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三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读通课文。
,2.认识13个生字。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
(学生或教师)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识记生字新词。
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砸缸假山水缸别的叫着吓哭慌使劲砸破得救(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思考问题(1)(2)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作业。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一、复习导入读生字卡片二、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3.朗读指导。
三、学习4~6段,解决问题(2)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他是个怎样的人?划出司马光的动作。
理解:使劲砸。
三、质疑释疑。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四、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五、朗读指导。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3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3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感知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
(板书:蔺相如廉颇)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三、品读,感受蔺相如(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84-86页。
教学目标:通过用面积单位测量三角形的面积探索出计算三角形的方法,从而概括出求三角的面积公式,通过间接测量体会数学的简捷美。
教学过程:一、用直接测量法计算面积1.老师指导学生把给定的三角形画在绘画纸(1 ㎝ 1 ㎝)上,如下图:2.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3.汇报,可能说:正好是一个单位的面积太少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也太难了吧。
二、用转化法计算面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现在我们如何把三角形变成学过的图形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呢?学生可能说:1.在直角三角形的右上角再画一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就变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12㎝2,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一半,是6㎝2。
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就不好办了。
2.在锐角三角形右边的右边再画一个同样的三角形,就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2,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是6㎝2。
3.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计算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6㎝2。
4.在直角三角形的左边再画一个同样的三角形,也是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样,所有的三角形都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5.在高的一半的地方剪开,上半部分旋转一下,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与三角形的一样,是6㎝2。
三、概括面积公式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用任意三角形通过间接测量法归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可能说:1.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用间接测量法测量底和高的长度,三角形也是底和高互相垂直,也应该是测量底和高的长度。
2.用两个完全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S=ah2。
3.在高的一半的地方剪开,上半部分旋转一下,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它的高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S=ah2。
《伊索寓言》导学案 3篇
《伊索寓言》导学案篇1学习要点:1.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3.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为加粗字注音。
宙斯(zhu)庇护(bì)较量(jiào)凯歌(kǎi)2.填空。
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通常用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作主人公,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伊索。
二、检查导入:1.导课:续写寓言,感受特色。
师生共同创作《龟兔赛跑》续篇,感受寓言的艺术魅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作,并进行适时的鼓励)总结:同学们,寓言的创作过程要求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生动的创作。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独到的艺术魅力。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3.寓言简介(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
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
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三、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据赫耳墨斯的两次心理活动分析)2.《蚊子和狮子》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形象来表现哲理的?(提示:两次战斗的细节描写)分析提要:提示:1.“想知道……”自命不凡、爱慕虚荣三问价钱中的心理进一步表现他的小人之心和自高自大2.蚊子和狮子“比你强得多”敢于挑战吹着喇叭冲过去勇敢善斗唱着凯歌得意忘形蚊子和蜘蛛“却”、粘住败得很惨“不料”至死不悟(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仔细品读这两则寓言,概括它们的寓意。
高三化学导学案【三篇】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标编写的,⽤于引导学⽣⾃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案。
⽆忧考⼩编整理了⾼三化学导学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盐类⽔解》教学重点:1.影响盐类⽔解的因素,与⽔解平衡移动。
2.盐类⽔解的应⽤。
教学难点:盐类⽔解的应⽤。
教学设计:【复习】师⽣共同复习巩固第⼀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解规律分析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于浓度增⼤的是A. B. C. D.【设疑】影响盐类⽔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解程度也越⼤,碱性就越强,越⾼。
组成盐的阳离⼦对应的碱越弱,⽔解程度也越⼤,酸性就越强,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讲解】(1)温度:盐的⽔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温度⽔解程度增⼤。
(2)浓度:盐浓度越⼩,⽔解程度越⼤;盐浓度越⼤,⽔解程度越⼩。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解。
例如⽔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解⽅向移动⽽促使⽔解,若加酸则抑制⽔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解规律分析。
“谁弱谁⽔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设疑】如何⽐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讲解】“越弱越⽔解”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的酸性⽐酸性强。
∴⽔解程度⼤于⽔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较溶液中离⼦浓度的⼤⼩?【讲解】电解质⽔溶液K存在着离⼦和分⼦,它们之间存在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关系。
(1)⼤⼩⽐较: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
如:在溶液中,;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解分析。
如:在溶液中,;③不同溶液中同⼀离⼦浓度的⽐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对其影响因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导学案【第1篇】初中语文《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2.难点: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对话进行导入,“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啊”预设回答,同学们喜欢春天,并请同学说明自己喜欢春天的理由。
