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葬之风——魏文帝曹丕的寂寞身后事 建筑讲堂
曹丕著名的诗十首
曹丕著名的诗十首(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曹丕著名的诗十首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梁甫行》-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精选课件(统编版)
(一)
乱世中的悲惨
——《梁甫行》
曹植
导入新课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世说新语》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 不成者行大法”。220年元月,66岁的曹操病死,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 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让曹丕无法 释怀,称帝后仍对曹植耿耿于怀,曹植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清朝诗人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 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
写作背景
曹丕即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他在自己艰难 不幸的生存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 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指出我们应该利 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而不要虚度一生。
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 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气概,深刻地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 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 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诗 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堂练习
1.下列对《龟虽寿》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腾蛇 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曹植
shū
曹丕代表作著名诗
曹丕代表作著名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曹丕代表作著名诗曹丕(公元187年-公元226年6月29日),即魏文帝(220年-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第二讲 曹丕 - 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第二讲曹丕(187-226)——清绮婉秀之响子桓俊发尚清绮,婉秀便娟韵致长。
文士情兼公子气,已开魏响感而伤。
清绮婉秀清:诗思有一种理性的节制;情多悲哀;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
(《文心雕龙·明诗》)绮:注重词采婉秀:情思细腻深幽或跌宕起伏,表达方式曲折蕴藉刘勰《文心雕龙·才略》:“魏文之才,洋洋清绮,……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子桓笔姿轻俊,能转能藏,是其所忧。
转则变宕不恒,藏则含蕴无尽。
其源出于《十九首》,淡逸处弥佳。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读子桓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泠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
古人所贵于乐者,将无在此?”何谓“魏响”?——主抒情,重绮丽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
”《善哉行》——语简、景真、情浓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羣雊,猴猿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善哉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庄子·齐物论》: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乎!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大墙上蒿行》——情思的跌宕起伏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羣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
历史趣谈:三国魏文帝曹丕的死因揭秘及其墓地在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魏文帝曹丕的死因揭秘及其墓地在哪
导语:曹丕生于公元一百八十七年冬,卒于二百二四六年六月,享年四十岁。
他终结了汉王朝,一举开创了魏国,与蜀国、吴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虽然在...
曹丕生于公元一百八十七年冬,卒于二百二四六年六月,享年四十岁。
他终结了汉王朝,一举开创了魏国,与蜀国、吴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区区六年,但是曹丕取得的功勋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废除宦官干政和创设九品中正制上,为后世的集权统一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曹丕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他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在八岁的时候就能做出整篇的文章。
