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唤起——读陈仲义《百年新诗百种解读》
百年新诗艺术技巧的梳理与总结——评陈仲义《百年新诗百种解读》
人意 , 除了升学 教育带来 的诗教缺失 , 文( 散 尤其 是议论 文) 独胜等 制度因素外 , 与学界 缺乏对现 代诗歌艺 术 还
技巧的梳理与总结 密切相关 。中国现代诗歌从 1 1年发 98
端 以来 , 已形成 了丰厚 的技巧传统 , 造就 了一个丰 富 也 的技巧宝库 , 只是缺乏有 心人进 行辛苦地 梳耙 , 仲义 而
毫无禁 忌地讨论 , 出现 了像 孙玉石 《 中国现代 主义诗潮 史论》 许霆 《 、 旋转飞升 的陀螺》 龙 泉明《 国新诗 流变 、 中 论》 、金 钦俊 《 诗 研 究 》 和 陆耀 东 《 国新 诗 史 新 中 (9 11 14 )第一 卷 、 99》 第二卷 、 沈用大 《 国新 诗史 中 (9 8 1 1—— 14 )等一大批著作 , 们虽不乏宏观视 野 , 99》 它 但 还是偏重 于内容 、 体式 和风格流变 的梳理 , 不能 视为 名 副其实 的技 巧研究 , 加上 长期 形成 的思维惯 性 , 使技 巧的讨论依 然是诗人 创作 、 品内容 和风格 描述之后追 作 加 的一个小尾 巴。属 于名副其实的艺术技巧研究 , 先于 七八十年代 的港 台 , 有张曼仪《 卞之琳著译研 究》 和余光 中一些 诗艺散论 等 , 国内则 晚至9 年代 , 而 0 有江弱水 的
中 图 分 类 号 :2 72 I0 .2
收 稿 日期 :0 1 0 - 8 2 1 — 1 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2 85 ( 0 1 0 - 2 - 4 17 - 2 4 2 1 )2  ̄ 3 0
作者 简介 : 殷鉴 ( 9 8 ) 男, 15 一 , 湛江师 范学 院人 文 学院 副教 授 , 事现代 文 学和新 诗 的教 学与研 究。 从
诗教传统与中国现代新诗鉴赏——《百年新诗百篇导读》导言
热 爱生 命 .她 培 育着我 们 的情感 力 与想 象 力… …孔
予 甚 至 说 : “ 学 ,无 以 青 ” (论语 . 不 ! 季氏》 1
年轻 一代 的 审美做 了绝 育 手 术” 这 真是 人感 到 、
沉 痛 的 现 实
所 以 .我 们 中华 民族 臼 占以来 就有 一个 绵 延不
I爱 好 小说 的人 们 .大半 在 小说 和戏 剧 中 只能 见到 町
最粗 浅 的一 部分 .就是 故事 、…… 要养 成纯 正 的文 学趣 味 ,我 f 最 好从 读诗 人 手 能欣 赏 诗 . 自然 能 『 J 欣赏 小说 、戏剧 及 其他种 类 文学 ”… 如果 我 们认 可
朱 光 潜 的 这 段 活 . 如 果 我 们 少 不 r 要 观 看 电 影 电 还
涛教 云者 .就 是诗 歌 教育 .它 既指 材料 性 的教
之 以诗 . 体.
