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书院】【大家】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行书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天下第一行书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之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流转不停的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痛之三:个体生命短暂有限的不容抗拒 (终期于尽)
问题三:
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 “痛”是一样的感情吗?作者“悲” 什么?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 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悲天下,更加 深刻感人。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后世的人看今天,就像我们现 在看过去,对过去的是非得失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我们看现在、看自己时却是扑朔迷离的。人 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 验是一致的,但人永远不能彻底地“认识自 己”,人类的任何主观努力都不能彻底摆脱这 种认识上的局限,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 “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思考: 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 极悲观?
《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 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 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 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 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 自有无穷逸趣。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 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 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 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 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 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 的风气很盛,“一死生”“齐彭殇”的 虚无思想影响着人们。
问题一: 兰亭雅集 ,俯仰之间,信可乐也 , “乐”在 何处?
人杰: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景胜: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事趣: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时美: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兴雅: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赏良 心辰 乐美 事景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353年,当时王羲之被任命为会稽内史,负责
管理该地区的政务。
在他任职期间,他的政绩卓著,深受人民的敬
仰和爱戴。
有一天,王羲之接到一位朋友的邀请,参加在兰亭举办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为了庆祝朋友的升迁而举办的,许多文人雅士都受邀参加。
王羲之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决定为这个宴会写一篇序文。
当天,王羲之来到了兰亭,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和热闹的场面。
他被自然的美景所感染,心生灵感,决定借此机会创作一篇富有诗
意的序文。
王羲之找来了一块宣纸和一支毛笔,开始在兰亭的石壁上写字。
他用流畅的笔触,书写出了《兰亭集序》这篇著名的行书。
这篇序
文以其优美的笔墨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王羲之卓
越的书法才华。
这篇序文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了中国
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
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创作出了一篇不朽的作品,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和影响,以及努力和专注所带来的成就。
天下第一行书真迹究竟在哪里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究竟在哪里?《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
这幅作品,据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
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
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故他本人对其也十分珍惜,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
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从此下落不明。
这也成为后人不断探寻的一个谜。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珍藏寺庙衍生几多典故王法极法号智永,他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尤工草书。
据传,著名的“永字八法”就是由他所创,他所写的《真草千字文》也一直流传至今。
智永在浙江绍兴的云门寺出家,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
因智永及其侄子惠欣都曾在这里出家为僧,且二人都为书法大家,所以云门寺曾被赐名为永欣寺。
智永在云门寺驻寺临书30年,留下了不少与书法有关的传说。
据说智永练字时,笔头秃了,就取下丢进一个大竹筐。
时间一久,积了整整十大筐秃笔头,智永便在寺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这就是“退笔成冢”典故的来源。
由于智永的字写得好,前来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络绎不绝,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铁门限”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兰亭序》的真迹,一直被智永珍藏,临去世时将其传给弟子辩才。
辩才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尤其精于书法。
他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视,秘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专门用来珍藏《兰亭序》。
那时的皇帝正是唐太宗,酷爱书法艺术,对王羲之的墨宝更是情有独钟,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唯恐失却。
他先后三次将辩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同时询问《兰亭序》下落。
但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辩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自己侍候先师智永时确实见过《兰亭序》,但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早已不知去向。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
《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
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
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
名誉天下的 中国十大行书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38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吳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結伴遊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詩。卷中数诗均是当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字子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
王羲之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书法史,更是一部传世佳话。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
他勤奋好学,刻
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拜师学艺,但很快就超越了师傅的水平,成为一代宗师。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风格秀丽大方,笔势遒劲有力,
给人以一种气吞山河、风卷残云的壮美感觉。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赞誉,也深受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喜爱,被誉为东亚书法的鼻祖。
除了在书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外,王羲之在政治、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为国家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文化方面,他还创立了“兰亭集序”,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然而,王羲之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多次遭受贬谪和排挤,甚至被贬
为凉州刺史。
但是,即便在逆境中,他也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王羲之的一生,是一部传世佳话,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
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不朽
的艺术作品,留下属于自己的传世佳话。
他的一生,就是对艺术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人生的最好启示。
天下第一行书是指哪幅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谁?