他所著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文学批评理论专著,至今仍广为流传。
作为诗人,他擅用乐府题材,讲究音律美,诗歌内容细腻,代表作为《燕歌行》。
文学造诣的深厚与曹氏家族的教育有着深厚的联系,曹丕与曹操、曹植合称“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奇怪的是曹丕在后世的流传度上并不广泛,美名欠佳。
大抵是是因为曹丕与曹植的皇位之争和曹丕的风流好色。
曹操原本属意的太子人选为曹植,但是曹丕在心性上比曹植成熟,依靠前朝大臣和后宫力量取曹植而代之,登基后不顾兄弟亲情欲除之而后快,落下了一个心胸狭窄妒忌贤能的名声。
而说曹丕风流,野史记载,曹操归天后,曹丕不顾道德伦理将父亲的整个后宫揽入怀中。
曹丕在历史上是一个有着诸多争议的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政治、经济、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曹丕怎么死的
“三曹”之一的曹丕论文采不见得比得过曹植,但是论心计和野心却生活常识分享。
《汉魏六朝散文·陆机·文赋并序·吊魏武帝文并序》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陆机·文赋并序·吊魏武帝文并序》原文鉴赏《汉魏六朝散文·陆机·文赋并序·吊魏武帝文并序》原文鉴赏元康八年1,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2,游乎秘阁3,而见魏武帝遗令4,忾然叹息5,伤怀者久之。
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6;死生者,性命之区域7。
是以临丧殡而后悲8,睹陈根而绝哭9。
今乃伤心百年之际10,兴哀无情之地11,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机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12,山崩起于朽壤13,亦云数而已矣14。
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15,而不免卑浊之累16;居常安之势17,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18?夫以回天倒日之力19,而不能振形骸之内20;济世夷难之智21,而受困魏阙之下22。
已而格乎上下者23,藏于区区之木224;光于四表者25,翳乎蕞尔之土26。
雄心摧于弱情27,壮图终于哀志28,长算屈于短日29,远迹顿于促路20。
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31,黔黎之怪颓岸乎32?观其所以顾命冢嗣33,贻谋四子34,经国之略既远35,隆家之训亦弘36。
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
至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
”善乎,达人之谠言矣37!持姬女而指季豹38,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
伤哉!曩以天下自任39,今以爱子托人。
同乎尽者无馀40,而得乎亡者无存41。
然而婉娈房闼之内42,绸缪家人之务43,则几乎密与44?又曰:“吾婕妤妓人45,皆著铜爵台46。
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筼帐47,朝晡上脯糒之属48。
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49。
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50。
”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51。
诸舍中无所为52,学作履组卖也53。
吾历官所得绶54,皆著藏中55。
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
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既而竞分焉,亡者可以勿求56,存者可以勿违57,求与违,不其两伤乎58?悲夫!爱有大而必失59,恶有甚而必得60,智惠不能去其恶61,威力不能全其爱。
曹丕诗歌中的建安风格
曹丕诗歌中的建安风格嘿,你知道建安风格吗?那可是咱中国古代诗歌里相当酷的一种风格呢!就像一群热血青年在诗歌的舞台上肆意挥洒才情。
而曹丕呢,他的诗歌里就满满都是建安风格的影子。
建安时期啊,天下大乱,那时候的文人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在乱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曹丕也不例外啊。
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
比如说他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你看,这秋风一起,草木凋零的景象,多像当时那个混乱的社会,百姓们流离失所,就像那些燕子和大雁一样到处漂泊。
这难道不就是建安风格中那种对现实的真实写照吗?我跟我一朋友聊起曹丕的诗,他就特不屑地说:“曹丕啊,不就一皇帝嘛,能写出啥好诗?”我当时就急眼了。
我说:“你可别小瞧了他,他的诗里建安风格的韵味可足了。
”他那诗啊,不仅写现实,还充满了那种建功立业的渴望呢。
就好比一个战士,站在战场上,眼睛里冒着光,就盼着能大干一场。
像他在里写的“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这千军万马的场面,气势多恢宏啊。
这不就像建安时期的那些英雄豪杰们,都想在乱世中闯出一番大事业吗?这就是建安风格的魅力所在,那种积极向上、渴望有所作为的劲儿。
还有啊,曹丕诗歌里的情感特别真挚。
我有次给另一个朋友读他的诗,读到“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我那朋友眼眶都红了。
建安风格里的这种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在曹丕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把思念啊、哀怨啊这些情绪都揉进诗里,就像厨师把各种调料精心搭配做出一道美味佳肴一样。
这可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感情,而是真真切切能让人感同身受的。
在我看来,曹丕的诗歌简直就是建安风格的典型代表。
