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包容性与经济增长中包容性的思考
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心得体会

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心得体会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一直以来都是被世界所称赞和认可的,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和融合上。
正是这种开放胸怀的态度,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
在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与包容性的重要性。
首先,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上最早形成多文化共存的国家之一、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部落和王国,这些部落和王国的不同文化在交流、融合和碰撞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强调了“兼收并蓄”的重要性,认为不同文化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
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得以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包容多元、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其次,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使得中国成为了许多世界文明互通有无的重要枢纽。
历史上,中国与东亚、南亚和中亚等地区的文明保持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中国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许多外来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通过这条道路传播到了各个角落。
在这互通有无的过程中,中国接纳了来自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同时也传播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精华。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和包容性的影响。
我曾经在学校参加过许多文化交流活动,与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和交流。
通过这些交流,我了解到了其他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和包容。
我相信,只有保持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魅力,也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总而言之,中华文化因其开放胸怀和包容性而得以蓬勃发展。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传统的特色。
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承的古老国度,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的表达。
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内容,更在于其适应性和包容性。
一、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中华文化具有许多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
这些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更新。
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民族适应时代变化的文化力量所体现。
历史上,中华文化适应了许多外来文化的输入,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以及希腊、罗马、印度等文明。
中华文化逐渐将其吸收、融合进自身文化之中,通过吸收优秀文化成分,对自己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这些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如今,中华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更加多元复杂,但是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仍然表现得十分强大。
世界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太极拳、中医、汉字书法等,都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和学习。
通过国际交流,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得以延续下去。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最为明显的是其文化态度。
中华文化强调“和而不同”的文化共生观念,不仅要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还要尊重不同民族、地域、宗教和文化中的个别差异。
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共存和包容,在现代社会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中,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和保障,这些文化传统在中华文化中融汇贯通,并继承下来。
中华文化的大度和包容,为多元文化的协调发展搭建了桥梁。
现如今,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除了在文化输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还在文化意识的塑造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普世价值,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优势,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源泉。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论题作文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论题作文咱中国,那可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文化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寸土地里,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就拿咱们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春节那可是热闹非凡!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着准备过年了。
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孩子们则盼着新衣服和压岁钱。
到了除夕那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着饺子,唠着家常。
那饺子啊,有猪肉大葱馅的、韭菜鸡蛋馅的,各种口味,任你挑选。
饺子包好了,往锅里一扔,煮上一会儿,热气腾腾地捞出来,蘸上醋和蒜泥,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晚上,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那精彩的节目一个接着一个。
等到了十二点,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来,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再说说端午节,这一天可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
那粽子,有红枣粽、豆沙粽、蛋黄粽,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
糯米的软糯加上馅料的香甜,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吃。
赛龙舟就更热闹了,一条条龙舟在江面上飞驰,鼓手们用力地敲打着鼓,划船的选手们喊着整齐的口号,齐心协力地向前冲。
岸边的人们为他们加油助威,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还有中秋节,这是一个象征着团圆的节日。
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
那月饼,有五仁的、莲蓉的、豆沙的,种类繁多。
看着天上那圆圆的月亮,人们心里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除了节日,咱们的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
从北方的面食到南方的米饭,从川菜的麻辣到粤菜的清淡,每一种口味都有它的独特魅力。
