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史前射艺岩画类型分布考察
原始射艺岩画类型分布考察
原 始 射 艺 岩 画类 型 分 布 考 察
崔 凤祥
崔
星
【 摘 要】 本 文 采 用 田野 考 察和 文 献 资料 收 集 、查 阅 、对 比分 析 相 结合 的方 法 ,对 中国原 始岩 画 最早 蓬 勃 发展 的 西部 宁夏 岩 画 中的射 艺 图像 进行 研 究 。将 收 集 的 3 5幅 有 关 射 艺的 图像 分 5 为狩 猎 图 、战 斗 图 、 出行 图、 练 习 图、持 弓舞 蹈 图、 游牧 风 情 图、 崇 拜 弓箭 图、 射 箭 生 殖 崇 拜 图等 8类 。所有 这 一 切 为 古代 宁夏 地 区原 始 游 牧 民族 体 育 文 化 的 形 成 和 繁 荣 创 造 了条 件 , 也 为 古代 农耕 民族 体 育 文化 和 草 原 游牧 民族 体 育 文化 的 交流搭 建 了 良好 的 平 台。
【 键 词 】 宁 夏 ; 岩 画 ; 弓射 ; 分 类 分 布 关
【 中图分 类号】J 5 【 o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 0 6 2 1 ) 10 5 —6 0 8 5 7 ( 0 0 0 — 0 20
亘 古 以 来 , 宁 夏 就 是 我 国 古 代 北 方 d 数 民 族 繁 衍 生 息 、 劳 动 创 造 的 地 方 。 鬼 方 、 西 戎 、 匈 " - 奴 、 鲜 卑 、 羯 氐 、 羌 、 吐 蕃 、 敕 勒 、 突 厥 、 党 项 、 蒙 古 等 游 牧 民 族 相 继 在 这 里 生 活 。 虽 然 有 的
这 些 属 于 不 同 历 史 时 期 , 数 以 万 计 的 岩 画 , 凿 刻 简 洁 , 线 条 粗 犷 , 构 图 朴 实 象 ,小 至 手 印 足 蹄 图 形 ,最 多 的 则 是 类 人 首 和 多 种 动 物 图 像 ,其 中 的 狩 猎 、 放 牧 、 战 斗 、 舞 蹈 等 岩 画 , 则 是 古 代 游 牧 民 族 实 际 生 活 的 缩 影 , 富 有 英 雄 主 义 气 概 和 浓 郁 的 生
论贺兰山岩画分布特征与地质条件
作者: 康育义
出版物刊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页码: 139-149页
主题词: 贺兰山岩画;地质条件;神灵崇拜;时间跨度;战国时期;哲学观念;艺术活动;新石器时代
摘要:本文概述了贺兰山地质发展背景,指出频繁的地震是贺兰山神灵崇拜的重要原因。
以贺兰口、苦井沟、大小西峰沟岩画考察为依据,提出贺兰山岩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把贺兰山岩画划分为磨刻时代岩画和凿刻时代岩画两个大阶段。
磨刻岩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五六千年前,止于战国时期,长达三、四千年之久,以神灵崇拜为特征,刻制了一些人面象,作品数量不多且限于出现在贺兰口。
以贺兰山主神象和地魔象出现为标志,表明磨刻时代晚期(商周时期)人们的哲学观念发生了改变,由一元论向二元论演变,由单一神灵崇拜变为神魔抗衡,善与恶对立的二元论哲学观指导着祈神祭魔的二元宗教信仰。
凿刻岩画产生于铁器时代,大约从战国时期开始到西夏王朝灭亡止,时间跨度虽只有一千六百多年时间,但却是贺兰山岩画大发展时期。
工具的进步和北方草原牧猎文化的进入,加速了贺兰山岩画的发展。
岩画创作从巫师、长老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广大牧猎人参与的艺术活动,发展出贺兰山岩画独特的一支一牧猎者的下里巴人艺术。
1998-21T贺兰山岩画
1998-21T贺兰山岩画1998年9月23日,为了宣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信息产业部发行了《贺兰山岩画》特种邮票,全套3枚。
(3-1)T 人面 50分 4179.9万枚(3-2)T 涉猎 100分 3149.9万枚(3-3)T 公牛 150分 3639.9万枚志号名称:1998-21T发行日期:1998年9月23日版别:胶印整版枚数:40 枚邮票规格:50×30毫米齿孔度数:12度设计者:阎炳武、郭承辉印制机构:河南省邮电印刷厂背景资料: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由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卫宁北山、银川平原相环绕,纵横绵延250余公里,北抵黄河,南至胜金关,山势雄伟险峻,连峦峭耸,萦塞极天。
据《清史稿·地理二十五》载:“贺兰山在旗东,土人名阿拉善山,山有树木青自如马。
北人呼马为'贺兰’。
”此既为“贺兰山”一名的来历。
山为南北走向,海拔2000米至2500米。
它是由震旦纪花岗岩至第三纪砂岩组成,岩壁陡峭,怪石嶙峋,气候宜人,构成了巍峨壮观、雄伟浑厚的塞外自然景观,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
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高差较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贺兰山也是我国农耕民族和猎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历史上曾有猃狁、姜戌、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在这里狩猎放牧,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岩画,这些刻写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就是这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们是放牧人在休息的间暇,信手雕凿,随意而刻。
它没有固定的创作环境,也不一定去表现完整的故事,仅是单独的场面,是放牧者日常生活的再现,是一种隋绪的自然表露。
中国北方地区人面岩画探析——以宁夏地区贺兰山岩画为例
中国北方地区人面岩画探析——以宁夏地区贺兰山岩画为例发布时间:2021-04-29T02:12:35.009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5期作者:王慧敏[导读] 我国北方贺兰山地区有众多人面像岩画,其中有太阳神、祖先神等,面部多有黥面纹饰,人面像岩画后来发展为各种面具形式。
在贺兰山岩画中,人面像是最有代表性的岩画之一,其为原始先民对心目中遐想的各种神灵、图腾、祖先等崇拜对象附以人面形象而创作的图像,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岩画题材。
王慧敏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221116摘要:我国北方贺兰山地区有众多人面像岩画,其中有太阳神、祖先神等,面部多有黥面纹饰,人面像岩画后来发展为各种面具形式。
在贺兰山岩画中,人面像是最有代表性的岩画之一,其为原始先民对心目中遐想的各种神灵、图腾、祖先等崇拜对象附以人面形象而创作的图像,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岩画题材。
关键词:北方地区;人面岩画;贺兰山;一、引论岩面的分布范围可达世界各大洲。
