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教案)
18永生的眼睛教案
(1)温迪为什么为妈妈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琳达开始对母亲眼睛角膜捐献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2)课件出示温迪的话,体会“我”为女儿的美好心愿而“骄傲”的心情。
5、教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谈感受。
四、总结全文。(用时:5分钟)
1、过渡:学了课文,你想对琳达说些什么?
主备教师:华志敏
备课组成员:
课 题
18、永生的眼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1、教师引学:默读课文,画出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彼此感到骄傲,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2、多媒体课件出示:“琳达,”爸爸坐到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教师引问:
教学准备
1、搜集器官捐献的资料。(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分配
1课时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多媒体课件出示眼睛角膜图片和相关文字。
2、导入:盲童安静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该有多好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8课,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童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完整篇.doc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句子一: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⑵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⑶引用资料,比较理解: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②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句子二: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⑴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⑵引导联想:(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⑶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⑷再度想像,回归课题: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句子三:课件出示: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生命与关爱他人。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步骤:1. 课程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课《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永生的眼睛》一文,使学生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
2. 器官捐赠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我国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
3.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和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2. 掌握器官捐赠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器官捐赠的真实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和价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 案例分析:教师讲解器官捐赠的真实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和价值。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表达对器官捐赠的看法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作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作文,评价学生对器官捐赠的看法和态度,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永生的眼睛》文本。
2. 器官捐赠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永生的眼睛教案4篇(永生的眼睛课件)
永生的眼睛教案4篇(永生的眼睛课件)下面是我收集的永生的眼睛教案4篇(永生的眼睛课件),供大家品鉴。
永生的眼睛教案1执教思路:《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作者刻画的形象让人终身难忘: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醒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人感动,令人敬佩。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琳达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围绕“永生”将本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课前调查,搜集信息,铺垫情感。
由于本课涉及到的器官捐献的背景学生知道的并不是很多,或根本不了解,所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做好调查的统计和分析。
这样,让学生了解到许多的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深深感受到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于器官捐献的需求。
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环节:以信入境,质疑永生,启动情感。
共同阅读课文最后的那封信。
理解“角膜移植”一词,顺势呈现出角膜捐献调查结果汇总表,同时补充相关资料。
通过器官捐献在社会上难以被人们接受的现状与琳达一家主动捐献角膜的对比,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并板书。
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围绕“永生”一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继而启动学生的情感。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理清线索,激发情感。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琳达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
并随机板书:琳达母亲父亲温迪。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品味永生,深化情感。
我抓住“课文中谁的眼睛永生了?”这一关键问题,带领学生细读课文的。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母亲或父亲或温迪的眼睛得到了永生。
这些猜测不定的答案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永生”的含义。
而琳达的情感态度变化是贯穿其中的。
从母亲捐献时的坚决反对到父亲捐献时的遵从遗愿到捐献温迪角膜时的主动,最后收到来信时的骄傲。
18《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正确朗读栩栩如生、突如其来能词语。
2.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准备:课前根据导学案和预习单进行充分的预习。
教学方法:按照初读—研读—展读的顺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感受一家三代人动人事迹,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眼睛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何为永生的眼睛?让学生试着回答,此举意为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进入课文学习。
也可以采用关于眼角膜的知识进入,因为后面有微课,所以在这里不提倡。
(生自由发挥,师评价到位。
重点引出对永生的理解)二.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字词,学生自学解决。
捐赠盲童屡屡遵从搂住突如其来不假思索栩栩如生重见天日热泪盈眶(生能在自学的基础上读好词语,一般两字词读准确,四字词语读出朗朗上口的感觉)2.课件出示相关的问题,讨论交流解决。
这个家庭几次捐献角膜?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体会?(生讨论交流,个别有争论的地方,可以通过再次读书解决。
板书:捐献者:母亲父亲,)三.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一)课件出示阅读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琳达深爱着的母亲突然去世,她痛苦万分,医生还要取走母亲的角膜,她是什么态度?很多年过去了,父亲要捐献角膜时,琳达的态度又是怎样的?琳达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1、生自主学习,在文中找到一二个问题的答案,并且汇报交(教师板书:不理解悲愤、遵从)2、生讨论交流第三个问题。
(此处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课件出示:(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难点: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次的意义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永生的眼睛》,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讨论其表达效果。
4. 口语表达: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如描述自己的一次难忘的经历。
5.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命意义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作文,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
3.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清晰度、连贯性等。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永生的眼睛》。
2. 多媒体教学课件。
3. 相关阅读材料,如关于器官捐赠的articles、故事等。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5. 口语表达评价表。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出本课的主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进行拓展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懂得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阅读品味。
3. 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5. 讨论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6. 欣赏优美语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阅读品味。
7. 拓展训练:进行创新性写作和动手能力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
课《永生的眼睛》教案
优质课《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材分析《永生的眼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面对亲人的离世和自己的病痛时,如何从一篇关于器官捐赠的文章中获得启示,最终决定捐赠自己一双健康的眼睛,让他人重见光明。
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
(3)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同理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面对病痛和亲人离世时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爱心。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
3. 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爱心。
2. 将课文中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器官捐赠的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永生的眼睛》,体会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角色间的情感交流,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关爱他人的体会。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器官捐赠的意义,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永生的眼睛》一文,让学生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引导学生运用拓展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器官捐赠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器官捐赠的定义、意义和我国的相关政策。
3. 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题思想,认识器官捐赠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器官捐赠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案例教学法,以课文《永生的眼睛》为例,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学习和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器官捐赠的思考。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思考器官捐赠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器官捐赠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器官捐赠的认识。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永生的眼睛》文本。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推测人物的心情和感受。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和情感运用到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明白生命的可贵。
(3)教育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的心情和感受。
3. 课文中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3. 将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黑板和粉笔。
4. 相关教学多媒体课件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永生的眼睛》,并提问:“你们认为‘永生的眼睛’是什么意思?”2. 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展示生字词卡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造句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生字词。
4. 理解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道理。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情感教育的重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永生的眼睛》,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读音问题,提示需要注意的词语。