以诗歌 为代代 传 承 、久传 小衰 的 文化 载
( 水 师 范 学 院 文 史学 院 , 甘肃 天 水 7 10 ) 天 40 1
中 图 分 类 号 :12 2 2 6.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1 7 —1 5 ( 0 1 4 O 3 — 4 6 1 3 1 2 1 )0 一 l 8 0
性 、面对 世 界的文 化方 式 .甚 至也指 终 极 目标性 的
引 J 橡 子 的 话 来 描 述 中 国诗 歌 当 前 的 困 境 : “ 钉 _ } J 先
的 古 老 虎 .她 不 会 吃 人 .她 其 实 像 女 教 师 一 样 温 士
柔 、婉 约 、美 丽 、圣 洁 ,她教 会 了我 们 热 爱 生 活 、
文化革 命 切 除 了中 国文化 的男 根 .后有 应 试教 台 为
“百年新诗回眸”四人谈
“百年新诗回眸”四人谈作者:王珂陈仲义霍俊明道辉来源:《福建文学》2017年第05期百年新诗:过去可回首将来有知音王珂(学者,东南大学教授)作为一个有30多年专业新诗研究经历的学者,一个时时宣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诗消得人憔悴的”人,我常喜欢用莱蒙托夫的两句诗来描述我“反思百年新诗”的结果:“反顾过去,往事不堪回首/遥望将来,竟无一个知音。
”“正像一座冷落的殿堂总归是庙,/一尊推倒了的圣像依然是神!”2002年6月的某一天,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参加我的博士论文《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的答辩会,当专家们都说自己根本不读新诗时,我差点说出你们可以否定我研究新诗的博士论文,但是你们不能否认新诗的客观存在。
行文至此,我猛然发现这两句诗才是当时我的亲切感受,前一句说明新诗“曲高和寡”,后一句说明新诗“客观存在”。
新诗的数量可以统计,如2006年出版的《中国新诗书刊总目》(刘福春著)收入1920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海内外出版的汉语新诗集、评论集17800余种,涉及7000多位诗人。
新诗的源头却难确定。
新诗理论界有两种观点:一是从“诗界革命”算起,新诗大致诞生于1897年,到1997年就有百年历史。
二是从“白话诗运动”算起,新詩大致问世于1917年,到2017年才百年。
正因为两种观点都存在,以“百年新诗”为题的各种纪念活动竟然也持续了20年,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纪念”到今天,这在人类的纪念活动史上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奇观。
它正说明了新诗这种文体的复杂性,连自己的生辰都不清楚,前后居然相差20岁,更不要奢谈什么“新诗是否形成了传统”“新诗是否建立了自己的诗体”“新诗是否有文体合法性”“新诗是否应该建立自己的艺术标准”“新诗的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是否存在”“新诗诗人是否有‘字思维’”“如何新诗,如何现代”“浪漫主义如何影响新诗”等学术性问题。
正是长达20年的以“百年新诗回顾与反思”为题的各种研讨会、各种诗会和各种专栏文章等“纪念活动”,反而让理论家们越来越深入地考察新诗的历史,思考新诗的未来。
张力语言:诗之回归可能——读陈仲义教授《现代诗:语言张力论》[1]
张力语言:诗之回归可能——读陈仲义教授《现代诗:语言张力论》[1]董迎春语言本体回归,成为现代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陈仲义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耕耘“张力”这个诗语码头,统摄中西张力研究成果,精心梳理“张力的运行与诗意”结构图,“最需要做的功课,还是老老实实、不遗余力把诗语中那些细大不捐的张力好好挖掘出来,做出合理的阐释与整合”[2],为当代诗歌语言本体研究、当代诗写语言诗性回归提供了一面诗学铜镜,照出了当代研究的得失、是非,其学理性、前瞻性体现出前辈学人丰富学识与理论高度。
1943年罗伯特·潘·沃伦在同时新批评开端人物艾伦·退特的“张力”研究基础上给张力列出了具体的“清单”[3],张力在这儿既是诗学追求,也变成了语言品质。
“张力,不仅活跃在语词内部,更多时候是溢出内部,带动语词与周遭世界发生关系,表现出语词陌生化与亲近化之间的‘较量’,也由此分化出现代诗语两大流向——‘去魅’与‘返魅’的博弈。
”[4]在诗之所以为诗这一前提下,张力是诗性、诗意追求的过程,也是最终在文本纺织的间隙生成审美意义的文学空间。
文学性的审美空间生成离不开张力,张力在语言结构中生成。
“诗的意义取决于张力多寡,诗的成功取决于在结构关系中的‘位置’。
诗意的浓郁寡淡,许多时候取决于张力的强弱。
当然,张力不是语言学的真空装置,它在诗中的存在,是诗语质料在历史、社会、现实与心灵的综合结晶,它隐含着诗性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上的逻辑投影,最后修成诗意的正果。
”[5]这个“张力”,既与中国诗学传统一脉相承,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滋味、神韵、妙悟、意趣、意境,又深深扎实于现代诗歌的西方理论,是西方理性细读意义上的可描述的文本结构。
究其影响,陈仲义教授的《现代诗:张力语言论》给我们以下启发:第一,“张力”命名的探索与实践,丰富了“现代诗”的理论建构。
他将“张力”分为“对方性张力”、“互否性张力”、“互补性张力”,并从“远—近”、“小—大”、“时间与空间”“因—果”等多重维度展示张力生成的诗语印迹与诗学规律。
