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改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2024年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分析》范文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分析》篇一一、引言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抗凝治疗是DVT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患者的抗凝依从性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抗凝治疗成为临床上的重要治疗手段。
然而,抗凝治疗需要患者长期规律服药,因此患者的依从性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分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对于提高DVT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某医院近五年内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的抗凝依从性情况,将患者分为高依从性组和低依从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四、抗凝依从性的评估抗凝依从性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服药情况、定期复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高依从性患者能够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饮食等。
低依从性患者则在这几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
五、临床疗效分析1. 疗效评估标准:本研究采用DVT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作为疗效评估标准。
2. 分析结果:高依从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低依从性组,血管超声检查显示高依从性组患者的血栓再通率更高。
此外,高依从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低依从性组。
六、讨论1. 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高依从性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更好,血栓再通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这表明抗凝依从性对于提高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块分析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血液凝块分析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血液凝块,也称为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凝结而形成的固态物质。
血液凝块在机体维持血液循环、止血及修复受伤组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或异常的血栓形成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等。
因此,对血液凝块进行分析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血液凝块分析方法血液凝块的分析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两个方面。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测定,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凝血风险。
影像学检查方面,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估血液凝块在血管内的形成和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血栓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2. 血液凝块分析在临床中的意义(1)评估血栓风险: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血液凝块进行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这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患者等非常重要。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血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2)辅助诊断和监测: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血液凝块分析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研究表明,某些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
通过定期进行血液凝块分析,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引导治疗策略:对于存在血液凝块的患者,血液凝块分析可以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根据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情况,医生可以选择给予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或溶栓治疗等,以降低血栓相关事件的发生率。
3. 血液凝块分析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1)预防血栓形成: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血液凝块分析,可以及早评估其血栓形成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合理的运动锻炼、保持适当的体重、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久坐等。
(2)抗凝治疗:对于已存在血栓的患者,抗凝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值 。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1 经 临 床 手 术证 实 为 阑尾 炎 患 者 的 6例
C T表现 。结果 单 纯阑尾增粗 1 , 例 阑尾 周 围炎性 渗 出 1 2例
( 中 1 例合 并阑尾 粪石 , 例合 并阑尾增粗 ) 其 O 2 ,阑尾 区软组织
手术证实为急性 阑尾炎 , 1 , 6 ; 龄 l 男 0例 女 例 年 4岁 ~ 5岁 , 6 平 均年龄 3 . 72岁。患者 临床表 现为转 移性右 下腹 痛 3例 , 腹 全
痛 8例 , 发热 6 , 例 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2 , 例 恶性呕吐 1 例。
1 检查方法 . 2 采 用 Se e s o tn 1 排 C i n ma i 6 m S o T机 , 厚 层
● 囤船国嘧国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 的临床意义
赵 芳
( 安阳市肿瘤 医院, 河南 安 阳 4 5 0 ) 5 00
【 要 】目的 摘
床 意义。 方法
探 讨手 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变化的 临
组 16例 , 0 发生深静 脉血栓 1 , 9例 发生率 为 1. %, 79 2组深静 2 脉血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70 5 P 00 ) . ,< .1 。 4
作者简介 : 芳, , 赵 女 本科 , 主治 医师。
E-maUd g hu 9 :on c n1 83@ 1 6.om 2 c
性降解产物 , 其在血浆 中稳定性好 、 敏感性 高 、 特异性强 , 可作
为体内高凝状态 和纤维蛋 白原溶解亢进 的分子标 志物 , 其水 平 升高表明体 内凝血酶生成增多及继发纤溶活性增 高H 。
抗凝疗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
抗凝疗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由于易并发致命性肺栓塞及远期肺功能不全,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近年来DVT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但本病的治疗一直较为困难。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溶栓、外科手术取栓等,但就目前的资料看,溶栓、外科手术取栓等方法都存在争议,只有抗凝治疗是大家认可的标准治疗。
200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通过“DVT指南”,肯定了抗凝疗法[1]。
