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子桓以下_纯乎魏响_也谈曹丕诗风之变

合集下载

浅谈曹丕诗歌的创新性

浅谈曹丕诗歌的创新性

浅谈曹丕诗歌的创新性摘要:众所周知,曹丕作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其政绩不算好,也不算差,中规中矩,但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

作为“三曹”之一,曹丕以其便娟婉约的诗风为确立“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典范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纵观曹丕一生整个诗歌创作,他以其独特的感情细腻风格以及大胆的创新为诗歌创作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其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后世流传,可见其对诗歌艺术形式的大胆创新。

而其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其诗歌清丽的审美特点,都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summary:As everyone knows, Cao Pi is the founding emperor Cao Wei, its performance is not good, not bad, quite satisfactory, but its status in literature can not be ignored. As one of the "three CAOS", Cao Pi with its graceful poetry Juan to establish "Jian'an Fenggu" this poetic aesthetics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for Chinese poetry. Throughout Cao Pi's life, the creation of poetry, he opened a new road for its unique feelings and exquisite style and bold innovation as the poetry creati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Yan Ge Xing" is China's earliest existing literati style, posterity, the bold innovation on the art form of poetry. And his poems reveal the rich emotionperception,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and, had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关键词:曹丕诗歌、艺术形式创新、生命感悟、审美特点、创新性正文:一、曹丕对诗歌艺术形式的创新。

曹操诗歌

曹操诗歌

曹操的大半生处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可谓乱世英雄。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诗歌全是乐府歌辞。

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精神。

曹操诗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其体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内容上将“小我”之壮志与悲“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

艺术风格上的“慷慨悲凉”,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其精神实质凸显无遗。

具体地说,“曹公古直”[2],其诗绝少华美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

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以写汉末动乱。

《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

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文风。

一、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曹操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现存的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

《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3],确是实录。

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4](《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

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

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

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

”[5]究其原因,缘于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

“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

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行》、《篙里行》,以写汉末动乱,自曹操“旧瓶装新酒”以乐府古题自作诗之后,建安诗人遂风气仿效。

也论_汉音_与_魏响_三曹_诗歌创作的历史定位_黄志浩

也论_汉音_与_魏响_三曹_诗歌创作的历史定位_黄志浩
实在复古主义的情结上,胡、许两氏略无二致,许氏
只是稍作调整而已。至明末清初,陈祚明《采菽堂
古诗选》卷五又在胡、许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孟德
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之断语,陈氏此论又为
后来的沈德潜所承袭:“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
纯乎魏响。”[3]从此“汉音”、“魏响”之说,对后代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来明人开始认识到汉魏诗歌之
己的音乐修养来作出判断。于是得出了“知夔为精
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等人,将他们罚为养马士。
曹操对钟磬的重视,源于他喜欢的相和歌辞与西汉
《安世房中乐》的密切关系。汉初唐山夫人首唱的
《安世房中歌》中就有“高张四悬,乐充宫廷”的句
子,这与《晋书·乐志》中的“轩悬钟磬”之意是一致
的。而《房中乐》在西汉乃是“郊庙祭祀乐”与“燕
用《秦女休行》咏庞烈妇者同。若改用《庞烈妇行》,
则是自为乐府新题,非复旧制矣。”相传蔡邕所作的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一首,内容也与长城
饮马无关,当也是用乐府旧题写时事之歌辞。班固
有《宝鼎诗》一首,其歌辞形制与汉武帝所作颇同,
当亦是一首用乐府旧题所写的作品。事实上,乐府
诗歌从汉武帝算起,至建安已有了300余年的历史,
夔,能识旧法,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时又有
散骑侍郎邓静、尹商善训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
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悉总领之。
远详经籍,近采故事,考会古乐,始设轩悬钟磬。而
黄初中柴玉、左延年之徒,复以新声被宠,改其声
韵。”以此可知,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平荆州获
杜夔之前,他早已进入宫廷,并已有雅乐师、歌师、舞

论三曹诗歌之思想内涵

论三曹诗歌之思想内涵

论三曹诗歌之思想内涵作者:高子然蒲庆娜董小伟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摘要:建安文学是一个独特的文学时代,研究三曹也历来都是理解魏晋文学的重点。

本文旨在探讨曹操、曹丕和曹植因其个人或社会因素不同,在诗歌中呈现的不同思想内涵。

关键词:三曹;建安文学;思想内涵建安文学因其独特的历史社会背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历来是一个绚烂而独特的存在。

