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舞
特色文化
才艺技能一、民乐顶碗舞“旋转如陀螺捻线,振臂似紫燕高飞,挥袖间如天女散花,张扬时似嫦娥奔月。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民乐顶碗舞。
民乐是通往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据民乐县志记载,顶碗舞最早为清乾隆年间民乐汤庄驻军梁军门的部队所留传。
传承人汤贤才对顶碗舞逐步完善,在村上教会了许多人。
解放后,顶碗舞已趋于成熟,除汤庄村外,就连邻村的群众也会跳。
二十世纪50年代,村民汤治铭、汤立浩、汤克芳、汤立顺等人前往省城兰州表演,每到一处都深得好评。
“文革”后,项碗舞又盛行起来,尤其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后,经文化部门历次挖掘创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
顶碗舞是一个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集体舞,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品。
(1)独特的表演形式。
跳舞者头项瓷碗,口衔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筷子两头各系一铜铃红穗,舞时磕动“口条”敲击头上的瓷碗。
同时,用筷击碟,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碗却始终稳稳地“端坐”在舞者头上。
(2)传统的民间舞步。
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调,再配以“三步一抬”、“梭子步”、“垫步”、“斜后点步”及“云步”的交叉使用,使场面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舞蹈的地方特色更加浓郁。
(3)典型的民间音乐。
民间艺人在顶碗舞的流传过程中,巧妙地收集了断断续续的音符,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顶碗舞音乐风格。
演奏的乐器主要有笛呐、板胡、二胡、三弦、笛子、钹、梆、碰铃、锣、鼓和京嚓。
表演时敲击碗、碟的声音此起彼伏,舞乐浑然一体,过门如微波荡漾,高潮如排山倒海。
表演者不知道“编钟的奥妙,但却用碗筷演绎了“编钟”的真谛。
美妙的乐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
顶碗舞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动作优美,技巧娴熟,起卧自如,舒展大方,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品。
通过走、跳、站、跪、爬、滚、翻等许多高难度动作演练出各式造形,时而奔跳来回穿插,旋转如陀螺捻线,振臂似紫燕高飞,挥袖间如天女散花,张扬时似嫦娥奔月。
民乐顶碗舞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包容并传递着多种文化信息。
顶碗舞胶布缠碗方法
顶碗舞胶布缠碗方法
顶碗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舞蹈类型,而胶布缠碗是其中一个特别的技巧。
下面是顶碗舞胶布缠碗的方法:
1. 准备一碗,也可以是其他类似形状的容器,选择一个比较平滑的表面以便胶布可以附着。
2. 拿出一段合适长度的胶布,并将一端固定在碗的底部。
确保胶布够长以便在舞蹈过程中能够完成动作。
3. 缠绕胶布在碗的边缘周围,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缠绕的方式,可以是均匀的环绕,也可以是交叉缠绕等,创造出独特的效果。
4. 确保胶布固定牢固,避免在舞蹈过程中松脱或掉落。
5. 开始进行顶碗舞蹈动作,可以利用顶碗舞的基本技巧,如头顶、颈部、肩膀等部位的动作,将碗保持在胶布上方,完成各种独特的舞蹈动作。
6. 在舞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碗的平衡,确保碗不会倾斜或摇晃。
7. 尽可能发挥创造力,创造出不同的顶碗舞蹈动作,利用胶布缠碗的方式增加视觉效果。
请注意,在进行顶碗舞胶布缠碗时,要保证自身安全,确保舞蹈环境没有任何障碍物,以免发生意外。
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根源与风格特征论
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根源与风格特征论■索丹娜每个民族的文化皆可在本民族的文学艺术上得以表现。
在文学艺术中,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形象来表现民族精神的情感意蕴,形成了一种精神符号。
生活在草原上的北方少数民族文艺形式丰富多样,在大多反映与草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艺作品中,其间有反映狩猎、牧放生活的文艺作品,也有反映宗教祭祀、民族英雄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都蕴含着民族文化与地域色彩,使人们可以间接了解草原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的发展轨迹。
一、顶碗舞的文化根源贾作光老师曾经说过“蒙古舞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1]顶碗舞作为蒙古族舞蹈的组成部分,与草原文化、草原生态密不可分。
