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它承载了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水平。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中。
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
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来表现传统文化,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作品来表现古代建筑、名人传记、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从中感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符号,这些意象和符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迸发出更多的灵感。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绘画、书法等技艺,来感悟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和情感,然后将这些情感和意境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开拓出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美术教育可以通过传授传统绘画技艺、教授传统艺术理论以及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作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之美。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中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来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打下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传统艺术课程来传授传统绘画、书法、剪纸等传统艺术技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博物馆以及传统手工艺品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传统艺术技能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传统艺术技能当今社会,文化传承和传统艺术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需求不容忽视。
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传统艺术技能,不仅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更是一种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传统艺术技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学校及家长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培养。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根,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传统节日庆祝、国学经典的学习与体验,该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此外,学校要注重传统艺术技能的培养。
传统艺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鲜活的文化遗产。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传统艺术课程或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传统艺术技能。
比如乐器演奏、书法、绘画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技能的提升,更加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传统艺术技能的重要方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父母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他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技能的重要性,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其次,父母要注重为孩子提供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可以通过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书店,为他们选择传统文化相关的读物,鼓励他们开展手工艺品的制作。
这些举措既能提升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够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和感情的沟通。
此外,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技能的传承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向更多人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技能。
比如,举办传统艺术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
同时,也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传统艺术的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一种无形的艺术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现代中学美术教育中,开展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艺术精神,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浅谈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艺术精神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传统绘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艺术精神的载体。
中国传统绘画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强调意境、形神、笔墨、技法、情感和以及个人气质表达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通过教授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美术、文化历史、民族传统和精神内涵的理解。
同时,传统绘画的欣赏与研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弘扬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能力中国传统绘画不仅包含了技法,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审美意识。
通过传统绘画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例如,在学绘山水画时,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法、题材、笔墨和意境,掌握基本绘画技能和技巧。
并通过创新思维将传统题材与现代艺术语言进行融合,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中国传统绘画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丰富他们的审美视角,提高了他们对艺术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传统绘画中有许多与哲学、文学、历史经典等方面有关的理论,通过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学习草书时,学生不仅需要理解书法技法、字意、笔意等基本概念和技巧,还需要深入理解草书与写意画的关系,同时将草书与诗词、历史文化等相结合对草书艺术有更多的领悟和审美。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首先分析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与传承,指出其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方法。
接着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改进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成功的实践。
结论部分总结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学校音乐教育, 特点, 现状, 融入, 改进措施, 案例分析, 关系, 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 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族音乐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历史和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逐渐被淡忘或消失,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和传承也存在着困难和障碍。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审美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忽略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分析民族音乐的特点与传承,调查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方法与措施,探讨学校音乐教育的改进之路,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相关理论的实际应用。
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进步与完善。