“百年新诗”辨
“百年新诗”辨“百年新诗”的提法,有两个源头:较早见于世纪之交文学研究的嘉年华效应,在“百年文学”的学术归纳潮流中,“百年新诗”或“新诗百年”的说法也随之涌现。
十多年后,“百年新诗”逐渐由模糊的世纪指认转化为确切的诗体认祖,即由胡适《蝴蝶》的创作和发表时间为依据,选定了新诗创生的确切纪念日——这首创作于1916年8月23日(发表时题为《朋友》,后改为《蝴蝶》)、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2卷第6号的顺口溜约定俗成地成为新诗与旧诗决裂的界碑,对“百年新诗”的诞辰式纪念也逐渐成为2016、2017年新诗诗学的主要潮流。
这两个源头的“百年新诗”的说法,内涵差异很大:前者重在对“新的诗”作为“新文学”的整体指称,“百年”之称并无不妥;后者则落在诗体的指认,学界对此时间节点的确定颇有犹疑。
胡适的《蝴蝶》,包括1917年发表在《新青年》2卷第6号的《白话诗八首》,乃至1920年结集的《尝试集》,以及胡适为它们的出现而提供的种种新诗理论,是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及成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不容低估。
但问题在于,它们是否能标志新诗这一“诗体”的诞生?在汉诗诗体变迁中,“新诗”不断取代“旧诗”,“新体”不断取代“旧体”,形成了一条汉语诗歌发展的长河。
每一种新的诗体,都有其不断尝试和修正的漫长过程,每种诗体可能都有其代表作,但以一首诗宣告一种文体的诞生,是前所未有的。
新诗诗体已成的依据是什么?什么是诗体意义上的“新诗”?它是何时由何种方式诞生的?学者们对此有过细究,甚至产生过争议,但基本未说清一个关键的问题:新诗如果是一种诗体,《蝴蝶》作为它的始祖,其文体性状和基因在指认“百年新诗”时是可靠和有效的吗?一、何谓“新诗”“新的詩”是可以依靠诗史的断代产生的历时性合集,这个合集应含今人写的旧体诗和以谐为趣的民间歌谣。
而“新诗”则在草创期呈现为诗人离弃旧体过程中的新的诗体想象及其漫长的文体试验,试验的最终结果,应是以理论和创作构筑文体壁垒,将“新诗”从旧体和歌谣等等组成的“新的诗”中区别出来。
新诗学与新诗知识——以陈仲义为例
新诗学与新诗知识——以陈仲义为例◎方文竹摘 要:新诗→新诗知识→新诗学,这是一条完备的必经之途,说严重点,有无新诗学是新诗和新诗知识是否合法化的前提条件。
而陈仲义的新诗知识实践属于新诗传统形成的高层运作,是一种深层次的新诗知识奠基行为,这与大众传播和体制作用方式不同,我认为他是真正促使新诗合法化、理论性的助推器。
因此陈仲义的个案具有机关报诗学的典范意义。
新诗学理应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不仅以人为中心,属人的科学,而且本质上是一种对于真理的求索体系,真理是人的真理,一种缘构形态的境域生成,因而相应地具有她的新诗学的实践品格、社会意识和世界意义,参与社会变革和价值重建的时代潮流中。
同时维护新诗的纯粹性和自足性并追求自身的艺术转变,实行社会学与美学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新诗 新诗学 陈仲义一常规是,“知识”与“学”的区别和联系在于前者是对于某门类过去或现成事实和现象的信息存储,只是知识与信息不同,按照柏拉图的经典定义,知识为得到辩护的真实信念,这里有“真实”和“信念”之义。
但是,知识的层级无论怎样拔高,它的信息功能是其基础性保障,因此,知识应是信息、真实和信念的合一,往往体现于文化遗迹、媒介流通和主体认知视野;后者则是前者的“知识考古学”,是对于其规律性的探寻结晶,形成抽象性、规范性、理论性和体系性,并表现为学科形态纳入社会传播和体制运作系统。
从“知识”到“学”的推进不仅是内在发展的必然、认知的必要和未来的必需,也是开拓、提纯和提升,人类理性的落实和人类文化的归宿。
不仅是破与立,也是探索与建构的对应和统一。
百年新诗作为“学”和“知识”皆为年轻现象,因而也有更多的特例。
合奏于新诗知识的应变,新诗学的建立伴随着百年新诗的成熟或半成熟状态,面对大量的诗歌作品、批评(论争)、流派、现象、作者及回溯、进化与反进化,成熟之前的累积更为丰富、波动,是存在与逻辑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是后天的。
因此,新诗学有着更多值得探讨的事情。
百年新诗到了重新审视的时刻
百年新诗到了重新审视的时刻百年新诗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片新风,它是中国新诗运动的产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在百年新诗的历史长河中,它曾经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新生力量,曾经是社会变革的一面旗帜,曾经是文学理想的一种追求。
历经百年的变革和发展,百年新诗现在到了一个重新审视的时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年新诗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代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一种精神风貌,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篇章。
百年新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开启。
