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_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新思维
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解析
包容性发展的三个维度解析摘要:包容性增长有三个维度,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包容性关系,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包容关系,最后是人与人的包容关系。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2007 年亚洲开发银行第一次提出“包容性增长”,之后其内涵不断演变,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多次谈到“包容性增长”,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包容性发展这一概念的看法及中国的实践,至此,“包容性增长”一词演变为“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包容性,首先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理解和思考。
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起点在人如何认识自然。
不同的时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也不同。
在原始渔猎时代,人类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极其有限,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人类对自然既依赖又敬畏。
进入农业时代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从自然中慢慢独立出来,自主性有了提升,顺应自然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在中世纪之后,人类通过科学获得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力量,开始干预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原来的人是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
工业时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指导下,人类的贪欲得到极大的激发,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恶性开发和攫取,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日益矛盾加深,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危机。
“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
”[1]人类开始反思人类中西主义和科技主义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的严重后果。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给我们提供了解决全球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第一,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说明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
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对自然具界有根本的依赖性。
包容性增长快速转型期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新思维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包容性增长:快速转型期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新思维郑会霞(河南行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推进、社会发展的加速转型,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
这种状况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化解当前的利益矛盾,整合各方利益关系。
这种新的发展理念就是“包容性增长”。
在“包容性增长”视阈下研究当前社会利益矛盾的关系,对于当前社会矛盾的本质认识,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整合多方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社会利益矛盾;化解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105-03随着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推进和社会的加速转型,由利益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
如果不能有效整合多方利益关系和矛盾,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和争斗将会引发系列冲突与混乱,给社会带来的压 力过大,这必然导致社会风险加剧,易酿成突发的、区域性的群体事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在当前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并实现利益共享是当务之急。
而包容性增长自身所确立的公平、合理的发展理念,已成为当前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整合利益关系的重要机制保障和战略选择。
持续关注并深入研究社会利益矛盾,用包容性发展理念整合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社会要求迫切、影响未来深远的意义重大的课题。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
随着亚洲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概括和提炼,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演化和升级,“包容性增长”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胡锦涛主席曾在亚太经合组织两次重要会议围绕“包容性增长”进行专题演讲,深刻阐释这个概念的内涵与要义,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和路径。
鹤岗市南山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鹤岗市南山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作为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发展4大重点发展领域,不包括()A.生物质替代B.生物安全C.生物工业D.生物医药【答案】:C2.2022年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
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不包括()A.杨振宁B.屠呦呦C.吴天一D.江梦南【答案】:B3.在职业活动中,主张金钱是万能的,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一切价值都要服从金钱价值的思想属于()。
A.拜金主义B.极端个人主义C.自由主义D.享乐主义【答案】:A4.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
A.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的模式B.以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C.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1/16D.直接调控模式【答案】:C5.中国共产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C.《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答案】:A6.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的是()。
A.宋庆龄B.毛泽东C.李济深D.周恩来【答案】:B7.下列关于“小康社会”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B.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与儒家主张的“小康社会”有本质的不同C.这标志着我国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D.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答案】:C8.适应新常态是全国上下共同的使命,这其中既有重重挑战,也有许多机遇,关键看如何变挑战为动力,变机遇为现实。