天下第一行书是指哪幅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人们称他的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他的主要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其中,以《兰亭集序》的声誉最高,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也叫《兰亭序》、《禊序》。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几人,在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礼。
期间众人作诗行文表达对兰亭美景的赞叹,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作为众人所写诗文的序。
作为一篇序文,《兰亭集序》不仅文字优美,章法更为古今第一。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这样称赞《兰亭集序》:“《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解缙也在《春雨杂述》中赞叹道:“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可见,《兰亭集序》的行书艺术可谓精美绝伦。
整篇《兰亭集序》总共324个字。
每字各生妙趣,行云流水,笔锋圆转,收放自如。
序文中很多相同的字,都被王羲之写出了不同的风格,可谓重字不重形。
这一点,也是《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
据说王羲之写完了之后,因为极为喜爱,便重新誊写了几份。
但是看上去都没有最初的那份精妙。
后来,唐太宗得到了兰亭真迹,曾令工匠临摹石刻,作为赠送大臣的大礼。
人们普遍认为,现存的《兰亭集序》并非是王羲之的真迹,真迹早已随着唐太宗的驾崩而成为了殉葬品。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因为莎士比亚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剧作家,他有很多作品为后人所传颂,但其生平不为人知之处仍有很多,他个人也没留下这类文字。
有关莎翁身世的材料极少,这就给莎士比亚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即使是在莎士比亚的女婿霍尔医生所写的日记中,也难以寻到其岳父是杰出剧作家的一点说明。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没有人明确地指出哪些作品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也没有人对莎士比亚的去世表现出关注之情,因为没有一个人根据当时的习俗为他的去世写过表达缅怀之情的哀诗。
《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为什么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321-379),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
他的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
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风,他所书的《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创造出天质自然,风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放置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人共成诗37首。
王羲之借酒兴为他们的诗写了一篇序文,世人简称《兰亭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章清新自然,虽多用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
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行书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巧夺天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此乃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篇,都不及第一篇好。
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这部作品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
《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了,在公元4世纪,被郗县带入墓中。
《兰亭序》怎么到了郗昙的手里?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
“天下行书第一”——《兰亭集序》——兼记王羲之的遗闻趣事
“天下行书第一”——《兰亭集序》——兼记王羲之的遗闻趣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天下第一行书、第二行书、第三行书、第四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第二行书、第三行书、第四行书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
王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年-公元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山东),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流传于世的《兰亭序》有两种。
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
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兰亭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
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
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
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
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兰亭序》书文并美,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在我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他所创作的《兰亭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千古传世之作。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出身于东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后世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博采众长,楷、草、行、隶诸体皆精,尤其是他的行书和草书,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士人崇尚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
王羲之在一次春游雅集上,与友人相聚,饮酒赋诗,感叹人生无常。
在这样的心境下,王羲之创作了《兰亭序》。
《兰亭序》的艺术特点在于它的行书风格独具匠心。
王羲之运用笔势奔放、疏朗有致,字迹飘逸、骨韵丰满。
整篇文字气息连贯,如行云流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它对后世的影响。
自唐代以来,众多书法家都对《兰亭序》进行了研究与传承。
如唐代的褚遂良、虞世南,宋代的米芾、苏轼等,他们都对《兰亭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借鉴。
直至今天,学习书法的人们仍然把《兰亭序》作为楷模,研究王羲之的笔法和结构。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继承了前代书法家的优良传统,又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对后世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许多著名书法家都受到王羲之的启发,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总之,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见证了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与传承。
通过对《兰亭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感受行书的独特魅力。
中国书法史上《天下十大行书》经典排名榜!...
1、天下第一行书。
