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让我们从问题开始
中国式管理的弊病,谁在企业中提出问题,谁被替换掉,根源在哪?
中国式管理的弊病,谁在企业中提出问题,谁被替换掉,根源在哪?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一直被当代企业家不断探讨,究其原因无非是传统文化思想和习惯与现代管理学之间的差异。
西方不相信人的自觉性,认为人都有私心,因此将规则和制度看的比较重。
东方人善于和人打交道,认为关系很重要,制度可以随时更改以适应人。
因此在西方企业管理文化中,充满了刻板和呆滞,大家都按照某种规则走,既不耍小聪明,又不依靠关系,人与人以利益去权衡利弊,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管理方式,那就是人情味少,但讲原则。
东方人讲人情讲关系,因此在私有企业中个人主义特别明显,所有人都有围着老板的喜好转,所有管理方法也都迎合老板口味。
比如在某企业中董事长喜欢书法,那么下面基层管理人员都跟着练习写字,时不时的那些作品跑老板办公室请教,完了不忘醍醐灌顶式的一番领悟并大加赞扬,最后成为了老板的心腹。
比如总经理喜欢摄影和旅游,那么一帮热衷于投其所好的相关技术爱好者便能迅速打入圈子,成为经理鞍前马后的“放心人”。
还有就是小班长爱喝酒,不免有几个同样天天请客吃饭的员工围在身边。
大到老板董事长总经理,小到部门负责人班长被一种关系文化笼罩着,其他人根本插不进去,这就是中国式管理的圈子文化。
企业家有自己的圈子,百亿身家的有个圈子,千万身家的有个圈子,就连百万身家的也都有个圈子。
娱乐行业中有圈子,书法,象棋,健身,钓鱼甚至吃饭都有一个圈子。
因此很多网友说中国是一个有文化的圈子。
在企业中一旦圈子形成,那么圈子内的人就成为利益既得者。
凭借和圈子中核心人物的关系,享受不同的利益。
其他人如果影响圈子的发展,那么就会受到打压和排挤,圈子越大能耐也越大。
说到这里很多人自然会想到泰山会,湖畔帮等知名企业家圈子,这也是典型的代表。
不仅仅私有企业存在,这种圈子最初源自国企,很多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够掌控公司也刻意去拉拢有共同爱好的人,排挤和自己意见不合的,比如联想柳大善人当年就是把倪光南排挤出局的。
圈子最大的作用是谁如果提出问题,那么谁就有可能被踢出去。
管理要从每一个具体问题出发从根本上解决
管理要从每一个具体问题出发从根本上解决
管理要从每一个具体问题出发从根本上解决
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都在发生冲突,管理的主要作用就是有效的控制和协调这些资源,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起作用。
协调问题要着重从根本上解决,不能仅仅看中表面。
有些问题的发生是有其根本原因的,比如某生产厂的两个车间,在工作流程上属前后关系,这两个车间经常出现扯皮、怠工现象,甚至出现一些不正当的人身攻击,上级领导大为恼火,于是对两部门进行整顿,并对员工进行了处罚。
问题看起来已经解决了,但时间一长矛盾又重新暴露出来。
经过调查发现,原来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工作流程中一个小小的脱节造成的。
上道工序生产的产品要转交到下一道工序,平常都是两边工人自觉地进行交接,没有明确规定由谁来具体负责交接工作,也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时间交接、怎么交接。
因此两个车间都觉得对方应该主动完成这项工作,这样一来矛盾就产生了,领导很快纠正了这个错误,问题迎刃而解,这两个车间再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出现了问题应当首先去考虑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找到了根源再去解决问题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缺乏的就是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彻底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怪有些企业到了千疮百孔的时候会想起请咨询公司,来写一大堆不一定实用的管理指南。
其实,管理者只要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多注意细节,多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多采取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将这些问题及时彻底的从根本上解决,就不会有最后那种不可收拾的场面了。
总结起来,管理应当是始终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以提高效率为原则,使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去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的一个过程。
中国式管理(转载)5篇
中国式管理(转载)5篇第一篇:中国式管理(转载)中国式管理2005年6月19日出自:《中国商业评论》2005年1期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因此其管理中强调专业性,重视专业知识;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其管理关注一致性,重视团体精神;而中国式管理是“交互主义”,注重事物的变动性,即“一切看着办”。
文/曾仕强(台湾)作者简介:曾仕强,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华夏智业管理学院院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科学无国界,从管理科学的层面来看,管理无所谓中式、美式、欧式、日式的区分。
各国应该应用相同的管理科学,譬如战略工具、生产管理、营销方法等。
但因文化的差异,各国管理哲学有很大的差别。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考察,大概谁也不会否定中国式管理的真实存在。
所以,从管理科学看,没有中国式管理;从管理哲学看,又有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的贡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
中国哲学,从来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早已将艰深的哲理化为通俗的伦语广为流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愈具管理实务经验的人士,愈是对中国式管理产生热列的回响。
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说,21世纪是中国管理哲学结合西方管理科学获得发扬的时代,两者缺一,都将跛脚难行。
学过西方现代管理的人士,若能平心静气看看中国式管理,必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华文化,以孔、孟为主流,掺以老、庄的自然思想。
而对管理最具影响的,在其注重“务实”、“中庸”,以及“不执着”的态度。
这同时也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的三大特征。
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大略划分为三个阶层,则有:执行层首重“务实”,只要大家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实实在在遵照既定的计划去执行,便见功效。
管理层除了务实之外,尚须“不执着”,因为企业内外环境不断变迁,如果凡事依例而行,固执以往的经验,必然无法因应时、空变化所产生的种种压力,为了权宜应变,以求制宜,就应该“不执着”,这是中阶层主管最重要的一种素养。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