而三曹父子,作为其代表,在战争功名,生命体验,游仙求药等创作题材上各领风骚,成绩斐然。

一、曹操“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是《三国志》注引《魏书》对曹操的评价。

受乐府诗的影响,曹操在诗歌创作中喜爱用旧调、旧题写内容,是汉末的实录。

[1]大部分诗歌都真实展现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关于战争,功名,事业的创作,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其中关于描写战乱之下,百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作品广为称颂:“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长年的战争,白骨累累,千里之内没有任何生息,每每想起,令人肝肠寸断。

东汉末年,一场豪强势力的大混战,最苦的莫过于黎明百姓。

这首蒿里行,无疑是当时战乱下遍地荒芜,千里白骨最真实的写照。

曹操戎馬一生,经历的战乱不计其数,在战役中的切身体验,让曹操在战争题材的创作中总是能够表现出其独特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对战乱下百姓的苦难生活,有着切实而深刻的描绘。

实现大一统的梦想是曹操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从意气风发到久经战乱,曹操从未放弃过他的政治理想,如此的抱负,也在曹操的诗歌创作中贯穿始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相比于曹丕和曹植,生为父亲的曹操无疑处于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环境更为动荡的年代,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使曹操有着更多的关于战争的深刻体悟,加之曹操与生俱来的雄才大略,政治远见,让他的创作更容易富有动荡社会的时代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创作集中在战乱军旅,抱负理想等题材上,无疑是三曹中最具社会功用的。

浅析曹丕“文气说”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第二讲 曹丕 -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第二讲 曹丕 -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第二讲曹丕(187-226)——清绮婉秀之响子桓俊发尚清绮,婉秀便娟韵致长。

文士情兼公子气,已开魏响感而伤。

清绮婉秀清:诗思有一种理性的节制;情多悲哀;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

(《文心雕龙·明诗》)绮:注重词采婉秀:情思细腻深幽或跌宕起伏,表达方式曲折蕴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魏文之才,洋洋清绮,……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子桓笔姿轻俊,能转能藏,是其所忧。

转则变宕不恒,藏则含蕴无尽。

其源出于《十九首》,淡逸处弥佳。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读子桓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泠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

古人所贵于乐者,将无在此?”何谓“魏响”?——主抒情,重绮丽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

”《善哉行》——语简、景真、情浓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羣雊,猴猿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善哉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庄子·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乎!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大墙上蒿行》——情思的跌宕起伏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羣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

_子桓以下_纯乎魏响_也谈曹丕诗风之变

_子桓以下_纯乎魏响_也谈曹丕诗风之变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二期“子桓以下,纯乎魏响”——也谈曹丕诗风之变许善述 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①。

在建安诗坛上,由曹操开创的重抒情的诗风,经过曹丕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变古朴凝重的“汉音”,而为清新绮丽的“魏响”。

建安诗风这一重大转变,表明了我国中古诗歌创作自曹丕开始便朝着自觉追求诗歌自身艺术的方向发展,标志着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曹丕的诗风之变值得再作进一步研究。

一、题材扩大,抒情代替写实曹丕曾自述:“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马之间”②。

他自幼精习武艺,及长大成人又投身过战争,故他的诗歌创作不无取材于战争的生活内容。

以战争生活为诗歌题材,这在他父亲曹操的诗歌中并不少见。

但是,拿曹丕和曹操相比,他们在诗歌创作题材上,又确实明显不同。

曹操诗歌主要取材于战乱的社会现实,而曹丕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将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诸如纨绔子弟的游荡生活,贫子心中的不平,弃妇的怨艾,拉纤兵士行役之苦等等广泛的社会问题与闾里之事,都成为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建安诗歌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抒情上。

就抒情来说,曹丕诗歌又自具新貌。

观曹操作诗,敢于直面乱离的社会现实,直抒胸臆,直陈其事,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曹丕则将诗歌抒情的中心移向乱世余人心理的表达上,从中不见他对社会生活事件作具体记叙,抒情内容往往完全脱离叙事成份而变为纯抒情化。

这一抒情上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得出来。

第一,曹丕诗歌有时明明取材于具体事件之中,而他在诗中却偏偏避开叙事去专作抒情。

如他所写《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其中挽船士与新婚妻别离一事,当系他行军至黎阳过清河时见到的事③,而作者却于诗中完全放弃对这一事件作任何叙写,则将笔墨全都集中到新婚妻子别离时对其夫的诉述上:“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轻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曹丕篡汉文言文翻译