新常态下该有怎样的思维和作为,地处苏北的年轻地级市宿迁,以其特有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迎着巨大考验,努力书写着新常态下的新答卷。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是2007年由亚行提出并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
2010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包容性增长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将会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包容性增长提出后,尤其是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发表后,在理论界引起了热议,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作了诠释。
华东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认为:“包容性增长就是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增长。
就一国而言,包容性增长既要强调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又要让所有人获得机会。
”①黄铁苗认为:“包容性增长,是指人类在和谐精神的指引下,不同体制、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地区、民族,在促进人类进步的活动中,能够相容、相生、相协,以实现共赢共享的发展。
”②冷淑莲认为:“包容性增长彰显的是民本情怀,弘扬的是社会包容,追求的是社会和谐。
”③陆岷峰、张惠认为:“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可共享、可包容、可调节,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
”④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领教授认为:“包容性增长。
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这也是社会包容的基本含义。
”⑤包容性增长是在公平的基础上,由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科学文明协调和谐发展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还在逐步完善的概念,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释。
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我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主要应该包括: 1.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公平共享的增长,既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又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公平合理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让经济增长的成果公平地包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2.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协调和谐的增长。
协调增长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发达地区的增长要包容不发达地区的增长;城乡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城市的增长要包容农村的增长;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要协调,经济的增长要能够包容环境的改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协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包容性增长的名词解释是
包容性增长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是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强调经济增长应该惠及所有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少数人受益。
相比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包容性增长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机会的分配。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原则是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经济贫困的群体、地区和少数群体。
这种增长模式不仅关注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率,更注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福利的改善。
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过程中,政府在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机会的平等分配。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社会保障系统、教育和职业培训、就业机会的创造以及税收和社会福利的改革等方面。
包容性增长强调社会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包容性增长关注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它旨在确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这需要政策制定者采取措施,解决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其次,包容性增长鼓励经济多样性和小型企业的发展。
通过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提供创业支持,政府可以帮助小企业蓬勃发展,从而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分散化。
此外,包容性增长还强调环境可持续性。
它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并致力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
这意味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以确保后代能够继承一个可持续的地球。
最后,包容性增长强调参与和合作。
它认为通过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可以实现持久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调各项政策和行动,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公正和有机会的社会环境。
总之,包容性增长注重经济增长的公平分配、社会包容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
它承认经济发展不应仅仅关注数字和统计数据,而应更多地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实现包容性增长,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可持续的社会与经济体系。
城市治理与社会包容性增长
城市治理与社会包容性增长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其治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治理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增长。
本文将探讨城市治理与社会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首先,城市治理应注重平等和公正。
城市是社会不同群体相互交织的地方,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因此,城市治理应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在住房问题上,城市治理者可以制定政策,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此外,城市治理者还应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的发展。
其次,城市治理应注重小区域的管理与发展。