第一讲究竟有没有中国式治理一、到底有没有中国式治理有三种讲法1、有人认为没有--治理确实是治理,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不,只有有效和无效的区不。
因此讲没有中国式治理。
2、有人认为有--治理离不开文化,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治理因此就不同。
因此讲有中国式治理。
3、有人认为:有也对,没有也对--治理的工具是一样的,只因使用的人不一样,因此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罢了。
二、不必过分强调中国式治理1、假如为了面子,这没有什么必要。
有确实是有,没有确实是没有,跟随面子没有多大关系。
2、假如为了爱国,这也不是方法。
因为爱国之心人人都应该有。
然而,也不可心盲目强调,讲人家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
3、假如为了信心,也不该如此。
因为,假如真有中国式治理的话,也要行之有效才行,才能使我们更有信心。
4、谈中国式治理,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因为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不一样,这没有什么价值。
谈中国式治理,对人来讲应该是最高的智慧,如此才有收获。
三、认为有中国式治理和没有中国式治理,都有相应的道理1、缘故之一:人差不多上大同小异的。
2、缘故之二:全世界的治理目标都一样,差不多上要把工作做好,赚取利润,达到目标。
然而各国的气氛又是不一样的。
3、缘故之三:治理的工具是通用的。
例如:电脑和报表,全世纪都在用,而且学就会,然而成效却大不相同。
4、站在使用起来巧妙各有不同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治理是各有一套,特不是中国人。
中国人善于创新,关于一种原则,会因为各自的实际环境而有不同的变化。
四、从硬件看,没有中国式治理1、硬件是指治理科学。
治理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明确。
治理科学全世界都一样。
2、从治理的层面来看,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不。
五、从软件看,事实不容怀疑中国式治理的存在1、软件是指治理哲学,它是指人的思想。
治理哲学看不见、摸不首。
各国人的方法不一样,民族性不一样,治理哲学就不同,因此表现的的治理行为也就不同。
2、全世界对物的治理差不多上一样的,因为差不多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治理。
新中国70年城市管理的巨变
新中国•新时代•新发展新屮国70年城帀管理的巨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综合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张有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翟宝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 党的正确领导下,城市管理从无到有, 从知之皮毛到准确把握,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完成了从城市建设到城市管理再到城市综合管理的蜕变。
特别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将城市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召开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 市工作会议,将城市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人民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作出指示和批示,强调城市工作要 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思想,让城 市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依托。
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过程中,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管理城市,让新技术 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作用,使人民群众在城市切实体会到生活更方便、更舒 心、更美好。
一、从农村到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 接管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指导方针,实 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
城市工作主要是围绕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规划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和城(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工作重 心由农村转到城市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二十余年里,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长期在农 村。
随着解放战争中逐步接管大批城市,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适时地提出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48年 10月,毛泽东同志提出:“加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工作,使党的工作的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二)开始强调城市地位和城市工 作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城市地位和城市工作重要性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变的前提。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城市管理与长期熟悉的农村管理之间的巨大区别。
曾仕强讲中国式管理笔记
曾仕强讲中国式管理笔记中国式管理语录1、管理是修已安人的历程2、搞清楚推、拖、拉的真正用意,合理应用以求圆通3、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4、寓人治于法治,更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5、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6、抱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心态来包容一切7、发展事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必须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使命,立业才有价值。
8、计划的目的,在肯定今后几年,如何安人?9、组织的功能,在聚合安人的力量,协同一致。
10、领导的意义,在发挥安人的潜力。
11、控制的用意,在保证今后几年如何安人。
12、所有管理措施,无一不与安人密切相关。
13、只有组织成员各守其分,大家才能和合为一,产生强大组织力。