曹丕篡汉文言文翻译

昔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曹操崛起于乱世,以雄才大略,平定中原,成为一代枭雄。

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自幼聪颖,才识过人,深得曹操宠爱。

曹操临终前,将曹丕托付于诸葛亮,希望他能辅佐曹丕,共同治理国家。

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位,是为魏文帝。

然而,曹丕野心勃勃,欲篡汉自立。

他深知,篡汉之事非同小可,若不除掉阻碍,难以成事。

于是,曹丕开始密谋篡汉。

首先,曹丕收买汉献帝身边的宦官,使其在皇帝面前说曹操的坏话,离间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

接着,曹丕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异己,排除异己势力。

他提拔亲信,安置亲信于要职,以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

与此同时,曹丕暗中派遣使者,游说各方势力,争取支持。

他承诺,若能篡汉成功,将分封土地,给予丰厚赏赐。

于是,不少地方势力纷纷响应,表示愿意支持曹丕篡汉。

然而,曹丕篡汉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汉献帝身边的忠臣们,如荀彧、贾诩等人,对曹丕篡汉之事坚决反对。

他们力挽狂澜,试图阻止曹丕篡汉。

然而,曹丕势力庞大,荀彧、贾诩等人难以抵挡。

终于,在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成功。

他迫使汉献帝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国号魏,年号黄初。

汉献帝被迫退位,成为魏国的傀儡皇帝。

这场篡汉之变,史称“黄初之变”。

曹丕篡汉后,为了巩固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重用贤能,选拔人才,以充实自己的势力。

其次,他整顿朝纲,严惩贪污腐败,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此外,他还推行一系列改革,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然而,曹丕篡汉之举,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他们认为,曹丕背叛了汉室,是国家的罪人。

在这场篡汉之变中,无数忠臣良将被迫害,国家陷入了动荡。

总之,曹丕篡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

这场变革,既展现了曹丕的雄才大略,也暴露了其野心勃勃的一面。

尽管曹丕篡汉后,国家逐渐走向繁荣,但他篡汉之举,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后世子孙,应以此为鉴,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7三曹诗歌_187709435

7三曹诗歌_187709435

《燕歌行》二首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何梁。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忱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仰看星月观云间,飞仓晨鸣声可怜; 留连顾怀不能存。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 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第五讲 三曹诗歌
东汉末年,三大社会矛盾激化。 一、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延熹二年(159)、 建宁元年(168)和中平六年(189)宦官集团 三次发动突然袭击,分别谋杀了外戚大将军梁 冀、窦武、何进。袁绍捕杀宦官,结束了东汉 社会宦官与外戚交相擅权,乱政的局面。 二、清流士人与浊流恶势力的较量,延熹九年 (166)、建宁二年(169)两次发生党锢之祸, 清流士人遭到了残酷镇压。 三、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平元年 (184)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帝国风雨飘摇。
《杂诗》二首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基于诗歌题材探讨曹丕与曹操诗歌的异同

基于诗歌题材探讨曹丕与曹操诗歌的异同

基于诗歌题材探讨曹丕与曹操诗歌的异同发布时间:2021-05-31T03:08:31.544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3期作者:滕芳[导读]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摘要:曹丕与曹操、曹植同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他对诗歌、辞赋、散文等各种文体皆擅长,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曹丕的诸多诗歌当中,可以看到他与曹操诗歌有相同的一面。

曹丕一方面学习、继承了曹操诗歌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有所创新,使之有别于曹操而独具异彩,巩固了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曹丕;曹操;诗歌;比论引言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才略篇》是这样评价曹丕的:“魏文之才,洋洋清绮”,“子桓虑详而力缓。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李泽厚也曾说:“如果从作品的艺术成就说,曹植的众多诗作也许还抵不上曹丕的一首《燕歌行》,王船山便曾称誉《燕歌行》是‘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1]由此可见,曹丕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知道,曹丕从小跟随在曹操身边,受到其父很深的影响,诗歌创作也不例外。

曹丕的诗歌与曹操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不同之处,而正是这些不同成就了曹丕的一代文名,使他与曹操、曹植同为建安文坛的领袖。

本论文将从诗歌的题材来探讨曹丕与曹操诗歌的异同。

一、曹丕在诗歌题材上与曹操诗歌的相同之处曹操的诗歌按内容来分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反映残酷现实之作、军旅诗、游仙诗及理想壮怀之咏。

