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FUO的两步法诊断思路
不明原因发热的经典定义
不明原因发热的经典定义在医学界中,如果一个人连续三周内的体温超过38度,并且没有明显的发病原因,那么就可以被诊断为患有不明原因发热(FUO)。
FUO是一种普遍的症状,它涉及许多医学领域,例如全科医生、内科和感染病专家、肿瘤学家以及风湿病学家。
FUO并不是一种疾病,而只是一种症状。
它只是一种描述患者情况的术语,而不是一个确切的诊断。
通常,FUO的原因是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也可以是由于药物、自身免疫反应和其他的生理或心理原因引起的。
经典的FUO定义是指:1.发烧的体温超过38.3℃,在至少三个估计的体温测量中发现,每隔一周测量一次。
2.未能确定病因的超过三周的热性疾病,即在大约一周的入院和检查后,无法确定病因或不能解释FUO的临床特点。
3.患者没有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能够降低体温的药物。
对于FUO的起因,许多疾病可能是引起FUO的原因之一,如淋巴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TB和皮肤真菌病。
近年来,人们对FUO的定义和分析方法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趋势,例如低程度感染、良性肿瘤和免疫疾病等。
如今,许多因素,例如旅行史、体重减轻、结缔组织病、更年期等也被广泛认为是FUO的可能原因之一。
针对不明原因发热,如何进行上述的检查呢?下面是FUO诊断过程的一般建议:1.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旅行史、药物使用史、职业史和曾经的病史等。
2.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的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
3.器械检查,如X线、CT、MRI等。
4.如果患者的情况允许,进行组织学检查以获取组织标本。
在FUO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症状和测试结果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部分的FUO,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其他降温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但对于许多患者而言,需要更严密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总之,不明原因发热是一种临床上经典的症状之一。
对于医生来说,必须要了解FUO定义和诊断方法,有效地治疗这种症状,以期望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发热待查)
2020/5/1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3
二、发热的机理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但伤寒早期血沉一般不加快,有助于和败血症鉴别
•血沉检查特异性不强 •骨髓穿刺
•对于感染性疾病价值大(涂片发现疟原虫、真菌孢子;培养阳 性率高于血培养)
•碱性磷酸酶积分有助于鉴别感染与血液性肿瘤
•应多部位、多次复查
2020/5/1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21
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
① 应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于畏寒、寒 战期多次采血;
病人顽固呃逆,且随体位变动而加剧
膈肌刺激
2020/5/12
复查B超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右膈下脓肿
16
情况1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
提示:治疗得当,病情恢复
2020/5/1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17
情况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 (发热待查)
一、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 超过1.2 ℃
2020/5/1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FUO
•
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 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即在1961年 FUO)。即在1961年 Petersdorf和Beeson通过对100名病人前瞻性的研 Petersdorf和Beeson通过对100名病人前瞻性的研 究第一次提出“不明原因发热” FUO)的定义: 究第一次提出“不明原因发热”(FUO)的定义: 反复发热超过38.3℃,病程持续3 反复发热超过38.3℃,病程持续3周以上,并且在 1周的住院检查后仍未明确诊断的疾病。由于医疗 技术和诊断流程的进步,许多患者可在门诊治疗 和检查,故在1992年Petersdorf又提出,将“ 和检查,故在1992年Petersdorf又提出,将“入 院后1周仍无法明确诊断”修改为: 院后1周仍无法明确诊断”修改为:经“1周详细的 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 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
