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赏析
最新《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和别云间
别云间 chún
夏完淳 jī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pò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 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少年抗清英雄, 著名诗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均是文名卓著、 讲求气节的民族英雄。其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 有神童之称。夏完淳被清廷捕获,洪承畴想软化他, 夏坚贞不从, 还把洪奚落一番,便从容就义,年仅十 七岁。
别云间
【注释】
夏完淳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 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
三年羁旅客,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
▪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 14. 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 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 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 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 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创造出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诗歌赏析】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一个“压”字,表现出一个 怎样的场面?
比喻、拟人。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 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 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 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 致地揭示出来。
▪ 15. 诗中描写了 “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 彩,有何作用?
苏教版语文八上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总结词
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别离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歌语言简练,意境 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人介绍
总结词
才华横溢,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诗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思想深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总结词
历史变革,个人遭遇
详细描述
个人背景
李贺和夏完淳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贺的诗歌以想 象丰富、语言奇特、意境深远而著称,而夏完淳的诗歌则充满了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赞颂。
02
雁门太守行
诗歌内容解析
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绘雁门关的守卫者 们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赞美了 他们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崇高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唐代边疆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常常侵扰边疆地区,使得边疆 民族、边疆人民生活十分艰苦。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守 卫边疆的将士们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个人背景
李贺在政治上不得志,但他的诗歌创作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是他对边疆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个人情感的抒 发。
03
别云间诗歌内容解析《别云间》 Nhomakorabea情感表达
通过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对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现出深沉、忧郁和激愤 的情感。
05
总结与感悟
对两首诗的感悟
《雁门太守行》描绘了边关战争的壮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英勇精神 的赞颂;《别云间》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深沉的 乡愁。
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截然不同,但都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表达, 展现了古诗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七八句: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 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 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 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 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 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 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 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 亲身经历,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 叹为观止。
诗歌理解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
诗作首联叙事。作者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 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 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 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 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 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 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课堂探究
8.《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 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亡国之痛,壮志难酬的悲愤,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 爱国之情。
作业布置
赏 析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
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 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 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 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 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 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雁门太守行》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2)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3)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5)向:向着,对着。
(6)开:打开,铺开。
(7)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8)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10)塞土:亦有版本写作“塞上”。
(11)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12)临:逼近,到,临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15)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16)报:报答。
(1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18)意:信任,重用。
(19)玉龙:宝剑的代称。
(20)君:君王。
翻译:(一):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二):战争的乌云翻滚而来,像是要把城楼压垮,将士的铁甲在阳光下闪耀,我自岿然不动。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赏析,供大家参阅!雁门太守行原文: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译文及注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文: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文: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第三、四句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 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 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 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用典故,抒写将士 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 方的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 守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 李贺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 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 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 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 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 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 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 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 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
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复习)
【诗歌赏析】
2、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 中亢,显示了 诗人的冲天豪气。
《雁门太守行》译文
•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 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描绘画面) •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 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 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 他血战到死!
