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必修1第四章-新人教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4.4 力学单位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4.4 力学单位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物理教案

4.力学单位制知识纲要导引,核心素养目标,物理观念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单位制,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科学思维根据物理关系式确定物理量的单位,用单位制判断一个表达式的正误科学探究探究单位制的由来,如何使用单位科学态度与责任明确单位制在科学科研和生活中的作用基础导学一、基本单位(自学教材第97、98页“基本单位”部分)1.基本量在物理学中,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2.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1)基本单位:选定的基本量(力学中选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2)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例如速度、加速度的单位.(3)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单位制(system of units).二、国际单位制(自学教材第98页“国际单位制”部分)1.国际单位制: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作国际单位制(Le System e Intern ational d′ Unités,法文),简称SI.2.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物理量名称物理量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长度 l 米 m 质量 m 千克(公斤)kg 时间 t 秒 s 电流 I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T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n ,(υ) 摩[尔] mol 发光强度I ,(I υ)坎[德拉]cd【思考】(1)一般来说物理公式仅能确定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不能确定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 )(2)各个物理量的单位可以相互导出.( )(3)若某个单位符号中包含几个基本单位的符号,则该单位一定是导出单位.( ) (4)厘米(cm)、克(g)、小时(h)都属于国际单位制单位.( ) 答案:(1)× (2)× (3)√ (4)×【教材解疑】(第99页)[思考与讨论]小刚在课余制作中需要计算圆锥的体积,他从一本书中查得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 =13πR 3h .小红说,从单位关系上看,这个公式肯定是错误的.她的根据是什么?圆锥的高h 和底面半径R问题解答:由公式V =13πR 3h 可知体积的单位为m 4,这是不对的,所以这个公式肯定是错误的.课堂探究主题一力学单位制【问题探究】探究点1 下面这些仪器所测物理量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提示:牛顿秒米千克探究点2 比赛中两辆摩托车的速度分别为v1=144 km/h,v2=50 m/s,甲同学说v1>v2,乙同学说v1<v2,哪一个同学说得对,为什么?提示:两个速度选取了不同的单位制,不能直接比较其大小,应先把它们统一到同一单位制中,在国际单位制中v1=144 km/h=40 m/s<50 m/s,所以乙同学说得对.统一单位制的重要性单位制毁掉了宇宙探测器.某国针对火星开发的宇宙飞船探测器燃烧坠毁的原因是:数据计算出现错误,将不同单位混为一谈,居然没有将磅转换成千克,致使探测器最终坠毁.【探究总结】1.力学中的单位制2.基本单位是所选定的基本量的单位,物理学中共有七个基本单位,力学中有三个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不一定是基本单位,如m/s2、N,而基本单位也不一定是国际单位,如cm、g.思路点拨【典例示X】例1 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选择填空.(填序号字母)A.密度 B.米/秒 C.牛顿 D.加速度E.质量 F.秒 G.厘米 H.长度I.时间 J.千克(1)属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物理量的有________.(3)在物理量的单位中不属于基本单位的是________.(4)在国际单位制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是________,属于导出单位的是________.解析:解答该题时一定要区别下列概念:物理量和物理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1)属于物理量的是密度、加速度、质量、长度、时间,即选:A、D、E、H、I;(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物理量的有质量、长度、时间,故选:E、H、I;(3)米/秒、牛顿是导出单位,故选:B、C;(4)在国际单位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是秒、千克,故选:F、J,属于导出单位的是米/秒,牛顿,故选:B、C.答案:(1)A、D、E、H、I (2)E、H、I (3)B、C (4)F、J B、C训练1 (多选)关于力学单位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kg、m/s、N是导出单位B.kg、m、s是基本单位C.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g,也可以是kgD.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是F=ma解析:A错:m/s、N是导出单位,kg是基本单位.B对:kg、m、s是基本单位.C错: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kg,不是g.D对: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是F=ma.答案:BD主题二力学单位制在解题中的应用,【问题探究】探究点1 在学习了力学单位制后,甲同学由公式G=mg得g的单位为N/kg,可是乙同学由自由落体运动公式v=gt得g的单位为m/s2,二人争执不下,都认为自己导出的单位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4.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4.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表达式的确切含义.2.知道牛顿第二定律如何简化,如何确定K值。

3.初步学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实验、归纳、总结.2.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1)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高一教材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在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就显得特别关键。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节实验基础上得出加速度和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然后为解决比例系数而得出力的单位问题,而后再辅之于例题。

这样处理,知识点过渡自然。

一方面,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体现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精神。

(2)与旧教材相比,把实验独立出来了,可以大大缓解本节课的压力;而例题中,加进了方法分析,突出体现了能力的培养。

2、本节课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四性的理解及力、速度、速度变化、加速度间的关系(2)正交分解法的灵活应用。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本节课教学思路:1、由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探究结论(F、m、a的关系)2、探究结论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a ∝ F/m ,F = kma3、探究最简单的表达式F=ma4、通过各种探究、理解牛顿第二定律5、探究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例的步骤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建议1.在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时,要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一个难点---力、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几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四性(矢量性、瞬时性、因果性、同体性)。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 共51页)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 共51页)

新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全册共51页)目录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2时间和位移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2.5 自由落体运动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3.1 重力3.2 弹力3.3 摩擦力3.4 力的合成3.5 力的分解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 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教学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气势磅礴的瀑布。

画家也用美丽的画笔描绘出动感十足的情景。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4 自由落体运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4 自由落体运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4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目标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2.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牛顿管、硬币、天平、小纸片、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物体下落得快?学生答:重的快!师:你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一样的!(若学生答一样快,在教室内拿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将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团。

让纸团和另一张纸在同样的高度落下,看看哪一个下落得快?重的物体下落快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常识,在历史上有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在古希腊,有一位学者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叫亚里士多德)师: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先哲,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轻重跟它的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快。

他的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常识,以至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奉为经典。

但是,在16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青年学者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表示了怀疑。

二、讲授新课(一)自由落体运动1.研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落体运动,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

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提出问题:(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实验探究)猜想: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大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质量小的快吗?(实验):(1)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积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都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快慢情况。

4.1 牛顿第一定律 —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4.1  牛顿第一定律 —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郭雪鹏一、教学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必修1模块中“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问题。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的解读为,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能用这三个定律分析解决现实情境中的有关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本节课内容学习,学生应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从力和惯性作为科学概念的提出过程体会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从对规律发现过程的学习体会理想实验加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材以问题引入,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在运动和力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凸显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思考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及其量度,加深学生对质量概念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了解定律的表述,通过生活经验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有初步了解,但这种了解是肤浅的。

学生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理解不深入,在应用分析解决问题时仍然会出现问题。

高中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相较于初中有所提高,教学时要注重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分析,着重介绍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体会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生能准确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形成对运动和力关系问题更深刻的理解。

3.学生了解伽利略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了解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领会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推理和想象能力。

