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发热病临床诊疗指南

发热病临床诊疗指南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 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沟通技巧
指导家属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关心、鼓励等,以 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家属应 对患者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PART 07
感染性发热
由细菌、病毒、真菌 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如感冒、肺炎、尿 路感染等。
感染性发热的治疗通 常包括针对病原体的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
发热通常伴有其他症 状,如咳嗽、喉咙痛 、流鼻涕、尿频尿急 等。
非感染性发热
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 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 反应等。
发热可能不伴有明显症状,或 伴有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症状, 如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 大等。
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提供了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强调了合理用 药的重要性,减少了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疗流程执行不力
部分医疗机构在发热病诊疗过程中存在流程执行不规范、检查不 全面等问题,导致误诊、漏诊现象时有发生。
基层医疗能力不足
基层医疗机构在发热病诊疗方面存在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的问题, 难以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VS
发病机制
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是病原体及其代谢 产物刺激机体免疫系统,释放内源性致热 源,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则因具 体原因而异,如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引起 的发热是由于坏死组织分解产物刺激机体 免疫系统所致。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发热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因和个体差异而异, 常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寒战、头痛、乏力 、肌肉酸痛等。严重感染患者可出现高热惊 厥、意识障碍等。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ﻫ一、诊断ﻫ(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就是诊断败血症得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ﻫ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3、热型: ﻫ(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ﻫ(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ﻫ(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ﻫ(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ﻫ(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ﻫ(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发热 鉴别诊断

发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

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

严重失水或出血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

机理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

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羟色胺)环磷酸腺苷(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

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

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

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发热、胸腔或腹腔积血等)、变态反应、血型不合的输血、药物热、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结缔组织病等,致体温升高的机理主要为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生致热原细胞有特殊的激活作用,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

关于发热鉴别诊断

关于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一急性发热〔一〕感染性发热1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

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多种表现。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症状为较重。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X线检查及对抗生素的治疗反响等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进展,可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诊断方法可确定病原。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腺咽结膜热;疱疹性咽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

须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鉴别。

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e-atory、、syndrome,SARS〕该病于2002年11月首发在我国广东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呼吸道症状为为主要表现的具有明显传染性的肺炎,重症患者易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死亡。

对于有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发热、呼吸道症状为和肺部体征,并有肺部X线CT等异常影像改变,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做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根底上,假如分泌物SARS冠状病毒RNA〔SARS 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 SARS 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如此可确定诊断。

SARS COV别离是确立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别离只允许在防护严密的p3实验室进展,且体外细胞培养别离方法复杂且烦琐,不适合临床实验室作为诊断的手段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重症SARS:①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如下情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48h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②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40 kPa〔300mm-Hg〕③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依据:①流行病学资料除某某、西藏、青海台湾省及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均有报告。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伴随症状
7. 关节肿痛 8. 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
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 9. 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
如何对“发热”的病人作出诊 断?
问诊要点
1. 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 程度(热度高低)等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3.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如咳嗽咳痰、咯血、
胸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尿急、 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
4.一般情况 5. 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 6.传染病接触史、服药史等
常见传染病出疹大致时间顺序
第一天:水痘、邓咏梅
Concept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 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 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 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 超出正常,称发热(fever)
Pathogenesis
外源性致热源 →白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 酸性粒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IL-1、TNF、干扰素) →体温调定点 →发热
Pathogenesis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
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甲亢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
2. 血培养及骨髓培养 3. 各种传染病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4. 骨髓涂片检查:原因未明的长期发热 5. 结缔组织病相关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
白、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补体、抗核抗体 谱等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应列为发热的常规检查 B超、CT、MRI 胃镜、结肠镜、ERCP、MRCP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见“发热待查”传染病早期诊断要点(3) (根据本地区特点、个人经验)
• 败血症:发热、常有寒战,中毒症状重,血象 分叶核显著升高提示诊断,原发灶和转移灶的 存在进一步提示诊断,血培养确定诊断。 • 疟疾:间日虐常有发作期(寒战、高热、大 汗)、间歇期典型过程。恶性虐可有不规则发 作,流行病学史、贫血、脾大提示诊断。反复 多次血、骨髓涂片找疟原虫确定诊断。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张 丽 副主任医师
发热的概念
•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 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 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 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称发热。正常体 温一般为36-37℃(腋测法)。 • 区别:生理性体温升高、过热。
病例2
患者朱××,男,45岁,因“乏力4天,间歇性发 热3天。”于2001年12月9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无明 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3天前出现发热,呈间歇性, 体温最高达39℃,伴畏寒、寒战、大汗淋漓、全身 肌肉酸痛、头晕、头痛、腰痛、恶心、呕吐、腹胀、 腹泻,尿量减少,呕吐胃内容物共约10次,非喷射 状;腹泻黄色稀便约6次,每次量不多,无粘液脓血。 无眼眶痛,无咽痛、咳嗽、咳痰,无腹痛,无尿频、 尿急、尿痛,无抽搐、昏迷。于当地拟“感冒”予 “必理通、病毒唑、先锋霉素、来比林、海王感冒 胶囊”等治疗后,疗效欠佳,为进一步治疗即到我 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收入我科。“糖尿病” 病史三年。
发热的机制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过热) • 体温调节中枢的病变: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等。 •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甲亢、癫痫持续状态。 •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衰。
发热的病因分类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新整理)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新整理)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 . . . .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发热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发热定义、病因及相关辅助检查)

