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萍生物教学设计《鱼》知识讲解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
《鱼》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内容。
内容上,鱼作为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也是第一个学习的类群,对于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非常重要。
教材在编排上从鲫鱼的骨骼图引入,引导学生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初步的基本认识,再通过一幅对开页的大彩图,图文结合,介绍了鱼的多样性,使学生获得对鱼适于水中生活这一点有了直观、具体而形象的认识。
而对于重点“鱼的主要特征”部分,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构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这一重要概念。
教材同时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渗透,通过提示用有颜色的蔬菜汁或果汁代替墨汁,巧妙地向学生灌输了“实验应尽可能减少对实验对象的伤害”这一理念;通过年画,从人类文化等精神层面进行阐述,使学生更加立体地看待其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介绍过度捕捞与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顺德号称“鱼米之乡”,鱼对于顺德人来说是最熟悉的生物,但大部分学生懂吃懂烹饪,却从未仔细观察。
所以从学生最熟悉的美食入手,可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及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而同时,通过一年多的生物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慢慢构建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细致研读,发现本节内容较多,而考虑到顺德学生对鱼比较熟悉,所以对“多种多样的鱼”这一内容进行了简单处理,而把重点放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从而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上。
在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让学生在任务和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鱼》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鱼的概述、鱼的生理特征、鱼的生活习性、鱼的分类及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生理特征,理解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 掌握鱼的分类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鱼。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鱼的生理特征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原理。
重点:鱼的分类方法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生物笔记本、彩色笔、鱼类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的生活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鱼的生理特征,引导学生分析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a. 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b. 鱼的呼吸器官c. 鱼的感觉器官3. 分类方法学习:讲解鱼类分类原则,展示鱼类分类图,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方法。
4. 实践活动:分发鱼类分类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
5. 例题讲解:分析鱼类分类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设计鱼类分类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7. 生态环境保护:介绍鱼类资源的保护,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生理特征a. 体型和运动器官b. 呼吸器官c. 感觉器官2. 鱼的分类方法3. 鱼类资源的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b. 请举例说明鱼类分类的方法。
2. 答案:a. 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体型流线型,运动器官为鳍,呼吸器官为鳃,感觉器官为侧线等。
b. 鱼类分类方法:根据鱼的生活环境、体型、鳃耙数等特征进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鱼类生理特征和分类方法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拓展延伸:a. 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及其保护措施。
b. 探讨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鱼的生理特征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原理。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鱼》。
主要内容详细包括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的适应特点、鱼类的呼吸和运动、以及鱼类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了解鱼类的适应特点,理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适应特点、呼吸和运动原理。
教学难点:鱼类的适应特点及其呼吸和运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PPT等。
学具:显微镜、观察盒、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2)分组讨论,分析鱼类的适应特点。
(3)讲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结合视频和PPT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鱼类呼吸和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主要特征2. 鱼类的适应特点3. 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类的适应特点。
(3)解释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答案:(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2)鱼类的适应特点:如身体梭形,减小游泳时的阻力;鳃呼吸,适应水生生活等。
(3)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通过鳃呼吸,吸收水中的溶解氧;通过尾部和鳍的协调运动,实现游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的生活环境,了解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调查当地鱼类资源现状,提出保护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鱼类的世界”,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点、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不同种类鱼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独特之处。
3. 培养学生保护鱼类资源,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鱼类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鱼类标本、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分类。
(2)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鱼类观察记录表,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巩固(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有鳔2. 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3. 鱼的分类冷水鱼温水鱼热带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形态结构特征。
(2)举例说明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鳍和鳔等。
(2)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点掌握较好,但对鱼类分类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特有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分类。
2. 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
初中生物《鱼》的教案
初中生物《鱼》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生活习性、营养需求等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教学难点:1. 了解鱼类的生殖繁殖方式。
2. 探究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物或图片展示鱼类的不同种类。
2.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工具,用于展示鱼类的生态环境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鱼类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鱼类的分类及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多样性。
2. 教师讲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技能。
三、实验与探究(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鱼类的行为,让学生发现鱼类的特殊特征和习性。
2.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鱼类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探究鱼类在生存过程中的生理需求。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鱼类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养的鱼类,记录鱼类的行为和生活习性,写一份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鱼类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有了初步了解,培养了学生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鱼类的生态系统作用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鱼(教案)
鱼(教案)教案:鱼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鱼》。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鱼的主要特征,如生活在水中,鱼体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 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3. 了解鱼的各种鳍的作用,如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和各种鳍的作用。