4.学生能举例说明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及其发现过程背后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小车静止在地面上,猛推一下小车。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案必修1
第一章物理学科导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
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3.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1.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2. 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教材和教具;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讲解
1. 讲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其重要性;
2. 讲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推理方法等。

三、实践
1. 学生进行物理学实验,体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探讨物理现象的规律性。

四、总结
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历史及其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实验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篇1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一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一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新人教版必修1
答案:C
精品课件
名师点睛: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 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要克服生活中一些错误 的直觉印象,建立正确的思维习惯.
精品课件




1.如图所示,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
伽利略设想的理想实验中的几个主要步骤如下: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 原来的高度
精品课件
解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 的运动状态,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 会改变的,也就是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原来是静止 的物体仍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就保持匀速直线运 动.本题选项 A 和 B,在不知原先运动状态的情况下,就 下结论显然是错误的;物体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选 项 D 错;如果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那一定是力的作用 产生的效果.因此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探究一 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
1.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和意义 (1)“科学推理”的方法. 实验事实: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 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推理 1: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 推理 2: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 仍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推理 3: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 水平面,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 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 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精品课件
在上述的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 理想化的推论,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 第4章 第5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4章 第5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物理教案

第5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形成脉络1.明确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重点)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难点)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1.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运动和力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联系起来.2.如果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规律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力.思维辨析(1)根据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可以判断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2)根据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可以判断物体受到的每个力的方向.(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它的受力决定的.( )(4)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它对其他物体的施力情况决定的.( )提示:(1)√(2)×(3)√(4)×基础理解(1)(2019·江苏月考)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建造大桥过程中最困难的莫过于沉管隧道的沉放和精确安装,每节沉管隧道重约G=8×108 N,相当于一艘中型航母的重量.通过缆绳送沉管到海底,若把该沉管的向下沉放过程看成是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且沉管仅受重力和缆绳的拉力,则拉力的变化过程可能正确的是( ) 提示:选C.设沉管加速的加速度为a1,减速的加速度为a2,加速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G-F1=ma1,得:F1=G-ma1,F1<G;减速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2-G=ma2,得:F2=G+ma2,F2>G,故A、B、D错误,C正确.(2)(多选)如图,在车内用绳AB与绳BC拴住一个小球,其中绳BC水平.若原来的静止状态变为向右加速直线运动,小球仍相对小车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绳拉力不变B.AB绳拉力变大C.BC绳拉力变大D.BC绳拉力不变提示:选AC.对球B受力分析,受重力、BC绳子的拉力F2,AB绳子的拉力F1,如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水平方向F2-F1sin θ=ma,竖直方向F1cos θ-G=0,解得F1=Gcos θ,F2=G tan θ+ma因静止时加速度为零,故向右加速后,AB绳子的拉力不变,BC绳子的拉力变大.(3)求物体的加速度有哪些途径?提示:途径一由运动学的关系(包括运动公式和运动图象)求加速度;途径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已知物体的受力求运动情况问题导引如图所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有两种运动情况:(1)汽车做匀加速运动.(2)汽车关闭油门滑行.试结合上述情况讨论: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其运动的思路是怎样的?要点提示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得加速度,然后由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核心深化】1.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其运动的思路物体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a→运动学公式→物体运动情况2.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4)结合给定的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关键能力1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2019·浙江湖州高一期中)滑冰车是儿童喜欢的冰上娱乐项目之一,如图所示为小明妈妈正与小明在冰上游戏,小明与冰车的总质量是40 kg ,冰车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5,在某次游戏中,假设小明妈妈对冰车施加了40 N 的水平推力,使冰车从静止开始运动10 s 后,停止施加力的作用,使冰车自由滑行(假设运动过程中冰车始终沿直线运动,小明始终没有施加力的作用).求:(1)冰车的最大速率;(2)冰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滑行总位移的大小.[思路点拨] (1)由题知,冰车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当小明妈妈停止施加力的作用时,速度最大,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加速度,由速度公式求解最大速率.(2)由位移公式求出匀加速运动通过的位移,撤去作用力冰车做匀减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加速度,由运动学速度位移关系求得滑行位移,即可求出总位移.[解析] (1)以冰车及小明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g =ma 1①v m =a 1t ②由①②式得v m =5 m/s.(2)冰车匀加速运动过程中有x 1=12a 1t 2③冰车自由滑行时有μmg =ma 2④v 2m =2a 2x 2⑤又x =x 1+x 2⑥由③④⑤⑥式得x =50 m. [答案] (1)5 m/s (2)50 m 关键能力2 等时圆模型如图所示,ad 、bd 、cd 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每根杆上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 、b 、c 处释放(初速度为0),用t 1、t 2、t 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 所用的时间,则( )A .t 1<t 2<t 3B .t 1>t 2>t 3C .t 3>t 1>t 2D .t 1=t 2=t 3[思路点拨] (1)先求出滑环在杆上运动的加速度. (2)位移可用2R cos θ表示. (3)由x =12at 2推导t .[解析] 小滑环下滑过程中受重力和杆的弹力作用,下滑的加速度可认为是由重力沿细杆方向的分力产生的, 设细杆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 cos θ=ma ①设圆心为O ,半径为R ,由几何关系得,滑环由开始运动至d 点的位移为x =2R cos θ②由运动学公式得x =12at 2③由①②③式联立解得t =2R g小滑环下滑的时间与细杆的倾斜情况无关,故t 1=t 2=t 3. [答案] D 等时圆模型常见情况运动规律例图质点从竖直圆环上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静止开始滑到环的最低点所用时间 相等续 表常见情况 运动规律 例图质点从竖直圆环上最高点沿不同的光滑弦由静止开始滑到下端所用时间 相等两个竖直圆环相切且两环的竖直直径均过切点,质点沿不同的光滑弦上端由静止开始滑到下端所用时间相等1.如图所示,AB 和CD 为两条光滑斜槽,它们各自的两个端点均分别位于半径为R 和r 的两个相切的圆上,且斜槽都通过切点P .