百年新诗诞生于中国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转折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百年新诗以其独具个性的写作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观念,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束缚,开拓了文学的新领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百年新诗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面貌,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思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百年新诗是一片几经风雨、却始终光彩夺目的篇章,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特征的力作。
时至今日,百年新诗却呈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百年新诗在当今文学市场上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受到了限制。
由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百年新诗在当今文学市场上的地位相对较低,销量和读者群体比较有限。
百年新诗的创作和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
百年新诗的创作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诗歌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兼顾和冲突,百年新诗的传承也受到了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使得百年新诗的创新和传承面临一定的阻力和挑战。
百年新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较为单一。
由于百年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百年新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相对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活力,使得百年新诗在文学领域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相对较低。
百年新诗到了重新审视的时刻。
在当今时代的文学发展背景下,百年新诗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百年新诗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在当今社会和文学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创新方向,需要开拓新的审美视野和文学领域,需要追求新的创作特色和传承理念。
江苏省徐州市明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徐州市明德实验学校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众对现代诗的认知,一般停留在朦胧诗到海子阶段,越往后越觉得“困惑”。
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
无论是对西洋诗人的文本引进,还是本土日常诗性的挖掘,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反映在诗歌接受上,便出现了“现代诗比古诗更难进入”的不满与控诉,“懂”与“不懂”的老生常谈再次被提出来。
对现代诗的阅读与接受,除了诗歌观念、审美趣味、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牵扯外,我以为被忽略的下述三点,应引起充分的反思。
其一,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
按照布罗茨基的说法,进入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
这意味着现代诗有它特异的质地以及与其相适配的方法论,如果不与时俱进,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有人会说:我也学得几十种现代修辞格,可是并不灵验呀。
这里要提醒的是,熟悉几十种修辞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诗歌。
况且新诗经过近百年实践,发展积累起许多新元素,说夸张一些叫“日新月异”。
这些“特殊知识”,是古典、域外、现代新诗自身的“小传统”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学所能覆盖的。
重要的是,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科书上“死”的修辞格,尚未转化为活的、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即便你掌握再多,也很难得心应手,更遑论那些对基本常识处于半空白状态的人,其尴尬可想而知。
所以,进入现代诗,要从叩响“特殊知识”的门环开始。
