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
大约6000年前,欧亚大陆草原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家马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
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
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沾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
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得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
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
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
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
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 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献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
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 选自《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最初只是人类猎取的食物,后来野马驯化为家马后才为中原农耕区耕地所用。
B.大宛的“汗血马”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它的出现深受欢迎,即刻取代了蒙古马。
C.蒙元域外良马除了“汗血马”,还有大量进入中原的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的“大西马”。
D.元仁宗即位后,禁止商人远赴西亚购取“西马”,主要是因为购取“西马”花费巨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其中主要阐述了马匹引进、功能的转变过程。
B.文章在论述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例证法,通过具体的史例,使所论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马匹引进的过程,显示了马匹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D.对于马匹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归结出了它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武灵王没有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前,马匹只是作为驼畜而没有用于骑乘。
B.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大宛,可见“汗血马”的名贵及马匹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
C.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与元朝马匹、年例的往来,实际上是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
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
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三是凸显育人特质。
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
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
两者孰轻孰重,毋
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3)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戎装在身
孙晓青
北京正是盛夏,我却想到一个冰雪世界的故事,但愿能给酷暑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2001年冬天,解放军某部机炮一连奉命开进帕米尔高原,在海拔四千三百多米的红其拉甫边防一线扎营。
山沟里流淌下来的水冰冷刺骨,战士们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头发沾水结冰,没几天手便皴裂了。
可军装却不能不洗,巡逻执勤,摸爬滚打,作训服容易脏,洗起来手生疼。
连里有个新兵小吴,来自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一个侗族之家,个子不高,长着一张娃娃脸,小号军装穿在身上还显大。
看到战友们为洗军装打怵,小吴不禁想到家乡人劳作时常戴的一种胶皮手套。
十八岁生日那天,他给家里打电话,父母不在,电话是小姨接的。
“老二,今天是你的生日,想吃点什么好的,姨给你寄。
”小吴在家排行老二,家人之间不称姓名,都这么“老二、老二”地叫他。
“小姨,部队伙食不错,别寄吃的,能不能给我寄点手套?”
小姨很敏感:“是不是很冷?”
小吴把情况简单说了说,但是没提零下30摄氏度的事。
他觉得,提也没用,家乡人想象不出那是个什么滋味。
小姨说:“没问题,我马上给你买副皮手套寄去。
”
戴的那种防水的。
”
小姨感到好奇:“你们当兵的戴这种手套干什么?”
小吴解释说,山上很冷,洗衣服时先戴上线手套,再套上这种胶皮手套,手就不会皴了。
小姨笑着答应了,但马上又被一个数字吓着了:“九十双?你要那么多干什么?”
“如果太少,这个用那个用,很快就会坏掉,我想送给全连每人一双。
”小吴的父母外出在广东打工,家里并不富裕。
小姨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老二,你长大了。
”
十多天后,九十双胶皮手套加急寄到红其拉甫。
在连队,小吴最佩服黄排长。
他有颈椎病,家里寄来的偏方草药,都是排长帮他敷;他的字写得不好,也是排长给他布置作业,让他每天端端正正写五百个字;排长不仅自学英语,还经常推荐好书,在排里发起“写日记、看好书”活动,要求大家利用训练执勤的间隙,学一点有用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排长的影响下,小吴有了学习的紧迫感,自费订了四种杂志,打算退伍后继续上学,多学知识。
父亲得知他的这个想法后很高兴,来电话说:“老二,你想念书我支持,我再去广东打工,给你挣出学费来。
”小吴回答:“爸,从当兵那天起,我就决定将来自己挣钱,自己攒学费。
”父亲一愣,继而也像小姨那样,在电话上说了一句“老二,你长大了。
”
当时,小吴的哥哥在湖南省怀化市上农校。
为减轻家中负担,小吴当兵后,经常往哥哥的银行卡里打钱,哥哥很感激,不止一次地表示:将来我成功了,一定加倍补偿。
小吴说:“哥,偿什么,我没有失去什么呀!”他把这事讲给黄排长听,排长同样表扬他说:“小吴,你真的长大了。
”
小姨、父亲、排长都这么说,这让陶醉于自己“长大了”的小吴很自豪。
当兵以来,他的身高从一米六三长到一米六六,可军装还是显得有点大,而且那张圆圆的娃娃脸,笑起来还是一副孩子样。
我端详着这张纯真可爱又黑里透红的士兵面孔,仿佛读出了一名士兵成长的印记。
像小吴这样的年轻士兵,我在南疆边防见过许多。
高原艰苦,斗争复杂,无论翻山越岭巡逻,还是爬冰卧雪潜伏,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家常便饭;有时参加国防施工,一些三四十岁的精壮民工都不愿干的重活,却被这些看起来还是孩子的士兵扛在肩上。
这不能不让我思索:他们的信念、意志、力量、勇气究竟从何而来?这些士兵,入伍前大多是农家子弟、青年学子,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山村、一片平原或者一座小镇上,尽管他们也知道国家这个概念,但是未必清楚自己与国家的关联。
