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ppt课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25
华法令
用法用量:
开始时每次口服3mg,每天2次;
注意事顼:
(1)治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联合使用, 2~3 d后开始监测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当(INR)稳定在正常值2.0~3.0并持续24 h后停低分 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继续服用华法林治疗3~6个月。 (2)用药过量可发生自发性出血,严重者可以用
(2)螺旋CT静脉成像: 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 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19
检查和诊断
(3) MRI静脉成像: 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 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
(4)静脉造影: 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 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 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抗凝,但需定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27
溶栓治疗
概述:
(1)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系统激活的共同结果, 血栓不仅由纤维蛋白组成,还含有大量激活的血小板。
( 2 )传统的溶栓治疗主要是针对凝血过程的最终产物 —— 纤维 蛋白。
( 3 )目前的溶栓治疗是将抗血小板药物与溶栓药物联合应用, 以加速深静脉血栓的溶解。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11
临床分型
(2)中央型 :也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 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全下肢肿胀,髂窝,股 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 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 及体温均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血栓可向上延 伸至下腔静脉,向下可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成 为混合型。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威胁病 人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栓形成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深静脉。
它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血液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本文将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血液状态因素1.1 高凝状态体内的凝血和抗凝状态处于动态平衡,当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会导致凝血功能增强。
高凝状态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
许多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会增加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1.2 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会导致血液在静脉内黏附和凝聚,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黏稠度增高可以由水分丢失、红细胞或白细胞增多引起。
二、血管壁损伤因素2.1 外伤或手术外伤或手术会损伤下肢深静脉的内膜,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血液凝固。
2.2 感染和炎症感染和炎症会导致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因素3.1 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静脉回流障碍密切相关。
长时间的静脉回流障碍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2 静脉瓣功能障碍下肢深静脉的瓣膜系统起着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一旦瓣膜功能受损,将会导致血液回流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3 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速度减慢会增加淤血的发生,使得血液更容易凝聚和形成血栓。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血液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合理预防和治疗,对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血栓形成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合理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和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以保持我们的健康。
(DVT)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在肢体(通常是小腿或大腿)或骨盆深静脉的血液凝结。
DVT是肺栓塞的主要原因。
DVT由静脉回流受损,导致内皮损伤或功能紊乱,或引起高凝状态的状况所引起。
DVT可能无症状或引起肢端疼痛和肿胀。
诊断依赖病史和体格检查,确诊依赖客观检查,通常为超声多普勒检查。
当怀疑DVT时进行d-二聚体检查,阴性结果有助于除外DVT,而阳性结果不具有特异性,需要进行其他检查以证实DVT。
治疗通常是抗凝。
尽快予以充分治疗的情况下,预后一般良好。
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包括静脉功能不全伴或不伴有静脉炎后综合征。
DVT最常发生于下肢或骨盆的深静脉( 腿部深静脉.)。
也可发生于上肢深静脉(占DVT病例的4%~13%)。
下肢DVT更可能引起肺栓塞(PE),可能是因为较高的凝血块负荷。
大腿的股浅静脉、腘静脉和小腿的胫后静脉是最常受累的静脉。
小腿静脉DVT较少可能是大栓子的来源,但可引起重复的小栓子倾注或散播到近侧的大腿静脉再从那里引起PE。
约50%的DVT患者有隐匿的肺动脉栓塞(PE),至少30%的PE患者有明显的DVT。
病因许多因素可导致DVT(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
