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看病最容易犯的8个错误

合集下载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儿科是围绕着婴幼儿和儿童的医学专科,儿童的身体弱小而脆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

以下是儿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

一、感染风险:1. 婴幼儿和儿童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受感染,特别是医院等人群密集地方,感染风险更高。

防范措施:医务人员要求常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医务人员和家长要佩戴口罩,防止呼吸道传染;定期消毒室内环境和器械等。

2. 婴幼儿和儿童的免疫接种不完全或没有接种,容易受到新的传染病威胁。

防范措施:推进儿童免疫接种服务,及时补种疫苗;加强及时患病儿童的隔离和治疗;加强儿童父母的健康教育,提高免疫接种的意识。

二、意外伤害风险:1. 婴幼儿和儿童对周围环境认知不足,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坠床、烫伤等。

防范措施:儿科病房床栏高度要适中,以防止坠床;床铺、玩具等要杜绝有夹捏、尖锐的物品;室内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家长要时刻关注婴幼儿和儿童的行动,杜绝危险行为。

2. 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容易导致误伤患儿,特别是一些实施器械操作的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防范措施:医务人员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器械使用技巧;在使用器械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确保操作正确;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建立并完善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制度。

三、药物安全风险:1.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给药剂量计算错误。

防范措施:医务人员要对儿童给药的特点有深入了解,正确估算药物剂量;家长要提供儿童的详细信息,确保剂量计算准确。

2. 药物的分类和存放不当,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和错误使用。

防范措施:医务人员要正确分类和储存药物,防止不同药物之间的交叉污染;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存放安全。

儿童问诊遇到的问题

儿童问诊遇到的问题

儿童问诊遇到的问题儿童问诊是医生诊断和治疗儿童健康问题的关键步骤。

然而,在问诊过程中,医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问题在儿童问诊中,医生需要了解儿童的基本健康状况,包括身体状况、患病历史、疫苗接种情况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了解儿童的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以便更好地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

2.呼吸道问题儿童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呼吸困难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喉咙和肺部,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呼吸道问题。

3.胃肠道问题儿童胃肠道问题也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腹部和肛门区域,以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4.感染症状儿童感染症状是另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疼痛等感染症状。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淋巴结和皮肤等部位,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疾病。

5.过敏反应儿童过敏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过敏史,如对食物、花粉、宠物等过敏。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皮肤和呼吸系统,以确定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或其他健康问题。

6.生长发育问题儿童生长发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的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生长发育情况。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以确定是否存在生长发育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7.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是否有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和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

此外,医生还需要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和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8.运动能力问题儿童运动能力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医生需要了解儿童的运动能力是否与同龄儿童相当,是否存在运动障碍或肌肉无力等症状。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儿童的骨骼和关节系统,以确定是否存在运动能力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婴幼儿就医准备工作

婴幼儿就医准备工作

婴幼儿就医准备工作宝宝生病了,带他去医院看病的那一刻,简直就像是要去打仗一样,心里紧张得不行。

尤其是第一次带孩子去看病的爸妈,简直是手忙脚乱,恨不得全身每一寸都能变成工具,帮助自己应对这场“挑战”。

有些宝妈宝爸会想着,哎,反正有医生在,没啥大问题,可是没准备好,孩子在医院的哭闹,自己的焦虑,结果就容易把本来小事儿的看病搞成大事儿。

首先呢,出门前你得先弄清楚宝宝有没有发烧啊,呕吐啊,或者是拉肚子这些症状。

有些爸妈对着娃就犯愁,明明是烧得脸红扑扑的,可偏偏不愿意给孩子量体温,心里想:“应该不严重吧,没那么夸张。

”于是,孩子在家里肚子痛,眼泪汪汪的,也就硬撑着。

你要记住,孩子的身体不像大人那样能忍耐,发烧了就赶紧看,越早越好!别一味的忍着,越拖越难受,医生看的时候你可能都会有点不好意思了。

然后,你要知道,带娃去医院,别指望你能像电视里那样,穿得干净利索,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得完美无缺。

哎呀,那些时间都用来哄孩子别哭了,没啥时间再去想着啥时髦的穿着。

带娃去医院,你就得准备“超大号”的包,里面什么都得有:奶瓶、尿布、湿巾、换洗衣服,还有孩子喜欢的玩具,别看这些小细节不重要,关键时刻能让宝宝平静下来,至少能少点抱怨。

还有一个小窍门哦,给孩子带上一些小零食,咱知道去医院肯定排队等半天,这时候如果娃能吃点东西安抚一下,自己也能松口气。

嗯,关于去医院之前的心理准备也特别重要。

有些爸妈不光要准备好宝宝的东西,自己心里得先稳住,千万别慌乱。

记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保持冷静才是最重要的。

带娃去医院就像是打怪一样,心态好,宝宝也能感受到你没有那么紧张,反而会安静下来。

你越是乱了套,娃就越是跟着乱,哭声一响,整个医院都跟着“嗡嗡嗡”了。

还得提前想好,等到医生说什么的时候,你别傻站着等人家来给你指点。

提前想好几个问题,到时候一下子丢给医生,让他给你解决。

反正你不问,医生也不会主动说,这可不是亲戚家的“大姨妈”,没人会提前告诉你。

儿科的口诀

儿科的口诀

儿科的口诀儿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在日常的儿科工作中,医生们经常使用一些简单易记的口诀来帮助他们诊断和治疗儿童疾病。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常用的儿科口诀。