目前,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试验已证实抗凝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不同治疗时期和目的,抗凝治疗可分为短期抗凝和长期抗凝。
短期抗凝的目的是防止已经形成的血栓不再蔓延,临床上使用最多的药物是肝素。
而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止出现有症状的血栓发展和(或)复发性静脉血栓事件(15%~50%),药物多选择华法林。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肝素和华法林在DVT中的临床应用。
1 肝素的应用药用肝素是从动物的小肠粘膜提取的,抗凝作用非常迅速、强大。
不同制剂的肝素分子量不同,根据肝素分子量的大小分为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肝素,一般将分子量>6000者称为高分子量肝素(普通或标准肝素),分子量<6000者称为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肝素)。
肝素因其分子量大,不能被胃肠道吸收,一般注射给药,小剂量多用皮下注射,大剂量常静脉滴注。
近年来雾化吸入或滴入性肺内给药已应用于临床,部分小分子肝素被肠道吸收,因此口服也可能成为给药途径。
1.1 普通肝素:普通肝素是通过增强抗凝血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其剂量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静脉给药必须进行监测,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主要的监测指标是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该试验简单、敏感、快速和实用。
下肢骨折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 1 91 ・ 6
论 著
下 肢 骨 折 患 者 凝 血 指 标 变 化 的 临床 意 义
s a c h e ain e w e lt n n h o o i. e h d Th e e r h c o e l w r l rc u e p t n 9 8 e a l s e r h t e r lt s b t e n co t g a d t r mb ss M t o s o i e r s a c h s o e i mb f t r ai t 1 5 x mp e a e a d o h rn n w u d i o p tlp t n 5 x mp e . t r i o pt l a h p t n r w c ru e e c e o s b o d t ee t n t e o ・ o n n h s ia a i t9 6 e a ls Af n h s i ,e c ai td e i mfr n e v n u l o o d t c e e a e c P I T、NR、 TF、 T、 i . s l C mp s w t h o t l go p t e lwe i r cu e h d sg i c n i e e c s i T、 AP T F b Re u t s o  ̄e i t e c nr r u . h o r l h o mb fa t r a in f a t df r n e n P i f
b n rcu e W es o d p yatnin t i o t u st lv t n rv n h h mb st om. o ef tr. h u a t t oFb c ni e oee aea dp e e ttetr a e o i f o u ofr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血浆抗凝因子水平变化与病变的关系
6 9l 9
文 章对 连续 硬膜 外麻 醉 与全 身麻 醉 ( 麻 ) 管 内插管 在腹 全 气
麻 醉维 持。 1 观 察 指标 :患 者 静 卧5ri,常规 监测 MA . 3 n a P、H R、S O 。 p,
应 、术后 清 醒时 间及术 后并 发症 的发 生情况 见表 2 。
表2 两组 不 良反应 、 后清 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的比较 术
O 5 哌卡 因 1 维 持 。阻滞平 面上界 控制在
平 面 时可追 加2 多卡 因6 ,当平 面 出现后 即肌内注射 哌替 %利 ~8ml
表 1硬膜外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l . P R p t MA 、H  ̄S O 变化 ( + )  ̄ f_ s 注 :与全麻组 比较 ,①P . <O 5 0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 1 李 剑, 军 . 外麻 醉 复合 瑞芬 太 尼用 于腹 腔镜 妇 科手 术 顾其 硬膜 麻醉 观察 [ _ 当代 医药 , 0 , ( : . J 中国 ] 2 91 9 7 0 6 )6 [] 明清 . 泊 酚复合 腰 硬联 合麻 醉用 于妇科 腹腔 镜手术 [. 用 2徐 丙 J实 ] 诊 断与治疗 , 0 , () 6 . 2 51 5: 3 0 9 3 [ 收稿 日 :2 1-62 编校 :潘宏 竹] 期 0 1 .9 0
【 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E VT)患者中的血浆抗凝因子的水平变化与病变 的关系。方法:比较研究L D T 摘 . LD E V 患 者与健康对照组间的狼疮样抗凝物 ( A)、蛋白C、蛋 白s L 及活化蛋 白C 抵抗 ( P R)等血浆抗凝因子的水平变化 ,并研究其与病变 AC 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 的P P 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 89 、1. , C、 S t1. - 5 62 P<0 5 4 . )。经过正规的治疗后 ,蛋 Ac、蛋 白S 0 均可恢 复到正常水平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 5)。研究组的AP R . 0 C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0 );研究组的L . 5 A阳性率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指标
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指标一、血浆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是一种血栓溶解产物,它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
D二聚体是由纤维蛋白原在血栓溶解过程中被酶解而产生的产物,其浓度升高可以提示血栓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正在进行。
因此,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用于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二、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活性,而APTT则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
在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活性会发生改变,导致PT和APTT的延长。
因此,通过测定PT和APTT的时间可以初步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三、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个重要凝血因子,它可以转化为纤维蛋白,参与血栓形成的最后阶段。
在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会发生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测定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来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较为稳定,但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会升高。
四、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凝血系统功能的常用指标之一。
凝血酶是血液中的一种酶类,它参与血栓形成的最后步骤。
抗凝血酶是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在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凝血酶和抗凝血酶的平衡会发生改变,导致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的延长。
因此,通过测定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可以初步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是一种与凝血系统功能相关的抗体,它可以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进而影响血栓形成的过程。
在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的浓度会升高。
因此,通过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的浓度可以初步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测定、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是评估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指标。