• 1.经典型 • 满足经典型的诊断标准需要至少3次医院内病情的评估,3 满足经典型的诊断标准需要至少3次经过一周的检查而未确诊。经典型FUO最常见的原因是 诊,或在门诊经过一周的检查而未确诊。经典型FUO最常见的原因是 感染性疾病,恶性疾病和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 2.院内型 • 院内型是指住院至少24小时出现发热而入院前无明显感染迹象的 院内型是指住院至少24小时出现发热而入院前无明显感染迹象的 FUO,至少3 FUO,至少3天未确诊可考虑此诊断。此类疾病包括脓毒性血栓性静 脉炎,肺栓塞,艰难梭菌小肠结肠炎和药物热。在鼻胃插管或鼻气管 插管的患者中,鼻窦炎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3.免疫缺陷型 • 免疫缺陷型是指中性粒细胞数500/mm3或更少的患者的反复发热, 免疫缺陷型是指中性粒细胞数500/mm3或更少的患者的反复发热, 3天后仍未确诊。此类中的大多数患者,发热原因是机会性细菌感染。 通常会采用广谱抗生素来覆盖最可能的致病原。如白色念珠菌和曲霉 菌引起的真菌感染必须要考虑。少见的有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4.HIV相关型 HIV相关型 • 包括HIV感染的门诊病人持续4周的反复发热,或住院的HIV感染 包括HIV感染的门诊病人持续4周的反复发热,或住院的HIV感染 病人持续3天的反复发热。尽管急性HIV感染是经典型FUO的一个重要 病人持续3天的反复发热。尽管急性HIV感染是经典型FUO的一个重要 原因,但是HIV病毒可导致患者易于发生机会感染。此类疾病包括鸟 原因,但是HIV病毒可导致患者易于发生机会感染。此类疾病包括鸟 分支杆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在HIV感染的 分支杆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在HIV感染的 患者中,非感染因素引起的FUO是少见的,此类疾病包括:淋巴瘤, 患者中,非感染因素引起的FUO是少见的,此类疾病包括:淋巴瘤, Kaposi’ Kaposi’s肉瘤和药物热。在考虑此类疾病时,患者所处的地理位置是 尤其重要的信息。
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与处理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 ③试用抗结核药物。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往往很 难捕捉到证据,但是在仔细排除其他疾病之后,也可考 虑对患者实施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一般来说,如确为 结核患者,用药2~3周后体温会显著降低,否则要怀疑结 核病的诊断。另外,试验性治疗的用药方法要正规,所 用药物的种类、组合和剂量都要及正规抗结核治疗相 同。
物热。
24
病毒性发热的诊断要点
• ⑴通常为自限性发热,热程一般不超过2周。 • ⑵外周血象WBC大多数偏低,分类中淋巴比例增高,少数
患者可出现异淋 • ⑶可出现病毒疹、淋巴结的肿大 • ⑷可累及多个脏器或组织,引起多系统的损害 • ⑸发病对象似乎儿童、青壮年、中青年偏多,而老年人偏
少 • ⑹在免疫虚损的宿主,病毒性发热时间长,病情严重如
16
FUO病因诊断的特殊处理方法
• ④免疫抑制剂。对高度怀疑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淋巴 瘤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但这需要医师有充足的经验, 绝不可轻率使用。
• ⑤营养支持治疗。许多临床医师在收治FUO患者时一味把 精力放在寻找发热的病因上,而忽略了对长期发热,尤其是 高热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医师必须为某些重症患者的身 体状况创造条件以赢得时间,否则,在病因尚未明确之前,这 些患者已进入衰竭状态,从而失去诊疗时机。
发热可能是最初唯一的临床表现 正确评价结核菌素试验 注意:怀疑结核时要注意检查胸片,血沉ESR,PPD
29
败血症
金葡菌败血症热程可长达半年,伴随症状常掩盖原 发病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腹 腔 内 感 染 或 其 他 部 位 脓 肿
腹腔内感染是发热待查中常见的病因,尤以肝脓肿 和膈下脓肿最为多见,其次为盆腔脓肿,齿龈脓肿和 脑脓肿也可能是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
发热待查之经验分享
发热待查之协和经验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发热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涉及的疾病也极其纷繁复杂。
还有部分患者长期发热,虽四处求医仍诊断不明。
因此,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常被认为是最富挑战性的临床问题。
不明原因发热(FUO,feverofunknownorigin)又称发热待查,其经典定义于1961年由皮特斯多夫(Petersdorf)和比森(Beeson)基于对100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所提出: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过≥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
发热待查常见病因及其构成变迁发热待查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其中有部分患者虽然经过系统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病房以收治FUO及疑难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为主。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至2010年间收治的997例FUO患者的病因构成,其中,感染性疾病占48.0%,结缔组织病占16.9%、肿瘤性疾病占7.9%,其他疾病占7.1%,诊断未明占20.1%(图1)。
