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说”新闻的几点误区

合集下载

新闻短评写作方法

新闻短评写作方法

新闻短评写作方法新闻短评写作满分技巧新化一中易雄斌【教学目标】实现三维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新闻短评的含义和基本特点;2 学习、过程目标: 学习新闻短评的基本写法,练习写作新闻短评;3.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目标:关注社会事件,学会辩证的看问题,培养正确的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新闻短评的基本写法,练习写作新闻短评;难点:把握新闻的评论要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点拨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视频《春天里》学生初步感知新闻短评。

一、什么是新闻短评新闻短评是一种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鼓励社会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篇幅短小的新闻评论。

二、新闻短评的特点新闻短评是由叙事、说理、溶情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1、叙事——尚简引述不是整篇复述新闻报道,短评中没有必要重复,而是应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报道中的新闻事件。

2、说理——求深新闻短评,顾名思义,就是要“评”,要议论,要论述,要讲道理,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

3、溶情——务切是指新闻短评中所表达的情感要真切、深切。

真切,是要求真情实感,切忌矫情、虚情;深切,是要求表达深刻、深厚的感情。

写作新闻短评,一般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概述新闻事实;第二步:精到深刻的评论;第三步:融情于理的小结。

我们遵照上述步骤,进行一个范例解析:新闻事实:《新京报》2月3日报道,北京731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第一步,要“概述新闻事实”:“公交车上的顾客无理取闹,而司机乘务员却只能笑脸相迎,信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员工守则》。

”进行这一步骤时,要做到:三言两语,直接切题。

第二步,发表“精到深刻的评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守则首先是“利润至上”思维模式的产物。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守则打上了官本位烙印。

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新闻(1)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特性是向公众传播各种的新鲜信息,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是转播新闻的专门机构。

(2)新闻体裁与新闻报道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述评、图片、资料等,有时也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其中包括电讯、简讯等。

(《百科知识辞典》第96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G.Z32.36)新闻(1)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

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新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宣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2)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物。

《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辞海(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G.Z32.22)新闻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成为新闻,需经传播者选择,并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载体及时传播。

(《简明华夏百科全书》第六卷,第584页,华夏出版社,G.Z227)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这个定义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同时,明确了新闻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体现了新闻必须“新”的特性。

新闻的五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简称“五个w”。

(孙树松,林人主编《中国现代编辑学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哈尔滨,G.G232-61.2)新闻特性是向公众传递最新讯息。

五个“w”之外,还有一新闻要素“h”,即如何-how.(曲钦兵主编《当代百科知识大词典》第451至45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南京,G.Z32.37) 新闻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事实成为新闻,需经传播者选择,并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载体及时传播。

“事实”、“报道”、“新近”是构成新闻的3个因素。

电视媒体的融合转型误区与对策

电视媒体的融合转型误区与对策

争鸣与探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传统电视媒体,让传统电视人感受到了凛凛寒意。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视广告收入958.86亿元,比2017年(968.34亿元)减少9.48亿元,同比下降0.98%;2019年电视广告经营额更是呈现14.26%的负增长。

广告收入的连年持续性下跌,使得不少电视台裁员、降薪,甚至贷款发薪成为常态。

为应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加之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电视媒体纷纷走上了媒体融合转型之路,显在的标识就是“两微一端”成为标配,但几年下来,媒体融合的效果却难尽人意。

“最后一代传统广电人”的悲情笼罩之下,满怀锥心之痛的电视人应该反思:电视媒体的融合转型实践中存在哪些误区,究竟该如何应对。

“受众思维”与“互联网思维”自1994年4月20日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至今已有26个年头。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并被网络业界奉为行为圭臬。

随着互联网社会影响的扩大,互联网思维更成为整个社会的底层架构和社会操作系统,“互联网+”的理念应运而生,这就要求所有的一切都要具备互联网思维。

令人遗憾的是,在一向自诩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媒体内部,由于缺乏足够的危机感,加之囿于传统的思维惯性,大多数电视媒体人只对互联网思维略知一二,传统的受众思维仍大行其道。

这是电视媒体融合转型实践中的最大误区。

进入新媒体时代,“你播我看”的模式已成为历史,“用户”取代了“受众”。

相比于受众这一被动接受群体的“解码者”,用户更像是主动的“编码者”,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生产者。

面对用户互动性、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传统电视媒体须成功实现其互联网转型,做好媒体融合。

而传统的受众思维与互联网新兴媒体推崇的“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背道而驰,已成为电视媒体融合转型的思维障碍。

以互联网思维取代受众思维,是电视媒体融合转型实践的当务之急。

赵大伟在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互联网思维的畅销书《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中,对“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认知问题的思维误区主要有五个

认知问题的思维误区主要有五个

认知问题的思维误区主要有五个认知问题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或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

下面将介绍认知问题的五个主要思维误区。

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倾向于只注意那些与自身兴趣、观点或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视其他信息。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或不全面的结论。

例如,在辩论中,当我们只关注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对方的观点时,就可能无法达成共识或理解对方的观点。

二、确认偏误确认偏误是指人们倾向于寻找与自己预先设定观点相符的证据,而忽视与之相悖的证据。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陷入自我确认的循环中,无法客观地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选择新闻报道时,我们可能只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报道,而忽视其他观点的报道,从而影响了我们对事实的正确理解。

三、过度概括过度概括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倾向于采用简单的概括或归纳方式,从而忽视了信息的细节和差异。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变得模糊和片面,无法全面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研究中,如果我们只关注一部分样本或数据,而忽略其他样本或数据,就可能得出不准确的结论。