就拿北京烤鸭来说吧,师傅把烤好的鸭子切成薄薄的片,摆在盘子里,配上葱丝、黄瓜丝、甜面酱,用薄饼一卷,放进嘴里,那滋味,简直绝了!还有四川的火锅,那火红的锅底,翻滚着各种食材,毛肚、鸭肠、牛肉,辣得过瘾,麻得痛快!咱们的传统艺术也是五花八门。
京剧,那可是咱们的国粹。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美的妆容,在舞台上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透着功夫。
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心得体会

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心得体会
中华文明以其包容性而闻名于世。
在探讨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时,我深刻体会到了
历史传承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从夏、商、周等古代王朝开始,中华文明便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了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这种包容性在历史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思想观念的开放性:中华文化以其开放的思想观念而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众多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流派相互交融、互相启发,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思维。
中华文化强调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尊重,鼓励人们保持开放的思维方式,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文化传统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也体现在对各种传统文化的包容与传承上。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诗词、书画、音乐、戏剧等各个方面。
而这些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封闭的,而是容纳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元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保持活力和创新性。
国际交往的开放性:中华文化开放胸怀的体现还可在中国的国际交往中找到。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的贸易中心之一,与其他国家保持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等通商路线,中华文化与亚欧大陆的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促进了中华
文化的传播,也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
总之,中华文明以其包容性与开放胸怀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
有关“包容性增长”的几点思考

摘要 : 年 来 , 近 包容 性 增 长 (nls eGo t) 为 3今 学 术 的一 个 新概 念 受到 国 际上 越 来越 多的理 论 与 实 际工 作 者 的 关 注 并得 到许 Icui r h 作 " v w - 多政策制定者的认 同。2 0 0 9年 I 1月 1 5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的题 为《 合力应对挑 战推动持续发展》 的重要讲 话 中, 强调 “ 筹 兼顾 , 导 包容 性增 长” 统 倡 。之后 , 包容性 增 长 又被 列 入 十 二五 规 划 纲要 。 由此 可 见 包容 性 增 长理 念 有 着及 其 深 刻 的 内 涵
和 重 大 的现 实意 义 。在 此 笔 者在 对 于任 何 实现 包容 性 增 长 的根 本 目的提 出几 点思 考 。 关键 词 : 包容 性 增 长 ; 正 ; 公 公平 ; 和谐
1 包 容 性增 长 概 念 的提 出及 其 内涵 出发 , 强调机会的平等, 平的获得和参与增长的机会 , 理共享增 公 合 11 包 容性 增 长概 念 的提 出 。“ 容 性增 长 ” ic s ego t) 长成果 , . 包 (nl i r h uv w 拒斥穷者愈穷和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发生。 这个 概 念最 早是 由亚洲 开发 银 行 在 20 首 次 提 出 。20 07年 09年 l 月 2 包容 性 增长 的现 实 意义 及 其 实现 的政 策 建议 1 1 5日, 胡锦涛 同志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 合力应对挑 战推 2 1 包 容性 增 长 的现实 意义 。 全 球 经 济发 展 、 其 是 经 济危 . 从 尤 “ 的提出无疑体现了世 界均衡发 动持续发展》 的重要讲话 , 强调“ 统筹兼顾, 倡导包 容性 增长” 00 机后的世界角度来看, 包容性增长” 。2 1 年 9月 1 6日, 胡锦涛同志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 展 、 共同发展的内涵。经济危机让我们明白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中, 各 包容” 的心态, 才能够“ 求同存异” 相 , 级会议开幕式发表题为《 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 的致辞 国在经济发展交往中只有通过“ 阐释 了包容 性增 长 的 内涵 : 实 现包 容性 增 长 , 本 目的是 让 经 济 全 互 尊 重彼 此根 据 国情 选 择 的发 展 道 路 , 能 够 在 稳 定 的 政 治环 境 中 “ 根 才 球化 和 经济 发展 成果 惠及所 有 国家 和 地 区 、 惠及 所 有人 群 , 可持 续 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各 国只有通过“ 在 包容” 的心态 , 彼此互信, 深化 发展 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 坚持发展经济, 着力转变 合作 , 消除贸易保护壁 垒, 才会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 参与的国 让 经济发展方式 , 提高经济 发展 质量 , 增加社会财富 , 断为全体人 民 家与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 不 从来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和谐发 逐 步过 上 富裕生 活创 造 物质 基 础 ; 持 社 会公 平 正 义 , 力促 进 人 人 展 。各 国只有通过“ 坚 着 包容” 的心态坚持扶弱济贫 , 共同发展的原则 , 才 平 等获 得发 展机 会 , 消 除人 民参 与 经 济发 展 、 享 经 济发 展 成 果 能够使各个 国家在更加包容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和谐共存 。 不断 分 共同发展。 方面的障碍 ; 坚持以人为本 , 力保 障和改善 民生 , 着 努力做到发展为 从 国 内 的形式 来 看 ,包 容性 增 长 ” 个理 念 跟 中 国政 府提 出 的 “ 这 了人 民、 发展依靠人 民、 发展成果 由人 民共享。 i ” 其后胡锦涛 同志在 “ 学 发 展 观” 和谐 社 会 ” 一 脉 相 承 的 , 是 在 贯 彻 “ 学 发 展 科 “ 是 也 科 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会上提倡将包容性增长加入“ 十二五” 规划 内, 观 ” “ 认 、 和谐社会” 这个 理念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过去 3 O年的发展是 为实现包容性增长 , 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 中出现的社会 问题 , 为推进 以“ 一部分地区或者人先 受益而导致 的收入 差距扩大 ” 为代 价的。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 单纯地发展经济已不适合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 , 而更加全 面、 均衡 的 12 包容性增 长概念 的内涵。“ . 包容性 增长 ” 为一个新 概 发展 , 作 才能使得经济的增长 、 社会 的进步与人 民生活 的改善同步进 念, 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 目前在 国际上具有代表性 的界定主要 行 。这才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的要求。 所以 , . 通 有 : 界 银行 在 20 世 0 6年关 于 印 度共 享 式 增 长 的 报 告 中 , 出要 达 到 过对包容性增长的探讨 , 提 才能深刻认识到这是构建和谐社会 主义社 包容性增长 , 以通过 “ 可 集中于扩大经济增长的区域范围 , 扩大资产 会 的 良好 政 策 选择 。 利用 , 繁荣市场 , 为下一代 印度居民扩大机会公平 , 不管他们是谁或 2 2 关 于 包 容性 增 长 理念 实 现 的几 点政 策建 议 。包 容 性 增 长 . 者他们生活在哪里 ” i 。i亚洲开发银行将包容性增 长界定为 “ 机会 就 是 机会 平 等 的增 长 , 而这 样 的一 种 增 长 方 式 , 求 在充 分 发 挥 市 要 均等的增长” 既强调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其他发展机会 , , 又强 场惩懒酬 勤以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的同时, 兼顾机会 的平等 , 提倡公 调发展机会的均等; 既要通 过保 持经济的高速 与持续的增长 , 又要 平 参 与 , 不是 之 前 的 “ 而 大锅 饭 战 略 ” 。