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细菌耐药研究进展 陈欣

合集下载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研究

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研究


r e a s on a b l e a pp Hc a io t n o fa nt i mi c r o bi a l dr ug s t O c l i ni c a 1 .
【 K e y wo r d s ] t h e r a t i o n l ; Dr ug r e s i s t a n c e ; A n t i mi c r o b i a l a g e n t s ; me a s u r e s
t h e me t h o d t o c o n r t o l t h e d a i l y d o s e i s u s e d t o r e c o r d l a l k i n d s o f a n t i mi c r o b i a l d mg u s e r f e q u e n c y . Re s u l t s : mo s t o f he t b a c t e r i a l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药性和抗茵药物的合 理运 用呈有关联性 。结论 我们要加大对细菌抗 药性 的研 究, 将抗茵药物可以更合理的应用到临床 中去。
【 关键词】合理用药; 抗药性; 抗茵药物; 措施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i t v e :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b a c t e i r a , t o s t u a y t h e r e a s o n a b l e a p p i f c a i t o n o f a n i t b i o i t c s , a n t i b a c t e i r a l d r u g s w i l l b e t t e r

细菌耐药性机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性机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被改变或修饰是细菌对抗生 素产生耐药性的另外一种主要的作用机制。这 里所指的靶位主要包括抗生素与之结合发挥作 用的细菌核糖体和被抗生素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抑制的某些酶 类或有关的蛋白等,这些酶和蛋白通常被称之 为靶酶或靶蛋白 。

已经研究清楚: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 位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1in-bondingproteins, PBPs)、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 位为50S核糖体,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以及克林 霉素的作用靶位为30S核糖体、利福霉素类的作 用靶位为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喹诺酮类的 作用靶位为DNA螺旋酶,磺胺类的作用靶位为二 氢叶酸(dihydropteroate)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为细胞壁五肽末端的D—丙 氨酰—D—丙氨酸的游离羧基。这些作用靶位结 构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产生很高的耐药性。下图 可以清楚的显示不同药物的作用靶位。
l一抑制细胞壁合成:环丝氨酸、万古霉素等;2一DNA促旋酶抑制剂:喹诺酮类; 3 一RNA聚合酶抑制剂:利福平; 4—50S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 可霉素类; 5—30S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四环类、大观霉素、氨基糖苷类; 6一tRNA 合成抑制剂:Mupirocin; 7一氯霉素酰基转移酶; 8一抑制细胞膜合成:多粘菌素类; 9一细胞周质空间: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10—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 THFA:四氢叶酸;DHFA:二氢叶酸。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与β内酰胺酶一样,很多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的细菌其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多种不 同性质的钝化酶。但与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 类抗菌药物活性分子的作用机制不同,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的作用机制是对这些抗菌药 物分子中某些保持抗菌活性所必须的基因进行 修饰,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体的亲和力大为降 低。这些钝化酶包括氨基糖苷酰基转移酶、氨 基糖苷腺苷转移酶或氨基糖苷核苷转移酶和氨 基糖苷磷酸转移酶等。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耐药性研究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耐药性研究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耐药性研究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对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受到了一定限制。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以及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1.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机制抗菌药物可以分为抗生素和抗菌化学药物两大类。

抗生素通常指从微生物体中提取的天然产物,如青霉素、红霉素等;而抗菌化学药物则是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或杀灭细菌,如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等。

2.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对于常见感染性疾病,医生通常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药物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可以选用青霉素类等药物;对于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可以选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

此外,还需要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如给药途径、半衰期等。

3.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挑战尽管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些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导致治疗难度增加;其次,抗菌药物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如肝肾功能损害等;此外,合理用药和避免滥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1. 耐药性的机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耐药基因的传播等。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菌产生新的酶来破坏抗生素的作用,或者改变细菌的细胞结构,使其对药物不敏感。

耐药基因的传播则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在细菌群体中传递。

2. 耐药性的监测与预防为了解决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耐药性的监测可以通过收集临床样本,检测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来进行。

预防耐药性的措施包括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推广疫苗接种等。

3. 发展新的抗菌药物为了克服细菌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还在不断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治耐药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研究进展