草原文化应该是不同时代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它包含着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
(一)草原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史。
从人类产生之初起,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类创造的文明,总是与支撑文明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2]草原文化主要生成在草原这一特定地理环境的生态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草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草原文化也在逐渐地吸收现代文化的元素并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经过多方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一核心理念。
草原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支柱,是草原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
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崇尚英雄的精神,还具有重情重义、崇尚自由、热情开放的精神。
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人们,其民族性格和气质都具有着广阔善良的心胸和崇尚自由的信念。
草原民族崇拜英雄崇尚力量,在这种文化精神的引领下草原民族的文化艺术也深深受其影响,具有着大气、淳朴、豪迈、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特征。
【六年级作文】顶碗舞
【六年级作文】顶碗舞中华剪纸真是博大精深,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呈现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
看着眼前美丽的剪纸:一个维吾尔族女孩正在表演她的绝技——顶碗,我是观众中最热情的一个。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中,阿满姑娘出场了。
她身着华丽的维吾尔族长裙,头顶三个金边红花白瓷碗,忽而金鸡独立,忽而展翅欲飞。
阿满用各种姿态展示着自己,摇摇晃晃的三只碗却总是掉不下来。
而阿满顶碗的最高境界是十二只。
看!她开始扭动自己的身子,那动作婀娜多姿,就像杨柳随风摆动。
她一边唱一边跳,身上的饰品也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仿佛是在给她伴奏。
她轻柔地摆动着自己的纤纤玉手,身子不停地旋转着。
碗一只一只稳稳地叠了上去。
音乐高潮声渐起了。
哇!第十二只碗了!我伸长了脖子,一眼不眨地盯着阿满姑娘。
突然她一个小趔趄,我的心一下被揪到了嗓子眼,眼看着一叠叠的将“飞”出去,阿满却又往前跨了一大步,碗又稳稳当当地待在了他头顶,仿佛是长在上面似的。
原来阿满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呢。
掌声不约而同的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汇成了一片雷鸣般的响声。
但是“上台三分钟,下台十年”。
阿曼从小就喜欢杂技。
她每天都努力练习。
她跌倒了,站了起来。
她摔断了脚,再次忍受了疼痛。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没有懈怠。
为了练习好顶碗舞,她不知道自己打破了多少个碗,但她没有失去信心,也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
唯有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才能成功,这幅剪纸被我深深刻在了心中。
顶碗舞舞蹈赏析
顶碗舞舞蹈赏析
顶碗舞是一种中国传统舞蹈,它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优美的舞姿而闻名于世。
顶碗舞起源于清朝,它最初是作为一种仪式舞蹈而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顶碗舞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浓厚民俗文化色彩的舞蹈。
在顶碗舞中,舞者们身穿传统的汉服,头戴发饰,舞姿优美、轻盈。
舞者们头顶着一碗一碗的清水,在水中倒影出碗的形状,再加上舞者们身体的柔软性和协调性,使得整个舞蹈看起来更加优美、动人。
顶碗舞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它既可以是单纯的舞蹈,也可以是配合音乐和道具的表演。
在表演中,舞者们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姿态,展现出顶碗舞的独特魅力。
