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地域·传统

合集下载

场所·地域·时代——重读深圳大学演会中心的思考

场所·地域·时代——重读深圳大学演会中心的思考

三 结论总之,深圳文化中心是由普利兹克建筑大师矶崎新领衔担任主创设计师设计,已建成十余年并屡获重要设计奖与优秀工程奖的深圳市一标志性公共建筑。

对于这样一座建筑运用后评估方法进行回访、调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证实该建筑在使用10余年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使用状态,仍然按照初始的建筑策划及设计运行;其中使用者对于金树、银树大厅入口的标志性有充分的认同感;对于大空间利用外部景观资源,将中央绿带-莲花山景观借助大玻璃引入室内的“借景”策略也表示赞赏与肯定;对于开放阅览空间以及山地葡萄园式的观演空间模式,也都表示充分的认可。

这些都是经历10余年时间考验、对民众生活和建筑学仍具有贡献意义的优秀设计策略。

上述优秀设计策略充分佐证了普奖评委的对矶崎新大师的评语,即“他曾在中国主持设计诸多堪称典范的建筑作品,例如位于广东的深圳文化中心(2007)”。

图39图40图41图42深圳大学演会中心(图1)设计记录了一个80年代一位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建筑一、时代与建筑师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巨变、思潮涌动的时期。

这一时期,代主义对建筑的本质单一的定义和理解。

二十世纪70年代,挪威著名城市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Place, Region and Era- Reflections on Rereading theperformance center of Shenzhen University 图1图2图3摘要:一个80形式表达的讨论与探索。

关键词:场所精神,校园建筑,自然元素,地域原型有其“守护神灵”的陪伴,这种灵性也决定了其特性与本质。

对建筑而言,“场所”(Place)之成为人们喜爱的场所。

【注1】50年代受教育的建筑师,他们“早主义的影响”,【注2】建筑师又作为国内知名院校的建筑专业及美术教师,其教育与专陶与浸润,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建筑师对建筑、艺术的理解。

简析民族、时代、地域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简析民族、时代、地域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简析时代、民族、地域和文学风格的关系摘要: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关键词:文学风格时代地域民族影响文学风格的三大要素第一、时代文化与文学风格关系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和在作家作品中的体现。

简单来说,就是只属于这个特定的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建安七子面对着礼制崩坏、世风日下的显示,既能面对现实,有怀有拯救苍生的宏愿。

尽管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在大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诗歌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特点,“梗概以任气”、“志深而笔长”,这也是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

唐代中后期,文人们逐渐发现骈文的陈腐,于是要求摒弃六朝以来的骈俪旧习,提倡古文,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言之有物,具有批判锋芒,一度压倒骈文,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能体现在一个个体身上。

这些人往往经历了一些跨时代、跨世纪事情,因此特点尤为明显。

由于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杜甫,早期作品多以歌颂盛唐光景和人生理想为主,如《望岳》;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多以描写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和期盼国家统一的愿望为主,如《春望》。

再如李清照,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韵调优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古文化: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

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

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

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

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

时代·个体·本土当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新时代转型及其审美表达

时代·个体·本土当代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新时代转型及其审美表达

60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样态,是反映农村生活变迁、引领农村社会走向、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农村题材电影的概念与范畴一般是指“从农村电影创作的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出发,具体以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基本现状为背景,以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转型以及农民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命运轨迹的嬗变为主要表现对象”[1]的电影。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底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其中乡村总人口达56401万①,如此庞大的人口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方向与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一语境下,呈现农村生活面貌、反映中国乡村伦理及其情感结构的农村题材电影,亦映射一个国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走向,因而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转型期,都迫切需要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来回应这一时代变迁的主题。

自从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也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内容,我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及其表现样态发生显著变化。

尽管其数量和质量上仍有待提升,但是思想主题的表达和文本内容的呈现较之前的创作更为丰富,从外部现实到个体内心,从时代走向到文化传承,深入反映当下农村面貌的方方面面,突破以往叙事主题的单一,进入一种多元融合的创作阶段。

一、新时代转型: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脉络与未来空间农村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样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本民族社会、文化、历史的本土风格与美学独特性,始终映射着中国乡土社会的风云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反映农村生活的农村题材电影可谓是占据一方天地。

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紧跟改革的步伐,描写人民对于新生活的渴望,倡导人们要“走出去”,《牧马人》(谢晋,1982)、《人生》(吴天明,1984)、《黄土地》(陈凯歌,1984)等精品佳作在国内外备受赞誉。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个,但是不同的节日特点都会不相同。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节日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节日主要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堪称与中国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从西周后期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每时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共十二个月,是岁时风俗的雏形期。

而到了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我国大部分传统节日此时已经形成,与之相关的习俗也已经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俗中加入了更多人文因素,节日活动从最早的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到了隋唐宋元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

纵观我国传统节日的发展线索,不难看出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

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

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

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

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

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

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昭通扬琴,曾经流行于昭通等地的古老曲种, 现已断代,濒于消亡。昭通扬琴是一种坐唱艺术, 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唱为主兼有说白, 演唱者自己打扬琴伴奏。
洞经音乐也是昭通民间文化中的古老形式。据调查, 昭通洞经音乐的源头在四川梓潼,同时,昭通洞经音乐又 是云南的源头之一。旧时,昭通城内比较著名的洞经学社 有四个,即:“敦义学”、“伦理学”、“述孝学”和 “普缘社”。昭通洞经学社,由于不拘于任何一个教派, 其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关帝庙、孔庙、文昌宫、老君 庙的各种“会火”活动都参加,而民间求雨,丧葬度亡等 法事道场也参加。昭通解放后,洞经学社解散,洞经音乐 无人演奏,濒于消亡。近来,昭通一些有识之士和热心人 自发组织了昭阳洞经乐团,致力于恢复和发扬光大,又初 见雏形。
江西庙广东庙陕西庙川主庙禹王宫黑神庙财神庙土主庙文庙武庙城隍庙三官庙张王庙鲁班庙吕祖庙苏祖庙老君庙火神庙小红庙妈祖庙梅葛庙灵官庙天后宫文昌宫玉皇宫等另外还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国人修的教堂至于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庙如李家祠马家祠等则是数不胜数
昭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十分可观且前景广阔, 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昭通享有“鸡鸣三省”、“小昆明” 之称,虽然自秦开“五尺道”,东汉设置朱提郡以来,就 是著名的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并素有 “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美誉。昭通因特殊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昭通独具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 昭通市的自然旅游 类型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溶洞、瀑布群为主。它们分别 是永善县的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彝良和威信两县交界处的 海子坪自然保护区,巧家县中部的药山自然保护区,昭阳 区北闸乡的大龙洞自然保护区,水富县境内的铜锣坝自然 保护区,昭阳区大山包乡的国家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天星 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昭通市自然资 源和自然风光的保护,促进生态、科研、生产、文教及今 后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2、海内外华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炎”和“黄”是远古时代两个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相传他们联合统一了华夏,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黄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右图为黄帝像。