2.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鱼的生理特点和形态结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和各种鳍的作用。
难点:探究鱼的生理特点和形态结构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模型、鱼图片、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鱼在水中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介绍鱼的主要特征,如生活在水中,鱼体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 教师讲解鱼的各种鳍的作用,如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3.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探究活动(10分钟)1.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鱼是如何适应水中生活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四、例题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例题:请根据鱼的形态结构特点,画出一种适于水中生活的鱼。
2.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五、随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请列举出三种适于水中生活的鱼。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5分钟)1.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板书。
2. 学生观察板书,理解鱼的主要特征和各种鳍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5分钟)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图片,观察鱼的各种鳍的作用,并简要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鱼》教案、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丰富的鱼类图片和实例围。
2.知识传授,引导探究:
a.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鱼类的身体结构,探究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b.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鱼类的分类方法,认识我国常见的鱼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鱼类的身体结构特征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2.鱼类的分类及我国常见的鱼类;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鱼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
2.掌握鱼类的分类方法,正确区分不同类群的鱼类;
3.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b.学生通过观察鱼类图片,实践分类方法,掌握不同类群的鱼类;
c.教师着重介绍我国常见的鱼类,让学生了解和认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鱼类,讨论其特点、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和功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鱼类知识;
3.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课堂练习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鱼类知识。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种鱼类,从身体结构、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分类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完成一篇关于该鱼类的科普短文,不少于500字。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内容。
内容上,鱼作为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也是第一个学习的类群,对于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非常重要。
教材在编排上从鲫鱼的骨骼图引入,引导学生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初步的基本认识,再通过一幅对开页的大彩图,图文结合,介绍了鱼的多样性,使学生获得对鱼适于水中生活这一点有了直观、具体而形象的认识。
而对于重点“鱼的主要特征” 部分,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 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构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这一重要概念。
教材同时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渗透,通过提示用有颜色的蔬菜汁或果汁代替墨汁,巧妙地向学生灌输了“实验应尽可能减少对实验对象的伤害” 这一理念;通过年画,从人类文化等精神层面进行阐述,使学生更加立体地看待其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介绍过度捕捞与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顺德号称“鱼米之乡” ,鱼对于顺德人来说是最熟悉的生物,但大部分学生懂吃懂烹饪,却从未仔细观察。
所以从学生最熟悉的美食入手,可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及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而同时,通过一年多的生物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慢慢构建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细致研读,发现本节内容较多,而考虑到顺德学生对鱼比较熟悉,所以对“多种多样的鱼” 这一内容进行了简单处理,而把重点放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从而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上。
在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让学生在任务和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初中生物教案鱼
初中生物教案鱼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2. 掌握鱼类的分类方法和习性;3.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鱼类的形态特征;2. 鱼类的生活习性;3. 鱼类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1. 鱼类的分类方法;2. 鱼类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初中生物》;2. 实验工具:显微镜、标本;3. 实验材料:各类鱼类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各种不同的鱼类,引起学生对鱼类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展示鱼类的形态特征(15分钟)1.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认识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鳞片、鱼鳍、鱼尾等;2. 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种类鱼类的形态特征,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
三、分组探究鱼类的习性(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鱼类进行观察和记录;2. 学生观察鱼类的生活习性,包括游泳方式、觅食方式等;3.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交流讨论,总结不同种类鱼类的生活习性。
四、讲解鱼类的分类方法(15分钟)1. 教师介绍鱼类的分类方法,包括硬骨鱼类、软骨鱼类等;2.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标本,辨认不同种类的鱼类,并按照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五、概括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鱼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2.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回答问题并提出疑问。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家庭中养的宠物鱼,并描述其形态特征和习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鱼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积极参与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鱼》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鱼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生态意义以及鱼类的分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的生理结构特点,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
2. 使学生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鱼的生理结构特点、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鱼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生态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让学生观察照片,说出鱼的特点。
2. 新课讲解:(1)鱼的生理结构特点1) 鱼的体型及体表特点2) 鱼的呼吸器官3) 鱼的运动器官(2)鱼类的生活习性1) 鱼类的食性2) 鱼类的繁殖3) 鱼类的迁徙(3)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鱼类生存现状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鱼类面临的问题。
(2)讨论如何保护鱼类资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例题讲解:(1)分析鱼类生理结构的特点,解释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原因。
(2)举例说明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鱼的结构图。
(2)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鱼类的生活习性。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倡导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生理结构特点2. 鱼类的生活习性3.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 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生理结构特点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意义。