发热性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发热定义、病因及相关辅助检查)
➢其他
功能性发热
•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多为 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他表现
– 原发性低热 – 感染治愈后低热 – 夏季低热 – 生理性低热
临床过程及特点
• 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 苍白、畏寒或寒战等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到39-40℃,伴寒战, 小儿易发生热性惊厥
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发热的病因
•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按照有无病 原体侵入人体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 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引起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 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 虫等
• 各种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均可引起相应的疾 病,不论急性、慢性、局灶性还是全身性 均可引起发热
• 心脏扩大或新出现的收缩期杂音提示风湿 热
• 有心瓣膜病,病程中杂音性质改变:感染 性心内膜炎
肺部检查
• 一侧肺局限性叩浊、语颤增强、湿罗音提 示大叶性肺炎
• 下胸部或背部固定湿罗音提示支气管扩张 伴继发感染
• 一侧肺下部叩浊、呼吸音及语颤减低提示 胸腔积液;大量胸腔积液时患侧胸廓饱满、 气管向健侧移位
• 多发性肌肉显著疼痛见于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
神经系统检查
• 发热伴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征见于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或其他 肿瘤
• 有许多全身感染性疾病、内分泌代谢障碍、 结蹄组织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也有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应注意鉴别
发热患者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可补充病史及体检 的不足
一般状况及全身皮肤黏膜检查
✓软腭、腋下条索状或抓痕样出血点见于流行性 出血热,耳廓、掌指关节等处结界为痛风石, 见于痛风患者;皮肤散在瘀点、瘀斑、紫癜见 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 胞瘤;大片瘀斑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待查首次病程录患者因反复发热1年入院,考虑为发热待查,发热有两大病因:一为感染性疾病,二为肺感染性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反复发热,有咳嗽、咳痰,查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胸片示肺炎,但抗生素使用后体温下降不明显。

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肺结核感染不能排除,但患者否认结核接触史,进一步查结核抗体、痰找结核杆菌、PPD试验排除。

2.胆道、肠道感染:患者查体巩膜无黄染,皮肤无黄染,胆囊区无压痛,腹部无压痛、反跳痛,无腹痛、腹泻,故暂不考虑。

待肝功能、大便常规结果回报。

3.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不能排除尿路感染,患者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查体无肾区叩击痛。

待尿常规结果回报以排除。

4.皮肤感染:患者无皮肤局部破溃,故皮肤感染暂不考虑。

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为老年女性,长期发热,抗生素使用后效果不明显,有心包积液,明显消瘦,故非感染性疾病不能排除。

1.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目前无皮疹、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进一步查自身抗体、抗“O”、类风湿因子以排除。