在亚州的中国、蒙古国、印度等地,欧洲的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大洋洲的新西兰等地,非洲的肯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地,美洲的加拿大、墨西哥等地都有岩画的分布。
在这些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先民们通过岩画这种载体记录他们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发现和记录岩画的国家当属中国。
中国岩画真正实地考察开始于黄仲琴先生1915年对福建华安汰溪仙字谭岩画的调查。
1935年,黄仲琴先生发表的一篇关于岩画的研究性文章《汰溪古文》为中国岩画研究拉开了帷幕。
我国岩画被大量发现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岩画主要有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岩画。
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岩画主要有云南沧源岩画、新疆阿尔泰山岩画和宁夏贺兰山岩画。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现的岩画有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桌子山、阴山岩画,甘肃的黑山岩画,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台湾的万山岩雕等等。
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内蒙古的巴丹吉林和白岔河岩画、甘肃的祁连山岩画、青海岩画、西藏岩画、新疆昆仑山和呼图壁岩画等。
阴山贺兰山岩画申遗述略
阴山贺兰山岩画申遗述略阴山贺兰山岩画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阴山贺兰山脉,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见证。
贺兰山岩画由中国文物保护单位、淮安市文物局和涟水县文物局联合申报,于2008年12月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录。
一、岩画内容贺兰山岩画共有两类:描绘动物的图画和描绘人物的图画。
动物图画有猎犬、马、牛、羊、鹿、熊、鸟等,有些画面较复杂,有些则十分简单,但都具有明显的史前风格。
人物图画有抢劫、狩猎、游玩、拔河等,这些图画反映出史前人类的生活习惯。
二、岩画发现贺兰山岩画于1958年由淮安市文物研究院的学者发现,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只能将岩画的部分图案拍摄下来,但是拍摄的内容仍然可以反映出岩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岩画的文化价值贺兰山岩画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反映了史前文明的蓬勃发展,以及史前人类的生活习惯。
它们揭示了史前人类的技术水平、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为我们了解史前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四、岩画的保护贺兰山岩画的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淮安市文物局和涟水县文物局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建立岩画的管理制度,对岩画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损坏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其次,要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禁止游客破坏岩画,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让游客更加了解岩画的文化价值,更加重视岩画的保护。
五、总结贺兰山岩画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见证,它反映了史前文明的蓬勃发展,以及史前人类的生活习惯。
保护贺兰山岩画的任务艰巨,需要淮安市文物局和涟水县文物局的共同努力,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禁止游客破坏岩画,同时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让游客更加了解岩画的文化价值,更加重视岩画的保护。
文物201501--贺兰山苏峪口岩画调查简报_郭晓红_陈志炜
第 7 地点 位于第 6 地点北约 130 米处泄洪沟西侧的 崖面上。 画面距地面 2.8 米。 岩面陡直平整,高 2.2、宽 1.8 米,共刻 7 匹马。 其中,2 匹马以阴线刻出轮廓(图九 ∶ 4、7)。 2 匹马为通体敲凿,但只刻出马头和身躯,没有 刻出马腿和马尾(图九 ∶ 2、3)。 其他 3 匹马为通
第④组 位于第③组左上方, 在距地表 9 米处的长方形石块上刻 2 个面向东南的人面。 两个人面大致相同,右侧人面呈椭圆形,头顶 较尖,长眉大眼,面部颧骨较大(图四 ∶ 1)。
第⑤组 位 于 第 ④ 组 西 侧 20 米 处 , 在 高
8
9
1.5、 宽 1.2、 距 地 表 3.3 米 的 向 西 不 规 则 石 面 上刻 5 个图像。 右上方为 1 组人面,其中最上 方的人面头顶尖,有竖起的头发 6 根,双眼为 单线下弯,与双线表示的鼻子连在一起,嘴部 为两个相连的圆形(图四 ∶ 10)。 中间为 1 个菱 形人面(图四 ∶ 9)。 右 下 角 为 一 个 椭 圆 形 人 面,头顶有头发。下方是 1个手印和 1 个脚印 (图四 ∶ 6、2)。
体敲凿的静立状马匹(图九 ∶ 1、5、6)。 仅以阴线 刻出轮廓的马创作时间可能较晚。
第 8 地点 位于冲水沟北约 200 米处的山峰上, 分布 在面南和面东的岩面上。 岩面高 0.8、宽 1.2 米。 刻 有 1 头 驴 (图 一 〇 ∶ 1)、1 只 回 首 的 羊 (图一〇 ∶ 2)和 1 只长角的鹿(图一〇 ∶ 3)。 第 9 地点 位于第 8 地点东北 70 米处的山体上。画面 高 0.65、宽 0.9 米(图一六)。 刻有 1 株小树、2 只羊、3 株草, 其中小树 与羊连接在一起(图一 一 ∶ 1),前面为 1 株草 (图 一 一 ∶ 2), 再 前 面 为 2 株 草 连 接 在 一 起 (图一 一 ∶ 3)。 第 10 地点 位于第 9 地点西约 500 米处的泄洪沟河床 上。 画面东西长 3.5、高 1.5 米,能看清楚的有 9 个图像。 画面上刻 1 株较高的植物 (图一二 ∶ 1)、6 个人面和 2 个图案。 人面的轮廓有圆形和椭圆 形两种。 其中 1 个人面仅在面部以 4 个圆点表 示双眼、鼻、嘴(图一二 ∶ 2)。 另外 5 个人面较复 杂,均有一根发髻竖立于头顶,有的颌下有胡 须(图一二 ∶ 4~6、8、9)。 2 个图案其一类似带冠 的鸟头 (图一二 ∶ 3), 另一个类似动物的双角 (图一二 ∶ 7)。 第 11 地点 位于苏峪口内 5 公里处的土其沟中。 刻在 距山根 30 米处一块巨石向东的南北长 5、 高 3 米的石面上,能看清楚的有 17 个图像。 画面上刻有 13 个人面, 面部轮廓有椭圆形 和圆角长方形两种。 有的面部刻交叉线或平行 线,有的头顶竖有发髻(图一三 ∶ 1~8、12~15、17)。 另有 1 头静立的牛 (图一三 ∶ 10)、1 只静立的 羊 (图 一 三 ∶ 11)、1 只 奔 跑 的 羊 (图 一 三 ∶ 16) 和 1 个类似脚丫的图案(图一三 ∶ 9)。 第 12 地点 位于第 11 地点西 侧 约 500 米 处 泄 洪 沟 北 岸台地上南北长 1.6、 高 1.2 米的向东岩面上。 刻 2 个图像。
