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课标版)高中地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附6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学案 必修1
第五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大单元“四步复习法”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大单元“四步复习法”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1.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例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阿姆河沿岸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种植区之一。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图中棉花种植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该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降水稀少,形成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多为内流河,径流量小;湖泊多为咸水湖;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且具有耐旱的特征;土壤发育差,以荒漠土壤为主;动物种类少,耐饥渴能力强。
(2)自然环境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
在内陆干旱区,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下游河、湖水量减少或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植被会枯死;生物栖息地可能变得破碎,甚至消失;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等。
在大中型灌区,灌溉不当可能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加重。
(3)自然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咸海面积缩小,会使周围气候更加干旱,沙尘增加,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恶化等。
解析:第(1)问,结合经纬度、河流与湖泊分布状况,可知图示功区位于中亚地区。
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土壤、植被和河流等方面分析。
第(2)问,本问主要从水资源利用不当对植被、土壤、地下水、湖泊以及河流水量等产生的不利影响方面分析。
第(3)问,分析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地区土地、生物以及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即可。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例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山脉是一座横亘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即南北两坡极不对称的山脉),阴山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找到两个性质完全相同的区域。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理环境有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复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复习►核心知识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同时也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使整个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但自然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要素跟着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整体区域自然环境面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是绝对的。
不同纬度位置、不同海陆位置,导致的热量、水分差异,形成了具有一定空间分布规律的自然带。
在不同纬度、海陆位置外,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变化特点。
3.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受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影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自然带景观由赤道到两极呈现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的景观变化,体现出了纬度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性规律在低纬度、高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4.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靠海近的地区,降水多,适合森林生长,由此向内陆延伸,随着距海越远,降水越少,景观逐渐过渡到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显著。
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山体的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向的水热组合状况是不同的,植被受水热组合影响,也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即形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麓基本受山体所在纬度决定,山体的自然带数目受山体相对高度(或海拔)决定。
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受地形的坡向(向阳坡与背阳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影响。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因素主要有:坡向、降水量、山体所在纬度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专题训练1.(2013·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为(A)A.草原 B.荒漠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D)A.纬度 B.洋流C.地形 D.季风解析:(1)我国北部地区植被的分布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表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大兴安岭以东为森林,以西为草原,贺兰山以西为荒漠,故A正确。
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C.水体蓄热—多年冻土融穿—湖水下泄
D.城市发展—平整建设用地—湖盆填充
【答案】C
)
5.热喀斯特湖季节性扩张与退缩过程对湖岸带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地表比热容,减慢冻土融化
B.空气湿度增加,昼夜温差减小
C.水分周期性补给,植被更加繁茂
D.改变土壤特性,加剧土地沙化
分异规律;结合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典型山脉的垂直分异示意图,
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我国西北、青藏等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
运用图表并
结合实例,
分析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
规律。
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理解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
[综合思维]以植物光合作用、碳循环为例,分析自然环境
1.据表分析,地温和气温影响春季土壤湿度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影
响
(
A.积雪厚度
B.日照
C.蒸发
D.降水
)
2.关于表中积雪初日与春季土壤湿度相关关系及原因的表述,正
确的是
(
)
A.积雪初日越晚,土壤冻结时间越晚,春季降水下渗越少,土壤
湿度越小
B.积雪初日越早,前秋季降水补给土壤的水分损失越少,土壤湿
度越大
性质
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具备的稳定功能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
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
举例
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
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
氧气
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学以致用】
2019版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课件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 少 环境要素的关联性 少 ,请填写下列相 大 戈壁、荒漠 应内容:降水 少 ;气温日较差 稀少 ;地表水 ;地貌多 ; 土壤有机质含量 ;植被 。 D 2.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 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 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少,会引起该地 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 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 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 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 带海拔上限降低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高山植物区
,
,D 热带雨林带
E、 ,F
距离海 水分 洋的 远 近
E 中纬度地 区
地形
,F 。其中属 于非地带性的 是 ,影
低纬度海
考点导析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真题剖析
(2016·江苏卷,8)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 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 B.下渗 )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 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 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整体性 的表现 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牵一发而动 全身” 一个区域的变化 不可避免地影响 到其他地区
举例说明
意义
遵循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 规律,并以此指 导人们的生产 、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 保护人类共同 的家园——地 球
C.蒸腾
D.地下径流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综合思维:利用图文资 通过影响径流量差异的 料,综合分析地理环境 因素,考查地理环境的 各要素相互利用,相互 整体性。 影响。
如何思 不同植被覆盖率的河流流量过程图——影响流量差异的因素 思考:森林火灾后,不同年份,植被恢复不同,因此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不同,导 致径流量不同。 迁移:植被多少与地表径流量关系:一般来说,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雨水的 涵养功能大,增加下渗时间和下渗量,可调节地表径流的大小。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北回归线北极圈
理想自然带 的分布规律
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极圈
苔原带:苔原气候;冰原带:冰原气候
北极圈以上
