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2国民经济统计概述-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原因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原因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和差异化程度。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具有更好的交通条件和物流环境,便于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因此往往具备更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沿海地区一般比内陆地区更容易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和信息,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此外,气候条件也会对地区经济产生影响,如气候适宜的地区更容易发展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
二、资源禀赋因素资源禀赋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可以通过资源开发和利用带动经济增长,而资源贫乏的地区则面临发展受限的挑战。
例如,存在丰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地区,可以通过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三、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是决定地区经济差异的一项关键因素。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同,一般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三个部分。
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更加多元化,服务业比例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占比也较大,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政府政策因素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关注,包括投资政策、税收优惠、创新政策等。
政府政策的差异导致各地区在资源配置上、技术创新上、产业结构调整上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综上所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是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加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差异的均衡,才能促进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问题分析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问题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导致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存在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更有利于外贸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而内陆地区受制于交通不便的限制,产业发展较为困难。
2.政策扶持措施的差异:政府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的政策扶持度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流入,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获得政府的支持,发展相对滞后。
3.历史和文化因素:历史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经济观念,进而影响了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有利于商业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二、问题影响1.经济增长率不平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导致全国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不平衡。
2.人口流动和资源失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口流动不均衡,一些地区人口过度集中,而其他地区则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
同时,资源的分布也不平衡,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3.社会问题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加剧,如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三、解决方案1.制定差异化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和措施。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引导,促进经济增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特别是加大对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消除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3.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人才交流和流动机制,鼓励优秀人才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促进知识和经济资源的流动和交流,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均衡。
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统计测度与分析
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统计测度与分析引言: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国家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往往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统计测度和分析的角度探讨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一、GDP和人均收入的测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通过统计测度GDP和人均收入,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通常,GDP越高,人均收入也会相应提高。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GDP和人均收入存在差异。
二、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例如,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发展采矿业,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而另一地区则可能缺乏这种资源,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2.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可能发展了先进的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或服务业,经济增长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可能主要依赖传统农业或低附加值的产业,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3.政策差异政策差异也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政府可能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如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这些政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影响1.人口流动经济差异会导致人口流动。
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会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而经济发达地区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口。
这种人口流动会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2.社会不平等经济差异会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可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资源,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民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和贫困等问题。