曹操的诗歌被誉为“汉末实录”(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因为他的诗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众所周知,曹操处在一个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长期的战乱与分裂,使得到处都是一片“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的悲凉景象。

曹丕文气说的渊源

曹丕文气说的渊源

曹丕文气说的渊源1.引言1.1 概述曹丕文气是指曹丕皇帝的文学风格和气质,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也是文学家、作家,被尊称为“曹子建”。

曹丕文气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曹丕文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的文笔流畅、雄辩,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情感丰富,内容深邃。

他以描绘人物心理和情感为主要特点,能够细腻地描绘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和痛苦,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世界。

曹丕文气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他的家族背景和个人修养。

曹丕出生于曹操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文化人,家中的书香氛围对他的文学才能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曹丕自身也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才华。

他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和哲学等领域,深谙古代经典文献,对于人性、情感和命运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这样的修养和才华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总的来说,曹丕文气是曹丕皇帝特有的文学风格和气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深入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和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一直在历史长河中流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曹丕文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更是对人性、情感和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表达,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进行介绍。

以下是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建议:文章结构:为了全面探讨曹丕文气的渊源及其影响,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概括性介绍。

首先,我们会简要概述曹丕文气的定义和重要性。

接下来,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明确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目标。

最后,说明本文的目的,即对曹丕文气的渊源进行深入研究,对其进行评价和总结。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曹丕文气的定义和来源。

在2.1小节中,我们将对曹丕文气进行界定和解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其内涵和特点。

曹丕《曹子桓诗集》

曹丕《曹子桓诗集》

曹丕《曹子桓诗集》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

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卷一乐府卷二诗卷三补遗卷一乐府临高台《诗纪》云:此曲三段,辞不相属「鹄欲南游」以下乃古辞《飞鹄行》也。

汉曲大略意同。

临台行高,高以轩。

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黄鹄往且翻。

行!为臣当尽忠,愿(令)[今]皇帝陛下三干岁,宜居此宫。

鹄欲南游,雌不能随。

我欲躬衔汝,口噤不能开。

[我]欲负之,毛衣摧颓。

五里一顾,六里徘徊。

钓竿崔豺《古今注》云:钓竿者,伯常子避仇河滨为渔者,其妻思之而作也。

每至河侧辄歌之。

后司马相如作《钓竿诗》,遂传为乐曲,汉辞今亡。

东越河济水,遥望大海涯。

钓竿何珊珊,鱼尾何簁簁。

行路之好者,芳饵欲何为。

十五《古今乐录》云:十五歌,文帝辞,后改歌瑟调西山,此似未全。

登山而远望,溪谷多所有。

楩楠千馀尺,众草芝盛茂,华叶耀人目。

五色难可纪。

雉雊山鸡鸣,虎啸谷风起。

号罴当我道,狂顾动牙齿。

陌上桑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

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

虎豹啤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

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

寝篙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

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短歌行《古今乐录》云:王僧虔《技录》曰:《短歌行》「仰瞻」一曲,此曲声制最美,辞不可入乐府。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

2015.11曹丕作为王侯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首领,与建安七子交往甚密,他在《与吴质书》中写到:“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1]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他们关系亲密,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曹丕深受曹操“人为贵”思想的影响,提出“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秋湖行》),在这种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曹丕对作家的批评,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评判,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

“文气说”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到文学的本体、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人生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试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曹丕的“文气说”。

一、曹丕“文气说”的独特内涵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是这样论述“文气”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曹丕认为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每个作家身上体现出的“气”,也各不相同,用音乐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别,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这里的“气”究竟有什么内涵呢?中国古代哲学家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体,提出了“元气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而致。

汉代时,哲学家们将人的品性与“气”结合起来,认为人的性格是由所禀受的气决定的。

汉末魏初所盛行的人物品评活动也较多地从“气”的角度谈论人的品性。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曹丕提出了“文气说”,他所谓的“气”,主要偏重从气质着眼,作品的气貌和作家的气质、才气相统一,但着重强调的是后者。

其实,这里的“气”既指作家的天赋,也指作家后天的才能,它们是统一的。

但在那个时代,人们常把后天才能看作天赋的转换,曹丕说“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此处的“气”就是天赋和后天才能的相统一的表现,由于每位作家气质各不相同,故创作风格也迥异,如“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等。

