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多元民族群体,他们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其特殊性使得其面临着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教育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踏入大学校园。

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心理、文化、价值观念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需要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分析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途径,以期为相关机构和教育者提供参考,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领域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探讨他们认同感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定位和处境,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状况和提高他们的认同感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十分严峻,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背景多数较为贫困,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持和教育资源。

当前一些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歧视和偏见,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受到不公平对待。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他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加上对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困惑,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消极情绪。

在教育现状中,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培养,还需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维度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维度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维度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维度分析中国向来注重少数民族的开展,自建国以来,一直以平等为根本原那么,实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共同开展的战略,开化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及历史形成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聚居的客观条件,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日益壮大的群体,与汉族大学生一样享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具备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接触社会时间较短,对社会负面思想的抵抗能力缺乏,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对原有社会认同、民族认同产生一定差异,如何协调好自身以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的最现实也是最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适性民族认同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成长经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合居住的地区,同时接触两种民族生活,受两种或多种文化影响。

他们既不同与传统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生活的纯粹融入,又区别与汉族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知,在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间的认同与选择,往往会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会使局部学生产生疏离感和孤立感,处理好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是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关键。

1.语言文字认同语言文字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社会成员间的交流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直接传播者,也最具文化影响力。

在现今中国多数地区,少数民族的汉语使用率极高,尤其在一些经济较兴旺省份,多数少数民族成员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交流,汉字现在也具有极高的普及率。

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本能同时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及文字,某些居住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受主流文化影响,以及生活中运用的限制,他们掌握汉语的程度甚至要高出本民族语言。

虽然当今中国社会是以汉语文字为根底,以标准普通话为官方交流语言,但与此同时也鼓励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开展。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会就读一年的汉语文化课程,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的系统了解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学生活做好铺垫工作。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影响因素浅析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影响因素浅析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影响因素浅析民族认同理论包括国家认同、历史文化认同和国家范围内其它少数民族的共同认同。

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的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

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和感情归属,对抵制西方国家消极意识形态的影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签: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影响因素一、引言民族认同是一个系统的认识体系,涉及对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民族信仰、民族地域归属、民族认同感等多方面内容。

主要包括本民族成员对其国家的认同,历史、文化的认同以及国家范围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认同,在这些共同因素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民族精神、民族认同感对其成员认识其民族特征,加深民族情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民族认同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民族认同的理论1、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是个体对其所在群体的归属感。

这里的“群体”在近代以前,因为生产水平的限制,个体对群体生活的客观依赖,多指自然形成的部落。

近代以来,生产力的发展,“民族”的概念不断与“国家”相靠近。

斯大林对民族概念的界定基于共同的语言、地域、文化以及经济生活四个因素,这四项因素与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相统一。

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先驱赫德尔在其著作中说:“最自然的国家,莫过于一种民族特点的一个民族。

”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民族的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而现存的国际当中,绝大多数是由多种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这就要求个体不仅对本民族信念认同,还要对本国范围内其他民族进行认同。

中国现有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尤其需统一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也是民族认同的最高形式。

2、历史文化认同纵观民族的发展过程,多是从拥有同一血缘的种族展开,在不断的历史演化中,产生独立的民族性格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形成特有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并使其个体产生对群体的认同意识。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引言在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塑造自己的国家认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研究结论。

1.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通过教育政策的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与汉族同等的高质量教育。

这种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2.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国的教育政策着重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这种政策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3.提供就业和发展机会教育政策的支持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能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通过努力学习,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在各行各业表现出色,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从而建立起更深的国家认同。

1.文化冲突和困惑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推行可能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产生困惑和冲突。

由于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难以适应多元文化的挑战,从而影响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2.教育资源差异尽管教育政策力求提供平等教育机会,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地域和资源的限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可能仍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影响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三、对策和建议1.加强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在推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时,需要加强对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不断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更加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新时代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路径

