《杜甫诗三首》教学课件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想象一下,征兵的差吏, 怒气冲冲,大呼小叫会对老 妇“呼”些什么呢?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选派2-3 位同学当场表演,拒绝反串。 2、可用古代汉语,可用现 代汉语,老妇的回答要忠于 原文情节。 3、对石壕吏的提问展开合 理想象,符合情节,感情丰 富,富有创意。
中心: 含蓄地揭露了石壕吏的凶横 残暴、冷酷无情。 赞扬了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 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百姓带 来的家破人亡的巨大灾难的深切 同情以及作者对平叛战争胜利的 期盼。
三 别
三 吏
无 垂 新 家 老 婚 别 别 别
石 潼 新 壕 关 安 吏 吏 吏
朗读竞技
№.1 全班轮流开火车,一人一句,读错 一处扣1分。 №.2 每个小组抽取一名同学朗读,按读 断句和读错音的数量扣分。
石壕吏 杜甫 o )村,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 há 老翁逾( yú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 )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qún )。 老妪( yù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ng)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急应( yì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结合创作背景,思考为什么杜甫眼 睁睁看着可怜的老妪被石壕吏捉走?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 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奔蜀,长安沦陷。杜甫 带着妻儿颠沛流离。 国破家亡、民生涂炭的现实和身陷虎口的境 遇大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他投奔朝 廷,任左拾遗,但因忠言直谏(房琯事件),被 贬为司功参军,这使杜甫政治理想破灭,由宫廷 走向民间。就在由洛阳回华州的路上,杜甫一路 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 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感慨写下了著名的《三 吏》、《三别》,标志着他的创作达到了现实主 义的高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共9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共99张PPT)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战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离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时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读 书 壮 游 时 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悬念。 地域广阔 的特点。 次句作答,总写泰山__________


齐鲁青未了

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聚集。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翻译: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 山北晚上早晨都不同。 虚 实 结 合
虚写 ,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 神奇秀丽 三句______ 的 特点 夸张 山势之高峻 实写 ,用了______ 四句______ 的修辞,写泰山___________。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完整ppt课件(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完整ppt课件(人教版)

