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便有一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品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
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刻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
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
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
“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
“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报告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报告北京市苹果园中学南海涛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操作策略,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力求摸索出一套符合本校及同等水平学校实际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外活动方式,并积累与之相适应的探究性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成功个案,以实现预设的研究目的。
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探究的意识,尝到探究的乐趣,从而真正实现研究目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1 问题的提出1.1 课题表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激发学习主体创造潜力的开放型创新学习、发展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操作策略,以适应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目的。
1.2 问题的提出(1)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要参与国际竞争,要实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就要培养和造就大量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为此,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也陆续出台。
试论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自己发现 问题 、 索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 过 各种学 习途 探 通 径获 得 知识 和能 力 、情感 和态 度 的发 展 , 别是 探 索 特
精神 和创新 能 力的 发展 。《 文 课程标 准 》 确 提 出要 语 明 积 极 倡 导 自主 、 作 、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 可 见 , 究 性 合 探 探
学 习对 学 生来 说 无 疑 是 一种 新 奇 愉 快 的 精 神体 验 , 更
是 一 种 有 趣 味 的 创 造 性 的 脑 力 劳 动 。 探 究 性 学 习是 一 种 非 常 有 效 的 学 习方 法 , 能 启 人 心 智 , 发 和 拓 展 学 它 开 生的 创造 思维 。
、
探 究 性 学 习在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意 义
在语文 教学 中 , 过探 究性 学 习 , 教 师和学 生 之 通 在
间建 立一 种新 的关 系 , 这种新 型 的师生 关 系里 , 师 在 教
不 再 作 为 知 识 的 权 威 将 预 先 的 知 识 传 递 给 学 生 ,而 是 从 传 授 者 变 为 探 究 性 学 习 的 指 导 者 和 参 与 者 ,学 生 也 不再 只是作 为 知识 的授 受者 , 动地 听从 教师 的指 令 , 被 而 是 由 被 动 地 接 受 学 习 转 向 主 动 的探 究 性 学 习 ,成 为
力 , 展学 生 的个性 。 文学 科是探 究性学 习最便 于开 发 语
展 的 学 科 ,语 文 探 究 性 学 习能 够 真 正 促 成 语 文 课 程 目
现 出 无 所 适 从 的 状 态 ,怎 样 才 能 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 探 究 能 力 呢 ? 我 认 为 , 师 在 整 个 学 习 活 动 中要 站 好 位 置 。 教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的运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建构多元立体的探究模式,都具有深远持久的重要意义。
因此,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置疑,让学生在探究中敢于思考,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
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
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成‘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
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中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训练为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探究者。
