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word教案(2)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导学案2 北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导学案2 北师大版【预习案】一、知识链接:作者及作品简介: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2、背景资料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
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
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二、预习自测:【课前预习要求】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咂()棘()烧灼()公顷( ) 报酬()铁锨()广袤( ) 罂粟( ) 模()糊2、解释下列词语。
辗转反侧:集思广益: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案】一、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梳理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2、三次购买土地,作者祥写的是哪一次?你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帕霍姆的贪婪欲望的?3、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六英尺”?4、讨论小说的主题。
5、课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三、拓展提升: 谁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但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案】一、当堂检测: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著名作家,请你对他和他的作品作简单介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 北师大版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收获平台一、认真读读下列词语,然后把词语用正楷抄写两遍在下列方格内。
糊口积攒集思广益广袤罂粟花熠熠发光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尽管害怕死亡,他还是没有停住脚步。
“我已经跑了这么远一段路,如果再停下来,他们会说我是个傻瓜的。
”他心里想。
于是他继续跑下去。
离山丘越来越近,而且已经听到巴什基尔人的喊叫声。
这喊声更灼疼了他的心。
他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跑去。
太阳离地平线不远了。
烟雾中的太阳看上去大大的,红红的。
残阳如血,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他离目标仅有咫尺之遥了。
帕霍姆已经能够看到山丘上的人们正在向他招手,敦促他加快速度。
帕霍姆鼓起最后一点力气,向前疾跑。
他弯着腰,以免向后倒去。
就在他到达山顶的一刹那,天空突然一下黑了下来。
他又抬头看了看天空——太阳已经落山了!他大喊一声:“我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了。
”他正准备停下脚步,却突然听到巴什基尔人仍在对着他呼喊。
他这才意识到:尽管从他所处的低处看去太阳似乎已经落山,但是山丘上的人们还能看到太阳。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山顶跑去。
上面仍然很明亮。
他来到山顶,看到了那顶帽子。
在太阳落山之前,那位头领两手叉着腰,大笑起来。
帕霍姆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大喊一声,双腿一软,身体向前一扑,用手去拿帽子。
1、从以上的文段中,你认为帕霍姆是一个怎样的人?答:2、本文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试就这一段简要分析人物内心的发展变化过程。
答:3、帕霍姆最后用生命代价换来的结局,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答:⊙发展空间家园落日莫怀戚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
此时起了风。
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2、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2、难点是小说主题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教学方法圈点、批注;提问、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谁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但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让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二、新授、题目解说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2、作者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
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
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
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
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word教案 (2)
第五单元《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第1课时)教案课前预习:1.搜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通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3.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写其故事梗概。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评价任务:1.抓住文章,反复推敲文章结构安排,理清层次。
2.能正确评价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欲望是否恰当,并展开讨论与分析。
3.能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4.分析帕霍姆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不可取,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如果免费送给你你最喜欢的东西,你希望能得到多少?可能有很多同学会说,越多越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丢掉性命的课文。
(板书课题、作者)2.题目解说: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请反复读一读,体会一下以问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点拨:从问句的语气效果考虑读者的感受。
(文题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3.简介作者、背景(学生展示)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等。
背景: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
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
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小组内相互交流。
2.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3.小组交流积累的生字词。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积攒.铁锨.贫瘠.广袤.咂.棘.灼.罂粟..咫.尺辗.转②词语释义。
语文北师大九年级下册《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3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深研精思,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及结构。
难点:延伸拓展,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写其故事梗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大海。
生命也许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拼博的过程。
在这过程里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
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价值。
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散行板书〕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二、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后来又几度出国游历考察。
这一切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910年10月他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萨克》、《安娜•卡列尼娜》、《魔鬼》、《复活》等等。
(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三、文本赏析(一)课文分析。
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列出问题。
(投影或板书)(1)比较标题: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 B.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思考: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而课文为什么选择第2种?(2)进一步比较分析标题:结合课文,思考:A.他需要多少土地? B.他想要多少土地? C.他能要多少土地?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小组或个别指导。
语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深研精思,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及结构。
难点:延伸拓展,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媒体准备】用电脑编辑制作相应的课件(用WORD或POWERPOINT编辑)。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写其故事梗概。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全文的思想感情,完成“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主题方向提出的导语。
〔示例〕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
关于人曾有过许多定义,有一个定义你也许会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动物”。