贺兰山岩画研学报告
贺兰山岩画研学报告
贺兰山岩画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腹地,在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中,贺兰山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史前文化和岩画群,是研究我国史前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在贺兰山岩画的研学活动中,我们先是到了贺兰山岩画群的展览馆参观。
它分为“遗迹展示区”和“岩画展示区”。
在遗迹展示区,我们了解到贺兰山岩画的形成是与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地质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看到了丰富的遗址和化石。
在岩画展示区,我们欣赏了贺兰山岩画丰富的内容,如人物、动物、奔马、日月、神话传说等,其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我们来到了贺兰山岩画群实地的观摩和考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形态各异的岩画,许多岩画的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尤其是马与人物、神话传说图像等,更是令人震撼。
而岩画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也是独具特色,如刻画于山洞各处的马群,显得鬼斧神工,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神奇。
贺兰山岩画的研学活动是具有非常高的实践性和学术性的,通过实地考察、文物欣赏、学术交流等方式,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我们的知识,更深一步了解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伟大性。
上古北方草原岩画艺术初探——以贺兰山为例
兰 口、苏峪 口、回回沟 、大韭菜 口、拜寺 口;银川市西夏区
水吉 口、滚钟 口;永宁县红旗沟 、柳渠 口;吴忠市境内的青 铜 峡市 口子 门沟 、广武 口、四眼井 、芦沟湖 ;中卫市境 内的 中宁县石马湾、黄羊湾 、中卫沙坡头 区大麦地等 。 贺兰 山岩画在 不同地点 有着不 同的 内容 :石嘴 山一带
条条长 短不一 的 、如芒线般 的刻槽 ,其外部 形象 又像是 轮光芒 四射 的太 阳。 神是 人创造 出来 的 ,因此 ,各种 神灵总是 被塑 造为人 的形 象 ,被 “ 赋 予人 的样子 ”。太 阳造型 和人 面特 征的有
一
动对环境的要求。运用环太平洋 国家地区的大量人面岩画资料
分析 ,揭示 了环太平洋地区人面像岩画所蕴含的自然崇拜 、生 殖崇拜 、图腾崇拜 、神灵崇拜等象征意义。通过对人面像岩画
( 二 )艺术学美价值 贺兰 口岩 画 的简约之美 、拙朴 之美 、寒荒之美 给人 以 启迪 和美 的享 受 。如贺兰 山岩 画中的人 物岩画 ,大多省 略
了眼睛 、鼻 子 、嘴等五官 ,仅 以身 体轮廓 为主 ,注重突 出 形体 和动态 的变化 。而动 物岩 画则 一般表 现体型 、动态 的
贺兰 山岩画的发现与分布
( 一 ) 贺兰 山岩画 的分布大势
据初 步估 计 ,贺兰山岩画 的数量 当有 1 万多组 ,单体 图形可
能超 过 3 . 5 万 幅。
在岩 画创作 中 ,环境 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始 人类完 全生活 在大 自然里 ,它们所 有 的生存条件 必须依 赖于大 自然 的赐予 。所 以 ,岩 画这种特殊 的美术现 象 ,有着与环境不可分割的关 系 ,以贺 兰山为实列 : 宁夏境内的贺兰 山东麓约有4 0 个 山 口,大山 口有3 7 多个 ,山 口内外皆有 岩画。这些岩画 自北向南分布在 :石嘴 口市境 内
贺兰山岩画研究综述
贺兰山岩画研究综述作者:王雅洁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从前辈学者有关贺兰山岩画的研究成果出发,分别对贺兰山岩画的断代问题、空间分布情况、内容分类以及贺兰山岩画的美学等四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原始崇拜;断代研究;美学研究[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25-02中国是岩画诞生最早、分布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贺兰山又是华夏土地上遗存最集中、题材最广泛、保存最完好的岩画地区之一。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重要的岩画景点之一,也是我国和世界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相对集中,在中国岩画中最有代表性。
贺兰山位宁夏银川市西北处,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山坡地带的山口悬崖峭壁之上和贺兰山腹地的山石之上,主要岩画点自北向南有20余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贺兰山岩画一经发现,即在国际岩画界引起极大轰动。
目前,关于贺兰山岩画的研究比较多,相关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
在国内,较早研究贺兰山岩画的是李祥石。
1969年,李祥石在贺兰山口无意中发现了山石上的岩画,1979年和1983年先后到贺兰山地区对岩画进行考察和研究,并将相关成果整理成册递交给了国家相关部门,从而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掀起了国内研究贺兰山岩画的高潮。
从能够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有关贺兰山岩画的研究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一、贺兰山岩画的断代研究成果概述20世纪60年代,李祥石发现贺兰山岩画以后,关于贺兰山岩画身世的各种猜想就不绝于耳。
学术界更是在研究岩画内容的同时,不断对贺兰山岩画的断代问题进行探索。
汤惠生的《宁夏大麦地岩画的时代及相关问题》①重点分析了岩画研究中测年、时代的科学估测、与汉字起源的关系等问题。
刘贻清的《贺兰山岩画的断代问题》②认为,金属器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所以将贺兰山岩画断代的上限定为春秋战国。