治耐药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研究进展

治疗耐药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研究进展肖永红[摘要]细菌耐药是感染性疾病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临床可用的针对耐药细菌的抗生素较为稀少,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在三个方面:①通过结构修饰,继续对已有抗菌药物进行深入开发,获得了一些新产品;②对临床应用的药物进行重新评估,制订更有效的用药方案;③利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寻找新的抗菌靶位,设计新的先导化合物,研究全新抗菌药物。

这些有望为控制耐药菌感染提供有效方法。

[关键词]抗药性,微生物;抗菌药;耐药性;传染病[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915;R978.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134(2011)02-0068-04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antibacterialagents against drug-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XIAO Yong-hong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03,China[Abstract]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s the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Few effective antibiotics are available for clinical practice.Antibiot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vide means for containment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3aspects:①developing new antibacterial agents by molecular modification of available antimicrobial agents;②re-evaluating the antibiotics in use and optimizing therapeutic regimens for drug-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③exploring new antibacterial targets and designing new compounds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resistant germs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achievements in basic researches.All the efforts ar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trol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l infections.[Key words]drug resistance,microbial;antibacterial agents;resistance;communicable diseases[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肖永红)经70余年发展,抗菌药物的研究已经从针对各种普通细菌转向针对耐药细菌。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抗菌药物的新研究概要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抗菌药物的新研究概要

夜大本科毕业综述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抗菌药物的新研究学生姓名:刘妮指导教师:魏殿军专业:医学检验班级:09检验本科学号:0931051定稿日期 2011 年 2 月 20 日天津医科大学夜大学 ___09____级专升本毕业综述评审表60分以下。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抗菌药物的新研究刘妮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摘要】 :全球性的细菌抗生素耐药是近年来感染性疾病治疗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细菌可对某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也可同时对多种化学结构各异的抗菌药物耐药。

随着各种新型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细菌的耐药也越来越广。

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学者对细菌耐药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有大量文献报道,但是细菌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细菌的耐药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微生物耐药问题,众多新的技术方法被应用到抗菌药物研究领域:在发现药物靶位方面,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抗菌药物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噬菌体领域,能够直接杀伤病原微生物的噬菌体、噬菌体蛋白以及可以携带抗菌药物或致死性基因的噬菌体载体被成功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

本文拟对细菌耐药机制、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等方面及抗菌药物的研究近年来在寻找新的药物靶位、探索新的筛选策略以及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方面所应用的一些新方法等内容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耐药机制、抗生素、药物靶位、噬菌体细菌多重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耐药机制也趋于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耐药机制:遗传耐药机制和获得耐药机制,例如:固有耐药、染色体突变、细菌的灭活酶或钝化酶、细菌膜基因改变而形成的外排泵出系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等。

因此分析研究细菌耐药机制、耐药基因的传播与转移, 掌握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微生物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然而近 40年来新抗生素的发现速度明显放缓,只有一种新结构的脂肽类抗生素达托霉素 ( daptomycin 成功用于临床 [1]。