诗歌赏析:
1、“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 ) 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 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 容( 局势的危急)。
2、“压”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全诗表现了唐军战士浴血奋战,以死 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 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 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 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别云间》【诗歌赏析】
1、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3、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 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 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表现将士 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 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 精神。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赏析 《雁门太守⾏》是唐代诗⼈李贺运⽤乐府古题创作的⼀⾸描写战争场⾯的诗歌。
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赏析,供⼤家参阅! 雁门太守⾏原⽂: 唐代:李贺。
⿊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
(向⽇⼀作:向⽉) ⾓声满天秋⾊⾥,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作:塞⼟) 半卷红旗临易⽔,霜重⿎寒声不起。
报君黄⾦台上意,提携⽟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译⽂及注释: 译⽂ 敌兵滚滚⽽来,犹如⿊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光闪烁。
秋⾊⾥,响亮军号震天动地;⿊夜间战⼠鲜⾎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夜寒霜重,⿎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⑴雁门太守⾏: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约在今⼭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氛⼗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鳞:是说像⾦⾊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
向⽇: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
向:向着,对着。
⾦鳞开:(铠甲)像⾦⾊的鱼鳞⼀样闪闪发光。
⾦:像⾦⼦⼀样的颜⾊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古代军中⼀种吹奏乐器,多⽤兽⾓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指暮⾊中塞上泥⼟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中呈现出暗紫⾊。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河名,⼤清河上源⽀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清河。
易⽔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丹及众⼈送⾄易⽔边,荆轲慷慨⽽歌:“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寒:天寒霜降,战⿎声沉闷⽽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作“霜重⿎声寒不起”。
雁门太守行译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译文及赏析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是四川人,因其才华出众而受到当时的重视和赞赏。
陆机的作品中,有一篇名为《雁门太守行》的诗,本文将为您提供这篇诗的译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鬓毛半衰梳,粉阁新声呼。
早凭白羽令,谁怜飞锦书?思君令人老,芳心向谁诉?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噫吁痛哉!悔吝啼时惊妾梦,不信箫声唤起君。
千秋万古人莫云,与君离别音容亦凄婉。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舍,妾心何时安?摧杀春如拾,寒尽但知还。
皇风吹我心,南陌度芳年。
《雁门太守行》是陆机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诗。
诗中以凄凉的自然景色描绘出离别的苦痛和孤独;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表现出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暗示了离别的痛苦与无奈。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黄云、白日、北风、雪雁等形象描绘出北方严寒的景象,暗合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无助。
接着,诗中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作者从容坦然地面对前路的心态,同时也展现了他广为人知的声名和经历。
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太守离别时的悲伤情绪,通过字面上描述“鬓毛半衰梳,粉阁新声呼”可感受到年华易逝、岁月流转的无奈之情。
紧接着,诗中以“早凭白羽令,谁怜飞锦书”展示了作者在离别之时期待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思念。
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无尽的忧伤:“思君令人老,芳心向谁诉?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噫吁痛哉!”这几句诗语揭示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以及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对比今天的离别之痛,诗中的感情更为深沉并且直击人心。
接下来的几句“悔吝啼时惊妾梦,不信箫声唤起君。
千秋万古人莫云,与君离别音容亦凄婉”,通过描写作者的痛苦和不舍,表达了对友人的惋惜和思念,诗中的细腻情感动人心魄。
诗的结尾,“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舍,妾心何时安?”再次呈现了作者的无尽思念之情,通过以自然景色比拟作者离别时的心情,诗意更为深邃。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及翻译《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使用斑驳浑融、明灭变幻的颜色描绘了苍凉宽阔的边塞景色和瞬息万变的战斗风云,传达出悲壮的效果和昂扬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收集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诗词原文赏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雁门太守行》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及解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耀。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解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疆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斗烟尘铺天盖地,充满在边城四周,气氛非常紧急。
摧:毁。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急气氛和危险形势。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分散。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靠近,到,接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洪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洪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
2023年最新的夏完淳《别云间》赏析4篇
2023年最新的夏完淳《别云间》赏析4篇古诗文《别云间》赏析别云间明朝: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译文及注释【译文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注释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
1647年(顺治四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1645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
3.羁:停留。
4.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5.“南冠”,俘虏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i,拴、捆)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6.“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7.“灵旗”,古代出兵征伐时所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指抗清之旗,表示死后仍要抗清。
】别云间创作背景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
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
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
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
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
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
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
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课件 (共26张PPT)
理解诗歌之梳理大意
结合书中注释,梳理诗歌大意。
•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一般压向城 墙,城墙就要被破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 锐、严阵以待,阳光照战甲的鳞片上,一 片金光闪烁。 •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里,边塞 的泥土在晚霞的映照下凝成了胭脂色。 •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河畔进发, 夜袭敌军,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 不响。 • 为报君王的信任与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 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赏析诗歌方法
• • • • 初读诗歌 理解诗歌 赏析诗歌 理解情感
赏析《别云间》
背景补充
•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著 名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该诗是诗人在 故乡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被 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诗 人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