3、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上,以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

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

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

“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荣称号。

禹为代表的夏后族起过重大作用。

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又获得了华夏族的称号。

今天,人们用“华夏”来代表中华民族。

“华夏子孙”也是海外华人感到自豪的光4、爱国、爱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

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最宝贵的品格。

由此而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强不息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主和自立,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们以积极、乐观、有为的态度对待人生,使勤劳刻苦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从而维系着民族独立,推动着民族的发展6、中华民族崇尚道德,认为个人品德的好坏是国家政治好坏的关键。

因此人人都应恪守道德准则,以德才兼备为人生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

7、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深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崇尚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

8、中华文化包含着宽容大度精神,主张各民族、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实现“协和万邦”。

9、《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

它蕴涵的思想内容渗透在中国天文学、物理学、预测学、数学、医学、武术学等各个领域。

10、《周易》被国外看作是中国5000多年文化科学技术的源头活水,引起了西方众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世界性的“易学”。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 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的出现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
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 688 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 687 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 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 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 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左传》载哀公十 七年(前 478 年),子谷曰:楚文王“实县申、息”;《左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前 627 年) 晋襄公以先茅之县赏胥臣。楚文王在位是前 689 至前 672 年,晋襄公在位是前 627 至前 621 年。可见,在春秋前期即前 7 世纪,秦、楚、晋等大国已先后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图 2)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这些新拓的疆域,远离诸侯国的国都,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 而命名。
是种种传说而已。
十二州 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西汉学者谷(前?—前 4 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 (4)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 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 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 年)认为“十二 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 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 年)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 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 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 形成的混合物。(5 )(6)现代 的秦汉史和先秦 史学者都从顾氏之 说,否定了“十二 州”说是尧 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道:
唐代设立了道的建制,至唐贞观年间全国分为十道。①关内道即古雍州;②河南道即古豫、 兖、青、徐州四州;③河东道即古冀州;④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⑤山南 道即古荆梁二州; ⑥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⑦淮南道即古扬州;⑧江南道即古扬州南部;⑨剑南道即古梁州剑 阁以南;⑩岭南道即古扬州南部。唐开元时又分为十五 道。
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
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 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 ,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 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 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 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 ”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 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
③十三州:东汉时中国疆土扩大形成十三州,即司隶(直隶州)-_、豫州、兖州、徐州、青州、 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从南北朝以后州的范围逐渐缩小,至唐代全国已有 300 多个州了。明清时改州为府,所以后 来有扬州府、兖州府的名称。
郡:
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颖州、南阳、邯郸、钜鹿 、琅琊、渔阳、右北 平、辽西、辽东、太原 、雁门、云中 、汉中、巴蜀 、长沙等,后来又增加了桂林 、象郡、南 海、闽中四郡,共为四十郡。历代郡的行政区划及名称屡有改动,直至宋代废郡。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 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 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 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 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 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 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动画的场景设计有什么特点_动画场景设计特点

动画的场景设计有什么特点_动画场景设计特点

动画的场景设计有什么特点_动画场景设计特点在动画设计的过程中,场景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提高整个动漫的渲染程度,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那么,动画的场景设计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动画设计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动画场景的设计特点在动画片的创作中,动画场景通常是为动画角色的表演提供服务的,动画场景的设计要符合要求,展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文化风貌、地理环境和时代特征。

要明确地表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结合核部影片的总体风格进行设计,给动画角色的表演提供合适的场合。

在动画片中,动画角色是演绎故事情节的士体,动画场景则要紧紧围绕角色的表演进行设计。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场景也能成为演绎故事情节的主要“角色”。

动画场景的设计与制作是艺术创作与表演技法的有机结合。

场景的设计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设为若T -个不同的镜头场景,如室内景、室外景、街市、乡村等等,场景设计师要在符合动画片总体风格的前提下针对每一个镜头的特定内容进行设计与制作。

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动画片,既是动画艺术家对个性化的追求,也是不同层面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动画场景的类型与风格的变化,深受民族、时代、地域、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关国早期以水粉绘制的写实风格的动画场景到欧洲极富表现力的现代抽象绘画风格的动画场景,从借鉴我国敦煌壁画艺术到用水墨画、剪纸、版画等风格的设计,不同时代美术思潮对动画场景设计的影响尤为突出。

动画场景设计的原则1、动画场景设计应当能够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在对动画中的场景进行设计时,应当能够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向观众阐明事情发生的年代、背景以及时间、地点特别是能够烘托镜头气氛,对角色的表演起着衬托的作用。

2、动画场景设计应当符合剧情需要在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只有符合剧情需要才能够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使观众对动画的剧情引起共识。

动画场景设计师,不能只是将目光定格于场景自身的塑造上面,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场景对于剧情的烘托、色调的把握、时间空间的交代。

简析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

简析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

简析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胡文慧摘要:文学风格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代表着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创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

而作家必定处于某种文化氛围之中,并深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这三方面的文化对作家文学风格的影响是显著并且不容忽视的,了解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

关键词:文学风格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引言: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对象的客观规定和读者的历史接受,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文学发挥其影响的积极因素,它不仅对读者的意识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且也是他们获得享受感的源泉。

了解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时代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创作,又是时代的产物。

文学风格也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的。

其具体表现是:在同一或大致相同的历史时代里,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地位,置身于类似的矛盾斗争,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受到相近的时代精神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必然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基本特色。

波兰思想史家符·塔达基维奇曾说:“文学风格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它们是与生活与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

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

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因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

本文将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并探究它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演变产生的影响。

一、地域特色中国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器乐种类、演奏方式等方面。

各个地区的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地方音乐:1. 西北戈壁地区音乐西北戈壁地区的音乐主要有马头琴、鼓、笛等器乐组合,以其独具草原气息的音乐风格和高亢热情的节奏著称。

马头琴是西北地区的一种弦乐器,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技巧闻名于世。

西北地区的音乐大多以马头琴和鼓为主,以高亢的节奏为特色,热情奔放,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情。

2. 江南水乡音乐江南水乡地区的音乐通常与水相关,其典型的器乐是古琴和箫,以及一些打击乐器。

江南音乐的特点是柔美、流畅、优美,曲调通常缓慢,轻柔而优雅,反映了江南人民柔情似水的民族心理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3. 国乐音乐国乐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典型器乐有琵琶、中胡、二胡、板胡、笛子、琴等。

中国音乐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音乐,其曲式多样,旋律优美,节奏丰富。

国乐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二、时代背景中国传统音乐在演变发展中受到了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时代背景: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音乐的起源时期,主要表现为崇拜神灵和礼仪场合中的音乐。