城市的包容性增长需要从小区域的管理入手,不同的小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城市治理者应实施多样化的政策,根据不同的小区域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例如,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提供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造工作,提升小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治理者还可以组织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公共设施等,促进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再次,城市治理应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的包容性增长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例如,城市治理者可以制定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
此外,城市治理者还可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强城市的文化包容性和魅力。
最后,城市治理应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城市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城市治理者应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市民参与决策过程。
例如,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开展公民咨询、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政策。
经济全球化面临4个重大挑战
缺 失。 科 技进 步是 经济 全球 化的技 术 基 础。 交通 和通 信技 术 的 推 动和 引导更深 层次 更高水平的经济全球 化 。
进 步在 大幅 降低 贸易成 本 的同时, 有力带动 了 汽车 、 电子 信息等
坚持 理 念革 新, 推 动经 济 全球 化 理 念创 新。 打 造 人 类命 运
部件、 东亚 发 展 中经济 体 提 供 加工 组 装 服 务 的全球 生产 网络 , 成 为推 动 经 济 全球 化 的强 大动 力。 当前, 新一 轮 科 技 革 命 和产 业 变革 仍 处于量 变阶段 和 突破 前 夜, 且仍 以信息 技 术智能化 应 用为主, 捣于信息技 术 革 命的延 续和 深化 。 普惠 包容性 , 充 分利 用各 种 多 双 边 外交平 台推 动形成国际共识 , 使 其成 为全球 治理新理 念和 经 济 全球化 新思维 。
二是 全 球 经济 治理 改革 滞后, 经 济 全球 化 发 展 的有 效机 制缺 失。 当 今 世界 , 随 着国际力量 对比 发 生深 刻变化 、 新 兴市场
和 发展 中国家 群 体 性 崛起 , 经 济 全 球化 进 入金融 全 球化 和 全
群 体 之 间的收 入分 配差 距 虽在 拉 大, 但 增长带 来的“ 蛋 糕” 做 大 球 价 值 链构 建 的新 阶段 , 现 有的 全球 经 济治 理体 系改 革 明显 效 应可 以缓 和或 掩盖 这一 矛盾。 而在世界 经济下行期 , 全球 经 济 滞 后, 存在 有 效性 不足 、 包容 性 不足、 安 全 性 不足等 问题 , 己难 “ 蛋糕 ” 不 易做 大甚至 变小, 分“ 蛋糕” 的难 度 加大, 竞 争也 更趋 激
产业 发 展 。 这些产业供 应链可拆 分为不同环 节并散 布在 全球 不 共 同体 、 实 现共 赢共 享, 是 全球 治理的中国方案 和 中国纲领 , 也 同地 区进行 模 块 化 生产, 跨国公 司得 以根 据 各 国要 素禀赋 布局 是 推 动 全球 化 持 续健 康 发 展 的不二 良方。 应系统 总 结和 深 刻 价值 链 , 形成 了 美欧提 供 研 发和 终 端消费市场、 日 韩提 供 精 密零 阐释 打 造 人类 命 运 共 同体 这一 新理 念 新 思 想, 更加 注重 其的
包容性增长与质量经济
象; 而许多 “ 强拆 ”事件引发的社 会 问题 , 大程度 上也是人 们的不平衡 心理造 成的。 很
质量现 象往 往 就此产生, 而这 往 往 就为市场纠纷 埋 下 了 良 子; 不 种 纠纷 的增加 , 反过 来 又必 然影响 企业的经营, 形成了 个阻碍 生产和 经济发展 的低 效率、 一 低质量怪 图。 包容 性增 长就 是要 注意到 社会 的各 个层 面的 协调 发展 , 包容 与增 长 , 与高质量 的 “ 持 续” 为必 要 条件。 这 个角度 来说 , 可 互 从 包容性增 长是 质量 经济发展 的前提 , 社会 各 方面协调 发展 , 中国制造 业的整体质量 才能得到有效 发展 。
不仅 关乎技 术 , 而更是一 种理 念, 而这一理 念的核心则是 “ 以人 为 ’ 无论 中国经济如 。 何转 型, 其根 本 点还 在于人的转 变, 与包容性增 长的内核是一致 的。 这
中国经济5年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 O 一些负 面效应, 如沿海和内陆之间、 乡 城 之间以
及城镇 居 民内部 的收 入差距 日 益扩大。 种差距所产生的 矛盾, 这 在深层 次上影响 着中国
万里行论坛
时 评 >>
包容性增长与质量经济
文/简易
最近 中国国家主 席胡锦 涛在 国际正 式场合公开 阐述 “ 包容性 增 长” 这一概 念, 分析 人 士认 为, 表明中国决策者将更加 注重更趋公平、 这 均衡和 可持续 的发展 。 包容性增 长最基 本的含 义包括 两方 面: 均衡可持续地 发展经 济和公平 合理 地分享 经济增 长 , 是中国应 对经济社会发展 过程 中 的矛盾和挑 战所 需要 的新理 念, 是对 这 新 也
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谈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09 年11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要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
2010 年9 月,胡主席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强调指出: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同年10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建议将包容性增长纳入“十二五”规划,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这一系列关于包容性增长的论述,表明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的坚强决心。
一、包容性增长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08 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更加凸显,包容性增长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先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反思。
这种反思不仅仅停留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些经济领域,它同样关注经济增长中的企业和个人能否“机会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有利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个人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以及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多年来,收入差距扩大成为反映中国经济“包容性”不强的最主要方面。
如果富者不能包容穷者,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也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体制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
速 、 效 和可持 续地 增长 , 大限度 地创 造就 业与 发 有 最 展机会 ; 要强 调机 会 平 等 和 人人 共 享 经 济 发 展成 二
果, 特别是 为社会 弱势群体提供均 等的发展机会。 这两个 方 面 相 辅 相 成 J没 有 经 济 的持 续 增 长 , , 就
集 中体 现 。 ( ) 包容性 增 长的 内涵 来看 二 从
如 何衡 量 经 济体 的包 容性 程 度 , 目前 还没 有 一 个公 认 的指标 体 系 , 如前所 述 , 但 包容 性增 长主要 涉 及公 平 与分享 , 因此 , 量包 容性 程度 就转 化为 了衡 衡 量经 济体 发 展 过 程 中 的公 平 性 问题 。从 宏 观 上 来
赵 早
( 中共河 南省委 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 , 河南 郑州 40 0 ) 5 0 2
摘
要: 包容性增 长的核心要 义是机会公平与 经济分 享。经济发展 过程 中收入 差距的 不断扩 大使 社会财 富大量 集中在 少
数人手 中, 导致低收入群体难 以分 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违背 了包容性增长的本质要求。改革初次分配制度 、 完善社会再 分配体 系.