但这种推测存有疑点,贺兰山岩画也有可能是用石头或是其他尖锐的工具刻上去的,不见得使用金属器具。
银川贺兰山岩画景区介绍
银川贺兰山岩画景区介绍银川贺兰山岩画景区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是一处集岩画艺术、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这里保存着丰富多样的岩画,展示了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贺兰山岩画景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画群之一,被誉为“东方石窟艺术的明珠”。
岩画分布在贺兰山脚下的数十个岩洞和岩壁上,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些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岩画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狩猎、农耕、战争、祭祀等活动,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贺兰山岩画景区的岩画艺术风格多样,包括线条简洁的线刻画、浓墨重彩的彩绘和精细的浮雕等。
这些岩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岩画中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如狩猎场景中的猎豹、奔跑的马群和丰富多样的鸟类。
此外,还可以看到古代人们的服饰、器物和建筑等细节,为我们了解古代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除了岩画,贺兰山岩画景区还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险峻的山峰、奇特的石峰和清澈的山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景区的壮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神秘。
在这里,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和日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美丽。
贺兰山岩画景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文化和历史的痕迹。
在景区内,游客可以参观古代的遗址和文化遗产,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此外,景区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贺兰山岩画景区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谜团的地方。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这里的岩画艺术、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旅游胜地。
来到这里,你将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对自然景观着迷的游客,贺兰山岩画景区都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发现的地方。
贺兰山岩画—搜狗百科
贺兰山岩画—搜狗百科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
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
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
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
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
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贺兰山岩画包括石嘴山市岩画、平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中卫县岩画几部分:石嘴山市岩画①麦如井岩画,是贺兰山最北端的一个岩画点,一般画面较小,多为个体图案,组合的图案极少。
画面以动物居多,也有个别的人物、植物或符号图案。
岩画采用敲凿和划刻两种方法。
②黑石峁岩画,分布比较集中,主要采用敲凿法,少量为磨刻的图案,个别采用划刻法。
③韭菜沟岩画,这一带的岩画中有虎的形象,形体强健,身体上饰有条纹装饰,由双钩刻线构图。
另一种内容是塔。
平罗县岩画①龟头沟岩画,龟头沟旧称“归德沟”。
岩画多朝西,保存较差,相当一部分脱落或不清楚,基本上都用敲凿法,凿点大而深,图像粗糙而不规范,岩画内容以动物为主,也有个别人物图像。
②白芨沟岩画,这是贺兰山惟一的彩色涂绘岩画。
位于白芨沟一个的天然石洞的东侧岩壁上,岩画为红色涂绘,共有37组,100余幅,内容比较丰富。
人物形象中有征战的乘骑者和狩猎的猎人;动物包括北山羊、蛇、狗等。
这里的岩画还表现了生殖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内容。
另有些其他标识和符号。
③大西峰沟岩画,西峰沟又称“西伏沟”或“西佛沟”,位于平罗县和贺兰县交界处,距平罗县县城30余公里。
大西峰的岩画内容有人面像,人物和动物,岩画共有8个点。
贺兰山岩画图像探赜——以白芨沟“山羊”“马”元素为中心
贺兰山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沿山北、中部地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开始一直延续至西夏时期(1038—1227年)。
该地区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等,各民族共存,集中发展。
该地区的岩画涉及的内容有:狩猎、放牧、出行、祭祀、花卉及抽象符号等一系列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场景和古代先民的信仰,岩画采用全景式构图方式,画面讲述了原始社会中古代先民经历的日常趣事,真实还原了当时生活场景,画师将主体刻画得形象生动,笔法简洁,造型粗犷,富有动感。
贺兰山岩画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沟口山坡地带,岩画总数多达上万幅,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方方面面,是一部研究史前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和艺术的百科全书,贺兰山岩画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