四、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或判断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可能存在的错误或风险。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对问题的评估不够谨慎和客观,容易产生错误的决策或判断。

例如,在投资决策中,如果我们过于自信地认为某只股票会一直上涨,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和公司基本面的不确定性,就可能导致投资损失。

五、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或观点,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这种偏见会导致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在股市中,如果我们盲目跟随他人的投资行为,而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可能导致跟风投资和亏损。

以上是认知问题中的五个主要思维误区,分别是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过度概括、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

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群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

公安机关执法活动更是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媒体关注和炒作为新的社会热点问题。

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历来是媒体关注和炒作的重点。

这种关注和炒作,如果导向正确,可以弘扬正气、震慑犯罪、凝聚警心、振奋精神,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认知度,为公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如果导向不正确,则可能误导群众,混淆视听,损坏公安队伍形象,降低公安队伍威信,涣散民警斗志,影响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甚至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大局。

为此,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努力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已经成为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公安机关新闻舆论引导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媒体报道负面影响时有发生虽然总体来看,媒体对于公安队伍形象的正面报道要比负面报道多,但由于群众对信息的关注取向不同,往往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少数的负面报道对公安队伍形象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目前,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被媒体炒作和互联网上恶意攻击的危机舆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声誉和形象,损害了警民关系,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另外,个别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的新闻工作者过分地追求轰动效应,寻找“卖点”,把公安宣传等同于一般的商品,不甘落后地挖掘“丑事”,利用群众情绪肆意炒作,甚至瞎编滥造,给公安队伍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公安机关与媒体的沟通存在误区一是重做轻说,宣传意识、传播意识不强。

公安机关对形象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但是,这种形象建设,更多的是从队伍建设角度对民警个体素质提出要求,而不是从公安工作发展的战略角度对公安形象作整体上的宣传和塑造。

使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付出的艰辛乃至流血牺牲不为公众所了解,造成公安形象传播资源的流失。

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

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

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有很多同学的语文成绩是不好的,那么高中语文阅读有什么答题套路吗?接下来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希望大家喜欢!语文高考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一新闻类文本阅读篇指津一:关注文体基本特征包括对新闻中要素的考查、对新闻材料运用的作用的分析、对新闻特点的考查等等。

新闻播音的几种不同方式

新闻播音的几种不同方式




本台消息 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的全国禁毒展览今天在中国人民革 命军事博物馆开幕。 为了表明党和国家对禁毒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 政府对待禁毒问题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 席江泽民近日为我国的禁毒事业题词:禁绝毒品,功在当代,利在千 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 罗干出席开幕式。 据了解,目前我们面临的毒品形势十分严峻。全世界约有10%的 人口卷入毒品生产和消费,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吸毒过量,约有 1000万人因吸毒而丧失劳动能力。截至去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 人员超过54万,其中85.1%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近82%是在不了解毒品危害 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遭受毒品侵害的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 的70%以上。 这次展览是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大型展览,7月2号结束。
消 息 的 特 点
1,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

下降语势,不能用上升的语势,在音量上不 高不低,保持平稳,忽高忽低的音量使人听 起来不舒服,在朗诵中可能会用到(一种夸 张),在新闻播报中不适用。
2,内容新鲜,具有价值—新

新鲜感要强,播同样的稿子,身体心理角色 转化去播报,每一篇新闻稿件捕捉到其新鲜 , 感受到新意(事件新,政策新,思想新,角 度新,形式新,听众新),先睹为快的产 生——一吐为快的冲动。

本台消息;中国全民教育2000年监测评估国家报告日前正式完成。报告显示,中国政府已 基本实践了在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的承诺。 据悉,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了“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积极消 除教育差异”、“到2000年基本普及并完成初等教育”等基本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得 到较好实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学龄儿童入学机会显著扩大,不同人群接受初 等教育机会的差异基本消除。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90年的97%提高到现在的98.9%, 初中入学率从71.4%提高到87.3%。小学入学率最高与最低省份的差距由近50个百分点降 至18个百分点,男女童入学率差距由1.28个百分点降至0.14个百分点,民族聚集地区与全 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3.7个百分点降至0.7个百分点。其次,青壮年文盲人口显著减少。我 国平均每年扫盲400万人,青壮年人口文盲率由1990年的10.4%降低到5.5%以下。参加各 类成人文化、技术培训的人数累计2.56亿。最后,开发早期儿童教育,使学龄儿童做好入 学准备。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达到94.8%(抽样数)。

时评写作示例

时评写作示例

时评写作示例作者:来源:《新作文·高中版》2021年第04期一、时评作文误区提示1.强调现象的存在,但是不做深入的探究。

只是从为什么角度论证,没有思考现象背后的根源、危害,正面的观点没有提出的意义与价值;也没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提出有见地的做法。

2.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权衡欠佳:要么没有事例名言,通篇有说不完的道理;要么事例发散过宽,脱离中心意思。

3.语言和思维太过武断,不具有思辨性,不能有效说服阅卷老师。

4.时评文是要老师认真看才能看出思想的文章,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此类作文,特别要注意分段,不要一段太长;段与段之间一定要注意词语或亮点衔接,否则会让阅卷老师摸不着头脑。

二、时评作文金句借鉴(一)原因分析法金句1.从最浅层的方面看……从深层来看(……行为背后,更体现了)……从本源(本质)上看……2.……为何有争议,大概就是两点使然。

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二是……(二)让步分析法金句1.诚然,……但是……2.或许,……但是……3.的确,……但是……4.固然……但是……5.不可否认,……然而……(三)假设分析法金句1.假如……2.如果……致使……反而会沦为世人的笑柄。