(2)谈谈你对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看法。
2. 答案:(1)鱼的生理结构特点:体型流线型,体表有鳞片;呼吸器官为鳃,运动器官为鳍等。
适应水中生活的意义:减小游泳时的阻力,保护身体;便于呼吸和运动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鱼》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鱼一、教学设计思想《鱼类》主要以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和对鳃的介绍为主,重点带出鱼类的基本特征。
同时,通过鱼类的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认识鱼类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并通过和鱼类的比较,得出鱼类特征,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实际用”栏目中,重点说明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及保护水产资源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本节课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虽然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从实验操作技能本身来说难度都不会太大,但从做出假设到设计实验等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引导。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鱼类外部形态特征。
2.简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进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体会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鱼类特征。
难点是探究实验的完成过程,由于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给与较多的帮助,以保证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顺利完成。
四、教学媒体鱼缸、鲫鱼(或其它常见的活鱼)、细线、木条、清水和冷白开水、一些水产动物的实物、模型或图片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二)组织学生观察鱼的“吞水”活动,安排学生思考“鲫鱼吞水的意义。
”。
为了引导学生认识鲫鱼吞水活动与呼吸的关系,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鲫鱼在冷开水中的呼吸实验”(实验方法:1.两只鱼缸中分别注入清水和冷开水。
2.取两条大小相近的鲫鱼,分别放入两只鱼缸中。
3.观察两条鲫鱼的表现。
预期结果:清水缸中的鱼正常生活,冷开水鱼缸中的鱼吞水速度逐渐加快且躁动不安,最后吞水动作逐渐变慢而死亡。
这是因为冷开水中溶解的氧气少造成的。
本实验也可作为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结果推断。
)完成鲫鱼“吞水”的观察,认识鱼类是靠鳃进行呼吸的。
(三)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的鱼类的标本、实物和图片等。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鱼的外形,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中鱼的呼吸的实验,探究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教学准备
鱼的骨骼标本,9 条鲫鱼或小金鱼,9 个玻璃鱼缸,9 瓶蔬菜汁及滴管,9 个大烧杯,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1 分钟
《鱼》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内容上,鱼作为脊 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也是第一个学习的类群,对于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的主要区别非常重要。
教材在编排上从鲫鱼的骨骼图引入,引导学生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初步的基本认识,再 通过一幅对开页的大彩图,图文结合,介绍了鱼的多样性,使学生获得对鱼适于水中生活 这一点有了直观、具体而形象的认识。而对于重点“鱼的主要特征”部分,教材引导学生 通过“观察与思考”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构建“鱼适于水 中生活的特征”这一重要概念。教材同时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渗透,通过提示用有颜色的蔬 菜汁或果汁代替墨汁,巧妙地向学生灌输了“实验应尽可能减少对实验对象的伤害”这一 理念;通过年画,从人类文化等精神层面进行阐述,使学生更加立体地看待其与人类的关 系;通过介绍过度捕捞与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顺德号称“鱼米之乡”,鱼对于顺德人来说是最熟悉的生物,但大部分学生懂吃懂烹 饪,却从未仔细观察。所以从学生最熟悉的美食入手,可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及学习本节 内容的兴趣。而同时,通过一年多的生物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 力,合作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 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慢慢构建知识。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动物的生活》第二节《鱼》。
内容包括鱼类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以及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掌握鱼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能力。
2. 学习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主要特征、身体结构、生理特点。
难点: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鱼类标本,引导学生发现鱼的主要特征。
(2)讲解鱼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理解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实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鱼鳃的结构,了解鱼如何呼吸。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鱼类知识的掌握。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鱼的主要特征2. 鱼的身体结构3. 鱼的生理特点4.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鱼类的主要特征。
(2)简述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
(3)分析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鲨鱼、鲤鱼、鲫鱼。
(2)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鳞片保护;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方向。
(3)鱼类在生态系统中担任消费者,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它们也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对水质有重要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了鱼类知识,但部分学生对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5章《生物的分类》中的第2节《鱼类》。
详细内容包括鱼类的特征、分类、生理结构和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重点学习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经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类的特征、分类和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学会观察鱼类,了解其形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鱼类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水生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类的分类及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教学重点:鱼类的特征、形态结构和经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标本、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鱼类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生物能在水中生活?2. 新课导入:介绍鱼类的特征和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鱼类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鱼类进行分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鱼类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7. 情感教育:通过介绍鱼类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特征①生活在水中②身体呈梭形③体表有鳞片④用鳃呼吸⑤用鳍游泳2. 鱼类的分类①根据体型和生活方式分类②根据鱼鳍数目和形状分类3. 鱼类的适应水生生活特点①体形②呼吸③游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你熟悉的鱼类,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2. 答案示例:①鲫鱼:属于鲤形目,鲤科,体型较小,适应在淡水生活。
②鲨鱼:属于鲛形目,鲨科,体型较大,适应在海水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鱼类的特征、分类和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6章《生物的分类》中的第2节《鱼类》。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类的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类的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鱼类分类和特征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和珍爱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类的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
难点:鱼类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图片、鱼类模型、PPT课件。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讲解鱼类的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
a. 鱼类特征:水生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b. 鱼类分类:根据鱼类的形态结构,将鱼类分为硬骨鱼类、软骨鱼类等。
c. 鱼类生活习性:讲解鱼类在不同水域的分布、食性等。
3. 实践活动:分组观察鱼类模型,填写观察记录表,进行分类讨论。