教学目标:
导语设计方法:
讲述故事,增加趣味
教学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
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
感性的感受“核舟”的空间位置,通过师生形式多样的朗读 等环节,加强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对文中船头 和船尾人物的位置和动作、神态等进行表现,深入理解文本 内容,从而明确文章说明“核舟”的顺序并且在头脑中立体 地感受“核舟”的形象。
导语设计方法:
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描摹实境,调动激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 多义);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 式。 2、诵读课文,理解课文深 刻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背诵量大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 《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 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 诗三首(200字);此外,还要背诵《核舟记》第二 至第四段(266字),总计为1082字。
三、单元目标
1、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一些文言现象,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领会思想内涵及感情。 4、培养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
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陋室 铭
刘禹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核 舟 记
魏学洢
大道之行也
杜甫 诗三 首
单 元 分 析
1、教材分析 2、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4、教学建议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十五课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迁移拓展
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和抱负? 【交流点拨】①唐朝盛世;②诗人年轻 , 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 ,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 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 负。
课堂小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 ,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
以后 , 他四方飘泊 , 居无定所 ,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
揭露封建统治 老妇哭述 反映深重灾难 老妇应役 同情劳动人民 作别老翁
合作探究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怎样形象? 【交流点拨】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 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3.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 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 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什么愿望? 【交流点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 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自主预习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 春 望 》
自主预习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 石 壕 吏 》
Hale Waihona Puke 主预习 朗读《望岳》给这首诗分层: 【交流点拨】 第一层 ( 首联、颔联 ) :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 象。 第二层 ( 颈联、尾联) :也写了泰山景物 , 但着力表现的是 诗人的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杜甫诗三首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望岳》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 年的远大抱负。 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春望》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己的感情。 己的感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石壕史》 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 痛。
杜甫诗三首
重庆市渝开学校 孙作利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 甫
杜甫,字子美,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 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 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 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 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 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 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 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 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 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 诗史” 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 表作品: 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 》《北征》《兵车 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 三吏”“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三别 》《春望 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登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使用ppt课件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使用ppt课件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前:上前
戍:防守
(我)听到老妇走 上前说:我有三 个儿子都去戍守 邺城了。
上页
下页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2: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 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 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 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作业布置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 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 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 去的故事情节。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解词翻译
绝:消失,停止
到了深夜,说话 的声音没有了, 好像听到(有人) 低声哭泣。
上页
下页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PPT课件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PPT课件1
(2)沉郁 Nhomakorabea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 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 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 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 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 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 怨恨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 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 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 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 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 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 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 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 以摧折人心!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 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 满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 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 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 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
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 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 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 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 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 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 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 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 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 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岱 dài 夫 fú 眦 zì 杜甫 岱宗: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 造化:大自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阴,指山的北面(水南)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阳,指山的南面(水北) 决:裂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眦:眼角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其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 生活。其《三吏》、《三别》就是其中的名篇。 《三吏》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南游吴越。 ——读书和壮游时期 2.天宝五载(公元746)诗人三十五岁,再赴长 安,谋求政治出路。——长安十年时期 3.从天宝十五载开始,是诗人生活的激烈动 荡期。——战乱流离时期
赏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理解)
这两句,进一步写泰山景色及望岳感受。见山 中浮云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归鸟投 林还巢,时已薄暮,仍目不转睛,故眼眶有似 决裂之感。这样望的出神,这种襟怀之浩荡, 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感人力量,同时蕴 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熟背)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 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一种对未来 的自信和敢于面对困难,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 雄心与气概,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 进取精神。 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熟背) 阐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要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
译文: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 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大自然聚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 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 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峦, 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背景介绍
课文展示
春 望
课文学习
创作背景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安史之乱”的 第三年,大唐进入由盛转衰时期,玄宗早已
弃都而逃,长安被攻占,人民生活在战乱中,
大唐一片混乱。中年杜甫在投奔肃宗路上被
判军所俘,困居长安,写下《春望》一诗。
搔sāo 簪zān 杜甫 国:国都,京城长安 破:(被)冲开;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这里指战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白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簪:名词作动词使用, 解释为插簪
作者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景物, 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人的 情感,真切的表达出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3、从形式和内容上对“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作简要评析。
(形式)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 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 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 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内容)尤 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 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 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1)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城春草木 深。 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世的句子是:感时花溅 泪,恨别鸟惊心。 写战争持久,表达作者思家之情的句子是: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 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 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2)全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
背 诵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 (手段狠毒,黑夜突袭)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点。 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矛盾。 (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 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悲惨遭遇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 诗人感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 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觉得鸟儿也因离别
而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 一封家信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 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整体把握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年(公元760)开始,诗人暂时定居 程度。晚年之际,贫病交加,生活窘困,。大 历五年,死于湖南耒阳。—— 漂泊西南时期
写作背景
课文展示
望 岳
课文学习
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正是所 谓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大唐就像个 强壮的青年,有着无尽的理想和希望,宽广 的胸怀似乎包容的下所有的豪情。这时正值 青年的杜甫正在南北游历,他第一次游齐赵 时路过“五岳之尊”的泰山,写下《望岳》 一诗。
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 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 “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1)这首诗的诗眼是望 (2)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的形象的诗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造化 钟神秀,(虚)阴阳割昏晓。(实) 描写泰山雄伟秀美的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晓。 表达作者希望冲破一切、大展宏图的句子是: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 甫 诗 三第 一 首课 时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 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 伟大。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 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 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他的诗篇广泛而 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 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 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 被公认为“诗史”,他被 尊 称为“诗圣”。
春望
1、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 (熟背)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 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 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 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因战 乱而荒芜的景象。(划线部分为炼字题答
案)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两句的意思?
整体把握
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抒 情诗,为什么?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背诵三首诗
4、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 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 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 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忧国思家的情怀。(划线部分为诗句的含义)
译文: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经叛军烧杀抢掠, 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 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鸟鸣处处,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 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远望)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熟背)
这两句,虚实结合,写出了近望中泰山神奇秀 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是聚集的意 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一个“割”字 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 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 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