炎性反应因子及凝血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作用与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 5 4 3 . 6 文献标志码: A l d o i : 1 0 . 1 6 6 8 0 / j . 1 6 7 1 . 3 8 2 6 . 2 0 1 6 . 1 1 . 2 1 l文章编号: 1 6 7 1 . 3 8 2 6 ( 2 0 1 6 ) 1 1 — 1 1 7 5 - 0 3
e n r o l l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a t r a n d o m. T h e p l a s ma l e v e l o f C RP, D— Di me r , I L 6, - F I B a n d t h e a c t i v i t y l e v e l o f F V ¥i n e x p e r i me n t a l ro g u p a n d
因子Ⅷ ( F v m ) 在急性下肢深静 脉血栓形 成( D V T ) 中的作用及相关性 。方法
肢D V T患者 5 5例 , 以及 同期接受健康体检 的同年 龄段健康 人 2 2例 , 分别定义为研究组 ( n= 5 5 ) 和对 照组 ( n=2 2 ) 。分别 对
两组研究对象 的 C R P、 D . D i m e r 、 I L 6、 - F I B浓 度 和 F Ⅷ 活 性水 平 进行 测 定 , 将 两 组上 述 指标 进 行 组 问 比较 及相 关 性 分 析。
反应 因子 与凝血 因子在急性 D V T形成 中起重要作用 , 其水平 的升高是 急性 D V T的危 险因素 。各 因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 可 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 C 一 反应蛋 白; D 一 二 聚体 ; 白细胞介素- 6; 凝 血因子
临床军医杂志
2 0 1 6年 1 1月 第 4 4卷 第 1 1 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抗凝治疗在其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药物选择、疗程和剂量、新型抗凝药物应用、并发症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讨论。
目前,传统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但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正在逐渐增多。
在抗凝治疗中,注意剂量的调整和监测是十分重要的,以避免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病人的疗效评估也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治疗的效果。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将会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药物选择、疗程、剂量、新型抗凝药物、并发症、疗效评估、展望。
1. 引言1.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抗凝治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抗凝治疗是通过药物抑制血液凝结作用,阻止血栓形成和扩展,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新型抗凝药物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通过合理的药物选择、疗程和剂量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情,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
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也为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选择,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管理。
对抗凝治疗的疗效评估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现状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未来有望通过药物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2. 正文2.1 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中,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妊娠期是女性生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妊娠期孕妇身体发生各种变化,其中包括血液凝结功能的改变。
血凝四项指标是常规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
在妊娠期,孕妇身体内激素水平、循环血容量等生理变化会影响血液凝结功能,导致血凝四项指标的变化。
研究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血小板数量和活性增加,血浆凝血酶活性也会增加,而抗凝血酶活性则减少。
这些变化使得孕妇更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异常。
及时监测和了解妊娠期孕妇血凝四项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于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血凝四项指标的变化、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临床意义、临床病例分析、影响血凝四项指标变化的因素以及预防与处理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研究妊娠期血凝四项指标的重要性,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通过分析血凝四项指标在孕妇身体内的变化趋势,可以更好地了解妊娠期间孕妇体内血液凝血与抗凝机制的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和预防妊娠期血栓等相关疾病的发生。
深入研究血凝四项指标在不同孕期的变化及其与妊娠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评估方法,为孕妇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保障母婴健康。
通过本研究,旨在加深对妊娠期血凝四项指标的认识,提高对妊娠期孕妇血栓风险的预警能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 正文2.1 血凝四项指标的变化血液凝血系统在妊娠期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血凝四项指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妊娠期间,孕妇体内的凝血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以应对怀孕带来的生理变化及可能发生的出血情况。
血凝四项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FIB)。
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解读: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且更准确(外源性凝血途径相对于内源性凝血途径更为重要),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 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时间(TT):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延长说明纤溶亢进,在低(无)纤维蛋白原症,DIC(纤溶亢进期)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长。
TT缩短无临床意义血浆抗凝血酶AT-III:抗凝系统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常见原发性纤溶亢进,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其水平的升高表明机体纤溶活性亢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原发性纤溶指纤溶激活物直接激活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与凝血系统和血栓无关。
)D-二聚体浓度:常见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
(继发性纤溶指凝血系统激活后在激活纤溶系统,使Fg和Fb同时降解,产生FDP和D-二聚体,故D-二聚体和FDP可同时阳性。