结合我科此前对1985-1989年间130例FUO病例以及2000-2003年间449例FUO病例进行的病因总结,我们绘制了26年间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变迁图(图2),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medJ)2013年第5期。
综合我院26年间FUO病因变迁分析显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其他疾病在FUO病因构成中无显著变化,肿瘤性疾病所占比例明显降低(由16.9%降至7.9%),发热原因未明的比例显著增加(由10%升至20.1%)。
近年来国外文献中所报告的FUO诊断不明病例约占全部FUO病例的51%,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FUO患者诊断未明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的普及,病原学培养技术的提高,新研发的血清学检测项目越来越多,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等等,常见疾病的确诊效率提高,而符合经典FUO定义的病例却越来越复杂。
FUO
发热待查FUO为直肠温度≥ 38.3° C ,而不是由一过性和自限性疾病、迅速致命性疾病或有明确局部症状、体征,且无常规检查如胸片、尿检或血培养异常。
FUO 目前分为四类:∙经典FUO:发热≥ 3 周,入院三天未查出明确病因,或超过3次门诊。
∙医院内FUO:住院患者出现发热,接受急性病护理,无感染出现或入院时无置管,正确评估3天后诊断仍未明,包括血培养≥ 2天。
∙粒细胞减少FUO:发热患者中性粒细胞< 500 /μL或2天内将要达到该水平,而经过正确评估诊断未明≥ 3 天,包括微生物培养≥ 2 天。
∙HIV-相关FUO:发热见于确诊的HIV 感染院外患者> 4周,或住院患者> 3 天,正确评估后诊断未明≥ 3天,包括微生物培养≥ 2 天days病因FUO病因通常为分四类:∙感染(25 to 50%)∙结缔组织病(10 to 20%)∙肿瘤(5 to 35%)∙杂项(15 to 25%)感染是引起FUO的最常见原因。
在HIV感染患者,机会菌感染(如:结核,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播散型真菌感染或巨细胞病毒感染)应注意寻找。
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如SLE,RA,巨细胞动脉炎,血管炎,成人青少年型RA 。
最常见的肿瘤有淋巴瘤,白血病,肾细胞癌,肝细胞癌,转移性肿瘤。
然而,肿瘤导致的FUO有所下降,可能由于超声和CT 广泛应用于初步的诊断评估。
其它导致发热的原因还有药物反应,深静脉血栓,反复性肺栓塞,结节病,炎症性肠病,和假性发热。
FUO 成人约10%原因不明。
现病史应该描述发热的时间的模式(如:间歇或持续)。
热型对于FUO的诊断通常意义较小或无意义,但隔日或隔二日发热可能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提示疟疾。
局部疼痛常常提示局部的疾病。
系统回顾应该包括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体重减轻,厌食,乏力,盗汗,头痛等。
还有结缔组织病的症状(如:肌痛,关节痛,皮疹)和消化道异常(如:腹泻,脂泻,腹部不适)等。
发热待查F U O
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分析(%)
总人数 100 60 128 100 105 2 048 48 133 199 86 140 153 53 80 感染病 (%) 36 22 40 37 30 37 52 31 23 33 58 29 21 54 肿 瘤 (%) 19 17 20 31 31 19 15 18 7 24 6 14 19 9 胶原结缔组织病 (%) 15 13 15 19 9 11 17 13 19 16 10 29 13 14 其 他 (%) 23 10 17 8 17 16 6 17 28 18 4 16 17 5 诊断不明 (%) 7 38 8 5 12 17 10 21 24 9 22 12 30 18
完整病史回顾及体检 阳性发现
否
是
进行特异性诊断检测
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血培养、尿常规 尿培养、血沉、 PPD试验、胸片 阳性发现
否
是
进一步相关检测
腹部/骨盆 CT增强扫描 进行最可能的诊断归类
恶性肿瘤
血液性
外周血涂片 血清蛋白电泳
SBE 淋巴瘤 肝脓肿 肝炎 肝癌
局灶性腹块 腹腔脓肿 消化道肿瘤
(足部检查意义相同) 脾肿大
淋巴瘤 疟疾 SBE SLE CMV/EB
前列腺肿大
前列腺炎
外周神经病变
结节性多动脉炎
图 SBE的结膜瘀点
图 感染性心内膜炎Jane-way 损害
图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端Oslers结节
图 Still 病皮疹
表
第一作者 (年份) de Kleijn EM(1997)
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分析(%)
总人数 167 感染病 (%) 26 肿瘤 (%) 12 胶原结缔组织病 (%) 24 其他 (%) 30 诊断不明 (%) 8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 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反复发热超过38.3℃,持续3周以上,其中至少1周住院系统检查仍病因不明。