还需排除甲亢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进一步查甲状腺激素、进一步分析。

2.血液系统:患者有淋巴结增大,反复发热,淋巴瘤不能除外,但患者入院查体未见瘀斑,肝脾肋下未及,故暂不考虑。

必要时可行骨穿证实。

3.肿瘤:患者为老年女性,无肿瘤家族疾病,进一步查肿瘤标志物,腹部超声检查以排除。

发热待查主治医师查房发热待查主任医生查房患者因反复发热2周余入院,考虑为发热待查,发热有两大病因:一为感染性疾病,二为肺感染性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反复发热,有咳嗽、咳痰,查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故急性支气管炎可能,但抗生素使用后体温下降不明显,与急性支气管炎不符。

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肺结核感染不能排除,但患者否认结核接触史,入院后查结核抗体阴性、痰中未找到抗酸杆菌,PPD试验阴性。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综合内科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综合内科

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 腹腔内脓肿、肾周/肾内脓肿、小网膜脓肿、胰腺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膈下脓肿、腹膜后脓肿、脊椎旁脓肿。
• 有人认为腹腔内感染是发热待查中最常见的病因,尤其以肝脓 肿和膈下脓肿最为多见,其次为盆腔脓肿。如临床上有发热、 肝肿大压痛、右横膈活动受限、黄疸等表现,肝脓肿诊断并不 困难,但上述常见症状可只出现于疾病的后期,在病程早期, 发热可为唯一的症状,肝区疼痛可缺如或晚至发热3个月后才出 现,但患者的血清AKP大多升高,血清白、球蛋白比例下降, 甚至倒置,肝CT及MRI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3、《感染病学》(曼德尔-道格拉斯-贝内 特.2000)
(1)典型FUO(classic FUO):发热持续3周以 上,经门诊随防3次或住院3日后不能明确病 因或经1周“明智而深入”的动态观察后仍不 能明确病因。
(2)医院内获得性FUO ( nosocomial FUO ):正在接受急症护理 或入院时没有感染及隐性感染的病人在住院其间多次体温 ≥38.30C;如在观察3日后-包括培养至少2日-仍未发现特异性病 因,即可作出此诊断。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综合内科
发热及相关的概念
发热的定义
1、口表温度(18-40岁健康成人): 上午体温>37.20C或下午体温>37.70C
2、腋 温:>370C或37.20C
3、低热:≤380C ,中度热: 38.10C-390C, 高 热:39.10C-400C ,超高热:>410C或400C.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伤寒、结核、布氏杆菌病和淋巴瘤。
2、尿液分析和沉渣检查 3、大便检查:白细胞、虫卵、寄生虫、潜血 4、生化检查 5、微生物学检查:血、异常体液、尿液培养。 6、如有脑膜刺激症、严重头痛应做脑积液检查和培养。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90% 3.86% 2.42% 5.31% 2.42% 0.40% 0.40% 5.03% 5.03 0.97% 1.93% 3.38% 0.45% 0.48%
真菌感染
3
1.45% 1.45%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由于组织坏死、组织蛋白分 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 所致的无菌性炎症而导致 的发热,亦称为吸收热 (absorption)。 absorption)。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
心力衰竭 心输出量 尿量 皮肤散热 水肿组织隔热
发热
李庆兴等[1]对706例发热病人进行了分析,其中非感染性疾病107例,占15.78% 706例发热病人进行了分析,其中非感染性疾病107例,占15.78% 非感染性疾病 1.免疫血管性疾病 1.免疫血管性疾病 47(43.93% 47(43.93%)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1.87% 2(1.87%) 系统性红斑狼疮 10 (9.35%) (9.35% 内分泌系统疾病 2(1.87% 2(1.87%) 风湿热 4(3.74% 4(3.74%) 甲亢等 2(1.87% 2(1.87%) 类风湿性关节炎 6(5.61%) 5. 其他 其他免疫结缔组织疾病 15(14.02%) 功能性低热 10(9.35%) 结节性多动脉炎 1 (0.93%) 药物热及输液反应 2(1.87%) 过敏性皮炎 2(1.87%) 中暑 成人still病 成人still病 6(5.61%) 吸收热等 5(4.67%) 白塞病 1(0.93%) 脂膜炎 1(0.93%) 脱髓鞘病变等 1(0.93%) 2.肿瘤性疾病 2.肿瘤性疾病 12(11.21%) 肺癌、肠癌、肝癌及恶性 肿瘤广泛转移等 3. 血液系统疾病 29(27.1%) 恶性淋巴瘤 13(12.15%) 恶性组织细胞病 9(8.41%) 白血病 4(3.7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0.93%)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医学课件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医学课件