受地势影响,岩画主要分布在山口悬崖峭壁之上和腹地的山石之上,独特的地形地势将岩画完整保护和延续下来,为建设发展当地艺术提供了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许成、卫忠在《贺兰山岩画断代研究》中阐述:“贺兰山岩画断代分为三期,第一期———春秋战国以前;第二期———秦汉至南北朝;第三期———隋唐至西夏。
”[1]通过实地考察推断出岩画形成的三个时期,并且与阴山岩画、祁连山岩画、天山岩画和阿尔泰山岩画从造型、样式、形态、设色、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王雅洁在《贺兰山岩画研究综述》一文对其断代、空间分布、内容分类和美学四个方面作出细致研究。
[2]通过对摘要:贺兰山岩画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游牧民族艺术画廊”。
其中白芨沟岩画“山羊”和“马”形象主题鲜明,造型突出,内容丰富,构图严谨,具有装饰性和表现性,在图像的构成和运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回鹘、吐蕃和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放牧游猎的集聚地之一,游牧民族将山羊和马作为骑行工具,将其视为崇拜之物。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白芨沟;山羊;马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84(2023)03-0068-08贺兰山岩画图像探赜———以白芨沟“山羊”“马”元素为中心刘栋(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基金项目:宁夏大学美术学院“‘课程思政’‘构成Ⅲ(立体构成)’”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贺兰山岩画介绍
贺兰山岩画介绍一、地理位置及分布贺兰山岩画位于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贺兰县境内,它是中国古代北方西戎、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创作时间自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一直延续到西夏时期(公元1038~1227年)。
贺兰山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20余个沟口,岩画总数达数万幅。
岩画笔法简洁,造型粗犷,构图朴实。
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
内容涉及狩猎、放牧、征战、舞蹈、祭祀等方面。
此外,还有狼、鹿、羊、犬、虎、马等动物以及抽象符号等。
贺兰山岩画多方面、多层次地反映了当地古代先民的生活和信仰,是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迁徙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珍贵形象资料。
二、内容与表现形式内容:贺兰山岩画主要有:动物岩画,种类有羊、马、牛、鹿、狗以及少数禽类和爬行动物。
这类岩画占了贺兰山岩画的绝大部分;人物岩画,有全身像、人面像以及肢体、器官等图像;天体岩画,有太阳、星辰、云朵等;工具武器岩画,有弓箭、盾牌、车辆等。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建筑、植物、符号岩画以及时代较晚的文字题刻等。
题材:贺兰山岩画的题材,以狩猎、畜牧为主要内容,另外舞蹈、交媾、争战、械斗等也是岩画中常见的题材。
表现形式: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
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
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
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原始绘画——贺兰山岩画所见西域及南西伯利亚因素分析
贺兰山位于宁夏银川西部,与内蒙古接壤,关于该地区的岩画,早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
《水经注·卷三·河水》载:“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
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史前时期,中原地区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且已进入奴隶社会,银川平原和贺兰山两侧,是猃狁、羌戎、匈奴、月氏、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吐蕃、党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驻牧和狩猎的地方,其处于氏族公社和军事联盟阶段。
贺兰山以人面像、家畜和走兽为主要内容的岩画,就是当时游牧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动反映。
在贺兰山贺兰口沟内北山壁上,刻有一幅太阳神头上散射出光芒线条或者是头上插着羽毛的象征太阳的岩画(图1),环眼圆睁,光芒四射,高居于离沟谷20米的石壁,威严神圣。
太阳神形象是古人对太阳进行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太阳物化为人面造型,赋予其人格品相,把太阳想象为与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的形象,从而对其实行崇拜,以便取得其对人类的恩赐和爱护,免除对人类的惩罚和灾难。
太阳神岩画,是古人类出于对太阳的不可认知而在石头上创造的神圣形象,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关于太阳神崇拜的拟人化面像岩画特征也见于南西伯利亚的奥库涅夫文化(Okuniev Culture),该类岩画处于铜石并存时代(图2)。
从人类学角度来讲,两者同属于蒙古人种分布的范畴,造型上均有散发性线条存在,且都属于凿刻手法的岩画,两者之间或许有所关联。
另外在西域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唐巴勒岩画中有一幅人面像类型的岩画(图3),其眼睛的造型与贺兰山岩画具有一致性,都是运用套在一起的大小圆形表示眼眶和眼球,同样在外圆上刻画有睫毛状线条。
区别在于前者是两眼面像,而阿勒泰岩画则为三眼。
贺兰山人面太阳神岩画类似于由奥库涅夫文化岩画和阿勒泰岩画的组合而成,并且阿勒泰人面像岩画和奥库涅夫文化也有许多关联因素。
贺兰山岩画景区讲解
贺兰山岩画景区讲解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贺兰山岩画景区。
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x导。
下面由我为大家讲解贺兰山岩画景区。
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是中国四大岩画之一。