针对FUO深入细致的检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①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反复体格检查;②常规化验:血尿常规(包含显微镜检)、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③特殊化验: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RF)、铁蛋白、3次血培养(用抗生素前)和尿培养、病毒(CMV、HIV)、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菌素试验;④影像学:胸片,腹部超声。
经过上述检查如果仍未明确诊断,才考虑FUO。
2. 不明原因发热的传统病因文献报道FUO的病因至少有200余种。
常见原因包括(:①感染: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伤寒、结核等;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真菌感染,如曲霉、耶氏肺孢子菌。
②结缔组织病(非感染炎性):类风湿关节炎(RA)、脊柱关节病(Sp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大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PMR)、炎性肌病、成人Still 病;③肿瘤:淋巴瘤、血液病;④内分泌疾病: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⑤其他:功能性低热、药物热、伪装热等。
导致FUO的感染性疾病病因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在于三方面:①感染部位比较隐匿,例如心内膜感染;②致病微生物为非典型病原体,如巴尔通氏体、利什曼原虫等;③结核: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
此外,在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导致的FUO占主导地位。
在肿瘤性疾病中,目前认为导致FUO最常见的病因是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
其他疾病,如急性甲状腺炎、药物热等,临床中也要进行充分鉴别。
文献显示,1964—2007年期间,在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比例逐年下降,FUO的病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
在我国历年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患者仍然占大部分,然而FUO 患者也在逐年增多。
不明原因发热(FUO)改良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不明原因发热(FUO)改良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是指持续性发热达3周以上,原因不能查明且在诊断过程中经历多次繁琐检查及治疗仍无明确诊断的情况。
FUO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许多研究表明FUO患者的病因非特异性及多样化,诊断也存在一定难度。
早期研究中,医生使用费城诊断标准系统进行诊断并持续研究,但这一诊断标准系统情境主义较强、复杂性大等缺点,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得到诊断,给患者治疗带来一定困扰和经济负担,这也为FUO建立一套改良的诊断标准提出了切实需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FUO改良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提出一套应用于FUO诊断的改良标准,比较其与现有费城标准评价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合理、便捷的FUO诊断方法。
三、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9年期间在本院住院并诊断为FUO的患者,采用改良诊断标准和费城标准(8年和30年版本)临床评估FUO患者的的诊断情况,比较不同评估标准在诊断上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记录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Collaboration for Outcome Measures and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rials(COMET)规范性审查报告并编制完成。
四、研究意义通过对FUO改良诊断标准的应用研究,不仅可以提出更加合理、更加准确的FUO诊断标准,为相关医生提供便捷的疾病诊断方法,同时,也能为FUO临床疾病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并帮助更多人机体内发生有害反应而难以确诊的情况提前获得有效治疗措施,缓解国家的社会医疗压力。
FUO的名词解释
FUO的名词解释FUO,即发热原因未明(Fever of Unknown Origin),是指在体温持续超过38.3摄氏度(101华氏度)或持续性发热超过3周,经各种普遍的医学检查和临床体征评估后,仍无法确切找出其发热原因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FUO虽然不是一个特定疾病,但是却是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FUO 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解释。
一、FUO的定义FUO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医师Petersdorf提出,并被国际医学界所接受和采纳。