曹操,曹丕,曹植之最全比较

曹操,曹丕,曹植之最全比较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诗最大的特点是:“雄”。

重在言其雄宏博大、成就大业的帝王之志。

具体而言,成就在以下四方面:(情感)慷慨:缘事而发,直抒情怀;(语言)古质:语若白话,质朴自然;(境界)苍莽:虚实交融,深化意境;(气韵)沉雄:明心见志,风骨遒劲。

以下具体就这四点作分析。

一、情感慷慨。

曹操的诗歌语言多缘事而发,直抒情怀。

(一)缘事而发。

首先,作为士人,曹操写的这首诗的是具有时代共性的,当得起汉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本诗缘北征乌桓一事而发。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夏五月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出兵,七月出卢龙(今河北卢龙县),九月大破乌桓塌顿于柳城(今辽宁省辽阳县十二台乡袁台子村),并从柳城回军,归途中经河北乐亭县的大碣石山所作,曹操征乌桓大胜,其内心受战争胜利所激荡,登山而作。

故此诗为感战胜一事,缘登山而发。

其次,作为文人,曹操读了好多书,也是一个学无所遗、辞无所假的文人,因此,他对孔子以来“登高必赋”的君子之风(《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应是熟知的。

这也是他登山而赋诗的一个原因。

再次,作为政治家,亲临昔日秦皇、汉武龙蟠之地,其内心一统天下之志,今人亦不难蠡测。

从这个角度而言,其所感之乐,似不能仅仅局恨于征乌桓本身,而是由征乌桓大胜所引发的对未来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在其内心的渐次明朗使然。

(二)情感慷慨。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所指即此。

其一,这一时代的诗歌之所以慷慨,主要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汉末建安之交的世情相关。

士人面对生民涂炭的现状,难免生发出诸多感慨。

如重生恶死的隐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生离死别的悲怆“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人生苦短的哀叹“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

《答繁钦书·曹丕》全文赏析

《答繁钦书·曹丕》全文赏析

《答繁钦书·曹丕》全文赏析答繁钦书曹丕披书欢笑,不能自胜,奇才妙伎,何其善也。

顷守宫王孙世有女曰琐,年始九岁,梦与神通,寤而悲吟,哀声激切,涉历六载,于今十五。

近者督将具以状闻。

是日戊午,聚于北园,博延众贤,遂奏名倡。

曲极数弹,欢情未逞,白日西逝,清风赴闱,罗帏徒祛,玄烛方微。

乃令从官,引内世女,须臾而至,厥状甚美,素颜玄发,皓齿丹唇。

详而问之,云善歌舞,于是提袂徐进,扬蛾微眺,芳声清激,逸足横集,众倡腾游,群宾失席。

然后修容饰妆,改曲变度,激《清角》,扬《白雪》,接孤声,赴危节。

于是商风振条,春鹰度吟,飞雾成霜,斯可谓声协钟石,气应风律,网罗韶濩,囊括郑卫者也。

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树,清歌莫善于宋臈,岂能上乱灵祇,下变庶物,漂悠风云,横厉无方,若斯也哉?固非车子喉转长吟所能逮也。

吾练色知声,雅应此选,谨卜良日,纳之闲房。

译文繁钦所言,令我欢笑,不能自已。

奇怪的才能,高妙的技艺,是多么的完美啊。

顷守宫王有女名叫孙锁,传说她九岁的时候得到神灵的传授,在睡梦中吟唱,其声哀怨婉转,已经过去六年,现在十五岁了。

近来曹操听说这件事,在戊午这一日,于北园设宴聚会,广邀名流才子,请著名艺伎演奏。

弹奏好多曲目,未能尽兴,日已西沉,清风徐来,帷幔飘动,秉烛未明。

乃令从官,引出世女孙锁。

一会儿来到,形象非常优美,不施朱粉,黑发飘飘,牙齿洁白,嘴唇红润。

详细询问,善歌能舞,于是她跳起舞来裙带飘舞飞扬,眼神顾盼流光,乐曲清亮激越,节奏轻巧明快,舞步飘逸,众倡不觉起身观看,群宾不觉失去常态。

然后,孙锁整容换装,改变曲度,变换节奏,时而 *** 澎湃的《清角》,时而飘飘揄扬的《白雪》,歌声婉转,时断时续,霎时让人感到有西风拂动枝条的柔美,春鹰啸吟秋空的清脆,飞霰结成寒霜的清泠。