癌症是DVT 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在老年患者及有反复血栓的患者中。
分泌黏液的血管内皮细胞瘤与DVT的相关性最强,如肠或胰脏肿瘤。
在明显自发DVT患者中可能存在潜在癌症,但不推荐对患者进行广泛的癌症相关检验,除非患者有重大的癌症风险因素或者是暗示某种隐匿性癌症的症状。
病理生理下肢DVT 最常由以下因素引起:·静脉回流受损(例如在制动患者中)·内皮损伤或功能障碍(例如腿部骨折后)·高凝状态上肢DVT 最常由以下因素引起:·中心静脉导管、起搏器植入或注射药物引起内皮损伤所致。
上肢DVT偶尔表现为上腔静脉(SVC)综合征的一部分。
或由高凝状态、胸廓出口部锁骨下静脉受压所引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和医疗护理
观察和医疗护理
18/35
四、观 察 及 护 理
观察和医疗护理
19/35
(1) 护 理 评 估
观察和医疗护理
20/35
(2) 护理诊疗/问题
观察和医疗护理
21/35
(3)护 理 目 标
观察和医疗护理
22/35
(4) 护 理 措 施
观察和医疗护理
23/35
(4) 护 理 措 施
3.病情观察 (2)测量肢体周径: 每日定时定位测量肢体
周径,分别为髌骨上缘以上15cm,髌骨下缘以下 10cm处测量并统计。严密观察肢体有没有股青肿 、股白肿出现,一旦发生及时汇报医生。
观察和医疗护理
27/35
(4) 护 理 措 施
4.用药护理
治疗期间, 观察病人有没有牙龈出血、鼻出血、 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 假如出血是因为抗凝 剂过量所致, 应暂停或减量使用药品。每七天定时监 测凝血功效。普通将INR控制在2-3之间。输液完成, 穿刺点按压10-15分钟。
观察和医疗护理
9/35
观察和医疗护理
10/35
二、 临 床 表 现
3.浅静脉曲张 是机体一个继发性代偿反应 血栓累计深静脉主干, 尤其是髂骨静脉段, 可有显著下腹部、腹股沟浅静脉曲张。
观察和医疗护理
11/35
DVT分型
观察和医疗护理
12/35
辅助检查
二维彩超
彩色多普勒
放射性核素检验
静脉造影
观察和医疗护理
3/35
发病现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个常见病, 有较高发 病率,其中4%~8%为致死性肺栓塞。传统治疗方 法效果差, 风险大, 治疗不彻底。
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随着血栓机化及再 通过程的进展,静脉回流障碍的症状逐渐 减轻,因而深静脉瓣膜破坏造成的静脉逆 流症状逐渐加重,后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 综合征,处理方法根据病变类型而异。
闭塞为主者,以前述非手术疗法为主。 髂、股静脉闭塞而股静脉通畅者,在病情稳定后 可作耻骨上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使患肢远侧的高 压静脉血,通过转流的大隐静脉向健侧股静脉回流。 局限于股静脉阻塞者,可作同侧大隐静脉股----腘 (胫)静脉旁路术。 已完全再通者,因深静脉瓣膜破坏,静脉逆流 已成为主要病变,可采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关闭不 全的手术治疗方案:1.股浅静脉腔内瓣膜成形术 2.股 浅静脉腔外瓣膜成形术 3.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 4.带 瓣膜静脉段移植术 5.半腱肌--股二头肌袢腘静脉瓣膜 代替术。
非手术治疗并发症
一旦出现出血并发症,除了停药外,应采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肝素、 维生素K1对抗华法林; 使用10%6-氨基己酸、纤维蛋白原制剂或输新鲜血,对抗纤溶治疗 引起的出血。
手术疗法
1.取栓术
2.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DT)
1.取栓术(thrombectomy)
最常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髂--股静脉 血栓形成的早期病例。研究发现:发病后3天内, 血栓与静脉内腔面尚无明显粘连,超过5天则粘连 明显,因此取栓术的时机应在发病后3~5天内。对 于病情继续加重,或已出现股青肿,即使病期较 长,也可施以手术取栓力求挽救肢体。手术方法 主要是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辅用抗凝、 祛聚疗法2个月,防止再发。
并发症和后遗症
深静脉血栓如脱落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 大块肺栓塞可以致死,小的局限性肺栓塞的临床 表现常缺乏特异性。 典型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低血 压和低氧血症等,严重者发病急骤,可迅速处于 晕厥状态,出现寒战、出汗、苍白或发绀,血压 明显降低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改变
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③混合血栓,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些病例起源于小腿静脉,另有些病例起源于股静脉、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是静脉回流障碍所发生的各种影响。
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
静脉血栓形成后,在血栓远侧静脉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小静脉甚至毛细静脉处于明显的郁血状态,毛细血管的渗透压因静脉压力改变而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内缺氧而渗透性增加,以致血管内液体成分向外渗出,移向组织间隙,往往造成肢体肿胀。
如有红细胞渗出于血管外,其代谢产物含铁血黄素,形成皮肤色素沉着。
在静脉血栓形成时,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痉挛,在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下,会引起淋巴郁滞,淋巴回流障碍,加重肢体的肿胀。
此外,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引起的静脉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血栓远侧静脉压迅速升高,使静脉骤然扩张,因淋巴回流障碍造成下肢水肿,因静脉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动脉痉挛,使肢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都能引起程度不等的疼痛症状。
在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当肢体六干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时,血栓远侧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所有通常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
如大腿上部和腹下部的浅静脉吻合支可通至对侧躯干,向上可通过腹壁至奇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系统。
在深部,吻合支可通过骨盆静脉丛抵达对侧的髂内静脉。
这些静脉的适应性扩张,促使血栓远侧静脉血向心回流。
血栓的蔓延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伸延,如小腿的血栓可以继续伸延至下腔静脉。
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就可以逆行伸延。