同时,顶碗舞还常常与荷花、流水等元素相结合,表达出舞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顶碗舞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深厚底蕴,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顶碗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顶碗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它通过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优美的舞姿,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浅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盅碗舞的特点与风格
浅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盅碗舞的特点与风格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聚居了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少数民族同胞。
其中以汉族、蒙古族同胞居多。
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草原辽阔,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人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舞蹈风格。
蒙古族舞蹈风格大气磅礴,姿态挺拔开阔,舞蹈形式多样,道具独特,如:筷子舞,摔跤舞,马刀舞,萨满舞,安代舞,盅碗舞等等,其中盅碗舞即具有蒙古族古老文化的气息,又展现了蒙古族精湛、独特的舞蹈艺术。
盅碗舞,又称打盅子是蒙古族“打盅舞”和“顶碗舞”结合的舞蹈艺术。
其来源于古代游牧的蒙古族人民,在战征胜利后,族人们坐在一起庆祝胜利的舞蹈形式。
人们利用盅碗碰撞敲击出的悦耳声响,增强喜悦的气氛,为酒肉助兴。
演变至今为舞者头顶龙碗,手拿酒盅舞蹈。
多在节庆、婚礼、祝酒、迎接客人等时期作为娱乐节目表演。
如有客人到访,热情的蒙古族姑娘们便将龙碗与酒盅内盛满马奶酒,敬天,敬地,敬客人,然后跳起盅碗舞以最饱满的热情为客人献上蓝色的哈达,以表欢迎。
盅碗舞虽然头部与双手因为道具而受到了限制,但是其舞蹈动作却幅度不小,手臂线条性动作多样,体态更为挺拔,脊椎保持直立的情况下使舞者肩部的动作越发夸张,具有特色。
脚下虽少有跳跃式舞步,却也步伐多样,因为要保持龙碗平衡,不能大步流星的行进,反倒发展出了脚下碎步,如淳淳流水,又似云朵连绵不绝的流畅舞步,这种舞步称为碎步。
顶着龙碗的舞者配合着手上的酒盅,左右摆动敲击出清脆的响声,脚下像小溪流淌,蜿蜒行进到观众面前,却连裙摆都未曾看到波动。
不光流动性动作,盅碗舞也多有跪立,跪坐,半蹲等一度空间的舞蹈动作,更突出了头顶的龙碗及手上的酒盅特色。
因为盅碗舞多为节庆,祝酒,迎接宾客时表演,蒙古族人民舞蹈时带有着浓浓的敬意,所以盅碗舞的音乐也大多是祝贺祝酒的歌词,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曲调大气磅礴,庄重持稳。
(1)盅碗舞的舞蹈风格盅碗舞不止女子舞蹈,也有男子盅碗舞,甚至在历史中盅碗舞表演者原就是男子,因为古代蒙古族受到封建制度“女子不如席”等男尊女卑思想所限制,女子是不能表演盅碗舞等祝福式舞蹈的,后来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与演变,人们发现女子特有的柔美,有曲线的身段更能表现出盅碗舞的美感,逐渐接受了女子舞蹈而后又发展为多以女子表演盅碗舞。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的顶碗舞有什么特色
蒙古族舞蹈蒙古族的顶碗舞有什么特色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顶碗舞在蒙古族文化中,有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叫做顶碗舞,这种舞蹈也影响了不少其他的少数民族,比如维吾尔族和傣族等。
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
相关的史料记载,《顶碗舞》的出处与佛教有着一定的渊源。
佛教教义当中有多种对佛的供养仪式,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乐供养都包括在其中。
两者的结合导致了这种用盛了糜乳的碗放在头顶上舞蹈的形式形式新颖,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
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多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
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技艺,智慧和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
顶碗而舞,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极为喜爱并极其流行的舞蹈形式,特别是在新疆、内蒙等地区,历经悠久岁月的磨砺而愈加受人欢迎。
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此外,维吾尔族、傣族、土家族也擅长跳顶碗舞。
顶碗舞叙事作文范文
顶碗舞叙事作文范文
有什么舞是须要平衡力才能完成的呢
有什么舞是须要用到碗的呢
没错,这就是---顶碗舞!
“上次是你请假的,这次轮到我请了!”“胡说,上次明明是你请假的!”耳边只听见隔壁两位店主在激烈争辩着,原来他们是准备下午去看表演呢!这表演人们喜闻乐见,可绝了!