《诗经》记载了许多先秦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司马迁、郑玄等。

这个时期的音乐大多是吟唱和声乐,特点是表现激情和思想。

此时期的音乐被后来的传统音乐深深地影响。

如何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

如何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

如何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文化是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的精神气质,它涵盖了历史、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宗教、语言、风俗、习惯、信仰等多个方面。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这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如何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是保护和传承本地区文化的重要任务。

第一,了解并尊重文化传统。

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阅读当地历史书籍、民间传说、诗歌、歌曲以及参与本地的传统文化活动等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保护老一辈人所传承的传统文化,如唢呐乐器制作技艺、糯米酒酿造工艺、汉绣等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他们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促进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要适应新时代、新需要,创造出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形式。

如现在有一些新型游戏和趣味比赛已经成为本地的文化新亮点,活动中既有传统文化又有现代元素,营造了浓郁、活泼、亲和、新颖的氛围。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跨领域合作和融合。

例如,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融合,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方式传播,更容易吸引到年轻人,从而扩大文化的传承范围,让更多人了解本地文化传统与地域特色。

第三,发挥地方政府和机关所在单位的作用。

地方政府和机关所在单位也承受着保护本地文化和发挥地域特色的责任。

他们可以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举办文艺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让当地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政府还可以加大文化投资,吸引更多的文艺人才,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增强本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注重产业融合创新。

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的。

例如,当地特色美食的产业化推广,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广泛地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体验本地美食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在保持本地文化特色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也要注重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开放和拓展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新时代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新时代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文化冲突和传统文化减少的问题逐渐加剧。

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既要保持文化独特性,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具体措施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

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可以在学校、社区、电视、互联网等不同场合宣传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普及传统文化,如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表演、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制作传统文化教育视频等,从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传统文化是过去时代的产物,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很大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可以与现代社会价值相结合,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比如,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艺术创作和设计,推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衣饰、家居用品、旅游产品等。

这样既能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对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学习班等形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要具备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奖励和表彰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人,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第四,要结合地域特色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不仅是保护国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保护地域文化的需要。

节日民俗与地域文化

节日民俗与地域文化

节日民俗与地域文化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具有庆祝的意义,还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而节日民俗作为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

本文将从节日民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地域的节日民俗特色以及地域文化对节日民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节日民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节日民俗是人们在特定节日中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活动方式和习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则是指特定地区、特定群体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现象。

节日民俗与地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与影响。

首先,节日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不同地域的节日民俗因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民族风俗等因素各有不同,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比如,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的春节庆祝活动和民俗习惯因地域而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其次,地域文化对节日民俗的发展与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地域文化为节日民俗提供了土壤和营养,使得节日民俗能够持续发展和传承。

地域文化不仅为节日民俗提供了历史渊源和传统基础,还为其注入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

比如,苏州的元宵节灯会和四川的春节舞龙舞狮,都是地域文化对节日民俗发展的有力推动。

二、不同地域的节日民俗特色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节日民俗也因而呈现出各具特色。

在北方地区,冬至、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占据了重要地位。

北方人注重对节日的庆祝和祭祀仪式,如冬至时家家户户吃饺子、贴窗花,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等。

这些活动中蕴含着北方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着北方人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感。

而在南方地区,水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民俗则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如广西壮族的壮族三月三、苗族的苗年等,都体现了南方地域文化中的多元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民族风情。

除了传统节日,各地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节日。

比如重庆的火锅节、成都的太阳节、杭州的龙井茶节等,这些节日民俗通过各种形式展示了地域文化与当地资源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及其创新实践——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之个案为例

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及其创新实践——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之个案为例