设有一重物先后沿两个斜槽,从静止出发,由A 滑到B 和由C 滑到D ,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和t 2,则t 1与t 2之比为( )A .2∶1B .1∶1 C.3∶1D .1∶ 3解析:选B.设光滑斜槽轨道与竖直面的夹角为θ,则重物下滑时的加速度为a =g cosθ,由几何关系,斜槽轨道的长度s =2(R +r )cos θ,由运动学公式s =12at 2,得t =2sa= 2×2(R +r )cos θg cos θ=2R +rg,即所用时间t 与倾角θ无关,所以t 1=t 2,B 项正确.2.(2019·浙江期中)我国现在服役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的舰载机采用的是滑跃起飞方式,即飞机依靠自身发动机从静止开始到滑跃起飞,滑跃仰角为θ.其起飞跑道可视为由长度L 1=180 m 的水平跑道和长度L 2=20 m 倾斜跑道两部分组成,水平跑道和倾斜跑道末端的高度差h =2 m ,如图所示.已知质量m =2×104kg 的舰载机的喷气发动机的总推力大小恒为F =1.2×105N ,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若飞机起飞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恒为飞机重力的0.15,飞机质量视为不变,并把飞机看成质点,航母处于静止状态.(1)求飞机在水平跑道运动的时间; (2)求飞机在倾斜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解析:(1)设飞机在水平跑道的加速度大小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f =ma 1 解得a 1=4.5 m/s 2由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L 1=12at 2解得t =4 5 s.(2)设沿斜面方向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在倾斜跑道上对飞机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g sin θ=ma 2,其中sin θ=hL 2解得a 2=3.5 m/s 2.答案:(1)4 5 s (2)3.5 m/s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受力问题导引一运动员滑雪时的照片如图所示, (1)知道在下滑过程中的运动时间. (2)知道在下滑过程中的运动位移.结合上述情况讨论: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其受力情况的思路是怎样的?要点提示 先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比如v =v 0+at ,x =v 0t +12at 2,v 2-v 20=2ax 等,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物体的受力.【核心深化】1.基本思路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进而可以求出物体所受的其他力,流程图如下所示:2.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力. (4)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和已知力求出未知力.(2019·佛山高一检测)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小华同学根据磁铁同性相斥原理设计了用机器人操作的磁力运输车(如图甲所示).在光滑水平面AB 上(如图乙所示),机器人用大小不变的电磁力F 推动质量为m =1 kg 的小滑块从A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小滑块到达B 点时机器人撤去电磁力F ,小滑块冲上光滑斜面(设经过B 点前后速率不变),最高能到达C 点.机器人用速度传感器测量小滑块在ABC 过程的瞬时速度大小并记录如下.求:t /s 0 0.2 0.4 … 2.2 2.4 2.6 … v /(m ·s -1)0.40.8…3.02.01.0…(1)机器人对小滑块作用力F 的大小; (2)斜面的倾角α的大小.[思路点拨]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各段的加速度. (2)各段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求F 、α的大小. [解析] (1)小滑块从A 到B 过程中:a 1=Δv 1Δt 1=2 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a 1=2 N. (2)小滑块从B 到C 过程中加速度大小:a 2=Δv 2Δt 2=5 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α=ma 2则α=30°.[答案] (1)2 N (2)30°(2019·浙江模拟)2019年1月4日上午10时许,科技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面上空开启发动机,实施降落任务.在距月面高为H =102 m 处开始悬停,识别障碍物和坡度,选定相对平坦的区域后,先以a 1匀加速下降,加速至v 1=4 6 m/s 时,立即改变推力,以a 2=2 m/s 2匀减速下降,至月表高度30 m 处速度减为零,立即开启自主避障程序,缓慢下降.最后距离月面2.5 m 时关闭发动机,探测器以自由落体的方式降落,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中,整个过程始终垂直月球表面作直线运动,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已知嫦娥四号探测器的质量m =40 kg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1.6 m/s 2.求:(1)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月面时的瞬时速度大小v 2; (2)匀加速直线下降过程的加速度大小a 1; (3)匀加速直线下降过程推力F 的大小和方向.解析:(1)至月表高度30 m 处速度减为零,缓慢下降,距离月面2.5 m 时关闭发动机,探测器以自由落体的方式降落,由v 22=2g ′h 2得:v 2=2 2 m/s.(2)由题意知加速和减速发生的位移为:h =102 m -30 m =72 m由位移关系得:v 212a 1+0-v 21-2a 2=h解得:a 1=1 m/s 2.(3)匀加速直线下降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 =ma 1解得:F =24 N ,方向竖直向上.答案:(1)2 2 m/s (2)1 m/s 2(3)24 N 方向竖直向上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应注意的两点问题(1)由运动学规律求加速度,要特别注意加速度的方向,从而确定合力的方向,不能将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混淆.(2)题目中所求的力可能是合力,也可能是某一特定的力,均要先求出合力的大小、方向,再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分力.1.(2019·贵州遵义高一期末)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圆环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M 点,与竖直墙相切于A 点,竖直墙上另一点B 与M 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60°,C 是圆环轨道的圆心,已知在同一时刻:a 、b 两球分别由A 、B 两点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倾斜直轨道分别沿AM 、BM 运动到M 点;c 球由C 点自由下落到M 点.则( )A .a 球最先到达M 点B .c 球最先到达M 点C .b 球最先到达M 点D .b 球和c 球都可能最先到达M解析:选B.c 球从圆心C 处由静止开始沿CM 做自由落体运动,R =12gt 2c ,t c =2R g;a 球沿AM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a =g sin 45°=22g ,x a =R cos 45°=2R ,x a =12a a t 2a ,t a =4Rg;b 球沿BM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b =g sin 60°=32g ,x b =R cos 60°=2R ,x b =12a b t 2b ,t b =83R3g;由上可知,t b >t a >t c . 2.如图所示,有一质量m =1 kg 的物块,以初速度v =6 m/s 从A 点开始沿水平面向右滑行.物块运动中始终受到大小为2 N 、方向水平向左的力F 作用,已知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求:(取g =10 m/s 2)(1)物块向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物块向右运动到最远处的位移大小;(3)物块经过多长时间回到出发点A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物块向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F f =μmg =1 N物块向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2)物块向右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a 1=F +F f m=3 m/s 2物块向右运动到最远处时的位移大小2a 1x =v 2,x =v 22a 1=6 m.(3)物块向右运动的时间:t 1=v a 1=2 s 物块返回时的加速度大小:a 2=F -F f m=1 m/s 2由x =12a 2t 22得物块返回过程的时间t 2=2xa 2=2 3 s ≈3.5 s物块回到出发点A 的时间t =t 1+t 2=5.5 s.答案:(1)1 N 水平向左 (2)6 m (3)5.5 s3.(2019·陕西西安高一期末)在游乐场中,有一种大型游戏机叫“跳楼机”,参加游戏的游客被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由电动机将座椅沿光滑的竖直轨道提升到离地面40 m 高处,然后由静止释放,为研究方便,可以认为座椅沿轨道做自由落体运动1.2 s 后,开始受到恒定阻力而立即做匀减速运动,且下落到离地面4 m 高处时速度刚好减小到零,然后再让座椅以相当缓慢的速度稳稳下落,将游客送回地面,取g =10 m/s 2,求:(1)座椅在自由下落结束时刻的速度大小;(2)在匀减速阶段,座椅对游客的作用力大小是游客体重的多少倍.解析:(1)设座椅在自由下落结束时刻的速度为v ,下落时间t 1=1.2 s 由v =gt 1 代入数据解得v =12 m/s即座椅在自由下落结束时刻的速度是12 m/s.(2)设座椅自由下落和匀减速运动的总高度为h ,总时间为t ,所以h =(40-4)m =36 m 匀加速过程和匀减速过程的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相等,由平均速度公式有h =v2t ,代入数据解得:t =6 s设座椅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2,则t 2=t -t 1=4.8 s 即座椅在匀减速阶段的时间是4.8 s.设座椅在匀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a ,座椅对游客的作用力大小为F由v =at 2,解得a =2.5 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F -mg =ma 代入数据,解得F =1.25mg即在匀减速阶段,座椅对游客的作用力大小是游客体重的1.25倍. 答案:(1)12 m/s (2)1.25倍 一、单项选择题1.某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跳下,下落2 m 后双脚触地,接着他用双腿弯曲的方法缓冲,使自身重心又下降了0.5 m ,在着地过程中地面对他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估计为( )A .自身所受重力的2倍B .自身所受重力的5倍C .自身所受重力的8倍D .自身所受重力的10倍解析:选B.由自由落体v 2=2gH ,缓冲减速v 2=2ah ,由牛顿第二定律F -mg =ma ,解得F =mg ⎝ ⎛⎭⎪⎫1+H h =5mg ,故B 正确. 2.为了使雨滴能尽快地淌离房顶,要设计好房顶的高度,设雨滴沿房顶下淌时做无初速度无摩擦的运动,那么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中符合要求的是( )解析:选C.设屋檐的底角为θ,底边长为2L (不变).雨滴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 =mg sin θm =g sin θ,位移大小x =12at 2,而x =Lcos θ,2sin θcos θ=sin 2θ,联立以上各式得t = 4Lg sin 2θ.当θ=45°时,sin 2θ=1为最大值,时间t 最短,故选项C 正确.3.行车过程中,如果车距不够,刹车不及时,汽车将发生碰撞,车里的人可能受到伤害,为了尽可能地减轻碰撞所引起的伤害,人们设计了安全带.假定乘客质量为70 kg ,汽车车速为90 km/h ,从踩下刹车闸到车完全停止需要的时间为5 s ,安全带对乘客的平均作用力大小约为(不计人与座椅间的摩擦)( )A .450 NB .400 NC .350 ND .300 N解析:选C.