他的诗里有建安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人们对建功立业的向往,还有那细腻动人的情感。
他就像一个时代的记录者,用诗歌把建安风格的特点牢牢地刻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你要是还没好好读过曹丕的诗,那可真是一大损失呢!。
各朝代陵墓地宫结构是怎样的
各朝代陵墓地宫结构是怎样的魏晋时期的墓穴特点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长时期分裂的时期。
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浮动,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很多大墓被偷盗,帝王的陵墓也终难逃劫难。
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
这种做法始于魏文帝。
魏武帝曹操死后葬于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
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
所以民间一直有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其实,古不墓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就在这一年,魏文帝在为他自己营建寿陵时,道出了真正的原因。
他说: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开掘,因而决定因山为体,无封无树,无立寝殿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原来,他是怕改朝换代,政权交替时,自己的尸体陵寝也像汉代帝王的陵墓一样,被人盗掘。
魏文帝这个决定,对时局动乱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
其后魏晋南北朝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也大有收敛。
东晋南渡后,国力更为衰弱,已发现的南京东晋帝陵多依山而建,下为长7米左右的矩形筒壳墓室,宽仅5米,上起高约十余米的陵山,规模只相当于东汉时的官员大墓。
进入南朝后,经济有所开展,帝陵也大于东晋时。
宋、陈二代帝陵散列在南京,齐、梁二代的帝陵那么集中于丹阳,形成较大的陵区。
南朝墓室一般在高出平地10米以上处开挖,平面椭圆形,砖墙,上为椭圆穹窿,长约10米,宽约6米。
墓室前接甬道,装有二道石门,外加封门墙封闭。
墓室上有厚约10米的封土,或与山齐平,或为5米左右的陵山。
墓室和甬道壁镶嵌模压花纹砖,拼成狮子、仙人和竹林七贤等壁面线雕图案。
墓前建有享殿,殿前为陵门,三门并列,左右连陵墙。
门外左右有阙,门前为墓道,长一公里以上,称为神道。
神道自外端至陵门间依次立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
南北朝帝陵均遭严重破坏,墓室坍毁,地面只有少数石兽保存下来,石柱、石碑也均残毁。
南北朝之南朝陵墓的特点南朝是与北朝相对峙的一个政权,南朝的社会经济相对超过北朝。
大批的南下人民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有力地推动了南朝社会经济的开展。
中国墓葬文化
西 汉 阳 陵 及 陪 葬 墓 分 布 图
春秋以前,贵族在政治运动中是把朝廷和宗庙并重的, 但是在礼制上,宗庙的地位更重于朝廷。宗庙除了用作 祭祖和宗教行礼的处所以外,更作为政治上举行重要典 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社会发生变革,贵族势力衰落,集 权的君主政权确立,君主的朝廷的重要性大大超过宗庙, 朝廷不仅用来作为议论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场所,同时又 是政治上举行重要典礼和宣布决策的地方。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最初并没有丧葬的观念, 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的思维能 力有了提高,社会组织结构有了一定的规范之后,有 意识埋葬死者的行为才开始出现。对于早期的人类来 说,由于灵魂观念的产生,加上死亡事件导致了社会 关系的中断和紊乱,情感上的难以接受,因此必须通 过某种处理方法,使得生者和死者各就其位,使中断 的社会关系得以重新恢复。于是人们开始为亲人或者 同伴的死亡举行某种哀悼仪式,并且对尸体进行有意 识地处理和埋葬,希望以此来化解死亡所带来的影响。
原 始 社 会 时 期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着有意 识埋葬死者的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 器时代早期,葬地往往和住地放在一起,虽 然也有分开的,但距住地不远,还看不出有 什么严格的埋葬制度;到新石器时代中期, 出现了大量的公共墓地,但也看不出贫富分 化现象;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葬地规模 逐渐扩大,随葬品也出现了差异,私有制、 父权制、贫富分化现象逐渐明显,甚至有的 墓地还出现了殉葬牲畜和殉人的奴隶制萌芽 现象。
蔡邕《独断》所说:“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就是说把“寝” 从原来的宗庙里分割出来,造到了陵墓的边侧。这种新制度为西汉所沿 用。 西汉时代的“庙”和“寝”是不同的。“庙”造在陵园以外的附近, 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寝”则造在陵园之中,每天要四次奉上食品,所 以陵园就称为“寝园”或者连陵合称为“陵寝”,这样把宗庙的“庙” 和“寝”分割开来,把“寝”造在陵园之中,把“庙”陵园之旁,就使 得宗庙和陵墓结合了起来。
历史趣谈曹丕墓 曹丕是薄葬的倡导者、实行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丕墓曹丕是薄葬的倡导者、实行者导语:曹丕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
曹操的长子曹丕以魏代汉当上了皇帝,追封他的父亲曹操为开国皇帝“武帝”,曹魏开国皇帝曹丕。
《伊川乡村曹丕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
曹操的长子曹丕以魏代汉当上了皇帝,追封他的父亲曹操为开国皇帝“武帝”,曹魏开国皇帝曹丕。
《伊川乡村概览》伊川吕店乡梁沟万安山下有“魏文帝曹丕陵” 。
实地考察,只见万安山之阳山高崇峻,有龙虎之气,主峰海拔937.3米,是洛阳城可看见的最高峰,太阳出来阳光首先照射到此山峰顶,故此地称为“阳光首先照射的崇峻之山”的“高山大陵”合乎古代帝陵选址的“风水”需求。