第36卷 第6期2023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 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6 N o .6N o v e m b e r 2023收稿日期:2023-07-22作者简介:何春晖(1997-),女,湖北十堰人,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汉水文化研究㊂*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民间文化(非遗)进校园项目 (2023093),汉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23B 25)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及其创新实践*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之个案为例何春晖(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湖北十堰442000)摘 要: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显著特色,其中以涵括地域文化在内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为重要内容㊂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宏观视野,对非遗传承人纳入文化传承领域来研究提供了宝贵指南㊂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非遗传承人,运用口述志方法以发掘其作为非遗资源的地域文化品格㊂论文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为个案,深入访谈其传承人杨福凤的生活史,研究其和地域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关系㊂地域文化传承主体的生活史,折射了 人 的心灵成长历程;以民歌中的故事为对象,展现民间经验及其人生智慧;民歌传承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点,显现出传承主体在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实践,为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㊂关键词:新时代;地域文化;非遗传承人;口述志;向坝民歌中图分类号:G 112;I 207.7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3/j.i s s n .1671-6477.2023.06.016一㊁问题的提出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㊁建设文化强国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㊂要坚定文化自信㊁担当使命㊁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㊂ 将文化传承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密切关联起来,是新时代党的文化战略思想的新高度,也为非遗传承人指明了新方向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坚持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㊂这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新任务㊁新目标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文化珍宝,逐步得到党中央的重视,向坝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不仅是补充关于民歌层面的学术研究,更是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㊁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探索㊂张明庚探究了向坝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李霖深入分析了向坝民歌的艺术特点㊁审美特点以及传承与演唱方式[3];傅广典不仅分析了民歌特点,还分析了向坝居民对民歌保护的传承意识[4];袁渊㊁黄永林在文化生态视野下研究了向坝民歌的文化生态特点并探寻了其历史文化渊源㊂鄂西文化的根基是楚文化,其文化的支流主要包含以十堰为中心的秦楚文化生态圈㊁以宜昌为中心的巴楚文化生态圈㊁以襄阳和随州为中心的晋楚文化生态圈㊁以恩施为中心的土苗文化生态圈㊂在丰富的文化生态浸染下,鄂西人民用兼收并蓄的创新精神,让多元而又极具特色的鄂西民歌在这里 各美其美㊁和而不同 ,形成了在整体风貌㊁调式色彩㊁旋律歌词以及曲式结构上的多元混融性特征,展现出多元共存的地域文化色彩[5]㊂㊃611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我国非遗传承人保护的制度化建设,从2006年实施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制度[6],到2015年实施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 [7],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㊂对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将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㊁对自身在传承实践中掌握的精湛技艺,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的手段,全面㊁真实㊁系统地记录下来,为后人传承㊁研究㊁宣传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宝贵资料,对更好地传承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自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已连续组织开展了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㊂ [8]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9]的实施,皆取得显著进展㊂新时代地域文化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以文化传承主体作为视角,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法,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及其传承人杨福凤为切入点,研究其生活史及心路历程,通过民歌故事,展现民间智慧,梳理有利于民歌传承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特点,促进地域文化向坝民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㊂二㊁地域文化传承项目向坝民歌的文化功能作为文化形态的民歌作品,其内容包涵着社会生活在村民头脑中的反映㊂文化源自生活,生活中的劳动造就了人类本身㊁造就了独属于自己的民俗风格,造就了独属于自身的文化㊂向坝民歌类别丰富㊁形式多样,按类别可划分为生产劳动类㊁社会生活类以及思想情感类,其思想内涵多以艳㊁贤㊁谐㊁怨为主格调㊂作为文化形态的民歌作品,其内容一定包涵着社会生活的反映㊂文化源自生活,向坝民歌类别丰富㊁形式多样,按类别可划分情歌㊁山歌㊁田歌㊁号子㊁丧鼓歌,其主要格调包括艳㊁贤㊁谐㊁怨㊁哀㊂民歌中的故事也传递出当地民众的人生观㊁世界观和价值观,展现出民间智慧结晶㊂(一)教化功能歌曲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修身养性的作用,可以直击人心,使人知善,还可以打动人心,改变习惯㊂而为广大民众而唱的民歌更是以其受众广㊁范围大㊁传唱易的特点在教化民众的方式中占据一席之地㊂如,‘十劝妇女“(节选)①:一劝妇女要勤快,不等天亮要起来,早起三日做双鞋㊂二劝妇女要孝顺,孝敬公婆老年人,二老恩情比海深㊂三劝妇女勤持家,莫把五谷来糟蹋,糟蹋五谷招雷打㊂四劝妇女回娘家,娘家不说婆家话,莫把亲戚五裂哒㊂五劝妇女要喜呐,来人来客要奉茶,无烟无茶要吱喳㊂农村的家庭对婚姻十分重视,往往一生就认定一个人,在他们心中维护家庭和睦十分重要㊂勤劳㊁孝顺㊁节俭是做人应有的品质,约束好自身之后,还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妇女回娘家时,不能说婆家坏话;来客人时,要迎客奉茶㊂(二)仪式功能民俗是一个地区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民俗仪式则是整合当地民俗的主要线索㊂向坝地区的民众选择用民歌来充当生活的民俗仪式,当婴儿降临人间第一次张口大哭时,会有接生歌欢迎他/她的到来,而当有人去世时,也会有连唱几夜的夜歌为他送行㊂在向坝,每当经过生活中的各种节日㊁仪式,都会有相应的歌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㊂如‘来到孝家五重门“(丧鼓歌‘开路歌“节选):众位歌师,众位哥郎,听我开个小小场㊂开高必有天高,开长必有路长㊂开个不长不短,四海达三江㊂开天天有界,开地地有方㊂开人人有三魂七魄,开鬼有一路寒光㊂在家心生烦,听说旁边老(死)了一人㊂不怕高山林深,不怕大风雨淋㊂尊重歌郎本份,来到孝家一重门㊂敬畏生命㊁死者为大,是中国一直流传的传统,在向坝地区,死者会受到民歌的最后送行,歌师长途㊃711㊃第6期何春晖: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及其创新实践 