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更为宽松和谐。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条件,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独立地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革命。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索性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和个人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它的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提倡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课题,它发展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鼓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体验探究性学习带来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营造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观察中积极探索。
采用传统模式教学,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传授和接受关系,很难形成合作、互动的关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建立合作理解、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在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
如做到多表扬,情绪饱满、教态亲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
二、增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知识感到好奇,求知欲强。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孔乙己》一课为例
立 自主 学 习和合 作讨 论 为 前 提 , 以现行 教材 为 基 本
新 课 程 理 念 下探 究 性 学 习在 语 文教 学 中的运 用
— —
以《 乙己》 孔 一课 为例
彭 晓谱
( 口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系,河南周 口 4 60 ) 周 6 0 1
摘
要 新课程 改革和《 日制义务教育语 文课 程标 准》 全 都倡导 自主、 合作 、 探究 的学 习方式。文章 以九年级语文
— —
T k K n ii sa xm l a e“ ogy- ”a lE a pe j l
PENG a . u Xio p
( e a m n f d ct nSineZ okuN r l U i rt,hu o 6 0 1C ia D pr et u ao c c ,h uo o nv syZ o ku4 60 ,hn ) t oE i e ma ei
课程 中《 乙己》 孔 一课 为例 , 对语 文教 学中探究性学 习的运 用进行 了研究 。教 学实践证 明 , 究性学 习使学 生在完 探
成知识建构 的同时 , 自身 的个 性 、 问题解决能力 和创新 能力等都得 到了充分 发展 , 语文课堂教 学改革具有积 极的 对
意义 。
关 键 词 : 新 课 程 理 念 ; 究 性 学 习 ; 文 教 学 探 语 中 图分 类 号 : G 3 . 63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lO 3 3 (0 2 0 09 0 O5— 6 8 2 1 ) 2— 0 5— 4
w l a ul e eo h i o n p ro a i a it o v r be n i t n o ae i n u r a n n . th sp st e e l s f l d v l p t er w e s n t b l y t s l ep o lmsa d a l y t i n v t i q i l r i g I a o i v y l y, i o b i o n ye i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关键词 】 初 中语文
探 究性学 习 教 学策略
探究性学 习是《 初 中语文课程标 准》 所 提倡 的学生的 一种 学完全文 之后 , 我向学生提 问 : 你 周围有变色 龙吗?你 怎么看 新 的学 习方 式 , 把 学生真置于 学习的主体地 位 , 有利于激活 其 待这种 人呢? 这种探 究性学 习能更好地开 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 创 造欲望 , 锻炼 其实 践能力 , 培 养其 创新精 神 , 让学 生去发 现 让学生 的情感 、 态度 与价值观 得到一次真正 的洗礼 , 成为 学生
浅谈探究性学 习在初 中语文教学 中的运用
李云飞 ( 吉林省榆树市第六中学. 榆树 1 3 0 4 0 0 )
【 摘 要】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 以问题为载体 , 以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 ,
以类似 科学研 究的方 式去探 究课 文, 并在 探究过程 中主动地获取 知识 、 应用知识 , 分析 问题 、 解决问题 的一种 新的学 习方式 。 这
对赫 留金的处置 全是随着 狗主人的变化而 变化 ,一个趋炎 附 的解决 。关注探究学 习过 程要沟通课 内外 , 融合学科 间 , 让探 势 、媚 上欺下 的沙俄统治 阶级 的走狗 的典 型形象在 学生 中十 究学 习深 入到学生 的 日常 生活 中,化有 限的教材 资源为无 限
分清晰 , “ 变色龙 ” 的题 源。 鼓励学生 到课外探究 , 允许 学生把课外生活 中的 义学生 也就不难理解 了 。问题 的创设始终 以学生 的兴趣为 主 问题带 入课堂 , 教师给 予恰 当的指导 , 为其 提供解 决 的策略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 、 引导学 生 质 疑 问题 。 有 问题 才会 思 考 ,有思 考才会有创造 。 有问题 的学生 才 是 好学生 , 为有 问题 的学 生 鼓掌 ,这 是 自 主探究教学实验研究贯穿始终 的一 个新
理 念 。 学生 提 出问题 , 是他们积极思 考 的 结果 ,应 多加鼓励 。 让学生 形 成一 个共识 : 肯 于 思 考 问题 敢 , 于 提 出问题 。
制 ,上 课所设 置 的情境往 往 是虚 拟 的 。 如
让学生搞社会调查报告 ,他们可 以去 图书
馆 上 、 网 、 问 家人 等形 式 , 去 搜 寻 资料 。 然
后去讨论 , 以期综合达 成共识 。 在特定 的
问题情境 中,在 民主和谐 的氛 围中 ,学 生
们确定研 究 的方 式 ,增 强 了学生 探究 问题