1.2 研究意义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研究如何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可以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传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研究民族传统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是为了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文化的理解与感受。
所以,无论是教材处理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紧紧围绕学校艺术教育。
把民族艺术教育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艺术化的、审美的教育,注重学生对民族传统艺术本身的领悟,帮助学生对民族传统艺术形成与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把握来理解民族传统艺术的思想内容,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进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二、整体性原则。
根据格式塔理论,“心理现象是一个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部分相加的总和不等于整体本身,整体本身具有特定的质,它大于各部分之间和。
”在审美过程中,人们感受到的印象,会在脑海中与原有的心理因素相联系,形成一种整体,一种结构。
这就使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使知觉的表象具有了创造性,心与物之间产生了“异质同构”。
研究要求将本土民族艺术文化与外来艺术文化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艺术文化联系起来,整体性呈现给学生,实现多艺术领域,艺术形式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以及非艺术学科连接和沟通。
三、实践性原则。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和支撑,但不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上,也不是其它一些地区校本课程研究的简单验证或某个流派的实际示范,而是立足于东北地区实际,开展适合东北地区学校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校本化研究,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从现在的学校艺术教育状况来看,民族传统艺术引入学校艺术教育中,非常有必要,而且也完全能够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浅谈传统音乐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音乐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摘要“美育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传承的最重要基地, 适时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 启发他们理解现代音乐与古典音乐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关键词传统音乐素质教育作用一、对传统音乐的认识二、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现状在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音乐欣赏课,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强美育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需要。
在现代教育家的眼里,音乐是完善人类道德最佳的教科书,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实践证明: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增强想象力、创造力,全面开发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在新的历史时期,音乐更被赋予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重任,因此,在普通高校为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讲好音乐欣赏课就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然而,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传统音乐的教育, 不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不容乐观, 许多高校都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忽视了传统音乐等艺术素质的培养, 音乐仅被当成一种娱乐或者一种活动, 更多的高校音乐欣赏课成为流行音乐欣赏课,完全忽视了高校音乐欣赏课的真正意义, 音乐教育也因此而流于形式, 目前全国高校的音乐欣赏课还没有统一的教材,这也更加阻挡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音乐欣赏课的作用大学生现在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只是接受重要的知识教育从而忽视了素质教育。
而音乐鉴赏课也是我们培养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些优秀的音乐拥有者美好的、向上的情感、品质、精神。
特别是在课堂中所选出来的音乐能在我们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例如,古典音乐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我们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许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也有重要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在学校教育领域。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下,学校教育更多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却显得不足。
因此,研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种传统思想体系。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古代智慧和人文精神,还承载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将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本研究将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校教育应用、课程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以乐育人——浅析中国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4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22以乐育人——浅析中国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杨 西摘 要: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茁壮成长中的小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非常快,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深刻感受到,一些流行音乐正在悄悄替代并吞噬我们祖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国粹、国宝。
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也进行不断深入的改革,我国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革新,小学音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民族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开展,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无论怎样变化或者革新,我们都不能使我国的教育缺少民族特色,应该以人为本,以乐育人,全面提升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中国民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素养、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根基以及民族情怀等。
我们必须立足于民族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以此推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工作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民族乐器;小学音乐;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杨西(1980-),女,硕士研究生,中国音乐学院讲师。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它凝聚着五十六个民族和丰富的音乐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民族共同的智慧结晶。
而当今大量的日韩音乐、港台音乐、摇滚音乐等大量涌入,使得民族音乐变为一种在夹缝中顽强生长的状态,再加上年轻一代的小学生们,对民族音乐了解也很少,甚至根本不知道何为民族音乐,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有责任把这项工作从小学生着手落实,点点滴滴地渗透,从而渐渐提升小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中国民族乐器传承的现状二十世纪,随着西方文化的持续传入,尤其是八十年后以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越来越局限化。