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识, 即抗 菌 药 不 能 随 便 用 。 用抗 菌 药 来 对 付 感 冒 , 基 本上 是 没有 用 的 。 ( 5 ) 抗
除结核病 , 但是到 了上个世纪的 8 O年代末期 , 很 多的结 核病 患者就 开始使 用现在 比较常用 的抗菌药物 进行治疗 , 但是事实是很 多病人 的病情 根本就 得 不到十分有效的控制 , 还有许 多患者会 出现非常 明显的耐药性 , 而 在这 样 的情况 下也就使得病情一直都得不 到有效 的控制 , 甚 至还有 一些患者在 感染 了结核杆菌之后又重复发作,从而也就产生 了大 范围的结核病疫情 , 甚 至在 1 9 9 3年的时候 WHO宣布全球 的结核病 处于紧急的状态 ,同时还 呼 吁各 国一 定 要 重 视 这 种 疾病 的 防护 工 作 。 在 临床 研 究 的过 程 中所 有 有物 的合理 使用 科 学与 财富
李 咏 梅
( 哈尔滨 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 摘 要】 当前微生物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 其在医药行业也得到 了很好 的应用 效果, 微生物实际上是存在着一 定的耐药性 的, 所 以 我们在使用抗菌类药物的时候 , 一定要注重其使用的方法 , 只有这样 , 才能更好的保证其使用 的效果 。本文主要分析了微生物 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
了 非常 好 的治 疗 效 果 。 还 有 一 些专 家 预 言 到 上 个 世 纪末 期 , 发 达 国 家 将 消
炎等 。一般而言 , 上呼吸道 感染都是病毒性 的感染 , 但 是在 临床上, 医生开 出的处方 并不少 , 所 以, 怎样才 能对 哦抗菌药物进 行合理 的使用 也就成为 了研 究人 员 十 分 重 视 的 一 个研 究 性 问题 , 在 这 一过 程 中 也 需 要 多 方 面 共 同 配合才能实现其效果。 各级政府应采 取措施 鼓励 正确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禁止无 执业医务 人 员处方 前提下使用抗菌药物; 加 强立法, 禁止假 冒抗菌药物 的生 产、 销售 和流 通; 禁 止 在 非正 规 市 场 上 销 售 抗 菌 药 物 , 严 惩药品零售 企业, 无 执 业 医 务人 员处方情况下销售抗菌药物; 减少在食用动物 中使用抗菌药 物。医生 和 药剂师( 包括药商) 应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 了解控 制耐药性 的重 要性, 改变

细菌耐药性研究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性研究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性研究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作者:张杨王庆卫李梦冯亚莉李旸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27期摘要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不合理应用以及在非临床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和临床抗菌治疗失败。

本文就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细菌耐药性监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细菌耐药病原诊断耐药性监测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细菌耐药和对人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又由于临床选用药物不当、忽视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因素对药效学的影响,常造成临床抗菌治疗失败。

我国是世界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 30% 左右。

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

因此,有专家预言,我国有可能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亦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

1病原学诊断对正确用药的影响1.1病原学检查发展的现状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限制性内切酶、DNA 杂交、测序和扩增技术的应用,使某些不能培养、培养需很长时间和特殊条件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

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低,可能与医院微生物室设备及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有关。

1.2 药敏试验的规范化正确的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抗菌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应注意药物组合选择的正确性。

临床常用的抗菌药有近 200 种,药敏试验没必要也不可能包括每种抗菌药,对各种细菌的药敏试验中宜测试的药物品种进行了推荐。

1.3及时报告检测结果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的周期较长,等到结果出来再出报告,对一些危重患者来说可能会丧失抢救时机。

临床医师可通过网络(或电话)及时获取检测结果,作相应的抗菌药物调整。

2.1细菌耐药机制及检测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细菌水平和垂直传播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系统;细菌可同时产生多种水解酶和修饰酶;细菌膜基因改变而形成的外排泵出系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细菌使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等。

细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研究与应用

细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研究与应用

细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研究与应用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增强,从而导致抗生素失去疗效的现象。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医学难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一大威胁。

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对解决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细菌耐药性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抗菌药物研究与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细菌耐药性的原因1.基因突变:细菌通过基因突变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这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因突变使得细菌产生新的蛋白质或改变原有蛋白质的结构,从而降低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力。

2.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滥用与过度使用也是细菌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当抗生素被过度使用时,细菌能够适应并产生抗性,进而逐渐失去对该药物的敏感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因素1.医疗环境:医院环境是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温床。

医院内频繁使用抗生素且病人密集,容易造成细菌的传播和抗生素的滥用,从而加剧细菌耐药性问题。

2.动物用药:畜牧业中频繁使用抗生素,不仅能够治疗动物疾病,同时也可以促进动物生长。

然而,这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加剧,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类。

三、抗菌药物研究与应用1.多样化的抗生素研发: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研究人员需要不断开发新型抗生素。

有些科学家通过合成全新的药物,如广谱抗生素,以增加其杀菌范围。

另外,一些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来研发抗生素,如利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崭新的抗菌肽。

2.优化抗菌药物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缓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避免滥用、过度使用抗生素,并严格执行用药指南。