1. "发热不怕,怕发热不退":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并不一定代表有严重疾病。

因此,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当儿童发热时,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退热药物,并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

2. "疹子一出,病情好":儿童某些疾病如麻疹、风疹等常伴有皮疹的出现。

当儿童出现疹子时,多数情况下是疾病进入恢复期,病情好转的表现。

但也有一些疾病如水痘、荨麻疹等,皮疹的出现并不代表病情好转,仍需密切关注。

3. "结膜炎,别忘了寄生虫":儿童结膜炎是常见的眼部疾病,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然而,有时也要考虑到寄生虫感染,如弓形虫感染引起的结膜炎。

因此,在治疗儿童结膜炎时,除了使用抗生素外,有时也需要进行寄生虫检查和治疗。

4. "腹泻三天,要重视":儿童腹泻是常见的症状,多数情况下是由病毒感染引起。

通常,腹泻在3天内会自行好转。

然而,如果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高热、脱水等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以避免病情加重。

5. "咳嗽喘息,要排除气道异物":儿童咳嗽喘息是常见的症状,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

然而,有时咳嗽喘息也可能是由于气道异物阻塞引起的。

因此,当儿童出现咳嗽喘息时,应及时排除气道异物的可能性。

6. "发热咳嗽,别忘了心脏":儿童发热咳嗽是常见的症状,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感冒或咽炎引起。

然而,有时也要考虑到心脏疾病引起的发热咳嗽,如风湿性心脏病。

因此,在诊治儿童发热咳嗽时,也要注意排除心脏疾病的可能性。

7. "红屁股,别忘了换尿布":儿童尿布皮炎是常见的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尿布长时间接触皮肤引起的。

孩子生病,父母常犯的四大通病

孩子生病,父母常犯的四大通病

孩子生病,父母常犯的四大通病第一类通病:不能看到宝宝受苦很多家长都是独一代,或者是家里就一两个兄弟姐妹,这些父母自己就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养育孩子时,就更不允许他们受一点苦。

崔大夫举了个极端例子,有个家长带着肺炎的孩子看病,辗转了几家医院都没治疗,原因有几个,要么是医院不能让大人陪住院,大人不放心;要么就是护士打针第一针没打进,孩子大哭而气愤出走;最后找到一家小诊所,不看行医资质,就让小孩接受穴位治疗,结果失去了这个孩子。

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的家长,在医院里抱着生病的宝宝横冲直撞,孩子在怀里哭着,大人慌了神,乱了手脚,一看看到宝宝扎手指出血就心疼得不行。

假若孩子一哭闹,护士一针没打好就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

这些家长看不得孩子遭这样的“罪”、不能看到孩子哭。

试想想,家长的不冷静就有助于孩子的恢复治疗吗?短时间的轻微的创伤治疗能换回病情的好转,这些必要的医疗处理方式,就不能忍一下吗?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在孩子生病时却如此不冷静呢?(相关阅读:崔玉涛建议家长“两不”走:不能比不要急)第二类通病:自己想招数崔玉涛讲起了一个门诊故事,家长是留洋博士,带着孩子来找他看病,一直在诉说宝宝几天都在腹泻,等崔大夫查看宝宝便便情况时才发现,宝宝的肛门处塞了一团纸,what?这是怎么回事!家长连连解释道,一天拉好几次稀便便,容易让肛门附近的皮肤发红或溃烂,那样孩子太难受。

我想了想,不如拿卫生纸做个塞子堵住肛门,这样就能控制自如,防止稀便便随时拉出来磨损皮肤了,让孩子少受点罪呗。

这位家长还是留洋博士,对于这种自创的招数,小编和崔大夫一样,哭笑不得,说他不懂吧,他懂肛门皮肤容易被大便浸烂,他还懂如何自制“软活塞”控制肛门的收缩,但是,这样的做法会不会伤害到孩子呢?以后孩子有其他疾病,会不会想出更让人啼笑皆非的狠招呢?要注意,孩子不是玩具,父母也不是“巫医”,面对孩子生病,家长们不要过于“标新立异”,遵循医学上的规律才更科学。

宝宝咳嗽家长慌 切记做了这些错误止咳法(专业文档)

宝宝咳嗽家长慌 切记做了这些错误止咳法(专业文档)

宝宝咳嗽家长慌切记做了这些错误止咳法(专业文档)宝宝咳嗽让很多的家长非常的烦恼,在给宝宝治疗咳嗽上,很多的父母都用错了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宝宝咳嗽要注意哪些误区?宝宝咳嗽要注意哪些误区1、急于止咳咳嗽是幼儿的常见疾病,而且在宝宝身上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看到宝宝咳得喘不过气,父母怎么能不心疼呢?因此急忙适用止咳的药物,想在短时间内让宝宝不咳嗽。