而 为 了促 进 机 会 的 平 等 , 政 通过减少与消除机会不均等来促进社会 的公平与包容性。i i i 府 需 要在 以下 方 面加 以努 力 : 目前 国内具有代 表性 的界定有 : 蔡荣 鑫学者 ( 09 认 为, 包 20 ) “ 从 国 内来 看 , 国政 府 应从 以下几 个 方 面着 手 : 我 容性 增 长 ” 念 的 核心 要 义 是要 消 除 贫 困者 权 利 的贫 困和 所 面 临 的 理 2 2 1 加大 对公 共 服务 的投 入 , .. 提高 民众特 别 是 弱势 群 体 的基 社会 排 斥 , 现 机 会平 等 和公 平 参 与 , 包 括 贫 困 人 口在 内 的所 有 本素质及发展潜力。我们知道权利从来不是主动让与的, 实 使 权利是争取 群体均能参与经济增长 、 之做 出贡献 、 由此合理分享增 长的成 而来 的。但 是 , 0 年的 封建 王朝 让 我 们 民 众 在 权 利 意识 方 面滞 为 并 2 0多 0 果。i 俞宪忠学者 (00 认为包容性意味着制度公平 , v 2 1) 增长意味着 后 , 上 暗淡 的近 现代 社会 , 再加 中国公 民在 民主 权利 意 识 方 面远 远没 效率 , 包容性增长涵括 了制度 的基 本效能——公平 与效率 , 容性 有达到经济发展的程度。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 民是国家的主人 , 包 人 增长就是经济增 长、 口发展 和制度 公平三者之 间的有机协 同, 人 具 但是这个主人翁的意识确没有做到位。“ 官本位 ” 思想 , 官贵民轻 的 有显著的民本主义发展 旨向, 关注 民权 民生 , 更 更能满足 民众 权利 思想还是普遍存在。民众的权利保护和形式意识基本上处 于“ 幼年” 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 。v 时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 了我们, 只有保障 了公 民的基本 由此可知 , 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是让参与者公 生活, 民众才会有 闲暇的时间和精力来行使 自己的权利。 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 其所 寻求 的是社会 、 经济的协调 、 可持续发 在这里公共服务就显得格外重要 , 公共服务为民众加 持了一道 只有这样 , 民的基本素质和潜力才会有机会得 以发展 , 公 也 展。它所要求的不仅在国内, 更在全世界 ,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 保障线 , 立。包容性增长包括 以下一些要素 : 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 ; 只有这样我国才会发挥出人力 资源 强国的优势 。人力资源开发 , 让 对 对推动经济持续 弱势群体得到保护 ; 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 ; 加强 在经济增长过程 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 自身生存发展条件 , 实现包容性增长, 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是可持续 中保持平衡 ; 强调投资和贸易 自由化 , 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 ; 发展 、 重
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心得体会

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心得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明,中华文化开放胸怀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始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并吸纳、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
在我看来,中华文化开放胸怀所体现出的包容性,不仅赋予了中国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使我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对外来文化持开放的态度,吸收各种文化元素,使中国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熔炉。
这种开放胸怀使我从小就对各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我也喜欢旅行,去不同的地方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
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让我明白,只有开放包容才能真正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其次,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让我学会了尊重和包容他人。
中国的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宗教、思想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相互影响、融合。
这种包容性使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包容彼此。
无论是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社交场合,我都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人和事物,尊重他人的独特性,接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和理念。
这种包容性不仅使我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友善,也使我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的处境和需求。
最后,中华文化的开放胸怀让我愿意接纳和尝试新事物。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创新和变革,对新事物持开放的态度。
这种开放胸怀使我敢于接受新的挑战和机遇,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都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开放胸怀使我不断适应和应对变化,也使我更加乐观和自信。
总之,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开放胸怀的特点。
这种包容性不仅使我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学会了尊重和包容他人,还让我愿意接纳和尝试新事物。
社会包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社会包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在一个社会里,社会包容性是指人们对于不同群体的认同和理解以及对多样性的接纳程度。
一个包容性强的社会能够促进人们互相合作、分享资源、共同繁荣。
社会包容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种影响,并探讨如何提高社会包容性。
1. 社会包容的经济效益社会包容能够带来多种经济效益。
首先,包容性社会能够增强社会稳定性。
当不同群体得到平等对待和公正分配资源的机会时,他们更有动力去参与经济活动,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另外,包容性社会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多样性的存在能够促进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激发出更多创新和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
2. 包容社会的社会成本虽然社会包容对经济有积极影响,但在实现包容性社会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包容性社会需要平等和公正的机会分配,这可能带来一定的成本和调整过程。
改革政策和制度以确保各个群体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和社会资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
另外,包容性社会也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以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这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成本和努力。
3. 提高社会包容性的方法为了提高社会的包容性,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
首先,加强教育系统的多样性教育。
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互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宗教、种族的机会。