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之个案为例跋涉,步行万里,只为给孝家送去几晚歌喉,而这几晚的歌喉,也成为孝家消解悲愁㊁邻里充实生活的一碗良药㊂(三)协作功能农耕劳作是村民们赖以为生的主要手段,向坝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性气候,山麓地区杂草生长先于山顶地区,同时,每逢七月大雨飘过之后,草木便开始恣意生长,其生长速度远比禾苗要快㊂面对杂草的地域开始时段不同和生长迅猛,村民们选择通过卖工㊁换工㊁帮工的形式,集中力量一起薅草,人多力量大,但是人多也会面临着管理难度提升的困难,由此,‘薅草锣鼓“应运而生:只听锣鼓不见人早上起来雾蒙蒙,只听锣鼓不见人㊂双手拨开云和雾,一阵锣鼓一层人㊂薅草锣鼓歌(节选)你一阵我一阵,阵阵不离穆桂英㊂昔日大破天门阵,谁不知是穆桂英㊂这里前一首民歌所唱的,便是薅草锣鼓的场景㊂清晨,农民们从床上爬起来,在一排排的玉米丛里,他们一字排开,跟着对面歌手(一般为两人,一人持鼓一人持锣)敲锣打鼓的音律和歌声劳动㊂薅草锣鼓不仅仅只唱农耕相关的,还有一些历史故事㊁忠义传说,边听故事边干农活,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进行劳作,既能干活,又不至于过于无聊,随着锣鼓歌声的不断高亢,农民们也会更有激情和动力,更加奋进地投入在农耕之中㊂(四)情感功能情感是文艺作品的内涵,没有情感的作品不具备灵魂㊂人作为社会动物,需要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中找寻自我的价值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渴望和心理期待,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满足,向坝人们选择的,便是用最能表现个人情感和需求的民歌形式㊂歌曲通过抑扬顿挫来表现心中情绪的跌宕起伏㊁用歌词来直抒胸臆或旁敲侧击,相比于文字和动作,更具抒情性和表达性㊂爱情是文艺作品的主要话题之一,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让向坝人民谱写了一首首追求爱情的艳歌和表达少女少妇哀怨离别的怨歌㊂‘风儿歌“(节选):男唱: 一更里来风儿轻轻起,小郎戴帽穿新衣要到姐家去㊂男唱: 二更里来风儿吹得快,不觉来到姐门外,敲门把门开㊂女问: 你哪里去哒㊂男答:这儿㊂男唱: 三更里来风儿吹得哒,把郎吹到家神下,神仙也知道他㊂女问: 哥你怎么才来?男答: 把父母安顿好哒才来㊂女唱: 四更里来风儿吹进房,叫声情哥我的郎,我时刻把你想㊂男女合唱:五更里来风儿吹得圆,二人双双都团圆,风儿你回家转㊂这首歌充分展示了男子去女子家拜访的过程㊂在故事的开始,男子要在家打扮好自己,据演唱者余昌美老师说,村里的人干农活,在自家生活,不用打扮太好,只有去对象家才会整理打扮自己㊂再用风儿比喻爱情,从 风儿轻轻起 到 风儿吹得圆 ,风儿吹了五更里,从轻到重,最后风儿吹得二人团圆,最后完成了使命去另一户人家,把爱情传播到其他人家里㊂如‘探郎歌“(节选):二月探郎百花开,情哥一去不回来,没得哪一天叫奴不挂怀㊂……七月探郎七月七,眼望牛郎和织女,情哥你不来奴家心头急㊂㊃811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有人享受爱情相聚时的美好,也有人遭遇爱情分离的痛苦㊂ 百花开 的生机景象和 不回来 的孤独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牛郎织女的相逢和你我的相离,强烈对比之下,不尽的愁情令少女老妇和听众感怀伤心;词义真实细腻,曲调哀婉低沉,真挚情感的流露,最能令人感动㊂三㊁向坝民歌传承人的生活史与心路历程从文化谱系的代代相承,到社会转型的文化坚守;从日常生活的艰难维持,到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从边缘化的手艺人,到主流化的非遗传承人等,充分展现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传承力量㊂民间文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高度人民性的精神追求与理想表达㊂非遗传承人自小受到民间生活的滋养和哺育,在人民创造的文艺土壤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㊂他们以自己的热爱与执着,向民间文艺学习,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优良传统作出了重要贡献㊂从微观具体的传承人生命史㊁生活史和心灵史事件中,洞察传承人与自我㊁与他人㊁与社会㊁与国家㊁与自然的多重关系的历史脉络,梳理其复杂而内在的文化谱系,即时间谱系㊁空间谱系㊁知识谱系和主体谱系,从而建构起传承人的 精神档案 ,确立非遗的 人文品格 ,还原非遗传承的 社会记忆 ,建构地方性 知识谱系 ,阐明非遗传承人的 文化认同 与 文化担当 ,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贡献理论智慧[5]㊂(一)家庭环境向坝地区位置偏远,与世隔绝,交通极不发达,过去仅有一条盐商走出的小径;生产技术和水平低,仅使用简单的农具劳作,并且由于向坝地区的土质贫瘠,土地生产能力有限,产出农作物的数量和质量较低㊂但是,在这样的封闭贫乏之地,向坝人民以自身的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为素材,用通俗易懂的民歌形式,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宝库 向坝民歌㊂杨福凤生活在农村家庭,由于物质生活资料匮乏,她经常帮助家人处理农活,应对生活,幸运的是,她的母亲和外公擅长歌唱向坝民歌,每当劳动生产及休憩娱乐时,母亲和外公总会为她唱起民歌,教授她如何歌唱,让她在劳作中也能找到一丝乐趣㊂杨福凤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中,逐渐掌握歌唱技巧,记忆歌词曲谱,享受其中的精神乐趣,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民歌歌手㊂(二)青少年时期杨福凤出生于1953年,三大改造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之年,劳动与奉献是杨福凤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内容㊂上学期间,杨福凤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在校园度过,学校经常在农忙时节安排学生去帮村里人除草㊁收庄稼㊁捡柴;假期之余也会和家人一起劳作㊂在集体劳作中,薅草锣鼓歌㊁劳动歌成为大家在劳作期间的主要精神食粮,每当劳动生产时,歌师们唱出的鼓舞和热情,总能激励杨福凤从厌恶劳动的情绪中解脱,在劳动中寻找积极的意义,也正是在一次次的听歌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杨福凤不断被民歌所吸引,进而激励自己不断去学习,终于,在外公循循善诱,母亲的帮助下,杨福凤学会了不少向坝民歌㊂杨福凤对向坝民歌十分敏感,她在这一方面极有天赋,在学习过程中听其他人唱一两遍向坝民歌就可以轻松学会,可以说是一学就会,在遇上部分比较难学的歌曲,她从不会轻易放弃,她会坚持不懈地一遍一遍地去学习,大多数情况下她通过自己的理解,投入歌曲之中,在学了四五遍之后,她基本上能够学会,将所学的向坝民歌完整地唱下来,诚如杨福凤自言: 我没有什么学问,我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学,直到我会唱㊂ 杨福凤学习向坝民歌的过程中从不会半途而废,她会锲而不舍地钻研,同时杨福凤在学习民歌时也会将自己所学的民歌进行整理与记录,她会将自己学过的民歌一笔一划地抄录在笔记本上,便于深化记忆,温故而知新,在十几岁时,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当地举办的民歌比赛中拿到了奖项,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对于年纪轻轻的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鼓励,在她夜以继日地不断练习㊁不断学习下,她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也得到了一个令她满意的结果,让自己对得起所学的向坝民歌㊂(三)中年时期这个时期的杨福凤幸福美满㊂1968年,杨福凤与自己的挚爱邵济生结为夫妇,两人都是热爱劳动㊁善长民歌之人,结婚之后更是共同维护自己的家㊁共同歌唱彼此的歌㊂成婚不久,他们接连迎来爱情的结晶,累计生育三个孩子,二男一女;并且,他们的事业也得到了节节攀升,杨福凤在大家的推选下当上㊃911㊃第6期何春晖: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主体及其创新实践 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向坝民歌之个案为例了村里的妇联主任,维护向坝妇女权益;同时,多年的积累也满足了杨邵二人的心愿,建一栋自己的房子,养几头猪,在广阔的世界中有一个自己的安身之所㊂杨福凤在当上妇联主任后,积极维护向坝村妇女的权益,积极向村中妇女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带领村里的妇女们参与集体农活,同时协调村里妇女间的关系,处理好邻里关系,关心妇女和儿童的生活,在村里杨福凤是有名的能干好手,她也会经常和村里的妇女一起交流干活的经验,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生产小队的任务指标,她会在干活时为大家唱向坝民歌中的生活歌㊁小调等激励大家干活,舒缓劳动伙伴辛苦干活的疲倦和疲劳,给大家打气㊂她会走访村里的人家,询问村里妇女儿童的近况,了解他们的相关情况,针对她们提出来的困难,她会发挥自己的智慧,为他们想出能够解决的办法;她也会自己亲身上阵为他们处理困难,遇上她自己无法处理的,她会反馈到大队部集思广益,和大家集体商量共同处理;她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切实为村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㊂在结束了白天的辛勤劳作后,晚上他们要在一起开会,算工分,在算完工分后,杨福凤通常会组织村里的妇女,一起为大家唱向坝民歌,每次她都会为大家唱出一首首悠扬婉转的向坝民歌,她也会唱其他革命歌曲或者红歌,例如‘东方红“‘洪湖水浪打浪“‘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等㊂尽管她每天要和大家一同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但是到了晚上她依旧会坚持为大家唱歌,在一片片美妙的歌声中,大家一天的劳动疲累也会有所缓解,虽然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但是精神上大家是可以自己创造的㊂正如她自己所言: 