她的歌声真正与乐器相协和,与声律相呼应,汇集融合古乐新曲之优点。

今日的妙舞、清歌,尚没有能胜过古时候善歌舞的绛树、宋臈的,又怎么能够像孙琐那样影响神灵和世间万物呢?飘逸悠悠,行云流水,行随意转,无有定方,正描述的是这样的歌舞啊!这本来是车子婉转长吟的歌喉所不能及的。

曹丕乐府新变之相关论析

曹丕乐府新变之相关论析

曹丕乐府新变之相关论析
马禹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本文在梳理曹丕乐府诗的著录和分类的基础上,从音乐、文学两个方面探讨了曹丕乐府的新变.指出曹丕突出的个性、才能加之音乐机构、乐府功用的完备与转化,促成了曹丕乐府的新变.曹丕乐府的新变在文人乐府发展、诗体转化成长中起了重要作用.其突破旧曲、展现个性、新曲体式创新等都为后世文人乐府的创制改革提供了可效仿的模式.
【总页数】10页(P100-109)
【作者】马禹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曹操、曹丕古乐府创作相关问题论析 [J], 闫菲
2.论曹丕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发展性贡献 [J], 傅正义
3.子桓乐府谁人解,寂寞千年待弇州——论曹丕乐府诗歌的"本色"特质 [J], 王琴
4.李东阳《拟古乐府》新变——兼论对明清咏史乐府的开启 [J], 张煜
5.乐府诗乐府诗集新乐府——关于“乐府诗”的几点相关知识 [J], 张荣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二期“子桓以下,纯乎魏响”——也谈曹丕诗风之变许善述 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①。

在建安诗坛上,由曹操开创的重抒情的诗风,经过曹丕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变古朴凝重的“汉音”,而为清新绮丽的“魏响”。

建安诗风这一重大转变,表明了我国中古诗歌创作自曹丕开始便朝着自觉追求诗歌自身艺术的方向发展,标志着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曹丕的诗风之变值得再作进一步研究。

一、题材扩大,抒情代替写实曹丕曾自述:“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马之间”②。

他自幼精习武艺,及长大成人又投身过战争,故他的诗歌创作不无取材于战争的生活内容。

以战争生活为诗歌题材,这在他父亲曹操的诗歌中并不少见。

但是,拿曹丕和曹操相比,他们在诗歌创作题材上,又确实明显不同。

曹操诗歌主要取材于战乱的社会现实,而曹丕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将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诸如纨绔子弟的游荡生活,贫子心中的不平,弃妇的怨艾,拉纤兵士行役之苦等等广泛的社会问题与闾里之事,都成为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建安诗歌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抒情上。

就抒情来说,曹丕诗歌又自具新貌。

观曹操作诗,敢于直面乱离的社会现实,直抒胸臆,直陈其事,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曹丕则将诗歌抒情的中心移向乱世余人心理的表达上,从中不见他对社会生活事件作具体记叙,抒情内容往往完全脱离叙事成份而变为纯抒情化。

这一抒情上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得出来。

第一,曹丕诗歌有时明明取材于具体事件之中,而他在诗中却偏偏避开叙事去专作抒情。

如他所写《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其中挽船士与新婚妻别离一事,当系他行军至黎阳过清河时见到的事③,而作者却于诗中完全放弃对这一事件作任何叙写,则将笔墨全都集中到新婚妻子别离时对其夫的诉述上:“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轻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通过新婚妻这一诉述,则将她在与其夫别离时刻所产生出的依恋、恐惧、哀痛、怨愤种种极为复杂的心绪,全都委婉详尽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是作者因王宋被丈夫刘勋抛弃而代她鸣不平的。

刘勋官至平虏将军,颇为曹操所亲,和曹丕有交往;对于刘勋出妻的原因,曹丕当然知道。

据《玉台新咏》称:“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勋悦山阴司马氏女,以宋无子出之。

”可见,王氏的被弃,主要是因为刘勋另有新欢。

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与失去人身保障,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严重问题。

诗人这时代出妻鸣不平,正表现出对受害妇女的同情。

同样,作者在《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中,放弃对任何事实的叙写,只将笔墨集中到对出妻不平心理的刻画上。