戒线 。基尼系数的不断攀升表明, j 整个社会分配
的绝 对不 均等 和相 对 不 均 等状 况 都 在 恶 化 , 这 种 在 条件 下 , 即使 贫 困率 在逐 步下 降 , 穷人 境况 改善 的程 度仍远 远 落后 于本 地 区 的经 济增 长速 度 , 洲 发 展 亚
关键约束条件是什 么?如何才能实现包容性增长? 本 文将 就上 述 问题进 行探 讨 。
涵及具体标准等方面来把握这一增长理念的核心所 在。
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世界共享繁荣之道2011年4月,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举行。
“包容性发展”这一理念以其高度的现实性与深刻的思想性,得到了各国与会人士的广泛认可。
作为当今世界负责任大国,中国如何推进包容性发展,对于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进一步增强合作共享繁荣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一、发展的“包容性”: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课题“包容性发展”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
亚行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包容性增长”明确了一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实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发展进步目标,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即经济增长对其他各项社会进步目标的包容。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成就不能公平地由社会各阶层共享,经济实现了增长,但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增长的包容性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经济学意义上,“发展”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发展”则首先是指经济与技术结构的进步与现代化,同时包括通过经济增长摆脱贫困落后、消除文盲、改善卫生健康状况与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发展”,“包容”的对象也得到拓展。
除了要求在发展进程中实现社会公平等目标外,包容性发展还特别注重一国发展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发展,不对其他国家构成不利。
这是因为,一国经济的发展既会为其他国家创造贸易投资机会,也会因其战略与政策的负外部性对其他国家形成各种不利影响,导致其他国家发展的困难。
因此,世界需要寻找各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道路。
包容性发展是当今时代各国普遍追求发展条件下促进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理念与发展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方式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其他国家。
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是世界各国必然要面临的一大选题。
这就是包容性发展的实质。
就现实而言,后国际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发展格局,重建平衡,避免类似美国金融泡沫式的发展导致世界灾难的重演。
形势与政策部分笔记
一,简述当前我国外交战略:1. 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打破“国强必霸”铁律;2. 开拓新型大国关系之路;3. 以亲诚惠容理念,开创周边外交新局面;四个布局:大周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主要舞台;4,巩固和发展同国家的传统友谊;二,简述“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P29三,简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内涵:一种崭新的国际理念,用一种新思维,新理念看待,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途径:1基本战略布局: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根本出路:改革3坚持走和平发展路线,与各国一道共建,以和平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周关系4,面临机遇挑战,双发从战略高度出发和看待中美关系,创新思维,加强双边合作,求同存异;四,简述当前大国关系的新特点:1,美欧与俄持续较量,双方濒临“新冷战”2,中俄助推国际格局多极化,成为新兴大国合作的典范3,中美竞争与合作并存,“新型大国关系”好事多磨.4,战后70年之际的中日关系,依然复杂敏感;5,中国周边国家形势,任重道远;五,简述中东长期动荡不止的只要原因:P83六,论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P77三个坚持,一个理念,一个观,五个要七,简述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成就6大1,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成效成效显着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4,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不断完善5,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6,高校招生入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基本到位;八,简述高等教育面临形势和阶段性特征1,高等教育向公平,质量,多样化方向发展;2,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提升质量转变;九,简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和措施意义: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高国民教育全过程措施: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3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4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十,论述大学生就业面临双重挑战,规划大学该如何度过1,总量矛盾突出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总体签约率低2,结构性矛盾严重结构错位,高技能人才短缺;毕业生素质走低;用人单位的新要求;供需双方意愿性错位增加自我的实际动手能力,环境适应力,自我管理力,组织能力,加强自我心理抗压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十一,简述中国梦的两个基本目标和基本内涵目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实现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十二,简述中国梦的时代特征1.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化特征”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十三,简述现阶段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1,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2,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3,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4,坚持把培育生态作为重要支撑;5,坚持把重点突出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十四,简述实现中国梦路径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带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4.