3.提高公众与医护人员的认知:加强公众与医护人员对细菌耐药性的认知和了解,以及正确的预防措施,是控制细菌耐药性蔓延的关键。

开展针对社区、学校和医院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们对细菌耐药性的认知,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是一个严峻的医学难题,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与应用。

抗生素耐药科研进展的应用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抗生素耐药科研进展的应用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抗生素耐药科研进展的应用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抗生素耐药是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已成为人类健康领域中的一颗定时炸弹。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导致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探索,致力于寻找新的抗生素以及抗生素替代品,并采取措施来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目前,科研领域的抗生素耐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研究人员在探索天然抗生素的新用途。

传统上,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但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抗生素还具有其他治疗作用。

例如,一些抗生素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治疗肿瘤,并且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开发新的抗生素用于这些潜在的治疗领域。

其次,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对细菌基因的编辑,科学家们可以改变细菌对抗生素的反应。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编辑细菌的耐药性基因来减弱细菌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种研究方法为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个性化抗生素治疗提供了可能。

此外,科研人员还在研究开发新的抗生素替代品。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高度的耐药性。

因此,开发新的抗生素替代品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开发一类名为"修复抗生素"的替代品。

这类替代品能够修复被细菌破坏的宿主细胞,并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以对抗感染。

这种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可以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未来,抗生素抗药性的研究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一方面,科研人员需要深入研究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反应的内在规律。

这对于寻找新的抗生素和抗生素替代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还需要在药物使用和管理方面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防止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

同时,公众也需要加强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意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从而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细菌感染耐药且有效的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

细菌感染耐药且有效的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

细菌感染耐药且有效的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感染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细菌耐药性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高达70万人。

如何研发出耐药且有效的新型抗生素,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许多研究者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出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新型抗生素。

研究人员发现,细菌感染的耐药性主要是由于它们会经常突变,从而变得抗药性更强。

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改变这种情况。

研究者可以通过改变细菌的基因,从而让其无法继续突变,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研发出了多种有效的新型抗生素。

这些新型抗生素不仅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

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新型抗生素是“人造环”的抗生素。

这种抗生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重新组合多种抗生素的分子结构而成。

通过这种方式,科学家们可以制造出具有层层叠加、对抗细菌感染的强大抗生素。

此外,还有一种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新型抗生素。

这种抗生素原理与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类似,可以识别和攻击细菌,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相比以往,这种抗生素不仅更加针对性强,而且能够快速地杀死细菌,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尽管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这些新型抗生素的研究需要长时间的实验验证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新型抗生素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由于新型抗生素目前仍然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综上所述,细菌感染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们可以重构抗生素,并拓展遗传的多样性,开辟了许多治疗细菌感染的新途径。

目前,新型抗生素的研究还面临许多挑战,但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一定能够研发出更加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抗生素,来解决细菌感染耐药性的问题。

研究新型抗菌药物以对抗多重耐药细菌

研究新型抗菌药物以对抗多重耐药细菌

研究新型抗菌药物以对抗多重耐药细菌随着抗菌药物滥用和误用的增加,多重耐药细菌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为了应对多重耐药细菌的威胁,科研人员们积极研究新型抗菌药物,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探讨目前对抗多重耐药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挑战。

一、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多重耐药细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因此,研制新型抗菌药物对于改善临床抗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以下几种新型抗菌药物可能对多重耐药细菌具有一定的疗效。

1.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是一种结构独特的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研究发现,脂多糖可通过破坏多重耐药细菌的外膜结构,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此外,脂多糖还具有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作用,增强机体对抗菌的能力。

2. 修饰环肽(Modified Cyclic Peptides)修饰环肽是一类通过对多肽分子进行合理修饰而产生的新型抗菌药物。

研究发现,修饰环肽能够干扰多重耐药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抑制其生长。

而且,修饰环肽具有抗菌谱广、耐药性低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抗菌药物。

3. 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Adenylyl Cyclase Inhibitors)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是最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其通过抑制细菌内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干扰多重耐药细菌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减弱其生存能力。

研究发现,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对多重耐药细菌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望成为未来新型抗菌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与挑战尽管新型抗菌药物在研究阶段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但要将其成功应用于临床仍面临一些挑战。