我喜欢向坝民歌,我想要一直唱下去,我要让他们听到我的歌声,听到向坝民歌㊂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累(身体上的疲惫),但是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感兴趣的民歌,她当然可以坚持不懈地唱下去㊂在唱歌时她的内心是充实的,心情是喜悦的㊂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杨福凤也进入了个人民歌创作的高潮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开展,乡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物质方面得到基本满足,国家开始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向坝民歌作为向坝地区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基层党和政府的支持和挖掘㊂杨福凤作为传唱向坝民歌的优秀选手,在各种民歌比赛中与其他选手一起互相展示自身长处,一起交流进步,在一次次的磨练㊁提升中,杨福凤的表演舞台越来越大,越走越远,让向坝民歌走出十堰㊁走出湖北㊂在民歌传承上,杨邵二人也积极收徒,在收徒时没有繁琐的收徒仪式,只要有人上门求学,对向坝民歌感兴趣,他们就会收其为徒,并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教授适合他们的民歌㊂(四)晚年时期杨福凤对生活充满希望,她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年代,在那艰难的时代,她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善着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打拼出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㊂她勤劳能干,积极乐观,热情大方㊂她孝敬父母公婆,关心爱护子女㊂她是一位好妻子,她与丈夫一同经历风雨,一同面对苦难,相濡以沫,相互支持㊂她是一位好母亲,她对子女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来教子女为人处世,生存之道,她开明大度,通情达理,尊重子女㊂在她担任向坝村妇联主任即干部的四十多年来,她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兢兢业业㊂她从小便学习民歌,在学习民歌时,她一直在向他人学习与自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她的天赋较高,可以轻松地学会,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有天赋而沾沾自喜和放松,她对民歌一直是求知若渴的,她明白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的道理,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向坝民歌,让自己的水平不断提升,能够演绎出她心中最好的向坝民歌㊂杨福凤的努力与坚持获得了回报,2022年,她被评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非遗传承人待遇,同时也在为村民唱歌,为大众唱歌,并在唱歌中感受自己的价值㊂杨福凤对民歌一直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她从小就对民歌感兴趣,在外公和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她学习着向坝民歌,她一直坚持到了现在,面对学习民歌道路上的诸多不顺,她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从不轻言放弃,对于她而言,民歌就像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她对民歌的喜爱是刻在了骨子里的,民歌已经成为她生活中密不可分㊁不可割舍的一部分㊂杨福凤并不是只会唱向坝民歌,她也会学习,也会唱别的地方的民歌,她会唱一部分湖北恩施民歌,她自己曾言: 恩施那边的民歌比我们这边的调子要轻柔舒缓,让人一听就会觉得轻灵欢快,有一次恩施利川有一个唱民歌的陈娟老师来我们这边交流,她当时唱的是‘六口茶“,他既能唱男声,又可以唱女声,我很佩服他㊂ 渝东㊁渝南一带的民歌与陕南一带民歌,她也会不少,她对于民歌的包容性很强,她在不断地学习,不断融会贯通,她也能清晰地对比出其他地方民歌与向坝民歌的不同㊂现如今,杨福凤已逾古稀之年,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在登台表演时连续唱几首民歌,会明显出现中气不足的现象,唱歌时速度不能过快,需要休息㊂尽管现在年纪大了,杨福凤依旧没有放弃唱民歌,她在日常生活中坚㊃021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持唱着她热爱的向坝民歌,她依旧希望向坝民歌可以登上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向坝民歌㊂四㊁向坝民歌的传承与艺术特征杨福凤对于向坝民歌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她对向坝民歌一直秉持着热爱与敬重的态度,就算生活艰难困苦时,她依旧持之以恒㊁砥砺前行地 曲不离口 ㊂她深知,学习向坝民歌是一个持续积累㊁厚积薄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算有万般艰难险阻,她都应该跨过去,决不能半途而废㊂向坝民歌是她从幼年到现在一直无法割舍的东西,就像她的一位知心好友一般㊂她现在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在演唱向坝民歌时,有时总是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标准,她唱民歌的持久能力明显不如以前,尽管如此,她并没有自怨自艾,她珍惜自己每次唱民歌的机会,倾力投入自己的感情,享受向坝民歌带来的精神愉悦㊂身为向坝民歌的传承人,她一直关心的便是向坝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她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向坝民歌,政府能起到领头羊作用,重视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将向坝民歌的所有传承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为向坝民歌的传承建言献策㊂她一直想要把向坝民歌推向更远的地方,走向更宽阔的舞台,能够推广到全国,让全国人民都了解向坝民歌㊂(一)传承特征1.语言特征作为民歌,欲想感知它的语言和曲调风格,就必须首先了解民歌使用的语言㊂民歌是村民在持续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音乐,方言作为当地村民主要使用的语言,具有地域性㊁通俗性和文化性,是民歌的主要演唱语言,这既使得民歌独具当地地域特性和文化特性,又形成一道天然的语言壁垒,令外人难以理解和欣赏㊂向坝地处鄂渝陕三省市交界处,在语言上深受川腔渝调及巴渝方言的影响,常带有拖音的语气助词,使得向坝方言在有更强的情绪表现力的同时具有音韵感,更加适合传唱民歌;受来自北方的秦文化影响,向坝乡民更具直率㊁坦荡㊁粗犷的特点,这使民歌也更加朴素㊁豪放,在内容上语意明确,通俗易懂㊂2.内容特征向坝民歌主要以艳㊁怨㊁贤㊁谐为主格调㊂艳歌以爱情为主题,有较为完整的情节,遵循 逗引 默许 约定 实现 的推理性格式发展,常用羞涩的语言含蓄委婉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㊂怨歌则恰好相反,常用对比㊁反衬㊁夸张的手法细腻真情地表现了闺女少妇对爱情失落的惆怅与怨叹㊂贤歌通常塑造大义凛然㊁聪慧贤良的正面人物形象,常在细节上刻画逼真,语句清明浏亮,轻柔中透着理性㊂谐歌语言风趣,诙谐俏皮,篇幅短小,常一语双关,以善意讽人㊂例如‘戏郎歌“: 四月里来四月八,情哥下河把鱼打,你鱼儿上了别人钩,快点去网她㊂3.旋律特征向坝民歌以往的传承方式以口头为主,故没有固定的曲谱,只有相对稳定的曲调,向坝歌手也是根据传承下来的曲调,加上自己的认知和文化,创造出新的民歌㊂曲调是向坝过往歌手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当代的向坝歌手在曲调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使得民歌在新的时代也能不断创新,因此向坝民歌也可被称作 与时俱进的民歌 ㊂向坝民歌在形式上以五字句㊁七字句为主,对仗和押韵明显,有的还会在二三句之间加上一句衬词乐句,或是在较长的第三句中插入,形成四句体㊂同类型的词句,句与句之间节奏感强并且互相衬托使歌曲浑成一体,并且让听众更能把握歌词剧情和主线进度,在有节律地传唱基础上,适时的停顿更能使听众跟得上㊁听得懂㊁听得好㊂例如: 太阳出来照院房,情妹在院洗衣裳,青的拿清水洗,白的拿米汤浆,打扮情哥上学堂㊂(二)传承特征1.文化来源向坝地处秦㊁楚㊁巴地域边界,古代楚民最早在这里开辟边土,而楚文化具有兼容并包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因子的特点,文化上秉持多元开放的特质,在先秦文化融合时期,粗犷豪迈的秦文化和神秘富足的巴文化被楚文化所包容㊁吸收㊁整合,并在不断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向坝文化㊂向坝地区。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其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上。