实现中国梦归极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十五,简述如何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圆梦1,宏观的国家层面,中国梦的总体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中观的社会层面,中国梦的社会价值维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微观的个人层面,中国梦的微观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六,论述大学生如何圆梦1,首先;要把握好大势,其次,要能分析自己周围的形势;第三,能看清形势来行动2要勤学,下得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十七,简述2015年我国外交一个重点,两条主线内涵1,重点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文明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国的政策沟通;不断扩大彼此利益契合点;我们会探讨互利合作的有效途径,重点推动互联互基础设施,陆上经济走廊,海上合作交点的建设;我们还愿促进人文合作交流,加快自贸谈判进程,“一带一路”必将取得更多收获,助力亚欧大陆实现整体振兴;2,两条主线:做好和平与发展两篇大文章,我们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办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纪活动,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使中国成为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我们将积极参与联合国发展峰会和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推动制定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2015发展议程和新的气候变化,应对安排,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十八,简述影响当今大国关系调整的主要因素1,面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挑战问题,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同舟共济;2,大国之间共同的经济,安全的利益问题,须以和平, 发展式进彼此竞争和平和军事层面的较量;3,大国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交之,缠绕,竞争关系突显,是故事友的界限走向模糊化;,4,大国之间互相的核威胁,常规武器日益趋向高科技化,导致各国之间战争代价过高,各方均难以承受;5.当今大国汲取大国抗战的历史教训,要避免重复发生十九,中国制造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P40最后一题是论述题,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体会和建议,800字1.为什么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发展战略对接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国深度融入世界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另外按老师上课讲的;;;某些国家不坏好意;2.关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全会认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系、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治行动;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是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要发生变化;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那么,这五大理念的“深刻变革”意涵体现在哪里,彼此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深刻变革”内涵体现在哪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一旦“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一国进入到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创新能力不强就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阿喀琉斯之踵”;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变迁,出现所谓的“创造性破坏”,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本质;此次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如此重要位置,势必会引起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变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急需一次思想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同样,理论、制度、文化创新,也将是一场建立“中国叙事”的变革——终结西方“元叙事”,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坚持协调发展,就是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农村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农村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在唯GDP时代,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硬实力”背后,是软实力的相对不足,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单一发展偏好,打破路径依赖,实现整体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在中国发起一次生态革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无论是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足,还是人们环保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都要求国家调适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执政目标和努力方向,而生态美好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崭新认知里,生态是否美好、能否尽享绿色,与幸福感息息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由环境事件引起的“邻避效应”和群体抗争行为多次出现,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地方秩序;坚持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也将深刻影响地方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坚持开放发展,就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近些年,随着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外界纷纷猜疑中国是否依然实行30多年一直奉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对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开放发展”理念,就是告诉世界,中国会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更多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制度性话语权;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牵头设立亚投行,都有这方面的考虑;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吕氏春秋有曰:“治天下也,必先公;”马克思曾说“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目的本身”;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分配不公问题、阶层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人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无论是共享发展,还是全面深改,都是要破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实现全面小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才能牢固;内在联系体现在哪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发展,注重的是更高质量、更高效益;坚持创新发展,将使一国、一地区的发展更加均衡、更加环保、更加优化、更加包容;也就是说,创新发展对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协调发展,注重的是更加均衡、更加全面;坚持协调发