曾经,大大小小的剧院上演着外来的歌剧、舞剧、音乐剧;电影院播放着前卫的动作片、动画片;英语读物如:哈利·波特、闪电麦昆、小猪佩奇等满视野都是;游乐场所有迪士尼、环球影院等。
浅析民间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 民问传统艺术
在 高 校 美 术 教 育 中的 发 展 与传 承
文 /杨 蕾
民间艺术是我 们中华 民族五千年文 明文化的精华 , 是我国国 民性格最原始最纯真 的精神 载 体。为 了将 我国本 土传统 艺术 的根基更好地传承下去 ,就需要把我国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高校 教育教学中去 , 养学生对 民族 传统 文化的兴趣 ,而这将对 民族 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具有 培
我们对 “ 民间艺术表 层形式一 味单纯的模 仿是不 足取的 。 的元素 引入到 自己的创意造型 中,使传统的民族符号与现代 的
其 表 现 为 :追 求 表 面 的稚 拙 味 , 无 法 度 的 ‘ 毫 变形 ’ 歪 头 偏 脑 、 简单的创 作符 号进 行结合与变形 , 而产 生出新的具有 民族特 , 从 短 手 促 脚 ,这 种 造 型 上 的 随 意 性 只 能 给 人 带来 滑 稽 感 。片 面 地 色的创意 图形来 。在这样的课程 中,学生 在不 断的结合和提炼
无法替代的作用 。
从我 国美术 教育的现状来看 , 学校的专业 课程 缺乏或者较 间艺术形式和种类 的泛泛 介绍中 , 无法培养 出真正 认知传统 民 少涉及民族传统 的内容。几十年的高校美术教 育发展 ,虽然取 间艺术美感和把 民间传统艺术同现代艺术完美结合而进行创作 得了比较可观的成绩 , 与发达 国家的艺术课程相 比就会发现 , 的新型 人才 的能 力。作为艺术教育主体的学校 ,如何提升学生 但 我们仍然缺乏用本 民族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来创造本 民族 的新 对传统 艺术的热爱、追求 、创新的感情 ,如何让民 间艺术在 校
生活 中的各个领域 ,甚至成 为生活方式 的一部分 ;艺术也从高 民间艺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 , 思想理性 内容融人艺术形象 中, 把 不 可攀 的向少数 人开放的地位和单纯的赏玩走进了普通老百姓 以其特有的方式 寓教于乐 ,对 人们 的道德观念 、行为准则 、人 的生活 。在素质教 育进 一步被重视的今 天,提高审美情趣 ,加 生 价 值 、是 非 观 念 、审 美 情 趣 等 以 启迪 和 教 育 ,有 着 重要 的 审 强审美教 育 , 在艺术 创作 中提高本 民族文化 内涵逐步 成为艺术 美 和 教 育 意 义 。这 也 是 其 自身价 值 及 相 对 独 立 发 展 的 动 力 。在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研究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音乐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并引起社会普遍重视。
通过音乐培养学生情商,不断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探讨并追寻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多样化特点开展教学,丰富音乐课堂。
所以,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教师们将各司其职,并采用灵活多样的音乐教学策略,以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音乐教学中获得全方位训练与培养机会,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与更高的起点。
关键词:民间艺术;中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引言:我国民族民间歌曲,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中国的民族民间声乐文化类型多元,体裁广泛,全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声乐上都具有自身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
在中小学生音乐课堂上,该校将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民间歌曲艺术的声乐课堂教学力度,在民族传统音乐基础理论研究与声乐教学实际教育等问题上开展深入研究,不但能够让广大中小学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歌曲艺术的声乐教育技术,同时它也是培养广大中小学生民族素质、了解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1、培养民族审美观众所周知,中国共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生活在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各个少数民族的声乐艺术也各具特色。
例如: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的民族音乐艺术,都较热情奔放;苗族、彝族的传统民族音乐,也比较清新。
而传统民间教学艺术,在培养学生民族审美观念上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之后,学生们将会利用网络与书籍查阅民族音乐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其民族审美观念也会逐步完善,从而领悟到中华民族器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并由此促进学生在精神上的升华,其民族审美艺术欣赏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2、传承并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美术走进中小学音乐教室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先进文明的继承与弘扬。
民族民间器乐教学艺术教育,是中华民族器乐文化艺术教育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近五千年以来,劳动人民思维、才智结晶。
民族传统与中国美术教育
民族传统与中国美术教育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民族传统在中国的地位逐渐提高,这也让民族传统在中国美术教育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民族传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结合,不仅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民族传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艺术实践。
在美术教育中,民族传统经常被用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同时也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教材和教学方法。
例如,经典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被广泛地运用在美术教育中,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
民族传统艺术也是中国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绘画技法、书法技法、剪纸、中国结等民间艺术都是中国美术教育中的传统元素。
这些传统元素,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传统的绘画技巧,强化学生的造型能力、色彩感知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传统民俗文化也可以用作教学的素材,例如舞龙、舞狮、京剧、昆曲等等,这些民间艺术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体验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民族传统艺术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美学素质和审美能力。
民族传统艺术中蕴含着深奥的哲学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美学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够为其今后的艺术生涯打下坚实的美学基础。
总之,民族传统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传承。
民族传统能够为美术教育提供独特的素材和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美学素质和审美能力。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合理地引入民族传统元素,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艺术教育。
将乡土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将乡土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摘要: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将本土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这对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学校德育、美育、文学艺术欣赏来说是一项双赢的结果,它既能使学校教育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又能使乡土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把民族民间艺术融入课堂,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土深厚、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底蕴,达到初具欣赏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
加强德育素养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学艺术;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一、美术篇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整合资源。