根据Petersdorf的定义,FUO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体温持续超过38.3摄氏度(101华氏度)或持续性发热超过3周;②未经诊断的原因;③在进行适当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等全面评估后,仍无法确切找出发热原因。
二、FUO的病因FUO的病因复杂多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感染性因素:某些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如结核病、淋巴瘤、风湿热等。
2.风湿免疫性因素: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肿瘤性因素: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如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4.代谢性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引起的发热。
5.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
6.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等结缔组织疾病。
7.其他因素:如肝炎、肺结核、艾滋病等。
三、FUO的诊断FUO的诊断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并排除一系列可能的疾病。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1.详细病史采集:包括发热的起始时间、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和服药史等。
2.体格检查:仔细检查患者的各系统,寻找可能的异常体征。
3.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免疫学检查等,帮助寻找可能的病因。
4.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帮助发现可能存在的病灶。
5.组织活检:对于可疑的病灶,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恶性肿瘤或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两步法”诊断思路探索性研究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临床常见“疑难杂症”,涉及疾病超过200种,包含感染、肿瘤、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及其他四大类病因。
FUO的经典诊断思路是:依据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获得线索,进一步通过相关诊断性试验或治疗明确诊断。
但是,由于临床表现复杂,线索杂乱,诊断往往十分困难。
我们尝试探索一种具可操作性,公式化的诊断思路,辅助临床早期明确FUO患者的病因诊断。
FUO诊断思路探索
⒈进行重复性动态变化分析,反复寻找潜在性诊断线索(PDC)
①明确各项代表性指标动态变化的趋势性意义,例如:降钙素原(PCT)、铁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②明确症状和体征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例如:发热与皮疹、关节痛、浆膜腔积液等;③了解对退热药物反应的动态变化,例如:激素、激素的剂量、激素的种类等。
⒉从发热机制方向进行分析:了解外源性、内源性致热源类型、作用模式的诊断意义。
⒊从免疫发病机制进行分析
有3种重要免疫细胞参与发热的病理机制: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
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的脂多糖(LPS)及肽聚糖等成分经Toll样受体(TLR)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激发天然免疫及继发免疫,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炎症、组织修复和免疫反应。
病毒和结核杆菌免疫发病机制明显不同,激发的免疫反应也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及结局也不一样。
内源性免疫激动剂(包括自身抗原等)激发的免疫反应也显示出不同的临床特征。
⒋通过抗生素疗效进行判断分析
包括抗生素治疗时机选择,根据抗生素治疗反应对FUO诊断进行分析,从抗生素疗效判断是否耐药或不适宜应用,并注重从临床特征变化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⒌从疾病发病过程出发进行分析
仔细并深入了解患者病史中的起病经过,寻找是否有病原体侵入的途径,从侵入部位判断病原体的种类,从发热特征判断是否为感染,判断感染的程度,评估是否存在细菌耐药以及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
“两步法”诊断思路探索性研究
第一步:起病+致病菌侵入
起病指发热等症状发生的最初或起始阶段以及在此之前的潜伏阶段。
起始阶段持续时间为1周左右;潜伏阶段持续时间约1~2周,特殊病例潜伏时间可能更长。
我们更加强调潜伏阶段的诊断意义。
致病菌侵入分析起病阶段致病菌侵入的可能性,寻找起病阶段致病菌侵入的途径。
第二步:动态+炎症指标积分计算
动态观察内容包括:①主要伴随症状及体征的动态变化;②各项主要炎症指标的动态变化;③对退热药物反应的动态变化;④影像学等特殊检查结果的动态变化。
炎症指标积分主要炎症指标包括:①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②红细胞沉降率;
③C反应蛋白;④抗链球菌溶血素O;⑤乳酸脱氢酶;⑥血清铁蛋白。
