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产权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2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袁伦渠1林原2(1.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100044; 2.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101149)摘要: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逐步分化出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发展历史已逾二百余年。
本文回顾了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简叙了古典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在劳动经济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他们对劳动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贡献。
本文还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经济学及其科研与教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形成;发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劳动经济这门学科从萌芽到产生、发展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一、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1、古典经济学家将劳动和工资问题作为经济理论的重要部分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萌芽和产生与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地关系。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古典经济学产生、发展和完成的时期,古典经济学派将劳动和工资问题作为经济理论的重要部分。
早在二百多年前,以英国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就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劳动与工资问题做过深入的论述。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明确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1],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商品时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尺度。
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更明确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并提出了“工资、利润、地租”三位一体的分配形式。
李嘉图认为,“如果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那么,劳动量每有增加,就一定会使在其上的施加劳动的商品的价值增加,劳动量每有减少,也一定会使之减少”[2]。
因为劳动是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工资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每个经济学家都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所以长期以来劳动经济理论一直是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经济学原理
劳动经济学原理劳动经济学原理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的分配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决定、劳动生产率、劳动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围绕劳动经济学原理展开讨论。
1.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关系劳动供给是指愿意参与工作并且有能力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数量。
劳动需求是指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劳动市场的均衡状态。
当劳动供给量大于劳动需求量时,劳动市场会出现失业问题,工资水平可能会下降。
而当劳动供给量小于劳动需求量时,劳动市场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工资水平可能会上升。
2. 劳动力的价值与工资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所提供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等因素。
用人单位在决定工资水平时,会考虑到劳动者的价值以及市场需求。
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工资水平与劳动者为企业创造的边际产出成正比。
边际产出指单位劳动力增加时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因此,劳动者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将有助于提高其边际产出和工资水平。
3.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等方式实现。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以及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工资水平的可能性。
4. 劳动组织与劳动力的权益保护劳动组织是指由劳动者自发组成的,代表他们维护劳动权益的组织。
劳动组织的目标包括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等。
劳动组织的活动对于确保劳动力的权益保护和维护劳动市场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劳动组织的运作中扮演着监管和协调的角色,以确保劳动力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劳动条件和权益保护。
总结:劳动经济学原理涵盖了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决定、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平衡是维持劳动市场稳定的关键。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与劳动者的技能和市场需求有关,工资水平与劳动者的边际产出成正比。
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力产权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收稿 日期 :0 8—1 2 20 2— 0
作者简介 : 军松(94一 , , 姜 1 6 )男 湖南薪化人 , 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 , 主要从事镧度经济学 、 法经济学和中国土地制度等领域 的研究。 ① 文中人民公社指的是农村人民公社 , 特区别于城市人民公社。
权所有者 应当更多地分 享企业 因协作形成 的集体力而 产生
( 劳动 力产权 性质分析 二)
根据产权的一般理论 , 笔者认 为 , 劳动力 产权就是 人们
在交易过程中关于劳动力所有权及其派生 的使 用权 、 支配权 ( 控制权 ) 和收益权 ( 剩余索取权 ) 一系列权 利的总称 。由 等 此可知 , 劳动力产权既是因劳动力使用而形成 的人与人之间 的一组权利束 , 也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进行界 定 和调整的制度规范。劳动力产权与其他产权一样 , 具有产
权 与物质资本产权相 比, 具有 自身独特 的性质 , 它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相关观 点存在偏颇之处。鉴此 , 笔者从 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人
民公社劳动力产权问题略作论述。
一
、
劳 动力产权 问题 的一般分 析
( ) 一 产权 的基本含 义
究 目的出发对产权概念进行界定 , 但这并不影 响学者们的学
产生的原因、 构成和效率, 并指 出劳动力产权残缺是人 民公社 失败的经济原 因。人 民公社 时期 劳动 力产权主体在
与 国家博弈 中有着 自身的行 动逻辑。
关键词 : 人民公社; 劳动力产权; 经济效率; 制度经济分析
中 图分类 号 :19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1 58 (09 0 09 0 F2 A 10 — 9 120 )4— 07— 5
劳动力产权概念辨析
劳动力产权概念辨析人权是人类对自身本质的一种确认,而产权是基于财产的权利;人权是产权的终极根源,而产权则是人权的现实实现。
现代社会通过文明规则对产权进行界定,本质上就是对人权的一种具体化,体现了人类自我驾驭能力的提高。
一、人权与产权(一)两者的本质。
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但各种定义的核心都是人的自由、平等以及生存发展的权利,即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人权包括“应然人权”和“实然人权”两个方面。
前者具有三个层次:一是设立人权概念的旨意应在于人的生存、进步和发展;二是人在各方面应受尊重和保障而享受的权利;三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应承担实现人权的义务。
后者则是人们在特定的法律制度下实际享有的权利,因其是人们切身享有的权利,故可以称之为“身上的人权”,是对现实人权状况的一种描述。
人权的范围非常广泛,就人作为具有理性和社会性、能够从事劳动的高级生命来看,人权具体包括生存权、人格尊严权、劳动权、自由存在权(行动与思想言论自由)、平等发展权等。
产权与人权一样,也是人的一种权利,不同之处在于产权不是一种天然的权利,它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财产的占有关系或占有权利,是一种现实性的权利。