14、安人就是把部份和在一起,合成一个整体,并且促使整体大于部份,和透过已安和人安增进和谐的效果。
15、安人的历程,是由开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与心的变化。
16、中国人擅长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
17、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
18、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应变,以求制宜。
19、经是方的,规规矩矩,实实在在。
权是变动的意思,要持经达权,合理应变,才能圆通而安人。
20、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中国式管理则是我们常用的交互主义。
21、日本人拿中国的管理哲学,来运用西方的管理科学。
22、中国式管理具有三大主轴,那就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以及依理应变。
23、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管理应该以人为主。
24、若非理念相同,很不容易做到以人为主而又能够密切配合,把工作做好。
中国式管理首重道不同,不相为谋,力求因道结合,彼此志同道合,理念相同,更中能够同心协力。
25、志同道合的同仁,由于人心善变,不久之后,可能变成志不同,道不合。
略论中国的管理问题
略论中国的管理问题略论中国的管理问题内容简介:中国的管理问题,有中国自身的特色,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别。
对管理进行科学研究,在大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学,是发达国家在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社会产物。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学诞生在西方,扎根于工业社会的土壤。
中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中国的管理问题,有中国自身的特色,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别。
对管理进行科学研究,在大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学,是发达国家在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社会产物。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学诞生在西方,扎根于工业社会的土壤。
中国历史上虽然不乏有对管理问题的精辟见解,但却没有诞生出系统完整的管理思想,特别是没有泰罗式的实验科学方式的学科建树。
因此,中国的管理学科建设,不但有必要,而且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管理学成果。
然而,由于中国没有经过严格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洗礼,本身具有深厚的封建文化传统,在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学方面,具有本能式的排异反应。
随着中国向现代化的迈进,管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迅速展开,大量西方的管理学著作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异体移植的排异反应,也使中国的管理学科的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大有淮南橘枳的味道。
管理学的学术研究,颇有点引进驴子的黔人色彩。
国人往往偏爱能吃掉驴子的当地老虎,而对不服水土、在黔无所用的驴子不屑一顾。
而且由于中国的国情,使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有不少成了“屠龙术”,偏于学理探究而缺乏实用价值。
因此,探讨中国的管理问题,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出发培育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人才,直至形成自己的管理文化,是中国管理学界的重大课题。
一、社会与文化对管理的影响由于社会组织、文化传统、大众心理等方面的差别,中国的管理与西方的管理有着巨大的不同。
有的学者,已经从某些角度注意到了这种不同。
例如,《中外企业家失败比较》一文,就从管理者角度探讨这种不同。
该文虽然讨论的是作为管理者的企业家,但实质涉及到了社会背景、组织模式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对探讨中外管理的不同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走出中国式管理迷局(上)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早日彻底打破近代以来的路径依赖,建立新的积极的路径依赖,无疑是重大的历史任务。而中国管理思想的构筑,应该走在破除传统路径依赖的前列。
企业家们对世界的复杂性有最深刻的感受,“管理无模式”是他们最常用的说法。在管理实践中,实际上是很难分清到底采用了何种模式的。但管理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复杂的是,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企业情况千奇百怪。简单的是,管理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人和事,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企业家们当然也不会认为“管理无模式”等于“管理无章法”,因此什么理论都不需要。那样的话,管理学和商学院都应该从地球上消失了。
那么,在复杂的世界中,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呢?在全球化和中西融合的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何种方向呢?看来,目前的中国管理急需廓清迷雾。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然而,要想真正理清思路,就必须具备一种全新的思维。在一个混沌的世界上,我们必须首先具备混沌思维。
从混沌的视角看中国式管理迷局
错误的路径依赖往往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束缚作用。比如自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后,法国失去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不甘示弱的法国人在此之后选择了在政治上军事上与世界头号强国做对的战略原则,几百年来这种战略原则已经形成法国政府处理国际事务的自然规则。在这种路径依赖效应的作用下,曾有许多法国军事、政治领袖向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挑战,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处境是空前复杂的。正因为西方管理不能简单移植,我们才迫切需要结合中国实际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中国式管理看到了这一需求,但却指出了错误的方向。
一辩稿—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是指建立在中华文化主导下,融合了中西管理优秀思想的中国特色管理模式。
走向,指结合现实,何者在未来的成分会增多。