传说是魏文帝曹丕陵墓遗址梯田中,发现有大量汉魏砖瓦碎片残留。
曹丕是简殡薄葬的倡导者、实行者。
他的父亲曹操就倡导薄葬,死后葬礼就很简单,墓内“无藏金玉珍宝”。
曹丕34岁当皇帝,36岁即在首阳山东选寿陵。
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曹丕深知世事沧桑。
在丧葬方面,他认为盗墓的“祸由乎厚葬”厚葬封树,把珠玉金银珍宝等贵重物品都随葬于墓,是引起后来被盗的主要原因。
厚葬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尧、舜就葬之于山林。
葬,就是藏,把尸体藏起来,不再让人们看到。
所用棺木、衣服,不需很多、很大、很贵重,能遮盖尸体就行了。
因此,他对于他死后的安排是:后宫淑媛、昭仪以下的妃嫔“悉遣还家”,与其骨肉团聚或嫁人;陵墓要“因山为体”,不封陵堆墓,不建寝殿,园邑、不修筑神道;墓内不随葬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件;墓地选在首阳山东的一块“丘墟不食之地”。
曹丕在这样的地方建这样的陵墓,目的是“欲使易代人之后”,人们“不知其出处”。
生活常识分享。
曹丕最有名的诗有哪些 曹植的诗词大全
曹丕最有名的诗有哪些曹植的诗词大全在魏晋时代,诗词文学得到较大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诗人。
曹植曹子建就是当时的一名很有才华的诗人,他位列建安文学中的三曹之列。
南朝宋时的著名文学家谢灵运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的诗文歌赋都被推为当世的精妙之作。
但谢灵运这个人也很自负,他曾经说: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一石是十斗),曹子建才高无双,独自占有了八斗,我占有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另外一斗。
然而谢灵运最终也正是因为恃才傲物、轻慢朝纲而惨遭杀害的。
不过今天我们不讲谢灵运,有机会再讲他,咱们继续说曹植。
很多人知道曹植,基本上是从《三国演义》里知道的,而且还知道他的那首《七步诗》以及《洛神赋》,相比他的诗词,很少有人去读。
曹植的诗词集中在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昭明文选》里,魏晋南北朝的诗词歌赋大都收录在内。
大家有机会去读读,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曹植经典十首诗词。
1、【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解析:讲曹植的诗词,这一首七步诗是绝对要讲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想必一定记忆深刻。
魏文帝曹丕对曹植有所不满,就令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就治他的罪。
曹植就应声便答应,走了七步之后,就做出了诗,就是这首七步诗,魏文帝曹丕听罢,感到很惭愧。
那么,七步诗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诗的意思是说,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语言浅显,寓意明畅,不用多加阐释,便能明白其中含义其意自明,曹植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内心的悲愤。
曹植的比喻之妙,用语巧妙,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特别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首诗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
曹丕文采风流魏国的才子之王
曹丕文采风流魏国的才子之王曹丕,字子桓,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
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曹丕以其出色的文采和风流倜傥的形象,成为了当时魏国的才子之王。
曹丕出身曹操家族,刚强果断的性格和聪明才智使他在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
他在位时,不仅重用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也提倡文化艺术的发展。
曹丕热爱文学,以其才华出众而闻名于世。
曹丕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就展现出卓越的文学天赋。
他广泛涉猎经典文献,熟读诗书,对于历史、哲学和文学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说过:“才之秉性,非无教也。
有教无才,为无用之教;有才无教,为关市之艺。
”可见他对于才华的追求和对于教育的重视。
曹丕的文采出众,以诗文闻名。
他的作品多样丰富,有诗、赋、文、辞等各种形式。
他的诗歌华丽而优美,富有变化,充满着对自然和人情的感悟。
他的赋文雄浑有力,描绘了壮丽的历史场景和英勇的将士形象。
他的散文则明快流畅,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政治的抱负。
曹丕的辞章擅长表现情感,既能借助华丽的修饰来表达豪情壮志,也能深入简洁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曹丕的文学天赋不仅受到了当时文化圈内人士的赏识,也深受百姓的喜爱。
他的作品被广泛流传,并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他的文采风流更是增添了他作为魏国才子之王的形象。
除了文学才能,曹丕还以其风流倜傥的形象而闻名。
他身材俊美,谈吐优雅,举止大方得体。
他深受妇女的喜爱,在社交场合中颇受欢迎。
然而,曹丕并非纨绔子弟,而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决心的皇帝。
他借助自己的形象吸引和感染人心,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政治上的地位。
总之,曹丕作为魏国的才子之王,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出色的才华,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是杰出的。