其二,现代诗与文言诗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
很多人把现代诗与古诗作为一个“共同体”看待,但大量实践证明,现代诗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然与旧体诗产生巨大差异,若死死抱住旧体诗与现代诗这一“共同体”,在传统审美惯性与惰性的驱使下,把古诗那一套评价鉴赏体系移用到现代诗身上(好一点的略加变通),就必然出现某种方凿圆枘;而且愈是固执地执行“古今通用”标准,阻抗愈大。
《百年新诗》2017精品选读
《百年新诗》2017精品选读序1. 新诗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风格,表现了诗人对生活、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新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
《百年新诗》2017精品选读集结了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展现了当代新诗的绚丽风采和深厚底蕴。
2. 本次选读共收录了100位优秀诗人的作品,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但却有着共同的创作追求和内在情感共鸣。
通过本次选读,读者可以感受到当代新诗的多样化和包容性,同时也可以从中领悟到诗人们对于时代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3. 本次选读涵盖了多个主题和情感,从爱情、人生、自然到社会、历史等方面均有涉及。
每一首作品都是诗人用心灵的火花所书写的,都承载着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关怀。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同时也可以收获到精神上的滋养和启发。
主体一、当代新诗的特点1. 当代新诗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当代新诗的诗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各异,体现了新诗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百年新诗》2017精品选读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新诗的多重声音和表达方式,这些作品中凝聚了作者对于生活的不同观察和感悟,赋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当代新诗展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当代新诗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思想表达,展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情感挣扎,而当代新诗正是以此为创作源泉,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诗人对于情感和生活的体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在选读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深刻关怀,他们用诗歌传递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
3. 当代新诗与时代紧密相连当代新诗正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崛起,它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在《百年新诗》2017精品选读中,诗人们通过诗歌为读者呈现了社会的变迁、人民的命运以及时代精神的转变。
《百年新诗百种解读》与新诗文本细读
《百年新诗百种解读》与新诗文本细读张德明【摘要】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内部研究的批评方式,出于对这一理论话语的悉心学习和仔细参悟,将其演化为自己"深究一点"的"钻牛角尖"式的阐释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广泛用于新诗文本细读的实践之中,这可看作是陈仲义在《百年新诗百种解读》中对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准确理解和合理运用。
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调动感悟来参与细读的方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从新批评的语义和结构分析入手,着重于文本内在构造的客观化解析,而在解析中适时地加入作者的"印象感悟"与"体验感悟"。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百年新诗百种解读》;新批评;文本细读;感悟【作者】张德明【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南方诗歌研究中心,广东湛江524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文本细读逐渐成为新诗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一篇论文只是择取一首诗作为烛照对象,对之加以逐字逐句的剖解与分析,追究其中的深层意蕴,这种研究范式一度为许多诗评家所大力推举并亲身践履,基于此,文本细读的诗歌批评在近二十年来的新诗鉴赏与诠释中占据不小的篇幅,在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不过,为什么要细读新诗,又该怎样进行细读,文本细读在新诗研究方法论革新上究竟有何意义?对于此类问题,诗学界似乎还缺乏更为深入的反思,尚未作出明确的说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新诗细读所具有的学术意义的更充分认可。