这里的科学,指西方管理科学,其特点是建立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并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依据。
经验特指东方管理哲学,包括建立在东方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价值观、制度观等内容。
我方认为中国式管理走向经验的原因是(纵观日本企业发展之路)经验不但能解决西方管理科学水土不服的问题,使我国企业实现突破式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未来会被学者、企业家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经验重要性】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为东方国家,日本的发展对我们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典范,日本在单纯的学习和模仿之余结合了自身的特点,实现了理论创新。
例如企业文化的提出,很好的结合了大和民族忠勇勤劳的特点,实现了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目标的统一,从而使日本出现了一大批跻身全球五百强的知名企业。
可见,挖掘经验,重视传统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解决问题有效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但是我国却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从以前的百废待兴,努力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不再是简单模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近年来我国企业一直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科技共享局面已经形成,我国企业的物质条件已经达到了需要的水平。
但是这一系统的实施与运作却面临层层阻碍,我国企业面临的首要管理问题是内耗严重,而内耗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源自中国文化传统,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扎根于每个社会个体,深刻影响着华人的思维、行为模式。
相比西方管理科学的水土不服,东方传统哲学,在企业内部有助于形成长幼有序的组织结构和差序格局;在企业外部,有助于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长期的、稳定的关系网络,因而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实践总结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确实还要继续研究西方管理科学,但是我们更要结合东方哲学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使我们有能力向日本一样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管理发展道路。
中国管理十大问题解析
中国管理十大问题解析不少人认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商业和企业的成长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并非在于它摧毁了一个旧传统,而在于它建立了一个新世界。
但是,在这个新的商业世界里,有没有切实地对管理进行真实的理解,有没有系统运作企业管理的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
最近的20年,是中国企业靠实力经营的年份,获得实力的基础就是回归到最基本的层面去做工作。
因此,管理中最重要的十个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思考和分析。
这十个问题依次是管理、组织、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企业转型、企业领袖、经理人、企业特性、战略、中国企业未来。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见图1)。
管理解析。
如何理解西方成熟的管理理论,一直是中国企业管理遇到的困惑,为什么在西方能够成功运用的理论到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就变了味道?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没有准确地理解管理本身,所以管理概念下的所有西方理论都无法合理而有效地得到运用。
如何理解管理我们可以从五个角度来理解管理。
一、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最重要的意思就是要让下属明白什么最重要。
除了这件事,管理不需要做任何决策。
做管理其实没有什么大事,每一层级的工作界定清楚就可以了。
管理不需要沟通,只需要服从。
而大部分的企业把管理当沟通,结果内部、外部都得不到认同。
二、管理是一门学问如果管理是一门学问,就有规律可循。
我认为,在管理的规律中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管理只对绩效负责;二是在管理体系中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三是管理不谈对错,只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三、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跟人没什么关系,主要是管事。
管理是一个过程,表现管理就要做活动。
举个例子,日本最著名的管理实践是品质管理。
品质怎么才能做好?这就关系到现场管理。
所有的员工进入现场一定要做一个活动,就是整理各种各样的东西,整齐划一。
通过类似这种活动来确保自己的品质。
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而为一评价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即是否能够通过管理,让组织里每一个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的目标合而为一。
21世纪中国的新管理思想
21世纪的中国新管理(1)中国公司需要新的管理理念时间进入了21世纪。
这是一个巨大变化的时代。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全球化和信息化,一个是要从太空影响我们:全球化连接并压缩世界上所有国家,形成一个“地球村”。
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已经缩短并压缩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需求,相互满足,相互联系,并且不能分开。
一种是在时间方面影响我们:在这个“十倍快速变化”的时代,不再吃得太多,而要吃得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更快地分配资源。
21世纪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变革。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使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从“转轨”过渡到“转轨”,再到“整合”,“统一”。
这一非凡的转型项目使中国经济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短缺型变为相对富余型。
要素市场已经从几乎没有变成了相对成熟,并且公有制已经发展成为占全国一半的私营经济。