3.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差异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进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可以促进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缩小,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结论:区域间经济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经济
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地区GDP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进展水平,量化了地区经济的运行状况。
自1985年我国建立GDP核算制度以来,GDP作为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进展状况的综合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进展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根据。
但是,从1996开头,国家GDP和地区CDP汇总数据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特殊是近几年来,由于地区CDP核算中根底数据缺失严峻、统计体制不健全、核算方法不完善,尤其是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的缘由,两者之间的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种差距进展了相关探究与讨论。
许宪春、田小青(1999)从总量、构造与速度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一五”至“八五”打算期的1953-2000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与国家GDP数据测算之间的差异状况,并对差异的缘由进展了主客观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指导性的看法。
潘振文、安玉理(2022)以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与国家GDP之间存在的差距为切入点,对产生差距的缘由进展了客观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蔡志洲(2022)以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与国家GDP数据为样本,对不同构造的差距做了相应的分析,并依据经济间平衡关系(以国家公布的数据为准),对各地区的数据进展了相关调整。
吕秋芬(2022)对地区与国家GDP核算间的差距进展了具体分析,并运用数据连接方法对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数据的连接进展了初步讨论。
这些讨论为探究地区GDP与全国GDP间的数据连接问题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侧重于地区GDP与国家GDP间数据差距的缘由分析,同时个别讨论也借助于肯定的数据连接方法对二者差异进展了调整,但对不同数据连接方法的特性、适应性以及连接效果少有讨论介入。
地区GDP与国家GDP数据不连接的问题,是一个相当冗杂的现实问题。
运用多学科学问从理论上探讨二者间数据连接的方法,是困扰理论界的难题。
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差异及其原因
区域经济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差异及其原因赖慈锋吕熙雯(五邑大学 广东 江门 529020)摘 要:本文以2019年各地区生产总值全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和SPSS软件,建立了相关模型,探讨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差异问题。
本研究以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和工业五个行业的产品增加值为相关指标,探讨对我国各地区GDP的影响。
最后,得出分析结果的同时,提出一些自己对地区生产总值不足的解决意见,提升局部的GDP,进而提高全国的GDP。
关键词:地区生产总值;影响因素 ;多元回归分析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921/ki.1009-2994.2021-07-0184-091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不断重视以及相关经济政策不断出台,我国国家生产总值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向上增长,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也在不断上升,我国也逐渐从工业大国渐渐向服务型国家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我国GDP发展迅速,由此可见,不同行业在GDP这一块大饼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随着服务行业占比的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的占比在逐渐降低,但各个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不一。
因此,本文选择五个行业来探讨一下各因素对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一、研究因素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影响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因素有很多,国家的经济政策、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等等,因此,本次我从行业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五个行业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是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工业。
(一)农林牧渔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全部产品的货币总量被称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林牧渔业作为人民生活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行业,在201年该行业的生产总值达到73576.9亿元,比去年指数上涨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
按每个地区划分,农林牧渔业均值达到2373.45亿元,相比于2018年,增长了8.9%。
(二)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不断兴起,它不断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两种计算GDP方法的结果为何不一致
(l)生产法和支出法的不平衡。如对公路投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等等,按生产法,这些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并计入了GDP中;而按支出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的规定,因其缺少和没有形成固定资产,故在实际操作中,统计人员往往视这部分没有形成固定资产,故没有计人GDP中;又如,地下经济那部分,因为违法和不公开的原因,生产法是不可能计算这部分的,而在消费中,这一部分又参与了消费;还有,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虽形成了固定资本,但按报表制度规定,生产法又没有统计。第四,在支出法中,只列有统计政府消费那部分,而实际上,驻地方部队,由企业开支的劳保福利等也参加了消费,而这些,目前支出法中却没有列入。
摘自:<JIANGSU STATISTICS> 2002.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省一级以上统计核算部门在人员和素质上和宏观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在GDP宏观指导方面,省一级以上统计部门要先行一步,与此同时,还要作好对下级统计部门的指导和反馈以及上下结合与预测工作。.
(责任编辑:张海峰)
2、由于基层统计人员匮乏、素质不高,加上现有的统计体制存在的弊病和人为干扰的原因,往往导致GDP数据核算的失真,不能准确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生产法和支出法两者核算的结果出人较大。
3、现行的GDP统计报表采取的是分级核算制,但过于全篇一律,在实践中难于操作。造成的普遍问题是:下一级计算出来的GDP数往往偏大,造成上下难以对口,而这公布出来的数据,又与人们的思维习惯不一致,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为什么以支出法计算出来的GDP数要明显小于用生产法所计算出来的GDP数呢?有人一言以蔽之曰:这是一些人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所致。应该说,此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目前考核政绩往往是侧重生产方面的指标,而一些人在统计数字上的弄虚作假中,他们往往注重的也是生产方面上的数字,至于消费部分,因为目前大都没有考核,故他们也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或顾及到这方面来,可是从社会整体来说,生产和消费是要保持大体平衡的,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造成"一头重、一头轻"了。