其他重要指标包括:①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②抗核抗体;③类风湿因子;④降钙素原;⑤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
还有重要的诊断线索包括:①肝脾肿大;②多浆膜腔积液;③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
④肌肉酸痛;⑤体重减轻;⑥激素退热效果及时间。
对每个指标按照是否为感染性疾病予以评分,其分值依据国际及国内公认的临床意义以及本研究组300多例FUO患者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予以确定。
具有不同诊断价值的炎症指标监测的时间间隔不同,但不同病例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
根据不同病例的不同病情也可增减监测次数,具体监测流程已作详细规定。
按积分计算表进行计算(因为尚在探索阶段,计算表暂略)。
最终诊断的评判标准
若起病+致病菌侵入(+)且炎症积分(+),可判定为感染性疾病;若起病+致病菌侵入(+/-)且炎症积分(+/-),则判定为感染性疾病?若起病+致病菌侵入(-)且炎症积分(-),则判定为非感染性疾病。
诊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主要评价指标
①FUO明确诊断的时间:结合应用这种方法能否比传统及常规方法更早明确诊断;②FUO诊断的准确率:结合此种方法可否明显提高FUO诊断的准确率。
次要评价指标
①平均住院时间;②平均住院费用;③抗生素使用频度(DDDs);④总有效率(痊愈及症状体征好转患者比例)。
目前,我们通过“两步法”诊断思路基本完成300多例FUO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现已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注册,开始前瞻性研究。
翁心华教授点评
1.发热待查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病种,牵涉到多个学科,需要医生掌握跨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地考虑。
在国内外的发热待查病种统计中,仍以感染性疾病较多,因此,由综合性医院的感染科收治是合适的。
2.发热待查的讨论应有统一的标准、认识和范畴。
1961年皮特斯多夫(Petersdorf)和比森(Beeson)提出发热超过3周、最高体温达38.3℃(101?H)以上且经住院1周以上仍未明确诊断者为发热待查,又称不明原因发热,简称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
国内有以2周热程时间作为诊断标准的,这也是许可的,但出于国际交流的考虑,最好仍采用国际标准。
在不同地域和时间段,发热待查的疾病谱会有动态变化,例如,不同地区感染性疾病占发热待查疾病比例就有所不同。
发热待查标准在不同人群亦有差异,老年患者可基本遵循目前诊断标准,儿童尚无合适的标准。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包括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和艾滋病(AIDS)患者等免疫抑制患者,发热待查有新的标准,不应该纳入普遍性范畴讨论,应该作特殊讨论。
3.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是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不管科技怎么发展、化验检查怎么先进,仍然要求临床医生对这两点能够充分学习运用。
追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理清发热的过程,诸如热型及伴发症状,包括一过性的症状,需要医生进行极为细致的询问。
体格检查同样需要医生的细致深入,身体某一微小部位的阳性体征可以是提示某些疾病的关键,例如结膜的淤点、心脏的杂音、肿大的脾脏,而年轻医生往往比较容易忽略细致的体检。
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经常遇到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的情况,此时既不能轻易否定实验室检查,也不能过分依赖,需要综合整体来考虑结果。
即便是所谓的“金标准”――病理结果,如果遇到与临床表现不符合的,也需要临床医生大胆质疑,与病理医生充分沟通交流,以获得可能的诊断。
例如,曾经有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考虑肿瘤转移的病例,最终证实诊断是淋巴结结核。
临床医生应该敢于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自如地运用自己的知识,与临床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得出诊断。
4.发热待查的治疗,应该在疾病确诊后给予合理的治疗。
从治疗原则上,不应因过分追求“退热”,而盲目使用退热药物、激素、抗生素,使得疾病更显复杂,难以得出合理诊断。
某些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病例,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简单的停药,体温就能恢复正常。
在发热待查中可采用诊断性治疗,但并非所有病例均适用,一般仅在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而高度怀疑的病因有特异性治疗方法,且该方法具备安全、特异、迅速可观察疗效的特点时方采用。
此时我们可根据疗效推测病因。
例如,在利福平这类对结核杆菌可相对短期有效的治疗药物出现后,抗结核治疗已被认可作为结核的诊断性治疗。
同样可以作为诊断性治疗的还包括抗疟原虫、阿米巴治疗等。
但是,对于抗淋巴瘤治疗,则不应再作为诊断性治疗,还是应强调拿到病理确认诊断后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