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填空汇总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
所有的地表形态都有海拔和地势。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考点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形成地垒和地堑;形成琼州海峡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海口火山口地址公园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变质岩;动植物遗体→燃料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考向: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示意岩层岩层变化对地表的例证相互关系形式图的运动方向影响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考点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用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堆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堆积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梳理复习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1. 褶皱山和断块山
褶皱 地质构造 背斜 判 断 3 岩层弯曲形 岩层上拱 态 岩层向下弯曲 向斜
断层
岩层破裂且发生明显位移
方 法 地
岩层新老关 中心老两翼新 系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水平位移:形成裂谷; 垂直位移:上升的岩体形成山 中心新两翼老
貌 侵蚀后地貌 类 及成因 型 易被侵蚀成谷地 坚硬不易被侵蚀 背斜顶部受张力,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
2
洲)
具有一定的 分选性
风 力 黄土高原、 堆积 沙丘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 区
冰 川 冰 碛 地 貌 , 沉 积 物 大 小 不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 高 堆积 分杂乱堆积 纬度地区 滨海地带
海 浪 海滨沙滩 堆积 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岩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提供丰富农副品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 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
7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 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 ③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8
岭或高 地 , 如华山 、庐山 、泰山 . 下 降 的岩 体 形 成 谷地 或 低 地 , 如 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2.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
边 界 类 对 地 貌 的 举例 型 影响
张裂
生 长 边 裂 谷 和 海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界 洋
大 陆 板 块 与 大 陆 消 亡 边 巨 大 褶 皱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 碰 板块碰撞 撞 界 山系 洋板块碰撞)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非洲 板块碰撞) 大 陆 板 块 与 大 洋 消 亡 边 海沟、 造山 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亚 板块碰撞 界 带 洲东部岛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 第四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精编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讲解】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2(1)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①分类⎩⎨⎧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②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关系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把高山削低、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岩石的类型及形成(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沉积岩裸露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岩(海洋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砂岩、页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地壳中原有岩石,在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其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形成变质岩片理构造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依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等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3.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方法(1)关键是判读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终点,即三个箭头指向(3)岩石均可以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以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观点: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主次之分;②从全球来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③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课本19页活动题答案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2.a现象发生的过程: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
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螺蚌壳。
b现象发生的过程: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到海底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
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
3.a和b现象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c现象形成的时间很短。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改变。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3.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4.风化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关系:(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案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
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
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
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
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
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
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
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
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
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
知识点第四单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用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考向: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示意图岩层的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的影响例证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形成绵长的断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移和弯曲变形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起和凹陷和海陆变迁台湾海峡的形成考向: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容理论①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考点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普遍(例:花岗岩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基础知识]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梳理 [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裂谷、海洋)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
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降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种运动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强调: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体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它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5、侵蚀: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常见的侵蚀地貌有流水侵蚀(溶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举例)6、搬运: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7、沉积: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常见的堆积地貌有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
(举例)8、★判断下列各图所示地貌类型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先明确其名称)9、★完成右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10、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骨架,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1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包括两种最基本的形态背斜和向斜 常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在运动中:①背离运动,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和海洋(大西洋、红海)②相对运动,形成褶皱山(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结合P73图4.10,注意板块边界位置)13、★研究背斜(向斜)的意义,第一:背斜通常是较好的储石油、天然气的构造,而向斜利于地下水的储存;第二: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背斜,原因 背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承压张力向外,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好,且背斜中的地下水易顺着地层流向两侧,而向斜为地下水汇集处容易塌方。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附练习及答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附练习及答案)一、地质作用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形式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能量来源分类:种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影响地表形态速度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快速:火山喷发或地震缓慢: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定义——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统称为外力作用。
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1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2水平断裂,形成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3海洋:大西洋的扩张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青藏高原、华山、台湾海峡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风化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温度变化使岩石表里受热不均,膨胀和收缩差异容易使岩石崩解破碎。
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3)侵蚀作用:运动着的水、冰川、空气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的作用。
包括以下四种: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搬运介质: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4)堆积作用:在搬运的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
高一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要点
高一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要点查字典地理网为大伙儿精选了高一地理第四章地表形状的塑造复习要点,期望能够关心到你!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腐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阻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裂,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制造条件。
(2)腐蚀作用流水腐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裂。
风力腐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腐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腐蚀:形成海蚀悬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步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步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差不多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1、做快的情形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依照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
高一地理第四章地表形状的塑造复习要点确实是这些,更多内容请关注查字典地理网!。
第四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填空汇总
第四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____________3.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比较4.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
2.主要表现形式等五种形式4.影响:“削高填低”,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
【指点迷津】1.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外力作用2.“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完全是由海河、黄河、淮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在华北平原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泥沙淤积以外,还有地壳不断下沉,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概念连同 ,是由各种岩石构成的,合称岩石圈 2.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上部或 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 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 和压力下经 作用形成。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4.各种岩石间的转化关系【规律总结】(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答案_20201228105115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侵蚀 作用
风力侵蚀
流 侵蚀 水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 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
地表形态.