刘诗白指出,财产涉及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物或对象,确切地说,财产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对物的排他的占有关系。
也就是说,财产与权利之所以不可分,就在于财产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权利关系。
产权关系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反映的是由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相互间认可的行为关系,它的本质是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对财富的种种权利。
任何经济交换都是一组权利的互换,而产权明确界定则是交换的前提条件。
产权明确界定,首先在于明确所有者的权利,这是市场经济中通行的规则。
而且,在外部性领域和交易过程中也产生了进一步界定产权的经济上的要求。
(二)两者的联系。
一方面产权是人权的自然延伸,是人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名词解释:劳动力: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很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
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指人的劳动力;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通常以法律或法规形式颁发,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的比率。
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失业: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形成劳动人口相对工作岗位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
非力普期曲线:在长期内,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曲线。
拉入型流动:劳动力流入地区或岗位因为有较高的工作生活条件、收入水平和较多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劳动力外流。
雇主歧视: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力存在偏见,在雇用劳动力时倾向于选择自己偏好的群体,或将较好的职业分配给这些群体,或者支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歧视:某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就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晋升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劳动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p4)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p38)3.劳动力市场需求:就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半度愿并能雇用的劳动量。
(p80)4.劳动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p93)5.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减少一单位劳动要素资金投入所减少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作边际产品。
(p93)6.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
(p135)7.通常平衡分析:实地考察所有市场的平衡的创建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市场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平衡问题。
(p135)8.“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
其图形称之为“收敛型蛛网”。
(p143)9.“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为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
如此,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
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
(p145)10.“蛛网平衡条件”:这种趋向于均衡点的波动就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通过供需自发性地调节同时实现的,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称作“蛛网平衡条件”。
(p145)11.“蛛网不平衡条件”:因为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使工资和劳动力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距均衡点越来越离,平衡不可能将再恢复正常。
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看作就是“蛛网不平衡条件”。
(p146)1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
劳动经济学重点内容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题(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时间比率,随年龄的整张呈周期性变动的轨迹4.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所考察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综合,而不论其有无就业意愿和就业资格5.现实劳动力资源:指蕴藏在所考察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6.一级劳动力:指男性,他们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从而其参与率相对比较稳定,或者说对经济周期反映不灵敏7.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她们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有较灵敏的反映8.请解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答: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替代效应大,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正相关;当工资率超过某一点后,人们倾向于提供较少的劳动,而享受更多的闲暇,劳动力供给与工资率为负相关关系9.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哪些?答: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深浅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第三章1.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组织内部劳动力在不同职位中的配置方式和规则2.劳动力市场均衡怎样实现?答:静态均衡:单一市场:愿意劳动力供给等于愿意劳动力需求。
多维市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基本相等。
动态均衡: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与需三者的互动作用下实现的静态均衡3.请用劳动力需求的有关理论对现实中国较高的失业率进行解释答:4.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微观因素: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利润量法定劳动时间的长短宏观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第四章1.劳动力市场(广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2.职业: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岗位与活动,通常要求劳动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3.劳动权:劳动者进行劳动从而取得劳动报酬或者其他合法收入的权利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有哪些?答:经济因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非经济因素组织性要素,指工会、政府以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社会性要素,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5.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有哪些?答:公平竞争原则劳动者权益保护原则保护儿童原则残疾人就业原则最低工资原则反垄断原则非歧视原则第五章1.劳动力流动: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工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徙和流动,它是劳动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的基本现象2.刘易斯模型:理念:线代工业部门只要保持一种高于农村工资率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从传统农业部门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具有完全弹性。
2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2
劳 动 经 济 学一、名词解释1、科学.2、动力止所需要支出的全部费用。