汽车的速度v 0=90 km/h =25 m/s ,设汽车匀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则a =v 0t=5 m/s 2对乘客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ma =70×5 N =350 N ,所以C 正确.4.(2019·太原期末)在设计游乐场中“激流勇进”的倾斜滑道时,小组同学将划艇在倾斜滑道上的运动视为由静止开始的无摩擦滑动,已知倾斜滑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L 是一定的,而高度可以调节,则( )A .滑道倾角越大,划艇下滑时间越短B .划艇下滑时间与倾角无关C .划艇下滑的最短时间为2L gD .划艇下滑的最短时间为2L g解析:选C.设滑道的倾角为θ,则滑道的长度为:x =Lcos θ,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划艇下滑的加速度为:a =g sin θ,由位移公式得:x =12at 2;联立解得:t =2Lg sin 2θ,可知下滑时间与倾角有关,当θ=45°时,下滑的时间最短,最短时间为2L g. 5.(2019·江苏扬州高一期中)如图所示,钢铁构件A 、B 叠放在卡车的水平底板上,卡车底板和B 间动摩擦因数为μ1,A 、B 间动摩擦因数为μ2,μ1>μ2卡车刹车的最大加速度为a ,a >μ1g ,可以认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卡车沿平直公路行驶途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求其刹车后s 0距离内能安全停下,则卡车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 )A.2as 0B.2μ1gs 0C.2μ2gs 0D.(μ1+μ2)gs 0解析:选C.设A 的质量为m ,卡车以最大加速度运动时,A 与B 保持相对静止,对构件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ma 1≤μ2mg ,解得a 1≤μ2g ,同理,可知B 的最大加速度a 2≤μ1g ;由于μ1>μ2,则a 1<a 2≤μ1g <a ,可知要求其刹车后在s 0距离内能安全停下,则车的最大加速度等于a 1,所以车的最大速度v m =2μ2gs 0,故A 、B 、D 错误,C 正确.6.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 m ,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 取10 m/s 2,则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A .7 m/sB .14 m/sC .10 m/sD .20 m/s解析:选B.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μmg =ma ,解得a =μg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式v 20=2ax ,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v 0=2ax =2μgx =2×0.7×10×14 m/s =14 m/s ,因此B 正确.7.(2019·洛阳期末)在汽车内的悬线上挂着一个小球m ,实验表明当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悬线将与竖直方向成某一固定角度θ,如图所示,若在汽车底板上还有一个跟它相对静止的物体M ,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和物体M 的受力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 .汽车一定向右做加速运动B .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g sin θC .M 只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D .M 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还一定受到向右的摩擦力的作用 解析:选D.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F ,由于小球的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球受的合力也水平向右,如图,则有mg tan θ=ma ,得a =g tan θ,θ一定,则加速度a 一定,汽车的加速度也一定,则汽车可能向右做匀加速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匀减速运动,故A 、B 错误;以物体M 为研究对象,M 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和摩擦力.M 相对于汽车静止,加速度必定水平向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知,一定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故D 正确,C 错误.8.高空作业须系安全带,如果质量为m 的高空作业人员不慎跌落,从开始跌落到安全带对人刚产生作用力前人下落的距离为h (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此后经历时间t 安全带达到最大伸长,若在此过程中该作用力始终竖直向上,则该段时间安全带对人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 )A.m 2ght +mg B.m 2ght -mg C.m ght+mg D.m ght-mg 解析:选A.设高空作业人员自由下落h 时的速度为v ,则v 2=2gh ,得v =2gh ,设安全带对人的平均作用力为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g =ma ,又v =at ,解得F =m 2ght+mg ,选项A 正确.二、多项选择题9.如图所示,质量为m =1 kg 的物体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0.3,当物体运动的速度为10 m/s 时,给物体施加一个与速度方向相反的大小为F =2 N 的恒力,在此恒力作用下(取g =10 m/s 2)( )A .物体经10 s 速度减为零B .物体经2 s 速度减为零C .物体速度减为零后将保持静止D .物体速度减为零后将向右运动解析:选BC.水平方向上物体受到向右的恒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 f =μF N =μmg =3 N .故a =F +F f m=5 m/s 2,方向向右,物体减速到0所需时间为t =v 0a=2 s ,故B 正确,A 错误;减速到零后F <F f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C 正确,D 错误.10.从某一星球表面做火箭实验.已知竖直升空的实验火箭质量为15 kg ,发动机推动力为恒力.实验火箭升空后发动机因故障突然关闭,如图所示是实验火箭从升空到落回星球表面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不计空气阻力,则由图象可判断( )A .该实验火箭在星球表面达到的最大高度为320 mB .该实验火箭在星球表面达到的最大高度为480 mC .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2.5 m/s 2D .发动机的推动力F 为37.50 N解析:选BC.火箭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 m =12×24×40 m =480 m ,故A 错误,B 正确;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星=4016 m/s 2=2.5 m/s 2,故C 正确;火箭升空时:a =408 m/s 2=5m/s 2,故推动力F =mg 星+ma =112.5 N ,故D 错误.11.如图所示,5块质量相同的木块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当用力F 推第1块木块使它们共同加速运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由右向左,两块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依次变小B .由右向左,两块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依次变大C .第2块木块与第3块木块之间的弹力大小为0.6FD .第3块木块与第4块木块之间的弹力大小为0.6F解析:选BC.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5μmg =5ma .再选取1、2两块木块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2μmg -F N =2ma ,两式联立解得F N =0.6F ,进一步分析可得,从右向左,木块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依次变大的,选项B 、C 正确.12.(2019·江西吉安高一诊断)绷紧的传送带长L =32 m ,铁块与带间动摩擦因数μ=0.1,g =10 m/s 2,下列正确的是( )A .若皮带静止,A 处小铁块以v 0=10 m/s 向B 运动,则铁块到达B 处的速度为6 m/s B .若皮带始终以4 m/s 的速度向左运动,而铁块从A 处以v 0=10 m/s 向B 运动,铁块到达B 处的速度为6 m/sC .若传送带始终以4 m/s 的速度向右运动,在A 处轻轻放上一小铁块后,铁块将一直向右匀加速运动D .若传送带始终以10 m/s 的速度向右运动,在A 处轻轻放上一小铁块后,铁块到达B 处的速度为8 m/s解析:选ABD.若传送带不动,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μg =1 m/s 2,根据v 2B -v 20=-2aL ,解得:v B =6 m/s ,故A 正确;若皮带始终以4 m/s 的速度向左运动,而铁块从A 处以v 0=10 m/s 向B 运动,物块滑上传送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B 点的速度大小一定等于6 m/s ,故B 正确;若传送带始终以4 m/s 的速度向右运动,在A 处轻轻放上一小铁块后,铁块先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到4 m/s经历的位移x =v 22a =422×1m =8 m <32 m ,之后随皮带一起做匀速运动,C 错误;若传送带始终以10 m/s 的速度向右运动,在A 处轻轻放上一小铁块后,若铁块一直向右做匀加速运动,铁块到达B 处的速度:v B =2aL =2×1×32 m/s =8 m/s <10 m/s ,则铁块到达B 处的速度为8 m/s ,故D 正确.三、非选择题13.公路上行驶的两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前车突然停止时,后车司机可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 s .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面上以108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全距离为120 m .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为120 m ,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解析:设路面干燥时,汽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0,安全距离为s ,反应时间为t 0,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μ0mg =ma 0① s =v 0t 0+v 202a 0②式中,m 和v 0分别为汽车的质量和刹车前的速度.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依题意有μ=25μ0③设在雨天行驶时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为v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μmg =ma ④ s =vt 0+v 22a⑤联立①②③④⑤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v =20 m/s(72 km/h).答案:20 m/s14.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方向、大小都可以调节控制的各种风力.如图所示为某风洞里模拟做实验的示意图.一质量为1 kg 的小球套在一根固定的直杆上,直杆与水平面夹角θ为30°.现小球在F =20 N 的竖直向上的风力作用下,从A 点静止出发沿直杆向上运动,已知杆与球间的动摩擦因数μ=36.试求: (1)小球运动的加速度a 1;(2)若风力F 作用1.2 s 后撤去,求小球上滑过程中距A 点的最大距离x m ;(3)在上一问的基础上若从撤去风力F 开始计时,小球经多长时间将经过距A 点上方为2.25 m 的B 点.解析:(1)在力F 作用时有:(F -mg )sin 30°-μ(F -mg )cos 30°=ma 1 解得a 1=2.5 m/s 2.(2)刚撤去F 时,小球的速度v 1=a 1t 1=3 m/s 小球的位移x 1=v 12t 1=1.8 m撤去力F 后,小球上滑时有:mg sin 30°+μmg cos 30°=ma 2,a 2=7.5 m/s 2因此小球上滑时间t 2=v 1a 2=0.4 s。