他以其出众的文采和风流倜傥的形象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他的形象成为了当时社交圈的榜样。
曹丕的才情和风度使他成为了古代历史上令人瞩目的文化偶像。
曹植《铜雀台赋》全文赏析
曹植《铜雀台赋》全文赏析曹植《铜雀台赋》全文赏析《铜雀台赋》朝代:魏晋作者:曹植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译文跟随丞相,游春观景,登上了铜雀台,欢娱之情油然而生。
仰脸望天,天空显得无比开阔,低头看地,地上记载着丞相的伟绩.这真是个雄伟而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
美丽的飞阁高接云天,远远地连着西城。
可以看到漳河之水曲弯流长,亦可看到座座花园郁郁青青。
(在这里)左右还有另两座高台,台上有龙凤的金玉雕像。
而东西两侧又有两座高桥,如同空中彩虹一般。
(在这里)低头可看到皇都的宏大壮丽之美,抬头则见云霞的轻慢浮动之美。
(于高台上)喜悦于众多才子的争相荟萃,好似周文王梦见飞熊而得太公望。
(如此得意之下)仰头享受春风的温暖轻柔,闻听春季百鸟那宛如幼婴哭泣般的嘤嘤鸣叫。
直达天云的高台既然都已经立起来了,那么家父的愿望必定能实现!对天下施以仁政,使得人们对京都倍加恭敬。
魏文帝文集【魏·曹丕】
魏文帝文集【魏·曹丕】魏文帝集六卷魏曹丕撰。
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父操,汉献帝丞相,晋封魏王,都邺城。
丕少有逸才,熟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
年八岁,能属文。
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为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父操薨,丕继魏王、汉宰相,旋逼献帝禅位,改国号大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黄初二年(221)孙权遣使臣服奏章,封孙权为吴王。
同年刘备称帝延续汉室。
黄初七年(226)崩,年四十,葬首阳陵,庙号高祖,谥文皇帝。
丕与其父操、弟植并称为“三曹”。
丕编《皇览》,乃编纂大型类书始作俑者。
《典论·论文》乃继《毛诗序》之后最重要文论。
《与吴质书》、《答繁钦书》、《与钟繇书》等文笔优雅,事贯理畅,见真性情和悲喜个性,颇似乃父。
《燕歌行》是七言诗走向定型的标志。
《隋书·经籍志》著录《魏文帝集》十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魏文帝集》二卷。
今人黄节《曹子建诗注(外三种)阮步兵咏怀诗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有《魏文帝诗注》。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张溥辑本为底本,以《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今人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参伍勘证,是较好的校注本。
●卷一○愁霖赋脂余车而秣马,将言旋乎邺都。
玄云黯其四塞,雨濛濛而袭予。
途渐洳以沈滞,潦淫衍而横湍。
岂在余之惮劳,哀行旅之艰难。
仰皇天而太息,悲白日之不旸。
思若木以照路,假龙烛之末光。
(《艺文类聚》二)○喜霁赋乃命驾而言归,启吉日而北巡。
厌群萌之至愿,感上下之明神。
密云兴之坱圠,甘雨降以洒尘。
既洒尘而为途,惟平路之未晞。
激清风以漂潦,发皎日之阳晖。
振余策而长驱,忽临食而忘饥。
(《艺文类聚》二)思寄身于鸿鸾,举六翮而轻飞。
(《文选》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注,石崇《王明君辞》注)○济川赋临济川之层淮,览洪波之容裔。
论魏晋时期的薄葬之风
摘 要:丧葬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丧葬又有厚葬与薄葬之分,在各种原因之下, 魏晋时期形成了一股薄葬之风。其薄葬有不封不树、陵寝建筑规模小、短丧和明器减少等特点。此外,魏晋时期的 薄葬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重要影响,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统治 者和上层社会的人与普通百姓之间在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消除的等级隔阂,丧葬上亦是如此,所以此时的薄葬是相 对于厚葬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概念。
关键词:魏晋;薄葬;特点;相对性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8)03-0127-06
丧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 主义社会,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 位。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皇室、官员或者是普通百 姓,在儒家孝道文化的影响下,都十分重视对长辈后 事的处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丧葬文化也随 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 的特征,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丧葬文化也 面临着挑战,逐渐被世人所淡忘,在这种背景下,我 们有责任和义务来探究中国的丧葬文化。在魏晋时 期,统治者推行薄葬政策,这不仅对当时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后世也有重 要影响,而在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丧葬中也出 现了铺张浪费,在此种情形下,笔者觉得我们有必要 去了解魏晋时期的薄葬,以此来引起今人的思考。
(一)历史原因:前代厚葬被盗的历史教训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治、经 济和文化的发展,统治者们对丧葬表现出了一种厚 葬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丧葬又有相对的厚 薄之分。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以厚葬者为多,