其次,加强社会各界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多样性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接受和欣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可以制定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政策,如推动性别平等、减少经济差距等,以促进社会的包容性。
4. 国际经验与启示全球范围内,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社会包容性并采取相应的政策。
例如,加拿大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多元文化和社会包容,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多元文化和包容性可以提高国家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另外,瑞典也是一个注重包容性的国家,他们通过积极的福利政策和劳动市场政策,实现了比较高的包容性水平。
总结而言,社会包容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广泛丰富,包容性强,其多元性是其独特之处。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便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并经过长期的历史洗礼,逐渐形成了一种包罗万象的、以互相融合、和谐共存为主要内涵的文化传统。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多元性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来看,它主要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化、历史等方面。
这些方面博大精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宗教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佛教、道教、儒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哲学方面有易经、老子、庄周、孔子等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方面有北京糖画、陕西南瓢虫剪纸、四川皮影、南京昆曲等不同的文化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历史方面则以《史记》、《资治通鉴》等巨著为代表。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上。
中国地域辽阔,分为北方、南方两大区域,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如北方的冰雪文化、南方的水乡文化,盛产不同的民族风情与文化遗产。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离不开其包容性。
通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就是互相包容,和谐共处。
在历史悠久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些外来文化往往都能够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不单单体现在对文化的包容上,也体现了人文关怀方面的包容。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注重家和万物共生,把人与自然、人与人划分在同一个社会生态环境中。
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个性化等,都不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不同生命个体的平等关怀。
三、如何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如何保持这个特点是所有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
首先,在教育方面,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更加深入地向每一位中华子孙普及,并引导他们从基层民众的角度理解与体验。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社会包容性是指一个社会对于所有成员的接纳和尊重程度。
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包容性的社会,能够摒弃对于个体的歧视和偏见,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益,从而推动社会的平稳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本文将探讨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关策略和举措。
首先,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
一个充满包容性的社会,能够激发和发挥所有社会成员的潜力。
通过消除种族、阶级、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社会包容性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去追求个人价值和实现自我发展。
这将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社会包容性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包容性社会中,个人能够感受到对于他们多元化特点的接纳和尊重,这将吸引更多有才华和潜力的人才加入社会和经济发展中。
同时,包容性社会也能够为这些人才提供一个更加和谐宽容的环境,使他们更加乐意留在当地和为经济做出贡献。
另外,社会包容性有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个不包容的社会往往存在着各种社会冲突和不公平现象,这些不利因素将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阻碍。
通过提高社会包容性,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消除社会分化的局面,从而提高社会的稳定度和经济的发展潜力。
要想促进社会包容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平等机会。
在就业方面,应推行公平的招聘和晋升制度,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教育方面,应加强对多元尊重和宽容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包容精神和文化意识。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和经济援助,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企业也应肩负起社会责任,推动包容性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消除薪酬和就业中的性别、种族等差异,提供一个平等和公平的工作环境。
此外,企业还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支持一些弱势群体的发展和融入。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
这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其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二、地理差异的影响中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这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北方的冰雪世界到南方的湿润热带,中国的不同地区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
比如,北方的饺子和南方的粽子代表了不同地区人们对食物的喜好和制作方式上的差异。
三、历史演变的影响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朝多代的更替和各类文化的融合。
这种历史演变的过程使得中国文化具备了包容性。
从古代的各国文化交流到现代的文化融合,中国一直是一个接纳不同文化的国家。
例如,丝绸之路的兴起与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
四、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多样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源泉。
五、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中,也融入到现代社会当中。
当代中国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例如,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而现代舞蹈则是中国现代艺术表达的新形式。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且具有活力。
六、宗教信仰的包容性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信仰在中国都有众多信徒。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不同宗教信仰的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体系。