3 、 组 织 学 生 合作研 讨 。 组 织学 生 研 讨 ,可 以进行小组 研讨 , 既能调动学 生 的 积 极性 , 又 能 发挥学 生 之 间 的互 补作 用 , 给学 生创造主动参与 的机 会 。
在 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 过 程 中 , 老 师要 把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并把培养学 生 良好 的学 习 习 惯 和提 高学 生 的 自学 能 力作为教学重点 。 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合 作 , 在 合作 中发 现 问题 解 , 决 问 题 共 , 同进 步 。 也 要 通 过 各种形式让 学 生 体验到 自主 探 究学 习 的乐 趣 , 享受成功 的喜悦 , 为 自 主探 究 的进 一 步深 入 提供 了保 障。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 , 教师 的巧设情 境, 通过 展示 图片、 多媒体动画、 师 生对 话 、 报刊 阅读等方式 , 出要探 究 的问题 。当然 , 提 问题
必须 与语 文现 象有 关联 , 还要有一定 的难度 , 否则不能激发 学生 的兴趣 , 还要能让学生尝到探索成果 , 其程度要足 以引 发学生探 究求 知的欲望 , 并能 引出另一 问题 , 或是更多的 问
好选择学 习中的问题 进行探究 , 是一个积极 的过程— — 这
学生去做他们想做 的事, 不是去做 为他们安排好 的事 。这
样, 就给 了学生个性发展 的空间 。 同时 , 还有利于学 生创新
思 维的发展 。在探究 性学习过程 中, 学生能体会到解 决问 题 的苦 与乐 , 还能体会 到人 际交往 的微妙 。因此探究 性学
探 究性学 习, 也是 我们语文教育 复归人文性 的重 要途
径 。语 文教学是提高一个 人的人文修养 , 神境界 的主阵 精
地 。教学中要追求工 具性与人文性 的辨证统一 从 目前 的 语文课堂教学看 , 教师只 注重 了学生的认识活动, 而忽 视了 学 生 内在 的体验 和感悟 。探 究性学习方法 的产生引入 , 给 语文教学 的人文 性复归带来 了福 音。 因为 , 究性学 习突 探 出学生 自主学 习的地 位 , 让学生 可以依据 自己的兴趣 和爱
中。 这种 学习扩展 了学 生学习的空 间, 既关注 了语文现象 , 又关注 了学生的生活 , 使语文 的学习恢复 了本 来的面 目。
语文探究性学 习是 学生 自 主参 与, 合作探究 、 断创新 不
的学 习方式 。 语文课堂教 学中 , 在 我探 索出如下几种 方法:
些主动思考发现 , 少~些单纯被动 的接受 , 就更能 自 主地运
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法。
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的内容或对象,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三大转向: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性的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式教学。
这对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那么,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呢?一、转变观念,重塑关系首先,由教师说教传授到引导的转变。
当前,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底子薄,素质差,提不出问题或者回答不了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干脆摒弃了探究之法,采用“一灌到底”之术,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教师应由说教传授转为引导,教师导在活动之前,引在活动之中,评在活动之后。
指导的形式不是明示,而是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或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地指导是举足轻重的,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的成败得失。
因此,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探究活动。
可以说,语文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我”是师,学高为师嘛!所以“君临天下”,在学生面前总显得那么高深莫测、学识渊博,即使错了,也坦然面对、振振有词。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自问自答或是设计圈套“请君入瓮”,根本不理睬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甚至怕学生提出难问题、怪问题,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二) 关 注 文体 是 确 定散 文教 学 内容 的依 据 。
有 的 老 师在 教授 胡 适 先 生 的 《 我 的母 亲 》 时, 只用 了很 少 时 间 梳 理 课 文 内容 ,让 学 生 概 括 课 文 中讲 了母 亲 的 哪 几 件事 , 分
析 了母 亲 的性 格 特 点 。之 后 花费 大量 的时 间让 学 生说 说 自己的 母 亲 。有 的学 生表 达 了对 母 亲的 爱 . 也 有 的学 生表 达 了对 母 亲的 愧疚 。后半 堂课 很 热 闹也 很 温情 。但 是 , 这算 是一 堂 散文 课 吗?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弄 清 楚 散 文 的概 念 和 文 体 特 点 是 非 常重要的 。 散 文 教 学 中所 指 的散 文 是 指 文艺 性 散 文 , 它 是 一 种 以记 叙 或 抒 情 为 主 , 取材广泛 、 笔法灵活 、 篇幅短小 、 情 文 并 茂 的 文 学 样 式 。根 据 内容 和性 质 散 文 可 分 为 以下 几 类 :叙 事 散 文、 抒情散文 、 写景散文 、 哲 理散 文 。 散 文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形 散 而 神不散 、 意境 深 邃 、 语言优美 。 清 楚 散 文 的概 念 和 文 体 特 点 , 在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时 就 有 了 依 据 。便 不 会 把 散 文 课 上 成 小 说 课, 更 不 会 把 散 文 课 上 成政 治课 。 ( 三) 关 注 情 感 是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的 内核 。 散文是什么?王荣生先生说 . 散 文就 是作 者 “ 要 表 现 眼 里 的景 和 物 。 心 中的人 和事 。 是 要与 人分 享 一 己之感 . 一 己 之 思” 。他 还 说 : “ 我们 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 者的所见所闻 . 体认 作 者 的所 感 所 思 , 是 读 者 与作 者 心 与 心 的碰 撞 和 交 感 。 ” “ 阅 读散文, 不是 仅仅知 道作 者写 了哪些 人事 景物 , 而 是 通 过 这 些 人事 景物 , 触摸写 散文 的那个 人 , 触摸 作者 的心 眼 、 心肠、 心灵 、 心怀 . 触摸作 者的情思 。 体 认 作 者 对 社 会 对 人 生 的 思 量 和感悟。” 散文教学 内容的确定 。 不 是 把 重 点 放 在 散 文 所 描 写 的对象 上 , 而是 放在 通过 对对象 的描 述 , 作 者 所 抒 发 的 情 感 上, 通 过 作 者 的语 言 体 察 描 写 对 象 内 在 的 倾 诉 、 折 射 的理性 、 作 者的情思 、 人 格 的 魅 力 …。 关 注 情 感 是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的 内核 。 二、 散 文 教 学 内容 的 确 定 在 教授杨绛先 生的《 老王 》 一 课时 , 很 多 老 师 把 教 学 内容 确定为两点 : 第一点 : 人物分析。 大 部 分 老 师 都 带 着 学 生 作 了老 王 的人 物分析 , 认 为 老 王 卑 微 善 良 。也 有 的 老 师 在 分 析 老 王 的 同 时 . 分析 了作者 , 认为作 者也很善 良, 于是得 出结论 : 这 是 两 个 善 良 的人 之 间 的故 事 。 第二点 : 通 过 最 后 一 句 话 的理 解 揭示 课 文 主 旨 。 “ 几 年 过 去 了, 我 渐渐明白 : 那 是 一 个 幸 运 的人 对 一 个 不 幸 者 的愧 怍 。 ” 这 句 话 在 全 文 中有 举 足轻 重 的 地 位 。 很 多 教 师 简单 地 把 这 句 话 解读为杨绛对老王的愧疚。 教 师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呢? 根 据 之 前 提 到 的 三 点 原 则 ,我 认 为 散 文 教 学 内 容基 本 上 可 以概 括 为 以 下 两点 : ( 一) 作 者 写 了什 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对象 ? 是怎么写的? 这 样 写 会 达 到 什 么 样 的效 果 ?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 , 在 这 部 分 内容 上 我 们 关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孙小杰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9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之一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设计探究性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方法中的体验探究法和形象探究法尤其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运用这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尝试和感悟。
一、体验探究法体验探究法是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实施探索层次的。
也就是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而形成概念,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学习方法特别适用于作文教学,因为学生作文的内容大都是“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的反映,大都来自于“亲身体验”,是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的点点滴滴的汇聚。
有了大量的生活实践作基础,再运用体验探究法进行作文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时可分三步走:(一)丰富积累,唤醒体验。
对写作来说,丰富的积累必不可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往往在课外,所以平时我们要倡导学生亲近自然,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还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各种渠道,积累大量资料,获得丰富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出这些日常生活的积累,唤醒他们当初最真切的体验,让那些人物、事件、生活画面在需要时变得触手可及,历历在目。
比如,在写作话题作文“我的初三生活”时,我先诱导学生回顾已度过的一个多学期的初三生活,说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因为学生对初三生活有着最深切的体验,所以,在片刻沉思默想之后,有的眉头紧锁,心事重重;有的两眼放光,心神激荡;有的面露喜色,忍俊不禁;有的忽喜忽忧,阴晴不定……从学生面色各异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形象思维已经被激发,开始进入亢奋状态。
之后在说的环节中,学生的交流十分热烈,有的说老师的逸闻,学生的趣事;有的说学习的得失,考试的成败;有的说现在的压力,未来的憧憬;有的说自己的理想,家长的期望;有的说时尚的吸引,早恋的诱惑……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有更多的积累和体验被挖掘、被唤醒,使得交流更加热烈。
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
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推出,为教育实践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对基础教育的课程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之一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呢?一、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
