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的为君之道
《相煎何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呕心沥血》等成语故事合集
相煎何急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
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出处]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释义]煎:煎熬。
煎煮得为什么那样急。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兄弟间自相残害[相近词]煮豆燃萁、同室操戈[反义词]和睦相处[成语造句]成语解释:成语名称:相煎何急成语拼音:xiāng jiān hé jí成语解释:煎:煮;何:多么;急:紧迫。
煮得为什么那样急。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害。
典故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语例句:这两个王子,年龄只差一岁,小时候总是亲昵地玩在一起。
当他们渐渐知道王位的利害时,就开始相煎何急的争斗了。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成语故事公元前514年,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
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
官司的一法方送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
大臣阎没和女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成语拼音: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ūn zǐ zhī fù成语解释: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典故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成语例句:他处处怀疑别人在跟他过不去,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呕心沥血的成语故事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
颜师古文言文翻译
师古初仕梁,后归魏,仕魏历中书令、黄门侍郎。
魏文帝曹丕闻其名,召为侍中,委以重任。
师古在朝,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深得魏文帝赏识。
时值乱世,国家多难,师古屡献良策,助魏文帝稳定朝政,巩固政权。
一日,魏文帝召见师古,问曰:“卿才学横溢,朕欲委卿以重任,有何良策以辅佐朕治理国家?”师古答曰:“臣以为,治国之道,首在选贤与能。
陛下宜广开言路,选拔贤能之士,使各展其才,共谋国是。
其次,陛下宜严明法度,奖惩分明,使天下之人皆知法纪,不敢为非。
再者,陛下宜轻薄赋,使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魏文帝闻言,大悦,曰:“卿言极是,朕当以此为鉴。
”于是,师古屡献良策,助魏文帝改革政治,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时梁国有一名士,姓王,名朗,才学出众,然性情孤傲,不拘小节。
师古闻其名,欲试其才,遂邀请王朗至家中,设宴款待。
酒席间,师古以诗会友,出一上联:“绿竹青青,何人能对?”王朗沉思片刻,对曰:“红梅傲雪,我有何对?”师古听罢,拍案叫绝,曰:“君之才学,果然非凡,朕当委以重任。
”此后,王朗亦在朝为官,与师古共辅魏文帝,使国家政治更加清明。
师古在位期间,廉洁奉公,关心民生。
他深知百姓疾苦,多次上书魏文帝,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
魏文帝深受感动,称赞师古曰:“卿之忠诚,胜过金石。
”然而,好景不长,魏文帝病逝,曹叡继位。
新帝年幼,朝政大权旁落。
王朗因直言进谏,触怒新帝,被贬为庶人。
师古亦因旧怨,被贬为庶人。
贬谪之后,师古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潜心研究学问,传承文化,成为一代文宗。
晚年,师古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后世之人,尊称其为“颜文忠公”。
颜师古一生忠诚正直,廉洁奉公,关心民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他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正如《史记》中所言:“颜师古者,梁国人也,才学横溢,忠诚正直,堪称一代文宗。
”。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什么意思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意思是如果理念志趣相合,即便是隔着高山和大海也不会感到遥远;如果理念志趣不合,就算近在眼前也觉得离得很远。
葛洪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和医药学家,出身江南士族,幼年丧父,以致家贫,所以就把砍柴所得收入换成纸笔,常常抄书学习到深夜,人们称赞他为抱朴之士,于是他就以“抱朴子”为号。
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其代表作,分内、外两篇。
该书将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联系起来,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先河,对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论语·卫灵公》中,就有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从相反角度阐发了志同道合的道理。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他的弟弟曹植希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报效国家,于是在一篇给曹丕的上书中提出了“志同道合”:“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意为伊尹曾是陪嫁的小臣、姜子牙曾做过屠夫钓叟,这些贤臣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商汤和周文王,他们共同成就了大业。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春秋战国时期伯牙、钟子期志同道合的故事最为家喻户晓。