就学校教育来说,不要只图追求所谓“高大上”艺术层次为目的,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因材施教才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艺术教学内容的范畴不能局限于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教材。
既然实施新课改,就要灵活、科学变通教学观念。
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多渠道搜集素材,全方位整合资源,编成校本教材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浓浓民族风味,朴实的习俗,更加贴近生活。
就我在以往教学中亲身体会,如果单一地灌输固定教材理论知识,这种周而复始教学模式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排斥心里和厌学状态。
除了教材内容之外,我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将平时搜集的素材系统归类、整合后融入到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情趣。
这对于本土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学校德育、美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结果,它既能使学校教育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又能使乡土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各个民族、各个地域有着不同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大的差异,所以中国民族文化种类繁多、寓意深邃、内涵深厚,自成体系。
如把民间艺术融入到教学中去,就能丰富使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探析传统民间艺术在美育课教学中的融合与传承
在以往学校美术教学乃至美育建设中,对当地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以及富有群众性、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缺乏深入挖掘、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这让曾经在世界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黯然失色。
近些年,社会对传统民间艺术关注的意识也正日益高涨。
对此,在学校美育中,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被提上议事日程,相关改革配套措施也逐步落地。
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学校美育与传统民间艺术的融合与传承。
一、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内涵,丰富学校美育课程教学资源(一)从民俗文化活动中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内涵传统民间艺术与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关系密切,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
如福清本地的民俗文化活动有龙高板凳龙、新厝车鼓舞、海族舞、江镜点烛山,以及舞龙舞狮、搭台阁、过利桥等。
这些地方性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分布上,因地域文化特色、感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 陈以建情气质风格的差异而不同,特别是在这些活动中所使用的服饰、道具等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特点,它们的制作材料日常可见,如木头、布料、竹、纸、泥土等;它们蕴含了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巧妙的构思,运用了大胆夸张的表现方式以及耳熟能详、富有寓意的表现手法,呈现清新刚健、积极乐观、活泼淳朴的生活风貌。
而这些活动以及活动中对服饰、道具的材料选择、使用等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
在学校美育中,把民俗文化活动中所使用的服饰、道具等引入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强烈、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民间艺术内涵,由此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美术学习、创作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还可以以此作为学校美育的延伸,让学校美育与传统民间艺术的融合真正做到水到渠成。
(二)在传承民间艺术中丰富学校美育教学资源在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中可以寻找出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成分,这些艺术成分基本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和审美特征。
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与学校活动
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与学校活动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在学校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从而开拓视野、培养情操、强化文化自信。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并介绍几种学校活动的实施方法。
一、教育意义1. 传承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是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它们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
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节日,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祖先的智慧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培养情感和情操:传统节日常常与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学生在这些节日中,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友谊的浓厚以及社会的关怀。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情操,提高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3. 提升审美能力:传统节日以独特的形式和艺术表演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
学生在参与相关活动时,可以欣赏和体验到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的魅力。
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很多传统节日活动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合作。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协商、沟通和合作,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活动1. 传统节日文化展示:学校可以组织传统节日文化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传统节日的机会。
可以通过展览、手工制作、展演等形式,展示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风俗等内容。
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传统节日主题讲座:学校可以请专家学者来开展传统节日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可以涵盖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传统节日,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 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仪式、习俗和意义,体验其中的乐趣和价值。
4. 传统节日文艺表演:学校可以组织传统节日文艺表演,如舞龙舞狮、古筝演奏等。
传统民间艺术教育:艺术与教育的融合
传统民间艺术教育:艺术与教育的融合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正是这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的艺术形式,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教育体系,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艺术与教育的融合,首先体现在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学习上。
学校教育应当将民间艺术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剪纸、泥塑、戏曲、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更能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艺术与教育的融合还体现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传统民间艺术并非一成不变,它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
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和再创作,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够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例如,学生可以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作品。