这种宗教信仰的包容性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七、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繁荣使得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更多的展现空间。
同时,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吸引了许多外国艺术家和创作者前来合作与交流,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思想纵横)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思想纵横)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其思想纵横于历史的长河中。
包容性是指一个文化或社会对于不同的思想、信仰、习俗和价值观持开放、宽容的态度。
中华文明秉持着包容性的理念,使得中国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多样性能够和谐共处。
首先,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表现在对于不同思想的包容。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多学派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这些思想既有相互竞争的一面,又有相互取长补短的一面。
中华文明将这些思想看作是相对完整、独立和有价值的,从不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种思想,而是注重吸收、融合多元的思想观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其次,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还表现在对于不同信仰的包容。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中华文明鼓励信仰的自由,尊重不同信仰的人们,形成了宗教和谐共处的氛围。
此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于不同习俗和价值观的包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习俗和价值观。
中华文明重视保护和传承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同时,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态度。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思想纵横能力。
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对不同思想、信仰、习俗和价值观的开放和宽容,使得中国的社会能够实现和谐共处,各种文化能够和平相处并互相影响。
这种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品格的体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一特质不仅赋予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智慧。
包容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特征,也是中国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基石。
首先,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在对不同思想的包容。
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思想,不仅从各自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更是相互交流争论,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思想矩阵。
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公平与包容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并不能仅仅依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而应该注重社会中各个群体的公平参与和融入,追求整体社会的包容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公平与包容性的重要性和实现的途径。
首先,在经济发展中,社会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平的社会不仅能够提供机会平等,还能够使人们享有公正的待遇和分配。
在没有公平的社会中,富人越来越富,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的不平等程度逐渐加剧。
相反,公平的社会能够平衡财富的分配,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和发展。
通过推动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社会保障公平等举措,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其次,包容性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包容性的发展意味着不将任何群体或地区抛在经济增长的边缘,而是要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和获得发展成果。
在包容性经济中,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措施,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扩大就业机会和提供职业培训等手段,可以促进包容性经济的发展。
此外,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性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包容性的因素,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资源。
市场应该发挥良性竞争的作用,创造机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在实现社会公平与包容性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经济发展不应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为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公平与包容性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目标。
只有通过推动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分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分享发展成果,同时积极促进经济包容性的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
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这一点,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可以看到三者合一的许多描写。
以唐朝为例,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伊斯兰教、医术及至马球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一拥而入,使得首都长安成为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
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
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吸取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第二,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司马彪:《读汉书·五行志》)。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盛唐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
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
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
第三,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
关于"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学思考

2 1年l期 00 2
中 国校 园导 刊
关 于 “ 容 性 增 长 ”的 经 济 学 包
仲崇萍
【 要】 倡导 “ 摘 : 包容性增 ’ , 符合当今国际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射出的丰富的思想内涵, 并具有实现的可行性。
【 关键词 】 包容性增长 提 出背景 核心 内容 实现途径 经济学 :