3、费用,包括:①生产费用 ②教育费用 ③医疗费用 ④社会公共开支。
4、特定劳动力过程中所减少的收入。
包括①工时损失费②受教育的机会成本5、凡是用于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和提高生产资料质量的投资叫6、7、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8、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总体。
9、力资源数,它等于从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10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11各地区之间的分配.12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由此获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13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4地组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合理处理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物质技术条件之间关系的组织形式。
15对企业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配劳动者从事某一局部的生产工作,实行劳动专业化。
16作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某种整体性的工作。
17生产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劳动消耗量标准,或在单位时间内预先规定的完成合格产品数量的标准. 18,国家或企业所规定的定额标准的高低程度,劳动定额水平是劳动定额的核心。
19、 定员水平是定员工作的核心,就是各类人员数量的宽紧程度。
20、场地,它是由一定的场地面积、机械设备以及其它辅助设备组成的。
21就是要正确处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23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班轮流进行生产。
24、 时间:它产生的背景是失业问题严重,社会要求就业的人员大大超过了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在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不少妇女参加工作以解决生活困难,而她们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操劳家务.职工年龄老化,很多老年职工希望在退休前,有一个适应其体力衰退而减少工作时间的过程,有的国家劳动力,资源缺乏,采用这种制度可以鼓励妇女就业,缓和劳动力紧张的情况.25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26可以看作是对劳动者的一切权力,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它一切权利的保护.的保护.27所支出的全部费用。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体。
在适龄劳动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短期劳动力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往下走的趋势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P13图从图中可看到如下特点:1、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増后减2、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相交后,AP>MP3、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MPMPKLMRTS=技术系数:企业生产一定量某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比例。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工资弹性:%%WLE∆∆=计算题:WWLLEAABBBA∆∆=,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值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替代;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弹性值为负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那么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互补。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效应 纯收入效应: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 下,个人收入变动引起的工作时间的变化。 用公式表示如下:收入效应=△H/△ 用公式表示如下:收入效应=△H/△I。
工资率上升→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增加闲暇消费→ 工资率上升→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增加闲暇消费→ 减少工作时间
劳动力市场上的替代效应 当工资率上升时,由于闲暇变得昂贵, 人们用工作替代闲暇的现象。用公式表示为: 替代效应=△H/△ 替代效应=△H/△W。
(二)企业面对劳动力供给曲线
(1)大企业。图 (2)小企业。图
(三)行业面对劳动力供给曲线 图
劳动力供给量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 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 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 的变动,表现为条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
用需求理论推导: 推导的可能性? 用需求理论推导:(推导的可能性?) 需求: 需求: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 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需求规律: 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 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这种商品的价 格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 格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 反向变动关系。 需求曲线:表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 需求曲线: 线。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行为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能 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 工资率称之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工资率称之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劳动力供给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 家庭或个人。 如果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 把劳动力供给作为因变量,则可用函数关系来表 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 系,这个函数称为劳动力供给函数 系,这个函数称为劳动力供给函数。 劳动力供给函数。 S=f(X1,X2,X3,…..,Xn)(i=1,2,3……n) S=f(X1,X2,X3,…..,Xn)(i=1,2,3……n)
劳动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2.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3.劳动力供给:从性质上,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力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力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4.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5.工资谈判制度: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工市场上,劳资双方通过谈判,用均衡价格论来决定工资。
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的制度。
6.工资刚性:指劳动力市场上的货币工资水平向下浮动的可能性或工资向下变动的弹性非常低。
7.劳动分红:是指企业每年年终时,首先按比例提取一部分企业总利润构成“分红基金”,然后根据雇员的业绩状况确定分配数额,最后以红利形式发放的劳动收入。
8.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的失衡、文化结构的失衡、区域结构的失衡、年龄结构的失衡等许多方面。
9.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10.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
11.劳动力市场歧视:指那些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12.工资差别: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13.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劳动行为和劳动市场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它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下面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