然而一旦穿上军装,来到边防,他们就像换了一个人,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懂事了,成为和平生活的守望者,国家安全的保卫者。
他们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转变:从农民的儿子、工人的儿子、教师的儿子、干部的儿子、商人的儿子,成长为国家的儿子。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小吴,但我始终记得这个喜欢说自己“长大了”的可爱的小兵,记得他穿着那套有点大的军装努力做出成熟的样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冰雪世界”的故事开篇,寓指帕米尔高原的恶劣气候。
“清凉”一词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奠定了本文伤感的基调。
B.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遣词用句颇有匠心。
“小吴的父母……家里并不富裕”看似闲笔,实际上若删减此句的话,文章的表达效果便大打折扣。
C.文中的小吴是一位纯真可爱的战士。
他用节省下的津贴贴补哥哥,拒绝了哥哥许诺的加倍补偿。
在他看来,兄弟之间的情谊比金钱更重要。
D.作者善于使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文中小吴“有点大的军装”和不高的个子、稚嫩的娃娃脸形成了反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姨、父亲、排长都对小吴说“你长大了”,但含义各有不同。
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小吴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běn chā,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以出,筑东南长堤。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zhí,摘取)其表语,并媒蘖(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属.文日数千言(属:连缀,写作)
C.使者发币.于官吏(币:金钱)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全:保全)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B.苏轼成年即已博学精通经传历史,后来读《庄子》,产生共鸣。
C.欧阳修见了苏轼的考场文章和求见信,大为赞赏。
D.“黄州—惠州—琼州”的苦难曲折的经历,反倒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情怀。
4)翻译下面的句子。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騁怀,足以极视听之候,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②所以
..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借指音乐)②不知老之.将至(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①夫人之相与
..怀抱(从……中取得)
..,俯仰一世(相交往)②或取诸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流觞曲水,三月三日人们举行祓禊(fú xì)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在消灾降福。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亦或有他用,《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献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
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选择题
6.下列对所学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良有以.也:原因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已经
D.夫子哂.之:笑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在复兴路上的老字号们,要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在增加创新能力,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下足功夫,更要做强做优品牌
B.“霸座事件”发生后,铁路部门虽然将“霸座者”列入黑名单,处以火车票禁售令和罚款,但违规成本太低导致此类现象难以遏制。
C.新一线城市正在通过提高人才服务质量、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增加人才奖励金额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吸引优质人才的力度。
D.近几年来,电子商务技术突飞猛进,消费者也越来越多地将视野从传统商务转移至电子商务,2017年中国网购人数超过4亿人左右。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巴金早期的作品的确不算精美圆熟,特别是包括《家》在内的早期小说,不属于那种可以反复去推敲细读的作品,但,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很能抓住读者的心。
A.其善于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
B.其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善于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
C.其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善于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
D.其单纯、朴素、流畅,激情充溢,以情动人,善于用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动势强烈的句式以及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汇造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氛围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青苔.(tāi) 目眦.(zì) 沼.泽(zhǎo) 叱咤.风云(zhà)
B.拊.心(fǔ) 满载.(zài) 譬.如(bì) 妖童媛.女(yuàn)
C.船舷.(xián) 说.服(shuō) 横亘.(gèn) 不可估量.(liáng)
D.猗.郁(yī) 垝.垣(guǐ) 绯.红(fěi) 敷衍塞.责(sè)
10.下面是四种不同情境的讲话,且都与“笑”有关,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初次见面时的讲话: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
B.再次遇到朋友的讲话: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
C.接受别人礼物的讲话: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
D.在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凶手被抓捕,正气得弘扬,愿我们的英雄含笑九泉。
四、名句默写
11.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2)故木受绳则直,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