有一位作家也对春天充满热爱,并且将这热爱融入了一篇文章之中——《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眼中的春是什么样的吧。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前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的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3.师生共同探讨,绘春这一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部分呢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三)深入研读1.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春草图的2.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习赏析和修辞手法。
明确:(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钻”字,说明了小草的俏皮、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增强了韵律美。
)(2)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小草长势喜人,面积大,顽强生长。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间接描写,用人来衬托小草,表现了小草软绵绵的,易于亲近,十分惬意。
)(四)拓展延伸比赛朗读:朗读文章中描写春草的部分。
(五)小结作业1.教师总结;2.用今天学习的方式预习剩余的段落,并进行记录,下节课共同分享。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导学案第【1】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目标:1.会认“缩、茎”等7个生字。
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ppt。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出示ppt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
边交流边出示ppt句子,各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1.ppt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导学案第【1】篇〗【设计说明】《鸟的天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读课文,作者巴金。
本单元的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学习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文是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鸟的天堂》在“静态”与“动态”描写上更为典型。
教学设计以“鸟的天堂没有鸟(静)——鸟的天堂有鸟(动)——‘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融)”为整体框架,围绕三个聚集点推进:1.以朗读的形式展开“榕树”部分的学习,借助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感受课文从多角度描写树的静态;2.自学写“鸟”的部分,同桌互读,讨论:作者是怎样写鸟的动态的?3.由静到动,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两次写“鸟的天堂”的内容,读中感悟榕树的静态美,鸟儿的动态美,体会景物的变化,感受和谐之美;2.交流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深化理解;3.拓展阅读,巩固静态与动态,在朗读交流中欣赏美。
【教学过程】一梳理课文,问题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鸟的天堂》。
在课文里,“鸟的天堂”指哪里?(板书:大榕树),“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板书:鸟)2.作者最终看到了鸟,这是结果,其实经过更有意思。
你能根据题目和这两个词说说作者去鸟的天堂的经过吗?(根据需要提供支架)傍晚,我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二天早晨,我们又经过鸟的天堂,。
我不禁感叹:“!”3.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带有“鸟的天堂”的句子,一共有几句话?请同学读。
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预设最后一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其余都加了引号,为什么?这里的“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设计意图从课题“鸟的天堂”进入文中直接写“鸟的天堂”的句子,梳理出课文的两个板块: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一株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见很多鸟,作者发出感叹。
《蜀道难》导学案 3篇
《蜀道难》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学习重点: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
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进驻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
李白的思想受到儒、道等的影响,比较复杂。
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
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写作背景: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4、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脚爪、挣脱”等容易读错的词,能读好句子中的拟声词,感受拟声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能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借助板书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段,能抓住文中的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品读“我”对牛和鹅态度的不同,体会作者将人的表现与鹅(牛)的表现对比着描写的好处。
4、读懂金奎叔说的话和“我”产生的体会,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文中的关联词体会“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变化,重点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把事情写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
难点:读懂金奎叔的话和“我”的体会,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读懂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齐读课题)你看到过牛吗?(体型庞大,性情温顺)你们也一定见到过鹅吧,它的体型看起来就小巧多了,还记得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吗?性格是那么傲慢、不可一世。
2、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说明了它们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表现的原因。
(出示)指名读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些什么?(点评:你关注到了这里的关联词,的确,这句话中虽然省略了“因为”,但其中的因果关系我们一看就明白,让我们读好它。
)齐读3、(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很相信,用一个成语表示就是——深信不疑,正因为牛和鹅对人有这样的看法,正因为我们对这样的说法深信不疑,于是便有了这么一个既有趣又蕴含道理的故事。
让我们抓紧时间,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根据阅读要求,自由朗读全文。
(①读通课文,用“△”在容易读错的词语下面做好记号,用“○”在有特色的词语下面做记号,并把这些词语读给同桌听。
②边读边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2、交流词语: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交流——出示词语)第一排标红的字是——多音字,尤其要注意读好这两个字。
第二排标红的字要念——轻声,这个字可不要读错。
《黍离》导学案设计共3篇
《黍离》导学案设计共3篇《黍离》导学案设计1《黍离》导学案设计《黍离》是我国古代文学名篇,是《诗经》中的一篇,曾被列入《毛诗》之中。
本篇篇名“黍离”,篇义是将黍与离作为比喻,描述了一种感人肺腑的离别之情,反映了古代的家国情怀和爱情观念。
教师在教学《黍离》时,可以设计以下导学案。
一、导入环节1.引入由于《黍离》写的是离别之情,故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温馨的小场景引导学生,比如,你送离开家乡的好朋友去车站,临别之际,你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你想对朋友说些什么?你做过类似于离别的事情吗?2.预热在引入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学生的感触,引发学生思考离别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的回答与《黍离》的主旨及情感结合起来。
二、核心内容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黍离》的背景和文化渊源,激发他们对《黍离》的兴趣。
2.教师利用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欣赏《黍离》的音乐创作,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蕴含的情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品读诗歌。
3.引导学生阅读《黍离》,重点解读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和意象,并引导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意境、情感进行分析和解读。