)肝素:抗Xa及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Ⅱ、Ⅶ(外源性,)、Ⅸ(内源性,乙型血友病)及Ⅹ冷沉淀:补充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纤维蛋白原、vWF、凝血因子ⅩⅢ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机体凝血系统改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机体凝血系统改变检测的临床意义目的检测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测量17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17例健康者血浆(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IB、D-二聚体和FD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APTT延长不超过10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液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检测上述指标对D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出现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标签:深静脉血栓形成;凝血;纤溶;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急性期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甚至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DVT患者机体内凝血纤溶状态均发生明显的改变,血栓形成前期及形成期处于高凝状态,之后继发纤溶亢进,所以检测各项指标结果的高低对临床早期推断和指导溶栓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从1997年2月~2007年7月对17例DVT的住院患者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纤维蛋白原(FIB)这四项纤溶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1.1 检测对象从1997年2月~2007年7月我院经超声波检查或/和静脉造影确诊的DVT 患者17例。
男8 例,女9例;年龄23~74 岁,平均45 岁。
原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病6例,高龄肥胖7例,内分泌代谢病4例,严重创伤3例。
正常对照组17例,男12 例,女5例;年龄28~78 岁,平均48 岁;均为排除心、肝、脑、肺、肾和血液系统疾病的门诊健康体检者。
凝血功能变化对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预后价值
海南医学 2 0 1 4 年 5月第 2 5 卷第 9 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6 3 5 0 . 2 0 1 4 . 0 9 . 0 4 9 5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Me d i c i n ei nY u l i n ,Y u l i n 7 1 9 0 0 0 , S h a a n x i , CHI NA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h a n g e a n d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i f c nc a e o f c o a g u l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临床 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显 高于 B组及 c组 ,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 P < 0 . 0 5 ) ; 与 C组 相 比 , B组 D . d i me r 水 平 明显增 高 , 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 0 . 0 5 ) , 但F I B比较 差异 无 统计 学 意义 ( P > 0 . 0 5 ) 。三组 间 P T、 A P T T及 T T术 后 2 4 h比较 差 异无 统 计学 意 义 ( P > o . 0 5 ) ; 与术前相 比, A组 F B 及 D. I d i me r 均 明显增 高( P < 0 . 0 5 ) , B组及 C组 升高差异 无统计学 意义( P > H o . 0 5 ) ; 同时 A组 F B 及 D. I d i me r 高于 B组及 C组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 0 . 0 5 ) ; B组 D— d i me r 水平 明显高于 c组 , 差异有统计 学 意义( P < 0 . 0 5 ) , 但F B 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I P > 0 . 0 5 ) 。与术后 2 4 h 比较 , A组 与 B组 F B、 I D - d i me r 水平 明显下 降 ( P < 0 . 0 5 ) ; 三组 间 P T 、 A P T T 、 T T 、 F B、 I D. d i me r 水平术后 7 d 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 尸 > o . o 5 ) 。结论 行盆腔手术 治疗 的患 者应术 前及术后早 期进 行凝血功能 的检查 , 尤其是 F B、 I D- d i me r 水平检测 , 并对检测异常患者及 时给予 相应 的对症 治疗措施 , 可降低其发生 L E D VT的风险 , 同时凝血功能检查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7 年 第 4 卷第 21 期2017 Vol.4 No.213979参考文献[1] 谭兴文,胡轶虹,戴 绘,等.急性脑梗死干预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3):184-186.[2] 江 波,许士民,张红香.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3):105-107.[3] 王春霞.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及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后的疗效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5, 35(4):253-255.本文编辑:吴 卫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杨 潇,Usenko Alexander Yuriyovich ,Smorzhevsky Valentin Josipovich (乌克兰国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继续教育学院外科与移植外科,01001)【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又称为LDVT ,在这种病症下,我们可以通过检查病患身体中的蛋白C ,抗凝血酶等元素来进行研究和治疗,治疗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注意多个元素的含量对比,然后进行相应的判断[1]。
我们在医学上对于这种病症也采取了很多的探索手段,笔者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是通过来研究这些含量的变化并且与LDVT 来相联系,希望能够给医学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用到一种叫全自动血凝仪的一起,这种仪器来源于法国的一家公司,通过这项仪器我们可以来测定选中患者的蛋白C ,蛋白S ,D —D 值,AT-III 等参数。
而我们测定的方法是希望能够通过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和被治疗后身体内所存在的这几项参数的变化情况[2]。
我们在测量之后,发现测试组所反映出来的蛋白C 含量是远远低于我们的参照组的,当然在统计学测试过程中我们的P 是大于0.05的。
综合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
综合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下肢静脉系统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女性。
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胀痛、瘙痒、水肿、皮肤瘙痒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来说,手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症状的治疗方法。
术后凝血功能的调控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同样重要。
综合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备受关注。
一、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能的重要性术后凝血功能的改变与手术后的并发症息息相关。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患者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术后出血情况,而这些都需要凝血功能处于良好状态。