(四)比较(对比)分析法金句1.与……话题略有不同的是……2.……相反……3.从短期效果看……从长远利益看……(五)辩证分析法金句1.唯物辩证法认为,想问题办事情不可片面,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道德的底线就是法律条文,法律的要义就是提升道德的境界。

(六)背景分析(联系现实)法1.无独有偶,……2.网上热议的话题……3.这本不是一件大事,却引发了舆论关注,可见,这件小事也击中了人们心中的痛点……4.姑且先将这个问题搁置不议,前段时间社会热议的(这些年一直争论不休的)……三、时评作文赏析▲例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闻报道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相关人士,更是舆论引导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报道新闻人物时,媒体常常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使得他们的形象过于片面和单一,无法全面展现其真实性格和能力。

其次,过度夸大新闻人物的作用和影响容易导致报道的不客观和片面性,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另外,忽略新闻人物的多面性也会使报道失去立体感和深度,无法全面呈现他们的个性和特质。

为了改善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这些误区,应该多维度呈现新闻人物形象,通过不同角度和侧面展示他们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同时,需要客观平衡报道新闻人物的作用和影响,避免过度夸大或贬低其影响力。

此外,应该深度挖掘新闻人物的多面性,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和分析,使读者对其有更为真实和全面的了解。

在结束语中,要强调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这对于舆论引导和社会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改善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误区,可以提升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引导公众舆论。

2. 正文2.1 误区一: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的情况。

简单化的新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将人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事件进行放大,忽略了人物的整体性和多样性。

这种简单化往往是为了突出新闻的矛盾性或冲突性,但却可能导致对人物的误解和刻板印象。

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将某位政治人物仅仅定义为某个政治事件的代表性角色,忽略了其在其他方面的贡献或特点。

这种简化会造成对新闻人物的片面化看法,影响受众对人物的全面了解。

为了避免简单化新闻人物形象带来的影响,媒体报道应该更加注重对新闻人物整体形象的呈现,尽可能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各种特点和行为。

不只是停留在单一事件或单一身份上,而是要全面了解人物的过往经历和发展轨迹,以便更好地呈现其多样性和复杂性。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

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与改善策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但是在新闻典型人物报道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这不仅影响了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会给公众留下不正确的印象。

本文将围绕新闻典型人物报道存在的误区以及改善策略展开讨论。

一、误区分析1.过分夸大人物的正面形象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过分夸大人物的正面形象的情况。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报道者对人物的了解不够全面,只是片面地报道了人物的某些优点或者成功经历,忽略了其存在的不足或者负面形象。

这样容易造成对该人物的错误理解和评价。

与夸大人物的正面形象相反,有些报道者又会过度渲染人物的负面形象。

他们可能只着眼于人物的一些负面行为或者过失,而忽略了其积极的一面,从而给公众留下了偏颇的印象。

3.片面报道人物的言行有些报道者在报道典型人物时,往往只选取了人物的某些言行或者行为来进行报道,而忽略了人物的整体形象和事实情况。

这样容易导致报道的不客观和不全面。

4.缺乏深入调查和采访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一些报道者可能缺乏深入的调查和采访工作,只是主观臆测或者根据别人的说法进行报道,这样容易导致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二、改善策略1.全面平衡地报道人物形象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对典型人物的形象进行全面平衡地报道,既要报道其正面形象和成功经历,也要报道其不足和负面形象,从而更加客观和公正地展现人物的形象。

2.客观全面地采访人物报道者在进行典型人物的采访时,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和全面地了解人物的方方面面,不局限于人物的某些言行或者行为,而是要全面地了解其生平和成就,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地进行报道。

3.加强调查和采访工作4.提高报道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提高报道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尽可能地向公众公开报道的来源、证据和采访过程,这样可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因为报道者在进行报道过程中存在主观臆断和片面化的现象,以及缺乏深入的调查和采访工作。

人物深度报道范文(汇总4篇)

人物深度报道范文(汇总4篇)

人物深度报道范文第1篇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通讯的特点: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1、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

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2、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

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人物深度报道范文第2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与编导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电影媒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报道新闻要具有创意,没有创意的新闻是不会吸引观众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创新策划报道目前在我国的电视才所播出的系列报道中很少有精品报道出现,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有两部分原因,第一是电视节目的策划者、生产者的意识十分的落后;第二电视台做报道投入的精力不够,没有真正的做出一篇好的报道。

若是不再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导致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形式受到限制,编剧在报道新闻时由于创新意识较差、编导的工作能力较低,掩盖了新闻报道本身的优势,阻碍了新闻报道形式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存在还会使得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新闻题材被当做其他的形式作为报道。