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1
侵 溶蚀 蚀
冰川侵蚀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如: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 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等 如:东欧平原、美国五大湖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填空答案
课标要求: 1.2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3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一、知识梳理
地质作用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地球内部) 1.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影响地貌。 2.变质作用:地壳中一定深度以下,原有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和 结构发生改变。不直接影响地貌。 3.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沉积物颗 粒大的先 沉积,小的 后沉积
固结 固结成岩 形成沉积岩 成岩 作用
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规律 1.总结: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既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岩浆岩 (单向)。 岩浆是三类岩石的起点,也是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的 是岩浆. (2)岩石均可经过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形成沉积岩和 变质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2. 各类岩石的代表: ①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流纹岩;侵入性岩 浆岩:花岗岩。 ②沉积岩:页岩、砾岩、砂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板岩、大理岩。
(完整版)高三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创建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1.看法: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2.分类:分类能量本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两者关系内地壳运动力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使地表变得高低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作变产生的热能岩浆活动不平表形态变化起作用用变质作用②在一准时间、必然的地点经常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外风化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确定力地球外面,主若是太阳损害使地表趋向于平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作能,其次是重力能搬运缓用积聚★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运动形态岩层变化产生地貌两者关系①水平挤压隆起,形水平运动水平位移和波折变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形②水平断裂,形成裂这两个运动是同谷或海洋。
时存在 , 相互作用的,但就全球规模而言 ,以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大规模隆起和凹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为主,以垂直运动陆变迁为辅。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球表面的基真容颜,是由板块相对搬动而发生的相互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碰撞区板块张裂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界线种类 生长界线消亡界线消亡界线运动方向形成地貌 形成裂谷、海洋或海岭形成巨大的山脉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 安第斯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西洋等山脉等弧、海沟等表示图三、外力作用与地貌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 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 宽泛风化壳风力损害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沙漠地区损害 损害使谷底、 河床加深加宽、 形成 V 形谷,使坡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长江三峡)作用流水 损害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溶性岩石地区冰川损害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冰川分布的顶峰和高纬度地区(挪威的峡湾风光)海浪损害形成海蚀地貌海滨地带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带作用强烈搬运流水搬运“龙蛇混淆”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作用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海滨地区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积聚物颗粒大小不分,纷乱积聚,形有冰川分布的顶峰中下部冰川积聚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成冰碛地貌流水积聚形成冲积扇、三角洲、河流的出山口、河口、中下积聚沉积物颗粒大冲积平原游作用形成沙漠 (静止沙丘、的先积聚,颗粒风力积聚干燥内陆及周边地区搬动沙丘 )和黄土地小的后积聚,具海浪积聚形成海岸地貌滨海地带有分选性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积聚岩宽泛★U 型谷和 V 型谷的差异?——U型谷是由于冰川损害作用形成的,谷地形状呈字母“U 型”;而 V 型谷则是由于流水对河岸的冲刷损害而形成的,由于河流表层流速比基层和两岸流速快,所以对河谷下部的冲刷损害作用较弱,故表现“上宽下窄”的“V ”字形。
高二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地表形状是由构成空中外形的进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
一切的地表形状都有海拔和地势.地表形状相似的大面积区域叫做地形区。
接上去我们大家一同看一下高二天文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知识点。
【重点解说】1.影响地表形状的力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方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发生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蜕变作用、地震内力作用构成平地、盆地,外力作用把平地削低,把凹地填平,两者同时停止,普通是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腐蚀、搬运、堆积、固积沉岩【强调】地表形状是地球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表形状是指地球外表的坎坷形状,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遭到的地球外表特征。
关于地表形状的概念,通常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微观形状了解的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其二是微观形状上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
2.塑造地表形状的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地表形状影响两者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作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构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庞大的褶皱山脉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运动结果也相互浸透、叠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有主次;全球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使岩层隆起或拗陷惹起地势的坎坷变化和海陆变迁【强调】挤压方向的水平运动经常形成庞大的褶皱山系,张裂方向的水平运动常构成裂谷或陆地。
少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局部不时发作着水平运动。
而垂直运动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惹起地势的上下坎坷和海陆变迁,在地表构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状的基本格式,总的趋向是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
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浸透、叠加在一同。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2020高考复习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突破
考点一地质作用1、概念: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2、分类:按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知识整合]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深度思考])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外力作用[知识整合])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②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深度思考])1.侵蚀作用(见图1)2.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其中,外力因素堆积原因堆积地貌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3.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____________3.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比较4.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
