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教学设计
2023最新-《别云间》教案【8篇】
《别云间》教案【8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首诗歌出自哪里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别云间》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欣赏、背诵。
2、能力目标:对经典诗句的赏析评论。
3、情感目标: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教学难点:对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适当穿插朗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7-2-75)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学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1、李贺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做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他在《咏怀》诗中也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关,讵是南山期?二十多岁便白发飘落,那会有南山之寿?果然27岁就死了。
李贺做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鬼才。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椅《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辑录历朝诗评家对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非常有用。
关于本诗,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一则趣闻:元和二年( 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
愈送客归,极困。
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
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援带,命邀之。
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整体感知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别云间-夏完淳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别云间-夏完淳》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作者夏完淳及其代表作《别云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分析《别云间》的主题和意义;3. 探讨《别云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 感悟《别云间》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夏完淳(1905-2000),原名夏国华,浙江绍兴人,中国摩登闻名作家、诗人。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别云间》、《狼图腾》等。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奇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2. 作品介绍:《别云间》是夏完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家族纷争故事。
小说以农民为主要人物,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命运。
通过对家族内部矛盾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3. 主题分析:《别云间》主要探讨了家族干系、人性冷暖、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等主题。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深刻揭示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4. 人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饱满,每个角色都有其奇特的性格和命运。
主要人物包括家族尊长、后代子孙以及外来人等,每个人物都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命运轨迹。
5. 情节发展:《别云间》的情节发展紧凑而动人心魄,故事情节跌宕升沉,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对家族内部矛盾的揭示和对人物命运的展示,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
6. 人生哲理:《别云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家族情感、人性冷暖、现实与理想等。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和追求理想。
导学活动:1. 阅读《别云间》的相关文本和评论,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分组讨论《别云间》的主题和意义,总结出你们的看法;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4. 思考《别云间》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分享你的感悟和体会;5. 撰写读后感或评论,表达你对《别云间》的理解和评判。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我们对夏完淳的作品《别云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认识了作者的背景和作品特点,还通过分析主题、人物和情节等方面,探讨了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
"将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既能巩固所学,又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发挥创意,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3.诗歌鉴赏: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简要的鉴赏文章。
4.学生在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但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上仍有待提高。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都能获得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感悟《别云间》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理思考。
5.预习提示:预习下一课的古诗文,提前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预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跟上课堂节奏,提前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谁能来说一说?"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激发学பைடு நூலகம்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离别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大家有没有经历过离别?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别云间》,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坚持和勇敢,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明白身为中华儿女,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4.倡导人文精神,关注人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别云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别云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3.培养阅读诗词的能力和兴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
教学内容
教学要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
2.感知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3.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4.掌握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
1.《别云间》课文的背景知识;
2.《别云间》课文的阅读与鉴赏;
3.《别云间》课文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课文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背景知识了解“云间”在古代人们的意义,为学生的阅读打下基础。
步骤二:阅读课文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细读《别云间》课文,并探究诗词的意思、情感和韵律,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步骤三:探究文化内涵
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的探究,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在现代的价值,从而理解诗词作品内涵的深刻性和孕含的思想。
步骤四:带领学生鉴赏诗词
通过教师的带领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加深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诗词作品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文艺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深刻影响。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诗词作品的整体把握,细致探究诗词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并深入剖析诗词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应用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和提高。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云间》。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2)学会珍惜友情,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和理解。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领会。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 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2. 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音频资料。
3. 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韦应物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疏通文意,领会诗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文意境。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友情的珍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珍惜友情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情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情。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doc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课题《别云间》第1课时日期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环节教学过程批注导入新课【背景简介】《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一、知识预习1、【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2、解释下列词语。
【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2023最新-别云间教案【优秀5篇】
别云间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别云间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欣赏篇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别云间教案篇二一、导入《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三、初读古诗1、解释下列词语。
【羁(jī)旅】长久漂泊外地。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
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别云间初中教案