高中物理 第四章4.6拓展二:瞬时问题 临界问题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第四章4.6拓展二:瞬时问题 临界问题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6拓展二:瞬时问题临界问题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1. 初步掌握物体瞬时状态的分析方法。

2. 会求物体的瞬时加速度。

3. 理解动力学中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

4. 掌握一些常见动力学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

学习重点: 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

学习难点: 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

主要内容:一、物体的瞬时状态1.在动力学问题中,物体受力情况在某些时候会发生突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物体受力发生突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发生突变,突变时刻物体的状态称为瞬时状态,动力学中常常需要对瞬时状态的加速度进行分析求解。

2.分析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关键是分析瞬时状态前后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此类问题应注意两种基本模型的建立。

(1)钢性绳(或接触面):认为是一种不发生明显形变就可产生弹力的物体,若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一般题目中所给的细线和接触面在不加特殊说明时,均可按此模型处理。

(2)弹簧(或橡皮绳):此种物体的特点是形变量大,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不变。

3.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时,经常会遇到绳、杆、弹簧和橡皮条(绳)这些力学中常见的模型。

全面、准确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可帮助我们灵活、正确地分析问题。

共同点(1)都是质量可略去不计的理想化模型。

(2)都会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

(3)同一时刻内部弹力处处相同,且与运动状态无关。

不同点(1)绳(或线):只能产生拉力,且方向一定沿着绳子背离受力物体;不能承受压力;认为绳子不可伸长,即无论绳所受拉力多大,长度不变。

绳的弹力可以突变:瞬间产生,瞬间消失。

(2)杆:既可承受拉力,又可承受压力;施力或受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轴向。

(3)弹簧:既可承受拉力,又可承受压力,力的方向沿弹簧的轴线。

受力后发生较大形变;弹簧的长度既可以变长(比原来长度大),又可以变短。

高中物理教案 人教版 必修1

高中物理教案 人教版  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质点概念和参考系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3.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4.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5.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即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教学方法:探究、讲解、讨论、练习教学手段: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新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后思考问题(有关运动的话题).(放映录像)选择有关反映物体运动的画面播放给学生看(可搜集整电视片《科技之光》和《动物世界》中的图像).如:雄鹰、小鸟在空中飞翔,飞机在天空中划过,行星、卫星在宇宙中运行,航天员杨利伟在宇航舱中给地球拍照,汽车在公路飞驰,轮船在海水中搏击海浪。