2.主要表现形式等五种形式4.影响:“削高填低”,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
【指点迷津】1.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外力作用2.“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完全是由海河、黄河、淮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在华北平原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泥沙淤积以外,还有地壳不断下沉,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概念连同 ,是由各种岩石构成的,合称岩石圈 2.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上部或 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 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 和压力下经 作用形成。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4.各种岩石间的转化关系【规律总结】(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例题】1.(2012山东卷)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2.该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和地表地貌剖面图,图中数字表示的是地层编号(1—5表示地层年代由老到新),据此回答问题(1)图中所示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省区A.新疆B.福建 C.安徽D.广东(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地水资源短缺 B.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C.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为偏南风 D.图示区域有2个背斜, 1个向斜,1个断层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3.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4.图中②表示的是( )A.外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上升、冷却凝固 D.重熔再生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
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6.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1)甲处的地貌类型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A.峰林滑坡B.冲积扇泥石流C.新月形沙丘地震D.火山锥火山喷发(2)形成甲处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泥沙的堆积作用B.地质年代风积作用C.地质年代岩浆喷发D.第四纪冰川堆积作用4.2 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作用下,岩层会发生,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叫褶皱,其基本单位是,有两种基本形态、。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①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岩层,向斜一般岩层;②从岩层新老上看:背斜岩层较老,岩层较新;向斜岩层较新,岩层较老;③常形成的地貌:背斜一般形成地貌,背斜一般形成地貌;但是,有时背斜,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反而形成山岭,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
(3)褶皱山举例:纵贯美洲西海岸的山系、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山系。
(4)应用:常成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常成为良好的储水构造,隧道宜在处修建,可形成自流水盆地,顶部可作为采石场。
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或者,岩体受力发生破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这样的构造叫断层。
(2)断层地貌:沿断层线常常岩石破碎,形成岩石破碎带,有时侵蚀成沟谷;断层与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叫,常形成断块山,如山、山、山断层与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叫,常形成裂谷或者低地,、。
3.火山(1)岩浆活动:软流层中的岩浆温度极高,压力巨大,岩浆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岩浆从地下深部上升到达地壳中即冷凝结晶,这一过程称为侵入作用,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在高压作用下溢出或者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喷出作用,也叫火山作用,冷却凝结形成的岩石叫做火山岩或喷出岩,如玄武岩。
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如;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如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
(2)火山组成:和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会积水形成,如我国的。
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的,主要是由和组成的锥形山体。
【例题】(2012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图回答7-8题。
7.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9~10题9.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砂岩 D.砾岩10.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①板块的概念: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②六大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的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
(3)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形(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4.3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地貌概况(1)分类:按成因分为 地貌和 地貌。
(2)成因:形成和发展主要与 作用有关。
2.河流侵蚀地貌(1)初期:呈 字型,主要侵蚀方式是 和 ,沟谷不断 和 。
(2)中期:河流落差变小, 减弱, 加强,河流在凹岸 ,凸岸 ,河谷拓宽。
(2)成熟期:河谷展宽,横剖面呈 。
3.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的情况下, 下来而成。
(2)典型地貌: 、、 三种类型。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了城市,且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越 。
2.河流为聚落提供充足的 、 用水;河流作为 ,可方便聚落的 交通运输;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
【要点解读】 1.河流侵蚀地貌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3.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4.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如图所示:【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右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有可能是A.流水沉积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C.海浪沉积作用 D.冰川沉积作用读图,回答2~4题。
2.从地貌上看,①处属于A.三角洲 B.冲积扇C.冲积平原 D.冰川沉积物3.从地质构造上看,②处属于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褶皱4.我国中西部地区受②构造影响而形成的著名的山峰是A.华山 B.泰山 C.天山 D.祁连山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中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
据此判断5~8题:5.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6.图中的沙丘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海浪作用7.若图中①处与②处的相对高度为10米。
图中所示的沙丘为流动沙丘,为了治理沙漠化应该在哪里种草植树最合适A.①B.②C.③D.④8、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9.下列有关地壳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移动B.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C.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D.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10.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11.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A.岩层的弯曲形态 B.地形的起伏状况C.岩层的坚硬程度D.岩层的新老关系12.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13.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14.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地形因 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15.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16.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17.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