毫无疑问,中国公司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临两项法律的影响。
一种法律是一种国际惯例,即全世界企业遵循的市场规范。
这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结果;另一部法律是中国特色的法律,它正在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的法律。
如果公司仅了解其中一项法律,但又不了解其他法律,或者公司成长不大。
或反复犯错。
但实际上,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和大多数企业家仍然对这个特殊时代缺乏足够的了解,仍然无法理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变化的可怕而彻底的转变。
世界大国。
他们可能听说过全球化和信息化,或者他们也了解转轨经济和剩余经济,但是他们通常仅对这些概念有孤立的理解,很难有系统地掌握。
它表现为:要么模糊地模仿新经济的某些表象,要么复制新经济的一些概念,以迷糊的方式奔波,产生一些奇怪而荒谬的行为;或同一个国家对变化做出反应有其特殊的国情,我相信过去依靠成功的本土方法遵循着熟悉的轨迹,并一路走到了黑暗。
正如丘吉尔所说:“我们总是比改变自己更快地改变世界,因为我们总是将过去的习惯应用到现在。
因为中国而更加世界的管理
主编寄语6 《互联网周刊》2019.7.20文/姜奇平7月6日,我在中国管理百人会论坛上,作了《什么是管理中“因为中国而更加世界”的》的主题发言。
认为以变制变(“易”)具有管理的普适性。
中国一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奇迹。
这件非常对的事,我认为与中国文化经典《易》有关,就是“三易”。
翻译成海尔模式语言,就是以变制变。
2017年9月25日张瑞敏精确概括的管理三易(不易、变易、简易),代表了中国经验中,因为中国而更加世界的管理普适价值,代表了管理3.0中最体现灵魂的东西。
三易中的第一个易,是指不易,对应管理,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变;第二个易,是指变易,对应管理,指以人的变化适应与驾驭单的变化;第三个易,是指简易,对应管理,指使“以变制变”本身变得简易。
从方法论层面上说,三易中的不易、变易加起来,仍然还在西方理念可解释的范围,因为对应的是标准的基业常青定义(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变,其他一切都要围绕这个不变的价值观而变化,包括禀赋)。
但第三易即简易,则是中国文化中独有,而世界各国所无的东西(也许犹太文化是个例外)。
以变制变的第一层意思是应变。
可以说,灵活应变是所有中国人的特质。
以变应变是所有中国企业的“经验”(准确说是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中国经验,都具有以变制变这个内核。
这不是海尔专有的。
区别恐怕在于,许多企业没有有意识地把以变制变提炼出来,作为有别于德国企业、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的民族特质所在,而只是把以变制变作为一种潜意识、文化层面的东西,当作一种说不上来是好是坏的本能。
以变制变的第二层意思在制变,则反映了中国文化特征的另一面,不同于西方复杂适应(CAS)的一面,这就是积极有为地创造(复杂创造),如生生之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海尔的双赢也在强调一种积极的变化,“变中求胜”,积极创造用户与创客两方面的价值。
对西方人来说,基业常青不可能是简易的,应对复杂性事物一定是成本递增的,这就想反了。
中国管理问题10大解析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
组织绝不让“雷锋”吃亏
激励更多地面向团队而不是个人
组织与个人 组织的生态系统就是组织内部的价值型关系网络
个人与组织共建生态系统
组织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内部个人能力的集中整合
组织需要平等地尊重组织内部个人的“核心能力”
组织的外部环境解析
组织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组织环境特点
组织的经营环境不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
强调运营信息工具,网络化思维,以自动化、智 能化来体现信息流,提高经营效率。
管理层以控制(扼杀创造力)、协调(效率低下) 鼓励各部门成员自主交流沟通,共同追求流程绩 性的工作为主; 效,重视客户需求价值的体验和提升。
企业文化发展之路
愿景导向
企业文化 的稳定性
创新导向
绩效导向
规则导向
竞争性 文化 企业文化 团队文化
企业发展管理模式的四个时代
面对卖方市场
(二战时代)
面对生态
面对低迷市场
(20世纪70年代)
面对竞争市场
(90年代) 以核心业务单元的 低成本、高质量、 高生产效率为主的 企业发展管理
环境竞争
(21世纪初) 以商业模式创新、 生产力创新、企业 发展速度和股东价 值提升为主的企业 发展管理
以分工责任的流程 标准化创新和以经 营权下放、财务权 集中的组织结构创 新发展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既要关注有形文化和技术的建设,更要关注无形文化和知识的 培育;无形的资产才难以替代和模仿。
第六大问题:企业领袖的解析
——企业家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企业家的“成长周期”与企业发展阶段
受命上任
VS
探索改革
VS
形成风格
中国式的管理的出发
中国式的管理的出发中国式的管理起源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与西方管理模式相比,中国式的管理注重人情味、注重关系和注重共识,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式的管理注重人情味。
中国社会讲究人情往来,注重人际关系,这一特点在中国的管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式的管理往往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导者和员工之间除了工作关系外,还存在着一定的亲密以及甚至朋友的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领导者关心员工的生活状况、家庭情况甚至是个人问题,帮助员工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种关怀和关注无疑提高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也促进了组织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中国式的管理注重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人情以和为贵”,这一观念贯穿于中国式的管理之中。
在中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因此,中国的管理模式注重建立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领导者不仅要在工作中要求员工完成任务,还要关注员工的感受和需求,耐心沟通以及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与此同时,员工之间也要互相支持和帮助,在阳光互助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这种关系导向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组织的协作效率,还增强了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最后,中国式的管理注重共识。
中国历来重视集体主义,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