1. 抗菌谱的广泛性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的重要指标。

要想有效对抗多重耐药细菌,新型抗菌药物应具备广谱的抗菌活性。

因此,如何制造出对多种多重耐药细菌都有效的新型抗菌药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老药新用抗耐药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老药新用抗耐药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老药新用抗耐药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刘俊坚;牛建军;王岱【摘要】抗生素应用到临床治疗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乃至滥用,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然而,新型抗生素开发成本高、周期长且效益低,医药公司对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缺乏兴趣,导致传统抗生素治疗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一些已被批准用于临床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非抗感染药物也有抗感染作用,如金诺芬、依布硒林和塞来昔布等.本文将对这些非抗感染药物抗感染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为克服抗生素耐药提供新思路.%Drug-resistan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due to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for the past seven decades.However,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lack interest in antimicrob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because the developing novel antibiotics are costly,time-consuming and uneconomical.In recent years,drugs that have been approved or were in clinical trials for treating noninfectious diseases have been screened and tested for anti-infective effects.Some compounds,such as auranofin,ebselen,celecoxib and simvastatin have shown promising activity against various bacterial pathogens.In the present presentation,we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purposing the traditionally non-anti-infective drugs a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overcome antibiotic resistance.【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7(042)005【总页数】6页(P328-333)【关键词】感染;老药新用;抗感染药;抗生素耐药【作者】刘俊坚;牛建军;王岱【作者单位】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厦门 361102;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 361001;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厦门 36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抗生素是人类伟大的发现,自从抗生素应用到临床后,人类有了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临床实践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研究所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临床实践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研究所
物,并对轻、中度和重度感染提出了治疗方 案。并强调,下一步要加强对超级细菌的监 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加强医院 感染预防和控制
开展合理用药相关工作
抗菌药物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目前监测已覆盖到170余家
三级甲等医院,而我国仅三级医院就有七八百家 临床药师制 推进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 相关指南修订和指导原则的发布 合理用药的督导检查
37+6周剖宫产,RH阴性血,子宫前期,分 娩活女婴重4065g,巨大儿。入院第三天行 剖宫产术。术前半小时使用头孢美唑钠预防 ,术后使用了头孢美唑钠2g bid ivgtt 4天 。不合理要点:单次剂量过大。建议:头孢 美唑钠预防用药选择剂量为每次1g bid ivgtt。
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
病历号***患者女,诊断:G2P0孕13+2周过期流产 ,行清宫术,选择了羧苄西林钠 2g bid ivgtt+克 林霉素磷酸酯 1.2g bid ivgtt预防感染。不合理要 点:预防用药克林霉素磷酸酯单次剂量过大。克林 霉素磷酸酯用法用量一般感染剂量为:0.6~1.2g/ 日,分2~4次给药。严重感染剂量:1.2~2.4g, 分2~4次给药。预防用药剂量宜选择0.6~1.2g/ 日,分2次给予。
报道发现带有NDM-1基因细菌国家有印度
、巴基斯坦、英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 、法国、德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日本、 美国、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有两种抗生素——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对其
有效,但由于一些种类的细菌对替加环素的 敏感性十分有限,而多粘菌素对人体肾脏和 神经系统又具有毒副作用,因而都不适合大 规模使用。
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 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等妊娠 并发症 临产后的剖宫产手术 产前多次阴道检查以及存在易发生感染的妊 娠合并症 术中如手术持续时间较长及进行宫腔纱条填 塞的剖宫产手术 产后出血等

细菌耐药性检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性检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细菌耐药性检验与临床研究进展摘要: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一种或者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状况,近些年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在临床多种病症治疗中有广谱抗菌药物,而诸多中小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使用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化应用方式,抗菌药物的滥用是细菌耐药性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些年国内和全球医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关研究中表明,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会显著增加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还会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状况,严重时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出现细菌感染,继而诱发死亡。