许多山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垂直自然带谱不完整
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相似,但影响因素不同
通过图表加深对自然带分布的记忆 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形成受热量条件影响,也受水分条件制约
规律: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 显著地区:中纬地区
分布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形成原因
热量
形成基础
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 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规律 显著地区
分布
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分异
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地球表面普遍存在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干扰和 破坏了地带性分异规律,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局部环流和洋流,局部水分的变化
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局部地热异常
概念 形成因素
非地 带性 分异
局部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北回归线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 风气候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形成原因
水热组合
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垂直方向更替,水平方向延伸
规律
形成基础
山地垂 直地域 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分布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高山区
2019 20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 生一定的影响:
跟踪训练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
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
√C.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程标准
KE CHENG BIAO ZHUN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XUE XI MU BIAO
1.学会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2.应用图表,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3.举例说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右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
√C.整体性
B.区域性 D.差异性
解析 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 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C对。 没有反映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A、B、D错。
探究导引
探究点二 海—气相互作用
在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运动主要向 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构成了一个互相制约的体系。 1.导致大西洋上南北向大气环流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_不__同__纬__度__海__洋__对__大__气__加__热___的差异。 2.为什么说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核心归纳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 水的形式返还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 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 (2)海洋吸收了大部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 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 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展开着物质搬迁和能量互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均衡功能――就是所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互换,并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3地理要素的变化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生物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2.生物对水圈的影响――发生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参予水循环,提升陆地水分状况3.生物对岩石圈的影响――参予沉积岩的构成,大力推进岩石风化,催生土壤构成4自然界的碳循环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形成基础热量水分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一:自然带的分布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拎在横向方向上的分异规律1.山麓的自然拎称作“基带”,由纬度边线同意2.山地自然带谱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大致与基带向较高纬度方向的自然带地带性变化相似,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3.山地所在纬度越高、海拔越高,其横向自然拎五音越繁杂,数目越多。
4.林线是指山地森林带上限。
一般地,山地阳坡林线较高,阴坡林线较低;迎风坡林线较高,背风坡林线较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林线一般较高。
5.雪线是指山地积雪冰川带的下限。
第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单。 ⑥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3.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掌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 (2)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 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3)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雪易下滑融化,雪线偏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 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 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 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方法技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 因素: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臵越低。如下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下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总结复习背诵资料-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标: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一、(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不是水源)、地貌、生物(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的反义词是部分,或者孤立,整体性就是不孤立,也就是相互影响,另外整体往往大于部分之和,所以整体往往可以有单个要素不具备的功能)(二)、整体性的应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地气水土生人文地理环境:人口、民族、聚落(城市、乡村)、劳动力、市场、政治、军事、交通、文化、经济(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技术等。
(即主要由人创造的)(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用整体性原理回答问题)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进行)案例1:太阳能、水、钙、铁等元素在各要素间流动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太阳能进入变成生物化学能。
通过降水,土壤、岩石、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案例2: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周而复始的生物循环改变了各环境要素的性质。
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没有氧和氮。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循环的结果。
陆地水中溶解的元素在相当程度上也受生物循环制约。
生物从陆地水中选择性吸收化学元素,改变了陆地水中的元素组成。
生物循环改变了陆地水的循环过程。
石灰岩等沉积岩以及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都是生物循环的产物。
生物循环影响着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 可避免地影响到其 他地区
举例说明
意义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 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 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 家园——地球
基础自测
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
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
温带森林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温带森林
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温带森林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分异基础:水分
分 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 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气候环境中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 地貌→气候 气候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
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
一个大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高中地理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谢 谢 观 赏
体。
地理 环境 要素
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的 物质循环
物质迁移
能量交换 整体
生物循环是如何使地理要素间进行 物质迁移与能量流动的?
大气
二氧化碳
呼 吸
呼 吸
水 水 植物
动物
无机盐
死亡 死亡
土壤
无机盐 微生物 分解
分解
阅读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A对大气圈的影响 B对水改圈变的原影始响大气:CO2、CO、CH4、NH3—N2、O2改造大气圈
①植物光 合作用可 能增强, 吸收更多 二氧化碳。
②海水中溶解 的钙加速形成 碳酸钙沉淀。
2、平衡功能
活动 读资料〔P87〕思考 藏羚羊的数量为什么在一 定范围内根本稳定?
2、平衡功能表现在各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能够保持地理环境性
质的相对稳定。
藏羚羊的例子
动态平衡
补充
思考?