中国式的管理中,领导者往往注重和员工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讨论,争取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倾向于考虑全体员工的意愿和利益,通过达成共识来推动工作的进行。
这种共识性的管理模式增强了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增强了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然而,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注重人情味和关系,个别领导者可能在管理中过分亲近员工,导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界限模糊,权力过大或者不公正问题的产生。
同时,注重共识也可能导致决策的迟缓和效率的降低,影响组织的竞争力。
因此,在中国式的管理中,要权衡利弊,避免过分强调情感,同时注重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
我国管理变革的症结-走出潜规则
我国管理变革的症结-走出潜规则我国管理变革的症结——走出潜规则中国管理环境的变革长期以来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则是高层管理者刚性思维和潜规则的存在。
这些问题导致管理体制僵化,机构运作低效,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中国管理体制的发展。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彻底摒弃潜规则,改革高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推动管理变革。
首先,解决中国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潜规则的存在。
潜规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方式,而是隐藏在管理体制中的种种利益交换、人际关系等不正当行为。
过度身体力行、权力膨胀、权威主义等都是潜规则的表现形式。
一个清晰透明、公正平等、契约约束的管理环境是中国管理变革需要努力构建的。
其次,改革高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也是解决管理变革问题的关键。
在面对变革和创新时,高层管理者应该拥有创新思维,以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方式去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飞速,无论是技术变革还是经济全球化,都需要管理者拥有开放的心态来应对。
高层管理者应摒弃华而不实的管理方式,而是去关注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同时,激励机制是改革管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对于管理者而言,脱离潜规则要靠管理者自身的激励,以及对高效的管理行为的及时给予奖励和承认。
因为只有管理者付出良好的管理行为才会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效益。
而对于员工而言,要善于发现和推崇优秀的管理者,并对其发掘和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中国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的僵化状态。
此外,推动管理变革还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一套有效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国外优秀的管理教育机构的合作。
同时,对于国内优秀的管理人才,应该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引导,使其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最后,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稳定的推进。
中国的管理变革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不能因为表面上的一些成果满足于现状,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并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乱”应该是中国管理的经典现象
“乱”应该是中国管理的经典现象管理评论2011-01-15 10:43:42 阅读13716 评论79 字号:大中小订阅“乱”应该是中国管理的经典现象-----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的任何领导都喜欢这个“乱”;因为它既容易腐败,又能体现领导者的权威!文/汪华斌今天几个朋友聚集,刚好有税务和统计部门的人;于是大家就问我国究竟有多少住房,每个人的财产是不是清楚。
谁知竟然没有人知道这些数据,而且理直气壮地说中国还没有理顺。
结果大家就说这是管理混乱,而且还是中国式的系统性管理混乱。
后来大家又说我们连计划管理都是领导下达任务,从而可见中国管理是什么样的状况;如果用管理语言归纳,那就是一个字,“乱”。
是啊!我们的银行管理应该早就计算机控制了,可如果我在全国各种不同银行用实名存款;而税务部门竟然无法得到财产性收入是多少。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社会的银行基本是本存款额的扣税,而不是全国银行累积递增的税制。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银行对小额存款收费积极;而对银行控制腐败却没有办法。
如我老家的一个镇长就用私人名义存公款50万元,最后竟然只留2万元;剩下的48万全部私分了。
而这还不是银行发现的,而是有人举报这人的钱太多而被上级纪委调查发现的。
这就是我们这个实名制存款的社会,不仅不能控制腐败;而且连对国家的税收都没有帮助。
如果我们真正的是联网系统控制,我们能不知道公款吗;因为你个人的收入是公开的,这存款额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果是公款就应该用公款的帐户,这就是避免小金库的控制原则。
可我们社会竟然以个人隐私为幌子,实际还是各个银行的独立王国。
从这个存款就延伸到住房,我们的住房同样没有系统控制;而是各自为政。
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住房永远是供不应求;即使我们社会有40亿套住房,我们还是刚性需求旺盛。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控制上混乱;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现在究竟有多少住房,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普遍特色。
为什么我们社会还是条块管理呢,核心问题依然是“官本位”的价值观;在我控制的一亩三分地上,我应该对控制过程一清二楚。
1.6中国人管理问题
赵
卫
安人是最高境界
东
赵
卫
东
赵
卫
东
安顿好
返回
赵
卫
东
人难管的主要表现
听话 不能干
听话 能干
不听话 不能干
能干 不听话
赵
卫
东
能干不听话的原因
还不如我呢!
认为上司还不如自己——不服气
赵
卫
东
什么都没有我 的,烦得很!
认为企业对不起自己——不满意
赵
卫
东
离不开我了
认为自己不可替代——自我陶醉
赵
卫
东
中国人管理问题
赵
卫
问题
东
“世界上最难管的是人”。对这句话进行
评价。
赵
卫
中国人反感被人管是本性
东
你凭什么管我?
因为我是你老婆
赵
卫
东
谁让你管? 你管谁啊?
赵
卫
东
你干嘛管我?
不要你管!
赵
卫
东
凭你那德行还 想来管我?