晌午,没等舞台搭好,观众们就陆陆续续来了,舞台由铁架搭成,现场只听得铁架的“叮咚”声,还夹杂着早到观众的催促声。
近开场了,台下的座位早被抢占一空,人满为患,有拄着拐杖,蹒跚而来的老者;还有早已在场地守候,活蹦乱跳的小孩。
后排的人叫中间的人坐下,中间的又说前面的站着……瞧,那还有个爬上树趴在枝丫上的小孩呢。
忽然,“呜……一声号角响起,演员们终于登场了,观众们一下子安静下来。
演员们都是美丽清秀的姑娘。
她们个个头上顶着四五个碗。
看,她们脚下那灵活的舞姿,左、右、左右,又换队形了,她们的平衡力怎么那么强呢!那碗眼看着就要掉下来了,嘿,可它还稳稳地顶在姑娘们的头上,有时,观众们还会听到碗摇晃时发出的清脆响声。
看中间那位姑娘,她头上顶着四个碗,在不停地转圈,传统民族服装随之飘起,像一朵美丽的花儿绽放开来,这位姑娘怎么不头晕呢?姑娘们用轻盈的脚步在舞台上跳舞,那舞姿变幻多端,时而像高傲的孔雀漫步天池;时而又走起舞风,活泼的姑娘热情邀约客人的到来,但不管如何舞动,她们头顶上的碗仿佛粘在头顶一般,纹丝不动,。
你也许以为演员们就这点儿功夫,那你就错了。
画风一变:姑娘们全身开弓,脚手都顶起了碗。
大家掌声四起,尖叫不断,此时,一段蒙古音乐响起,结束了。
人们都不忍离去,又屈指数着下次表演的日子。
写顶碗舞的作文
写顶碗舞的作文在印度尼西亚,有一种名叫“顶碗舞”的民间艺术。
这个“碗”不同于我们平常看到的用来盛食物的大瓷碗,而是一只很大的陶土做成的类似小山丘的高脚杯子,最初人们拿它来表演杂技或游行时,为了使观众尽情欣赏表演者的优美舞姿,便把上面贴满金纸或银箔。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来领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古老文化吧!“顶碗舞”起源于公元七世纪,兴起于十五世纪末叶的印度尼西亚,那时候,人们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阶段,这时期,也是印度尼西亚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顶碗舞”作为当时印度尼西亚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受到统治者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并得以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风格特点——热情奔放、婀娜多姿、潇洒自如、华丽典雅、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印度尼西亚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因此它又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每逢重要节庆,人们总是身穿艳丽服装,头戴鲜花彩带,手持顶碗,载歌载舞,场面壮观,极富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纯朴风貌,在世界舞蹈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为什么称它是“踢踏舞”呢?因为它是由一位男青年在前面跳,他左右摇摆,双腿屈伸;接着是两位女青年,她们边跳边转,绕圈旋转;然后是四位男青年加入进去,伴着铿锵有力的鼓声,按照一定的顺序,踩着节拍,整齐地跳跃前进,所以才称它为“踢踏舞”。
据说,早在公元六世纪,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就有一位王子,名叫维加,他非常喜爱跳舞,他在宫廷里举办了一次舞会,邀请了许多著名的舞师参加,并亲自教习舞步,规范舞姿,但是当时还没有固定的名称,人们根据其舞步的节奏型,将其命名为“维加拉巴”(意思是“踢踏舞”),久而久之,人们便简单地称它为“踢踏舞”。
除了女性的节奏强烈外,“踢踏舞”中男士的节奏更显突出:开始时,先是慢跑几步,接着停下来,抬起左臂,掌心朝内,再迈出第二步,同样,掌心朝内,紧跟着迈出第三步……就这样,连续反复数遍,直到掌心朝外,然后收回左臂,换右臂,继续往前跑,像雄狮抖毛一般,舞步刚劲有力,舞态豪放粗犷,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何燕敏顶碗舞舞蹈赏析
何燕敏顶碗舞舞蹈赏析
何燕敏顶碗舞是一种由中国著名舞蹈家何燕敏创作的独特舞蹈。
这个舞蹈以顶碗为动作的重要元素,展示了舞者独特的技巧和舞台魅力。
何燕敏是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她在舞蹈界享有盛誉。
顶碗舞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技巧而闻名。
在这个舞蹈中,何燕敏将碗视为舞蹈的延伸,利用碗的形状和动作,展示出舞者的灵动和精准。
顶碗舞的舞台表演以舞者手中的碗为核心,舞者通过将碗放在头顶、肩膀、背后等各种位置,并在舞动中保持稳定,展示了舞者卓越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平衡感。
在舞蹈的过程中,何燕敏通过巧妙的动作和舞蹈组合,展示了舞者的柔美和力量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和享受。
顶碗舞的音乐配合也是其魅力所在。
何燕敏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舞蹈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
这种结合为舞蹈增添了活力和戏剧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何燕敏顶碗舞的赏析不仅仅在于舞蹈本身的技巧和表演,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舞者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舞者对生
活的热情和对艺术的追求。
顶碗舞所传递的信息是积极向上的,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勇于挑战和突破自己。
总的来说,何燕敏顶碗舞是一种独特而精彩的舞蹈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动作和技巧,展示了舞者的身体控制和舞台魅力。