收稿日期:2017-11-10 作者简介:张思(1993- ),女,湖南古丈人,硕士研的 薄 葬 理 念 及 社 会 意 义》,在此文 中 他 们 主 要 论 述 了 此 间 的 薄 葬 观 念 以 及原因和意义,2015年,他们又发表了《因时因事而 变:在时代的需求中适应传统———论魏晋南北朝丧 葬文化的特 征 》一 文,论 述 了 魏 晋 南 北 朝 丧 葬 文 化 的时代特征。这几篇文章各有千秋,但在魏晋薄葬 的特点和相对性方面都较少涉及,所以在本次写作 中,笔者除了简要分析魏晋时期薄葬兴起的原因外, 主要探讨了此时薄葬的特点和相对性。
从曹操墓看曹魏薄葬风潮
从曹操墓看曹魏薄葬风潮作者:杨潇雨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3期摘要:在秦汉帝王“厚葬”“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曹操作为乱世英雄却选择薄葬。
曹操高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广为人知,并引领曹魏时期乃至魏晋时期的薄葬风潮。
曹操生活中尚俭戒奢,死后丧葬从简。
将考古发现与史籍所载结合起来,研究曹操在薄葬风潮中所起的引领作用,窥探薄葬风潮,意义在于丰富中国古代葬制、葬俗。
薄葬作为曹魏时期兴起的丧葬方式,虽然之前已有薄葬思想,但作为制度大规模推行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在特定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薄葬风潮为我们研究社会礼俗、丧葬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键词:曹操墓;薄葬风潮;曹魏时期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出现了薄葬思想,到两汉时多位皇帝也曾提倡,但薄葬从未形成风潮,相反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很长时间内厚葬作为丧葬制度的主流存在,积累了不少社会弊端,本文以曹操高陵为例进行探讨。
曹操作为曹魏政权的实际开创者,作为一代枭雄,备受学界关注,其下令薄葬也第一次让相对于两汉厚葬而言的薄葬成为一个时代的制度存在并流行。
曹操推行薄葬丰富了社会丧葬方式,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对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社会习俗制度有重要意义。
随着曹操墓与其他两汉时期诸侯王墓的发掘,考古资料逐渐丰富,有充足的论据可以进行对比例证,从实际文献中对社会丧葬礼俗的记载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对照,真正做到考古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对应。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魏晋时期,国家由繁盛走向衰落,由统一走向分裂,社会生产停滞,在此背景下往往会产生大变革、大动荡,由于战争被迫进行的民族融合,对社会习俗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薄葬风潮对我们探寻乱世中社会习俗变迁有重要参考作用,也是丰富中华文明内涵的重要一点。
1 曹操墓形制、规格、随葬品皆显示为薄葬墓将与曹操同身份的墓葬与曹操墓进行对比,能够清晰地看出曹操墓薄葬的事实,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结合起来,真正使用“二重证据法”。
艺术文学欣赏第二讲——曹丕诗文选讲
3
二、《典论·论文》简析
(一)课文串讲 首段论文人相轻积习已久
文人相轻(相互看不起),自古而然。傅毅(字武仲,汉章帝时为 兰台令史,掌管政府珍秘图书)之于(表两方面关系的介词)班固(字 孟坚,东汉史学家,著有《汉书》),伯仲之间(兄弟之间,高低差 不多)耳,而固小之(班固轻视傅毅,认为他的文才不高。小、动词, 小看),与弟超(班超,年轻时有大志,曾经投笔说:“大丈夫当立 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汉明帝时出使西域,使西域五十多 个国家都归服汉朝。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书曰:“武仲以能 属文(作文章。属,连缀)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休,息,停 止。这里说,傅毅的文章写得冗长而不佳)。”夫人善于自见(善于 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文非一体,鲜(少)能备善(全部擅长。本句谓 各种文体都写得好的人不多),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 “家有弊帚,享之干金(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以为宝 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比喻人无自知之明,竟把自己的缺点当成 优点。里语,俗语。里:里巷、民间。享,当,在这里有“等于” 4 的意思)。”斯不自见(看不清自己)之患(毛病)也。
9
(二)《典论· 论文》简评 本文选自《昭明文选》,《典论》一书共二十篇,曾刊刻于洛 阳太学石碑上。到了唐代,石碑不存,写本也不全了,今仅存《自 叙》、《论文》两篇。“典”有常或法之意。“典论”即是指讨论 各种事物的法则。《论文》是《典论》中的一篇,主要是评论建安 七子作品的优劣和发表作者对文学的种种看法 ——包括文学的作用 、文气、文体及文学批评等内容等,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关于文学理 论和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 该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六段。首段:论文人相轻积习——各 以所长,相轻所短举指出文人相轻的例证,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 二段:自褒无文人相轻之陋习,因能审己以度人,故七子之评自当 公允。三段:具体指出建安七子文章的优劣。有抑有扬,力求公允 。四段:说明各种文体都有特点,只有通才能写各种文章。五段: 由上一段的具体评论转入泛论。说明文以气为主,气不可强致。意 在说明文由天赋而定。六段:论文章之重要与可贵,发为感慨之词 。结尾处再论七子,称赞徐干著有《中论》。以“融等已逝”等语 作结,若惜若讽,笔极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葬之风——魏文帝曹丕的寂寞身后事建筑讲堂“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这是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的第三年颁布的诏书《营寿陵诏(终制)》中的一句话。