探究性学习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探究内容联系起来,精心设计探究学习活动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核心,它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思考,将注意力吸引到所学习的内容上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自身发展不同,探究技能、思维力度和操作水平也有所不同。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水平,对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随着探究内容的展开逐渐渗透和深化,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探究学习。
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求知欲;问题也不能过于复杂,过于复杂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适度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祝福》时可提出:为什么题目是“祝福”而不是“祥林嫂”或“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呢?再如《归去来兮辞》,就一个“归”字,教师就可以从几个方面发问:“归”,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如何归?归家时心情如何?归家之后生活怎样?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合作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模 式 , 其 核 心 特 征 是 积 极 的 目标 依 赖 性 , 即 团体 成 员 具 有 共 同 的 目标 , 团 体 目标 的 达 成 依 赖 于 其 成 员对 于 目标 的达 成 。 通 过 比较 我 们 可 以看 出合 作 学 习 的运 用 在教学 实践 中有着 十 分突 出的优 势 , 它 改变 了传 统 教 学 课 堂 中静 态 和 单 向 的人 际 交往 模式 , 通 过 建立 积 极 的 同学 关 系促 进 了 民主 的师 生 关 系 的形 成和 发 展 , 对 学 生 的智 力 情感 、 社会 性 都产 生 了积 极 的影 响 。 在 具 体 的课 堂 教学 的实施 时 , 如 果 单 纯采用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就 会 引起 由人 数过 多而 引起 的课 堂 教 学 失控 局 面 , 所 以我 在集体 教 学 的模 式下 , 变 通 的使用 了 小组 合 作 学 习方法 。 我所授课 的七年级 是一 个有 4 3 多人 的大 班 。 在 实 践 课 《福 楼 拜 家 的 星 期 天 》 中我 是 这 样 安排 教 学过 程 的 : 首先 是 自读 , 初 步 感 知 课 文 内 容 。 要求 学 生 自己 默读 , 有 不 明 白的地 方 做 上 记 号。 其 次要求学生查 阅工 具 书 , 自己答疑 。 对 于 文章 中的一 些 文 字 问题 , 要 求学 生 通 过 查字 典等 方 式, 能 自己解 决 的 自己解 决 。 第 三 、 合 作 互 助 , 互 相 解 答 疑 问 。 学 生 把 自己 在 阅读 过 程 中碰 到 的 一 些 问题 提 出来 , 先试 着 自己解 答 , 然 后 看 有 没 有 同 学 能 帮助 解 答 。 同 时 , 老 师 也 根 据 课 程 内容 设 置 一 些 问题 。 这 一 过 程 能很 好 地 调 动 学 生 的积 极性 , 从而 研 究性地 去 阅读 文章 。 我只 在一 边 点 拨 引 导 , 因 为 有 很 多 问题 本 身 就 是 没 有 答 案 的 , 学 生 可 以各 抒 己 见 , 畅所 欲 言 , 只 要 言之 成 理 即 可 。 第四是 再 次阅读 , 进 一 步整 体感 知 , 进 行 写 作方 法 指 导 。 在 本环 节 中要 求 学 生 在 有 所 了解 和 分析的基 础 上 , 再一 次 阅读 、 感 知 。 最 后 我对 课 文 学 习 做 点拨性 的小结 , 推 荐 与文 中提到 的作家 相 关 的作 品 。 向学 生 介绍 作者 的有 关 情况 , 建议 学 生 去寻 找一 些 相应 的书来看 。
探究性学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 学习是 一种以问题为 载体 、 以主动探 究为特征 的学习活 动 。与传统 “ 以教师 为主体 ” 的教学 模 式 不 同 , 探 究性 学 习是 学 生 在教 师 的指 导下 , 自主地 发现 问题 、 探 究 问题 、 获取结 果 的过程 , 是 “ 以学生为主体” 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 积 极倡导 自主、 合作 、 探究 的学 习方式 , 尊重学 生在教学 中的 主体 地位 。 ” 这一标 准要求教师将 探究性 学 习方法 运用 于语 文课 堂 教学 中 , 注重培 养学生 的探究 意识 , 引导学生 “ 如何 去学 ” 。 教 育家 施瓦布 也指 出 “ 如 果 要 学 生学 习科 学 的 方法 , 那 么有 什 么学 习 比通过积 极地投入 到探 究 的过 程 中去 更好 呢? ” 可见 , 以 探究 为 主 的学习活 动是学生 学 习语文 的 主要 途 径 , 能帮 助学 生 形 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态度, 是一种 有利 于学生 终生学 习和发展 的 学习 方式 。作 为 中职 语 文教 师 , 该 如何 在 课堂 教学 中实施 探究 性 学 习 呢?本 文 结 合 中 职语 文 的 部 分课 文 。 谈谈 自己的做法 。 描绘或者其他手段, 创设一种
形 象生动 的场景 , 激 发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引发 学 生 积极 主 动 地参 与 体验 , 从 而达 到理解 课程 内容 的 目的。课 堂情 境 的创设 有 利 于 师 生情感 的建立 , 使 教 学在 轻 松 活泼 的氛 围 中开 展 , 让 学 生 的情 感 活动融入 学 习活动 , 激发思 维 。语文 课堂 中常用 的方法有 : ( 一) 多媒 体创 设情境 随着信 息技 术 的发 展 , 现代 化 的教 学 不再 是 一 本 书 、 一 支 粉 笔、 一个黑 板 了 , 我 们 可 以利 用多 媒 体 技术 , 借助图片、 声音、 音 乐、 视频 等信息进 行 艺 术化 的编 排与 处理 , 使 课 文 的教 学 内 容 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