网络新闻论文选题题库

网络新闻论文选题题库

新闻学(网络方向)论文选题1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2 正面报道的网络传播效果研究3 我国新闻网络传播研究5 手机信息传播效果研究6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7 论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8 论我国新闻传播报道“三贴近”原则10 网络新闻传播专题研究11 论我国新闻传播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12论互联网对我国政治宣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3论网络媒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4 略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阅评制度”15 网络新闻报道中法律专业用语规范化研究16 论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新格局和新模式对我国政治宣传的影响及对策17 论网络新闻的把关和管理18 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虚假新闻对策研究19 中国新闻立法历程及反思20 论新闻“报喜”和“报忧”的辩证关系38 CCTV“新闻联播”与香港凤凰台“时事直通车”报道内容和风格比较39 论突发性事件的网络报道42 法制新闻教育模式探索43 论法理阐述在案例报道中的重要作用44 中国电视法制新闻栏目比较研究45 法制新闻的传播作用和受众把握46 名记者、名编辑研究:XXX传47 论法制新闻的基本理论问题48 报刊法制新闻栏目内容评析49 电视法制新闻栏目内容评析50 论法制新闻报道与司法审判的关系51 论法制新闻的报道原则52 新闻精品研究53 《重庆法制报》(或《南方周末》、《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等任何一份报刊)2008年法制新闻报道的量化综合分析和评价54 论法制新闻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58 中国新闻法制发展史研究59 XX电视台《XXXXX》栏目特色研究60 新华网、新浪网、雅虎网新闻报道比较研究61 对《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解读62 论“明显且即刻危险原则”的中国适用63 论知情权问题66 浅议新闻异化的几种表现形式67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探讨68 从汶川大地震报道看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导向69 论社会弱势群体的媒介应然形象70 问题新闻与新闻的时代感71 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政治72 媒介真实与现实真实73 对中国电视文化的透视74 对《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解读75 对我国新闻立法的思考76 论我国媒介当前的生态环境77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网络新闻策划78 2008北京奥运会媒体怎样重塑国家形象79 媒介素质与公民素质80 关于新闻教育的个性化探讨81 媒介资源使用与政党执政能力的关系82 浅议北京奥运报道的新闻价值选择83 媒介的隐性功能84 传媒社会功能失调及其补救85 论政府新闻人发言制度的作用86 媒介文化构建人类新环境87 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思考88 社会转型期大众媒介的文明追求89 “碎片化”语境下的中国大众传播90 是记录当代还是影响当代——论记者的社会角色91 2008年地震灾难报道的内容分析92 中外媒介关于奥运报道的比较分析93 摄影新闻的意义阐释——以奥运新闻(或地震新闻)为例94 某类(地震灾区儿童、灾后重建等)议题之新闻框架分析95 媒介权力的“奖惩”——以5.12地震图文为分析样本96 反刻板印象的中性化形象:以电视广告为分析文本97 视觉化时代的广告文化98 广告中的两性身份:以女性主义理论为分析框架99 政府公关的品牌传播策略100 媒体的公共性简论101 议程设置与新旧媒体互动102 女性杂志与女性价值之相关性探析103 网民在传播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的受众)104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105 公关传播中的沟通原则106 危机传播管理中媒体、政府与民众的沟通107 电视公益广告与公众认知108 《南方周末》某类新闻深度报道的文本分析109 重庆报纸对城乡统筹议题之报导框架——以《重庆×报》为例110 《重庆晚报》与《重庆商报》的同质化分析111 关于低俗新闻的批判112 党报典型报道的艺术分析113 对“民生新闻”的研究114 舆论监督报道尺度研究115 新时期新闻人的职业精神116 批评报道的量与度117 记者在突发性事件中的道德取舍118 正面报道与新闻公信力研究119 正面报道的隐性失实120 中国报纸批评报道现状研究121 正面报道如何创新研究122 市场经济下党报的宣传艺术123 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性关怀研究124 突发性事件中媒体自律与他律125 会议新闻与新闻发现力126 新闻周刊走强探秘127 新形势下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初探128 隐性报道涉法研究129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130 我国新兴财经报纸的定位探究131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132 典型报道的得与失133 试析我国大众媒体新闻传播的媚俗化倾向134 新闻背景升华新闻主题的作用分析135 公众知情权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对体殊群体(艾滋病\同性恋\服役子女等)的报道研究136 关于新闻舆论导向的研究137 正面报道传播效果研究138 经济报道中的平民视角139 新闻工作规范缺失研究140 关于连续报道研究141 关于虚假新闻的批判142 论刑案报道中的善恶观143 媒介与法律社会规范功能之比较144 唐山和汶川地震报道比较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例145 电视跟拍行为的法律分析146 新闻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147 奥运转播权的法律保护148 欧洲人权法院判决对欧洲媒介的影响149 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报道的影响150 我国刑法诽谤罪对表达自由的影响151 法制电视节目主持人与节目品质关联性之分析152 刑案审判中的民愤与公正——以传播学的视角153 诱惑侦查与新闻暗访调查之比较154 论新闻报道中的合理使用155 论电视版式的法律保护156 犯罪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权维护157 新闻报道中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158 论中国法制电视节目的创新159 消息来源保护中的伦理困惑。

新闻学专业常用知识点整理

新闻学专业常用知识点整理

1。

简述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

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2011年8月,由中宣部联合其他四部门提出,目的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走转改"实际上回答了当下如何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怎样坚持和实践新闻传播规律这一重大的根本性问题。

2.简述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1)非故意性失实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

编辑的疏于检查和核对不严出现的技术性差错等(2)故意性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有新闻队伍内部问题,也有社会原因。

也有一些单位的风气不正,利用新闻来虚报成绩,为个人或单位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

3.简述正确舆论的全面含义(找了好久只找到它的要求)(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2)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找共同支点。

(3)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4.简述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1)拥有专门的传播机构和专业化的从业人员,传播新闻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2)形成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有了新闻市场;(3)出现非手工操作的印刷工具;(4)开展规模较大和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5)实现了传播方式有“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5.试列举中国最早期的近代新闻报刊《昭文新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杂文篇》《遐迩贯珍》6.简述《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略7.试述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1)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始终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政治要求: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无条件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3)群众路线:全党板报、群众办报(4)格局: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共存(5)所有制: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6)运行模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一次在宣传报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而在运行上,各个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8.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特征如何(哈哈,我以为这个能在书上找到)(1)无可比拟的时效性与全球性(2)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与开放性(3)传播过程的双向性与交互性(4)传播过程的虚拟性(5)传播形态的多媒体(6)传播过程的个性化9.略10.略11.新闻与情报的区别(1)新闻的接受者是受众,情报的接受者是特定人和人群。