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陈仲义的《百年新诗百种解读》一书,收录了诗评家近六年来关于百余首新诗作品的研读文字,可谓新诗文本细读的一次大集结,而在我看来,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借助对诸文本的细读,为我们欣赏新诗提供了可靠的路径和有益的启示,更在于通过一系列的细读文章,我们深切认识到文本细读即“回到以文本为中心”[1]在新诗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方案,对于有效促进中国新诗研究在诗学观念和方法论上的转轨与刷新来说,该著体现出的显在的学术性是不言而喻的。
百字诗讲解
百字诗宇宙科学谜,物体运转观。
万物皆引力,光气能量源。
太地规律转,地心学充研。
无声转有声,高级生命现。
利用光气能,医学中实践。
不需针药剂,先天病速转。
特医一年半,医愈患三千。
绝破唯心论,完整生化观。
合二为一论,社会为指南。
中华族伟荣,世界大同幸。
光宇科技的主要论点:一、确立了宇宙天体星系的形成及自然界万物的形成,都是宇宙的本源高物质高能量----光气水的产物,所以光气水是宇宙中固有的、永恒的。
二、确立了万有引力的本质是光磁场,因为单个小分子或单个小原子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存在着引力与斥力,保持着自身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规律的运动,那么小宇宙形成,大宇宙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相辅相成的。
三、确立了宇宙是有限度的,是球形的,也是有边缘的。
1、既然小宇宙是有限度的,是球形的,也是有边缘的,那么大宇宙必然是有限度的,是球形的,也是有边缘的,其边缘是光磁场。
只不过是星球的大小不等,质量不等,释放的光磁强弱不等。
2、为什么太阳系是九大星球?并且九大星球又是完美的规律运动?在不同的时期,九大星球规律地排列成数学上的“+、—、×、÷”等符号,这完美有序地排列又是为什么?光宇科学认为九大星球的规律运动及有序地排列不完全是宇宙星球自然运动的规律,而是被更高智慧的智能人—--高级人类制约下的自然规律,一个大的球体内必须有九个相等的小球体组成,因为除九个小球体之外的空间就等于一个小球体的体积。
因此证明太阳系也是有限度的,并且是球形的,也是有边缘的,乃至大宇宙也是如此。
四、确立了新的物种起源理论。
不同物种的形成是在不同气温,不同环境条件下及不同时期内,在光合作用下自然形成的。
因此,不同物种(低、中、高)的形成,生存与发展是由初级的质变突变,中级的量变渐变达到高级的质变突变。
所谓不同物种(低、中)的生存灭绝主要因为遗传基因(亲系关系)的变异所致。
当一种物种灭绝后,通过光合作用,又自然形成了新的物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物种保持着新陈代谢的循环进程。
百年新诗经典解读
百年新诗经典解读
《百年新诗经典解读》是2019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既注重诗的艺术品质,也注重诗的文学史价值,力求把真正的新诗精品呈现给读者,解读深入浅出,文字生动流畅。
《百年新诗经典解读》是诗人、诗歌评论家吴投文集数年之功精心撰写的一部新诗经典解读著作。
吴投文至今在学术期刊和文学杂志上发表新诗研究论文与评论上百篇。
该书的作者长期从事新诗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一直坚持诗歌创作,对新诗解读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精选了许多新诗经典并进行解读,深入而富有理论的诗意。
当然这本书并不适合初入新诗的初学者,因为本书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对于专业人士和学生教师等可以方便教学和使用,既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公选课教材,也适合社会上一般新诗爱好者阅读使用。
百年新诗:诗情应与这片土地和人民息息相关
百年新诗:诗情应与这片土地和人民息息相关
佚名
【期刊名称】《中外诗歌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历经百年的中国新诗,已从“渺小之火”发展成“星光满天”。
百年新
诗如何发展,如何坚守诗歌传统、传载文化自信?近日在西南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上,著名诗人、诗歌研究者和评论家们,就此进行了交流探讨。
【总页数】1页(P24-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百年新诗艺术技巧的梳理与总结——评陈仲义《百年新诗百种解读》 [J], 殷鉴