血栓的碎块还可以脱落,随血流经右心,继之栓塞于肺动脉,即并发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论文xx年xx月xx日•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策略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新技术与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挑战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国内外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尚不够完善,因此开展此研究对于提高医疗水平和保障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研究目的通过收集病例、整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开展实验研究,分析相关指标;总结分析结果,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包括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等;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研究结构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近5年收治的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结果。
在文献综述中,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在实验研究中,开展了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分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和相关指标。
最后,结合病例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建议。
研究内容与结构0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概述定义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造成血管堵塞的病理过程。
分类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分为近端型和远端型。
近端型指腘静脉以上的深静脉血栓,远端型指腘静脉以下的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定义与分类病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损伤和血流缓慢。
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手术、创伤、肿瘤等;静脉损伤多由手术、化学物质刺激等引起;血流缓慢可由长时间卧床、久坐、缺乏运动等引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作者:时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趁势[1]。
Aqulia报道[2]在美国各种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DVT形成者占尸检的72%,每年因肺栓塞死亡的人数达50 000~200 000,在严重创伤的伤员中,60%并发下肢DVT。
每年因患此病而丧失的劳动力大约200万人.Rathbun等[3]统计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Heit等[4]报道欧美国家对各自过去30年人口调查发现,每年DVT的发病率1.0~1。
6/1 000人。
我国目前尚无DVT相关发病率统计资料,但有资料显示,DVT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徐宝立等[5]报道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率达16.7%,吕厚山等[6]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 发生率为47.1%。
DVT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7-8],Kahn等报道50%左右的DVT最终发展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可见DVT危害范围广且严重,因此,探讨L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9]。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1)血管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
LDVT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老、长期卧床、近期施行较大手术(尤其是下肢、盆腔等手术时的长时间仰卧、长时间截石位、长时间肢体制动、长时间坐位)、脑中风、恶性肿瘤、骨折、肢体制动、妊娠、产褥期、各种慢性病、静脉曲张、肥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脓毒血症、口服避孕药、长时间乘座飞机、火车、汽车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法医学鉴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法医学鉴定引言在法医学领域中,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法医学的角度出发,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进行深入探讨。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和特征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下肢深部静脉内形成血栓,通常发生在腿部的深部静脉系统中。
这种血栓形成常常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凝结而形成,一般会出现在小腿、大腿等部位。
2.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局部疼痛: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下肢疼痛,尤其是在行走或站立时疼痛感会加重。
(2)肿胀:患处会出现肿胀,局部皮肤呈现红、紫色,并伴有触痛与压痛。
(3)发热:在血栓形成部位会出现发热症状,伴有皮肤红肿、发热等表现。
以上特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表现,但需要通过法医学的方法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鉴定。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法医学鉴定方法1.法医学解剖学检验通过尸体的解剖学检验,可以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鉴定。
解剖学检验主要包括对尸体下肢深部静脉系统的解剖,发现是否存在血栓的形成。
2.法医学临床检验法医学临床检验是通过临床医学上的方法对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