第一首诗,通过弃妇的自怜自叹(“翩翩床前帐,张以蔽日辉。

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共归。

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表达出弃妇今后将面临投靠无门的身世之惧。

第二首诗,则以弃妇的坚贞自持(“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

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遥, 不得共。

”)反衬出刘勋的轻薄寡情,达到鞭辟入里的揭露目的。

第二,曹丕诗歌工于言情,更集中体现在那些为诗人精心塑造出艺术形象的诗篇中。

如《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篇,作者精心塑造出一思妇形象。

从这思妇身上表现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④的感人魅力,全在于作者把思妇怀念远人的情怀表达得浓烈而又深切。

看她忽儿自疑自问:“念君客游多思肠,……君何淹留寄他方?”忽儿愁情难遣:“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忽儿仰天浩叹:“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牵限河梁?”真是柔肠婉转,情词悱恻。

第三,曹丕诗歌充分实现抒情化,又突出表现在那些为抒写诗人自我心中难言之隐的诗作中。

因其是心中的难言之隐,诗歌在行文时不以客观事实为依傍进行直叙,而是借比兴象征之词兴托以成篇。

如《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旧称“魏文思贤之作”⑤。

这种理解,已经看出了诗人全以寄托为言的作诗宗旨。

诗言“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从全诗均以比兴象征为词看,这“朝”、“夕”非谓一天的早晚,乃泛指时间长久的比喻性说法;“佳人”也不是容颜艳冶的女子,而是贤才的代称。

盖句意谓早就盼望贤才到来,而贤才却始终未到来,心绪殊为不安也。

诗人思贤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让贤人能帮助他取得天下以成就大业。

这在他尚未代汉、甚至未称太子之前,又不可向人明言,只好“中心藏之”,可又“何日忘之?”正缘于此,以下诗句便不惜絮叨,诉说着心中这种难言之隐:尽管无心饮食,也一刻不停止追求,追到天涯,追到海角,既托飞鸟寄言,又折兰英馈赠,还结桂枝相表白,结果“佳人”终未到来,而诗人的心境又“何得斯须”能平静?诗中表达出的这种片刻不安与万般烦恼的心绪,正是诗人在争立太子与争夺天下活动中的心境写照。

《杂诗》(“漫漫秋夜长”、“西北有浮云”)二首,字面上是抒写客子的思乡之情,但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又当包含着更多的兴托内容。

故明张凤翼说:“二诗有疑惧意,应是操欲易世子时作。

而旧注未及,故识此以发明诗旨”⑥。

观诗言“绵绵思故乡”(《杂诗》其一)、“吴会非我乡”(《杂诗》其二),可知非作于邺中。

作为国之“副二”的太子,诚不可一刻离君侧,而今远行在外,恐久生弃置,此乃深哀有难以语人者,“言外有无穷悲感,若不止故乡之思”(陈祚明语)。

诗人这种“寄意不言”的创作方法,使诗歌具有深远意境,也为后世文人在以诗歌形式表达彷徨苦闷心绪时开辟出广阔的创作途径。

可以说,正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以兴托为宗,便直接受到建安此类“杂诗”艺术的影响;再往后,左思的《咏史》、陶潜的《饮酒》、庾信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等,在抒情特色上也都渊此一脉。

二、笔势舒缓,微情正尔动人从诗歌运笔行文所形成的情致韵味上看,曹丕和曹操二人诗作又完全不同。

曹操作诗,常以粗放之笔,大处落墨,诗歌的气势浩瀚;曹丕作诗,则从不采取激昂奔放之词、喷礴以出,而是以细致舒缓的笔调去抒写幽微之情,诗歌的韵味显得深美。

陈祚明说:“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

倾国倾城,在绝代佳人,本无意动人,人自不能定情耳”⑦。

陈氏所论,便是针对曹丕诗歌的笔势和取得的抒情效果说的。

曹丕诗歌笔势舒缓和具有内在感染力,正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用极平常话,说出极伤心事,于平淡之中见出极为深微与复杂的真情。

前举《代刘勋出妻王氏作・翩翩床前帐》一诗,便是这样。

诗自抒情主人公口中缓缓道出其婚姻生活的悲剧,言她始婚时带着床帐来到夫家;遭弃时又带着床帐回到娘家,这床帐现在只得收藏在箱笼里,将来是否有人会取用它呢?诗歌围绕对床帐这一与妇女婚姻生活有特定关系的事物进行咏叹,展示出女主人公在婚姻生活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路程,其事可悯,其情可悲。

对于女主人公生活道路上这一惨痛的遭遇和难堪的处境,作者不径直写出,甚至连一句带感情的话也未写上,只在平平常常、似乎与床帐的对话中,借物以形己,不言人而人已自在,不言情而情已自见,其感人力量自在其中了。