浅谈新闻价值取向

浅谈新闻价值取向

浅谈新闻价值取向新闻价值是贯穿于新闻写作以及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是记者、编辑、受众判断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具有的价值要素的总称,新闻工作者通常把它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

新闻价值的认定通常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新闻事实本身含有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某些特点,具有报道的价值,即具有足以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的价值。

二是依据来自写作主体,或接受主体对新闻事实所产生的关注程度和认识判断,即对新闻事实所给予的价值认定,这是新闻价值取向的主体依据。

新闻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社会群体或个人的新闻价值观是各异的。

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者,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其采取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

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

从构成新闻价值的因素来说,随着媒体逐步面向市场,加上以“第四媒体”为主的媒介种类迅速增加,信息节奏急剧加快,信息量骤然增长,独家信息的获得越来越难,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一些媒体将趣味性演变为新奇性,在新奇性、接近性、时效性方面竞相比拼,导致新闻价值取向的扭曲。

常见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局限于新闻的表象,不过多过细关注真实情况。

现实中,很多作假者、作秀者往往将自己的行为与一些正面的、宏大的主题套在一起,充分包装,而一些记者缺乏理性的态度,局限于报道表象新闻,不会太过多的、过细的关注真实的情况,使新闻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价值。

这一方面是记者的态度问题——“忘记”或没有习惯去追问“为什么”,如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企业家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新闻,爱心很微薄,宣传的声势却很浩大,明显可见“醉翁之意不在酒”。

另一方面是记者对事件全盘考虑能力或某些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它无法追问“为什么”。

这些都会流于只报道事件的表象,而缺乏对事件深层次的挖掘。

二、过份强调新闻的及时性。

随着信息节奏急剧加快,抢在第一时间发稿成为媒体竞争的一大法宝。

起草经验交流简报要避免五个误区

起草经验交流简报要避免五个误区
二、 莫把成绩当经验, 干 货满满才是真
经验交流重在有“经” 可 取 、 有 “货 ” 可 验 。 “干 得 好” 是“好简报” 的基础和前 提。 文字材料写得再好, 如果
24 秘书之友 2024年第3期
应用写作
SECRETARY’S COMPANION
缺乏实际经验支撑, 就是“花 拳绣腿”, 甚至夸大其词。 工 作成绩再突出, 如果只谈业 绩、 成果, 不讲具体经验、 做 法, 就失去了经验交流的意 义, 成了“废简报”。 一份优 秀的经验交流简报, 一定举措 务实、 事实清晰、 言之有物, 让读者“知所云” “学得会” “可借鉴”。
例 4: 某省国资委大力推 动省属企业专业化整合, 聚焦 创新链融合、 产业链上下游整 合和减少同质化竞争, 强力推 进“两非” “两资” 处置, 下 大决心大力气推动解决堵点痛 点难点问题, 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 累计清理整合劣势 企业和低效无效投资×户 (项), 处置“僵尸企业” ×户。 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元, 实现 利润总额×元, 净利润×元, 营 收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 率 ×% , 年 化 净 资 产 收 益 率 ×% , 期 末 平 均 资 产 负 债 率×%。
中 , “先 手 棋 ” “创 新 棋 ” “活力棋” “突破棋” 的运用, 使文章耳目一新、 妙趣横生, 生动地揭示了本单位在选人用 人等方面的创新做法, 是整段 话的“关键词” 和“棋眼”。
五、 莫觉标题无所谓, 精 准吸睛方可休
标题是文眼, 最见匠心, 标题好文章才有神韵。 什么是 好标题? 笔者认为, 好标题就 是以最实的内涵、 最简的文 字、 最美的形式表达最核心的 思想。 最实的内涵, 即文题对 应, 不存在题小内容大、 题大 内容小、 题与内容不符等问 题; 最简的文字, 即寥寥数语 就能完整准确表达核心要义; 最美的形式, 即用比喻、 拟 人、 对偶等修辞手法, 恰如其 分、 生动形象地表达核心思 想, 使标题具有文学色彩和美 学价值, 让人过目难忘。

新闻心得作文500字(精选5篇)

新闻心得作文500字(精选5篇)

新闻心得作文500字(精选5篇)新闻心得作文500字篇17月5日,我有幸参加国土局组织的新闻培训学习会,对于我这个初入此行的人来说,面对陌生的新闻写作,这次培训学习显得意义非凡。

在为期一天的培训中,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叶红玲、白起文老师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从新闻写作的最基础知识: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如何着手,到如何发现新闻采点的着眼点,到举例说明新闻写作中容易进入的误区,另外两位老师还将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和成功经验毫无保留的传达给我们,这使我受益良多。

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对于我的入门工作有了很好的帮助,对如何做好新闻工作有了新的启发,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和敏锐的双眼去感受,去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才能发掘出更有意义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更好,更有价值的作品,同时写新闻必须要先研究新闻,多读报纸,多研究报纸,从中学习写新闻的技巧,不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使新闻写作的量变到质变,才能达到新闻写作水平提升的效果。

通过这次紧张有序的培训学习,我对新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勤观察,多写勤练,将这次培训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工作中,发现工作中每一个可贵细节,记录下公司事业稳健发展的足迹。