好 、维护 好 、发展 好最 广大 人 民的根 本利 益 “ 容 性 增 长 ” 的 内容 可 以 归结 为 一 作 为党 和 国家 一切工 作 的 出发 点和 落脚 点 , 包 中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 点 ,即 “ 经 济全球 化和 经 济发展 成果 惠 及 真 正做 到发 展 为了人 民 、发展 依靠 人 民 、发 让 分别 在20 年 1 月的亚 太经 合组 织 第十七 次 所 有 国家和 地 区 、惠及所 有人 群 ,在 可持 续 展 成果 由人 民共享 。 09 1 领导 人 非正 式 会 议和 2 1 年9 1 日在 北 京 发 展 中实现经 济社会 协调 发展 ” 。 00 月 6 第 三 、完善 宏观 调控 体 系 ,充 分发挥 宏
科 学 、有 力 的调控 ,促进 国 民经济 的持续 快 长”。从胡锦涛主席对 “ 实现包容性增长” 第 一 、彰 显 了社会 主 义的 本质 。 “ 容 速健 康发 展 。 包 阐述 中 ,不 难看 出 , “ 实现包 容性 增长 ”根 性 增长 ”主 张让 经济全 球 化和 经济 发展 成果 第 四 、制 定科 学 合理 的财政 分 配政 策 ,
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消费结构得 力发展 、经济效率提高 、社会财富增加的基 的成果 。 到 很 大 程 度 的 改 善 。但 另 一 个 事 实 同样 不 础上才 有 可能 ;没 有 “ 容” , “ 长 ”就 包 增 第六 、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逐 步消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论题作文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论题作文《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咱来说说中华文化哈,那可真是有意思极了。
就像那次我去赶庙会,哎呀妈呀,那场面可热闹了。
一走进庙会,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文化万花筒。
这边有唱大戏的,那装扮,那唱腔,活脱脱就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那边有卖各种特色小吃的,什么糖葫芦、糖画儿、臭豆腐,应有尽有,那味道,啧啧,让人馋得不行。
还有各种手工艺品,有精美的剪纸、神奇的捏面人,这些可都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呀。
我在一个捏面人的小摊前停了下来,看着师傅那灵巧的双手,不一会儿就把一块面团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那眼睛,那表情,简直绝了。
周围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时不时发出惊叹声和笑声。
这时,一个外国友人也被吸引了过来,他瞪大眼睛看着师傅的手艺,满脸的惊讶和好奇。
师傅看他这么感兴趣,便捏了一个外国童话故事里的角色送给他,那外国友人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个劲儿地说谢谢。
你瞧,这就是中华文化,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
它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不管是咱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是从外国传来的,都能在这里和谐共处,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怀抱,包容着一切,让每一种文化都有展示的舞台,都能被人们欣赏和喜爱。
赶完庙会回来,我一直在想,咱中华文化这多样性和包容性,真是太了不起了。
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能在其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和魅力。
我可得好好爱护和传承它,让它一直这么充满活力地延续下去。
以后有机会呀,我还得去更多的地方,体验更多中华文化的精彩,感受它那独一无二的魅力呢!。
对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思考

对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思考现如今,世界日益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文化多样性指的是社会中存在的不同文化信仰、习俗、语言和价值观等元素,而包容性则强调对各种文化的接纳与尊重。
本文将对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进行思考,并探讨其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多元文化的魅力及其带来的收益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世界的一大宝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之一。
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中,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念、思想和艺术形式,从而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例如,当我们尝试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时,我们会发现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些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能够产生创新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此外,文化多样性也能为旅游、文化产业等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为社会贡献了巨大的价值。
第二部分:挑战与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然而,文化差异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与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语言障碍等都可能导致误解和矛盾的产生。
为了打破这些障碍,我们需要积极开展交流与对话,提高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在教育领域,可以加强对多元文化的教育,促使学生从小就培养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意识。
在社会层面,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庆活动、推广跨文化交流等方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人们能够更加了解他人的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第三部分:包容性的重要性及其实践包容性是维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也是构建一个文化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社会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一个包容性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不会受到歧视或压制。
这种包容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推动各种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中相互融合。
结语:在当今时代,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是我们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和原则。
以下是关于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一些观点:
1. 尊重和认同: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鼓励我们尊重和认同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系统。
它们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被社会接纳和尊重。
2. 互相学习和交流: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通过与其他文化互动,我们可以了解并欣赏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智慧和贡献。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和谐与共同进步。
3. 创造力和创新: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促进了创造力和创新。
当不同的观念和经验相互交融时,可以激发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艺术表达形式。
4. 社会凝聚力和和谐共存: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助于构建和谐共存的社会。
通过包容不同文化和接纳不同群体,我们可以建立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减少偏见和歧视,创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5. 教育和意识提高:提倡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需要在教育和社会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意识提高。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人们的尊重和理解,教导他们欣赏多样性,并提倡平等和公正。