2、幽清凄冷的自然景色描写与哀怨缠绵的人物形象刻画相结合,形成一种微风远韵映带人心的艺术感染效果,使诗情于舒徐含蓄中显得分外苍凉。

如《寡妇》诗,因友人阮元瑜(阮 )早亡,伤其妻寡居而作。

诗从霜露交下、落叶凄凄、雁鸣云中、归燕徘徊等等足以引人心神凄伤的深秋肃杀凄凉景象写起,然后引入寡妇于清秋静夜中对亡夫的思念及对她自怜孤栖的形象刻画,结束以“愿以君兮终没,悉何可兮久怀”二句,表达出无法忍受这一人生的巨大哀痛,深化诗情。

全诗便是这样景为情设,情寓景中,哀怨缠绵,掩映生辉。

曹丕诗歌写景写情,均极细秀凄凉,用笔之妙,人所称美。

清代王夫之便曾说过:“读子桓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冷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⑧。

足见,曹丕诗歌笔墨中所包蕴的情致韵味何等深厚。

3、兴义迭出,勾锁关连,于从容舒卷之中,不断拓展延伸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前举《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以别妻诉述丈夫离家之后生活失去依托为全诗抒情中心。

除开端“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二句交代事件外,全诗都用比兴手法,感物伤怀,悲叹身世:“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轻忽迁移。

”就诗中所列意象看,凉风、秋草、蟋蟀、寒蝉、枯枝等等,都具有苦寒凄切的感情色彩,与人物身世、生活极相吻合。

而凉风吹动大地,则草木摇落,那些弱小的生命蟋蟀、寒蝉之类,也均受其害。

但就相随”句意来看,则又可以说昆虫在遇到厄运危时,犹能相随以鸣,而人却避免不了别离,真是人不如物,何其可悲。

诗意便在比兴中得以多层面的显示,此古人所谓“诗所以贵比兴者,质言之不足,比兴言之则宛转详尽”⑨。

曹丕诗歌中比兴的运用,正可以达到表情的好效果。

另外,诗中使用了连锁句:“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轻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则又使诗歌意脉前后勾连掩映起来。

诗歌围绕别妻的活动,写她从耳闻寒蝉的鸣声,到目见蝉抱枯枝的形象;再由枯枝被风卷起、寒蝉也随之离枝远逝,联想到丈夫离家而去,自己必将会因之身世播迁,以及岁月无穷、会合难期种种极为复杂的思想情绪,都在环环勾锁、层层掩映的画面和想象中,徐徐拓展和延伸开来。

4、句句用韵,长讴曼咏,掩抑徘徊。

人称“古今无两”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除行文当中能转能藏、细致逼真地刻画出人物思想活动外,其中的情致韵味也表现在音节之间。

全诗代思妇言情,句句用韵,声口柔曼,情态靡靡。

诗的发端四句,写物候迁移,引起思妇对君子的思念。

辞气清柔,声情摇曳。

中间转入思妇的沉思,写她中肠摧切,泪下沾衣,乃至援琴鸣弦,以自排遣;但是,她仍是在极力掩制住感情,只在“短歌微吟”,“其情掩抑低徊,……故不及为激昂奔放之词”βκ。

结束四句,补叙夜景,就牛女双星限河遥望,为之太息,做到以赋寓比,彼己双收,余味不尽。

全诗便是这样千曲百折,曼声抑扬,不愧为“歌行之祖”(王尧衢语)。

三、清词丽句,不失自然音旨在诗歌语言上,“曹公古直”,子桓文藻。

诗歌语言由始初的质朴到注重文采,这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张玉谷《论古诗》(四十首之十六)云:“老瞒气格极雄深,开魏犹然殿汉音。

文帝便饶文士气,《短歌》试各百回吟”βλ。

这里,张氏既从诗歌气格上肯定了曹操的诗,也从诗歌词采上肯定了曹丕的诗。

曹操和曹丕都写有《短歌行》四言诗,“曹公‘月明星稀’,四言之变”βµ;子桓“仰瞻帷幕”,“去《三百篇》远”βν。

足见二人所作《短歌行》四言诗,均能出脱《三百篇》句法,而自抒情意。

拿曹操诗歌看,诗中已有“文蕴质中,情溢景外”的丽语,如诗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诗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而曹丕全诗情词悱恻,终篇为词为语,比曹操又发展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