展,将显着推进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进程;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社会保护,是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绿色发展,注重的是更加环保、更加和谐;坚持绿色发展,将深刻影响一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要想实现绿色发展,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同时,绿色发展将显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更加优化、更加融入;坚持开放发展,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开放发展是一国繁荣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凡是走封闭之路的国家,无一不是走向失败国家的行列;开放发展,将使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更加公平、更加正义;坚持共享发展,是坚持其他四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将为其他四种发展提供伦理支持和治理动力;五大发展理念缺一不可;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唯有统一贯彻,出实招、破难题,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重要考点必背考点1: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相关链接:2015年10月26日至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考点拓展: 全会认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必背考点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3.李克强说中国有能力实现经济增长7%左右目标信心哪来书上p23-25。
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
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谁最早提出这个概念?对于“包容性增长”一词,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甚至包括经济学家。
胡锦涛主席的致辞公开发表后,就“包容性增长”问题,记者先后对多位经济学家进行了采访,其中有七八位均表示,是从胡锦涛主席所作的报告中第一次听到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之前并没有过多地了解和研究。
“‘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但也是国际组织在10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
”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庄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
数据显示,2002年—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尤其是2004、2005年这一轮增长比较明显,甚至超过10%以上,2006年、2007年更是达到了12.7%和14.2%的增长。
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的汤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大家都在谈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过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增长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
”此外,中国GDP如果再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压力会增大,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会增多。
是否应该适当下调增长预期水平,也成为当时学者争论的焦点。
庄健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比重偏低;在产业方面,重工业劳动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和社会相比较,社会领域发展相对差一些,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还比较大,“这种增长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均衡的增长,所以亚行当时就做了相关研究。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
144902 公共政策论文“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20xx年9月16日,胡锦涛同志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
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11月14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的《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重要讲话中,再次倡导“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理念的形成,与21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权利贫困理论以及关于社会排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
21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关于经济增长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增长理念也从单纯强调增长向更深层面演进。
世界银行于1990年提出“广泛基础的增长(broad-based growth)”,其后进一步提出“对穷人友善的增长(pro-poor growth)”的理念,并以此制定世界银行的贫困减除政策以及指导各国相关实践。
“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理念强调要形成一种使穷人能参与经济增长并从中获益,以及增加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
“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的理念吸收了能力贫困理论要素,开始重视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强调将贫困人口吸收到增长过程中,确保贫困人口能参与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做出贡献,并合理分享增长的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在“对穷人友善的增长”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基本核心是追求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概念,“包容性增长”有着不同的诠释,但综合来看,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并且这种状态至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二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包容;三是平等的机会利用。
包容性发展
包容性发展2019年,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提出,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之后,这一词汇立刻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和媒体�注的焦点。
今年4月14~16日召开的“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更是将主题设定为“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区域内以及全球经济共享发展的愿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是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包容性发展的实质内涵“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它是在世界银行早期的“广泛基础的增长”、“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以及“共享式增长”等概念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发展主题。