别云间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别云间》的背景和意义,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2. 领会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2. 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需要准备诗歌的文本和译文,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需要预习诗歌,并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已经学过的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等,让学生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故乡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二、诗歌讲解(15分钟)1.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理解。
2. 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如“故园”、“烟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析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如首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一个七言绝句,第二句“双袖龙钟泪不干”是一个五言绝句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并让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2.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别云间》这首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别云间》。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通过这份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别云间》这首诗,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别云间》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别云间》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刻感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学生对离别主题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诗歌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别云间》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3.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学生对离别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离别的情景,引起学生对离别主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离别时的情感和感受。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别云间》,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
学生通过解读和欣赏,培养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2 创作展示: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对诗歌意象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运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词句和意象。
运用比较法,比较《别云间》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别云间》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别云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别云间》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别云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友情的理解和珍惜可能还不够深刻,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诗中体验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厚意,珍惜身边的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难点:领悟诗文中的意境,理解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云间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2.诵读诗文:让学生多次诵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讲解诗文: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文中友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5.总结领悟:总结诗文的主题,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景色:云间美景•情感:离别之情•友情:深情厚意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拓展延伸活动的表现来进行。
重点关注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感悟,以及对友情的珍惜。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云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云间”、“故人”、“江南”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和人际关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别云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诗歌创作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别云间》诗文。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学资源:相关背景资料、图片、音频、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别云间》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别云间》。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语言感知。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
(2)通过例句和语境,巩固记忆。
4. 意象与修辞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云间”、“江南”等。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小组合作与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别云间》。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
3. 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云间》。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顾炎武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播放古琴曲《离骚》,营造课堂氛围。
2. 朗读诗文(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别云间》。
(2)讲解诗文中的停顿、节奏和韵律。
3. 翻译诗文(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云间”、“故园”等。
(2)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感悟诗人情感(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珍惜友谊和家乡。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背诵《别云间》。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8. 板书设计《别云间》顾炎武云间-> 离别之地故园-> 家乡离别之情、热爱家乡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地运用了教学方法,以及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七、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云间》。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云间”、“故人”、“江南”等。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利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人和江南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和家乡的情感。
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云间》。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诗意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准备《别云间》全文打印或抄写,每人一份。
与诗意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和特色。
简介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别云间》,注意停顿和语气。
学生跟随录音机或音响设备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学生互相交流背诵心得,讨论如何记住诗句。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10分钟)教师解释诗中生僻词语的意思,如“云间”、“故人”等。
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如“江南”、“离别”等,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诗意感悟与情感体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五、作业布置抄写《别云间》全文,加强记忆和理解。
准备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短文,下节课分享。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诗歌,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朗读与背诵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朗读和背诵《别云间》。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对诗中词语的理解和对意象的把握。
4. 诗意感悟与情感体验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别云间》教案教学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云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云间》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含义的理解。
(2)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出发,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别云间》的作者夏完淳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2)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作者的爱国情怀。
3.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其他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文。
(2)教师点评并总结,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情感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别云间》。
2. 写一篇关于《别云间》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搜集其他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文,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别云间沪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别云间沪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民族英雄、诗人夏完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落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忿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别云间沪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别云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进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知道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知道。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示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诵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诵的录音,准备好相干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诵录音,让大家在观赏录音中感情朗诵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遭到韩愈的欣赏。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冶艳的色彩,美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冶艳、虚幻荒谬的特殊风格,在中唐诗坛上标新立异,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八年级别云间教案