相反,若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出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二、综合护理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作用综合护理是指将各种专业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综合护理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合护理可以对术后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监护,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并进行干预。
综合护理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引导患者有规律地按时进行运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护理可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术后焦虑及紧张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
抗凝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影响凝血系统,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抗凝治疗对凝血功能的调控至关重要。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抗凝治疗可以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术后水肿,促进患者的康复。
抗凝治疗可以帮助凝血功能的恢复,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全体护理人员的通力合作。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加强对术后患者的护理观察,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他并发症,开展全面的综合护理;科室要建立规范的术后护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护理的水平;医院要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支持综合护理联合抗凝治疗的开展。
妇科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妇科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目的:研究经妇科盆腔术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凝血情况,分析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经妇科盆腔术并患有、未患有下肢静脉血栓者和健康人各100名,检测PT、APTT、TT、FIB和Ddimer,比较结果。
结果:在妇科盆腔手术之前患有与未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术前的FIB和Ddimer 值比健康人有所增加(P<0.01);在妇科盆腔的手术之后患有与未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术前的Ddimer值有显著差异,且前者较高(P<0.05);PT、APTT和TT值三者没有差异(P>0.05)。
经妇科盆腔手术之后,患有与未患有静脉血栓的病人、健康人,其1天之后的FIB和Ddimer值差异明显,且前者较高(P<0.01);PT、APTT和TT值三者均没有差异(P>0.05)。
治疗后,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全部病愈。
病愈病人的凝血指标和健康人无异(P>0.05)。
结论:凝血功能是经妇科盆腔术并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体格检查中意义重大的一项,能早期诊断病人的情况,有利于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有效治愈。
标签:下肢静脉血栓;凝血;妇科盆腔术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常用手段[1],其会造成创伤,甚至有可能使血栓情况更为堵塞,加重病情。
下肢静脉血栓疾病是由妇科手术引发的下肢静脉的并发症[2],危害严重,能导致肺栓塞而增加死亡率,甚至阻碍正常行走等下肢功能[3]。
因此,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该病进行早期的诊断是必要的。
本文对经妇科盆腔手术之后并患有、未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与健康人的各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其对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诊断意义。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经妇科盆腔术并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未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和健康人各100名,分别设定为血栓组、非血栓组和健康组。
血栓组有男58名,女42名,平均年龄是(54.41±6.99)岁,其中患有妇科恶性肿瘤的病人有67名,患有子宫肌瘤的病人有29名,患有腺肌瘤的病人有4名。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在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价值和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在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价值和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在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骨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其中在围手术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有40例,设为研究组,在围手术期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水平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天的APTT、TT、PT值均明显比对照组的更低,FIB、D-D和FDP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在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临床上对骨外科手术患者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检测来评估和判断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临床骨科的常见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正确处理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肺栓塞,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加强对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视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临床上一般采用血浆D-二聚体来对患者术后的凝血和血栓形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判定,但是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率非常高。
因此,人们要采用更加具有特异性和准确性的指标来对骨科手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进行评估。
本次研究以我院的骨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骨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其中在围手术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设为研究组,共有患者40例,其中女性有15例,男性有25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6.6±2.8)岁。