通过舞蹈的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舞者对艺术的热情和追求,同时也受到鼓舞和激励。
这种舞蹈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挑战的精神的传递。
写顶碗舞的作文
写顶碗舞的作文英文回答:Top-spinning, also known as head-balancing, is an impressive and ancient art form originating from various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It involves balancing objects on the top of one's head while skillfully manipulating them through movements of the body.History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Ancient Egypt: Evidence of top-spinning dates back to ancient Egypt, with depictions of women balancing vessels on their heads in hieroglyphics.India: The art of top-spinning is deeply rooted in Indian culture, particularly in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Bharatanatyam dance, where it symbolizes grace, balance, and devotion.China: In China, top-spinning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crobatics and circuses, showcasing feats of strength and dexterity.Mexico: The "Palo Volador" dance, performed by the Nahuatl people of central Mexico, involves dancers spinning atop a tall pole while balancing on a horizontal bar.Technique:Top-spinning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strength, balance, and coordination. The following steps outline the basic technique:1. Posture: Stand with feet shoulder-width apart, knees slightly bent, and spine elongated.2. Head Positioning: Keep your head upright and facing forward. The object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crown of the head, balancing naturally.3. Body Movements: Use gentle swaying and circularmotions of the body to maintain the object's balance. Do not overcompensate with exaggerated movements.4. Object Manipulation: Manipulate the object bytilting your head, tilting the object slightly, or using subtle head rolls.Types of Objects:Various objects can be balanced on the head, including:Pottery: Vessels made of clay, porcelain, or other ceramic materials.Fruits and Vegetables: Apples, oranges, bananas, and other fruits or vegetables with a smooth surface.Feathers: A single feather or a group of feathers can be balanced for a lightweight and graceful effect.Stacks of Plates: A stack of plates can be balancedfor a challenging and impressive display.Benefits:Coordination and Balance: Top-spinning improves hand-eye coordination and overall balance, enhancing overall physical control.Concentration and Focus: Maintaining the object's balance requires focus and concentration, improving mental clarity and alertness.Cultural Appreciation: Top-spinning connects practitioners with the traditions and cultures that have influenced this art form.Artistic Expression: Top-spinning can be used as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showcasing grace, elegance, and individuality.中文回答:顶碗舞。
民乐绝技——顶碗舞
民乐绝技——顶碗舞作者:文/王振武来源:《丝绸之路》 2014年第21期文/王振武在甘肃民乐这块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广袤大地上,每逢新春佳节期间,村村寨寨的群众自愿组织社火表演队,走村串巷进行祈福表演。