但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殊不知,咳嗽是人体的防御反射之一,能把呼吸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排出体外,所以咳嗽不必急于止咳,应该先考虑祛痰。

服用祛痰药物的同时给宝宝多补充一些水分,使痰液变稀,有利于宝宝排痰。

2、乱用民间食疗方式坊间口口相传的治疗咳嗽的食疗方子最常见的就是冰糖炖雪梨。

父母都会想,这样的食材只要买的不是劣质产品,肯定对宝宝无害的,而且甜甜的,宝宝应该不会反感。

殊不知,宝宝咳嗽分为很多种类的,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同样的,在没判断清楚宝宝咳嗽是属于哪一种,是不能用冰糖炖雪梨做治疗的,有时还会出现反效果的。

3、拖延宝宝咳嗽的时间父母都会第一时间依靠自身累积的方法治疗宝宝,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时宝宝总是轻微咳嗽,不发烧也不流鼻涕,父母就会以为这不严重,或算已经治疗好了。

但如果宝宝咳嗽超过四个星期,一定要上医院找医生诊断治疗,千万不能拖延。

4、切忌超之过急,频繁转换医生和药物咳嗽一般要3到15天才能好,已经到医院看病开药的父母不要一发现宝宝又咳嗽就急忙换药换医生。

一旦更换,等于又给宝宝增加负担,宝宝身体又得重新适应新的药物。

5、宝宝咳嗽使用成人止咳药这是肯定错误的。

宝宝与成人不仅体重不一样,更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如宝宝由于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产品。

导致宝宝咳嗽的几种原因环境不适引起的咳嗽。

有冷气冷风,室温过低。

会引起宝宝的咳嗽。

此时要爸爸妈妈们要注意及时调节适合宝宝的室内温度,室温为25℃左右为宜。

儿科必考知识点总结

儿科必考知识点总结

儿科必考知识点总结作为一名医学生,特别是准备从事儿科医疗工作的同学,对于儿科的必考知识点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掌握意义。

儿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需要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儿科的必考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备考。

一、新生儿期1.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不能迅速呼吸,导致氧缺乏和生命危险。

学习者需要了解窒息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包括人工正压呼吸、气管插管和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

2.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不良而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

学习者需要了解黄疸的原因、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治疗黄疸的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

3. 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包括脓毒症、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各种感染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4. 新生儿脑损伤:新生儿脑损伤是指新生儿由于缺氧、颅内出血或外伤等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

学习者需要了解脑损伤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婴幼儿期1. 婴幼儿常见疾病: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幼儿期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发热惊厥、喷射性呕吐等。

2. 婴儿生长发育: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儿的生长曲线、发育阶段和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生长迟缓、发育迟缓、早产儿的管理等。

3. 婴幼儿饮食营养: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幼儿期的合理营养需求、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方法、进食障碍的处理等。

4. 婴幼儿行为心理:学习者需要了解婴幼儿期的正常行为心理发展,以及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幼儿期1. 幼儿常见疾病:学习者需要了解幼儿期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感冒、手足口病、水痘、腹泻等。

2. 幼儿生长发育:学习者需要了解幼儿的生长曲线、发育阶段和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肥胖、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

3. 幼儿饮食营养:学习者需要了解幼儿期的合理营养需求、饮食结构建议、进食障碍的处理等。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
1. 感染风险: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感染。

应对措施包括正确洗手、消毒,做好隔离措施,加强儿童免疫力培养。

2. 跌倒伤害风险:儿童运动能力强,易发生跌倒伤害。

应对措施包括保持环境安全,如铺设防滑垫、锁好家具,避免儿童单独活动时发生意外。

3. 药物错误使用风险:儿科患者对药物剂量和用法要求精确,容易发生错误使用。

应对措施包括儿科专用药物计算器、药物标签清晰明确,提醒家属和医护人员仔细核对药品信息。

4. 高危患儿监测风险:高危患儿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要求较高,容易漏诊或误诊。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对高危患儿的定期评估和监测,提醒医护人员关注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

5. 婴幼儿窒息风险:婴幼儿特别是0-1岁的婴儿容易发生窒息。

应对措施包括提醒家属注意避免婴儿摆放在堵塞呼吸道的位置,教育家属正确喂食和护理婴儿。

6. 儿童心理状况风险:儿科患者容易焦虑、害怕医院环境,对治疗过程抵触。

应对措施包括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使用有趣的游戏和故事与儿童互动,缓解儿童焦虑情绪。

7. 家庭压力风险:儿科护理可能涉及到家庭疾病、经济困难等方面的压力。

应对措施包括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引导家庭积极面对问题,提供相关社会资源帮助。

以上是常见的儿科临床护理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应加强风险评估,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康复。