国民生产总值和GDP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和GDP的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GDP则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们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一经济单位在一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经济领土由一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构成,还包括一国政府拥有或租借的国外“飞地”,不包括外国政府拥有或租借的本国地理边界内“飞地”。
所谓具有经济利益中心是指一经济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准则)。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收进口税、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有一部分分配给该国常住单位。
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净额。
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总值的关系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总值的关系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及市场规模的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主要在于统计口径和地域范围。
两者在口径上存在差别: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国民或居民为标准进行统计,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地域为标准进行统计。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包括了本国居民在外国生产的产值,不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生产的产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包括了外国居民在本国生产的产值,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外国生产的产值。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统计口径和数据采集存在差异,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因此,在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指标,并结合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曾五一卢二坡一、案例简介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
可是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的GDP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此,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
本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讨论,加深对GDP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联系中国国情,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二、具体分析步骤和需要讨论的问题1.收集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总值与全国GDP的数据,观察其差异情况。
2.对两者不一致的原因从统计方法制度上和体制上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3.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案例讨论(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GDP数据的差异。
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1999~2004年我国全国GDP数据和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据如下表所示: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整理。
表中数据未包括港澳台的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全国GDP数据相比,1999~2004年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每年都偏高,并且其与全国数据的差别在逐年扩大。
从支出法GDP数据看,1999年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5.6%,2004年则高14%。
从生产法GDP数据看,两种数据的差别更大,1999年各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6.8%,2004年竟高达19.3%。
(二)两种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
而我国目前GDP的地区合计数据与全国核算数据的差异显然已经超过了统计误差允许的范围。
产生这一现象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核算方法和统计制度方面的原因。
对此专家们有不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下分析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概述: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常用指标。
GDP核算总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的收入构成分析1.内需消费:内需消费是指居民、政府和非居民(旅游、教育等)的消费支出。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与国家的内需消费构成,可以了解其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2.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不同地区与国家的政府支出水平与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
3.净出口:净出口是指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减去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通过分析净出口的贡献,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与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和经济对外开放程度。
二、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的产出构成分析1.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与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可以了解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2.产业链关联度: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会影响地区与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不同产业的关联度,可以了解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的增长趋势分析1.年度变动趋势:通过分析地区与国家的GDP核算总量年度变动趋势,可以了解其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性和波动性,并从中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2.短期与长期增长:短期增长通常受周期性和周期性因素的影响,而长期增长则更多地受制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等结构性因素。
通过对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的短期和长期增长趋势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长期发展趋势。
四、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的国际比较分析1.绝对数额比较:通过对不同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的绝对数额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其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的差异。