赵
卫
只能理,不能管
东
赵
卫
东
来了半天都 没人理!
赵
卫
东
赵
卫
东
领导看得起我,给 我很大的面子,必
赵
卫
东
此处不留爷 自有留爷处
不在乎这份破工作——选择机会多
赵
卫
东 老是欺负俺 不让你好看
与上司有宿怨——不让你好受
赵
卫
东
不听话就不听 话,怎么了?
人格缺陷,偏执狂——心理疾病
赵
卫
东
破解中国式管理瓶颈的利刃全面建立透明的规则文化
在倡导中国式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将西方现代管理的意图曲解或者曲折执行,关键就在于规则文化没确立,考虑人性的东西太多,考虑人的面子太多,考虑人际关系太多,往往连一件简单的事情都会考虑得极为复杂繁琐,从而导致效率低下,而且效果很差。
一、中国有着丰富的规则文化基础,但中外管理最大的差距,仍然在规则文化的建设上。
中国应该是一个有规矩并且懂规矩的国度。
在平常的工作和交往中,经常能听到与规矩相关的警句,或看到相关的内容。
譬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成何体统。
这句话就强调了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
在古代的着作中,孔子的《论语·子路》中也说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有人在另一篇古文中也谈到,“穷兵赎武”并不能“坐拥天下”,唯有得民心,并且能够令行禁止,方能“行王道和成大业”。
“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
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
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
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
得之则凝,兼并无强。
古者汤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无它故焉,能凝之也。
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
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
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译文】兼并是容易进行的,唯有坚固和凝聚才是困难的。
齐国能兼并宋国,但不能凝聚宋国的人民,所以魏国又夺走了。
燕国能兼并齐国,但不能凝聚齐国的人民,所以田单又夺走了。
韩国上党的土地,方圆百里,完整富足而归顺了赵国,赵国不能凝聚其人民,所以秦国又夺走了它。
所以能兼并而不能凝聚其人民,那就会被夺走;不能兼并别人又不能凝聚自己人民的,那就必然会灭亡;能凝聚人民的也就能兼并别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更趋向于个人道德修养学、而不是什么组织管理体系。对中国传统管理最大的诘问是,无论什么样深刻或高深的管理理论,最终它都必须追问:“目标从哪里来?利润从哪里来?效率从哪里来?”
中国管理让我们从问题开始 Post By:2005-11-23 21:14:00 [只看该作者]
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管理”?其次什么是“中国”?再有什么是中国“式”?管理是本原,中国是地域、民族和文化的范畴,而“式”是模式,搞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搞清中国式管理的来龙去脉。
什么是“管理”?
什么是“管理”
提起现代企业管理,就不能不提到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他甚至被赞誉为“大师中的大师”。
常有人问他:“谁是最伟大的企业主管?”他总是回答:“4000多年前,规划、设计并建造埃及第一座大金字塔的人”。
管理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但直到“一战”后,才有一小部分人把管理当作特别的工作,到“二战”后,管理才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实现这一重大转变、赋予管理永久生命的正是德鲁克。《经济学人》如此盛赞这位影响了一个世纪的管理巨人:“在一个充斥着自大狂和江湖骗子的行业中,他是一个真正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
让我们虚心地打量日本经济在上世纪60年代的崛起,不但是因为日本的技术,而且同时因为产生了基于日本民族特性的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丰田制造等管理理论。当管理成为所有企业普遍需要的时候,管理就必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多元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个性化的管理。当中华民族试图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的时候,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支撑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呢?
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对西方现代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负责部属工作的人”到“负责知识的应用和绩效的人”,管理者的定义几经变迁;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管理的重点也在应时而动,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管理的发展规律。
什么是“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更趋向于个人道德修养而不是什么组织管理体系。“管理家庭”与“管理企业或组织”,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孔子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把它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了管理上的事实标准。中国式管理需要对传统管理思想条分缕析。
什么是“中国”?
在探究何为中国式管理之前,我们有意省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中国式管理。但中国企业目前遭遇的困境让这个问题显得不合时宜。
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但在其中唱主角的并不一定是中国企业;中国的优势也不一定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世界管理正与东方文化融合,但受益的不一定是中国。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可能就是正在生长的现实,好在我们还有时间来思考,来采取行动。
让我们权且以中国式管理的名义,看一看我们的中国企业身处何处,从何方而来,又向何处而去?
我们看到的是,由于我们的组织管理理论的缺乏,众多企业无奈地实行军事化管理,因为我们市场竞争理论的跟随,众多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总是陷入被动。
有评论说,中国独特的经济环境造就了伟大的企业家,企业家的伟大导致了企业缺乏组织能力;中国慧谋略淹没在钩心斗角的公司政治斗争中,缺乏商业积淀的中华文明无法转化为巨大的动力之源。
中国式管理的前景如何?