2.人民日报专访叶小钢:热爱这片土地,创作才会有根 [J],
3.检阅百年新诗盛会群星荟萃彰显辉煌——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
在京隆重颁奖 [J], ;
4.用“学案”形式书写百年新诗史--《“百年新诗学案”台港澳卷》总论 [J], 古
远清
5.百年哈雷与你心连心一场灾难的降临,将全中国的心聚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J], 倪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诗:本体的“异质”与属性的“变异”
现代诗:本体的“异质”与属性的“变异”
陈仲义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67)3
【摘要】诗歌一直是“斯芬克斯之谜”,所有的界定都很难穿透本体“迷宫”。
诸多论说虽能无限逼近部分“真谛”,却永远无法抵达全部。
人们常陷于本体的两个魔咒:既纠结于“诗”的广义与狭义的纷争,也在纯与不纯的扞格中徘徊。
现代诗本体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飘移”状态——大量非诗语料入驻诗歌殿堂,精致高雅掺入粗鄙流俗,纯然澄明接收综合杂芜。
诗歌的晶体出现“递衰”现象,诗歌的泛文化制造新型的“杂质”。
诗歌自“神谕”“载道”到“表现”“体验”,几经辗转,遭遇着纯与不纯、诗与不诗的“异质混成”。
诗歌的本体,牵连着现代诗的属性,其质地正在进一步分延变异。
【总页数】10页(P30-39)
【作者】陈仲义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学院影视动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诗语张力论:勘探现代诗本体的新收获*--评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的学术建构
2.主体化:异质诗学文化中的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
3.媒介本体化与文艺
批评属性的变异4.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论李渔戏曲理论的艺术本体性5.领域本体概念实例、属性和属性值的抽取及关系预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诗语的新型“冲动”:语感
现代诗语的新型“冲动”:语感
陈仲义
【期刊名称】《扬子江评论》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一、语感的发生与流通rn“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无论是权威的《汉语大词典》,还是一般公众的朴素认知,几乎都是这么认定的,犹如球感是对球的感觉,水感是指对水的亲和力。
其实这样的类推对于诗歌来讲是个误读。
诗歌的语感固然含有语言的天然感觉成分,但又有明显的“非语言感觉”的内涵。
尤其经过“后天”演化,诗学意义上的语感与语言学的语感已有很大不同。
那么诗学上的语感究竟为何物?需要先加以辨析。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陈仲义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学院人文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抽丝织锦:绘制现代诗语的张力关系——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 [J], 邓艮
2.在语言的源头勾勒中国现代新诗的轮廓——论陈爱中的《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J], 任南南
3.诗语张力论:勘探现代诗本体的新收获*--评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的
学术建构 [J], 罗小凤
4.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的新收获——评陈爱中的《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 [J], 咸立强
5.现代汉诗视野的新诗语言问题刍议——现代中国汉语新诗发生史考索 [J], 傅修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oil c n e) Sc i cs aSe
诗 的唤起
读 陈仲 义《 百年 新 诗 百种解 读 》
孙 金 燕
( 四川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学 院 , 四川 成 都 60 1 ) 10 4
中图分 类号 : 272 I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64— 30 21 ) 0 07 0 17 5 1 (0 0 一 6— 0 7— 3
统 的印象 式批 评 。在 新 诗现 代化 过程 中 , 自清 、 朱 朱光 潜、 沈从文 、 克木到李健吾 、 金 卞之琳 、 废名 、 袁可嘉等 , 以 “ 解诗 ” 缩短读者和诗 人之 间心理距 离的诗学 实践 , 催生 了一种更专注 于 “ 品 的有机 性与 整体 性” 的本 体论 作