生的创 新 精神 。 二、 培养 学 生大胆 质疑 的 习惯 古人云 :学贵有 疑 。 “ 小疑 则 小进 , 大疑 则大 进” 无 数 பைடு நூலகம்。 事 实证 明 , 问” 培养 学 生进 行探 究性 学 习的切 入 口。有 “ 是
人 说 , 习的 过 程是 从 “ 学 无疑 ” “ 疑 ” 到 “ 疑 ” 到 有 再 无 的过
、
教师 的教 学行 为应 当转 变
教 师应 由传 统 的知识 传授 者 变为 学生 学 习的参 与者 、
点拨 和 补充 , 与老 师将 现 成 的答 案 一 下子 “ ” 这 端 给学 生 , 效果 会截 然 相反 。 三 、 育学 生提 出新 见解 的 能力 培
课 堂教 学是语 文教 学 的基本 形 式 , 目前 的语 文课 堂 而 教学, 还存 在 着 许 多弊端 , 重 知 识 轻 能 力 , 书 本 轻 实 如 重 践, 重讲授 轻 探究 , 而易见 , 显 这种 教 学模 式使 我们 的某 些
说 出不 同的见解 , 易创 新 。 容 也许 对待 他们 的 见解 , 要像 对
《 中学语 文课 程标 准 》 中倡 导 的“ 究性 学 >方 式”便 探 - - j ,
是 一 种科 学有 效的方 式 。学 生是 学 习和 发展 的主体 , 语文 课 程 必须根 据 学生身 心发 展和 语 文学 习的特 点 , 关注 学 生 的个体 差 异和 不 同 的学 习需求 , 满足 学 生 的好 奇心 、 求知
作 、探 究 的学 >方式 。而语 文教 师在 教学 内容 的确 定 、 - j - 教 学 方 法的选 择 、 价 方 式的 设计 上 , 应 有助 于 这种 学 习 评 都
方 式 的形 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耿密云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1期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我尝试着将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教法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探究学习运用
一个人的学生生涯毕竟是短暂的,他不可能一生都在学校中度过,更不可能一生都跟着老师学习。
学海无涯,一个人要通过学校的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具备终身自学的能力,才能以便日后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并运用所学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使自己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
如果他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有所发明和创造,那么,他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方法自然是丰富多样的,我认为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课程中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精神的培养。
我尝试着将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教法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重启发,巧置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是要从“存疑”开始的,“生疑”才能探究。
那么如何“置疑”呢?据有关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1/10的答案具有多项思维性,4/5的问题是具有记忆性的。
这说明教师的提问没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在置疑上下大功夫,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创造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人物,进入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真正成为了阅读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主动地去探索研究了作品的内容,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才能被激发出来。
在自由、民主、开放的阅读氛围中,学生会让自己的思维在广袤的天地中自由地飞翔,任意地驰骋。
我们不用担心学生不会阅读或阅读理解不到位,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起点不是零,都是在母语环境中长大的,能够理解课文的大部分意义,更何况大部分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可以唤起学生种种不同的联想或回忆,引出各种不同的发现。
学生的阅读空间是极其广阔的,我们只需要在阅读提问中,设计出一些有一定的高度、难度和广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常学常新、欲罢不能的喜悦。
二、重过程,引思辩,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阅读文章的主要任务之一。
阅读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功课,事先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具体篇目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并给出参考书目,最后放手让学生自行阅读,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整理出自己的阅读笔记。
学生阅读后,老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更不要直接讲授,要让自己成为导演,使学生成为演员,诱导着学生回答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将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疑惑提出来,同学们一起探讨研究,互相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参与进来,也可以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问。