在民乐的民间,不知从何时起,就流传着这样一句富有地方特色的歇后语:“汤家庄子的社火─辞一辞。
”这里所说的汤家庄子,就是现今洪水镇的汤庄村,足见汤家庄子的社火在民乐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而汤庄的社火之所以闻名遐迩,全在于他们拥有最具特色的绝技─顶碗舞。
据汤庄村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们讲,汤庄的顶碗舞是清朝乾隆年间驻扎在汤庄的洪水营士兵流传下来的。
当时,士兵们在开饭前闲着无事,便用筷子敲打瓷碗自娱自乐,有的干脆把碗顶在头上做一些滑稽的表演来悦人耳目,常此以往,就演变成了一种融舞蹈与杂技于一体的顶碗舞姿。
据说,顶碗舞第一代传承人汤贤才热爱顶碗舞技艺,勤奋好学,并教会了很多村里的学员,使顶碗舞得以流传下来。
《民乐县志》中还记载,汤庄村“村民汤治铭自幼爱好社火,学习刻苦,年轻时一边扶犁耕地,一边练习顶碗,是建国初顶碗舞的继承人”。
由此可知,汤庄村顶碗舞的艺术传承关系已是十分清楚明晰了。
顶碗而舞,是我国民间喜爱并极其流行的舞蹈形式,历经悠久岁月的磨砺而愈加受人欢迎。
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才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民乐的顶碗舞所用的表演道具极其简单,一碟、一碗、一双红筷子、一根竹片口条、一对红缨穗子的铜铃而已。
表演形式自由活泼,人多人少,男女老少,台上台下,均可表演。
表演时,舞者头顶一白瓷碗,牙咬红缨口条,按音乐节拍磕动口条敲击顶上瓷碗,一手拿白瓷碟,一手持红筷子,筷子两头各系一带红穗子的铜铃,也按音乐节拍敲打瓷碟,整套动作与铮铮作响的音乐浑然一体,声音清脆,悦耳好听。
表演者各个全神贯注,步调一致,不仅要随着音乐敲击碗碟,还要跟着节拍表演走、站、跳、坐、蹲、跪、爬、滚、翻等多种高难度的动作,间或还要夹杂一些带有杂技性质的独特、精巧的艺术造型。
顶碗舞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探讨
顶碗舞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探讨作者:侯丽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4期摘要:在传统文化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积极的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代人的重要责任。
从具体的分析来看,舞蹈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蕴深厚,能够在现代文化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民族特色舞蹈,其在了解和挖掘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分析和民族舞蹈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顶碗舞是我国少数民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类型,在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中流传较广,具体分析顶碗舞的形成原因并对其发展做探讨,这对于了解和挖掘顶碗舞的文化内涵以及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具顶碗舞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做具体的分析讨论。
关键词:顶碗舞;形成原因;发展顶碗舞作为一种舞蹈形式在目前的蒙古族、维吾尔族中有着较为广泛的流行,具体来看,现阶段的顶碗舞在甘肃、新疆以及鄂尔多斯高原一代流传较广,是少数民族在宴会庆祝中使用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分析具体的资料发现其起源于古代社会,流传至今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具体分析顶碗舞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等可以深层次的挖掘顶碗舞的文化价值,这对于此种舞蹈形式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顶碗舞具体概述顶碗舞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极为喜爱并极其流行的舞蹈形式,多以女子头顶数碗的技巧来载歌载舞,用于喜迎宾客,欢庆节日的庆典场景,抒发了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生活,热情好客的真挚情感。
因为我国多民族生活的地域辽阔,所以各少数民族自己的顶碗舞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以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为例,它们在舞蹈时,不仅使用的道具有所不同,舞蹈表现风格也各不相同。
维吾尔族的顶碗舞,其在音乐节奏方面多以附点节奏为主,代表性的乐器是手鼓;在舞蹈过程中,舞者的基本体态是昂首挺胸,立腰、拔背、指根放松,立腕是基本特点;整体舞蹈遵循摇身点颤的基本规律,对维吾尔族的顶碗舞进行动作词汇描述,使用的主要词汇有双托位移颈、横垫步、托按掌、三步一抬、横手位、圆场步、扶胸式等。
蒙古族顶碗舞简介
蒙古族顶碗舞简介
蒙古族顶碗舞是流传于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有男女对唱形式,俗称“顶碗调”。
顶碗舞的表演形式是男女各一人,两人相对而坐,其中一人在前手摇转铃,另一人在后拿着碗向后移动,用手拨动两个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
舞者根据乐曲节奏有节奏地舞动着双手和双脚,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左转、右转、跳跃、翻腾。
动作协调有力,表情生动活泼。
舞曲中还有一句歌词:“上三下四顶碗”。
顶碗舞是在传统的蒙古族婚礼、庆典和庆祝丰收等喜庆活动中跳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过去人们认为在跳“顶碗调”时要吃肉、喝奶、饮酒,这种“顶碗”是用来敬神和敬祖先的。