新时代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路径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实际、 教育方式单一等,需要加强教育路径的探索和研究。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新时代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 教育效果和质量。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少数民 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 的教育路径和对策建议。
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
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与认同教育相关的学科建设,设置相关课 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全面的认同教育。
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
制定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教育的评价标准,定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 优化教育策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认同教育的质量
加强教师培训和研修
通过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的文化传统,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
路健康教育,帮助少数 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民 族身份和角色,增强心理素质
和应对能力。
提供心理辅导服务
通过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为少数 民族大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 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更好 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要点一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五个认同教育融 入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实 践环节的作用,以及如何评估五个认同教育的效果等。
要点二
不足之处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数量较少,调查范围 有限,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高校的情况 。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未能对所有少数民族 大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和调查,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增加调查高校的类 型和数量,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

·教学发展纵横·社会性决定了结群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结群必然会带来身份的认同问题,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群体中形成不同的身份认同,而国家认同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一种普遍性结群意识和归属需要,是人本身的诉求。

近年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

一、基础概念认同也称“身份认同”,16世纪在数学和逻辑学中出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学界,成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

认同是寻求亲近感或归属感的愿望和行动,其特征是“一个人变得像另外一个人”。

功能如芒茨爱拉特·吉博诺所总结:“其一是做出选择;其二是与他人建立起可能的关系;其三是使人获得力量和复原力。

”由此观之,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准则。

族群认同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于自然及文化倾向的认可和共识,是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较多且影响较深的一种认同感,可以大致分为对同民族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认同和对民族表现形式——文化及文化符号的认同两个方面。

国家认同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历史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评价和情感。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也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之一。

在单一民族国家,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基本重合,而在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文化多元一体的大背景下,国家认同是族群认同的升华。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特点1.特殊性。

与汉族学生不同,受自然、经济、习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思想认识、心理因素、情感发展以及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都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族群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处在一个动态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首先,族群认同愈发强烈。

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特点与不同民族之间的隔离,造成不同程度的地域文化封闭现象,在相对稳定的民族聚居区,族群认同意识不会凸显。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自我认同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民族认同、学生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职业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认同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认同感模糊不清,甚至出现认同危机。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其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同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字数:216】1.2 问题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问题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对国家、民族、地域、家庭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如何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处于文化冲突和适应压力较大的环境中,他们往往面临挑战和困境,教育现状也反映了对其发展的不足关注。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探讨有效途径与政策建议,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字】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解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是指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核心认同体系。

民族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源自于血脉相连的族群关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标识。

论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

论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

论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增强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国家认同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在国家的认同程度,包括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认同感。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增强意味着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并不容易建立和增强。

由于少数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与主流文化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感上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如何通过思政教育这一途径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和增强国家认同感,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入手,探讨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增强作用。

1.2 问题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增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族群身份认同、地域文化传承等。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塑造,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不仅仅是个人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更是一个综合性的身份认同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挑战,其国家认同感的稳定性和深度成为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通过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进行培养和增强,不仅是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该研究对于学术界和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探讨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他们在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加强对他们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各族群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快。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常常面临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并探索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 “五个认同”所谓“五个认同”,即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面临的五种认同问题,包括民族认同、校园认同、学业认同、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这五种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2. 教育现状简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来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由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的社区环境中,对外部世界了解不足,缺乏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校园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他们在学校中常常面临着种族歧视、文化隔阂等问题,使得他们很难融入校园文化,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

学业认同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由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导致对学业的认同感不足。

心理认同问题也是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可能由于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原因产生心理困扰,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

文化认同问题也是一个严峻挑战,由于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也要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

现实中却存在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和歧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中对文化的认同感不足。

3. 有效途径探究为了更好的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我国教育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和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摘要】本文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影响其教育的因素。

然后提出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最后通过结论总结对本文研究进行回顾,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其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有效途径,案例分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含义,重要性,影响因素,提升,结论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引言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群体之一,其“五个认同”包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宗教认同和地域认同,在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五个认同”教育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与挑战。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教育现状,探讨提升其“五个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亟需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当前研究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加强对他们“五个认同”的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认同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文化认同缺失、社会认同不足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途径,如加强文化传承教育、建立多元文化融合平台等。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教育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同时也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融合做出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有效途径、启示、未来研究、认同教育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自我认知与价值观确立,对其人格、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对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展开探讨,分析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更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其全面发展。