中国名义gdp和实际gdp变化规律
中国名义gdp和实际gdp变化规律一、引言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了解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变化规律对于分析和预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并探讨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中国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定义与区别1.名义GDP名义GDP(Nominal GDP)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产生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以当前市场价格计算,反映了当前经济状况。
2.实际GDP实际GDP(Real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产生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值。
实际GDP消除了通货膨胀对GDP计算的影响,更能反映经济实际增长情况。
三、中国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变化规律1.增长趋势近年来,我国名义GDP和实际GDP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名义GDP增长速度快于实际GDP,说明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
2.波动周期实际GDP受到通货膨胀、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波动周期相对较大。
而名义GDP波动周期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变动的幅度较小。
四、影响中国名义GDP和实际GDP变化的因素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影响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变化。
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名义GDP增长速度加快,实际GDP增长速度减缓。
2.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对实际GDP的影响较大。
当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转型时,实际GDP增长速度加快。
3.政策调控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影响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变化。
如在经济增长过快时,政府采取调控措施,名义GDP和实际GDP增长速度均会放缓。
五、名义GDP与实际GDP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1.衡量国家经济实力名义GDP和实际GDP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人民币GDP 总量,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2.评估经济增长质量实际GDP扣除物价因素,更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对gdp核算差异的一点认识
作者: 梁卫国
作者机构: [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统计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gdp核算 差异 国民经济核算 资源环境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 资产负债 经济指标 增长速度 数据 核算工作 经济体 总量 中国 衔接 社会 日本 排名 内容
摘要: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与资源环境核算等内容.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一个主要指标,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几乎妇孺皆知,成为最著名的经济指标之一.大家对gdp的关注是方方面面的,但常见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其本身数量的大小、增长速度的高低.比如,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是总计数据与分地区数据的衔接情况.。
11162 国内外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因素差异
国内外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因素差异引言生产总值,简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一个国家的GDP越高,它的经济越发达。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外生产总值之间的因素差异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大。
笔者将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方面探讨国内外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因素差异。
消费消费是影响一个国家GDP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消费的含义是消费者在特定时间内购买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额。
因此,消费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非常重要。
而国外消费仅仅是次要因素。
一方面,国内消费数量庞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市场影响力。
另一方面,国外消费因为限制较多,受到很大的控制,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小。
投资投资是一个国家GDP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投资的含义是把自己的资本投入到占用资本的生产,以期取得更大利润或更高回报。
投资的高低直接影响了GDP的增长速度。
在投资方面,国内和国外的差异比较大。
国内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高并发。
国外则以私人企业为主体,具有市场竞争的特点。
因此,国外的投资更为看重效率和回报。
相比之下,国内的投资更为关注统一指标和指导方针。
净出口净出口是一个国家总体GDP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其含义是一个国家所有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总数减去其所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总数。
由于国外市场的竞争性过于激烈,在净出口方面很难占据优势。
相对的,国内出口额以及本国的总消费需求便要高得多。
因此,净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外生产总值的差异上对比较消极。
结论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外生产总值的因素差异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发现国内消费和国家流通市场是国际市场上重要的事情,制约着国内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外生产总值之间的因素差异主要集中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个方面。
从统计数据上看,消费和投资都应该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因素,而净出口相对这两个因素来讲则不重要。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在扩大本国消费和促进增加本国有价值的投资方面,是国内生产总值提高的关键因素。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变更及原因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变更及原因二战后,各种国际组织纷纷建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于是,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实力的横向对比便成为必要和可能。
若想衡量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客观的、合理的经济统计指标的确定极为重要。
一、几个经济统计指标的发展及比较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确定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综合性经济指标,以此来反映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由于各国人口基数不同,此后又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反映一国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并以此为标准划分高、中、低等收入国家,较客观地反映了各国的经济状况。