对于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大海。
生命也许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拼博的过程。
在这过程里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
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价值等等。
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散行板书〕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设计说明】导语是一节课的序曲,起着确定基调、引发兴趣、营造气氛等等方面的作用。
优秀的导语应该是有具体情境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的。
因此,每位教师都将有最适合自己教学需要与情境的导语,这里提供的只是一个参考。
二、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案.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课型:主读课文上课时间:2013年4月8日作者:陈于单位:枣庄十五中东校《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2课时)课前预习:查阅生字词、作者相关资料,及本课的原文。
阅读文章标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并简要分析、赏析。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托尔斯泰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根据重点词句概述寓言内容,能准确地复述故事。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3、感悟寓言,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模式:“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悟导入】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不过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之为非分之想、妄想。
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让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预习展示】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1、走近作者: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重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背景资料: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
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
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人们需要多少土地?北京师范大学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册
人们需要多少土地?北京师范大学版九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册《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是一部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短篇小说。
讲一讲来自西西伯利亚的雄心勃勃的农民帕科姆的故事。
以下是边肖编制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册,请学习参考!《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献知识;整体把握小说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分析人物的特点。
教学困难独立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进口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和希望,但有些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之为疯狂的梦想和妄想;我们今天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是关于欲望的。
欲望多少才合适?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评论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是否有一种对土地作为生存手段的正当欲望。
心理测试:测试你对果汁的金钱欲望。
第二,新拨款1.主题解释题目是一种提问形式,启发人们思考:帕霍姆对土地的需求,也就是他的欲望有多大?2.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一个名叫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贵族庄园。
童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个能给每个人带来快乐的小绿棒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读书时,对卢梭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离开大学后,年轻的地主托尔斯泰试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没有被农民理解。
这一经历后来反映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7)中。
20世纪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第一部小说《童年》 (1852)生动地描绘了小英雄伊尔谦耶夫淳朴而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孩子,聪慧、敏感、热情、爱自我剖析的精神成长过程。
它与后来的作家写的《少年》和《青年》形成了一个自传三部曲。
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场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
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山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需要多少土地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人需要多少土地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是一部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同名经典短篇小说。
讲述一个颇具野心的西西伯利亚农民帕科姆外高加索的故事。
以下是整理的一个人多少土地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爱戴大家借鉴与参考!《一个人需要多少农村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正文篇章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探求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深研精思,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及结构。
难点:延伸拓展,结合自身集体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诗意。
【媒体准备】用电脑主编制作相应的课件(用WORD或POWERPOINT编辑)。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原文。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情节,概写其故事梗概。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概要的思想感情,完成“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主题方向提出的导语。
〔示例〕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人则的看法也是一样的。
关于人更曾有过许多定义,有一个定义你也许能够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动物”。
对于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波涛。
生命只不过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驾者拼博的过程。
在这过程里我们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
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若非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资产价值等等。
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了不起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用地》。
《一个人可能需要多少土地》全文阅读从前有一个农民名叫帕霍姆,为了养家糊口,他辛勤劳动,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
他一直和四邻一样贫困。
“尽管我们从小就在土地上自幼耕耘,但我们农民由此看来仍将一无所有。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word教案 (1)
第五单元《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第2课时)教案一.复习导入1.检查生字词和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情况。
2.导入: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本文的情节,分析了帕霍姆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来分析讨论小说的主题和帕霍姆死亡的原因。
二.交流探究(一)赏析课文,归纳小说主题。
2.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
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
2.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师提示:以“我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依据”的形式来展示。
学生自由发言:生1:我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批判、嘲讽贪得无厌,依据是:主人公对土地的欲望不断膨胀,表明其贪欲无止境。
土地不过是一种象征,却也是人性欲望的深坑;如果到了深坑边能止步,也许不至于出现后面的惨剧,这正是他太贪心的表现。
结局特地点明六英尺就是对贪得无厌者的辛辣、强烈的嘲讽。
生2:我认为小说的主题是表现真正男子汉的独特个性,依据是:他的贪婪并不是毫无节制的,当发现走得太远后,宁可土地不对称也立即直接掉头,并不断自责自己贪心。
说明他最终控制了自己,不失为一个男子汉。
他为实现自己的计划返回时不断奔跑,文中一共出现九次“跑”。
甚至当面临死亡的恐惧时,他仍没停步,这正是男子汉的表现。