历史上记载伯牙回国探亲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因志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此生不再弹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周边和临近各国有着巨大吸引力和向心力。
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2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向中国多次派出遣唐使,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可谓古代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
遣唐使中最有名的当属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
历史趣谈:魏文帝曹丕是怎样篡权的?曹丕篡权事件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魏文帝曹丕是怎样篡权的?曹丕篡权事件简介
导语: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
为了保住性命,汉
220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
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
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
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
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
至此,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至此,历12帝,195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
曹丕篡汉事件经过
和平交接
曹丕当魏王后的祥瑞简直不胜枚举: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无奇不有,是自古以来最美好的。
谁知曹丕的答复竟然是断然拒绝,他下令道:“当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还向商朝称臣,得到孔子的赞叹,周公实际上已经行使了君主的职权,完成使命后还是归还给成王,我的德行远远不如这两位圣人,像许芝这些话,我怎么敢听呢?这些话使我心里害怕,手发抖,字都写不成,意思表达不清,我要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
”
可是大臣们丝毫不理会曹丕的态度,曹丕越是“谦虚”,大臣们越是起劲地劝进,他们劝进的表章连篇累牍,多得数也数不清。
东汉朝廷
生活常识分享。
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
精心整理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十八年,曹操带着曹丕等人,回到亳州老家上拜坟墓。
事毕,曹丕等乘马游观,经过东园,循着涡河,穿过高林,驻马书鞭,写下《临涡赋》。
建安二十一年,曹丕带着曹叡和东乡公主,随曹操东征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讽。
十一月癸卯,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
乙卯,汉帝禅让,曹丕三次上书辞让。
辛未,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
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
五月,郑甘叛乱,遣曹仁讨斩之。
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
遂加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
十一月辛未,命镇西将军曹真率诸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据《魏书》记载,此战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城,臣说: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然获胜,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
黄初四年,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
黄初五年四月,曹丕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去世黄初六年二月,派遣使者从许昌到沛郡询问民间疾苦,救济贫困者。
同年,并州刺陵。
政治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
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三国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生平简介
三国魏朝开国皇帝曹丕生平简介魏文帝曹丕,魏国的开国皇帝,枭雄曹操之子。
生于公元187年,死于公元226年,享年四十岁,于公元220年登基,在位六年,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世祖,最后葬于首阳陵。
曹丕是东汉末期著名的政治家。
天生聪颖,自幼便博览群书,诸子百家,经典古籍早已了然于心,八岁便已熟练掌握射箭骑马,从叛军中骑马逃脱时年仅十岁。
随着年龄增长,就已经跟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攻破邺城,战绩斐然。
曹丕善于玩弄权术,建安二十二年,在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取得胜利,赢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魏王,此时汉朝早已岌岌可危,曹丕强迫汉献帝退位,取汉为魏,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魏朝自此建立,他推行九品中正制,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这些都体现出他卓越的政治才能。
他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七言诗,他的诗歌形式多样,言语通俗清新。
此外他找人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他的《典论.论文》更是开创了文学批判的先河。
曹丕驴叫出自一个典故。
古代魏国时流传一个怪事,说是有人喜欢听驴叫,而且觉得驴叫的声音非常美妙,特别享受。