此诏书规定了曹丕死后的丧葬与祭祀。
↑ 曹丕像《营寿陵诏》中,曹丕选定首阳山东为寿陵,并表达了薄葬的决心。
“无为封树,不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甚至不允许后代祭祀。
↑ 汉白玉蝉饭含很难想象一个登基第三年的皇帝会讲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这样的话(这句原本出自《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并坚决地执行薄葬。
“若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可以看出他的坚决。
薄葬在当今看来极为正常,而在古代,不说统治者,就连有条件的平民,几乎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实行厚葬,甚至逾礼厚葬。
这是由于中国丧葬与古人的生死观是密切相连的。
人看待生死的方式会如实反映在墓葬中。
丧葬的灵魂意识丧葬本身起源于人生而为人的意识的觉醒。
野兽死后曝尸荒野,而原始人类则认为人不同于野兽,因此埋葬人体。
“藏”字的象形便是死者上下均有草堆,意为将死者埋葬于草堆,或用井字形的棺椁装殓。
↑ 葬字小篆《礼记·檀弓上》曰,“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上古时期虽葬俗各异,但目的是相同的。
↑ 距今六千年的江苏大伊山石棺墓上古时代的人们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对梦中的景象深深感到疑惑,认为思维和感觉并不是身体的活动,而是存在在人身体中、死后便离开的“灵魂”。
因此上古时期的丧葬即是对他们认为的不灭的灵魂作出应对。
上古时期的“涂朱习俗”(即在死者身上或墓穴里撒涂朱砂)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具体反映。
红色象征鲜血。
在死者身上撒朱砂表示给死者新鲜的血液,赋予其新的生命。
此外,仰韶文化中流行的瓮棺葬中,绝大多数作为瓮棺盖子的陶盆或陶钵底部中间都会有一个人工凿制或敲击而成的小孔,这是给人的灵魂留出的通道。
↑ 半坡瓮棺葬之带孔的陶盆灵魂不灭是厚葬的根基。
进入文明后,人们对死后的世界的想象也愈加丰富起来。
事实上,人类进入文明后,首先产生的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就是陵墓。
人们相信生命是短暂的,而死亡是永恒的。
无论是“残民事神”的殷人,还是“敬天保民”的周人,其世界观中,鬼神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团神秘的。
他们认为人死后为鬼,鬼神的意志能够对活着的人产生影响,如果不尽心侍奉鬼神,则会被其作祟所伤。
因此人们对鬼神充满敬畏。
商代的妇好墓中出土的玉琮揭示了殷人的世界观。
《周礼·大宗伯》中说,“以玉作六四,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玉琮被认为是沟通天地鬼神的器物。
↑ 商代妇好墓出土玉琮之一死后一如生前灵魂不灭思想的一个重大体现,便是墓主人对于死后能够过上和生前一样的生活的愿望。
由此,在墓葬的地下建筑方面,墓室在形制和结构上极力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住宅。
西汉帝后墓葬明显按照“前殿后寝”的格局进行布置,前面放置陪葬品,后面则放置棺椁。
不仅建筑如此,明器则更是如此。
明器,鬼器也,是墓主人的陪葬物品。
墓主人希望自己死后仍能过上与生前一样的生活,因此明器种类包罗万象,涵盖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明器“魂瓶”的来源就是贮粮之器“五谷囊”。
著名的曾侯乙墓编钟则揭示了豪奢厚葬的一角。
↑ 青釉魂瓶↑ 曾侯乙墓出土编钟此外,曾经盛极一时的人殉制度衰落后,陶土人佣便代替活人,到地下供墓主人差遣。
《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广川时候发掘的晋灵公墓,“晋灵公冢甚瑰壮,四角皆以石为獲犬奉烛,石人男女四十余,皆侍立。
↑ 著名的秦始皇陵陪葬俑坑墓室在形制和结构上极力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住宅。
地下的棺椁本是地上建筑的象征物。
许多墓室明显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分为前堂后室两部分。
前面陈设陪葬品,后面则放置棺椁。
严格的墓葬等级正因墓主人追求与生前同等的生活,丧葬中自然诞生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地下建筑来说,墓室的形制上,梓宫和便房是天子专用。
梓宫是放置棺木的场所,而便房则是前厅休息之所。
↑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结构示意图棺椁制度在西汉中期最为成熟。
天子棺椁四重,诸侯、士大夫递减;天子用柏木椁,诸侯松椁,士大夫杂木椁。
天子的椁室有“黄肠题凑”的形制。
“题凑”是将木材的端头向内聚起,而“黄肠”则是天子专用的黄色柏木心。
“黄肠题凑”即是黄色柏木心向内聚齐堆垒成非常密室的框型结构椁室。
其中柏木心的数量可多达一万五千余根。
↑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黄肠题凑然而地下的墓室即使再宏大,随葬品再丰富,人们也很难了解墓主人生前的地位。
因此高大的封土堆便成为了地面上表征等级的标志,坟丘制度就此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墓葬都称为“丘”。
秦汉时帝王的墓葬则称“陵”。
↑ 吴王阖闾墓虎丘↑ 秦始皇陵巨大封土堆汉代时设“陵邑”,为守护王陵之用。
武帝茂陵邑占地面积甚至比整个长安城都要大。
地面上的寝殿和祭祀建筑也在秦汉时期迅速发展了起来,如祠堂、墓阙等。
↑ 我国现存最早的祠堂:东汉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东汉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中国古代丧葬与祭祀的一整套礼制既是强化等级观念,也强化了一个灵魂不灭的、充满鬼神的世界观。
礼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礼制本身:仪式引起象征,而象征抽象出秩序,秩序固定价值,而价值又再引导仪式。
因此,无论是阶级也好,宗教也罢,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认同很多时候不在于智力的相容,而在于步骤的重复。