最后,艺术与教育的融合还体现在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
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往往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传统艺术面临的困境,从而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感。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传统艺术活动,或者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总之,传统民间艺术教育是艺术与教育融合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传统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渐增加。
特别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数码时代,人们越来越渴望一种与之前不同的感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随之加深。
而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的教育形式,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它是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感性认识和个体性的体验,不仅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也有着科学、哲学、宗教等延伸的层次。
通过传承古代与现代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同时,艺术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艺术教育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课程内容学到传统的绘画技巧、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知识。
通过让孩子学习与了解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使他们从小就接触到人文艺术,从而塑造出独具魅力的个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在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传统文化需要在儒学、诗词歌赋、曲艺、绘画、文艺、舞蹈等方面下功夫。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一部古籍、一首诗歌、一首曲子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学习一种传统艺术门类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对于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而言,则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文化理念嵌入其中。
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应该让孩子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书法比赛、音乐比赛等),来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了解历史文化源流和文化的重要性。
虽然当前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艺术教育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比如说,艺术教育片面追求培养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培养与推广;或者是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让许多学生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需要更好地把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
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
通过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传说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灵感来源。
老师可以讲述一些传统文化故事,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绘画、雕塑等创作,让学生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想象。
通过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中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剪影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让学生通过观摩和模仿传统艺术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
通过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图像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符号和图像,如龙、凤、牡丹等,这些符号和图像在美术创作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
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图像进行创作,使学生的作品既具有美的审美价值,又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倡导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忍让等美德。
在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作品来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和道德修养,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在实施美术教育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校园艺术活动中的传统民间艺术
校园艺术活动中的传统民间艺术校园艺术活动中的传统民间艺术摘要:邵阳花鼓戏在校园艺术活动中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有邵阳花鼓戏校园艺术活动的内容、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师资与设施配备、实训,以及其他支持条件等,逐渐形成教育课程设计、校本教材、教学指导方案。
关键词:邵阳花鼓戏校园活动传统艺术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邵阳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传统民间曲艺。
20XX 年12月,邵阳花鼓戏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6月,邵阳花鼓戏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具有非比寻常的代表性。
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逐渐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重要内容,这也是校园艺术活动的沃土,既能丰富民族文化宝库,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又能凸显文化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挖掘民族花鼓戏文化的传统,传承本土花鼓戏文化的精神,使花鼓戏文化创新改革教育教学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创造性地表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的前进以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邵阳花鼓戏在校园活动中的概述。
通过对邵阳花鼓戏在校园艺术活动中的应用研究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把传统文化教育应用到校园活动中,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带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基础艺术教育和综合素质,推动本地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目前传统艺术活动在学校的校园活动中地位还不高、往往被忽视,因此如何开发、落实好这些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也指导我们传承和创新邵阳花鼓戏文化。
信息化的发展使教学变革前进,延伸了校园艺术活动的理念,通过分享,延展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经验、技能甚至知识的艺术活动过程。
对不同的分享对象的方案传承与创新,跨文化的分享策略,是超越了简单模仿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学习过程。
通过对湘中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调查研究来进行花鼓戏校园活动开发与建设并提出一套全面的构想,主要是从政策依据、资源条件、师资保证三个大的方面来提出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构想,有理有据层次分明,尤其在资源条件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校园调查,科学整理并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邵阳花鼓戏在湘中幼专顽强的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之间有什么联系?