尽管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有许多益处,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
这包括文化冲突、偏见和歧视等。
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建设具有包容性的社会,通过法律、政策和教育来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实践,创造一个公正、平等和和谐共存的社会。
文化多元化与包容性演讲稿

文化多元化与包容性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文化多元化与包容性的一些思考。
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现象,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而包容性,则是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时所应具备的一种态度,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化多元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不同的文化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们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选择。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友情和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
当这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时,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
然而,文化多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文化冲突和文化隔阂。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文化时,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从而导致冲突和矛盾。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包容性的态度,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异类”或“敌对”。
只有通过包容性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关系,从而实现文化多元化的和谐共存。
那么,如何才能够培养包容性呢?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要有开放的心态,愿意去接纳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其次,我们要加强文化交流,通过学习他人的文化,增进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我们要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包容性,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从小就培养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意识。
总而言之,文化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要学会接纳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建立和谐共存的社会。
只有通过包容性的态度,我们才能够实现文化多元化的共赢,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中包容性与经济增长中包容性的思考——读《中华民族生命之根》有感杨义先生的文章中交融着理性与情感,读后让我感受很深。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渠道,也是我们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重要根基。
面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的浩瀚的优秀文化,除了深深的敬畏之情之外,我想就是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幸运感,以及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有义务将之继续传承。
杨义先生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总结为四点:第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性;第二,文化哲学的包容性;第三,文化血脉的充沛性;第四,文化景观的丰美性。
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规划的提出,真正体现着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包容性。
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是公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
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形成包容的多元统一体。
如在相当早的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汇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即早期的华夏文明,正是凭着她的包容精神,把周围的异族吸引进了这个核心。
她拥有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体系。
这样的民族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合顽强的生命力。
同任何一种绵延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知道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包容并蓄。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
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的生生不息。
陈寅恪说:“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
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文化是儒学。
儒学主张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这种精神之所以博大精深,川流不息,正是由于其吸纳百川的结果。
有包容才能越做越大。
这种包容由炎黄文化作为宗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的。
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
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文化的整体之中。
中国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
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像季羡林先生所说那样既拿来又送去,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把自己的好东西送去,这叫做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结合。
只要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建设,都要毫不犹豫地拿过来,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
再来看一下包容性的态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首先就是中国的56个民族和谐共处,共同为建设伟大富强的中华民族,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携手努力,而这放到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中华文化中的包容性在各个民族之间形成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使之在中国成为可能,并且还有强大的生命力。
再就是中国与世界和谐共处,各国文化在中国交相辉映,如在我国多宗教和谐共存,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史道教,但当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进入中国之后,中国文化就迅速以包容的姿态使这些宗教生存了下来,并且具有了中国的特征。
这与中国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是分不开的。
另一个能表现此种包容性的现象就是许多外国的节日越来越多的被中国人接受,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这些节日与中国的本土节日一起成为人们庆祝的对象,这一方面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在不断增长,利益方面也显示了中华文化博大的包容性。