在民间传说中,顶碗舞是成吉思汗征战时为了鼓舞将士而产生的。
传说在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国时,有一位将军就是在顶碗舞中找到了战斗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力量。
蒙古族顶碗舞在民间流传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 1 —1 —。
试析当代维吾尔族“顶碗舞”的传承创新
导康巴尔汗每一个动作和顶碗敲碟的技巧,经过康巴尔汗不断地
推敲、加工、创新,康巴尔汗将《盘子舞》以更加成熟精湛的技艺、
富有情感内涵的舞台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得到了赫力其汗的
盛有半碗的水,以备谢幕时,舞者将一个个碗取下放在手中,到最
后一个碗时,将碗拿起把水倒入其它碗中,让观众们感受舞者舞
蹈技艺的精湛。
被誉为新疆第一舞人的康巴尔汗·艾买提对“顶碗小碟舞”早
有耳闻,她听说民间艺人赫力其汗在茶桌上表演时能够做出各种
高难度、有技巧的舞姿,好学的她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康巴尔
汗谦虚地向赫力其汗学习这种舞蹈,赫力其汗倾囊相授,悉心指
飚,或踊或跃,乍动乍息,翘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 而得名,后在新疆各绿洲广泛流传,后来被新疆第一舞人康巴尔
止”中也可领略鼎盛时期龟兹乐舞的风貌,然而,舞蹈终究是一种 汗老师吸收创新,呈现于舞台,后来在维吾尔族舞蹈教学中又被
活态的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离开具体的舞蹈动作和造型姿态而 称为《盘子舞》。该舞的表演过程是舞者两手各执一个小碟子,手
少女的布施,一碗乳浆,佛陀因此得以悟道。碗舞主要是歌颂布施 少女的天真,善良、美丽,由于在龟兹壁画中常见碗舞,估计龟兹 古国很流行此舞。
此外,通过后人对克孜尔石窟壁画 ($ 窟壁画的临摹,有舞者 在头、双肩、双臂顶着点燃蜡烛的碗翩翩起舞的舞蹈图像,我们能 够推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先民就已经有了这种舞蹈形 式。在西晋时代,中原地区的女乐杂舞中盛行一种《杯盘舞》,从文
言,可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型兰花指,食指与中指之间夹着竹筷,配合着音乐节奏,指尖带动
二、当代新疆舞人对维吾尔族“顶碗舞”的传承 在研究古代龟兹乐舞的相关文章中,有学者指出,龟兹壁画
顶碗舞作文3篇
顶碗舞作文3篇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顶碗舞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 顶碗舞作文1顶碗舞是一种难度很高的舞蹈,顾名思义,就是顶着碗跳舞。
今天,电视上播放了一则通知,:“一个月后,本市将举行首次顶碗舞大赛,冠军奖获得……”从小就喜爱舞蹈的依娜一听到消息,顿时喜出望外:我一定要参加,以我的技艺,怎么会不赢呢?于是,依娜拿出三只碗,顶在头上。
可毕竟她也没练过几次这种舞,手一松,“哐啷啷”几声之后,碗都粉身碎骨了。
她没有放弃,也许怕别人笑话他,便拿了许多碗,跑到了花草茂密的原野,开始练习。
她先顶上一只碗,很容易,跳了几次才掉了一次。
他坚持不懈,不断地加碗,不停地练习。
尽管练的腰酸背痛,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大赛那天,依娜头戴挂珠的小帽,身着碎花条纹的长裙,手捧着几只碗,开始跳了。
她先顶上一只碗,缓慢的跳了起来,然后加上了一只碗,依然稳稳的跳着,最后三只碗仍旧稳如泰山的立在她的头上,似乎固定不动了。
再看依娜,她双手轻柔的摆动,纤细的腰肢扭动着,全身衣裙上的花纹也随着身体绚动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终于,依娜成功了,站在领奖台上,她笑得那么开心顶碗舞作文2几个可爱的小姑娘。
她们的身后是一片白茫茫的蒲公英。
轻柔的春风把蒲公英吹的漫天飞舞,也吹得姑娘们的长裙微微波动。
姑娘们站立在蒲公英地里,没有任何动作,顶在她们头上的碗静静的,无论风怎么吹,它都不摔下来。
但是,看!随着音乐的响起,小姑娘们好似变了一张脸;变了一个身体;变了一个人!她们已经完投入到这场激烈的舞蹈中来了。
几十个头顶小碗的姑娘如几十条舞动的丝带,不停变幻在你的面前。
好一场顶碗舞!几十个碗发出的叮当声,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如风铃一般清脆、悦耳。
这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听觉享受。
姑娘们头顶着的碗发出叮当叮当叮叮当当的声响,我的心好象也在碰撞着,发出叮当叮当叮叮当当的声响。
顶碗舞组合教案
顶碗舞组合教案教案标题:顶碗舞组合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顶碗舞的基本概念和动作要领。
2. 学生能够掌握顶碗舞的基本动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组合演练。
3. 学生能够通过顶碗舞的学习,提高身体协调性和音乐感。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播放一段顶碗舞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这种舞蹈形式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 向学生介绍顶碗舞的起源、特点和流行的原因,增加他们对顶碗舞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主体:3. 分别介绍顶碗舞的基本动作,包括:顶碗、转碗、抛碗、接碗等。
通过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技巧。
4.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动作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每个动作的基本动作要领。