一、劳动供给和需求1.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来自于劳动者,劳动力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
2.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劳动人口规模、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
3.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技术变革、劳动生产性、资本密集度等。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有效劳动力配置。
二、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1.失业: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2.隐藏性失业:指一些劳动者表面上没有失业,但实际上存在结构性失业或失业潜力。
3.劳动市场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因种族、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遭受不公平对待。
4.劳动力市场的契约问题:指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合同约束的难以实施。
三、劳动力市场的弹性1.工资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反应。
2.劳动力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工资变动的弹性反应。
四、技能与教育1.人力资本理论:指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2.教育与收入分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教育对于降低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五、劳动力市场的福利问题1.最低工资政策:国家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劳动权益。
2.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以减轻个体或家庭因意外和疾病等不可预测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3.劳动力市场的贫困问题:指一部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适当的就业机会,导致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R-C=QP-(1w+Kr)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O,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二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I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1*W=11W1+12W2+一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f,等产,劳动11-1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规模效应: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左上移动)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效应。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劳经复习资料第一章: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
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范围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范经济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
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
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
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
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名词解释:1. 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 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3. 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4. 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5. 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6.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7.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8. 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特点:1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学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2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需求所产生的需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
(第二章)派生需求: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劳动力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而不定式的,是一种派生性需求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规模效应:减少劳动雇佣使企业生产降低,劳动投入下降,工资率提高,产出水平降低,由此造成的劳动收入量减少的变动称为规模效应。
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19页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
鼓励企业采取灵活用工方式,如兼职、临时工等,以适应市场需求 的快速变化。
技能培训
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内部劳 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合作,激 发市场活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职位晋升困难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晋升往往依赖 于论资排辈和内部关系,而非员 工的能力和绩效,导致优秀员工 晋升困难。
跨部门流动受限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员工往往难以 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限制了员 工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配置 。
信息不透明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职位信息和晋 升机会往往不透明,员工难以了 解内部职位的空缺和晋升机会, 限制了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资源配置
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内部岗位转换和内部培训等方 式,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 的利用效率。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交易成 本
内部劳动力市场降低了企业与外部劳动力市 场的交易成本,包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 解雇成本等。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机会公平
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内部晋升和内部岗位转换等方式,为 员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实现了机会公平。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普遍性
内部劳动力市场在各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大型企 业和集团公司中更为显著。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形式
内部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为长期雇佣、内部晋升、内部岗 位转换、内部培训等。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率性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效率
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长期雇佣和内部晋升等 方式,提高了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进而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3.劳动力需求:在指用人单位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值。
5.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在静待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6.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7.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这种活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