如何防范儿科护理差错的发生

如何防范儿科护理差错的发生
1.4思想情绪不稳定上班时不专心工作,值班时接打电话频繁,与医师、陪护人员闲谈,不能很好地执行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不能及时填写静脉输液执行单,对病情较重病人存在厌倦情绪,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尤其在夜班期间,护士发现病情变化不能及时通报医生,往往延误抢救时机。有的护士常常面对患儿的疾病痛苦、死亡,家长的眼泪、责骂,时间长了会使人思维狭窄,心情压抑,易产生冷漠、厌倦心理。再加上儿科的收入与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这些都给儿科护士造成负性情绪反应,有的护士言行举止不得体,工作态度不够严谨,让家属从内心排斥护理人员[2],这些都会成为差错发生的隐患。
1护理差错产生的常见原因分析
1.1工作繁杂,患儿陪伴家属多;儿科床位周转快;患儿病情变化快,临时医嘱多。
1.2自身技术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过硬的操作技术,未按护理三基要求操作,护理人员知识匮乏,对药物性能、剂量、毒副作用不甚了解。有的护士得过且过,不加强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
1.3工作责任心不强个别护士缺乏工作责任心,未严格按规定做好“三查七对”,尤其是工作较忙的时候,容易导致药物多用、少用、漏用及错用药物,导致用药不准确和失误。
2.3工作作风严谨,对患者要有高度责任心对刚毕业分配来的护理人员,除做好岗前教育外,在临床工作中要指导她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程。在班次和科室人员的安排上应按职称、能力、技术性层次上岗,在节假日或工作繁忙时采用弹性排班,适当多配备几名护士,以备应急,分解责任护士的工作来避免护理差错发生。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抢救制度及“三查七对”制度等,做到严格落实措施,确定差错标准,及时分析总结,对发生护理差错或事故者,根据差错性质分类,与经济考核挂钩,适当给予经济处罚,认真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杜绝再犯。对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的人员,应适当给予鼓励和奖励。

儿科科室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儿科科室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儿科科室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儿科科室存在的问题儿科科室作为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承担着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使命。

然而,儿科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流动性大:儿科医护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很多医护人员在接受基础医学教育后转入其他专科,导致儿科医护人员相对不足。

这样一来,儿科科室在繁忙的就诊期间可能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间接影响了儿童的就医体验。

2. 医患沟通不畅:在儿童患者中,因为他们的特殊性,往往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症状和需求,这对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同时,家长和医护人员之间也存在沟通障碍,导致医患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不足。

3. 诊疗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儿科诊疗需要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些不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的医生可能会对儿童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误导或延误。

此外,儿科科室中也存在着医疗技术水平不一的现象,一些地区的儿科医院设备条件较差,限制了医疗水平的提高。

4.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儿科科室是医院中独立的一个部门,经费和资源的分配可能不够公平。

一些儿科医院可能在设备、药品和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短缺,导致儿童患者的就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整改措施为解决儿科科室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儿童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效果,以下是一些整改措施的建议:1. 加强人员培训和引进:医院应该加强对儿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处理儿童患者问题的技能。

同时,可以通过政策激励和合理分配资源,吸引更多有儿科专业医疗背景的医生加入儿科科室,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2. 优化医患沟通渠道:通过加强家长教育,提高他们对儿童常见病、急症和预防保健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医患沟通渠道,让家长能够随时随地与医生交流,解决他们的疑问和问题。

3. 提升诊疗质量:医院应建立儿科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定期组织医生进行病例讨论,分享经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儿科医生给妈妈们6个育儿建议

儿科医生给妈妈们6个育儿建议

儿科医生给妈妈们6个育儿建议这是一个特殊的冬天——流感疫情、肺炎球菌感染等,疾病威胁让年轻的妈妈们倍加担心,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人满为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性、科学的育儿知识。

这个冬天,所有的儿科医生都很忙碌一向被认为是最“轻松”的儿科诊室在2009 年里有了不同。

当HIN1 流感第一次在中国出现死亡病例以后,北医三院的儿科门诊量猛增。

最多的时候,李松主任一个上午看了60多个孩子。

“而且,做儿科医生还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因为给孩子看病是最容易出现医患矛盾的,婴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在治疗上更考验医生的判断。

”李松说,但其实,孩子的健康更多地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妈妈的焦虑源于健康知识缺乏在儿科门诊,李松每天都要面对那些焦虑的妈妈们。

害怕孩子生病,担心宝宝的健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孩子一旦生病很多妈妈的职业角色势必会受影响。

一手抱着发烧的BB 一手拿着手机讲不停的妈妈在儿科门诊并不少见。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妈妈。

比如,有的妈妈一天带孩子去看好几家医院,看好几个医生。

她们认为这样孩子的病就能好得快些。

“年轻的妈妈们事事讲究效率,孩子生病也希望能速战速决。

其实,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医生的医术再高,感冒也是需要时间恢复的。

”李松在儿科门诊还发现有些妈妈特别喜欢给孩子打点滴,觉得点滴好的快。

其实这样做很危险,也不见得好得快。

李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很少看到儿科门诊里那么多人在挂吊瓶。

能吃药尽量不打针通常情况下,儿科医生会通过孩子的症状及血常规检查初步判定感冒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引起的。

如果症状有喉咙充血、咳嗽、流涕、鼻塞和发热等,血常规检查报告显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下降,则可能说明是病毒感染。

如果症状是有脓性分泌物,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偏高,则可初步判定为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但大多数情况下口服适当、足量的抗生素已足够,没必要进行静脉输液。