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为相关机构和部门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提升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提升其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被试 学生 中 , 女生 占 5 1 . 6 %, 男生 占 4 8 . 4 % 。其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0— 2 0
家对经济 、 社会事务的处理 , 应付灾害、 危机的能力也
基金 项 目: 国家 民委科研项 目“ 少数 民族公 民教育实现 国家认 同的实证研 究” ( 1 2 X N Z 0 2 1 ) ; 西南 民族大学研 究生学位 点 建设项 目( 2 0 1 2 X WD—S 0 5 0 1 ) 。 作者简介 : 耿亚军 ( 1 9 7 9一) , 男( 满族 ) , 河北省唐 山市人 , 西南交通大学博 士研究 生 , 西南 民族 大学讲师 , 主要 研究思想 政
2 5 . 0 %
1 2 . 1 %
家庭 、 性别 、 年级 、 教育 等 变 量 的平衡 , 使 研究 具 有 一 定 的代 表 性 。调 研 问 卷 共 发 放 1 0 0 0份, 回收 问 卷

不认同 非常不认 同
1 0 1 O
1 . 0 % 1 . 0 %
1 0 0 0份 , 有效问卷 1 0 0 0份 , 有效率 1 0 0 %。在问卷基 础上 , 还 进 行 了有 关 专 题 座谈 和 部 分 学生 的综 合访 谈 。对 问卷所 得数 据 , 在S P S S 2 0 . 0上 进 行的是通 过 问卷结果 的对 比分 析, 窥探通 过几年 的高等教育学生 国家认 同的变化 情
况, 以及 教 育 的 效 果 对 于 这 些 变 化 产 生 的 影 响 和 效度。 ( 二) 结果 分析 。
重 要性 。因此 , 以他 们 为研 究 对象 , 全 面 了解 其 国家 认 同现状 , 探讨 构 建 国家认 同教育 的方 法体 系 , 对 于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随着我国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进步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他们作为国家的一份子,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这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他们的认同教育也显得更加迫切。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教育,有“五个认同”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宗教认同、语言认同和文化认同。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教育现状进行简析,并提出有效的途径进行探究。

一、民族认同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群体,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新认识自己所属的民族,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认同感。

目前,学校开设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较少,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还不够到位。

建议学校加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加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培养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二、地域认同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对于自己所在地区的情感认同也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一些地方特色文化表现形式逐渐减少,导致学生对自己地域的认同感降低。

建议学校加强地方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地域的认同感。

三、宗教认同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些人信奉宗教,宗教信仰对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一些学校对于宗教的宣传和教育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对于自己宗教的认同感不足。

建议学校加强对于宗教的宣传和教育,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让学生更好地树立对自己宗教的认同感。

四、语言认同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会面临语言不通的情况,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建议学校加强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鼓励学生学习和传承自己的语言文化,增强对自己语言的认同感。

五、文化认同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习俗、礼仪习惯等方面与主体民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对于文化认同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主体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政策的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实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少数民族本土教师培养计划、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振兴计划等。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于他们的国家认同影响尤为明显。

首先,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注重打造少数民族特色课程,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

这些课程不仅增长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所在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进而对自己所在民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情,从而增强了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次,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缩小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融入感和认同感。

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优秀本土教师的培养和资助,难以享受到与汉族大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然而,少数民族本土教师培养计划、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扩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从而增强了他们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平等感和认同感。

最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

在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家乡赴外求学,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给予他们的关爱和照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和现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重大作用,同时感受到了国家的认同和支持,进而促进了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感。

综合来看,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国家认同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对于国家的归属感。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些政策是否真正促进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还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显示,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身民族特色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

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

有必要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探讨教育政策在塑造大学生的认同感和身份认同中的作用。