到了80年代,国际组织开始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企业和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比较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获得的财产和劳务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原则来计算的,只要是在本国国土内获得的收入,不论是支付给本国居民的还是支付给外国居民的都包括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用公式表示两者的平衡关系就更清楚了: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或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这种统计指标的变化有什么必要吗?仔细分析一下80年代以来世界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80—90年代,正是跨国经营的壮大时期。
发达国家纷纷在海外建立跨国公司。
到1995年,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公司已达4万家,分支机构26万余个,直接控制全球产量的1/3,国际贸易的40%。
如此庞大的跨国公司群近9成来自发达国家,其分支机构有66%设在发展中国家。
GDP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测算与比较
GDP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测算与比较在经济学领域中,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重要的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生产能力。
虽然GDP和国民生产总值是用来度量经济活动的指标,但它们在数据统计和测算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GDP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测算和比较进行探讨。
1. GPD的统计测算G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时间内,所有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总值。
GDP的统计测算通常根据两种方法进行:支出法和收入法。
1.1 支出法测算GDP支出法测算GDP是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进行统计,然后将这些支出项加总得出GDP的数值。
最终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
投资支出包括企业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政府支出则是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求而进行的支出。
净出口则是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减去进口。
1.2 收入法测算GDP收入法测算GDP是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工资、利润、利息和所有其他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收入进行统计,然后将这些收入加总得出GDP的数值。
工资收入是指劳动者通过工作获得的报酬,利润则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获得的盈利。
利息是指金融资本的持有者通过贷款和债券等获得的收入。
除了工资、利润和利息外,还需要考虑其他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收入,如租金等。
2. 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测算与比较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时间内,所有常住居民和非常住居民在国内或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测算与GDP类似,但还考虑了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特殊因素。
2.1 国民生产总值的调整国民生产总值需要对一些特殊因素进行调整,以准确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
例如,由于国际间的收入流动,国民生产总值需要扣除非居民在本国境内所产生的收入,并加上居民在国外所产生的收入。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国家与省级汇总GDP数据的差异问题研究
国家与省级汇总GDP数据的差异问题研究
康远志;胡朝举
【期刊名称】《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5)002
【摘要】我国各省GDP的汇总数据十年来持续大于国家数据,两者的误差的绝对
值和相对值都在增大.各省汇总生产法GDP的正偏差大部分来源于第二产业,从支
出构成看,资本形成总额各省汇总值远高于国家值.通过使用Benford法则和历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全国各省GDP数据进行检验,并没有发现各省GDP数据显著性的作假、篡改或粉饰的证据.总体来说,第三产业增加值国家统计数据被低估了,第二产业增加值省级汇总被高估,数据修正后,GDP国家值与省级汇总值偏差被缩小.国家与
各省汇总GDP产生的偏差主要是由省级GDP核算中的重复计算、统计资料缺失、数据来源不同、统计口径不一致、地方行政干预及统计协调欠缺等引起的.国家数
据与省级数据的差异的缩小要从统计制度设计和方法技术改进两个维度进行.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康远志;胡朝举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旅游
管理与烹饪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16
【相关文献】
1.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省级预测成果汇总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J], 武国忠
2.国内生产总值地区汇总数与国家测算数间的差异分析 [J], 许宪春;田小青
3.我省二次调查省级汇总成果通过国家预检 [J], 张琳琳
4.青海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省级审核与汇总分析成果通过国家级验收 [J],
5.农用地分等中省级成果国家级汇总中的转换问题 [J], 饶彩霞;吴克宁;许琳;周琳;王子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为什么与全国的GDP不一致
曾五一卢二坡
一、案例简介
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
可是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的GDP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此,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
本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讨论,加深对GDP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联系中国国情,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的兴趣。
二、具体分析步骤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1.收集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总值与全国GDP的数据,观察其差异情况。
2.对两者不一致的原因从统计方法制度上和体制上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3.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案例讨论
(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与全国GDP数据的差异。
根据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1999~2004年我国全国GDP数据和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整理。
表中数据未包括港澳台的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全国GDP数据相比,1999~2004年我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每年都偏高,并且其与全国数据的差别在逐年扩大。
从支出法GDP数据看,1999年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5.6%,2004年则高14%。
从生产法GDP数据看,两种数据的差别更大,1999年各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6.8%,2004年竟高达19.3%。
(二)两种数据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各地区的生产总值是全国GDP的组成部分,各省生产总值的合计数应当等于全国的GDP。