4. 例题讲解:讲解鱼类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鱼类分类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鱼类特征、分类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特征a. 水生生活b. 用鳃呼吸c. 用鳍游泳2. 鱼类的分类a. 硬骨鱼类b. 软骨鱼类3. 鱼类的生活习性a. 分布b. 食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鱼类特征、分类的应用题。
a. 请简述鱼类的特征。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鱼类特征、分类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水族馆,观察不同种类的鱼类,加深对鱼类特征和分类的认识。
同时,关注鱼类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1.4鱼教案新版(1)
《鱼》授课方案◆模式介绍体验式授课: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授课目标,从授课需要出发,引入、创立或创立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详细场景或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而正确地理解授课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友好发展的一种授课方法。
经过感情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当的欢乐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加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收效。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 1 章第 4 节《鱼》,教材在学生学习了几大类无无脊椎动物的基础上,给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见解,连续让学生认识脊椎动物,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构造较为简单的一类,《鱼》主要以察看鱼类的外面形态特点、研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和对鳃的介绍为主,重点带出鱼类的基本特点。
同时,经过其他鱼类等动物的标本的察看,使学生认识鱼类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
经过对常有淡水鱼类、大海鱼类的认识,说明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及保护鱼类资源的方法。
◆授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差异。
2.概括鱼的主要特点。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鱼的形态特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 经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水产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断的,成立保护合理利用水产资源的意识。
2.形成优秀的环境保护意识。
【授课重点】1.经过察看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说明鱼类的主要特点。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授课难点】研究实验的达成过程,由于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研究活动,因此教师应赏赐很多的帮助,以保证明验设计和操作的顺利达成。
◆授课过程【教师】吃鱼常常会不小心被鱼刺(鱼骨)卡住,请同学们回想我们学过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体内有没有骨?【学生】没有。
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
由学生小结本芳 五.课堂 小结 节的主要知识。 归纳总结。 归纳能力 的培养。
第四节 鱼 一.探究鱼的主要特征 板书 设计 1. 鱼的形态 2. 鱼的游泳 3. 鱼的呼吸 4. 鱼的主要特征。 二.我国鱼类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鱼这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很近,所以学习起 教学 反思 来难度不大,但是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 没有进行实验,学习效果有所下降。
要任务。
读,提高 学生的对 知识的理 解应用能 力。
多媒体展示本节 的主要知识点 鱼的外形:大多呈 流线型,有利于减 四.巩固 归纳 少水的阻力。 鱼的体表:鱼的体 表有鳞片和黏液; 既能保护身体又 有利于克服水的 阻力 学生归纳, 记忆要点 鱼的运动: 鱼通过躯 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以及鳍的协调作用 完成游泳运动 鱼的呼吸:鳃
从学生熟 悉的生活 情境入 手,更易 于接受。
一、学习目标 1.探究鱼类的外 形和呼吸方式。 2. 概述鱼类的主 要特征。 3. 关注我国渔业 资源的现状及保 护。 二.自主学习 观察:鱼的外形和 运动。
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 问题。
鱼的外形有哪些特 点是否有利于克服 水中的阻力。
思考,分 析。
三.讲授 新课
《第四节 鱼》
课题 课时教学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使用教材的 构想 第四节 鱼 课型 新授课 1. 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2. 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 探究鱼类的外形和呼吸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1.探究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在呈现了鱼的视频后,引导学生观察鱼的游泳和 呼吸,使学生对鱼形态和生活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 讨论、分析、表达、交流将知识进行梳理,加深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1.节肢动物的主要 一. 应知 应会知 识: 特有哪些? 2.昆虫有哪些主要 特征,有哪些动 物。 鱼与我们的生活 密切相关,我们对 二. 引入 新课 鱼有哪些认识 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 习有关鱼的知识。 有哪些认识, 学习从 生活实际入手, 说出 鱼的一些特征。 思考,回忆。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回忆上节 内容,加 深对知识 的理解。
吴慧萍生物教学设计《鱼》
吴慧萍生物教学设计《鱼》(共5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四节鱼教材分析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
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
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
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2.教学难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准备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我们今天的新课。
三、合作探究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游泳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二)呼吸: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课本P7)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二)总结鱼类主要特征(一)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慧萍生物教学设计
《鱼》
第四节鱼
教材分析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
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
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
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2.教学难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准备
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我们今天的新课。
三、合作探究
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的?
(一)游泳
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
(二)呼吸: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课本P7)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
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二)总结鱼类主要特征
(一)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
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
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
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
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
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
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
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
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
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一)鱼的呼吸
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
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
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
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
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
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
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
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
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四)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流线型,减小水的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
鳃;呼吸器官
鳍:运动器官
(二)鱼的呼吸
水口鳃(气体交换) 鳃孔水
(三)鱼的运动
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
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
鳔: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四)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的种类(
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4.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