感染类型
谢谢聆听!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
药物热
较常见的药物有抗生素、磺胺类、异烟肼、丙基硫氧 嘧啶、 对氨水杨酸、苯妥英钠等。 药物热多在第二次用药后8~9天产生,但也可在第一 次用药后出现。表现为发热,可伴有皮疹、淋巴结肿 大、血管神经性水肿、周围血E升高。 停用原来药物或改用其他药物后热度下降,则药物热 即可诊断。
诊断往往依赖病人特征性的关节、皮肤 或血管损害表现,并结合相应的免疫学检查。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
成人Still病
• 好发于年轻人,成年后有自愈倾向。 • 临床表现与败血症极为相似,症状无特异性。 • 一般以发热伴多形性皮疹、关节症状为常见表
现,可有顽固而剧 烈的咽痛。 • 抗感染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特效。 • 诊断应慎重,须严格排除感染性疾病的可能。
原发病灶:泌尿生殖道、肠道、胆道、腹腔、盆腔。 临床特征:有基础病存在,急起寒战、高热等感染
中毒症状,早期出现休克。白细胞总数增高或正 常,但中性粒细胞升高。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 厌氧菌败血症
病原菌: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及消 化链球菌。
原发病灶:盆腔、腹腔 为主。 临床特征:有基础病存在,10-40%出现黄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肿瘤疾病
•长程低热为主,可伴乏力、消瘦、贫血等。 •全身中毒症状不甚明显。 •以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肾上腺瘤、
肝脏肿瘤及肠道肿瘤较常见。 •大多实体性肿瘤出现发热病程较晚,热度也较低。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肿瘤疾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病情较恶性淋巴瘤更凶险,平均病程2~4个月 •以高热、出血倾向、肝脾肿大(脾大尤为明显)、 明显的恶液质及外周血三系进行性减少为特点 •确诊依赖多部位反复骨髓穿刺活检,查到恶性组 织细胞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感染性疾病在发热待查中占首位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

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等。

(二)非感染性疾病1.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结肠癌、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2.变态反应疾病如药物热、风湿热。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IE)、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等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危象。

严重失水或出血热射病、中暑、骨折大面积烧伤、脑出血、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等。

机理近年研究证明发热是由外致热原引起,其发生机理主要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

外致热原是使体内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的激活物(包括各种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产物和一些炎性物质),进人人体后,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其致发热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PGE)、单胺(去甲基肾上腺素、5-羟色胺)环磷酸腺苷(cAMP)、钙/钠比值改变、内啡肽等作为中介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对体温重新调节发出调节冲动,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而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

因皮肤血管收缩使皮温下降刺激了冷感受器向丘脑下部发出传人冲动,也参与寒战的发生。

因此调节的结果是产热大于散热以致体温升高,上升到与体温调定点相适应的新水平。

这是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升高的基本机理关于内生致热原作用的部位,近年有学者认为在第三脑室壁的视上隐窝处,有一特殊部位为下丘脑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作用于巨噬细胞后,释放的介质作用于此处而引起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肺栓塞、术后发热、胸腔或腹腔积血等)、变态反应、血型不合的输血、药物热、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结缔组织病等,致体温升高的机理主要为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生致热原细胞有特殊的激活作用,使之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原。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部分 常见病因分析举例
一、感染性疾病
(一)细菌感染 ●结核病
•结核病是FUO 中最常见的全身性感染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结核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且
结核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尖锐 •不典型结核常见 • 粟粒性结核并非少见,且结素试验常可阴性 •肺外结核约 50% 胸部放射学检查正常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发热的机理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 就诊断价值而言,对特效治疗的反应,一般否定的意 义较肯定的意义为大
诊断性治疗
•选用抗菌药物作诊断性治疗时,应尽量选用针对所 怀疑的致病菌有特效的药物,注意兼顾厌氧菌
金葡菌、表葡菌等G+球菌——万古霉素; 绿脓杆菌——阿米卡星、头孢他定、亚胺配能
(泰能)等; 支原体、衣原体等——红霉素、阿齐霉素等; 土拉伦斯菌(兔热病)——链霉素、庆大霉素
★ 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二、热 型
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
结核等; 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布鲁菌病; 消耗热:败血症; 马鞍热:登革热; 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
散热反应
前部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下丘脑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