现阶段临床中对细菌耐药新除了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以外,还采用增强微生物与细菌耐药性检验的方式,对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和药物滥用预防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中就细菌耐药性检验的方法和技术,明确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的重要性,为临床细菌耐药性预防和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检验;方法;技术;研究进展耐药性是指寄生虫或者微生物等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如果病原菌出现耐药性,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就会明显受限。

近些年,抗生素药物种类明显增加,不同的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中优势不同,因此在临床中治疗药物的选择和用药量的调整极为重要。

在细菌耐药性检验后能够更加明确细菌的特性,从而针对具体细菌进行抗菌药物选择,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对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极为重要,也能有效提升抗菌药物应用的安全性[1]。

本文中就细菌耐药性检验的最新方法和技术进行综述。

一、分子生物及理化性质技术细菌脑药性与耐药基因检验(一)微流控图像检验微流控技术具体操作流程比较复杂,能够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内进行检验,能够在最大程度内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会加速潜在的生化反应,使标志物在分离条件下浓度迅速增加。

其临床优势为灵敏度高,所需样本量少,且能自动化与高通量分析。

(二)光谱学图像检验光谱学图像检验包括拉曼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方法,拉曼光谱能够高效、快速的识别抗菌药物和细菌细胞耐药性,且最近的研究中表明其能够无创无标记开展检验。

抗菌药物耐药研究的进展

抗菌药物耐药研究的进展

抗菌药物耐药研究的进展
木子
【期刊名称】《当代畜禽养殖业》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一、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接踵而至1940年青霉素刚开始投入临床时的药敏实验显示,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均对其敏感。

1942年,Ramel-kamp和Maxon报道出现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其实际出现时间应为1941年。

1944年,Kirby从7株耐青霉素金葡菌中提取出青霉素酶。

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金葡菌
【总页数】1页(P26-26)
【作者】木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9.79
【相关文献】
1.水产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J], 张俊楠
2.水产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J], 张俊楠
3.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现状及机制研究进展 [J], 王宇航; 蔡芸
4.抗菌药物耐药性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J], 黄祺; 唐洪波; 胡明冬; 梁华平
5.幽门螺杆菌抗菌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侯宠;刘一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8至2019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性研究

2018至2019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性研究

2018至2019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性研究陈慢慢【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22(28)12【摘要】目的分析2018至2019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

方法对本院2018至2019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包括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等),统计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及同期细菌耐药率,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本院2018年DDDs排名前10抗菌药物在2019年排名顺序有所改变,但药物种类并未发生改变,且DDDs呈上升趋势;本院检出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连续2年检出率均较高,且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所升高,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

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及庆大霉素耐药性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性较高,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亚胺培南DDDs值与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呈正相关(r>0,P<0.0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DDDs值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呈正相关(r>0,P<0.05),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负相关(r<0,P<0.05)。

结论2018至2019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与细菌耐药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需定期进行检测,并制定相应措施以降低细菌耐药率,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总页数】4页(P13-16)【作者】陈慢慢【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药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相关文献】1.2013年本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与细菌耐药性分析2.2016年上半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细菌耐药性3.静脉用药配置中心参与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会诊对抗菌药物用量及细菌耐药性的影响4.细菌耐药性与控制抗菌药物在食品动物中的使用--世界控制抗菌药物在食品动物中的使用兽医专家咨询会5.2016~2018年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细菌耐药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PAE的因素(1)
1. 同一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PAE值不 同。如青霉素G对G+球菌的PAE为13h,而对G—杆菌几乎无PAE或极短 (<1h)。
影响PAE的因素(2)
不同种抗生素对同一细菌的PAE值亦不 同。 如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 类对G+球菌的PAE较强; 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对G—杆菌 的PAE比G+球菌较强;亚胺培南对G—杆 菌的PAE亦明显;其余抗生素则弱。
时间依赖型 (长PAE) 浓度依赖型
AUC24/MIC
链阳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林、 氟康唑、阿齐霉素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甲硝 唑、两性霉素B
AUC24/MIC or Cmax/MIC
第一大类:
时间依赖型杀菌作用

特点:当抗生素浓度已在MIC之上,其抗菌活性不再随浓度增 高而加强。在MIC4-5倍时杀菌率即处于饱合, 杀菌范围主要
产ESBL菌株的感染
注:不宜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适应证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假单胞菌感染
(包括腹、盆腔感染)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适应证