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土,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背景,因此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也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同时,中国历史文明源远流长,面临过各种不同的时代变迁,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体现在吸收了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等不同方面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到阴阳家、名家等,各有独到之处,互相交融、互相渗透。

这种综合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崇尚孝道和家族的传承。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还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崇尚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冲突。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和物质消费,与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节俭观念相对立。

这种冲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变革和重塑的挑战。

其次,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农耕文化、手工艺制作等逐渐被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所替代。

这导致了传统的手工业和农耕文化逐渐衰落,一些传统技艺和手工传统慢慢被遗忘。

此外,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也在增加。

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外来文化和现代化的流入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文化形式被全球流行文化所替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传承意识逐渐减弱。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初步定义河南安阳师院历史系:端木赐香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

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 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除此之外,还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张远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随笔中,把文化分为头脑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与下半身文化。

他说,以唐中叶(安史之乱)为界,此前是中国文化上半身,此后是中国文化下半身。

细分的话,从尧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诞生,约2500年,是中国文化史前时期,尚没有头脑。

孔子诞生前后,春秋战国,中国进入了头脑文化时代。

秦始皇在一统,集权加专制,胸脯拍得啪啪响,中国进入了胸膛时代。

汉朝拍得更响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

霍去病墓关的石猪石马,一看就知道是最没头脑的人刻的.最有头脑的司马迁,却被最没头脑的武帝阉了下半身。

也是这个没头脑的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导致中国两千年的知识分子大都成了无脑人。

总之,张先生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给大家罗嗦这么多,无非是想给大家一点启示,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不妨独创个分法来.【中国传统文化之关键词语】★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自信视阈下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

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自信视阈下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

南方文坛2021.2Southern Cultural Forum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是推动本土文化基本价值认同、提升区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前提。

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理应坚守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融入时代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通过多维路径、特色发展来提升我国艺术领域的文化软实力。

但是当下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过于追求高大全的学科建设,忽视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与功能作用,美术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得不到彰显。

因此,研究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文化底蕴,帮助学生真正近距离去体验文化、理解文化和创新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应然追求,也是促进新时代美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时代性: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应然追求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已成当下美术教育的共识。

①而且,美术教育彰显的时代精神,为艺术人才提供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

就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内涵而言,“立德”是美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美术教育首先需立足于美育的本质特点,这是基础;美术的灵魂则在于人,传世佳作都是创作者人品的直接呈现。

通过“立德”彰显美术教育的厚重,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地方高校开展美术教育,要深切的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育精神,在新时代中真正理解美术创作的真谛,扎根现实生活的土壤,把美术创作者培养成为境界高远、情怀厚重和砥砺创新的艺术人才。

众多厚重的艺术作品,首先源于其时代内涵的价值呈现,比如《开国大典》《地道战》等经典之作,以关注国家命运等主题引领了现实主义风格;再如广场浮雕等一些大型的公共作品设计,展现的是引领时代的丰满的正能量形象,成为国家形象宣传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美育价值和作用。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担当,还体现为美术创作的精神引领。

在理念上,对时代勇于担当,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用心灵创作高质量的作品,让培养的艺术人才真正成长为新时代的精神文化引领者,这也是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地域·传统作者:王其钧(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发表:首届全国环境评论(0)打印艺术设计大展论文集景观文章·景观中国 “2004为中国而设计”的命题,强调了三大要素:时代、地域、传统。

时代时在2004年。

2004年处在21世纪的开端时期。

回顾上一个世纪,那是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设计竞争加剧,建筑思潮多元发展的一个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盛极一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占据主流,但是现代主义建筑较多地体现了理性、秩序和纯净,其超越时空的恒定美的形式超越了功能背景、民族习俗,而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广泛接受和理解。

20世纪80年代是建筑界谈论后现代的高峰期。

当时把后现代的产生,归咎于现代主义的国际化、没有乡土化、没有文化传统和没有注重人的个性存在。

时光又向前推进了几十年,现在再来回头看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人们为什么要从那时开始怀疑现代主义运动,究其原因还有一个当时被淡化的因素,那就是经济。

事实上,后现代的出现主要在于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20世纪50年代,欧美经济迅速发达,当时的年轻人都对前途充满信心,他们的收入丰厚,生活、居住条件都超过自己的父辈。

在这样一个存在道德确定性的世界,教条就变得无足轻重。

艺术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大众产生了多元化的需求,建筑师不再只认可一个主流,而是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路径,有时甚至观点水火不相容。

这些情况,往往是由于建筑师迷上了某种前卫的艺术流派或艺术学说,并为此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尝试的结果。

同时期反映在后现代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手法是:多元论,无中心,解构,复制,挪用,戏拟,差异性,地域性,片断,反权威,反本质等等。

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之下,建筑流派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义”,如粗野主义(Brutalism),典雅主义(Formalism),结构主义(Constructivism),历史主义(Historicism),未来主义(Futurism),隐喻主义(Allusionism or Metaphor),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新造型主义(Nec-plasticism),实用功能主义(Utilitarian Functionalism),有机主义(Organicism),新经验主义(the New Expiri— cism),奇异建筑(Fantastic Architecture),代谢主义(Metabolism),新代谢主义(Nec-metabolism)等等。

这种百舸争流的局面是历史的必然,并非仅仅在于现代主义建筑已经不适应人们的多方面要求。

应该理解,任何一种艺术风格都不会永远存在的。

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设计,文化与技术》一书中指出,后工业、建筑在对现代性的反省和拒斥中,比意识形态的预设性来的迅捷、敏锐和确切。

具体地说,在人们还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理论主张作为设计指导思想的时候,而工业、建筑产品就已经在做这种实践了,而且比工业和建筑产品还要超前的是绘画、音乐、影视、文学等等。

省思和考掘后工业和后现代渐成的气候、并衍射到我国的进程,就要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比较。

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之处在于;现代设计是生产大宗产品,后现代设计是专门为消费者考虑的。

现代设计是单向度的,后现代设计是多样化的。

现代设计是短暂的,后现代设计是长久的。

现代设计是标准化的,后现代设计是用户化的。

现代设计是适宜的,后现代设计是满意的。

现代设计是独裁的,后现代设计是民主的。

现代设计是排他的,后现代设计是包容的。

现代设计是集中的,后现代设计是分散的。

现代设计是僵硬的,后现代设计是灵活的。

现代设计是独创性的,后现代设计是合作性的。

现代设计是专门的,后现代设计是普通分享的。

这样来对照我们现在商品化的国情,就会发现我们经济层面的大背景的确已经到了适宜后现代生存的阶段了。

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定位和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美术作品风格走马灯似的不断变幻,就可以证明,我们已经潜在地和被经济驱使地吸收着并自觉地发展着后现代主义。