新闻心得作文500字篇2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20_年,我中心将按照县委、县政府指示精神,围绕大局,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向《山西日报》等省级媒体进军,全力以赴搞好对外宣传,力争写大稿、办大事。

我们的目标是在《山西日报》显著版面多发重头稿件,力争在《人民日报》发表有分量稿件,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再有新进步,真正把革命老区一张牌叫响叫亮新闻中心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二是进一步提升《武乡周刊》的质量和品位,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创新版面,力求让小报具备大报风格,真正办成助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正气鞭鞑歪风的舆论阵地。

三是要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真正使新闻中心全体人员成为党和人民满意放心的采编人员。

新闻要素接近性探讨

新闻要素接近性探讨

对新闻“接近性”的探讨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新闻与受众在地理、性别、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关联。

其关联程度越紧密,读者就越关心,新闻价值就越大。

地理空间的接近性与距离成反比,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往往有着比较集中的兴趣和关注,形成辐射圈;而新闻中与读者情感接近和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又自然成为受众乐于接受的、喜欢接近的东西。

所以,长期以来,新闻的接近性成为了人们衡量新闻价值的标杆和舍取新闻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有的人还固守老观念,片面地把新闻接近性的内涵定格在地理距离上,一味地强调地域的接近性,而忽略了信息和人的感情、兴趣带来的新闻传播分众化的需求,这是一种误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需求都在朝着多元化发展。

过去,我们传统的新闻传播,面对的受众群体,都是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思想、生活、文化相对比较单一。

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对新闻传播的需求也很简单。

再加上传统媒体注重自身的主题意识,强调宣传的影响和舆论引导,不注重受众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将新闻单方面的硬塞给受众,缺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的接近性比较单一,通常表现在地域、思想、利益关系上,而缺少一些人情味。

当市场经济开始兴起后,人们的需求开始变得多样化,他们接受信息的形式也逐渐变得多元化。

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上网浏览等,以此弥补某些心理和精神需求。

这种需求是多元的,因此,新闻的接近性也随之以多元化的视角展现着新闻价值。

当今,新闻传播拥有着越来越多的受众,传播的辐射面也变得更加宽广。

而与此同时,媒体又不得不针对不同的受众层面,主动迎合公众,不断调整传播形式和内容,使其与多数人的工作时间、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等相适应。

但是有些媒体却曲解了这个“贴近”原则。

“三贴近”要求是向受众本位、向满足群众需要的方向回归。

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新闻报道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新闻报道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使新闻报道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新闻报道常见错误.doc

新闻报道常见错误.doc

新闻报道常见错误新闻报道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新闻节目是广大群众了解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新闻内容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安定和社会的一些安全感产生重要的导向,然而,随着科技和现代化成果的不断利用和进步,伴随着不同的新型媒介出现,有关一些个人隐私,个人侵权等欠妥的新闻现象经常出现在屏幕和媒体前,文章将对于新闻报道中常见的问题导致社会伦理道德师范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闻;伦理失范新闻的基本属性是真实和和时效,从而使得大家对周围世界有所认识,并适当引导人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向性,因此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是关键要素素,但是新闻报道往往是对已发生事件的描述和在线,在形形成报道过程中比如有了一定的人为因素,对于当下竞争激激烈,媒体百家争鸣的情况下,各个媒体为吸引观众的注意意,比如将报道的内容通过加工和修饰,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心和探索欲,吸引群众,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媒体忽略了了新闻真实性报道的重要性出现了有失真实的报道。

1新闻报道过程中常见问题随意和主观性评价被报道者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和公正是报道内容的本质,然后,,由于新闻记者或者编辑的主观因素,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境和政治、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影响,对于一些新闻类节目,,往往加入了个人的评价观念,这些评价观念对于新闻报道道内容的取舍,新闻导向和新闻突出等产生了偏颇的影响,,有一些情况是为了引导社会进步,新风尚,而也有一些个个人思维则产生了消极的效果,如把一些虚构未得到事实的的印象加到被报道事件主体,使得主体受损伤,如一些重名名不同事等情况的发生。

泄露报道客体的个人隐私近年年来,泄露个人隐私现象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层出不穷,这是是由于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满足观众的追求好奇奇心的行为等,但是往往这种报道出来之后对于报道对象的的家庭和个人出现了生活干扰和伤害。

而对于这类情况产生生后,那些被采访的对象作为受害者,尤其是娱乐类等节目目中,他们又经常出于默认态度。

灾难新闻报道的五大误区.doc

灾难新闻报道的五大误区.doc

灾难新闻报道的五大误区指导老师:王卫明摘要:当下,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存在五大误区:一,媒体报道不均衡,重视重灾区报道,忽视或延缓其他灾区报道。

二,遵循”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报道原则。

三,报道注重时宜性,忽略时效性。

四,报道中多主流新闻,少灾后社会伦理新闻。

五,未如实反映灾民的不满,专注报道正面新闻。

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将是媒体人必须面对的。

关键词:灾难报道新闻引言:地震,火灾,干旱,泥石流……大自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和难以想象的威力摧毁人类的家园,吞噬人类的生命,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悲伤。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每年因为灾难而遭受的损失在数千亿人民币以上。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恪守新闻工作准则,遵守新闻工作规律,用心做好新闻报道。

而当今媒体在灾难发生时时常出现扎堆重灾区,报道不全面的现象。

当灾难发生时,人们对媒体会有更多的信息诉求,此时人们的求知欲是最强烈的。

因此,媒体对灾难合理恰当的报道可以从很大的程度上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并能起到安抚灾区人民,稳定社会人心的作用,能够为救灾行动及时准确的进行提供参考。