相传当时魏国很多文人名士甚至朝臣都喜爱驴叫,而且还争相模仿驴的叫声。
这在现代人看来,非常荒唐至极。
但是就像现在的有些怪异时尚风潮一样,学驴叫或许就是那时候的时尚。
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都重视文学,喜欢吟诗作对,并且在文学领域均有所成就。
魏王如此,其它文人更是争相推崇。
当时曹操为了追求文学还建造了一个铜雀台,相当于现在的别墅,专门用来提供文人活动的场所。
三曹是当时文坛领袖,其他才子又有建安七子的名号。
曹丕夺继承权的时候,更加广招人才,结交文人,为在曹操面前显露才华。
建安七子里有一个叫王粲的,和曹丕相交甚好。
王粲是建安七子里的文豪,才华卓绝,为人率性幽默。
他就常以模仿驴叫,逗趣友人。
建安二十一年。
曹操带王粲随从征讨孙吴。
次年,王粲病死。
曹丕为王粲举办了十分奢侈的葬礼,他带领一众文人好友去祭拜王粲。
姓魏的历史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姓魏的历史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姓魏的历史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姓魏的历史名言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见解,留存至今,成为我们思考和学习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介绍不少于30句姓魏的历史名言,涵盖了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魏姓历史名人的思想和贡献。
正文:1. 魏武帝曹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魏武帝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 魏武帝曹操:宁可抱椠百万,不可读书万卷。
4. 魏文帝曹丕:天下者,礼义之所存也。
5. 魏文帝曹丕:人有所思,心有所念。
6. 魏文帝曹丕:尚书懈怠,刺史不能不职。
7. 魏明帝曹叡:心有不恭,事有不实。
8. 魏明帝曹叡:忠良之臣,死亦如之。
9. 魏明帝曹叡:智者众言,愚者寡言。
10. 魏明帝曹叡:不独观物而后言,亦不独与人而后言。
11. 魏太武帝曹魏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12. 魏太武帝曹魏禅: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13. 魏太武帝曹魏禅:志在必得,事竟必成。
14. 魏太武帝曹魏禅:闻长安之人皆知吾之名,此何人也?15. 魏文帝曹魏禅:人人皆知朕当尊重母后,知子之有德,贤路在家。
16. 魏文帝曹魏禅:朕自作伐,所以诛暴乱,封禅禋祀不以为事也。
17. 魏景初年:凡国家之大敌,常在其内。
18. 魏景初年:国之所以亡也,必先死其上者。
19. 魏景初年:能使国民之众附我,如蚁群之归面。
20. 魏元帝曹奂:兵者,国之大事也,不可不慎也。
21. 魏元帝曹奂:天下之事难者,为之,则难矣;不为,则更难。
22. 魏元帝曹奂:后知后觉,及时不利。
23. 魏青龙二年:闻有君子,如闻鸿鹄之鸣。
24. 魏黄初之际:兵有志者,不在乎一人。
25. 魏黄初之际:一人不能为智,智在诸人。
26. 魏仿承:行方正而南面,举必行,害无隐。
27. 魏善见:知其然而偏不知其所以然。
28. 魏京海:道损不损于人,四大始明存于八正道。
29. 魏位堡:出则怒浪挟残冰,入则霜雷入浮云。
30. 魏维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范升文言文翻译
范升,字伯山,陈留外黄人也。
初为县小吏,后举孝廉,为郎中。
升性刚毅,有节操,不苟合取容,以直道自持。
历仕汉、魏,历官至光禄勋。
升少孤,家贫,常以读书自娱。
虽处贫贱,而志节不衰,每自比于古人。
年二十,举孝廉,对策高第,擢为郎中。
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升虽位至郎中,然不改其志,常以直言进谏,不避权贵。
魏黄初元年,升迁为侍中。
时魏文帝曹丕欲立太子,升上疏谏曰:“太子,国之储君,宜以德行为先,不宜以年齿为次。
今太子年已长,德行未备,若不早定,恐生他变。
”文帝纳其言,遂立曹叡为太子。
魏明帝即位,升为光禄勋。
时明帝好文学,升因进言曰:“陛下圣明,文学盛矣,然国之根本,在于农桑。
愿陛下省文学之务,专意农桑,以安百姓。
”明帝深纳其言,遂令百官各修职事,专意农桑。
升在朝,屡以直言进谏,不避权贵,故常遭人忌恨。
时有宦官张让,权倾朝野,升乃上疏弹劾之,曰:“张让专权误国,欺君罔上,罪不容诛。
”疏上,明帝命有司查办。
张让惧,乃求升,愿弃官免罪。
升不从,曰:“吾为忠臣,岂可因权贵而屈己?”遂不屈。
魏青龙三年,升以年老致仕,归乡里。
时乡里人皆敬重之,号为“范公”。
升归隐后,常与故人相访,谈诗论道,自得其乐。
年八十,卒于家中。
升虽历仕汉、魏,然一生廉洁自守,不营产业,家无余财。
其子孙虽不显赫,然皆敦厚朴实,承继其志。
升之为人,刚毅正直,忠诚勇敢,虽遭人忌恨,然其德行光耀后世,为世人称颂。
译文:范升,字伯山,陈留外黄人。
起初担任县里的小官吏,后来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
范升性格刚毅,有节操,不迎合取悦他人,坚守正直之道。
历经汉朝、魏朝,官至光禄勋。
范升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常常以读书自娱。
虽然身处贫贱,但他的志节并未衰减,常常以古人自比。
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对策考试获得高名次,提拔为郎中。
当时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范升虽然官至郎中,但并未改变自己的志向,常常直言进谏,不避权贵。
魏黄初元年,范升升任侍中。
当时魏文帝曹丕想要立太子,范升上疏劝谏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应该以德行为先,不应该以年龄大小为次。
历史趣谈:反其道而行之 道光帝选择储君的规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反其道而行之道光帝选择储君的规则导语:清朝自雍正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是所谓的“秘密建储制”,即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秘密定下储君人选,写好密诏,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清朝自雍正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是所谓的“秘密建储制”,即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秘密定下储君人选,写好密诏,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背后,等到老皇帝翘了辫子,再由辅政大臣当众打开密诏宣读。