抗生素,一定要正确使用育儿常识大家仿佛都有了一些,尤其是现代妈妈们对科学育儿的种种很多已是半个专家。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儿科医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儿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包括医疗事故、感染、误用药物等多种因素,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医护人员在进行儿科护理时,需要认识并预防这些风险,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医疗事故医疗事故是儿科护理中可能发生的重要风险之一,主要包括手术失误、药物过敏、误诊误治等。

面对医疗事故,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

在手术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手术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流程,减少手术风险。

在给儿童用药时,医护人员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以避免药物过敏或误用。

医护人员还需要充分了解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以减少误诊误治的风险,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二、感染在儿科医疗护理中,感染是一个常见的风险。

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感染预防工作。

在儿科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勤洗手、消毒,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医护人员还需要定期对医疗器械、床品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卫生。

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儿童,医护人员需要采取隔离措施,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其他患儿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三、误用药物儿科护理中药物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环节,但药物误用可能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医护人员在进行儿科护理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

医护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儿童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包括年龄、体重、过敏史等,以便正确选择药物。

医护人员需要仔细核对医嘱内容,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等,确保用药的准确性。

对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医护人员需要特别关注,及时发现并处理过敏症状,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四、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为了减少儿科护理风险,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小孩看病的忌讳

小孩看病的忌讳

怀孕的忌讳一个专家的发表说;通过这几年在儿科工作,我发现很多小孩子生病,都是因为家长的不合理护理造成的,有的很多都很荒唐,现在我写出来,希望以后的父母能好好的把自己的宝贝养大。

1 如果孩子没有出满月,最好不要让太多的人接触,尤其是年龄大的老人和小孩,未满月的孩子生病百分之百是大人传染的,有慢性病的老人和不讲卫生的孩子是罪魁祸首。

2 未满月的孩子,不要怕见光,见光可以刺激宝宝的视神经的发育,同时还可以及时的发现宝宝有没黄疸,即皮肤发黄,小孩黄疸一定要及时治疗,不要听老人的,以后就会自然好的,黄疸的后果很严重可以导致脑瘫,儿童医院每年都收治大量的应黄疸造成的脑瘫儿。

3婴儿只要条件允许,就要保持卫生及时洗澡,厚厚的油脂涂在身上会影响生长发育容易起湿疹。

4小孩血管很细,一般打针的时候都打头,不让荒诞的认为打头以后小孩就会变傻,毫无依据。

5小孩到了五至六个月会拉肚子,只要没有脱水,就不用输液打针,打针也就是补充的糖和盐,思密达空腹吃上,一小时后在吃饭喝水同时吃利巴韦林和妈咪爱。

家长不要觉得孩子不喝水就不给喝,这是很大的误区,会让你的宝宝越来越重,甚至因缺水导致肾衰。

拉肚子都有五至七天的过程。

不要心急。

6 孩子感冒流鼻涕咳嗽,一般都是病毒性的感冒,开始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打针,一定先多给喝水,吃抗病毒的药和感冒要,普通感冒一般五天左右的时间。

但是一定要多喝水。

7有很多孩子感冒咳嗽还吃零食和饮料,这是大忌,小孩属于阳性体质本来就肺热再吃一些膨化食品和含有咖啡因的食品,这就是火上浇油,十天半个月是不会好的,弄不好以后会有后遗症,老慢支。

8扁桃体炎是小孩常见的疾病,首先别让孩子吃零食和甜味的东西,家里有碘伏的先用它涂嗓子,每天三次,用西瓜霜喷雾再喷,虽然小孩很难受,但是此发很见效,若一旦开了打针的先河,会一发不可收拾,9各种疾病会伴随着发烧,首先不超过38度不要用药,不要用瑞芝清,虽然退热快但他会让你孩子得白血病的概率加大,用安全的复方新不颗粒,一般4至6小时退烧,但是如果孩子不喝水,他就不会退烧,退烧主要靠出汗,一定要补充大量的水分,再用温水擦身上。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

谈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儿科常见护理风险包括:感染、跌倒、误吸、药物剂量错误等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及时防范这些风险,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1. 感染风险感染是最常见的儿科护理风险之一。

特别是在新生儿或免疫力较差的孩子中更为常见。

护士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预防感染:(1)洗手:护士每次接触孩子之前,一定要先进行彻底的手部卫生。

(2)熟悉感染措施:熟悉清洁、消毒和隔离等重要措施,保证环境和工作场所干净。

(3)监测孩子的体温:及时发现孩子体温升高等情况,及时采取帮助孩子清除体内病菌的抗生素治疗。

2. 跌倒风险孩子的活动范围广泛,很容易跌倒引发身体损伤。

护士可以通过以下防范措施减少跌倒风险:(1)增加观察次数:护士要结合孩子的生理特点,增加对孩子的观察次数。

(2)提供保护措施: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为其提供保护措施,如添加导轨、护栏等。

(3)给予安全教育: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要给予安全教育,教育孩子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3. 误吸风险孩子的呼吸道较为狭窄,不注意会很容易误吸异物。

这就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护士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保持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环境干净卫生,确保空气中没有重金属、有毒有害气体等异物。