8.机会成本: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
9.竞争性差别工资:由于劳动者个人素质或个人劳动技能差异产生的工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
10.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特殊素质或所处的特殊阶层而产生的工资水平方面的差别。
11.边际要素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12.摩擦性失业:劳动者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到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13.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1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动的。
15. 非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愿意接受先行工资水平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而形成的失业。
16.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17.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形成膨胀性缺口,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18.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生产必需投入生产要素,当要素价格提高时,便引起成本的增加,即使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没有出现过度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价格的上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产权
一、劳动力产权的定义
劳动力产权是在传统的资本产权中提出的,劳动力产权是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地位、权利、利益的总和,由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等权力组成。
劳动力产权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范畴:一是劳动力,二是产权。
所谓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产权是在一定界限范围内的行为权,而劳动力产权是劳动者对劳动能力所具有的排他性权利。
这种特定的产权由劳动力产权权能,劳动力产权权益和劳动力产权权责三部分组成。
劳动力产权权能是指劳动者对劳动力的权力或职能,也就是劳动者对其劳动力的支配权和占有权,在完整的劳动力产权中,劳动者要有自由支配权,即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能,使劳动力能在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满足自身效用的需求,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定价。
劳动力产权权益是指劳动力产权对其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得好处,它具体表现为实物的或货币收入的享有或实物的直接的满足。
在劳动里权益更多的体现在劳动者对企业部分索取权的享有。
劳动力产权权责是指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权能和权益同时,也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产权权责,即每个劳动者都是有着契约关系,并要承担还要
遵守这种契约关系,如果不遵守这种关系所造成的成本,由于我们对产权对象的占有,支配和适用造成他人的权利受损,我们同样要支付相应的成本,这种权责界限往往是通过通常契约条件下的权利界限来划定的。
所以,完整的劳动力产权应该是一个完整体系,在劳动力产权权能、劳动力产权权益和劳动力产权权责之中缺少任何一项或是某一项不规范,将导致整个劳动力产权不完整或不规范,即劳动力产权残缺。
二、劳动力产权问题
根据产权经济学的观点,产权即是产权所有者拥有的,产权是在契约双方达成协议条件下的一种行为权。
在企业合同、国家法规限制条件内,是劳动所有者在权利界限范围内的行为权。
(一)劳动力就业转移中的产权
首先是乡镇企业追求资本增加密集,就业率随之下降;在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相比,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不断下降。
每万元投资带动的就业从1∶1.2下降为1∶0.8。
乡镇产值每增长1%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百分比,从1978~1984年的0.57%,下降到1985~1992年的0.24%。
1984~1988年期间,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吸收1260万劳动力,1989~1993年平均每年只吸收330万。
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人民日报,1997年2月19日),1995年乡镇企业需24560元才能吸收1人就业。
由于乡镇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来源于本应付给劳动者的那部分剩余,以及本来由劳动者占有大部分产权的土地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所产生的增值收益,所以乡镇企业改制应该与城市有所不同。
即:必须保障劳动者以劳动和土地替代资本投入所形成的资产权益。
如果按照城市企业“资本密集、排斥劳动”的办法可能会使乡镇集体资产大幅度减少,企业已经吸纳的非农就业的过剩劳动力再度失业,甚至有可能破坏国家稳定的基础。
这就再次证明前述的产权的三部分组成,如果缺少任何一项或是某一项不规范,将导致整个劳动力产权不完整或不规范,即劳动力产权残缺。
从美国和中国的城市就业率来看,美国就业率更高,这更得益于拥有完善、健全的法律系统,把劳动力产权的权能、权益和权责更清楚的体现出来,使得劳动者在雇佣劳动者的企业公司之间的流动性增强,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从而提高
就业率。
(二)国有企业的劳动力产权
截至2005年底,中国国有工商企业有11.6万家,国有经济布点过多,领域过宽,广泛涉足一般竞争性行业,中小企业多而且半数亏损。
造成这些的原因主要有:
1、国有企业劳动力偷闲成本很容易转嫁给其他劳动者,即大锅饭现象的体现。
长期以来,在传统经济体制环境下,国有企业处于一种所有者缺位的状态,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不是完全一致的状态,其受到“预算软约束”的影响。
因为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其经营决策权受到的约束相对少了,导致国有企业内的经营者挤占生产者利益的事例频频出现。
2、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概率很小,因为国有企业是传统的固定就业体制。
固定工资体制、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及所有者缺位等方面的影响都使得国有企业员工的劳动力产权的
权能、权益和权责三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和不规范性。
为扭转局面国家正大力进行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正把资本集中在涉及自然垄断的行业、重要公共品和服务行业,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包括用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也包括继续将需要破产的资源枯竭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退出市场。
(三)劳动力产权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
1、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重要的是配置主体是政府还是市场。
如果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是政府,那么人力资源配置要以政府行政计划的方式配置。
如果配置的主体是市场,那么人力资源配置要以市场方式配置。
2、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解决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主要是对劳动者的激励问题。
激励问题又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企业或厂商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妥善解决,将既有助于形成对劳动者的有效激励,又有助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
3、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解决人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主要是使人力资本投资得到足额回报。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还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都是在物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而兴起的。
因而,劳动者依据自己的劳动岗位、劳动贡献、劳动时间,享有一定程度的产权收益。
我国必须保证劳动力产权的确立,以保障广大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育,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
这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来自《中国劳动经济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