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远古时代宁夏地区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是宁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人类文明的一颗明珠”。
贺兰山岩画最早出现在距今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历史。
贺兰山岩画分布范围约为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00多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
这里岩石裸露、岩质坚硬,非常适合刻画。
贺兰山岩画分布在海拔1200米至2500米之间的沟谷中和山坡上,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分布最集中。
贺兰山岩画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狩猎图、马骑图、工具图、人物像等;还有几何形图案、动物纹图案、鸟兽纹图案及抽象符号等;也有人物活动和动物活动场面,还有一些动植物图像和文字符号。
—— 1 —1 —。
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导游词范文最新
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导游词范文最新宁夏贺兰山岩画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宁夏贺兰山岩画,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岩画遗址。
宁夏贺兰山岩画,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贺兰山脚下,在中华民族岩画艺术和文化遗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岩画艺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一、范围与特点贺兰山岩画群分布于贺兰山主峰及南麓,总面积达220多平方公里,包含各类图像8000多幅,是我国岩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些岩画时代跨度较大,早期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晚至隋唐时期,丰富的内容反映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岩画内容主要以人物、动物、植物、装饰性纹饰等为主,展示出丰富的自然与社会图景。
二、岩画类型与特色贺兰山岩画主要分为山壁画与洞窟壁画两大类。
1.山壁画:这类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的断崖和山腰之上,包括人物群像、奔驰的野兽、狩猎、农耕、舞蹈、战争等多种内容。
尤其是贺兰山北坡瑶池谷的“武者画”,形象生动、气势恢宏,是我国石器时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2.洞窟壁画:这类岩画多位于贺兰山麓的峡谷、山洞、溶洞之中,包括祭祀仪式、佛教史话、仙人画、装饰性纹饰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莫石山洞壁画,它以佛教题材为主,包括菩萨、罗汉、著名的莫公穿鼓等,形象逼真,内涵丰富,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
三、岩画背后的文化内涵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古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史实。
岩画图像中的人物、动物、植物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些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人类的狩猎、农耕、社会交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生动画面,也能够领略到古代人类思想、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变迁与演进。
同时,岩画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起源、进化和发展的奥秘。
四、参观须知与建议1.参观时间:建议游客选择在春季和秋季来贺兰山岩画参观,气候比较宜人,旅游效果最佳。
2.交通:贺兰山岩画距离贺兰县城约20公里,可乘坐出租车或包车前往。
贺兰山岩画研学报告
贺兰山岩画研学报告
贺兰山岩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们分布在宁夏、内蒙古和陕西等地,是我国北方岩画的代表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贺兰山岩画,我参加了一次研学活动,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研学活动内容
1. 参观贺兰山岩画
我们先参观了贺兰山岩画群中的“白马寺”岩画,这是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岩画群,包括了人物、动物、植物等多种图案。
我们仔细观察了岩画的细节,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2. 学习岩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参观岩画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了岩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贺兰山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岩画中的图案多为人物、动物、植物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3. 体验制作岩画
为了更好地了解岩画的制作过程,我们还进行了一次岩画制作体验。
我们用石灰石和炭笔在石头上画出了简单的图案,体验了古人制作岩画的艰辛和技巧。
二、研学活动收获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对贺兰山岩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了解到岩画是古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我还学习到了岩画的制作过程和技巧,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此外,这次研学活动还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
和利用。
距今4000年以上的贺兰山岩画,一本史前人类的天书,你能看懂吗?