(2)饮食控制:饮食也是孩子误吸的重要原因之一。

护士应注意对孩子的食物质量和营养平衡。

(3)常备急救药物及设备:为避免突发情况,护士需要常备急救药物及设备,及时救助孩子。

4. 药物剂量错误风险孩子体内器官还未发育完善,药物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药物剂量不合适或使用错误,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为了避免药物剂量错误,护士应采取以下措施:(1)应遵照医嘱,确定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时间等。

(2)对于婴幼儿,可以通过计算孩子体重来确定药物剂量。

(3)对于孩子用药前要仔细查看药物说明书,判定适用人群、服用方法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等信息。

总的来说,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身体比较脆弱,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儿科护理常见问题及策略

儿科护理常见问题及策略

---------------------------------------------------------------范文最新推荐------------------------------------------------------儿科护理常见问题及策略1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1.1医护人员职业压力大对于儿科而言,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且变化反复,需要医护人员时刻集中注意力并保持警觉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儿科护理人员容易出现烦躁、沮丧、不安、焦虑、自信心减弱等负面情绪,在工作中出现为消极被动、不知所措等现象。

此外,随着社会上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家长对患儿病情的关注度提高,部分家长甚至存在过度溺爱、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面对患儿家属高水准高强度的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尤其是部分年轻且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时刻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

在相对较大的心理压力下,护理人员的工作往往无法正常顺利展开,从而对患儿医疗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1.2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所谓护理安全问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患者发生了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身体、心理、机能等方面的损伤、障碍、缺陷甚至死亡。

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护理安全隐患较多成为此项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首先,儿童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缺乏自我防范意识等特点,因此容易发生坠床、碰撞、烫伤、触电、误服药物和小型器具等现象;其次,儿童的免疫功能以及身体器官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尤其是“新生儿属于医院感染易感人群”[3]。

在医院病患复杂的情况下,患儿容易出现皮肤、口腔、器官等感染,对其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构成威胁;再次,一些医院存在护理人力缺乏、管理薄弱、安全制度不健全、督促检查不完善、业务考核不到位的现象,1 / 5部分护理人员也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这一系列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

1.3患儿及家属不配合由于儿童认知能力有限,无法自述病情,而且对就诊、医治容易产生恐惧感,因此在对其进行护理时经常出现患儿不配合、情绪激动、不断哭闹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延误了患者的宝贵就诊时间。

儿科体格检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儿科体格检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儿科体格检查需要注意的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儿科体格检查是儿科医生在接诊患儿时的必要步骤,通过仔细地观察患儿的身体特征、进行各项检查,来了解患儿身体的健康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进行儿科体格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了解患儿的病史。

在进行体格检查之前,首先要仔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出生史、发育史、疾病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儿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包括面色、活动度、精神状态等。

如果患儿神情呆滞、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潮红等,可能是出现了某种不良反应或疾病,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头部和颈部。

在进行儿科体格检查时,头部和颈部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部位。

医生应该仔细检查患儿的头颅大小、形状和对称性,观察患儿的头颅皮肤是否有任何异常或病变。

还要检查患儿的颈部有无肿块、淋巴结是否肿大等情况,这些都是了解患儿身体状况的重要参数。

要注意观察患儿的胸部和心脏。

儿科体格检查中,胸部和心脏也是需要被特别关注的部位。

医生应该仔细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检查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同时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心前区隆起、心音异常等症状。

对于心脏方面,医生应该仔细听取心脏的心音,并检查有无心脏杂音等异常情况,以帮助准确判断患儿的心血管状况。

要注意观察患儿的腹部和泌尿系统。

在进行儿科体格检查时,腹部和泌尿系统的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

医生应该仔细检查患儿的腹部外观、腹肌张力、压痛点等情况,观察有无腹部肿块、脏器肿大等异常。

还要检查患儿的解剖部位有无异常,如尿道口有无红肿、分泌物等情况,以帮助准确诊断患儿的泌尿系统疾病。

儿科体格检查是儿科医生判断患儿健康状况和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史、一般情况、头部、颈部、胸部、心脏、腹部、泌尿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便更准确地了解患儿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并做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儿科医生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失误与纠正方法

儿科医生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失误与纠正方法

儿科医生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失误与纠正方法。

心急是容易造成儿科医生失误的原因之一。

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儿科医生有时会急于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这可能导致医生忽视一些重要的细节,或者未能充分了解病史和症状。

为了纠正这个问题,儿科医生应该学会放慢节奏,仔细聆听患儿和家长的描述,收集足够的信息,提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及时咨询其他专家也是一个好的选择,以确保给予孩子们最佳的医疗服务。

沟通不畅是另一个儿科医生常见的失误。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及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共享和理解的不完整可能导致误诊或误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儿科医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馈。

医生应该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诊断和治疗计划,确保患者和家长能够理解并配合医疗措施。

缺乏跟进和监测是儿科医生常见的失误之一。

一旦制定了治疗方案,医生需要跟踪患者的病情进展,以确保治疗效果。

然而,一些医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疏忽了跟进和监测。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儿科医生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追踪机制,密切关注患者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医生还应该积极参与和利用医疗信息技术,如电子病历系统,以实现更好的数据记录和交流。