包括通过超声检查、CT检查、肌电图检查等多种临床手段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鉴定。
3.法医学病理学检验病理学检验是通过对于病理标本的检查,来确定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通过对组织标本的镜检,可以明确血栓的形成情况和位置。
以上三种方法是常见的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法医学鉴定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注意事项1.法医学鉴定时需要慎重在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工作时,需要慎重对待,不能轻率下结论。
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2.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在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定时,需要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最大程度地确保鉴定的准确性。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全解培训课件
2) 静脉腔内的构造异常 3) 左髂股静脉由于長期受压压和受到慢性刺激
而发生的内膜過度增生和纤维化,使腔内存 在某些粘连构造,引起血流缓慢。
影像學体現
直接征象 1) 静脉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 2) 静脉闭塞或中断。
间接征象 遠侧静脉扩张,邻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 造影剂排空延迟(提醒髂静脉回流不畅) 左髂总静脉受压段静脉横径增宽、造影剂密度呈
2. 纤 维 蛋 白 聚 合 加 固 血 液 凝 块 。
3. 血 凝 块 增 长 。
血 栓 形 成 动 画 .sw f
病理生理变化
重要是静脉回流障碍所发生的多种影响。
遠端静脉压升高 ——淤血
静 脉 血 栓 形 成
毛细血管渗透压升高
血管内液体成分渗出到 组织间隙 ——肢体水肿
紅细胞渗出——皮肤色 素從容(含铁血黄素)
下肢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静脉的壹种急性非化脓 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
其临床特點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 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遠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 受阻現象。偶可因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
DVT的三大原因
1) 静脉血流滞缓 2) 静脉壁损伤 3) 化學性损伤(注射) 4) 机械性损伤(外伤) 5) 感染性损伤(周围感染灶) 6) 血液高凝状态
RCIA与腔-髂静脉的位置关系
分為3型: RCIA 斜越LCIV 汇入IVC 入口处(图1a)并
不壹样程度压迫部分RCIV 管壁,占91.2%。
B. RCIA 同步跨過IVC 和RCIV 的前方(图 1b),RCIA 下缘在静脉汇合处上方0.5cm以上, 占5%。
C. RCIA 压迫LCIV 干(图1c),RCIA 上缘距静 脉汇合处下方0.5cm,占3.8%。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ppt课件
定期健康检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预
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05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研 究进展
最新研究动态
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老年人和长期 卧床的人群中。
最新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遗传、疾病和药 物等。
习等。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并发症护理措施
出血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 、皮肤瘀斑等,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静脉炎护理
保持患肢清洁,避免感染,遵医嘱使用抗炎 药物。
肺栓塞预防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及 时发现并处理肺栓塞。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护理
最新研究还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有关,如饮食、吸烟和空 气污染等。
研究展望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深静 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以便更
好地预防和治疗。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大规模的临床 试验来验证现有的预防和护理措
施的有效性。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关注深静脉血 栓形成与其他疾病的关联,以及 如何通过综合治疗来提高治疗效
分类
根据血栓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下肢深 静脉血栓形成和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因包括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和 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外科手术、肿 瘤、遗传因素等情况。
病理机制
在静脉血流缓慢或停滞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血 管内皮损伤处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引起静脉血管 阻塞,影响血液回流,导致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如何护理深静 脉血栓形成患
者
如何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动员和帮助患者早期起床活动; 协助患者正确佩戴和使用弹力袜;
如何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鼓励患者按时进行药物治疗; 提供良好营养和合理膳食;
如何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定期复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科普知识PPT课件
目录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及原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危害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 如何识别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何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 成的定义及原