4.让学生学唱《黍离》的曲子,增强对《黍离》的感性理解和记忆。
三、拓展应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黍离》中的具体情境,比如主人公是谁?他和别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离别?等等。
2.课堂表现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黍离》的一些诗句,并通过表现、发声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含义理解和朗诵功底,从而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情,创作一首同样以黍和离作为比喻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学生需要回家阅读《黍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让学生调查古时黍和离的文化寓意,并进行展示。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悟和文学素养。
通过以上导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读《黍离》,从中学习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并培养起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黍离》是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情和感人至深的离别情感。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优秀3篇)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优秀3篇)《看云识天气》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能力目标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投影显示:(1)注音: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刀砍剑劈”、“嘶鸣吼叫”、“撕咬崖缝”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2——5自然段;3、能仿照课文句子,赞美一个地方;4、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三峡山奇、水急、船险的特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读并背诵2——5自然段。
教学准备:《船过三峡》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1、导入课文。
2、复习回顾。
二、细读品情,深究重点(一)揭示中心,欣赏激情1、课件显示中心句:“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2、齐读中心句。
3、欣赏三峡风光。
4、学生谈感受。
(二)品读“山奇”,渗透学法1、自由快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反馈。
(1)随机点拨: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写出了山陡;起伏高耸、云雾缠绕写出了山高;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写出了山有模样多。
(2)指导朗读。
3、分析段落结构,明确学习方法。
(1)分析段落结构。
(2)明确学习方法。
(三)学法迁移,自学“水急”、“船险”。
1、独立或小组合作选择学习。
2、反馈。
(教学顺序由生反馈而定)(1)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三峡的“水急”或者“船险”?(2)思维训练。
(3)指导朗读。
(四)再读中心句,情感升华。
1、齐读,指名读,评比读。
2、你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学生自由发挥。
三、积累词句,指导背诵。
1、明确背诵方法。
2、齐背一个自然段。
四、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布置任务。
(课件显示“露一手”:播音员——读出三峡的美;小画家——画出三峡的特点;导游——解说三峡风光。
)2、学生自主训练。
3、反馈。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1、明确要求:仿照“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的句式去赞美一个或几个地方。
(课件显示中心句)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
六、课外作业(课件显示)自助餐:1、搜集有关三峡资料;2、回家当一回导游;3、为宣传三峡或家乡桃渚风光写几条广告语或作一首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导学案第【1】篇〗《花的学校》教案一、导入新课你喜欢小动物吗?谁来说说你家的小动物?小朋友这么喜欢小动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的动物篇,来看我们的38课“偷看大王”,板书。
谁看出我们的课题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二、学习《偷看大王》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句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动笔划出来。
3、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小动物,都有谁呢?小组学习:这么多小动物,你喜欢哪一个?读你喜欢的部分,如果有两个小朋友喜欢同一个小动物,可以读同一段。
教师评价:找读书快的小组介绍经验,如:分工合理等检查: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读,及时评价,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奖励星星。
出示鹦鹉老师的一段话,自由读。
思考,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引入学生所查的课外资料有关复眼的知识。
齐读这段话。
现在,谁能说说,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三、学习《鸽子气象员》1、师板书课题2、小组合作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正确?3、出示课内词语,齐读4、划出这些词语,找不到的问周围的同学。
5、出示句子:读了《鸽子气象员》这个小故事,我知道:鸽子飞得高,说明——————。
鸽子不愿意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天——————。
鸽子快活地在天空中飞,阴沉沉的天马上————。
小小的鸽子,真是名副其实的“鸽子气象员”啊。
四、学习《小狗的舌头》1、师板书课题2、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默读速度快。
3、师出示词语:急急忙忙懂礼貌肯定挤挤眼做手势使眼色惊讶错怪要求:读完后划出这些词语。
4、出示问题:小狗去小牛家做客,它总是伸着长长的舌头,这是一只嘴馋的小狗吗?5、引入学生所查课外资料,有关动物散热的知识。
五、作业:把这三课的词语抄到词语摘抄本上。
六、拓展:阅读有关小动物的科普知识故事,讲给同学听。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导学案第【2】篇〗一、教材分析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擞”等3个生字,会写“亥、恃”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⒈言为心声。
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己亥杂诗2.题解:(出示课件18)“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和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这是第220首。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出示课件20)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
(⒋汇报交流。
交流对字义的理解: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出示课件22)⒈指导诵读。
⒉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⒊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⒋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
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
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
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子亦有异闻乎?(名训,教导)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动训,听说)
偷: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
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苟且,得过且过)
楚有善为偷者(偷窃)
注:探究案第二题为课本原题,教学前可参阅教师用书。
探究案
一.先结合注释疏通语句的字面意思,并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再将全文概括成四部分。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第一则)
译: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3、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第四则)
(2)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斯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
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第5则)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南m有
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第6则)