另外,医疗设备的误用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023年的儿科医疗领域可能出现新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医生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最新的设备。

误用医疗设备可能导致不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孩子们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儿科医生应该持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操作,并且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以确保正确使用这些设备。

此外,儿科医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医学科学在不断发展,新的疾病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为了不断提供最好的医疗护理,儿科医生应该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持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医生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也是关键,可以通过开展团队会诊、医学讨论等方式促进医生间的专业交流。

2023年的儿科医生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失误,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纠正方法来提高医疗质量。

【健康育儿】带宝宝去医院看病的5个窍门

【健康育儿】带宝宝去医院看病的5个窍门

【健康育儿】带宝宝去医院看病的5个窍门
1.选医院——就近原则
当婴儿生病时,许多父母习惯性地把婴儿送到儿童医院或大医院治疗,导致儿童医院
和大医院总是挤满了人。

事实上,婴儿的疾病基本上是常见病,如感冒、发烧、腹泻等。

这些疾病可以在综合医院甚至社区医院治疗。

没有必要去拥挤的医院。

医院里的病人越多,室内空气就越差。

当一个婴儿看到一种疾病时,他基本上必须在医院里呆上几个小时。

此外,此时婴儿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差,因此往往是“老病不消,新病多增”。

尤其是在疫
情高发季节,医院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选择近一点的医院,首先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也便于宝宝复诊,三也容易与固
定医生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

如果附近刚好是儿童医院之类的大型医院,那么可以采取家
长先去排队挂号、排队候诊,等差不多再回家抱宝宝或通知家人把宝宝送过来的方式,最
大可能地降低宝宝待在医院的时间。

2.节省时间-提前预约
周末、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小病人急剧增加,所以带宝宝去看病尽量避开节假日这些
时间段。

现在很多医院都推出了预约服务,比如预约电话或是网上挂号,家长带宝宝去医
院之前,可以先预约,最大程度地缩短在医院等待的时间。

带宝宝看医生时,最好有两个
以上的大人,有利于分工合作,减少求医时间。

儿科患者中常见的用药错误

儿科患者中常见的用药错误

儿科患者中常见的用药错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晓玲刘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晓乐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2-04-13儿科及新生儿患者有一些独特的疾病,且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也较成年人有所增加,因此,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更易产生错误。

处方适应证错误典型案例患儿,男,2岁,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

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

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

诊为:秋季腹泻。

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

结合本例情况,认为属于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处方错误。

■ 小贴士1.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法规和指导原则培训。

本案例既可能是属于规则基的错误,也可能是属于知识基的错误。

但无论基于哪种类型的错误,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

2.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建立“防火墙”。

防范上述错误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电子处方系统建立“防火墙”,在医师开具相关药品时提示医师注意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避免用药错误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用药交待失误典型案例患儿,女,3岁,哮喘发作期。

由于哮喘患儿需要使用吸入性激素控制症状,鉴于其年龄小无法单独使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的装置,医师让家长购买储雾罐并交代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和储雾罐配合使用。

但储雾罐不属于药品,不在门诊药房发放,门诊药师交代用药方法时仅仅教育患儿家长各项药品的使用方法,并未告知家长储雾罐应当怎样和激素吸入装置配合使用。

患儿再次复诊时,医师发现患儿按照成人和大孩子的吸入方式使用激素吸入装置,并未使用储雾罐,导致激素吸入量不足,哮喘控制不理想。

育儿知识:小编支招,让你带宝宝去医院看病更省钱

育儿知识:小编支招,让你带宝宝去医院看病更省钱

小编支招,让你带宝宝去医院看病更省钱在这个看病难看病贵的年代,真是让爸爸妈妈们伤透了脑筋,一旦自家宝宝生病有个头疼脑热拉肚子的,去趟医院钱包就瘪了一半儿,小毛病大开支。

其实啊,有些钱是真的就是花冤枉了,我今天就来给爸爸妈妈们出几个在医院里省钱的招儿,快来围观吧!1、宝宝大病大医、小病小瞧如果宝宝得的只是一般的常见病,那就可以选择到离家较近的“小”医院或者正规社区医院里的儿科医治,大病大医,小病小瞧,这样自然可以省掉很大一笔花销了。

因为我国的医院都是按照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来进行分级制的。

三级医院是等级最高的医院,虽然设备精良,但是运行成本高,所以门诊挂号费、检查费、手术费、住院费等等都要高于一、二级医院。

2、初诊宝宝可挂普通号如果宝宝病情不是很复杂,应尽量选择普通门诊来就诊。

因为宝宝初次就诊时,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医生,都要对宝宝的病因、病史、病情做详细的了解,从而根据病情做相应的血液、尿液等物理、生化等常规检查,待相关的结果出来以后才能确诊治疗。

对于以上的那些初诊工作,普通医生是绝对能够胜任的。

爸爸妈妈们要理智考虑,不要总是习惯性地给宝宝挂专家号,从而浪费掉不必要的钱。

3、给宝宝首选普通药并非“药贵则灵”。

如果宝宝患的是普通的常见病,就不需要吃高价进口药、用高级抗生素了,因为如此滥用药物不仅增加了爸爸妈妈们的经济负担,还容易引起宝宝稚嫩的身体不良的药物反应,反而令宝宝更为危险。