距今4000年以上的贺兰山岩画,一本史前人类的天书,你能看懂吗?对于很多人来说,宁夏贺兰山是个很神秘的地方,它位于宁夏和内蒙的交界处,是宁夏平原的西部屏障。
贺兰山夏季巍峨壮丽、树木葱郁,而冬季则贫瘠干涸、山岩裸露,于是在山岩上就出现许多雕刻的神秘图案,而这些规模庞大的岩画才是贺兰山与众不同的迷人之处。
贺兰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距离宁夏银川50多公里,这里山势高峻,而大部分的岩画也正是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
岩画是古代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手法,在岩石上凿刻、绘制的图画。
应该说,雕刻岩画是古人记录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古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岩画中有些体现。
走过了许多地方,看过了许多岩画,南方的岩画以颜料所画为主,贺兰山的岩画,更多的是雕刻为主。
在贺兰山豁口,岩画集中,图案丰富,堪称一绝。
我们对于贺兰山,更熟悉的是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确实,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繁衍生息的地方。
于是古人就把当时的生活场景、社会丰富习惯等等都刻在了岩石上。
从现在的岩画上我们还能看到西夏党项文字,经专家破译,翻译为:能、昌、盛、正、法,这也体现了西夏先民的观念及文化内涵。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在宁夏这片土地上存在了190多年,他们信仰佛教,于是在崖壁上刻了许多与佛像光的文字,这些文字翻译过来就是“佛”的意思。
此处最显眼的就是这幅太阳神,人面像中的自然崇拜。
该岩画为一副人面像,环眼阔鼻,双目圆睁,头部与眼部均有光束图形。
这幅岩画形神兼备,特点突出,虽然历经几千年,但是依然刻痕明显,让人能够感受到它的光芒万丈,以及传递的太阳神的神圣与威严。
这是一具脸谱化了的人面像,仅由一圆一叉两点构成。
远古人类已学会用抽象简洁的手法表现人面形象,极为可贵。
看起来三笔两画非常简单,有的又像是一幅绘画作品,只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先人的智慧。
古老的岩石壁画,海拔高达1448米,记载了千年前游牧民族的生活贺兰山贺兰山岩画
古老的岩石壁画,海拔高达1448米,记载了千年前游牧民族的生活贺兰山贺兰山岩画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自诞生思想使用工具,为了将所思所想表达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发明了诸多办法,其中不乏有许多从古至今的流传下来,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就是和画有关的一个景点,那就是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是研究中国游牧民族的重要地点。
贺兰山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驻扎游猎、休想生息的地方,在这里,匈奴、突厥这些民族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距离银川市有50多公里,其山峰陡峭,挺拔,海拔高达1448米,山内风景悠然,层峦叠嶂,有千余付形态各异的岩石绘画分布在谷内两侧的山岩之上。
画面粗狂、雄浑,姿态朴实,构图自然,极其形象,以人像为主,大概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其他就是、牛、羊、狼等动物的姿态。
在贺兰山东部所发现的数以万计的画作,详细地记录了远古时期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的放牧、狩猎、祭祀、战斗等等情景,以及狼、羊、牛等多种动物形象图案和抽象文字,显示出来原始部族对自然的崇拜,将其作为图腾朝拜,这是当时的文化内涵,也是如今人们研究中国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
贺兰山的的画作准确说是岩石雕刻,在我国的其他地区,历史上也有游牧民族触摸的地方,有着不少的岩画,只是在用颜料画成,而北方的岩画多半是岩刻,贺兰山的诸多画作也不会例外,在贺兰山只有一处是颜料作画,那就是只有白芨沟。
贺兰山中岩画的分布,由地貌的改变而改变,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大多是在沟内部的山体之上,山前的草原之上也有着大量岩画,而当到了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的数量就变得极其稀少,荒漠草原基本上就没有山体岩画分布。
沟口中的山体岩画,多集中在谷内山根处,大约10米的范围,片状分布,最高的山体岩画不超过50米,越往上越少。
山体岩画的总体呈现一种,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纵深分布在500米的区域中,数量最多的在沟口当中,从密集再到稀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 4 . 1 2 No 4
De .2 o c 09
贺 兰 山 史 前 射 艺 岩 画 类 型 分 布 考 察 贝=
崔凤祥 , 星 崔
( 江 建 设 学 院 , 江 杭 州 3 13 ) 浙 浙 12 1