2020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20高中物理 第四章 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4 力学单位制【课前准备】【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4.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2.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3.单位制..教学难点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思考、归纳【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提问】都认识这两个人是谁吧.【回答】张飞和姚明.【提问】他们的身高是多少呢?【回答】《三国演义》上说张飞身高9尺.【提问】按照现在的计算方法,张飞的身高应该是多少?【回答】三尺是1 m,张飞的身高应该是3m.【提问】姚明在当代应该是身高很高的人了,他的身高是多少?【回答】2.26m.【解说】并不是张飞比姚明高,而是古代的尺和现代的尺不一样.在我国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 000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 9m到0.355 8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提问】大家如果经常看NBA介绍时会发现姚明的身高并不是说成2.26m,而是怎样介绍的呢?【解说】在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的尺度作为计量单位.在遥远的古埃及时代,人们用中指来衡量人体的身长,认为健美的人身长应该是中指长度的19倍.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仅以长度为例,欧洲曾以手掌的宽度或长度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称为掌尺.在英国,1掌尺相当于7.62 cm而在荷兰,1掌尺却相当于10cm.英尺是8世纪英王的脚长,1英尺等于0.304 8 m.10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把自己大拇指关节间的距离定为1英寸.1英寸为2.54cm.这位君王又别出心裁,想出了“码”这样一个长度单位.他把从启己的鼻尖到伸开手臂中指末端的距离——91 cm,定为1码.到了1101年,亨利一世在法律上认定了这一度量单位,此后,“码”便成为英国的主要长度单位,一直沿用了1 000多年.在我国亦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尼,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 000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 9 m到0.355 8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承接】单位的不统一会造成什么样的困难?参考答案:单位的统一有利于各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可以促进科学文化尽快地发展,使全球人类能够共享光明,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提问】什么是基本量,什么是基本单位?力学中的基本单位都有哪些,分别对应什么物理量?【回答】选定几个物理量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它们的单位叫做基本单位.力学中的基本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和秒.【提问】什么是导出单位?你学过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导出单位?借助物理公式来推导.【回答】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加速度的单位m/s2,它可以根据公式a=△v/t来进行推导.密度的单位是kg/m3,可以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p=m/v进行推导.【提问】我们学过的力的单位牛顿是不是基本单位呢?【提问】不是,牛顿也是一个导出单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ma ,可得力的单位应该与质量的单位和加速度的单位有关.1 N =1 kg ·m/s 2.【提问】什么是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共有几个?它们分别是什么?对应什么物理量?【提问】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960年在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制订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例题】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7kg ,在14N 的恒力作用下,5s 末的速度是多大?5s 内通过的位移是多少?【分析】已知物体的质量m 和所受的力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求出加速度a ,再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就可以求出5s 末的速度v 和5s 末的位移x.【解析】根据已知条件,m=7kg ,F=14N ,t=5s ,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s m kg N kgN m F a 2/2/2714==== s m s s m at v /105/22=⨯==m s s m t a x 2525/22121222=⨯⨯== 在统一已知量单位后,只要在数字后写出正确的单位就可以了,上面的计算就可以写成: s m s m m F a 22/2/714=== s m s m at v /10/52=⨯==m m t a x 2525221212=⨯⨯== 【说一说】有时候根据物理量的单位能够查出运算或者印刷中的错误.小刚在课余制作中需要计算圆锥的体积,他从一本书中查的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h R V 331π=.小红说,从单位关系上看,这个公式肯定是错的.它的根据是什么?【点拨】π无单位,R 3的单位是m 3,h 的单位是m, 所以h R 331π的单位是m 4,和体体积的单位m 3不符,所以是错误的.【课时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什么是单位制,知道了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以及统一单位后,解题过程的正确书写方法.【布置作业】课本P 80 1,2,3,4,5,6【板书设计】4 力学单位制基本量,它们的单位叫做基本单位.力学中的基本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和秒.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4章4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4章4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2)了解牛顿第一定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理解日常生活中惯性的现象;
2.科学思维
(1)经历对惯性的体验,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2)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念能力;
2、物理教学应突出实验特色。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从定性到定量突破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
3、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本节课所需器材简单,仅需要斜面、小车、碎纸等,且易于观测,能够帮助学生定量理解概念,掌握重难点。
4、部分偏远地区的教学条件,也可以使用本节课的器材,不受限于地理与经济条件。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
(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掌握了描述了运动的物理量。
(2)学生对“惯性”理解不深,容易将惯性直接理解为力的作用。
2.思维基础
(1)对物理充满好奇心、对力与运动的关系具有认识兴趣和认知兴趣。
(2)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希望能过自己解决一定的问题。
3.能力基础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难以理解惯性的概念。
(3)尝试用科学探究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合作实验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之能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想和假设。
(1)让同学们在探究力与运动关系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4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课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4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课程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推小车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观察到一些现象:我们推车时,给车施加推力,车就运动,而且推力越大车运动越快;不给车推力,车就停止。
参考答案: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所以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思考2: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
四、惯性与质量
1、惯性的表现
(1)在不受力的条件下,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出示视频:惯性现象
(2)在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为阻止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学设计
课题
牛顿第一定律
单元
4
学科
物理
年级
高一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及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由真实实验推广到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体会分析归纳、推理总结的思维方法。
A.用力甩牙刷使牙刷运动和停止,说明牙刷的运动状态要靠力来维持;
B.刷毛间的水被甩出去是因为刷毛太细太光滑,没有摩擦力造成的;
C.仅仅是个人习惯没有科学依据;

2024年高中物理31重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年高中物理31重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年高中物理31重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重力”。

详细内容包括:重力概念、重力公式、重力加速度、重力的方向;物体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和高度的重力变化;实践生活中的重力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定义、公式、方向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2. 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重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

教学重点:重力的定义、公式、方向;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重锤、弹簧测力计、尺子。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知识讲解:a. 重力的定义、公式、方向;b.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c. 重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

3. 例题讲解:a. 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和高度的重力;b. 解释生活中的重力现象。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重力2. 板书内容:a. 重力的定义、公式、方向;b.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c. 重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d. 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为什么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b. 计算地球表面赤道和北极的重力加速度;c. 分析在高山顶上,为什么人感觉轻松。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的概念、公式和方向掌握情况较好,但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的重力分布,了解地球重力场的特性。

结合地理、地质等学科,探讨重力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对重力计算的影响;2. 重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以增强学生对重力现象的直观感受;4.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以确保学生对重力的理解能够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5.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答案的准确性和解析的详尽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第4章第2节全反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第4章第2节全反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第4章第2节全反射教学设计课题全反射单元 4 学科物理年级高二教材分析全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本节要探讨光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以及相关应用。

全反射及其发生的条件是本节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帮助他们形成物理观念的重要载体。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水中气泡看上去特别明亮的现象引出全反射的话题,意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提出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素养。

教材介绍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的定义及其相对性,目的是为得出全反射产生的条件作铺垫。

教材通过半圆形玻璃砖的演示实验引出全反射的定义和临界角的概念。

在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全面、全程观察。

特别要注意观察:随着人射角逐渐增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角度和亮度发生变化:当人射角达到某一极限角度时,折射角达到90",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

全反射棱镜和光导纤维是对全反射原理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全反射的认识。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知道光疏介质、光密介质、全反射、临界角的概念。

2、科学思维:理解全反射的条件,能计算有关问题和解释相关现象。

3、科学探究:通过半圆形玻璃砖实验总结全反射的定义和临界角的条件。

4、科学态度与责任: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导纤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理解全反射的条件,能计算有关问题和解释相关现象,通过半圆形玻璃砖实验总结全反射的定义和临界角的条件。

难点理解全反射的条件,能计算有关问题和解释相关现象,通过半圆形玻璃砖实验总结全反射的定义和临界角的条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水中的气泡看上去特别明亮,这是为什么呢?观察水中的气泡,思考为什么气泡看着比较明亮。

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知识回顾:光的折射及光的折射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折射率的定义。