4、给宝宝做普通检查对于7岁以下的幼儿,其实没有必要进行高档检查。

而且高档检查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严重的甚至还会留下后遗症。

并且几十块钱心脏结构的超声波检查比上千元检查费的CT、核磁共振效果更好。

爸爸妈妈们还不如把这些费用昂贵的诊疗项目的钱省下来给宝宝好好补一补呢。

5、带齐宝宝的病历资料宝宝的病历上都记录了宝宝过去曾有过哪些疾病史、打过哪些预防针、对哪些药物过敏、有无家族遗传病史、曾经做过的什么检查、诊前服过什么药等相关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宝宝看病最容易犯的8个错误
在临床上,对于宝宝发热,专家不称之为病,因为发热只是一种症状。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有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引起发热的疾病也有很多,不光是呼吸道疾病,身体里的任何一个系统出了问题,人体都可能发热。

不是所有的发热都要做退烧处理。

但宝宝发热时,大多数妈妈还是无法淡定,所以掌握一些科学的处理方法帮助宝宝度过生病期是必要的,而不是仅凭老经验,否则一旦陷入退热误区,容易造成反效果!
1.捂汗退热
老百姓有个土方子:感冒后用被子捂着发汗。

对成人来说,这样做有时候确实有效,但对宝宝是不适合的。

原因分析:宝宝四肢供血不足,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很容易发生紊乱,如果被包裹过严,反而无法散热,同时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更严重的还会引起脑缺氧。

临床上有一种专属于儿童的疾病——“蒙被综合征”,就是把宝宝错误包裹引起的严重疾病。

2.一发热就吃退热药
很多妈妈认为发热是坏事,见不得宝宝发热。

其实,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

原因分析: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优于体温正常时,包括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

这些免疫功能可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康复。

如果过早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存在退热药本身的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了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长,还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3.用酒精(或白酒)退热
酒精擦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退热方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酒精擦浴降温对宝宝的副作用较大,甚至有至死的可能。

原因分析:婴幼儿皮肤娇嫩,毛细血管丰富,且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擦浴时若酒精浓度过高、擦浴时间过长或擦洗面积较广时,酒精会经皮肤大量吸收入人体血液中,造成酒精中毒症状(俗称醉酒),引起宝宝精神兴奋,烦躁不安。

酒精还能造成血管急剧收缩,宝宝出现立毛反应、寒颤不适,体温反跳时又感觉发热难耐。

酒精还是一种过敏原,酒精擦浴对某些宝宝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4.死守38.5℃才吃退热药
一般建议在宝宝超过38.5℃时吃退热药,该界限适合大多数宝宝。

但在临床上,常对有高热惊厥的宝宝建议放低该尺度。

原因分析:有高热惊厥病史的宝宝应对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会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引起惊厥。

所以,医生常建议这类宝宝在发热初期同时口服抗惊厥药和退热药,以避免抽搐发作。

5.用冰袋降温
冰袋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有效的物理降温手段,无需特别材料,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常用于高热不退的患者。

由于冰袋与皮肤贴合较紧密,使用时一定要用小毛巾包好,特别要注意定时更换部位,以免冻伤。

但是,这个方法不适合小婴儿。

原因分析:小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功能差,外界温度过低,尤其是局部大面积应用冰袋,极易使皮下脂肪凝固而成硬肿。

6.带着高热宝宝候诊
国人看病排长龙的现象很常见。

不少妈妈在宝宝高热后不做任何处理就赶去医院,排队等待医生处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原因分析:超过39℃的高热对健康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宝宝高热时,应先给宝宝口服退热药,然后去医院排队等待看病。

在看病过程中如果宝宝继续高烧,也不要盲目排队,及时和就诊医生联系,医生一般会灵活处理的。

7.用抗生素退热
有的妈妈一见宝宝发热就以为是嗓子发炎了,马上给宝宝口服消炎药,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原因分析:常见感冒有80%是病毒引起的,所以抗生素是无效的。

长期滥用抗生素,将损害宝宝的免疫功能,在没有感染指征的情况下,请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

8.泡澡降温
泡澡是当今时髦的一种养生方法,适度的水温作用于人的副交感神经,使人身心放松。

但这个方法对发热的宝宝并不适用。

原因分析:泡澡水温过高,对身体刺激加强后,交感神经便发挥作用,使得机体进入兴奋状态。

相反,水温过低,洗澡后犹如给宝宝雪上加霜,又会加重感冒。

科学退热法
儿科专家一致认为,温水擦浴法是婴幼儿最安全的物理降温法。

研究表明,宝宝发热时,用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浴,可使机体的热量通过传导发散。

温水擦浴还能提高温度感受器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产热过程,加强散热过程,使体温下降。

温水擦浴操作简单易行,无需特殊材料,宝宝易于接受,且无副作用。

医生提醒:在物理降温无效时,请带宝宝及时去医院就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