八年级别云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夏完淳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借景抒情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在困境中坚定的信念和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之情。
(2)理解诗歌结尾处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引入诗人夏完淳。
简单介绍夏完淳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在抗清斗争中的英勇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三)诗歌讲解1、题目解读“别云间”,“云间”是作者的家乡松江的古称。
“别云间”即告别家乡。
2、诗句分析(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诗人开篇自述自己多年来一直漂泊在外,如今又成为了囚徒。
“羁旅”一词表现了诗人长期的流亡生活,“南冠”则借用了典故,象征着囚犯的身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
(2)“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诗人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禁不住泪流满面,可谁又能理解他心中的痛苦和悲愤呢?这里的“山河泪”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谁言天地宽”则是一种强烈的控诉,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孤独和无助。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诗人深知自己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但要告别故乡却万分艰难。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死亡的坦然和无奈。
(4)“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人坚信自己的魂魄在死后会归来,看着抗清的旗帜在空中飘扬。
这里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即使身死,也要关注着抗清事业的胜利。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眷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别云间免费教案
别云间免费教案教案标题:别云间免费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别云间免费教案平台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掌握如何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需求进行教案撰写。
3. 提供专业的教案建议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步骤:1. 介绍别云间免费教案平台:1.1 解释别云间免费教案平台的定义和特点。
1.2 强调该平台提供免费教案资源的重要性和优势。
2. 使用方法:2.1 指导学员如何访问别云间免费教案平台,并介绍平台界面和功能。
2.2 指导学员如何搜索和筛选适合自己教学需求的教案。
2.3 强调学员在选择教案时要根据教育阶段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匹配。
3.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教案撰写:3.1 提供幼儿园教案的撰写建议:3.1.1 强调直观、趣味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性。
3.1.2 提供符合幼儿成长特点、培养综合能力的教案设计要点。
3.2 提供小学教案的撰写建议:3.2.1 强调课堂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3.2.2 提供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特点的教案设计要点。
3.3 提供中学教案的撰写建议:3.3.1 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提供符合中学生学科学习和拓展能力的教案设计要点。
4. 教案建议和指导:4.1 强调教案撰写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4.2 提供教案撰写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如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估等。
4.3 鼓励充分利用别云间免费教案平台资源,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创新和个性化教学设计。
教学评估:学员将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个针对自己教学阶段和目标的教案,并提交给教师进行评估。
评估标准包括教案的合理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等。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别云间》教学设计1
3.题目解说
《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云间《晋书.陆 云录》载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这是地名的文 化渊源。夏完淳于永历元年(1647)六月在家乡被 捕,这是离别家乡、解赴南京前于狱中所写的。
云间地名,即今上海市松江县,古时属吴郡,元代在松 江西门外置云间驿。
“别云间”即告别故乡。诗歌悲壮雄浑,刚健有 力,充满爱国主义热情,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从体
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首联:
原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有南冠。重点词语:(南冠)
指囚犯。《左传 成公九年》记载,被晋国关押起来的
楚国钟仪始终戴着南冠(指楚国的服饰),后来就用
“南冠”代指囚犯。
南明·夏完淳
1.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 隐。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明代松江华亭(今上 海市松江县)人。14岁随师陈子龙,父夏允彝起 兵抗清。失败后仍为抗清而奔走联络,被清兵逮 捕,英勇就义,年仅17岁。有《夏完淳集》。
2.背景介绍
夏完淳聪颖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就著有诗赋文集 《代乳集》。十四岁跟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参加 抗清活动。夏允彝殉国后,他遵从遗命,尽以家产饷军, 又与陈子龙等佐吴易在太湖起义,奔走于苏南和浙江一 带。顺治四年(1647)七月,因向明鲁王上表谢恩,事 泄被捕,送南京。他在狱中作诗言志,谈笑自若,痛骂 大汉奸洪承畴。同年九月就义,年仅十七岁。战斗的磨 砺使他的文风大变,形成了悲壮激越的艺术风格。他生 命短暂,但著作极富,除《代乳集》已经失传外,我们 今天还能见到的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 《续幸存录》等。
别云间优秀教案
别云间【教课目的】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粗心。
能够经过频频朗读和小组议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尝诗歌语言的妙处。
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悟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粗心。
能够经过频频朗读和小组议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课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尝诗歌语言的妙处。
能够经过小组合作研究、议论,教师启迪引导点拨来打破这一难点。
【教课过程】一、导入课文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词语言的特色是委婉、凝练、音乐感强、有神韵。
鉴赏一首诗歌,我们应学会品尝语言。
二、预习展现1.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名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 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 1647 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豪,有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情矫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大方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激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2.要点词语(1)生字:羁( j ī)旅(2)理解词义。
羁旅:长远流浪外处。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改好。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拘捕。
在对故土的迷恋外,诗侧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忿与至死不变的信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 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进出于太湖及其四周地域,至顺治四年( 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监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被清兵拘捕。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黄泉路,绝路。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刚毅的魂魄。
三、整体感知默读全文,借本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
别云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别云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民族英雄、诗人夏完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别云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别云间》教案教学目的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 (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
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
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云间
讲授新课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现在上海松江)人。明末少 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均是文名卓著、讲求气节的民族英雄。 其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夏完淳被清廷捕获,洪承畴想软化他,夏坚 贞不从, 还把洪奚落一番,便从容就义,年仅十七岁。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 意识。并著有《玉樊堂词》,其作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明末词坛占有重要的 位置。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 作者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颔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为山河破碎而流下的眼泪无尽地流着,谁还能说天地广袤无边呢? 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已经知道去黄泉的路很近了,要永远告别故乡真是难舍难分。 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 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要回来从空中看看后继者们打着抗清的旗帜收复河山。 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讲授新课 诗中围绕哪个字抒情述怀?全诗是如何抓住这个字进行抒情述怀的? 全诗围绕“别”字抒情述怀。 首联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 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 颔联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 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兵抗清了,因而面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的是自 己伤心之泪。 颈联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 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 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 尾联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