5.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组合这些基本动作,创造出自己的舞蹈段落。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并在组合中加入音乐元素。
6. 指导学生进行组合演练,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舞蹈的创作和演练中。
总结:7. 让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舞蹈组合,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
8. 总结顶碗舞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收获。
9.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探索其他舞蹈形式,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评估:10.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11. 对学生的组合演练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12.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教学资源:- 顶碗舞的视频素材- 音乐播放设备- 顶碗道具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参加顶碗舞的比赛或演出,提供更多的舞台展示机会。
2.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舞蹈形式,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和舞蹈技巧。
3. 组织顶碗舞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进行动作练习时的安全,提醒他们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2.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
顶碗舞舞蹈实践报告
顶碗舞舞蹈实践报告蒙古族顶碗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及传统的民间艺术,吸取了蒙古族的民族艺术的精华,它主要从“碗”这一道具的运用着手,来着力突出传统舞种的一种形式美,从而把传统民族舞蹈的形式发掘到了极致。
蒙古顶碗舞主要从民族风格出发来进行动作的设置和发展,再加上在原基础上加以创新的独具蒙古民族特色的民乐,逐渐成为了一种兼具传统和当代气息的民间舞。
当顶碗舞开始表演时,随着演员轻击盅子,徐缓起舞。
舞蹈演员头顶瓷碗、口衔竹条,两手内各执着一个碟和一个筷,筷子的两头都系有一铜铃红穗。
进行舞蹈时,演员通过磕动口中的竹条来敲击头上的瓷碗,并以筷击碟,但碗却要保持始终“稳坐”在舞者的头上。
顶碗舞以传统的秧歌十字步作为基本舞调,同时配以“梭子步”和“垫步”、“云步”等步伐来交替使用,从而使舞蹈的场面变化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
舞蹈者的双臂或屈或伸,在舞台上时进时退或时而绕圈,始终不停地发出动听的敲击声。
当节奏转快以后舞蹈则更加精彩。
舞蹈表演中,常常配有蒙古民歌助兴,从而营造出浓烈而豪迈的蒙古艺术特色。
蒙古顶碗舞也同时融入了杂技的元素,从而集民族性、技巧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为一体,起卧自如、舒展大方,动作优美、技巧娴熟,因此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舞蹈艺术的精品。
舞蹈者不断做出或走或跳或跪或翻等高难度的动作,演绎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时而如陀螺捻线,时而如紫燕高飞,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嫦娥奔月。
舞蹈是先民意识形态集中的体现,是先民对于自身及外界思考与感受的结晶,有浓郁的情感因素。
这些情感在历史中凝聚,再通过历史不断传承和积淀,融入了一代代人的心底,并成为一种缓解现实压力和超越平凡世俗的手段。
就如同荣格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
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
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
”因此,顶碗舞是对于生命本能和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展示,是对心灵震颤的一种自然宣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碗舞
顶碗舞是一种难度很高的舞蹈,顾名思义,就是顶着碗跳舞。
今天,电视上播放了一则通知,:一个月后,本市将举行首次顶碗舞大赛,冠军奖获得从小就喜爱舞蹈的依娜一听到消息,顿时喜出望外:我一定要参加,以我的技艺,怎么会不赢呢?
于是,依娜拿出三只碗,顶在头上。
可毕竟她也没练过几次这种舞,手一松,哐啷啷几声之后,碗都粉身碎骨了。
她没有放弃,也许怕别人笑话他,便
拿了许多碗,跑到了花草茂密的原野,开始练习。
她先顶上一只碗,很容易,跳了几次才掉了一次。
他坚持不懈,不断地加碗,不停地练习。
尽管练的腰酸背痛,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大赛那天,依娜头戴挂珠的小帽,身着碎花条纹的长裙,手捧着几只碗,
开始跳了。
她先顶上一只碗,缓慢的跳了起来,然后加上了一只碗,依然稳稳的跳着,最后三只碗仍旧稳如泰山的立在她的头上,似乎固定不动了。
再看依娜,她双
手轻柔的摆动,纤细的腰肢扭动着,全身衣裙上的花纹也随着身体绚动起来令
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终于,依娜成功了,站在领奖台上,她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
江都市龙川小学六(1)班马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