敏感G-杆菌(产ß-内酰胺酶者)所 致呼吸道、腹、盆腔、尿路、软组 织感染、骨关节感染与败血症 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如磷霉素与ß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为作用于细菌细
胞壁的广谱抗菌药。但前者的抗菌活性弱,只适用于 轻、中度感染;若治疗较重感染,须与氨基糖苷类合 用(有协同作用),适用于金葡菌(包括MRSA)与铜
绿假单胞菌所致感染

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青霉素的抗 菌活性仍比耐酶青霉素强。 如氨苄西林对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抗 菌活性逊于青霉素。
不合理用药表现(二)
在“选药”方面的表现 表现之一:惯于选用广谱抗菌药物, 经验性治疗时如此,病原菌确定之
后依然如此。
目前应用最多的广谱抗生素药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
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哌拉西
林-他唑巴坦或舒巴坦、第三、四代头孢菌素、
碳青酶烯类及三、四代氟喹诺酮类等。
菌感染与肠球菌感染的最后一张王牌。 近年由于不合理应用,尽管耐万古霉素尚少, 但对万古霉素处于“中介”状态者已有明显上 升。 上述两药不主张用于经验性治疗,更不主张用 于预防感染。



利福平
抗菌活性
对多种病原菌有杀灭作用,包括G+球菌
与杆菌,G-球菌、杆菌以及衣原体、分支杆菌等均有

由于病原菌对它极易产生耐药性,故主要用于治疗结 核病,或与相关药物联用治疗某些其他感染
如遇多种药物均敏感怎么选药
尽可能选: 1. 抗菌谱窄的 2. 感染局部浓度高的 3. 治疗方案易于执行的 4. 不良反应少的 5. 利于遏制耐药性产生的 6. 价格合理的 7. 药供充足的
一代头孢抗菌活性: 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 可是目前应用头孢唑林者尚较少。

大环内酯类对多数G+球菌的抗菌活性较
强,而对肠球菌的抗菌活性较弱。

阿齐霉素对流感杆菌的抗菌活性比
红霉素强4倍以上。
表现之五:

未依药敏结果选药
药敏结果是选药的重要依据,尽管药敏与 临床疗效之间的一致率仅是70%∽80%。
注:PK=药代动力学 PD=药效学 T=时间 MIC=最低抑菌浓度 AUC=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总面积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177
泰能为具有高度活性的广谱抗菌药物,它亦 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由于它的半衰期短 (1h),一日用1-2次是收不到预期疗效的。而应 该是等距离给药,每6-8小时一次。 青霉素的半衰期仅0.5h,它的消除速度快, 以6-8h投药一次等距离投药较妥。



1.菌群失调者增加; 2.耐药率普遍上升; 3.治疗失败者增多; 4.用药花费增加。
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重症感染病人,在完成标本采集后,立即启用某种广 谱抗菌药物,以覆盖可能的主要致病菌,早控制病情
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与拯救成功率。

一旦得到微生物检查结果报告,应调整治疗方案,或 换药以强化针对性,或调整剂量与给药方式以提高疗 效。即降阶梯治疗(de –escalation 2001)。 therapy,
4. 增加医疗纠纷
表现二:病原学诊断明显滞后 于临床实际需要

标本送检率低(8%-20%),重复送检率更低 及时、规范收集标本者尚不普遍 检验方法偏少 先进技术引用不够,投入不足 检出阳性率低,时效性差 临床医师善于分析培养结果者尚少
血培养的基本要求
1.在发热时采血,一般地讲,发热越高,阳性率越高。 2.一次血培养,应该包括3份血样(至少二份),各份间 相距15-30min。 3.部分病人要连续采血二天。 4.每份血标本,不少于5ml,最好是10ml。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及细菌耐药研究进展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 陈 欣
抗生素、细菌、人体
抗生素
PHARMACOKINETICS
RESISTANCE
PHARMACODYNAMICS SIDE EFFECTS
INFECTION
细 菌
IMMUNITY
人 体
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意义