此法一向为史家所称道,说它既让诸皇子有盼头,又弄不清到底是谁,及到宣布,想要造反也晚了,因此免除了困扰康熙多年的继承纠纷。
不过,既然皇位的继承是靠老皇帝拍脑袋定下的,那么就免不了有人会打主意想要暗中影响老皇帝的脑袋。
姑不论满打满算实行秘密建储的只有三代,即雍正传乾隆、嘉庆传道光、道光传咸丰——乾隆还活着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自己当掌握实权的太上皇,所以说不上是秘密建储,而咸丰只有一个独子,继承无秘密可言。
自同治以后,余下的皇帝要谁当,统统由老佛爷西太后一个人说了算,全从她娘家妹子家里找,继承制度形同虚设——就是在实行秘密建储的当口,也不难窥见诸皇子暗中争夺的痕迹。
有一个传播甚广、而且被记录于《清史稿》的传说,说是在道光立意建储之前,在两个人选中犹豫不定,一个是皇六子奕,一个是皇四子奕。
就在这个当口,一次皇帝带领众皇子到南苑打猎。
大家各逞手段,只见弓马飞飞,鸟铳声声,飞禽一个接一个地栽到地上,走兽一个接一个地横陈马前。
算下来,奕所获最多,而奕则一无所获。
道光感到奇怪,就问为什么。
奕回答说,现在是春天,是鸟兽繁衍的时候,因此不忍杀生以干天和。
道光“闻而大悦”,说,这真是皇帝说的话!于是,皇四子奕就成了后来的咸丰皇帝。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曹魏文化的具体内容
三国曹魏文化的具体内容
三国时期,曹魏作为三国中的一支重要势力,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曹魏文
化主要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曹魏以建立稳定的政权为目标,注重法制建设与行政管理。
曹魏
推崇儒家思想,将儒学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
他们重视礼仪之道,倡导君臣之道、父子之道等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塑造了以孝道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
曹魏军事文化强调勇敢和纪律。
魏国统治者曹操崇尚骑兵,注重军事训练和战
术策略。
曹操积极推行“将兵法”来规范军队的行为,提倡军事纪律和军人荣誉感。
同时,曹魏军事文化中也有诸多英雄将领如张辽、夏侯惇等,他们以忠诚和勇猛著称,深受士兵的敬仰和民众的爱戴。
曹魏文学艺术发展较为繁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曹操本人即是一位
诗人,他的《观沧海》、《短歌行》等作品颇有影响力。
曹魏时期还有许多儒家学者如王粲、陈琳等,他们以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闻名于世。
曹魏文人注重修身养性,注重意境的准确表达和优雅的语言运用,不少作品多次被后世赞颂。
此外,曹魏还倡导兴修水利,注重实用技艺的发展。
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提
倡开发河渠,改善灌溉条件,促进农业生产。
曹魏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思想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曹魏文化以尊儒重军、推崇文人、注重政治和军事建设为特点,展
现了该时期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独特风貌。
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曹丕文治武功
曹丕文治武功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魏文帝曹操的嫡长子,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尽管他的父亲对外战争非常出色,但曹丕更加注重内政和文化发展,以实施一系列的文治政策著称。
同时,他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事家,致力于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本文将分别从曹丕的文治和武功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曹丕在这两个领域的突出成就和贡献。
一、曹丕的文治作为一位爱才之君,曹丕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目的在于提升国家的文化水平,稳定社会秩序。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崇尚典籍与文化:曹丕对儒家文化有深厚的兴趣,他亲自主持修订《文选》和筹划《曹氏典故》,重整典籍,以振兴儒家经典,激发人们对学问的热情。
2. 奖励文人墨客:曹丕广泛征集并举荐文人才子,重用和奖励文坛新秀。
他还创办文学赋诗会,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增加文人士子的影响力。
3. 推行教育改革:曹丕推崇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他规定农民的小孩可以不再服兵役,而是接受义务教育。
这一政策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
4. 修筑宫廷与文化建筑:曹丕注重宫廷建设,他修建了众多的宫殿和文化建筑,以展示国家的繁荣和国力。
以上措施的实施,让曹丕的文治政策成为魏国历史上的一大亮点,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曹丕的武功除了在文治方面的努力外,曹丕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他继承了父亲曹操的军事智慧,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军事现代化,并为魏国在乱世中立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改革军制:曹丕重组了国家军队,建立了一支高效机动的抗战力量。
他注重训练和思想教育,提升了士兵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2. 在外征战:曹丕以优秀的指挥才能著称。
他亲率大军多次出征,先后平定了南方的蛮族部落,收复了失地,并有效地镇压了许多内乱。
3. 统一北方:曹丕在北方建立了坚固的边防线,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多次战斗,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总之,曹丕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曹丕废汉称帝的典故讲了什么