温故知新,便于更好的学习新课内容。

1.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小的介质2.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1)光疏介质与光密介质是相对的。

高中物理 第四章 光 4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教案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中第

高中物理 第四章 光 4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教案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中第

4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知识结构图解重点问题聚焦1.为什么不直接测量Δx,而要测量n条条纹的间距?2.相邻两条亮条纹或暗条纹间的距离Δx与波长λ、双缝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l的关系如何?一、观察双缝干涉图样1.将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2.接好光源,打开开关,使灯丝正常发光.3.调节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灯丝发出的光能沿轴线射到光屏上.4.安装双缝和单缝,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中心轴线上,使双缝与单缝的缝平行,二者间距约5~10 cm,这时,可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5.在单缝和光源间放上滤光片,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在实验中双缝前面的单缝的作用是怎样的?如果我们用单色性很好的激光直接照射双缝,能否在屏上看到干涉条纹?提示:单缝的作用是获得线光源,如果用单色性很好的激光,则不需要单缝,直接照射双缝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二、测定单色光的波长1.实验步骤(1)安装测量头,调节至可清晰观察到干涉条纹.(2)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某亮条纹中心时,记下手轮上的读数a 1;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移动至另一亮条纹的中心时,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a 2;并记下两次测量时移过的条纹数n ,则相邻两亮条纹间距Δx =|a 2-a 1n|. (3)用刻度尺测量双缝到光屏间的距离l (d 是已知的). (4)重复测量、计算,求出波长的平均值.(5)换用不同滤光片,重复实验.2.数据处理:由Δx =l d ·λ知λ=Δx ·d l.实验中为什么不直接测相邻条纹间距Δx ,而要测几个条纹间距来求平均值?提示:由于光的波长很小,实验中条纹宽度很小,直接测出一条条纹的宽度不准确或较难实现,只能先测出n 个条纹间距,再求相邻亮条纹间的距离,这样既便于测量,又可以减小误差.考点一 实验思路1.波长的测量原理相邻两亮纹或暗纹的中心间距:Δx =l dλ.2.干涉图样的获得光源发出的光经滤光片成为单色光,单色光通过单缝后相当于线光源,经双缝后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通过屏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如果用白光通过双缝可以观察到彩色条纹.3.光的波长的测定若双缝到屏的距离用l 表示,双缝间的距离用d 表示,相邻两条亮纹间的距离用Δx 表示,则入射光的波长为λ=dΔxl.d是已知的,测出l、Δx即可测出光的波长λ.【例1】某同学用绿色激光光源做光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通过调整,光屏上p点出现了清晰的第三级亮条纹,此时绿色激光光源坏了,备用器材有:红色激光光源、紫色激光光源和间距不等的双缝光栅,为使p点再次出现第三级亮纹,可行的操作为( ) A.换用红色激光光源,同时换用间距小的双缝光栅B.换用紫色激光光源,同时换用间距小的双缝光栅C.换用紫色激光光源,同时减小双缝到光屏的距离D.换用红色激光光源,同时增大双缝到光屏的距离【审题指导】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条纹的间距与哪些因素有关.【解析】根据公式Δx=Ldλ可知,由于红光的波长大于绿光的波长,所以若换用红色激光光源,需同时换用间距大的双缝光栅,或同时减小双缝到屏的距离,故A、D错误;同理,由于紫光的波长小于绿光的波长,所以若换用紫色激光光源,应同时换用间距小的双缝光栅,或同时增大双缝到光屏的距离,故B正确,C错误.故选B.【答案】 B用单色光做如图所示的双缝干涉实验时,位置的调节很难做的完全精确.(1)如果光源前狭缝S(看作线光源)的位置向中线OO′的一侧偏离了一个小距离,则与调节精确时相比,观察屏E上条纹间距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如果观察屏E(垂直于图画)与它的正确位置成一个小角度,则与调节精确时相比,屏上条纹间距变大或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1)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Δx =L d λ,虽然线光源偏离某一侧一小段距离,但公式中各量没有变化,因此条纹间距也不变;(2)观察屏E (垂直于图画)与它的正确位置成一个小角度,根据相邻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Δx =L dλ,导致屏与双缝间距变大或变小,则屏上条纹间距可能变大或变小. 考点二 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1.实验目的(1)了解光波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的条件;(2)观察白光及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3)测单色光的波长.2.实验器材光具座、单缝片、双缝片、滤光片(红、绿色滤光片各一片)、遮光筒、光源、测量头(目镜、游标尺、分划板、滑块、手轮)、米尺.3.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注意器材摆放顺序.4.实验步骤(1)按照上图所示的装置安装好仪器,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光源发出的光能平行地进入遮光筒并照亮光屏.(2)放置单缝和双缝,使缝相互平行,调整各部件的间距,观察白光的双缝干涉图样.(3)在光源和单缝间放置滤光片,使单一颜色的光通过后观察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4)用米尺测出双缝到屏的距离l ,用测量头测出相邻的n 条亮(暗)纹间的距离a ;并利用公式Δx =an -1计算出Δx .(5)利用表达式λ=d Δx l,求单色光的波长. (6)换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重复(3)(4)(5)步骤,观察干涉图样的异同,并求出相应的波长.5.物理量的测量及注意事项测量头读数实质为游标卡尺读数(或螺旋测微器读数).(1)单缝、双缝应相互平行,其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双缝到单缝的距离应相等;(2)测双缝到屏的距离l 可以用米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测条纹间距Δx 时,用测量头测出相邻n 条亮(暗)纹之间的距离a ,再求出相邻的两条亮(暗)纹之间的距离Δx =a n -1.6.误差分析(1)误差来源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①米尺和测量头出现的读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很大;②单缝、双缝没有严格相互平行,其中心没有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③单缝到双缝的距离没有严格相等.(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米尺测量屏到双缝的距离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测量n 条亮纹间距时多测几条亮纹之间的间距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尽量把单缝、双缝调平行,调节单缝到双缝的距离相等,其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中心.【例2】 现有毛玻璃屏A 、双缝B 、白光光源C 、单缝D 和滤光片E 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下图所示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1)将白光光源C 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__________.(2)本实验的步骤: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 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④用测量头测量数条亮条纹间的距离.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3)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条纹中心对齐,将该亮条纹定为第1条亮条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6条亮条纹中心对齐,记下此时乙中手轮上的示数为________mm.求得相邻亮条纹的间距Δx 为________mm.(4)已知双缝间距d 为2.0×10-4m ,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 为0.700 m ,由计算式λ=____________求得所测红光波长为________nm.【审题指导】1.实验时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屏在光具座上的放置顺序怎样?2.实验时对单缝、双缝放置有什么要求?3.实验时为什么要保证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屏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4.测量条纹间距时,为什么不是直接测量相邻两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而是通过测量多条亮(暗)条纹间的距离求条纹间距?【解析】 (1)滤光片是从白光中选出单色红光,单缝屏是获取线光源,双缝屏是获得相干光源,最后成像在毛玻璃屏上.所以顺序为:C 、E 、D 、B 、A .(2)放置单缝、双缝时,必须使缝平行;单缝、双缝间距离大约为5~10 cm.(3)测量头的读数:先读整数刻度,然后看半刻度是否露出,最后看可动刻度.题图甲读数为2.320 mm ,题图乙读数为13.870 mm ,所以相邻条纹间距:Δx =13.870-2.3205 mm =2.310 mm.(4)由条纹间距公式Δx =l d λ得,λ=dΔxl,代入数据得:λ=6.6×10-7 m=660 nm.【答案】(1)C、E、D、B、A(2)放置单缝、双缝时,必须使缝平行单缝、双缝间距离大约为5~10 cm(3)13.870 2.310(4)dΔxl660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屏顺序不能放错.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测条纹间距Δx时,需测n条亮暗条纹间的距离a,再推算得出相邻亮暗条纹间的距离,然后利用公式可得光的波长λ.某同学在做“双缝干涉测定光的波长”实验时,第一次分划板中心刻度线对齐第2条亮纹的中心时(如图甲中的A),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第二次分划板中心刻度线对齐第6条亮纹的中心时(如图丙中的B),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已知双缝间距d=0.5 mm,缝到屏的距离l=1 m.则:(1)图乙中游标卡尺的示数为1.250 cm.(2)图丁中游标卡尺的示数为1.770 cm.(3)所测光波的波长为6.5×10-7 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1)图乙中游标卡尺是20个等分刻度,精确度为0.05 mm,读数为12 mm+0.05 mm×10=12.50 mm=1.250 cm.(2)图丁中游标卡尺也是20个等分刻度,读数为17 mm+0.05mm×14=17.70 mm=1.770 cm.(3)由Δx=ldλ可得λ=Δx·dl=1.770-1.250×10-26-2×0.5×10-31 m =6.5×10-7 m. 学科素养提升测量条纹中心间距的方法两条相邻明(暗)条纹间的距离Δx 用测量头测出.测量头由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如图所示.转动手轮,分划板会左、右移动.测量时,应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条纹的中心(如图所示),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a 1,转动手轮,使分划板向一侧移动,当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另一条相邻的明条纹中心时,记下手轮上的读数a 2,两次读数之差就是相邻两条明条纹间的距离.即Δx =|a 1-a 2|.【典例】 某同学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测得双缝间距d =3.0×10-3 m ,双缝到光屏间的距离为1 m ,两次测量头手轮上的示数分别为0.6×10-3 m 和6.6×10-3 m ,两次分划板中心刻线间有5条亮条纹,求该单色光的波长.【解析】 依题意可知Δx =a n -1=6.6×10-3-0.6×10-35-1 m =1.5×10-3 m , λ=d ·Δx l =3.0×10-3×1.5×10-31m =4.5×10-6 m. 【答案】 4.5×10-6mΔx 应等于a n -1而不是an ,因为分划板中心刻线位于亮纹中心,两次分划板中心刻线间有n -1个宽度的亮条纹,所以Δx =an -1.1.一束白光在真空中通过双缝后在屏上观察到的干涉条纹,除中央白色亮纹外,两侧还有彩色条纹,其原因是( A )A .各色光的波长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B .各色光的速度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C .各色光的强度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D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解析:白光包含各颜色的光,它们的波长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它们的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在中央亮条纹两侧出现彩色条纹.选项A 正确.2.包括红光、绿光、紫光三种色光的复合光做光的干涉实验,所产生的干涉条纹中,离中央亮纹最近的干涉条纹是( A )A .紫色条纹B .绿色条纹C .红色条纹D .都一样近解析: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Δx =l dλ知,紫光的波长最短,则紫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最小,所以离中央亮纹最近的干涉条纹是紫光,故A 正确,B 、C 、D 错误.3.用绿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光屏上呈现出绿、暗相间的条纹,相邻两条绿条纹间的距离为Δx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如果增大单缝到双缝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B .如果增大双缝之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C .如果增大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D .如果减小双缝的每条缝的宽度,而不改变双缝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解析:公式Δx =l d λ中l 表示双缝到屏的距离,d 表示双缝之间的距离.因此Δx 与单缝到双缝间的距离无关,与缝本身的宽度也无关.本题选C.4.(多选)某同学按实验安装好仪器后,观察光的干涉现象,获得成功,若他在此基础上对仪器的安装做如下改动,但还能使实验成功的是( ABC )A .将遮光筒内的光屏向靠近双缝的方向移动少许,其他不动B .将滤光片移至单缝和双缝之间,其他不动C .将单缝向双缝移动少许,其他不动D .将单缝和双缝的位置互换,其他不动解析:由Δx =l dλ知,改变双缝到屏的距离l 仍能得到清晰条纹,只不过条纹间距变化,故A 正确;滤光片的作用是得到相干单色光,在单缝前还是在单、双缝之间不影响干涉,故B 正确;单缝与双缝之间距离对干涉无影响,故C 正确;而D 项交换后实验不能成功,故A 、B 、C 正确.5.如图为双缝干涉的实验示意图,若要使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大,可改用波长更长(选填“长”或“短”)的单色光,或是使双缝与光屏间的距离增大(选填“增大”或“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蒲柏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制作人:江老师全章概述本章是在前面对运动和力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的延伸——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起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学习要求,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章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整体法与隔离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建等。