3. 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跟读,组内互相交流,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教师挑选几个重点生字词,进行详细讲解。
4.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5.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认为课文中的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品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6. 总结与拓展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关爱他人。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材料,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以及学生对文章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并体会文章所传达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以及文章背景。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亲情和爱的理解与尊重。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整体理解,包括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朗读技巧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次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人物情感和心理的把握。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永生的眼睛》全文。
生字词卡片。
PPT或黑板。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得舒适、安静,有利于学生阅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引入课文《永生的眼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4.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4.3 课文理解: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4.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表达的对生命、亲情和爱的理解和尊重。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作业内容: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5.2 作业要求:读后感要真实、有感情,能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截止时间:下节课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6.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学生的朗读,评价其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器官捐赠的故事,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宝贵,懂得珍惜生命。
(2)培养学生具有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
2. 培养学生具有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生命的宝贵,懂得珍惜生命。
(2)培养学生具有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5.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永生的眼睛》,写一篇关于器官捐赠的短文。
2. 调查身边人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和态度,简要总结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家庭作业:与家人分享课文《永生的眼睛》的内容,讨论器官捐赠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永生的眼睛》的理解程度,包括主要内容、观点和情感态度。
2.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能力、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写作能力、调查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3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3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
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
”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
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
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1.初读课文。
提示: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b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检查词语捐赠角膜给予重见天日不假思索平静热泪盈眶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永生的眼睛》的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并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和亲情的尊重和珍视。
(2)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永生的眼睛》故事文本。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述。
(2)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引发对故事主题的兴趣。
(2)展示故事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引导讨论,总结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人物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展示和分享。
(3)教师引导讨论,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2. 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永生的眼睛》。
2. 参考资料和图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故事文本《永生的眼睛》的打印版,每人一份。
2. 准备相关的人物图片或肖像,以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时使用。
3. 准备黑板和粉笔,以记录学生的讨论点和重点。
4.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以供学生写作练习使用。
七、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如:“你们认为什么是永生?你们认为眼睛在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展示故事封面,引导学生对故事产生兴趣。
2.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之后,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版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新字词。
o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永生”在文中的含义,认识到器官捐赠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o采用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o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
o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永生”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o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永生”的哲理意义,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o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和价值观融入日常行为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与器官捐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课文朗读音频•预习任务:学生了解器官捐赠的基本知识,预习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o播放一段关于器官捐赠的公益广告或视频,介绍器官捐赠的意义和感人故事。
o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器官捐赠吗?有没有听说过关于器官捐赠的感人故事?(学生自由发言)2.揭示课题:o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
o提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如:眼睛怎么会永生?永生的眼睛指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o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检查字词朗读情况:o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
o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捐赠”“角膜”“与世长辞”“遵从”等。
3.整体感知:o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写了琳达一家三代人捐献角膜的感人故事。
o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o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琳达一家人为什么要捐献角膜?他们的态度有何变化?2.交流汇报:o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捐献角膜、无私奉献、态度变化。
第18课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
第18课《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一、学习目标:1 熟悉6个生字。
2 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培育关切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从而表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式。
二、学习重难点: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文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进程: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 盲姑娘只能用手来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
假设她有一双敞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
现代医学技术的进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游乐恢复健康的可能。
2 板书课题,激发念书爱好。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酷爱宝贵的生命呢?让咱们一路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盲重见光明是如何做的吧。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同窗进行正音。
2 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如何做的?3 质疑问难,师生一路协助解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1 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身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隔壁做简单的批注。
2 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伙儿深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什么缘故回感动你。
3 课文最后一段持续用到了“自豪“那个词,让咱们把带有”自豪“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一会到了什么?四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1 课文中的故事动人至深,请你带者自身的感受朗诵全文。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诵课文。
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以后,你又发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窗们谈一谈。
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观点,也能够对事物自身阐发议论。
五课外延伸,实践活动:1向你身旁的人讲述那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 写一封建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一、学习目标:1 熟悉6个生字。
2 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培育关切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从而表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式。
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永生的眼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
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调查,搜集信息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
史料。
一、启动情智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1)有的人怕医生会因为自己是捐献器官志愿者而疏忽对他的救治。
(2)有些人认为现在还很健康,谈这事不吉利。
(3)死后被摘取器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不愿意那样做。
2.很多人都有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但是世界上有不少像安静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盲人,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做到不漏读。
不错读,不断句。
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学生朗读课文3.课文中的词语大家能读准字音吗?来试一试吧!(出示文中词语)给予挚爱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振聋发聩仍然4.不理解的词语想一想怎么解决。
(学生互相交流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1.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2.你试一试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永生的眼睛(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3.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语,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
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