曹丕废汉称帝的典故讲了什么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要知道他废汉称帝定然不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曹丕废汉称帝的典故讲了什么孙权杀了关羽后,怕刘备来报复,干脆与曹操修好,劝他早点当皇帝。
曹操一直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要废掉他让自己做皇帝还不容易?但他考虑到汉朝有个正统的名义,自己把皇位夺过来有人会心中不服,所以宁肯自己不当皇帝,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就让儿子当皇帝,自己只称魏王。
魏王曹操有二十几个儿子,他最宠爱的是曹丕和曹植两个,他想在他们中间选一个立为太子。
曹丕从小在军营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十岁不到就已经会骑马射箭,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于诸子百家、古今经传也有较深的研究。
曹植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精通文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
曹操在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他打心底里喜欢才华出众、激情澎湃的曹植,他曾经多次当面试探过曹植是否真有才华,结果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曹操就准备将曹植立为太子,但是不少大臣反对说:“自古以来,王位理应传给长子,若传给次子的话将会引起朝中混乱不安。
”曹操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把这事搁了下来。
曹丕虽然文才也不错,但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都比不上曹植,因此他一直对曹植嫉妒在心,尤其是听说父王有立曹植为太子的念头之后,更是想尽办法在父王面前贬低曹植,抬高自己。
他利用曹植爱喝酒的弱点,背地里做手脚,让曹植误了带兵出征的大事,从而使曹操对曹植产生了不满;他还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忠厚仁爱,处处讨曹操欢心。
渐渐地,曹操就觉得曹植虽有才华,但不及曹丕宽厚仁慈,再加上一些大臣受曹丕的指使,在曹操面前替他说好话,因此,曹操就立了曹丕为太子。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
但是,曹丕心里还是害怕曹植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处心积虑找了个借口把曹植抓了起来,向他兴师问罪。
曹丕的母亲卞太后不愿看到兄弟残杀,赶紧替曹植求情。
曹丕无法违抗母命,就另想办法刁难曹植。
三国志·魏书翻译及原文
第1篇:《三国志·魏书》原文及译文原文: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
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
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营长。
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
”成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
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国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
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
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
旧法,征士亡,考竟其妻子。
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
柔启曰:“士卒亡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纥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
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太祖曰:“善。
”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萨侯。
民间数有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
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
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榴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
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
帝乃下诏:“敢以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
”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
帝怒甚,遂召柔诣台,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竞勋,勋死乃遣柔还寺。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
先渊未反,数陈其变。
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
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
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
”帝不听,竞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译文: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
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在黄河以北召高柔去,高柔带着族人跟从了他。
二钟见魏文帝的道理
二钟见魏文帝的道理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他在政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哲学思考。
在《二钟见魏文帝的道理》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读他的一些重要思想。
首先,魏文帝曹丕强调了“以文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化教育和艺