现在国内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外行人的设计意识似乎比专业建筑师更为开放。

建筑的环境创造了公众的领域,而反过来,公众也鼓励建筑师对某些意义、价值、表现主题进行大胆的探索。

我的一位建筑师朋友在接到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行政会议中心的设计时,年轻的区委书记就说:“我们还是要提出要求,就是建筑要表达黔北文化板块的惟一性和排他性。

”这种十分抽象而又前卫的要求从一位地方基层领导的嘴里提出来,就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当前公众对于建筑师的高要求和殷切期待。

这就是当代中国的设计背景,这次竞赛之所以提出2004这一具体年代,就是要求参赛者全力反映当今的时代特点。

地域把一个多面的玻璃球体放置在阳光的下面,会折射出七彩光。

同样,在同一历史时期,人类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也是不相同和不均衡的。

不同的地区,人们使用不同的艺术符号体系,形成具有某些特殊构成要素的地域文化,尽管这些地域文化都是人们对自然的反应,但不同的地区的相异性始终存在,按照符号学的观点,文化的亚代码是形成相异性的主要因素。

文化信息交流上的困难以及技术交流的困难,是过去地区的相异性存在的主要原因。

当今先进的传媒系统和便利的交通工具,已经解决了这种困难。

科技发展的结果使得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很容易受到来自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亚代码冲击,而经济的增长又使经济正在发展的地区的建筑师更容易学到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亚代码的解读方式。

这样,首创与模仿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淡化,而突破传统习惯模式的思路被打开以后,跨地域、跨文化的新设计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被采用。

尽管经济实力有所不同,但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外墙、装修和材料等方面,设计的文化亚代码实质已经相同。

所谓“国际式”已经在国内各个层面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中随处可见。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就建筑文化而言,人们普遍谴责国际式现代派的风格。

用文脉的眼光来看待是绝大多数建筑师所采用的态度。

审视当地历史的历时性与同一性,使自己的作品不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本民族的文物古迹发生冲突,并赋予新建筑以传统含义,自然成为国内建筑师的时代使命。

人们都懂得其信码,因为建筑的信码是有其固定的方式的。

譬如看到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人们就知道是办公大楼,扇形或楔形的现代建筑人们就知道是剧场或会堂。

当然,这是一种跨地域的信码,是不具地域性的信码。

但是也已经被国内的公众所了解。

中国传统的城市,地域特点是很强的。

同样是近代殖民地建筑形式,在哈尔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武汉等不同城市,每个地方又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而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更是大相径庭。

因此,每个城市都具有自己明确的地域性。

北京的四合院和沈阳的日本式楼房所形成的街巷完全表示不同的信码,这种利用不同信码来组成的集合体——城市,自然也就特点明显。

旧时,在重庆的临江门,从嘉陵扛边到市区中心的那段阶梯长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小青瓦民居,沿街开设的店铺、茶馆、饭店、作坊给街道增加了人文景观,背竹篓人们的叫卖声,使外部空间活跃流动,亲切无比。

这种亲情包括了观赏与聚会的特性。

建筑师往往在环境空间实体的设计上倾注很大的精力,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由人自己创造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气场所才是更具吸引力的。

普通民众所感兴趣的是自己看别人,同时自己又被别人看的一种场所。

波特曼提到的空间五要素之一的“人看人”,不仅体现在现代空间里,也体现在传统的场所之中。

当今由于媒体传播的迅捷和当代人对时尚敏感度的提高,在服装、饮食、娱乐等文化领域,当然也包括建筑环境、室内设计等领域,国内地域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甚至可以说是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把中国和西方地域特点的区别加以保留还是应该注意的。

但是,地域特点不是一种刻意迫寻的结果,它存在于符号体系的亚代码排列之中。

换句话说,只要建筑符号的含义和地区文化精神合拍,这种地域特点就会在符号体系的亚代码排列之中自然显现。

地域精神和地域特点不是设计者个人的感觉和偏好所决定的,而是来自于设计者对地区人的文化取向观的总体体验。

象征主义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on Norberg-sehulz)说:“建筑历史有着两条平行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有关建筑物及其实用方面的史实,另一条是涉及象征性的观念史。

”正是因为这两种建筑意念都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建筑环境到处都在重新铸造的时代,建筑师和环境设计师才会陷入困惑的窘境。

中国的许多在因地制宜基础上通过历史积累而营造出来的传统建筑意念,在现代文明的攻势下,几乎没有了一点抵挡能力。

传统地域建筑所使用的土、木、石、竹等材料在当今的建筑中已经不再使用。

钢材、玻璃、水泥等成为现代建筑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建筑师自然要考虑利用现代建材的特性去设计新型的建筑。

建筑师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即:不思离弃自己的报,又无法安于自己的根。

正如许多小的语种和方言每天正在从地球上不断消失一样,随着传媒和强势文化的进攻,富裕地区的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总是弱肉强食般地吞噬弱势文化。

一些地区的民间建筑形式也在消失之中。

这种文化现象天天都在发生。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

借鉴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情况、整体的艺术风格和技术发屉的走势上,全球不同的地区都日趋一致。

但从实质上分析,地区之间的特点却始终存在。

就事汽车设计来说,美国的汽车大、重、但舒适安全,这与美国、加拿大国土大,人们平均每天在汽车上呆的时间长有关系。

日本的汽车小、轻、所以发动机小,省油,这与日本没有资源,重视节能有关。

欧洲的汽车精细,尺度不大,但注重设计和艺术,价格也最高,这与欧洲人工成本高,又有文化传统优势有关。

工业产品的这种风格区别是在多年竞争的基础之上仍然保持的,竞争的结果是促进了相互的发屉。

譬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大大冲击了美国汽车市场,使美国汽车在节油上不得不大大改进。

但是美国汽车并不追求像日本车一样轻,而广告上也总是炫耀同等级车中自己的发动机排气量大。

因为顾客的口味是不一致的。

事实上每一种风格都有其一定比例的顾客群体。

工业设计的产品是易于跨境输出的,既然工业设计都能有自己的地域风格,作为扎根在大地上的建筑与环境的设计,自然地更应该要有当地特点,而不能完全模仿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设计,因为用钢材、玻璃、水泥等现代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去建造土、木、石、竹等材料营造的旧时建筑的外在形式,事情本身从功能的合理性上说就是荒谬的。

建筑师们根据当地的民俗、基地条件、气候以及各种需要考虑的条件后综合各种因素而做出了一定数量的成功设计后,在一定的时期内,后续的建筑师会仍然认同这种设计的文化亚代码,这样,一种建筑地域风格就会自然产生。

在世界服装模式、娱乐模式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模式越来越接近的今天,想要建筑超脱于其他文化之外,能单枪匹马抵挡强势文化的进攻是徒劳无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