当他到达山顶的最后一刻,他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用最后的力气向前一扑,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以头领感叹:这是个男子汉。
生3:我认为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批判、嘲讽过分贪婪,但也客观地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依据前面两个同学所说。
生4:我认为小说的主题主要是肯定,同时告诫人们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依据是:主人公对土地的追求,如果从现实说,无论改变贫穷还是想多种麦子都无可厚非;如果从象征说,主人公对财富的追求也属正常;关键是不要过度,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主人公已经实现梦想,得到土地,只是超越了个人的极限。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1.掌握文学常识,了解白朴的创作背景及其代表作的主要特点;2.理解小说的主题意义和情节发展,理解“土地”是意识形态的载体;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平等、公正、安全的社会需求。
2. 教学重点1.解读白朴的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2.分析“土地”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平等、公正、安全的社会需求。
3. 教学难点1.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教学过程4.1. 导入1.学生思考问题:“你认为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才能生活自在?”2.随机选几位同学回答并给出理由。
3.简短介绍白朴的创作背景和其代表作品。
4.2. 阅读讲解1.学生独立阅读《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2.统一阅读并听课讲解;3.梳理故事情节,解析主人公辛苦种地、被剥削的真实遭遇,探讨“土地”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及小说的主题意义。
4.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喜美娴为什么会询问陈阿妹要买几毛钱的土地?2.为什么陈阿妹不同意她的要求?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体会到什么?4.4. 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收获,解答问题和意见建议。
5. 作业1.阅读小说,写下读后感,并在课堂上阅读并分享。
2.分析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什么是对自己来说必要的土地。
二、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关于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课程,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讨论、思辨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土地”的重要性和小说的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成功的一点是采用了多种方式,例如:1.导入环节设置问题引入,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阅读讲解环节通过详细的文本解析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意义和情节发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语文北师大九年级下册《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2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旨。
2、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
3、欣赏作品的生花妙笔,积累词语,名句。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体;2、教学难点是如何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教学方法阅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不论贫富、美丑,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精神天空。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
二、新授1、作者简品: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863---1869年,创造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完成了他创作历程中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经12次修改,完成第二步里程碑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889---1899年,创作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2、背景资料: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
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
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3、题解: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向人们提出疑问,揭示了主人公在土地方面的贪得无厌。
4、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和老师、同学交流。
5、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
三、布置作业1、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反复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第二课时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课文,并讨论下列文题:1、对于主人公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句子有哪些?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并进行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备课全方案 北师大版(通用)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如果有人问你,“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你当然会说,越多越好。
是啊,人,最难满足的就是欲望。
“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当巨大的物质诱惑摆在面前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适可而止呢?《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说得好:“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一个人时刻都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才不会被欲望所淹没。
读了本课,你就会更深地懂得这个道理。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雇(gù) 广袤.(mào) 罂.粟花(yīng) 熠.熠发光(yì) 荆棘.(jí) 积攒.(zǎn) 灼.疼(zhuó) 敦.促(dūn) 陌.生(mò) 辗.转(zhǎn) 贫瘠.(jí) 贪婪.(lán) 咫.尺(zhǐ)2.多音字chèn(称心) chù(到处) lēi(勒紧) zhuǎ称处勒n(转告)chēng(称呼) chǔ(处女) lè(勒石) 转 zhuàn(转动)zhuǎi(转文)3.形近字喘chuǎn(喘气) 勒lè(勒令) 燥zào(干燥)惴zhuì(惴惴不安) 靳Jìn(姓靳) 躁zào(急躁)4.词语释义集思广益: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做到最好。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咫尺之遥:比喻距离很近。
与众不同:跟别人不一样。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广袤:广阔,宽广。
诱惑:吸引,招引。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灼:火烧,火烫。
敦促:恳切地催促。
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作家。
出身贵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参加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后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同一时期还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引起文坛的广泛瞩目。
语文北师大九年级下册《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2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旨。
2、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
3、欣赏作品的生花妙笔,积累词语,名句。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体;2、教学难点是如何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教学方法阅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不论贫富、美丑,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精神天空。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
二、新授1、作者简品: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863---1869年,创造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完成了他创作历程中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经12次修改,完成第二步里程碑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889---1899年,创作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2、背景资料: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
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
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3、题解: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向人们提出疑问,揭示了主人公在土地方面的贪得无厌。
4、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和老师、同学交流。
5、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