在围手术期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有14例,男性有26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5.9±2.7)岁。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FIB变化的临床意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FIB变化的临床意义滕志涛;汤金霞;李妍枚;赵培勇;孙杏云;江慧迪;郭志勇【摘要】@@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 DVT)是指深部静脉的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继而引起猝死.抗凝和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用的方法,临床上常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但尿激酶用量尚无统一剂量标准,剂量过小常导致血栓溶解不完全,尿激酶剂量过高易造成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升高.DVT患者机体内凝血纤溶状态均发生明显的改变,各项指标结果的高低对于指导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对37例DVT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 (原)降解产物(FDP)五项凝血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介入溶栓前后结果的变化结合造影结果进行临床分析和比较,以探讨出凝血系统、纤溶活性的变化与DVT患者溶栓后血栓清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5)002【总页数】2页(P148-149)【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原;溶栓【作者】滕志涛;汤金霞;李妍枚;赵培勇;孙杏云;江慧迪;郭志勇【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威海,264200;滨州医学院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威海,264200;威海市经区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威海,264200;滨州医学院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威海,264200;滨州医学院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威海,264200;滨州医学院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心血管中心,威海,26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6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 DVT)是指深部静脉的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继而引起猝死。
抗凝和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用的方法,临床上常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但尿激酶用量尚无统一剂量标准,剂量过小常导致血栓溶解不完全,尿激酶剂量过高易造成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综合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
综合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静脉疾病,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手术治疗。
术后凝血功能的调节对于术后恢复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综合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护理联合抗凝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的意义和作用。
一、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功能的重要性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患者身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创伤,术后凝血功能的调节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伤口愈合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正常的凝血功能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加速伤口愈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术后凝血功能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综合护理是指在临床护理中,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知识,综合评估和分析病情及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实施科学性的临床护理。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综合护理可以全方位地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有力地促进患者康复。
抗凝是通过对凝血酶的活性进行抑制,阻止血液凝固的过程。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抗凝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抗凝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起到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综合护理可以通过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的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抗凝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形成,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护理联合抗凝可以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折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临床意义的探讨
骨折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临床意义的探讨发布时间:2023-05-30T09:34:50.744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1月1期作者:姚雨叶[导读]骨折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临床意义的探讨姚雨叶(常州市中医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目的:探讨外伤骨折凝血功能检测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70例股骨骨折、116例长骨骨折、172例非长骨患者和110名健康人进行凝血功能检测。
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检查结果显示除非长骨骨折病例各项检测指标无明显改变外,其他患病组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伤骨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特别是股骨骨折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和伴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潜在危险。
关键词:骨折;凝血功能;临床意义外伤导致骨折多由于意外事件造成,创伤性骨折发生后,血液中的凝血酶原大量被激活,生成凝血酶进入血液循环,并且在钙离子作用下通过内源性、外源性等途径使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导致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此时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极易导致血栓形成。
同时纤溶系统启动,激活纤溶酶原,导致纤溶功能亢进。
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同时启动,却又是不平衡启动,因而容易导致凝血功能紊乱[1]。
外伤性长骨骨折发病多因严重创伤所致,因此病情往往比较严重,多见于青壮年人;中老年人股骨骨折较多见,大约占中老年人骨折病例的19.0%,往往与骨质疏松或跌倒有关。
为了对不同程度创伤骨折患者血液学指标变化进行了解,本文对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健康人对照组110名,其中男性64人,女性46例,平均年龄(39.5±2.1)岁。
均为自愿健康献血者。
疾病组358例,均来自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的外伤骨折患者。
根据骨折程度的不同分为:股骨骨折组70例,平均年龄(61.5±2.9)岁;长骨骨折116例,平均年龄(38.8±2.4)岁;非长骨骨折组172例,中位年龄(36.2±2.8)岁,所有病例均尚未接受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