薄葬之风无视礼制强调薄葬的人历史上也是有的。
这些人反对厚葬的角度是多样的。
有的是从人民的角度,认为厚葬劳民伤财,如墨子;有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认为厚葬一旦发掘,墓主人便不得安寝,如《吕氏春秋》;有的则是从无神论的角度出发,如王充等。
但无一例外的没有被统治者采纳过。
因此曹丕的薄葬之举开了历史之先河。
他推行薄葬的原因是复杂的。
社会动荡、经济危机、皇权衰落,崇古和践行礼制的条件便不充分了。
此外,曹丕提倡薄葬,的确有一部分是为自己身后考虑。
战乱时候,百姓流离穷苦,许多墓葬被盗掘。
军阀打仗时候缺少银两,也用了不少死人钱。
据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曹操曾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发掘墓葬以充军饷,因此,“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
↑ 曹操像正因如此,曹操也不敢葬得高调。
然而,曹操的高陵于2009年被发掘,并且多次被盗掘。
就墓葬本身而言,曹操的确是薄葬的。
↑ 安阳曹操高陵曹丕则更进一步,不仅不封不树,更是“不立寝殿”。
所有能够表征陵墓位置的建筑一概不设立,甚至不许后人祭祀。
西汉中期的帝王陵中用柏木心做椁室、放置苇炭等等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防水、防腐。
后来技术发展,空心砖比起木椁来,工艺简单,防腐效果更好,空心砖便代替了木椁,石拱券的结构也发展起来了。
曹丕却认为,“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
并没有把身体的腐烂放在心上。
↑ 茂陵寝殿砖曹丕的文学生死观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透过曹丕的诗文,可以进一步透视他的生死观。
《营寿陵诏》中,为表明亲近之人不必葬于一处时说,“魂而有灵,无不之也”,貌似是认为灵魂不灭,但这也并不尽然。
纵览他的诗文赋,这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
他对很多事情都抱着努力相信,却又难以相信的态度。
他生逢乱世,虽然是衣食无忧的公子,却也是这乱世的亲历者。
他从小面对的即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场景。
《典论·自叙》中他自述五岁学射箭,六岁学骑马,八岁时便能左右开弓地骑射了。
后张绣降而复叛,其兄长曹昂、从兄曹安民被杀,曹丕由于会骑马而逃了出来。
那一年,他只有十岁。
↑ 现存相对完整的《典论·论文》23岁时,曹丕随曹操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谯),住在尚未因战乱而损毁破败的太仆君宅中,在中庭种甘蔗。
“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
(《感物赋》)战乱中,曹丕在中庭种着甘蔗思考着人生。
“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太明白人之生死是无常的一部分,因此绝写不出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相反他的生活始终是压抑的。
待到他终于成为世子时,就已有了“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与吴质书》)”的感叹。
曹操与曹植均写过游仙诗,多少寄托着自己对长生的一点点儿野望。
而曹丕从未写过一首游仙诗。
《典论·论方术》中第一句便是“夫生之必死”,甚至写下“王乔假虚词,赤松垂空言”的诗句,认为仙人都是附会,追求长生是十分荒谬的事。
↑ 传说中的仙人王乔实为周灵王太子晋他眼中的人生是这样的。
“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
”(《大墙上蒿行》)将人比作枯枝上的鸟,短暂停留,不知来处和去处。
不仅人是如此,国也是如此。
他深知“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发生的,因此他对待国的兴衰,虽然想着或好或坏的办法,却始终像是个旁观者。
“未有不亡之国”类似一个诅咒,但对于曹丕来讲,这只是直面一个现实。
他同吴质的书信中提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爆发的一场疫病。
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瑒、刘祯一并死了,他们都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人物,也是昔日曹丕游玩的重要伙伴。
于是他说,“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直接将死去的好友认为成粪壤,不是时人能够普遍理解的事情,也证明他对生死之外的事情已经很少幻想了。
↑ 建安七子图“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善哉行·其一》)忧来无方,无方的是对死亡的恐惧。
他太知道死后要面对的恐怕是一片虚无,因此非常怕死。
他又并不甘心,或者被建安时代的价值观裹挟着,认为无论何时都要快乐,再创立一些功业。
然而他又始终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如寄”的,活着无法让他安心,他的怕死中所隐藏的,其实是“我竟还活着”的对生的恐惧和厌倦。
要他去厚葬自己,几乎是不可能的。
虽然曹丕的墓葬近年来多有“发现”,也颇有疑点,然而同许多其他帝王相比,曹丕可算是非常寂寞了。
古代厚葬的君王或许都存着不朽的念头,希望将自己的威名流传后世。
因此在相对安定的时代,厚葬之风又立即卷土重来。
↑ 唐乾陵↑ 明长陵祾恩殿但这并不是曹丕要的不朽。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典论·论文》)在他眼里,不朽的唯有文章。
“文章”二字的在当时的含义虽有争议的,然而他的文章历经块两千年的历史,也磕磕绊绊地保存了一些。
他代汉称帝,人与文的名声因此而被扭曲,然而保存下来的文章之所以得以保存,多半也由于他是个皇帝。
这种阴差阳错,也算是一点安慰了。
结语一般学者认为,站在无神论的角度上去支持薄葬,比其他功利的角度更加值得赞赏。
然而不带任何幻想就去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现代人大多进行火葬,且城市里的葬仪已经十分简化了,不含“迷信”,也不承担什么社交功能,就只是分配悲伤。
社会的分化使得人们“解放”出来,却对自己是怎样活着没有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