学生可以问自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问题请大家回答。
我们可以借机鼓励学生打开求异思维的大门,鼓励他们要有大胆尝试标新立异的精神,要突破定势思维的束缚。
大家可以对书中或来自同学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以用挑剔的、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去质疑,可以展开激烈的辩论。
真理越辩越明,问题越辩越清。
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上,放在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对这类问题要关注过程,而不重答案的统一。
对“想法多,问题怪,思维活”的学生,我们要多加保护、引导和鼓励。
在探究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课堂由老师的单向传授变成了双向乃至于多向的交流研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进一步高涨了。
比如,学习鲁迅的《祝福》一文时,传统的教法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而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会多角度地分析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
有的同学会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祥林嫂的“反抗”意义,有的同学会从母爱的角度去理解祥林嫂失去爱子的痛苦。
教师只需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引申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人们对待祥林嫂的做法,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人读来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也体现了读者对作品理解的差异性。
我们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美学角度、伦理学角度、人性的角度、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去探究文章内容的话,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多角度多方位地审视作品,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那么,学生就会有独到的发现,感受、体味出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探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对作品的理解,而且通过思想情感的迁移,还会加深他们对生活的理解。
三、重技巧,析特色,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教材中所选范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从选材、立意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卓越的创作才华。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这些写作特点。
例如: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们可以让学生研究作者的语言特色,研究作者是如何利用长短句的合理搭配及整散句的适当结合,使文章充满画面美和韵律美的;阅读《诗经·关雎》《诗经·硕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关雎》与《硕鼠》是如何运用赋、比、兴手法的;阅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这首长篇叙事诗是如何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阅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特点;阅读曹禺的《雷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剧本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
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创作技巧,在探究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不同作品的创作技巧,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认识作者的风格与其生活阅历、才能、气质、学识、修养的密切关系,而且还会受到作品的启发,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思所想进行模仿创作。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学习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
当然,教无定法,在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因教材内容、学生、教师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
参考文献
[1]论语·述而.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0).
[3]贺德厅,贺德才.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辨明的几种关系.语文家学与研究,2004(9).
[4]肖娜,洪克强.解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教育探索,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