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一、诊断(一)病史询问要点详细询问病史,要注意:1. 诱因:发热前2~3周内有无皮肤外伤及疖痈史;近1~3周内有无传染病疫区逗留史;1个月内有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

皮肤外伤及疖痈是诊断败血症的线索。

有传染病疫区逗留史,考虑急性传染病;腹部手术后发热应考虑腹腔、盆腔感染如膈下脓肿、肠间隙脓肿、空腔脏器瘘等。

2. 发病季节:冬春季节发病,多见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夏秋季节发病,多见于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中暑。

3. 热型:(1)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2)间歇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等。

(3)弛张热: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渗出性脑膜炎、化脓性炎症等。

(4)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鼠疫热等。

(5)波状热: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腹膜炎等。

(6)不规则发热: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

(7)消耗热:见于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8)双峰热: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4. 体温升降方式:骤升型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输液反应等;缓升型发热见于伤寒初期、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骤降型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输液反应及服用退热药者;渐降型见于伤寒缓解期、风湿热及感染性疾病经抗生素治疗有效时。

5. 伴随症状(1)发热伴寒战者,多见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药物热、急性溶血及输液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鹦鹉热、天花、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伴咽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伴咳嗽、咳痰,见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

(3)伴胸痛者,见于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肺脓肿等。

(4)伴腹痛、恶心、呕吐者,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 感 染 性 发 热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实体肿瘤
理化损伤
神经源性发热 其 他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感染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50%
20-30%
恶性肿瘤:
不明原因发热:
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热、类风湿关
节炎、混合结缔组织病等。
诊断往往依赖病人特征性的关节、皮肤
或血管损害表现,并结合相应的免疫学检查。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 成人Still病
• 好发于年轻人,成年后有自愈倾向。
• 临床表现与败血症极为相似,症状无特异性。
• 一般以发热伴多形性皮疹、关节症状为常见表
首先要考虑或排除感染性疾病,然后才
能考虑非感染性的疾病; 首先要考虑器质性的疾病,然后才能考
虑功能性的因素。
五、鉴别要点
2.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病因作初步分类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
部位,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
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
10. 发热伴外周血WBC明显下降---淋巴瘤、恶
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急性再降等血液系统疾病。
诊断思路
感染性发热
FUO
非感染性发热
全身感染
局灶感染 结缔组 织疾病 感染部位
血液系 统疾病
实体肿 瘤
感染类型
感染类型
谢谢
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二、发热的机理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机体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 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机体 克服病理生理状态,恢复健康的一个手段,是机体的 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10-20%
5-10%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细菌感染
1. 全身感染------败血症
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 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 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 包括: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血 症、厌氧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
停用原来药物或改用其他药物后热度下降,则药物热 即可诊断。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肿瘤疾病
•长程低热为主,可伴乏力、消瘦、贫血等。 •全身中毒症状不甚明显。 •以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肾上腺瘤、
肝脏肿瘤及肠道肿瘤较常见。
•大多实体性肿瘤出现发热病程较晚,热度也较低。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肿瘤疾病
周期热.
2. 消瘦:多数病人有体重减轻的表现.
3. 盗汗:夜间或入睡后出汗.
4. 淋巴结肿大:包括浅表和深部淋巴结,其特点
是肿大的淋巴结呈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质硬.
四、病史及体查询问要点 1. 注意起病的缓急、病程长短、伴随症状尤其是感
染中毒症状的轻重。
2. 是否存在某个器官、系统感染的表现
咳嗽、咳痰、胸痛---肺部感染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
发热性质
感染性 发热
病 因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肠癌等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