如何在恰当的时机,针对合适的患者,使用 正确的抗菌药物,即采取临床抗生素使用的 “3R原则”(Right Time、Right Patients、 Right Antibiotic),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感 染治愈率、降低病人死亡率、缩短病程和减 少医疗费用的关键。
2.
有明显PAE者,以血药浓度超 过MIC的时间,再加上PAE的时间, 而成最佳给药间隔;无明显PAE者, 保证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即为给 药间隔。
临床不合理用药表现
不合理用药表现(一)

表现一:忽视鉴别诊断 对发热性疾病,仅简单地按细菌性疾病 对待,匆忙启用抗菌药物,未能争取在投药 前采取标本做细菌学检查,也未能认真鉴别 有发热表现的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 寄生虫病。
长半衰期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可 以一日一次。 如头孢曲松 半衰期为8h,可以一日 一次给药。 如阿齐霉素 半衰期长达35-48h,一 日一次,也有人主张可隔日一次。
第二大类: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特点: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提升而加强。细菌与超 过MIC的抗生素接触,短期内即显示杀菌作用,并维 持一段时间。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属 于此型。 体内外研究证明Cmax/MIC为10左右为最佳治疗参数 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具有PAE(0.75~7.5hr)。

不主张单用治疗非结核杆菌感染
甲硝唑与替硝唑
对厌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 用。近年使用频率上升,亦有不合理应用现象。 一是很少有病原学支持,二是与其他抗厌氧菌 药联合应用,如泰能、克林霉素等。
表现之四:未注意抗菌活性的差别
在同一类中,先选用活性强的,治疗失败
后却换用活性弱的;或喜用活性弱的,而不优
先选用抗菌活性强的。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危害

降低临床疗效,影响预后 延长就诊和住院时间,增加医药费用 诱导细菌产酶,诱发耐药菌株的产生 增加不良反应,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导致死 亡



抗生素选择时需考虑的因素
微生物学
•抗菌机制 •抗菌谱
感染部位浓度
药物 对细菌MIC 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 谢、排泄
•给药方案
表现之二 忽视特殊感染应 用广谱抗菌药并不能解决治疗问 题
大环内酯类在抗感染方面独特优势


用于首选: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弯曲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还可用于弓形虫感染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新一代大环内酯类对细菌生物膜有抑制与破坏 作用。

以克拉霉素、罗红霉素与阿齐霉素等尤佳
磺胺类药物的治疗地位
依赖于接触时间

超过MIC时间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主要参数 -L Abx(P、Cef、氨曲、碳烯类),克林和大环 (红、克)
T>MIC 模式图
T>MIC大于给药间隔的40%,
血药浓度(mg/L)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则可达到大于85%的临床疗效
10 9 8 7 6 5 4 3 2 1 0 0
抗菌MIC

如已检出病原菌,所选药物为敏感者可继续应用, 也可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窄谱抗菌药;
如已奏效可酌情减量,或改用口服; 如临床未奏效,则依药敏结果换药。

药敏试验结果的解释



敏感:常规剂量其平均血药浓度已超过 MIC5倍以上 中介:使用较大剂量后,其平均血药浓 度相当于或略高于MIC 耐药:使用大剂量后,其平均血药浓度 仍达不到抑杀该菌所需的MIC
应用头孢吡肟的适应证(供参考)
1.产AmpC酶菌所致的院内感染
2.部分产ESBL菌所致的院内感染 3.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病人的经验 性治疗 4.如疑有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应与抗厌氧菌药合并应用
注意:不推荐用于社区感染
应用亚胺培南的适应证

病原未确定前的严重感染 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特点

低浓度易诱导适应性耐药 高浓度不易选择耐药


高剂量少次数给药可避免耐药
如氨基糖苷类应一日一次给药

如氟罗沙星半衰期9-13h,只需每日一次
注意抗生素后效应(PAE)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指当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 在一定时间内,细菌仍能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 这是一种非致死性损伤。 原因:①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结合(如ß-内 酰胺类与PBPs的共价键结合,氨基糖苷类与细 菌核糖体的结合);②促白细胞效应:抗生素 使细菌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与杀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