与之前的经济发展概念不同,包容性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普惠穷困群体,而且要对中产阶级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质上来说,包容性发展概念是一个操作性的战略方针,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嬗变。
因此,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模糊的地方。
但是,就现在人们对包容性发展的认识而言,应该对两个层面的问题有正确理解。
首先,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并不是通过牺牲经济效率追求社会公平,其实质包含两个层面:从公平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提倡的是所有个体分享参与经济发展和获取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从效率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则暗含了通过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从战略实施覆盖的范围出发,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一国国内经济的协调和共享发展,更包括了全球不同地域的个体享有平等的经济参与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为什么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经济发展,实现内外包容性发展应该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
首先,实现国内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方针,实施了非平衡发展战略,通过战略性产业政策使生产要素向出口部门集聚,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沿海开放战略,加速释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由此创造了3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的“中国奇迹”。
社会的包容 改革开放下中国社会的包容性进步
社会的包容改革开放下中国社会的包容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的包容性进步。
社会的包容性是指一个社会对于不同群体、不同观念和不同行为的容忍和接纳程度。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社会逐渐从封闭、狭隘的状态转变为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下中国社会的包容性进步。
1.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包容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也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社会逐渐实现了从“人人平等”到“人人有机会”的转变。
各行各业的人才从不同背景和身份中涌现出来,他们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赏,促进了社会的包容性进步。
2.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包容性进步改革开放使得中国民众接触到了更多的外部文化和思想,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人们开始开放地接纳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并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形成了新的文化多样性。
这种文化多样性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加宽容地看待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促进了社会包容性的发展。
3.法律法规保障社会包容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力度,为社会的包容性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不同群体在法律保护下享有平等的权益,任何人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法律的健全和实施,使得社会的包容性得到更好的实践和维护,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4.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促进社会包容性进步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普及和提质,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和资源分配,减少了社会的差距和不平等。
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为不同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发展环境,推动了社会的包容性进步。
总结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不断取得了包容性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包容性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容 性 增 长: 中 国 经济社 会 改 革 新 思 维
问题, 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 更多的无形因素, 更多的 是一种发展战略 的思考, 带有 一 定的 前 瞻 性意 义 。 在 包容性增长主要是透过高速、 有效以及可 政策层面, 持续的经济 增长,来争取最大限度地创 造就业 与发 确保民众有基本福利保障。 希望 确保民众能 展 机会 , 机 会平 等 、 公 平 参 与。 包容性增长 意味着 发展必须具 备 包容 性 、 可持续性及为民众所认同。 经济增长和民 生 齐头 并 进 , 解决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 , 缩小各方面 差 距, 社会和谐稳定。经济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 以 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突破 口, 来强化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使人民 群众 有充分的发 言权, 让他们享有行使民 主权利的广阔空间, 以求在 社会各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重建关于社 会经济发展 的共同认知,使每一个个体 都能融入社 会经济发展 的主流之中。 2. 包容性增长拒斥两极分化但保护合理差别 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 ,就是国民大 众对增长成果的合理共享性,拒斥穷者 愈穷和富者 愈富的两极分化发生。但收入共享性也 绝不意味着 平均主义,而是要求公民贡献与个人收 入之间的对 称 性, 由对称性所产生的 合理收入差异, 则 能够 获 得 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认可和理性认同。共 同富裕的实 现机制并不是平均富裕、 同时富裕和同步富裕, 而是 先后有别和快慢有序有差别的共同富裕 。如果贫困 的成因不在于个人, 而是 由于致富权利缺失, 制度不 信 任, 群体性怨愤就会发 生, 潜在危机因此容易转化 为 现实 危 机, 强 制 性 制 度 变 迁 的 社 会 动 荡 就 会发 生。 如果制 度公平, 合理的收入差别则会为理性国民 所认可 和接受。包容性增长不仅要求对 增长成果的 公平分配和普遍 共享,同时也涵括了对 合理差别的 相互认可和彼此尊重。制度安排不仅要 关注弱势贫 困阶层的发展诉求,而且也同时给予合 法致富者可 预期的充分安全 感。 3. 包 容 性 增长模 式 具 有 显 著 的 民 本主 义 发展 旨向, 体现出更加关注民权民生的新型发展理念, 更 能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 我 国目 前存 在的 区域 之间 、城乡之间和 社会 各 阶 层 之间 差 别严重 不平 衡 问题 的 根 源 主 要 在于政 策 失衡 和权 力寻 租。 近些 年来 ,既得利 益群 体对 边 缘 化的 贫弱 阶层 与群 体的 社会 排斥 日益 明显 ; 市场 经济之下的权 钱 交易 结合 ,是 撕裂 社会 不公 平的主 要 黑手 ; 在收 入分 配领 域, 分 配不 公现 象十 分明显,
124