•畏寒、寒战等症状常较轻或无 •自然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2周(乙脑、传单等 除外) •血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 血热及传单、狂犬病等除外) •临床确诊仍依赖血清学检测或病原体分离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结缔组织疾病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
五、鉴别要点
4. 感染中毒症状:
发热伴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者,急性细菌
感染、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发热但感染中毒症状不重者,要考虑非感染
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等的可能。
五、鉴别要点
5. 发热伴皮疹: 伴少量充血性皮疹-----沙门菌属感染; 伴出血点、瘀点、瘀斑----败血症、流脑; 伴大量充血性皮疹----麻疹、传染性单核细 胞增多症、猩红热、药疹及某些结缔组织疾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
•病情较恶性淋巴瘤更凶险,平均病程2~4个月 •以高热、出血倾向、肝脾肿大(脾大尤为明显)、 明显的恶液质及外周血三系进行性减少为特点 •确诊依赖多部位反复骨髓穿刺活检,查到恶性组 织细胞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肿瘤疾病
淋巴瘤
1. 发热,热型多不规则,多在38—39 ℃之间,部
分病人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思路
2018.6
一、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 超过1.2 ℃
二、发热的机理
产热器官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直接导致 发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肺(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二、发热的机理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后部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二、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LPS、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病晚期及长期使用激素,广谱抗生素者,临床
症状多为原发疾病表现所掩盖。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2.局灶感染 近年发现,局灶性感染如肝内及胆道 感染、膈下脓肿、齿龈脓肿等占了FUO相 当大的比例。不同的感染部位又各有其相 应的特点。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胆道感染
• 常有阵发性畏寒、发热,右上腹痛伴恶心、呕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
病原菌: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原发病灶:皮肤软组织、呼吸道、静脉导管等。 临床特征:病前健康,有皮肤软组织化脓病灶,急 起寒战、高热等感染中毒症状,皮疹及迁徙病灶多 见 。外周血WBC明显升高,N明显升高。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尿频、尿急、尿痛---泌尿系感染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肠道感染
头痛、呕吐、神志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四、病史及体查询问要点
3. 在院外治疗情况,是否正规抗感染治疗、 是否用过激素及其他非甾体内退热药。
4. 是否伴皮疹、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深
部淋巴结肿大。
五、鉴别要点 1. 首先要考虑常见病、多发病,而不是 某些罕见的疾病;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包括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膜
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寄生
虫性脑膜炎等。----专题讨论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
• 结核病是FUO 中最常见的全身性感染之一 • 近年来,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 趋势,且结核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尖锐. • 长程低热为主,以晚间或午后发热常见,伴 消瘦、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ESR升 高,PPD皮试强阳性、外周血WBC正常。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膈下脓肿
以右侧居多,病人常感患侧上腹有搏动性 疼痛,胸廓运动时加剧,并可向同侧肩部放
射。有时可出现膈肌刺激征,局部可有不同
程度的压痛、叩击痛与水肿。结合影像学检 查或穿刺可明确诊断。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长程发热伴感染中毒症状,心脏可闻及2-3 级以上杂音, 贫血、皮肤粘膜可见出血点, 可出 现心、肺、肾脏、胃肠道栓塞的表现,脾肿大。 外周血WBC升高,N升高,血培养阳性等。
吐等,进食(尤其是油腻食物)后易诱发或加
剧。
• 可发出现黄疸,但并非其必备表现。
• 影像学检查往往提示胆道有炎症、结石。
三、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感染性疾病
肝脓肿
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感染中毒症
状,肝区疼痛、局部明显压痛及叩击痛, 肋间隙水肿。外周血WBC升高,N升高。 往往经影像学检查而证实。
•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病原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假单胞菌、 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 原发病灶:泌尿生殖道、肠道、胆道、腹腔、盆腔。 临床特征:有基础病存在,急起寒战、高热等感染 中毒症状,早期出现休克。白细胞总数增高或正
感染性疾病 • 厌氧菌败血症
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
肺结核——咳嗽、血痰等。
五、鉴别要点
3. 热程长短:
发热时间<1月者,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如败血
症、沙门菌感染、虐疾等;
发热时间<2周者,病毒感染可能性大,如麻疹、
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发热时间>1月者,要考虑某些特殊的感染性疾病
如结核、真菌感染、局灶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的可能。
病原菌: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及消 化链球菌。 原发病灶:盆腔、腹腔 为主。 临床特征:有基础病存在,10-40%出现黄 疸,易发生迁徒性病灶及血栓性静脉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