对这些方法要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为了更扎实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章第二节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控制变量法在此得到了实践。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的研究引入了传感器――计算机的组合,现代气息浓厚,实验效果很好。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本章的后两节就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牛顿第一定律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教学用具: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

是这样吗?学生活动:人推着车子,汗流侠背,推车的人放下车,一边擦汗,一边叹气。

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

做实验: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

等等。

点评: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

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

B、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总结得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

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点评: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并板书)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

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教师活动: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要动态出以下效果:(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点评: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活动: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

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

确信他的正确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是指什么?学生讨论回答: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点评:培养学生理解问题时能力。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

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时。

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

冰壶球。

点评: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严谨态度。

教师活动: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

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

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的理解。

在小车上放一高的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的玻璃上运动,前面固定一物块,当车运动到物块时被挡住,车上的木块前倾。

为什么?再如,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

这都是惯性。

再让学生举例,学生就必然入门了。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举例。

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惯性。

教师活动:进一步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

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如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对惯性的理解1、被踢出去的冰块在摩擦力可以忽略的冰面上运动受没受向前的力?为什么能够向前运动?2、船在水中匀速行驶,一人站在船尾向上竖直跳起,它会落入水中吗?为什么?3、为什么跳远运动员要助跑才能跳的远些?4、在一向北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中,一小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坐在桌旁的人看到小球向南滚动时,火车做什么运动?5、一铅球3千克,静止在地面上,把它水平扔出后,做加速运动,它的惯性如何变化?☆受力分析6、一物块滑上了光滑的斜面,受几个力?附录1牛顿简介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大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病逝。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

牛顿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微积分和经典力学的创建。

附录2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附录3学生分析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

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