术的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鼓励百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倡文人墨客的才华。
他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善于诗词和书法,深受当时文化人士的追捧。
其次,曹丕注重治国理政的道德规范。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正直,提倡宽
厚仁义的统治方式。
他对待部下宽容谦和,推崇礼乐之道,以求社会的稳定。
他反对用武力和残暴手段来维持统治,而是通过道德教育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人心。
此外,曹丕主张开明的政治制度和智囊团。
他非常注重政治的参谋和智慧的集
体决策。
他聘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官员,组成智囊团,为他提供政策建议和智慧决策。
他重视不同意见的交流和对话,鼓励下属和智者的声音,以实现更好的统治效果。
在曹丕治理魏国的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文化和艺术也进一步繁荣。
他的政治理念和创新的治理方式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而言之,魏文帝曹丕的治国思想强调了文化教育、道德规范、智慧决策的重
要性。
他注重人民的教育和福祉,推崇宽厚仁义的处世态度,以及开明政治的运作方式。
这些思想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和借鉴古代政治智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曹丕简介资料 曹丕的简介资料
曹丕简介资料曹丕的简介资料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曹丕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魏文帝曹丕简介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
豫州沛国谯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
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平定边患。
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
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当中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
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魏文帝曹丕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县。
他自幼天资聪颖,后天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给予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
年少成长的阶段,他广学博览,“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
”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教曹丕学射箭,六岁时,曹丕学会了射箭。
八岁时,曹丕学会了骑马。
从十岁起,曹丕就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时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而且还丰富了他的见闻,为其诗篇创作积淀了大量的素材。
随着他年龄与阅历的不断成长,艰苦生活环境带来的精神冲击,逐渐形成了他特有的沉郁性格气质。
建安二年(197年),曹丕随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遇害,年仅十岁的曹丕乘马逃脱。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曹丕为太子文言文翻译
魏文帝诏曰:“昔者圣王继统,莫不兢兢业业,以光前烈。
朕以不德,获承大统,夙夜忧惧,恐弗克负荷。
是以选贤与能,置太子以嗣大业,庶几永保宗庙,光膺祖宗之休命。
夫太子者,国之储君,民之望也。
必择贤明之才,以任兹重。
今曹植,字子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风流,冠绝一时。
朕观其为人,沉静宽厚,有古人之风。
若立为太子,必能光大朕之德,使国家长治久安。
然朕闻之,太子宜有严师,以成其德。
故选大儒贾逵为太傅,辅翼太子,使习礼乐,明典籍,俾之成为一代之英。
贾逵,字子厚,博学多才,深明大义,朕甚嘉之。
俾之辅导太子,必能使之成器。
又闻太子宜有良友,以辅其德。
故选曹丕,字子桓,才识明敏,志向远大,可与共论天下之事。
曹丕,朕之子也,生于乱世,长于战火,深知世道艰险,故能以谦恭自持,不以富贵骄人。
立为太子,必能辅佐朕之政,使国家昌盛。
朕又思,太子宜有严法,以儆其过。
故令太子监国,以知国政之得失。
俾之亲临庶政,深知民情,以严法自守,以仁德化民。
如此,则太子必能成大器,光宗耀祖。
朕今立曹丕为太子,非独朕之意也,亦天下之公议也。
曹丕若能恪守臣子之道,以孝治天下,必能承继朕之志,使魏室基业更加巩固。
自今以往,曹丕宜专心国事,勿以私情挠公义。
朕将辅之以成其大业,使魏室永保无疆之休。
”翻译:魏文帝下诏说:“昔日圣明的帝王继承皇位,无不兢兢业业,以弘扬前人的功绩。
朕以不才,得以继承大统,日夜忧惧,恐怕不能承担起这副重担。
因此选拔贤能之士,设立太子以继承大业,希望永远保持宗庙的安宁,继承祖宗的荣耀。
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民众的期望所在。
必须选择贤明之才,承担这一重任。
如今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文采斐然,一时无两。
朕观察他的为人,沉稳宁静,宽厚仁爱,有古人的风范。
若立他为太子,必定能够光大朕的德行,使国家长治久安。
然而朕听说,太子应有严师来成就其德行。
因此选聘大儒贾逵为太傅,辅佐太子,让他学习礼乐,明了典籍,使他成为一代英才。
贾逵,字子厚,博学多才,深明大义,朕非常赞赏他。
曹丕
去世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二月,派遣使者从许昌到沛郡 询问民间疾苦,救济贫困者。同年,幵州刺叱梁习讨伐鲜 卑轲比能,大破之。[17]十月,行并广陵故城,临江观兲, 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当年大寒,水道结冰,舟丌得 入江,乃引还。期间,绊过雍丘,到曹植处所,不曹植见 面,增关户五百。[18]十二月,曹丕一行从谯绊过梁,派 遣使者用太牢祭祀已故的汉朝太尉桥玄。[19]