在中华文化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要首先考虑中国的国情,也就是说在接受外国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取其奇葩,弃其糟粕。
也就是对我们有益的部分我们要努力欢迎,对我们不利的文化我们要努力抵制。
在吸收国外文化的同时还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
在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那一刹那,西方文化已经开始了对我国文化的侵蚀。
市场经济意识形态的引进,使得近代工业革命造就的西方社会发展的工业模化式被移植到了中国。
这种模式视发展为单纯的经济增长,把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指标视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
因此在这种片面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贫富两极分化、事业、恐怖活动、核威胁等严重后果。
中国也是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的、外延发展为主导方式和以重工业为中心,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这种以牺牲软实力甚至是破坏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深层矛盾目前已无疑。
如市场经济中经纪人的假设使得生产者单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且想当然的认为这就是王道,结果创新能力的下滑导致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下滑,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落后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环境的破坏加大了社会治理成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缺失使得民众缺乏安全感从而牵制了其购买力,分配的不公导致了两级分化、社会矛盾加剧。
以上可以看出,软实力的落后或者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等硬实力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可见单纯的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而不与中国的固有文化相结合,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
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在中华民族的种群里,在活着而非死去的生命里,在以人为本的观念里,只有以当代人的生命作为整个中华民族之根之魂,以当代人的生命方式和生活水准作为国家之根、民族之根,也只有立足于当代人的生命意义上,外来的文化才有价值。
毕竟社会要现代化,城市要工业化,农村要城镇化,所有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每个人生活的更好。
因此,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又提出了包容性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相对立。
包容性增长包含了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
从国内看,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每一个公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明显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目前贫富差距比较悬殊。
如果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势必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建设我们的国家。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我们的改革还不到位,收入分配不是很公正,收入分配制度不不完善。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改革,缩小收入差距,践行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的本质是发展权的公平与平等。
机会不公是对人类天赋的浪费,是对社会和谐的销蚀,它所造成的社会整体效率的降低,更有悖科学的发展途径。
而在机会不公中,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不公又最为关键,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
人力资本“投资”上,教育、健康医疗等是让劳动力增值的“前提”,国家应该尽快织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大网,让希望改变处境者获得平等的“投资权”、“投资渠道”和“投资补助”;人力资本“收益”上,必须尽快扭转“初次分配重效率”的状况,在分配方面,切实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改变劳动“弱势要素”地位,提高劳动力的要素索取权和回报。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消除持久贫穷,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包容性增长”。
在资源环境方面,以前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中国的经济目前遇到了资源环境方面的瓶颈,资源环境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所以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包容性增长。
其实,“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还是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向社会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就是应该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要让每个人过上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包容性增长”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原来过多的强调GDP的增长。
在国际层面上,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与国应互惠互利、携手共进、包容发展。
以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为例,假使世界各国不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也就不能有效解决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解决好各国的劳动就业问题,也不能改善各国人民的民生问题。
中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时,对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因为中国积极践行“包容性增长”,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致力于应对危机的国际行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
同时,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威胁,中国有责任有道义地支持他国发展,中国免除了46个最不发达国家4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最能说明中国是讲求“包容性增长”的。
从世界和平的视角看,假使不实践“包容性增长”,富裕国家则会更富裕,贫穷国家则会更贫穷,世界经济两极分化愈发严重,由此带来的局面就是世界无法和谐稳定。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无疑体现了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内涵。
中国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事实上,当今世界并不是那么和平,那么包容。
在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但并不牢固的背景下,某些国家又开始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利用政治军事等手段抑制他国经济增长,不讲究包容性增长,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不但不利于改变本国人民就业环境,不利于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也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友好,胡主席倡导“包容性增长”无疑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