灾难新闻的概念:早期社会学者S.Fritz曾指出:“灾难是一个发生于特定时空的社会事件,对社会或该社会的某一自足(self-sufficient)区域造成严重损坏,招致人员及物质损失,以致社会结构瓦解,无法完成重要功能或工作。

”(1)灾难事件又分为自然灾难事件和人为灾难事件,其中自然灾难事件具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人为灾难事件具有可控性、可避免性,两者同时隶属于突发性事件。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在此,套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性事件的定义,我们对灾难新闻下的定义是:突然发生,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经媒体报道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

娱乐新闻的利与弊

娱乐新闻的利与弊

娱乐新闻的利弊摘要: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新闻的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

然而,透过纷繁热闹的娱乐化表象,从另一方面看,新闻的娱乐化又使得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主流的严肃新闻受到冲击,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亦有被颠覆的危险。

针对当前我国新闻的娱乐化的趋势,本文界定了新闻的娱乐化的内涵,归纳了新闻的娱乐化的特点,并结合媒体报道的焦点、热点话题,探讨了新闻的娱乐化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闻的娱乐化的规范对策。

关键词:新闻的娱乐化;市场经济;受众心理市场经济大潮的出现,促使我国的传媒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商业化取向,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的娱乐化潮流。

针对当前我国新闻的娱乐化的趋势,本文在界定了新闻的娱乐化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新闻的娱乐化的特点,并结合媒体报道的焦点、热点话题,探讨了新闻的娱乐化的利弊,并试图对其提出一些规范化建议。

一、新闻的娱乐化的内涵及其表现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虽然在我国90年代中期才渐入高潮,但就整个媒介发展历程而言,它并不是一种新现象,这股潮流早在西方大众报纸产生之时就已经出现并达到相当程度。

(一) 新闻的娱乐化的内涵新闻的娱乐化就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严肃性的政治、法制、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时,摒弃严肃、与深刻,代之以煽情、搞笑或刺激的方式,将严肃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此种现象是为新闻的娱乐化。