名称《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朝代:东晋。
2、天下第二行书。
名称《祭侄文稿》,作者:颜真卿,朝代:大唐开元。
3、天下第三行书。
名称《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朝代:宋神宗元丰五年。
4、天下第四行书。
名称《伯远帖》,作者:王珣,朝代:东晋。
5、天下第五行书。
名称《韭花帖》,作者:杨凝式,朝代:唐末五代时期。
6、天下第六行书。
名称《蒙诏帖》,又称《翰林帖》,作者:柳公权,朝代:大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
名称《拟山园帖》,作者:王铎,朝代:明末清初。
7、天下第七行书。
名称《张翰帖》,又名《季鹰帖》,作者:欧阳询,朝代:唐代。
8、天下第八行书。
名称《蜀素帖》,作者:米芾,朝代: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
9、天下第九行书。
名称《松风阁诗帖》,作者:黄庭坚,朝代: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九月。
10、天下第十行书。
名称《土母帖》,作者:李建中,朝代:北宋初期。
名称《与山巨源绝交书》,作者:赵孟頫,朝代:宋元时期。
11、天下第十一行书。
名称《中秋帖》,作者:王献之,朝代:东晋。
名称《滕王阁序》,作者:文徵明,朝代:大明嘉靖年间。
12、天下第十二行书。
名称《汝南公主墓志铭》,作者:虞世南,朝代:南陈至隋唐时期。
13、天下第十三行书:名称《张好好诗》帖,作者:杜牧,朝代:晚唐。
14、天下第十四行书:名称《出师表》,作者:李邕,朝代:唐朝。
15、天下第十五行书:名称《唐玄宗脊令颂题跋》,作者:蔡京,朝代:北宋。
16、天下第十六行书:名称《远蒙帖》,作者:蔡襄,朝代:北宋。
17、天下第十七行书:名称《自书诗卷》,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18、天下第十八行书:名称《文赋》,作者:陆柬之,朝代:隋唐时期。
19、天下第十九行书:名称《苏轼海棠诗》,作者:鲜于枢,朝代:元代。
20、天下第二十行书:名称《酒德颂》,作者:董其昌,朝代:大明万历。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官宦世家。
这样的门第,加上王羲之才华出众,步入仕途是顺理成章的事。
他从秘书郎做起;而立之年,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永和七年(351)拜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出仕为官并不符合王羲之的心志,他情之所钟的是清风明月,泉石烟霞。
而他的官居之地——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山川竹石,正好可以满足他的心愿。
尤其是距离会稽城西二十余里的兰渚,更是一处难得的胜境,只见峻岭崇山,佳木葱茏,修竹婀娜,鸟语阵阵,清泉潺潺,流连其间,乐而忘归,世俗的喧嚣,官场的污浊,在此荡涤无遗。
兰渚之上,有亭玉立,可供游人小憩,也是观景谈天的好处所。
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正是当地“修禊”的日子。
修禊,是一种古老的习俗,起源于周代,每年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沐浴,以祓除不祥。
曹魏后固定在三月初三,内容也变成临水宴饮、郊外春游一类活动。
王羲之要利用“修禊”这种形式,安排一次名流雅集。
前来参加这次雅集的有司徒谢安、司马孙绰、高僧支遁,还有李充、许恂等著名文士,王羲之和他的儿子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等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规模盛大空前。
值此暮春时节,对明山秀水,赏茂林修竹。
春风煦暖,轻拂双颊;清流鸟语,摇人心旌,真所谓“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朱熹语)。
有良辰美景,不能没有赏心乐事。
王羲之提议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文人雅士们在弯弯曲曲的溪流边依次而坐,上游盛满美酒的觞(古代酒器)放在木盘中正随着溪流顺势而下。
按照规则,木盘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一首,不然就要罚酒。
当木盘流到王羲之面前时,王羲之赋诗道:仰眺望天际,俯盘渌水滨;寥朗无崖观,寓物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赖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一首首美妙的诗应声而成,罚酒的欢谑夹杂其间,欢声笑语与滢滢的流泉交织成优美的乐章,这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与通融,胸次为之开阔,心灵为之净化,情感随之提升……诗篇陆续汇集起来了,大家建议编订成集,取名《兰亭集》。
行书书法中国第一人
行书书法中国第一人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天下行草第一人。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王羲之行书,希望你们喜欢。
王羲之行书欣赏:行书书法中国第一人:王羲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兰亭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天下。
行书。
第一人。
若造一个短句,并把这三个关键词并联起来,那就是:王羲之天下行草第一人。
说到他,不能不说他的《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约谢安、谢万、孙绰等文朋诗友,在今绍兴的兰亭集会修禊,其间执兰招魂,饮酒作诗。
王羲之忽然抖开蚕茧纸,拎起鼠须笔,即兴挥毫,为诗集作序,行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于是乎,《兰亭序》诞生了。
有人说,这是神助,米芾却说,这是“天下行书第一”。
《兰亭序》字法秀逸,动心骇目。
在运笔上,有时信笔直下,如午后的阳光垂直打向地面;有时又突然毫芒转折,折处破锋,让人瞬间迷失;有时又纤微备至,于细微处见精神、见功力。
在布局上,若断还连,藕断丝连,中锋、侧锋,锋锋相依,又提按顿挫,相映成趣,给人一种“不施粉脂,自然终好”的审美与享受。
在临帖时,我常常停下笔来,看王羲之于横折处怎样破锋,在一些字的首尾如何断笔、收笔,在用墨上如何使浓、淡与半浓之间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我在想,当年王羲之和朋友饮酒作诗,或微醺或大醉,信笔跃马之中,他刻意想到这些细节了吗?显然没有。
看来功夫不在一时一地,而在一生一世,一切伟大的成就,有时看似妙手偶得,实则是日积月累,勤学苦练的结果。
据说王羲之当时书时,如有神助,日后又重写数本,本本均不及原稿,这就好比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流水一逝,此一时彼一时也。
所收王羲之自己也极看好原创,交付给子孙传掌,不想传来传去,真迹丢了,不对,传说真迹带入李世民墓中,仅剩摹本,实在可惜。
形容王羲之行书
形容王羲之行书
王羲之的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特点主要包括:
1.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融合了方圆并用、秾纤折中的技巧,使得作品既有雄秀之气,又不过于张扬,保持了书法的和谐与平衡。
2.自然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展现出天资自然、风神盖代的特点,其笔法如同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自然而不造作,给人以美的享受。
3.变化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变化中保持了主调,其笔势委婉含蓄,线条流畅飘逸,展现出一种潇洒自如的风格。
4.笔法精妙。
王羲之的行书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牵丝映带,使得整幅作品既流畅又富有变化。
5.章法精湛。
王羲之的行书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紧密,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展现了其高超的书法技巧。
王羲之的行书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其个人品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
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
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王羲之: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王羲之: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
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
是古代骈文的精品。
《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