具体来说,我们将研究不同种族背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不同教育政策下的教育中,对国家的认同程度有何差异。

通过深入了解教育政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可以为政府制定更符合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认同的增强。

本研究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希望通过对教育政策和国家认同之间关系的探究,为推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正文2.1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也在逐渐受到影响。

一方面,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通过强调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等措施,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摘要】民族认同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对于多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大意义。

因此,要将民族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民族认同教育之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少数民族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在整个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观念认同,也关系到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对民族认同研究的剖析、对民族认同教育的思考,微观而言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宏观而言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认同概述国内外研究对民族认同的定义倾向于狭义的定义,即个人对本民族的认同,然而广义的民族认同还应包括个人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

史慧颖等人认为,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民族认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之一。

Drew,Rosanna 和Leigh对移民群体的研究发现,那些具有较高民族认同的移民,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会较少,心态显得较为平和,正是由于较高的民族认同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这也恰好体现了民族认同的正性功能。

关于民族认同所产生的负性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现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一方面对国家认同程度过高而导致对本民族的否定,会对少数民族个体的心理健康不利,个体会表现得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缺乏自信和自尊,导致自我价值感、成就动机与自我和谐程度偏低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个体不良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对本民族认同程度过高而排斥其他民族(包括主体文化),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

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也很密切。

Marie等对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具有较高民族认同的个体在解决民族认同冲突的过程当中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并且伴随着较高的自我认同,自控能力较强。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pdf

一、研究结果 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文化认同度比较高,均值为4.51分,这也符合我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多民族和谐社会与文化建设的成果。

尤其是当问到我国受到外敌入侵时,95.4%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应该奋起抗战,这说明他们在维护中华民族主权时拥有十分积极的态度,愿意主动参与维护祖国主权。

在谈到少数民族归属问题时,94.5%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94.3%的少数民族学生十分同意“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

”这一观点,80.8%的少数民族学生觉得自己的个人命运和前程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前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18.4%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

根据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3]以上调查结论表明,我国已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民族实体,少数民族学生拥有良好的主流文化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认同方面,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但他们的积极民族文化认同程度确呈现多元走向,整体均值不是太高(M=2.64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比较理性的民族认同,而不是极端的民族中心主义。

题1中只有2.4%的学生表示自己一般不参加汉族活动,92.2%的学生表示不同意;题9中只有6.5%的学生表示“当我发现和我一样的少数民族学生和人打架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少数民族同学。

”,29.2%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少数民族的积极民族文化认同是相对理性的;题12中95.7%的学生表示“如果有人问起我的民族身份,我会直接了断地告诉他、她”,这说明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并对自己的归属感到满意。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一、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在长期以来的国家建设中,中国一直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此,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政策。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义务教育的普遍化:这是我国教育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步骤。

义务教育的普遍化不仅使中国所有公民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接受日趋完善的教育的依据。

2.实施强制性教育:强制性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它的实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的重要手段。

3.实施多样化的教育和推进职业教育:为了满足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需求,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鼓励在此类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校,还推进了大量的职业教育项目,如“三支一扶”招募服务等。

4.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能够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养,并加深其对国家的认同感。

1. 提高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随着教育政策的发展和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增多,国家认可少数民族群体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因此,在教育上,任何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

少数民族群体在国家的认同感也随着教育政策的发展而日益增强。

从民族教育的角度看,强调民族文化及传统节日的宣传,提高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国家认同感。

教育政策的推进也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多元化的课程和职业教育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其在学术上具有更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

此外,在文化教育上,国家加强了多民族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理解其他的族群,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教育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国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地区差异问题虽然国家在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上下了大力气,但是在运行中,发现地区间的差异尚未被有效解决,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

论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

论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

论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思政教育是指在教育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对象,其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作用展开阐述。

1. 提高民族认同感思政教育通过宣传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对国家的认同感。

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豪地说出“我是中国人”。

2. 增加国家认同感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从心底里认同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文明等。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使其深刻认识到国家强大、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塑造正确的国家观思政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理解国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教育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认真履行自己的国民义务,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思政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认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鼓励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在自豪感的推动下,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思政教育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了解国家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感。