什么地理环境整体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1、生产功能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
提供
CO2、 光热
结合
起来
有
提供 叶绿素 植物
机 生产 物
出了
土壤 提供 水分、
岩石
无机盐
水圈
2、平衡功能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 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即具有一 定的自我 调节能力
思考 地理环境是如何消除局部新增的二氧化碳的?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南江大河 白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6 自然灾害及其防御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明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1.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也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下表列举部分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1.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洪灾(1)概念: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
(2)危害⎩⎪⎨⎪⎧直接损失:造成工业和农业等方面损失间接损失⎩⎪⎨⎪⎧造成水电、交通、能源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的紊乱等3.洪灾的形成原因(1)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2)洪水的成因①自然原因⎩⎪⎨⎪⎧气象因素:强降水、冰雪快速融化和冰凌阻塞河道地质因素: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其他因素:流域汇水速度大于河道排水速度②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可导致堤坝溃决三、洪灾的防治措施1.意义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灾的损失。
2.主要措施(1)工程措施⎩⎪⎨⎪⎧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调洪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浸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2)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控制滥砍乱伐行为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建立抗洪抢险指挥系统加大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自主诊断]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 )2.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气象灾害。
( )3.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震和台风最为常见。
( )4.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5.我国人多力量大,没有必要过多投入,哪里出现灾情,全国人民一起支援。
( )6.围湖造田,抵制洪水,是防御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
( )7.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是防洪减灾的措施。
( )【提示】 1.× 交通事故是人类自身原因造成的,不是自然事件,不属于自然灾害。
2.× 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属于地质地貌灾害。
3.×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
4.×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会加剧洪涝灾害。
5.× 我国洪灾多发,损失较大,必须增加投入,加大防洪减灾的力度。
6.× 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
7.√ 该措施是防洪减灾的非工程措施。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害也。
虫,一害也。
此谓五害。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管子·度地篇》【思考交流】1.文中的“水”指什么灾害?这种灾害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提示】 “水”指洪涝灾害,洪灾的形成与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都有关系。
2.洪水形成时是否一定有强降水发生?【提示】不一定。
造成洪水的原因除了和区域内强降雨有关外,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以及流域内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都可能形成洪水。
3.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呈正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呈负相关的因素有哪些?【提示】与流域汇水速度呈正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的含水率;呈负相关的因素有植被覆盖率等。
4.如何评价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洪水的影响?【提示】自然因素是洪水形成的主导因素,而人为因素起到了诱发和加剧的作用。
[归纳总结]1.洪水的发生机制洪水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洪水灾害,如下表分析:长江流域的水源补给、河道状况及流域内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洪灾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具体分析如下:1.读下面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 称为暴雨,100~200 mm 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 称为特大暴雨。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第(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答对3点即可)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阻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思考交流】1.过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堤工障水”的方法,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
试问,“疏顺导滞”是不是一定比“堤工障水”的方法有效呢?【提示】治理洪水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相结合。
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海河、淮河是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的?归纳大江大河防治模式。
【提示】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在海河、淮河各大支流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
防治模式:上游修建水库,中下游河道整治,加固堤防,开辟分洪区,调整扩大洪水出路。
[归纳总结]1.洪灾的防治措施2.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形成原因要结合气候(降水)、地形等进行分析。
第(2)题,防治涝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田还湖,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答案】(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知识拓展]其他常见自然灾害1.寒潮的危害及防御(1)震级大小。
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大,造成的地震灾害就严重。
据统计,一次6级地震平均死亡3 993人,7级地震平均死亡13 377人,而8级地震的死亡人数达29 433人。
(2)与震中距的远近。
等震级的地震,离震中越近,地震灾害就越严重;距震中越远,地震灾害就越轻。
(3)震源深浅。
等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深,地震灾害就越轻,震源越浅,地震灾害就越严重。
一些震源深度特别浅的地震,即使震级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坏。
(4)地质条件。
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
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
(5)房屋建筑、工程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
无数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
房屋的抗震能力越强,倒塌的比例就越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越小。
(6)发震时间。
相对而言,夜间发生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比白天要重,平均可达3至5倍。
唐山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夜3点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
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伤亡人数肯定要少得多。
(7)地震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的程度。
地震灾害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成正比。
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伤亡或损失。
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
(8)预测预报程度。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如果能对地震前兆有所觉察,及时做出比较准确的地震预报,为防震抗灾赢得宝贵的时间,就可以把灾害引起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人类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我国辽宁海城7.3级地震。
(9)震区群众的救灾意识及震后抗震救灾措施。
3.防灾与减灾措施(1)自然灾害的防御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③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a.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b.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2)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①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死亡。
具体方法图解如下:②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方法图解如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灾害自救的几种方式。
(1)在材料一a、b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A.冲锋舟B.食品C.矿泉水D.棉衣(2)材料二中六种遇到灾害时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原因分别是什么?【解析】第(1)题,由图中经纬度可推知,a、b均在长江中游地区,这里多发生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第(2)题,发生泥石流、水灾时应往高处逃;山崩、地震时要快速寻找安全的空间,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好头部,防止被砸伤;当火灾发生时浓烟上升,贴近地面可获得氧气,也能防止把浓烟吸入体内。
【答案】(1)A(2)①⑤原因分别为: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会被淹埋,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固双基]根据下面给出的4个事件,回答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