三、布置作业1、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3、反复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第二课时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课文,并讨论下列文题:1、对于主人公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句子有哪些?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并进行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导学案2 北师大版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预习案】一、知识链接:作者及作品简介: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
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2、背景资料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
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
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二、预习自测:【课前预习要求】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咂()棘()烧灼()公顷( ) 报酬()铁锨()广袤( ) 罂粟( ) 模()糊2、解释下列词语。
辗转反侧:集思广益: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案】一、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梳理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2、三次购买土地,作者祥写的是哪一次?你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帕霍姆的贪婪欲望的?3、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六英尺”?4、讨论小说的主题。
5、课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三、拓展提升: 谁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但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案】一、当堂检测: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著名作家,请你对他和他的作品作简单介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备课全方案 北师大版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如果有人问你,“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你当然会说,越多越好。
是啊,人,最难满足的就是欲望。
“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当巨大的物质诱惑摆在面前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够适可而止呢?《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说得好:“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一个人时刻都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才不会被欲望所淹没。
读了本课,你就会更深地懂得这个道理。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雇(gù) 广袤.(mào) 罂.粟花(yīng) 熠.熠发光(yì) 荆棘.(jí) 积攒.(zǎn) 灼.疼(zhuó) 敦.促(dūn) 陌.生(mò) 辗.转(zhǎn) 贫瘠.(jí) 贪婪.(lán) 咫.尺 (zhǐ) 2.多音字chèn(称心) chù(到处) lēi(勒紧) zhuǎn(转告) 称处勒chēng(称呼) chǔ(处女) lè(勒石) 转 zhuàn(转动) zhuǎi(转文) 3.形近字喘chuǎn(喘气) 勒lè(勒令) 燥zào(干燥)惴zhuì(惴惴不安) 靳Jìn(姓靳) 躁zào(急躁)4.词语释义集思广益: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做到最好。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咫尺之遥:比喻距离很近。
与众不同:跟别人不一样。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广袤:广阔,宽广。
诱惑:吸引,招引。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灼:火烧,火烫。
敦促:恳切地催促。
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作家。
出身贵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参加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后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同一时期还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引起文坛的广泛瞩目。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word说课稿
教材分析我所教学的课文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第五单元是以“精神家园”为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人的本性的了解和熟悉,和对人性的弱点的试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
2.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访小说的主题。
3.欣赏作品处置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进程和方式1.朗诵2.品读3.讨论点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2.难点是小说主题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已经具有必然的理解、分析能力,何况课文浅显易懂,又有引人入胜的故情形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易于理解。
本文很长、脉络清楚,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地读然后复述课文,培育语感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拔启发,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教法假想按照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朗诵、品读、讨论点拨、质疑探讨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在教学进程中,力求表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复述为本,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小说教学,读尤其重要。
对字词的积累,我采用检查预习的办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碰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
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式。
在冲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了讨论法。
比如“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这一问题上,能够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试探的功效转化为全组同窗的功效,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缘,拓宽学生的思路。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的踊跃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腕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硕的教学情景,营造气氛,使学生融入情景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第1课时)教案
课前预习:
1.搜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通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3.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写其故事梗概。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课时安排:2课时
评价任务:
1.抓住文章,反复推敲文章结构安排,理清层次。
2.能正确评价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欲望是否恰当,并展开讨论与分析。
3.能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4.分析帕霍姆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不可取,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如果免费送给你你最喜欢的东西,你希望能得到多少?可能有很多同学会说,越多越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丢掉性命的课文。
(板书课题、作者)
2.题目解说: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请反复读一读,体会一下以问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点拨:从问句的语气效果考虑读者的感受。
(文题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
3.简介作者、背景(学生展示)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等。
背景: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
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
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小组内相互交流。
2.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3.小组交流积累的生字词。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积攒.铁锨.贫瘠.广袤.咂.棘.灼.罂粟
..咫.尺辗.转
②词语释义。
广袤:广阔、辽阔。
咂(zā):用唇吸;呷。
棘(jí):泛指有刺的草木。
灼(zhuó):烧;烤。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与众不同:不同于一般。
4.再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
⑴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叙述了怎样的故事?