便 能 豁 露 畅 “ ” 必 索 乎 隐 ; 非 各 说 均 可 迁 就 通 , 复 变 “ ” 必 主 乎 一 。 既 通 ( i l ue 正 解 , 通 , d c sr) so 余 解 杜 绝 ( l ue 。1o c sr) [6 o 19 盖谓“ ” 显露而亦可游移, 诂” “ ” 义 不 “ 不 通 “ ” 亦 无定 准 , 舍 利 珠 之 随 人 见 色 , 庐 山 达 而 如 如 之“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横 。… … 诺 瓦 利 斯 尝 言 … …
人, 原本性情 , 读者 各 为感触 , 理在 可解 不 可 其
解 之 间。 意亦 “ 寄 托 ” “ 无 通 故达 诂 ” 而 无 之 诗 ,
任何解释 , 都是选择认 知的结 果。 符号载体 , 作为被 认 为携 带 意义 的 “ 知 ” 能指 以 感 , “ 被感知” 为第一要求 。然而感 知( eci d 却不 是认 知 pre e ) v (eone ) 而被解释 (nepe d 的则更 少。艺术不 同 rcgzd , i rrt ) t e 于科 学之 处 , 即在于其对从感知 中寻找 认知过程 的减缓 : 让人 乐在其 中的是过程本 身 , 而不是认 知的结果 , 意义在 此成 为第二位 的。作 为无符 号而 不立 的诗歌艺 术 , 自然 也不例外 。有 了这层认 知 , 以 “ 何 诗无达 诂” 成 为文学 会
钱钟书先生在《 谈艺 录 ・ 补订 》 中有如下两段文字 :
《 春秋 繁露 ・ 精英》曰: 诗 无达诂”, 说苑 “ 《
・
义式解诗方式是相契合 的, 并且 , 以学 贯中西 的钱 钟书先 生之批评眼界 , 能有此提 法 , 也必 有其深意 。 世界文学批评理论进入 2 0世纪才开始 大跨步 , 式 形 论 一符号 学 、 克思 主义文化批 评 、 马 心理分 析 、 象学 一 现 存在主义 一阐释 学构成 了文 学/ 文化 批评 的四 个基本 理 论支柱。近半 个世纪以来 , 虽流派迭 出 , 无非都是 以上四
奉使》 传 》日: 诗 无 通故 ” 实兼 涵 两意 , 引《 “ ,
畅通 一也 , 通 二 也 。 诗 之 “ ” 显 露 (i x 变 义 不 n - e pit , 非 到 眼 即 晓 、 li 故 c) 出指 能 拈 , 诗 之 义 亦 不 顾
游移 , 故非随人 异解、 逐事更端。诗“ 非一见 故”
个支柱理论的结合 、 用与发 展。接近百年 之前的中 国, 应
社会 的变动引发词长 的变 化 , 由此 导致诗 歌从韵 律到 内
容的变动 , 诗歌现代 化势所 必至 。艺术 “ 生化” 陌 要求 的
进一 步长驱 直入 , 以形式 论 、 理分析 、 象学 一存 在主 心 现 义 一阐释 学等理论 为基础 的现 代解诗 学 , 也必将 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
伍” 是在所难免的。但钱钟书先生所强调的诗义“ 不显露
亦 不游移 ” 目的并非在 “ , 其理在 可解 不可解之 间” 主要 , 在 于如何跳 出“ 本性情 ”看似 有解实无 “ 原 正解 ” 的说诗
“ 、 格调” “ 、 意境” 之类 , 依诗艺“ 索乎隐” 理论 中一个不易解 决 又争论很 多 的 问题 , 也就 不难 理解 窠 臼一 一 神韵” “ 提出对 “ 义” 诗 的解释 。这其实与其文中所提及的结构主 了。
7 7
批 评的问世, 也奠定 了解决 中 国新诗 理 解 问题 的基 调 。 新诗 的语词跨跳 、 取譬 、 通感 、 省略等 等表现技巧 , 慢慢被 读者所认识和接受 , 众 [ 声简 单地认 为现 代派 诗 ‘ “ 卜 朦 胧晦涩 ’ ‘ 、不好懂 ’ 而加 以否定 的时代 , 于现 代解诗学 由 的出现 便 告 结 束 了。 2 ” O世纪 8 O年 代 , 着 “ 胧 随 朦 维和理解力进行挑 战 。在 此情境 , 玉石提 出重 建 中 孙 圈现代解诗学的重 大课题 , 并将 现代 解诗学 的理论 内涵 概 括为三个方面 : 对作品本体复杂性 的超越 、 作品本体 对 审美性 的再造 、 对作品 本体理 解歧异性 的互 补 , ” 企图 从 以客观 的文本 阐释 为主 的本体性 批评 , 向批 评者 与作 家 向经验互动 的主体性批评进 一步转变 。尤其面对 解 构的“ 后现 代” 诗歌 的勃兴 , 主体 多元化审 美判断 的基 在 础 上展 开多元化 涛学批 评 , 成 为一 条势 在 必行 的“ 也 解
瓦勒利现 身说 法, ……其 与 当世西 方 显学所 谓 “ 接受美学” “ , 读者与作者 眼界溶化”、 拆散 结 “
构 主义” 亦如 椎 轮之 于 大 辂 焉。…… 古 之 诗 ,
收稿 日期 :00— 9— 2 2 1 0 0 作者简 介 : 孙金 燕 (9 4一) 安徽安庆人 , 18 , 四川大学 中国现 当代 文学专业 20 0 9级 博士 生, 主要从 事符号学 与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及 文 化研 究 。
21 00年第 6期 第2 3卷 ( I0期) 总 1
海 南师范大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OURNAL OF HAI NAN NORMAL UNI VERSTY I
No 6 2 0 . 01
Ge e a . l n r lNo 1 0 V I 2 0 l .3
取禅语 为喻也 。窃谓倘“ 有寄托 ” 诗 无通故 之“
达诂” 可取 譬 于 苹果 之 有 核 , “ 寄 托 ” , 则 无 之
“ 无通故达 诂” 不妨 喻为洋葱之无心 矣。 诗 , …柳 虽然“ 正解 ” “ 、 余解 ” 之说 , 于 当下 已经经历 了新 对
诗现 代化 以及现 代解 诗 学 的诗歌 研 究者 来说 , 有些 “ 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