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之间有什么联系?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薪火相传的桥梁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本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领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
艺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有效载体,而文化传承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源泉。
一、艺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艺术教育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学习和创作,使学生接触并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传承。
1. 认知层面:了解文化内涵艺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生活和精神内核。
例如,学习中国民间绘画,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绘画技巧,还能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对中华文化更深入的理解。
2. 技能层面:掌握艺术技能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使学生能够实际操作,掌握不同艺术形式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传承传统艺术的精髓。
例如,学习京剧表演,学生不仅要学习唱腔、身段,更要学习传统戏曲的服装、道具、音乐等,将京剧艺术的精髓代代传承。
3. 情感层面:培养文化认同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和训练对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通过欣赏、学习和创作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并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例如,学习民族音乐,学生能够领略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进而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文化传承为艺术教育提供丰厚养料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教育需要深深扎根于文化土壤。
文化传承为艺术教育提供十分丰富的创作素材、艺术理念和审美标准,赋予艺术教育更深沉的意义和价值。
1. 创作素材:文化积淀文化传承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无论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习俗,还是自然景观、社会风貌,都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例如,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为戏曲、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2. 思想理念:文化影响艺术文化传承为艺术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标准。
刍议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教育的历史及其现状
刍议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教育的历史及其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保护和传承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而高校教育正是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
高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平台,应该承担起传承、发扬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在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育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地方,缺乏系统性的传承体系和课程设置,导致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促进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加大对高校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多热爱和懂得传统工艺的优秀人才。
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1.2 目的意义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培养。
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教育,意味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促进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和创新,也有利于推动当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发展,丰富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
将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校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举措,可以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点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人们长期实践创造的、以口头、观赏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文化遗产。
这类遗产通常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传统音乐、民间戏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传统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内容提要学校艺术教育如何引入民族传统艺术,民族传统艺术如何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如何开发民族传统艺术资源,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校特别是民族地区中小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民族传统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回答了民族传统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中一系列实践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中这样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艺术课程,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
”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更加明确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
”审视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民族传统艺术,尤其是本土民族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一方面学校艺术教育的教材缺少地方性民族艺术教育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导致大量的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被埋没。
学校、教师死抠教材,按部就班,注重机械的“传授、灌输、模仿”,艺术教育课只是让学生“识识谱、唱唱歌、跟着老师画几笔”,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
学校艺术教育变成越来越远离学生生活的识谱画图的技能训练。
一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意识日趋淡化。
他们对身边的艺术缺乏了解与欣赏,对生活中的地方传统艺术缺少认识与感受。
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标志着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
国内外对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抢救、保护的呼声日高,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争取3—5年之间做好民族传统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对青少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艺术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我州已经被国务院列为重点保护区之一。
州委、州政府多次指示,要在中小学校开展民族传统艺术教育。
如何将民族传统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如何开发本土民族传统艺术资源并引入课堂教学,一些学校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这些学校在艺术教育和音乐、美术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些传统艺术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研究往往偏重于单个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比较单一,忽视了环境教育和校外教育。
国内对民族传统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研究尚属起步,尚无可借鉴的成熟经验。