摘
要 : 我 国原 始岩 画 最 早 蓬 勃 发 展 的 西部 宁夏 贺 兰 山岩 画 中有 许 多射 艺 图像 , 它是 研 究 史 前 弓箭 与
1 贺 兰 山史前 射艺 岩 画概说
贺兰山位于宁夏 回族 自治 区的西北 部 , 南北 走 向 , 全长
2 0千 米 , 深 1 5 纵 5千 米 ~3 0千 米 , 均 海 拔 120米 , 势 平 0 山
险峻 , 雄伟 。2 O世纪 8 0年代 , 先后在绵延 2 0公里 的贺兰山 5
探 明 弓 、 制 作 的形 状 。 箭
古 代贺兰山 自然环境 十分优越 , 为游牧先 民们提供 了生 存 的先 决条件。这里 山岭葱茏林草茂盛 , 有着 种类繁多 的兽 类 和繁多的牛 、 、 、 羊 马 骆驼 等畜 群 , 是游 牧先 民理 想 的狩猎 驻牧、 劳动创造之地 。所 以 , 越是古老 的岩画所在 地 , 生动 野
第2 4卷第 4期
20 年 l 月 09 2
山西师 大体 育学院学报
J u a o h s a E u ainI s tt o h n iN r a nv r t o r l f yi l d c t n tue f a x om U i s y n P c o i S l ei
东麓诸 山 口的悬崖峭壁 上和 山 口外 洪积 扇 的山地 草原上 发
现了大批岩画 , 据初 步统计 约上 万 幅 ( ) 单 体 图案约 有 5 组 ,
发展 、 传播 和交流 的实 物资 料 , 是 , 于 目前我们 没 但 鉴 万 个 。 它 是 亘 古 以来 , 衍 生 息 在 这 块 土 地 上 的 鬼 方 、 戎 、 产生 、 繁 西 因此 匈奴、 鲜卑 、 突厥 、 回鹘 、 党项 、 蒙古等北方古代少 数 民族 的艺 有见到通过 岩画研究史前人类射 艺的相关 论文 和著作 , 开展这 方面的调查研究 , 是十分必要 的。 应 术 杰作 , 展现 了他们 的生产 生活 、 始信 仰 、 原 风俗 习惯 、 术 艺 审美观念 , 以及那个 时代 的 自然景观 。岩画凿 刻年代距 今最 2 研 究 目的
射 艺的重要 资料。 目前对有 关射箭技 艺岩画的研 究还处 于空 白状 态。本 文运 用 实物 和资料 调查 方法 , 对有关射 箭技 艺的岩 画进行统计和 分类 , 明确 了有关贺 兰山射 艺岩 画的数 量、 类及在 诸 山口的分布状 种
况 , 今 后 的研 究提 供 探 寻依 据 和 重 要 史料 。 为
的西 夏 时期 。 贺 兰 山 岩 画 大 多 创 作 时 代 跨 越 在 中期 6 0 0 0 至 5 0 0年 前 左 右 。 0 岩 画 的数 量 和 种 类 ;2 对 有 关 射 艺 的 岩 画 在 贺 兰 山 诸 山 口 ()
岩 画点 的分布情况 进 行考 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岩 画 中射艺 的规 模 ; 3 探 ()
3 研 究方 法
() 1 根据本研究 的需 要 , 阅最 新 出版并具 代表性 和较 查
贺兰 山岩 画 1— 3册》、 宁夏岩 画》 有关岩 画的书 《 等 物越 多 , 狩猎业也越 发达 , 狩猎文 化也 越丰 富。狩猎 的工具 全 面的《
从 5 拓 摹 主要 是 弓 箭 , 用 十 分 广 泛 , 论 步 猎 和 骑 猎 都 离 不 开 它 。 籍 , 以上 书 中 收 录 的 4 6 1幅 照 片 、 片 、 绘 图 中 收 集 有 使 不 这些凝 聚铸 造了北方古代 少数 民族充 满 生机 活力 的 弓箭 文 关 射 艺 的 岩 画 。
早 在 3万年前 至 17万年前 , . 这个 时期 正好相 当于欧洲 的奥 从原始 岩画资料 中探 明史 前 贺兰 山地 区游牧 民族射 箭 瑞 纳时期 ( 公元前 3 0 5 0 0至前 1 0 70 0年 ) 梭鲁 特时 期 ( 、 公 技艺 的研究 尚属 首次 , 即从广 袤的地域和浩繁 的原始岩 画资 元前 2 0 0 0 0至前 1 0 ) 马格德林 时期 ( 50 0年 、 公元前 1 0 料 中撷取有关射 艺的岩画 , 80 0 将其 分类并探 明其 在贺兰 山诸 山 至前 1 0 10 0年 ) 。其 较早期距 今约 在 85 0年至 1 0 0 0 0 0年 口岩 画 点 的分 布 情 况 , 而 为 岩 画 界 和 体 育 史 研 究 领 域 的 专 从 前 的旧石 器时代 晚期 , 中期在 60 0至 5 0 0年前 左 右 , 0 0 中 家学者提供 自己对史前岩画 中射艺研究 的结果 , 以期 丰富岩 后期在 3 0 0年前左右 , 0 晚期在 100年前 左右 。早期包 括 画 研 究 的 内 容 , 射 箭 运 动 史 作 贡 献 。 为 实 现 这 一 目的 , 0 为 要 秦汉及其 以前 ; 中期包括 三 国至 隋唐 时期 ; 晚期 包括 至北 宋 对如下方 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 1 全 面统计 贺兰 山有关射 艺 ()
关 键 词 : 贺 兰 山 ; 画 ; 箭技 艺 岩 射
中图分 类号 : 8 0 G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5 1 2 0 )4— 0 1 3 10 8 7 (0 9 0 00 —0 多优 良品质 和勇武刚健 、 慨豪迈 的性 格 , 在加 强 民族 团 慷 并 结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贺兰 山岩画文化为 背景 , 们得 我 知这里 在远古盛行射箭活动 。但是 , 由于这些 岩画 的文 献记 载甚少 , 世人对其 了解 不 多 , 对 贺兰 山射艺 岩画 的分类 分 故 布还不 十分清楚。值得庆幸 的是 , 留至今完 好无损 的岩画 保 向我们展示 了有关射艺 的图像 , 这是研究原始 时代射箭技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