南明 夏完淳 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理解诗歌之描绘画面
概括诗歌中画面
理解诗歌之概括画面
戒备森严 边塞壮美 夜袭敌营
理解诗歌之描绘画面
选取一幅画面,进行具体描绘。
景物+修饰语+联想、想象+流畅的语言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内,城墙快要 被摧毁,可城内的守军披坚执锐,严 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 烁着金光。气氛紧张,形势危急。
赏析诗歌
初读古诗之读准字音
• 雁( yàn )门 • 燕脂(yān zhī ) • 霜重( zhòng )
初读古诗之读准节奏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赏析你是怎么样赏析《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恩?下面是网络整理的《雁门太守行》赏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雁门太守行》原文欣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雁门太守行》赏析一“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
全诗描绘了一幅战争的画面,通过描绘战斗的场景、氛围以及将士们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将士们的赞美。
诗的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黑云压城,象征着敌人的强大和气势汹汹,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描绘了守军的坚定和英勇,金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示出他们的威武和自信。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角声呜呜咽咽,充满了悲伤和凄凉,而塞上的燕脂则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暗示着战斗的激烈和血腥。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了援军的行动和困境,半卷红旗,显示出他们的谨慎和小心,而“霜重鼓寒声不起”则描绘了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艰难。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则表达了将士们的忠诚和决心,他们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同时也表达了对将士们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战争的批判,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
在艺术表现方面,李贺的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成就。
首先,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等诗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惨烈场景。
其次,诗人还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例如,“黑云”“金鳞”“燕脂”“霜重”等词语,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最后,诗人还运用了典故,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例如,“黄金台”“玉龙”等词语,通过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答: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3、颈联中诗人为什么将地点设置在“易水”边?“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重”“寒”“不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渲染了一种悲壮色彩。
“重”“寒”“不起”,突出了天气的严寒和气氛的紧张凝重。
反衬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4、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感激天子重用贤才的美德和以死报君的决心。
5、诗中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举例阐述。
答:“黑云”中的“黑”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甲光向日”中的“光”,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气势;“胭脂”“紫”写出了边塞夕阳下的肃穆气氛,也突出了将士们血流成河。
6、《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句诗好在什么地方?答: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及形势,极为形象传神。
7、“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从夜和两个角度,用了词语来描写战斗的激烈。
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这联诗句从军营号角和战士流血这两个角度描写战斗的激烈。
“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燕脂”就是胭脂,这里指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
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激战中的边塞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雁门太守行》抒发了作者对出征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抗击外来侵略的赞颂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复习提纲《雁门太守行》1、第一二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运用比喻,"金鳞"与"黑云"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首联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
颔联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营,以死报效朝庭。
颈联写潜师夜战,一场苦战。
尾联写将士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引用“易水”二字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了潜师夜袭是一场苦战,将士们将九死一生。
战鼓“声不起”写边塞寒冷至极,进而表现了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
5、总结: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问题: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6、全诗共描写了几个画面?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中夜,奇袭敌营)7、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一个“压”字,表现出一个怎样的场面?比喻、夸张。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
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8、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从哪一句可以读出?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壮美;苍凉、悲壮颔联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9.“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0、《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11、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14、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问:诗歌浓墨重彩描绘战争,用了哪些表现色彩的词,并指出其作用。
“黑云”“金鳞”“胭脂”“红旗”,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渲染苍凉悲壮气氛。
)15、本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16、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17、“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18、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19、“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0、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21、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别云间》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作者运用典故,“又”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又”字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感情?)2、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
眼看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诗人不禁泪流满面,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顿时觉得天地也京变窄了。
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难在: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难见故园和亲人。
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问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4、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里表现出了作者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
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高举战旗继续斗争。
5、总结: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复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哀痛,音调悲凉,文情并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6、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7、“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8、作者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9、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10、别故乡难,“难”在何处?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11、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意为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
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举起战旗继续斗争。
12、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
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13、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