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民族传统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开展研究,寻找民族传统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的途径,筛选出适合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民族传统艺术内容,并将与当地社区文化恰当结合,同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建立起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实现教师与学生、与课程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教育学家则认为,每个个体在长期社会过程中,接受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特定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没有这种心理结构,就不能具备审美能力。
学校艺术课程应取得艺术学科、学生的发展以及艺术对社会的贡献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并通过学校艺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连接的桥梁。
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关注民族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民族传统艺术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活动的积淀和升华而形成的,反映人的文化观念及主体性的社会意识,是对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主体意识,展现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质。
它是对主体的实践活动,具有导向作用的思维模式与知识背景,对现代教学理论有强烈的目标、导向和动力作用。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第一、民族传统艺术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是既往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一个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
它是随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逐步形成的。
任何民族艺术都要经历多因素作用,历史演进的过程,因而总是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
它的相对稳定性同样是一个民族物质和精神的艺术写照。
由于不同自然因素、人文因素长期染色的结果,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同地方民族艺术的鲜明特色。
第二、各种形式的教育都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的文化传统。
学校艺术教育应该以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作为基石,在不断吸收外来艺术文化的精华同时,对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进行继承、发扬和创新。
这里所指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概念所承载的内容,既包括中华民族“大文化圈”的艺术文化,表现为民族艺术文化的共性,也包括中华民族内部各地方“小文化圈”的艺术文化,表现为民族艺术文化的个性。
第三、各少数民族艺术之间的区别,绝无例外地与其多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观更必然体现着不同的生存观,而且各民族艺术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只是发展程度不同。
通过开发和利用本民族艺术教育课程资源,赋予学校艺术教育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
当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艺术一旦进入学校艺术教育过程中,对于师生会有一种真实生活的体验,一种精神的感召和艺术魅力的吸引,使学生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本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心。
第四、学校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艺术教学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活动,自然融合,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活动是自然地与文化相结合的较好方法。
也是保持本民族艺术文化特色和中华民族艺术多元化的前提。
三、研究的方法、对象、内容和原则1、本研究全过程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包括必要的实证方法、调查法、文献法等方法。
为了使研究稳步推进,以取得预期效果,再进行推广,在第一阶段还采用了教育实验技术。
2、本研究在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完小开展,位于湖南沅江中游的浦市镇,曾是湘西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极为厚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盘瓠文化、楚巫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三大特色文化现象。
具有质朴刚健、顽强进取、神奇浪漫的典型的湘西文化特征。
浦市中心完小是湘西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全校有一至六年级学生近2000名,共分24个教学班。
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调查、分析、初步实施阶段,为期一年。
这一阶段研究主要在实验班中开展。
设实验班为二(4)、四(1)、五(2),对比班为二(1)、四(3)、五(4)。
实2、将适应教学需要的民族传统艺术引进学校艺术教育教材和课堂。
例如将本地的目连戏、傩戏、彩龙船、蚌舞、霸王鞭、唢呐调、民间萧笛调等引入音乐课;将民间剪纸、盘瓠凿花、扎故事、蔑编织、地方的明清民居建筑艺术等引入美术课;将踩高跷、舞龙灯、赛龙舟、民间武术、民间体育等引入体育课。
(1)对本土民族艺术引入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安排。
遵循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不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现行教材内容可以进行增减。
时间安排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灵活安排。
现行学校艺术课程对引入民族传统艺术存有较大空间。
首先,现行艺术课教材注重“共性”的课程资源,缺少本土艺术教育资源。
其次,学校艺术教育的课时总量大于教材内容要求的课时总量。
(教材课时量第一学段为音乐102节、美术68节、体育68节,第二学段为音乐68节、美术68节、体育102节,实际课时量第一学段为音乐60—80节、美术40—50节、体育40—50节,第二学段为音乐40—50节、美术40—50节、体育60—80节),教学大纲明确地说明可以补充10%—20%的乡土教材。
此外,艺术教材中还有少量脱离本民族地区实际的内容。
(2)落实民族传统艺术教学内容,并与艺术教育课程整合。
一是通过补充教材中民族传统艺术背景知识等融入本土民族艺术内容。
如音乐课教学中,讲授民族音乐舞蹈时,要求学生唱本土民歌,创作本土旋律或旋律短句,在指导乐器表演时要求学生运用唢呐调选编唢呐尾声和制作九节鞭等。
美术课中,在讲授欣赏民族风光时,穿插欣赏本地明清民民建筑风格,体育课教学中安排一些地方体育活动内容等。
二是采取教研组集体备课形式,以教师的教案为设计文本,按课时计划安排本土民族艺术教学内容。
(3)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按照“第一学段——了解、模仿,第二学段——实践、创新”的渐进顺序,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
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无意识起主要作用”。
教师在选择方法上“采取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第二学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对主题浅显的歌舞游戏的参与兴趣降低,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以生动活泼教学方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本学段以选择体验教学法和创造教学法为主(具体艺术课程内容标准附后)。
3、发挥社区、学校和家庭等多种渠道的作用,通过挖掘、整理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的过程,促进学校艺术教育与社区、家庭艺术生活的互动。
(1)成立民族传统艺术研究组织。
聘请民间艺人为课题研究的常任顾问,对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采用专题讲座、上课、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参与学校艺术教育。
(2)组建舞蹈、器乐、声乐、书画、剪纸、盘瓠凿花、摄影、鼓号、戏剧、菊花石雕、艺术体操等活动小组,作到有固定时间、地点,由民间艺人兼任辅导教师,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民族民间节日、庆典、联欢等。
(3)与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民族传统艺术教育活动。
4、定期开展民族民间艺术竞赛、表演、评比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由创作的机会,提供参与活动的情绪体验以及成功的情绪体验的氛围。
5、通过墙报栏、校园广播室、展览室、音乐室、画室、手工室等为学生提供多种艺术欣赏的场所。
6、对教师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制定《学校艺术教师评价方案》《艺术教育日常检查制度》等,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
7、评价手段和方法(1)、问卷法。
编制适应不同实验组的问卷表,对于相应的问题实行问卷调查。
(2)、智力调查。
借鉴全国儿童智力调查的作法,编制相应的智力调查图表,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