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及原因
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 液在下肢深部静脉内凝结,形 成血栓的病理过程。
原因: - 长时间的静止不动或久坐
久站; - 外伤或手术后的床上休息
; - 血液高凝状态; - 孕妇、老年人和肥胖者; - 其他导致血液循环减慢的
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 成的症状和危
害
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危害
症状: - 下肢肿胀、疼痛、沉重感; - 静脉发绀或发红; - 静脉曲张; - 下肢皮肤温度升高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危害
危害: - 可引发肺栓塞,严重时甚
至危及生命; - 导致下肢深部静脉瓣膜功
能失常; - 长期存在的血栓可导致慢
性静脉血栓闭塞病(血栓后遗 症)。
深静脉血栓形 成的预防和治
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 - 经常活动腿部肌肉; - 避免长期静坐; -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戒烟和控制血压、血脂等; - 使用弹力袜等辅助工具。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 - 药物治疗:抗凝药物用于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
诊断
(7)X线静脉造影(Contrast venography ,CV):CV 是诊断DVT的“金标准”,可显示静脉堵塞的部 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和静脉功能状态, 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100%。 但其有创性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
通过以上手段可基本明确DVT诊断,同时可行血 浆蛋白S 、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和抗 心磷脂抗体(PA)等检查以达到求因诊断。
80IU/kg负荷量静注,继以18IU/(kg·h)维持;据APTT 调整用量,使APTT在正常对照1.5~2.3倍范围内; 副作用:出血和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抗因 子Xa,无需监测。皮下注射1~2次/日,按体重给 药;不通过胎盘屏障,孕妇可用。极度肥胖(体重 >100kg)、极度消瘦(体重<40kg)及肾功能不全 病人按体重给药的剂量要减少;内生肌酐清除率 <30ml/分时应慎用。
骨科大手术后DVT预防方法
• 基本预防 • 物理预防 • 药物预防
基本预防措施
• 手术操作轻巧 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 规范下肢止血带的应用 • 术后抬高患肢 •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 尽早下床 • 术中和术后补液 多饮水 避免脱水 • 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 控制血糖血脂
物理预防方法
梯度压力弹力袜 (GCS)
(Homans征和Neuhofs征阳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创,敏感性、准确性较高) 静脉造影——DVT诊断“金标准” 血浆D-二聚体:敏感性高(>99%),特异性差
临床表现
周围型: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
Homans征:膝关节伸直位,将足急剧背屈,出现腓肠肌部疼痛。 Luke’s征:腓肠肌疼痛,前后位压迫时疼痛增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一、发病原因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
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
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
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与脉冲型血流相比,静态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氧状态,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层。
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
如没有活化的凝血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
同样单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也无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机体清除。
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一、病因
19世纪中期(1946~XXXX),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
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二、病理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而发生血栓,血栓与管壁一般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
激发炎症反应后,血栓与血管壁粘连也可较紧密。
按照血栓的组成,静脉血栓有三种类型:①红血栓最为常见,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考,试大网站收集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②白血栓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只有极少量红细胞;③混合血栓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的范围和性质。
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瘀血,内皮细胞缺氧,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阻塞远端肢体出现肿胀。
深静脉压升高及静脉回流障碍,使交通支静脉扩张开放,阻塞远端血流经交通支而入浅静脉,出现浅静脉扩张。
血栓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蔓近,小腿血栓可继续伸延到下腔静脉,甚至对侧。
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血栓还可逆行向远端伸延。
血栓可脱落,随血流经右心,栓塞于肺动脉,而并发肺栓塞。
另一方面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管腔能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
因管腔受纤维组织收缩作用影响,以及瓣膜本身的破坏,可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