(4)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十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消好
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殊句式
恻隐,就是怜、侧隐:体恤、同情。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端:就是发端。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注:此答案仅供参考。
2.培养德行与好学何者为先?请根据第3、4、6则,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按照孔子的说法,“好学”的山发点与落脚点是努力培养好的德行,因此,培养德行利“好学”两者之间谈不上谁先谁后。然而,现在所谓的“好学”,内涵已有所不同,所以,它与德行之问就有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应该是德与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好学与培养德行应该是并重的,但仍以德育为先。注:此答案仅供参考。
2、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知识。
教师备课\修正栏
§背景知识扫瞄
本课共选取<<论语>>中的十一则文章,中心内容是“学”,选文依次强调好学阐述好学的内容,说明好学的具体体现,突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选文中酏学不仅仅是指学习关于白然、社会的知识技能,更是指人格修养,孔子将完善品格修养看成学习的重要内容。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
不由,哀哉!(第六则:翻译划线句)
译:孟子说:自暴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弃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仁是人们安遣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丢开正当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译文: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人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农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天下的君干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荣耀显贵,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仍然崇他为宗师。从天子到千侯,全国谈入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做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xǐ)悌(tì)笃(dǔ)贰(èr )
我的补充: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
贼:其蔽也贼(害)趋:鲤趋而过庭(快走)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趋腼辟之,不得与之苦(趋向,奔向)
几落贼手死(敌人)
其太子丹乃阳会荆轲为贼(刺客)就:就有道斯正焉(接近,靠近)
足天下之大贼也(祸患,祸害)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完成,达到)
2.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递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启迪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预习案
1、自主预习课文,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做到心中有数。
2、积累本文重要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现象、重要字词的读音、重要的实词与虚词的意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教师版)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说说你的感悟。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第一则)
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教师版)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女闻六苦六蔽矣乎(“女”通“汝”:你)好知不好学(“知”通“智”:聪明)
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出则弟(“弟”通“悌”:敬爱兄长)
4.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名词活用作动词,害人害己
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使动用法,使……尽
提示:为什么要学(第1、2、3、9章)
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第4、5、6章)
什么是好学(第7、8章)
学什么(第4、5、10、1l章)
注:此答案仅供参考
二.结合课文与课文后面的“相关链接”,探究以一卜两个问题:
1.孔子所说的“好学”,有哪些内涵?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的,例如:第5则孔子强调恭、慎、勇、直等美德应该以礼作指导,否则就会出现劳、乱、绞。第6则中子夏强调“好学”的内涵主要着眼于修养德行,比如,要尊重有才德的人、不贪美色、孝敬父母、诚信待友等。还有第7、8、10、11等都表现了孔子重视对道德人格的修炼。这跟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喜欢学习知识或技能有所不同。
鲤趋而过庭敏于事而慎于言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窘迫,受窘
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笃:笃厚
c.贤贤易色贤:尊重,崇尚
D.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迅速,敏捷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恭而无礼则劳B.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c.弟子入则孝,出则弟D.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训练案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
A.好知不好学,其敝也荡B.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c.学而知之者,次也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 )
A.民斯为下矣B.不如丘之好学也-
古之学者为已又闻君子之远其子
c.勇而无礼则乱D.君子笃于亲
学也已。”(第7则)
(5)子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第10则)
注:第1l则篇幅较长,建议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第ll则。
使用说明与教法指导: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们的论著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其远深远的影响。教学《先秦诸子论著选读》,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感悟。
二、课外阅读: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i,恭敬)同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于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判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译: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通过自身实践而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有比这
更大了。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第五则)
译: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伎伎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稗草。仁,也在
于使之成熟而已。”
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
a生而知之者,上也(判断句)d陈亢问于伯鱼日(介宾短语后置句)
c(我)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判断句)
e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句)
6.翻译下列句子,标出重点字词、注意句式句型,并说说你对该语句的理解与感悟。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
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第4则)
③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形容侧的意动用法,以……为贤;第二个“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才德的人。
④不贰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⑤民斯为下矣:是
⑥古之学者为己:为了
⑦勇而无礼则乱:转折连词,却
⑧鲤趋而过庭:修饰连词
⑨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b君子笃于亲(介宾短语后置句)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l、先预习课文,应对照注释、查工具书并结合你对古文阅读的经验储备等途径熟悉课文内容,将你认为重要的文言现象在书上做好标记。
2、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再研读完成导学案。
3、本课主要学习第1、4、5、6则。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理解孟子的“四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