对中国企业而言,在管理上一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二要吸收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三要创新、发展,这没有退路,也没有捷径可走。
美国人20世纪初发展出一套向全世界挑战的美国式管理。日本人从二次大战惨败的废墟中走出令人震惊的日本式管理,创造了经济奇迹。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企业管理存在着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差异。理性的官僚科层组织理论产生于德国、创新的变革事业理论产生于美国、强调精神力量的企业文化诞生于日本,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偶然,而是在偶然中包含着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必然性。这意味着,管理理论在本质上相通的原则下,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恰恰意味着竞争力和成功的价值所在。
管理学诞生的时刻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意象:弗雷德里克·泰勒手拿秒表,对一个名叫施米特的铲装工人的操作进行分解试验。泰勒对施米特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作了具体规定,通过对无效部分的去除和对技术的改进,使施米特的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泰勒第一次拿出他的秒表是在 1881年,这也就意味着管理学的历程已经超过了100年。
在德鲁克之前,人们对于企业的概念,所重视的主要是机器、资金和原料,并无“管理”这一概念,即使有,也限于组织中某些职位、一些原则性观念和某些作业技巧而已,那时大多数经理人并不知自己所做的工作就是“管理”,甚至人们对这一工作并不尊重,难怪当时有朋友奉劝德鲁克:“如果你以管理为题出书,将会影响你今后在学术界的地位。”
什么是中国“式”?
中国式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从“人”的角度看,中国人的哪些本质特性决定管理的特点?二是从“物”的角度看,或者说从管理规律的角度看,中国人的哪些本质弱点需要加以改善?在探讨过程中我们需要防止“走偏”,一是把写在“故纸堆”里的所谓中国人本质当作目前的真实;二是把转型期的暂时现象看成本质规律;三是缺乏全球视野闭门总结中国管理特点。
管理的实效推动了管理的扩张,“二战”时期对管理者的定义是“负责部属工作的人”,换句话说,管理者就是“老板”,代表高位和权力,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事实上,“管理”一词汇有许多意思。在一种意义上,它意味着“支配或处理”,如一个人可能会管理一个企业、一本账簿或一个家庭;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它意味着“对付或回应特定情景”,如“我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应付得了”。在其他意义上,它意味着“控制或指导他人”,使他们屈从于别人的意志。海因茨·冯·弗埃尔斯特是控制论领域里的一个先驱。他指出“管理者(manager)一词指“手”,与“手铐”(manacle or handcuff)有同样的词根。从这个语境看,管理者是处于一线的,每个管理者都试图以人的圆凿适应组织的方孔。管理的基本形式有五个:危机管理,仅以生存为导向;经营管理,以维持现状为导向;目的或目标管理,以实现近期特定的预设目标为导向;战略管理,以远见和实现长期的组织优势为导向;整合的、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其导向为合作性关系、战略整合、过程改进和建立在责任和共识基础上的自我管理。
在德鲁克看来,泰勒这位科学管理之父从一开始就饱受误解。他分析说,泰勒的动机不在于效率,也不是要替企业主创利,他毕生的信念就是生产力成果的主要受益者就是工人,而不是企业主,截至目前为止,对泰勒这种想法有透彻理解的,要算是“二战”后日本企业的雇主和工会领袖。
美国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率先有系统地采用泰勒的方法,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训练出“一流工作者”,这是美国在经济上领先德国和日本的主要原因。“二战”以后,日本的产业和经济几乎完全遭到破坏,国内也毫无技术可言,但日本通过采纳并改良美国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迅速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样,韩国在上世纪50年代时比日本的情况还糟,韩国一向是相当落后的国家,更何况日本殖民统治韩国的35年中,一直有计划地压制韩国企业。但“二战”后韩国采用美国的大学制度教育年轻人,同时引进应用管理概念,最终崛起为高度发达国家。
时下,中国市场的独特环境为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变量和挑战,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在西方的实践经验应用于中国市场时需要调整、延伸或重新创造,没有西方管理理论和经验指导的纯中国式管理不能造就国际一流企业,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如果不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也不可能行之有效。
中国式管理路在何方?这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经验管理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管理者的定义已经改变为“负责员工绩效的人”,而目前定义已变为“负责知识的应用和绩效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和自我管理已经渐成声势,管理的范畴已不仅仅局限在企业,早已扩展到政府机构或非营利机构,但对“管理”的适当定义只有一种,那就是让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生产力。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竞赛,英特尔前CEO格罗夫放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日本企业的精益生产让每个员工每时每刻都在改善每一方面,他们宁愿每天改进业务,而不是乞求通过偶然突破来实现。企业管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