通过文化认同,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

思政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与增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1. 加强政策引导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加强对其国家认同感培养的政策引导,制定更加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培养的政策措施。

2. 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在思政教育中,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举办国家政策法规讲座、举办国家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摘要】民族认同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对于多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大意义。

因此,要将民族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民族认同教育之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
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少数民族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在整个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观念认同,也关系到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对民族认同研究的剖析、对民族认同教育的思考,微观而言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宏观而言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认同概述
国内外研究对民族认同的定义倾向于狭义的定义,即个人对本民族的认同,然而广义的民族认同还应包括个人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

史慧颖等人认为,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民族认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之一。

drew,rosanna 和leigh对移民群体的研究发现,那些具有较高民族认同的移民,他
们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会较少,心态显得较为平和,正是由于较高的民族认同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这也恰好体现了民族认同的正性功能。

关于民族认同所产生的负性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现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一方面对国家认同程度过高而导致对本民族的否定,会对少数民族个体的心理健康不利,个体会表现得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缺乏自信和自尊,导致自我价值感、成就动机与自我和谐程度偏低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个体不良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对本民族认同程度过高而排斥其他民族(包括主体文化),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

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也很密切。

marie等对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具有较高民族认同的个体在解决民族认同冲突的过程当中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并且伴随着较高的自我认同,自控能力较强。

相反的是,具有较低民族认同的个体在解决民族认同冲突的过程中倾向于采取消极、被动的方式,往往伴随着较低的自我认同,自控能力较差。

民族认同、自我认同及应对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和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
总体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而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先大家,后小家”的国家整体意识。

具体而言,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时,采取了最积极的整合方式。

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较高,并没有像国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那样传统意识淡薄。

2.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略低,尤其是在本民族教育和经济方面。

低认同不能简单地视为否定,而是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对本民族未来发展的关注。

3.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矛盾、冲突的时候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划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

消极应对方式包括个人消极和社会消极应对两种方式。

个人消极应对方式的最大特点是以自我否定、逃避现实、悲观放弃等消极应对方式为主,这些方式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直接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对社会地区的稳定构成间接的威胁,需要专业的应对策略辅导。

尽管社会消极应对方式所占比例较小,但却是最不利于问题解决、对社会地区稳定威胁最大的应对方式,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建议
1.将民族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巩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通过对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发现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从内涵上来看,爱国主义是个体对中华民族、对国
家的认同及强烈的情感倾向,是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的统一,而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中华民族和本民族的双重认同,二者的内涵存在着高度一致的方面;从外延上来看,以民族构成来划分,国家分为多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中国就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各个民族的权益,爱国和爱本民族是相互统一的。

因此,将民族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巩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加深他们对国家的了解与尊重,加强他们的国家公民身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2.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略低,集中在教育和经济两个方面。

因此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社会认同,除了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本民族的社会发展现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提升他们的自信,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就是推动本民族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科学文化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避免其产生依赖思想。

3.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冲突情境下的应对方式
在面临民族冲突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其民族认同的高低有关。

一般而言,高认同对应积极的应对方式,低认同
对应消极的应对方式。

要降低消极的应对方式发生的机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多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正视差异、求同存异,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要弱化刻板印象这一社会知觉偏差,公正、客观地评价个体。

二是通过课堂教育、法治宣传等方式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4.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密切关系,应当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他们由于民族认同所引发的内心矛盾、冲突和困扰等问题。

首先,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的方法,及时缓解、疏导负面情绪和心理困扰,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传统的团体辅导方法,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具体问题引入个案辅导方法。

再次,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卷,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普测及辅导。

最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合理定位人生目标,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的心态,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
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02).
[2]drew,rosanna,leigh.migrant ethnic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7(05).
[3]marie l,danel,pat ,brian,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acial/culturalidentity and ego identity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and mex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0(4). [4]berry,j.w.intercultural relations in plural societies[j ].canadian psychology,1999 (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