曹丕亍黄初元年果断称帝,结束汉朝四百年统 治,开创士族政治之先河。登基之后,坚持大权 独揽,设立中乢省,关官员改由士人充仸,原由 尚乢郎担仸的诏令文乢起草之责转由中乢省官员 担仸,机要之权渐秱亍中乢省。定令妇人丌得预 政,群臣丌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宧丌得当辅政之 仸,又丌得横叐茅土之爵”。[23]削夺藩王权利, 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发更,没有治权和兲权,丼 动叐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叏 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讪,却留下隐患,导致宗 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伒降。九月庚子,立郭女 王为皇后。十月,孙权复反。曹丕自许昌南征, 诸军兲幵迚,曹真、张郃、曹休等诸路大捷,击 败孙盛、[12]大破吕范、[13]火烧诸葛瑾,[14]几 乎攻下江陵,[15]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戓线戒溃 戒败,仅朱然获胜,曹丕胜利在望,却丌料遇到 疫疾,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16]双方言和, 曹丕退兲。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曹彰、贾诩 先后去世。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学, 制五绊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影响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 到兰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 深进影响。 ①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 第一部类乢《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乢的先河。 ② 《兵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 之祖。 ③关《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叱上第一首完整的 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文帝曹丕的为君之道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第一个称皇帝的人,虽然一生不及曹操的文治武功,可创建魏国,发展经济,改革政治,多有建树。
尽管在历史上别人说他很善于做秀,不过毕竟因为是文人,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他还是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做事,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政客。
其一,厚待汉帝,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
不是把刘协控制在京城,而是让他留在封地,在山阳这个地方,汉朝皇帝仍然保留住自己的权威,据说后来汉献帝一直给人家悬壶济世,当了一名赤脚医生,为当地百姓决了病痛之苦。
其二,尊奉儒家,大张旗鼓的尊孔。
曹丕说:“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韂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
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鷪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礼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
”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韂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
在曹丕的号召下,全国尊儒之风盛行,可惜生命太短,让人唏嘘。
其三,对于不愿意为官的前朝老臣杨彪绝不强求,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
积十余年,帝即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
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臣,于国之选,亦不为荣也。
”帝不夺其意。
黄初四年,诏拜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朝见位次三公,如孔光故事。
彪上章固让,帝不听,又为门施行马,致吏卒,以优崇之。
年八十四,以六年薨。
曹丕是一个很重视气节的人,他仰慕杨彪的为人,所以杨彪不愿意做大魏国
的官职,他一点也不在意,相反照样好吃好喝好款待,而对于曾经投降的大将于禁,却让他在拜谒魏武帝曹操的陵墓时,故意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来羞辱于禁。
其四,杜绝后宫参政:“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
自今以后,髃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这是一项法规,果然大魏很少有后宫参政的,可惜权臣后来尾大不掉。
其五,要求薄葬,一切以节俭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曹丕曾说:“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骨无痛痒之知,頉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
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
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
”曹丕一直认为葬就是藏身的地方,死了以后,骨头也不知痛痒,因此棺椁只需要放下尸首,寿衣只需要包裹死肉,至于金银玉器之类,一定不要放到棺材里。
总之,曹丕在位的日子里,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
死后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比起那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帝王,曹丕的确是一个英名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