贫 富差 距日 益拉 大等等,这些 都是 社会 肌体 不健 康 的 表现 。无 疑, 这样的社 会现 象, 与 包容 性增长的 内 涵 格格不入 。 “国强” “民富” 到强调 4. 从追求 “民富” 目标的提出, 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 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 从长 远看, 这是促 进社会公平 正义, 缩小贫富、 区域差距, 提高国家发 展质量 的战略转 变。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和全 球化成果; 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 重视打破垄断、 铲 除腐败, 加强生产要素和行政体制改革 。从近期看, 强 化了 经济 社 会发展质量 的 量化 指标 及 其 约 束 性 、 可检查性和可监督性。 强调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意 味着将来各级政府将改变以往的 GDP 政绩观,以改 善民生作为 执政的重要方向。 ( 二) 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意义 1. 从国内形势分 析 旨在 建立一个内 需型的经济 增长。我国 正处于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 为 了应对国际 金 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将从 依靠外需型 转为内需型的经济 增长 。 因此, 胡锦涛 主席强调:“应 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发 提高全社会就业水平 , 增强抵御危机和 风险 展质量 , 能力; 加强社会保障网络建设, 着力解决教育、 医疗 、 养 老、 住房等民生问题, 实现发展为了人民 、 发展依 ” 靠人民 、 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建立扩大消 费需求 的长效机制, 加快形成消费、 投 资、 出口 协调 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消费被置于经济增长拉动 因素的“首位 ” ,显示政府对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 消 费的 重 视 。 包容 性增长要求 政府必须提 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与社会保障 , 通过机会均等来改善收入分配。 改革开 放 30 多年来,我国过于注重 GDP 增长 的发展模式, 鼓励政府将主要 的财政资源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而非 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教 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育、 劳动就业、 医疗卫生、 养老、 住房等民生问题重视 不够,从而产生一 些收入分配不公、机 会不平等现 象。 我国初次分配本身就蕴含了极大的 不公平性, 居 民收入在国民收 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 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过低,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并影响 了消费与 可持续 增长。 同时,我国还存在权利与 机会的不平 等, 阶层固化正在让弱势群体越来越边缘化, 占据优 势社会地位的 强势群体,往往只在意既得利益是否
“包容性增长”是亚洲开发银行于 2007 年首次 提出的概念,用以提醒各成员国注意经济快速发展 中的失衡问题, 倡导将经济 增长建立在更自由、 更开 放、更公平的基础之上。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 果、 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 衡, 确保民众能机会平 等、 公平参 与, 这是一种发展 战略的思考。2009 年 11 月,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 组织第 17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 “统筹兼顾, 调 倡导包容性增长” , 这是我国 领导人首 次提出“包容性增长” 的概念。2010 年 9 月, 第五届 亚太经 合组 织 人 力 资 源 开 发 部 长 级 会 议 在 北京 举 “实现包容性 行, 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辞时强调
Enterprise E3 期 )
增长, 切实解决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为推进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 奠定坚实社 “全体 会基础。”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是我国促进实现 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的最新举动, 以此推动解决 社会的贫富不均和影响民生的各种问题。 “包容性增长” 一、 对 的认识 ( 一) 包容 性增长的涵义 1. 在经济 增长过程中让贫困人口 、弱势群体获 得更多利益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 理地分享经 济增长 , 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 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
Harmonious Society | 和谐社会
包容性增长: 中国经济社会改革 新思维
□刘晓东
[摘 要 ] 包容 性 增 长 的 核心 就是 倡 导机 会 均 等 与 公 平 正 义 ,提 倡 让 更 多 的人 享 受 改 革开放 和 全球 化 所 带来 的 成 果 ; 让 弱 势群 “和 谐 社 会 ” “全 面 小康 ” “科 学 发 展 ” 体 得到 保 护 。 包容 性 增 长 的 思 想 和 我 国 近 些 年 来 提 出 的 、 和 等 思想, 从根本 上说是 一 脉 相 承 的, 都代 表 着 世 界 文明 发 展 的 最 新 成 果 。 包容 性 增 长 就是 要让 人民 群 众 都 能 参 与到 经济社 会 发 展 的 进 程 中 “国 强 ” “民 富 ” 去, 共 建 共享 经济社 会 发 展 的 成 果 , 从追求 到 强调 , 促 进社会 公平正 义, 缩小贫 富、 区域 差距 , 提 高国家 发 展 质 量 的 战略 转 变 。 [ 关键词 ] 包容 性 增 长 ; 经济社 会 改 革 ; 新 思 维 [ 中 图 分 类号 ] F12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006 - 5024 ( 2011 ) 09 - 0123 - 04 [ 作者简介 ] 刘晓 东 , 江 西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经济 研究 所 副 研究 员 , 研究 方 向 为 区域经济 。 ( 江 西 南 昌 330077 ) Abstract: The core of inclusive growth is to advocat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airness and justice, advocate to make more people enjoy the achievements brought by the reform and open to oversea and globalization, and hav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protected. The thoughts of inclusive growth and the thoughts of all - round well - off , harmonious society ,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re fundamentally the identical strain, which represent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worl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clusive growth is just to allow the masses to take par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jointly undertake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re the achieve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from seeking strong country to stress people richness ,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and the gap among regions so as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the country development. Key word: inclusive growth;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 new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