而我国目前GDP的地区合计数据与全国核算数据的差异显然已经超过了统计误差允许的范围。
产生这一现象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核算方法和统计制度方面的
原因。
对此专家们有不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下分析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来分析现行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现行体制下,GDP是考核各级地方政府业绩的重要依据。
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与GDP密切相关,从而使得各级政府官员在上报数字时往往要左顾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另一方面,从统计体制来看,在“双重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现行管理模式下,各地的统计机构在行政上主要接受地方政府领导,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地方政府拨款。
这就使得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本应具备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不能不受到很大的干扰。
从统计机构自身来看,我国统计机构基础建设也很薄弱,主要表现为,县区级政府统计机构不健全,不少地方乡镇统计机构和人员没有落实,有的基层统计干部缺乏必要的统计业务知识等。
企业统计工作也薄弱,少数规模以上企业没有配备统计人员,没有建立统计台账,不能按照统计制度要求正常填报统计报表,规模以下企业这种情况更严重,从而使得源头统计数据质量较差。
可以认为,地方政府官员高报GDP的偏好与基层统计不健全是造成我国全国GDP核算数据与地区核算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的体制方面的原因。
其次,我国现行的GDP核算方法和统计制度尚不够完善。
这也是造成两种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表2对2004年生产法GDP及其构成的全国数据和地区合计数据作了比较,表2显示,2004年生产法GDP地区合计数比全国数据高19.3%,其中,第一产业二者基本相等,第二产业前者比后者高12.8%,第三产业前者比后者高达37%。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生产法GDP全国数据和地区汇总数据误差较大,在核算方法上和统计制度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存在重复统计。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地区的人员、物资、资金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在地区核算中难以区分,这是重复统计的根本原因。
这种情况在工业增加值的核算中表现尤其突出。
工业增加值核算按法人属地的原则进行统计,但目前法人企业下属机构甚多,尤其是一些跨地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迅速发展,总公司(集团公司)和分公司(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各地区统计中存在着重复统计的现象。
2.核算资料来源不同。
比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很多地区还沿用全面报表数据进行核算,而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下的工业则主要是通过直属企调队抽样调查资料进行计算的。
3.统计制度不健全。
我国关于第三产业的统计制度尚不够健全,还不能完全覆盖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广告咨询、证券交易等,缺乏健全的资料来源,不少地方还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
目前,对这些行业的统计大部分只能依靠估算。
这一方面使得国家一级GDP核算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可能被低估,另
一方面,也给地区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往往出现“总量不够三产凑”的现象。
表3对2004年支出法GDP及其构成的全国数据和地区合计数据作了比较。
表3显示,2004年支出法GDP地区合计数比全国数据高14.7%。
其中,居民消费二者基本一致,政府消费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数据高48.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地区合计数据比全国核算数据高13.75%,而存货增加地区合计数据竟为全国核算数据的13.8倍,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地区合计数据仅为全国核算数据的60.4%。
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支出法GDP全国数据和地区合计数据不一致,在核算方法上和统计制度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消费的核算方法不够统一、规范。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政府消费包括:财政预算内有关事业费支出中属于经常性业务支出部分、财政预算外支出中属于经常性业务支出部分、行政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经常性业务支出扣除营业收入后的差额。
如果国家和各地区都严格按照此方法计算,地方合计数与全国的数据不应有过大的差别。
现在,两者相差达40%以上,表明目前对政府消费的核算肯定存在问题。
其原因可能是对经常性支出的理解不同,以及预算外支出以及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的收支资料不够健全。
2.地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计算。
主要是对于跨地区的大企业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区有重复计算的可能。
3.国家和地方存货增加的数据来源可能有较大差别。
所谓存货增加,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
从表3可以看出,存货增加项目是地区合计数字和全国估算数字差别最大的项目,2004年地方数字竟为全国数字的13.8倍,从比重上看,存货增加合计数(7227.48亿元)占了地区生产总值合计数(163364.6亿元)的4.4%,而以往各年这一比重更高,这明显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部分的地方统计数字是偏高的(参见蔡志洲: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全国与地区数据衔接,《经济科学》2003年第4期)。
4.计算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的方式不同。
从国家角度看,进出口的对象是国外,通过海关等方面的统计资料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通常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经济和其它经济之间的种种联系,因此,这项数据比较准确。
而在对各地区的生产总值进行核算时,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不仅包括对外国的净出口,还要考虑从本地区流入或流出到国内其他区的产品,在实践中要对其进行核算是很困难的。
从公布的地方数据看,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是先以生产法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再从中扣除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倒算区域间的进出口。
因此,这一数据就有可能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此外,有一些省如吉林、黑龙江等省未采用上述倒算
的方法。
全国各地区不采用统一的方法计算本地货物与服务的净流出,这本身就是核算方法不规范的表现。
(三)有关建议
为了解决我国GDP核算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坚持用科学的政绩观评价和任用地方干部,用科学的发展观评价地方经济的发展2.进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统计系统的独立性,保证基础数据真实。
3.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就服务业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建立起经常性的抽样调查制度,在满足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核算资料需求的同时,提高国家统计局控制地区相应统计数据质量的能力。
4.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国家和地区GDP的核算方法。
对于GDP 核算所包含的各个项目不仅要给出明确的定义,还要规定统一、明确和具体的资料来源与计算方法。
5.逐步建立GDP下算(或下管)一级的制度。
统一联审,下算下管一级,无疑将加大造假难度,并使造假行为更容易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有利于制止和纠正可能出现的为追求所谓政绩而弄虚作假的腐败行为。
同时也可以保证各地汇总数据与全国数据之间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