新闻的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

(一) 重拾新闻的尊严新闻的尊严来源于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

随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受众对硬性参考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极一时的新闻娱乐潮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以适应社会的真实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电视新闻节目由“播”到“说”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主持人有了传播信息的绝对自由,相反,这样的“解放”给节目主持人带来了更多的规范与挑战。
注释
毕一鸣:《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4页。
/GB/14677/40759/41275/3044000.html。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牵强附会,逻辑混乱。主持人为了连接上下两条新闻而无话找话的情况常有发生。例如,某电视台主持人在结束“楼板掉落砸伤人”的话题时就说:“让我们共勉”。楼板砸伤人,要观众共勉什么?难道是让楼板砸更多的人吗?又如为引入一产妇在夜间临产的新闻,主持人的引入语是:“如果我问您昨天晚上9点到今天凌晨5点,您在干什么?您一定会回答:在睡觉。可是×××却经历了三次生死考验……”。这里的“晚上9点睡觉”,显然是主持人的想当然,这里的“可是”,又把两件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新闻事件和受众自己的生活)强行连到一块儿。以上两个例子里的结语和引语既不能总结已说的,又不能连接要说的,实在有点牵强附会,逻辑混乱。
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
《广电总局再下禁令“治理”荧屏》[N],《新京报》,2004-5-13。
可参见徐莉、毕凤飞:《主持人口语表达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28-134页。
再次,应加强新闻话题的设计训练。新闻节目主持人对话题的引入、总结、衔接,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是对主持人智慧和才能的考验。成功的话题设计不仅可以使原稿的编辑意图得以充分传达,而且还能赋予话题以新意,使原稿锦上添花。
话题的设计有很多常用的技巧和方法,但限于篇幅,此处不能一一去叙述,⑥我们只强调两点:(一)并不是每条新闻都值得或需要一“说”,因此,话题的设计切不可牵强附会。(二)好的话题设计来源于备稿的深入。主持人事先要尽可能透彻地理解稿件的层次、主题、背景、目的、主次、基调,“透过无声的文字,理解其事,感受其情,领悟其理。” ⑦在此基础上还要将所有稿件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寻找其中的情感或逻辑联系,在引入、结束、过渡语言的运用上力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简洁完整。
那么,语言的这一规范性是否就意味着对它的自由运用受到了束缚呢?回答是否定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新、变、异、活从何而来?其实就来自于对“播音腔”的巩固、钻研和高质量运用。张颂先生把播音腔中的“三性”、“三感”(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称为“基础”,他说“所谓基础的,有两层含义:一是凡属播音语言,都应具备,概莫能外。否则,只能说明基础未打好,基础不牢固。二是,作为基础,就必须有‘上层建筑’。在这个基础上,从这个基础出发,还可以显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④也就是说,播音中绝对没有无语言规则的创新和风格。任何主持人语言的创新,其实都是在播音语言的字正腔圆,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等等这些“大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反复的揣摩、操练后才可能形成的。在这方面,央视新闻主持人徐丽、方静、敬一丹等人可说都是“说”新闻的典范——既是出色的播音腔,又各具独特风格。
调侃搞笑、滥用幽默。在一则学校以欺骗手段招生的新闻中,校方领导替自己辩解说:“那是广告,我们明明在上面打了引号的,谁让他们(学生)要相信呢?”主持人的结束语是:“要我看,这个学校的领导对文字如此精通,干脆改行教中文算了…… ”这个幽默运用太不恰当,既无聊又无知。中文教师长于文字,但绝不等于利用文字去坑蒙拐骗。
其二、对非语言符号的随意运用。非语言符号是对除语言符号(口语和文字)外的一切符号的统称,分为视觉性(如衣着、表情、眼神、动作、体态等)和听觉性(如音乐、鼓声、口哨等)两种。对电视新闻主持人而言,视觉性非语言符号是其除语言符号外必不可少的传播符号。从当前来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对非语言符号的自由运用有明显过度的地方。
首先是着装随意。新闻主持人在着装上过分强调“个性”,衣饰过分夸张,衣着暴露;其次是体态随意。主持人的身体在镜头前过多地作前后左右晃动,同时还伴有频繁的手势,严重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再次是化妆、发型过于夸张。有的女主持浓妆上阵,其夸张的唇彩,浓重的眼影严重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有的男性主持人,刻意在发型上搞创新,严肃的新闻从发型前卫的主持人口中传出,极不和谐;最后是表情的乱用。主持人打破了播音员的呆板、僵硬,但有时又矫枉过正,微笑的滥用就是典型。重庆电视台某交通新闻主持人微笑着对观众说:“好,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车祸”,《天天630》的主持人面带微笑向观众宣布:“本期最受欢迎的新闻是‘女清洁工惨遭车祸,肇事司机疯狂逃跑’,您选对了吗?”,类似这样的不合时宜的表情在新闻播报中可谓比比皆是。
其次,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应强调规范。新闻节目自身的严肃性决定了主持人的衣着决不能像娱乐节目主持人那样时尚、前卫、张扬。正因如此,美国三大电视网才要求《晚间新闻》的男播音员都必须穿西服。在国家广电总局启动的荧屏净化行动中曾明确要求:“主持人着装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切实做到高雅、端庄、稳重、大方,不能因为过分突出个人风格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⑤新闻的受众通常都是一些成熟的,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受众,主持人着装、妆容的庄重也是对受众的尊重。而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正平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审美标准,也应当体现在作为信息传播旗舰队员的新闻主持人的衣着和妆扮上。年纪大的主持人忌时髦前卫,内敛、文雅的人忌夸张随意,主持人运用非语言符号必须和他的年龄、气质、风貌相协调。就最低限度言,新闻节目主持人运用的非语言符号不应减损、干扰其语音形象,不能成为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噪音。
言不及义、空洞浅表。由于主持人对播报材料的把握不得要领,导致评说浮泛浅表。例如,面对一孤寡老人因车祸而亡,赡养方和老人的亲戚方争夺赔偿金的新闻,重庆一交通新闻主持人评说是:“的确,6.5万元对一般人家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但亲情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双方早日找回迷失的亲情。”首先,这里新闻中的“双方”并没有“亲情”关系(赡养方为生产队),其次,这条新闻的要义也不应只是泛泛地呼唤“亲情”,为了发挥“说新闻”的优势所在,主持人在此完全可以对事件正面评判,褒贬是非,从而彰显这则新闻在道德引导上的价值。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对“说新闻”的规范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应正确看待语言规范和自由运用的关系。《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第22条规定:“除特殊需要,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语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俚语、行话,不在普通话中夹杂不必要的外文。”第23条规定:“用词造句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语序合理,修辞恰当,层次清楚。避免滥用方言词语,文言词语,简称略语或生造词语”②主持人作为规范语言的重要传播者,当然“只有推广普通话的义务,绝无拒绝、抵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权利。”③
一 Biblioteka “说”新闻,是指新闻节目主持人以讲话的语体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表达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相比,主持人在语言风格、体态展示、稿件处理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主持人“说”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点误区:
其一、对“播音腔”的盲目排斥和篡改。播音腔是对播音语言特点的概括。中国播音学的创始人张颂教授曾对它作过清晰的论述:“播音腔实际上应体现播音语言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它是新中国播音风格‘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亲切朴实、严谨生动’在语言上的共性要求和努力方向”。①然而,当前许多新闻节目主持人却将“说”新闻要求的贴近性、亲切感与“播音腔”对立起来,将“字正腔圆”、“气息饱满”、“中正自然”的播音要求视作僵化、刻板、毫无生气的代名词。为走出语言的“俗套”和“窠臼”,他们刻意模仿海外新闻主持人的腔调,刻意在原本通畅的语流中加上“呢”、“嗯”、“这个”等所谓很生活化的语汇,刻意截断正常的语流以示个性化,刻意加入方言词汇以宣称贴近老百姓,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广州的《新闻日日睇》,浙江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甚至在栏目名称上也方言化。
其三、话题串讲的牵强、空洞与无聊。以话题的方式将节目的内容传播给受众,这是“说”新闻的核心所在,是“说”较之“播”在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的优越之处。主持人不是简单播报一条新闻,而是在谈论一个话题,甚至对上下两条不相关的新闻,也可通过巧妙的语言串讲、导入,从而增添节目的整体感。然而,伴随着这种“说”也出现了很多牵强、空洞与无聊的一面:
摘要随着新闻传播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全面转移,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员”逐渐变为了“主持人”,“播”新闻逐渐变为“说”新闻。然而,在主持人向受众靠近的过程中,这种“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点误区。由此,我们有必要思考“说”的规范。
关键词 主持人 说新闻 规范
随着新闻传播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全面转移,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员”逐渐转变为“主持人”,“播”新闻逐渐变为“说”新闻。这一变革,拓展了电视新闻信息表达的空间,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之间的距离,开创了信息传播个性化、人性化的新气象,很令人鼓舞,但在其中,主持人的一些具体表现还待商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