(小说叙述了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故事)
⑵理清小说的情节,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每个情节的主要内容。
开端(1-3):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4-10):帕霍姆两次买地
高潮(11-54):帕霍姆第三次买地贪得无厌,想用脚尽力丈量大片。
结局(55-64):帕霍姆精疲力竭悲惨死去,仅得埋葬之地。
三、细读分析,交流探究
1.比较分析标题。
师问:本文的题目是“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如果改为“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会不会更好,你觉得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生1:课文的题目更切合文章内容。
“一个人”既包括了帕霍姆这样一个人,又包括我们读者,在称呼上更具情感意味,更富有启人深思的力量,通过帕霍姆德尔故事引发共鸣,从而深切地思索个人的生命意义与追求。
生2:若以“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为题,则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思索与感触。
师投影:结合课文,进一步分析标题。
思考:①他需要多少土地?②他想要多少土地?③他能要多少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生活情况(财产)心情(结果)
①需要多少土地
②想要多少土地
③能要多少土地
(学生分析交流,师生评点。
评点标准:故事完整、叙述条理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流畅等等。
)
明确:①五十公顷属于自己的土地心中充满欢乐
②生活比以前强十倍不满足,苦于自己土地太少
③想获得比以前多十倍的土地死亡,获得了六英尺的土地
2.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情节,把学生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小组,分别说一说,从这个情节中你看出帕霍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勾画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这属于什么描写方法,并作适当分析。
点拨:从情节中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句子,并概括出性格特点,尽量用文中词语。
提示:(__ 中)我认为帕霍姆是一个___ 人。
从文中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或表现了他________ ________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师作个别指导。
)
组1:(开端中)我认为帕霍姆是一个勤劳、有理想的人。
从文中“尽管我们从小在土地上耕耘,但我们农民到头来仍一无所有。
只要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为了改善生活,一直梦想着拥有自己的土地,是个有理想的人。
组2 :(发展中)我认为他是一个热爱土地的人。
从文中“当他去耕地或者察看庄稼、草地的长势时,心中充满了欢乐。
那里生长的青草与盛开的鲜花都与众不同。
”表现了帕霍姆拥有土地的快乐。
组3:(高潮中)我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
从文中多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
我认为他是一个为了目标,全力以赴,不怕吃苦的人。
从文中一些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
组4:(结局中)我认为他是一个贪心的人,但能够反省自己。
从文中“如果我刚才不那么贪婪,该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办啊。
”这些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
四.反思总结
师:本文以帕霍姆的美好生活开始,以最后的死亡而结束,显然是一个悲剧。
读完后你有何感悟?
生:有所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只能是自食恶果。
小结:这节课我们梳理了本文的情节,分析了帕霍姆的形象,明确了本文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批判、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结合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熟悉小说的内容和体会小说主旨。
2.参看下面的提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像,写一段故事。
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
板书设计: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列夫·托尔斯泰
开端(1-3):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4-10):帕霍姆两次买地
高潮(11-54):帕霍姆第三次买地贪得无厌,想用脚尽力丈量大片。
结局(55-64):帕霍姆精疲力竭悲惨死去,仅得埋葬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