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点苏教版数学一上《认识“>”、“<”和“=”》教学设计2-总结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三个比较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三个比较符号判断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大小、长短、高矮等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抽象的比较符号,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大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比较符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的含义和用法,能够运用这三个比较符号判断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三个比较符号判断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初步认识“=”、“>”、“<”。

2.新课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这三个比较符号。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巩固和加深对比较符号的理解。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的用法和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主要让学生掌握等号、大于号、小于号的含义及它们的运用。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的意义,学会比较和判断两个数的大小。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理认知基础,能够认识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等号、大于号、小于号的含义及运用,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他们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等号、大于号、小于号,了解它们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进行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等号、大于号、小于号,理解它们的含义及运用。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进行比较和判断,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理解“=”、“>”、“<”的运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学卡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教材、练习本、画笔等。

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天,小猫和小狗在比较它们的玩具数量,小猫说:“我有5个玩具,小狗你有几个?”小狗回答:“我有7个玩具。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认识=和>、<》教案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认识=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1.5 认识=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认识=和>、<,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理解符号所蕴含的简单思想,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能正确使用=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一:知识链接,课题导入。

观察图片,思考这几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习任务二:探究新知,素养形成。

1.跳绳的有几人?拍皮球的呢?比一比。

一个对一个,正好同样多,可以用“=”连接。

上下两条横线一样长。

读作:3等于3。

2.打篮球的有几人?和跳绳的比一比。

明确大于号和小于号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任务三:随堂小练,素养提升。

1.比一比,填一填。

2.数一数,比一比。

3.比一比。

4.填一填。

认识>、<、=(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意思和表示方法;2.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比较方法;3.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增强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2.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比较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概念的内涵,区分“大于”、“小于”、“等于”的不同用法;2.复合数字进行比较。

四、教学方法1.课前进行数学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板书、示范教学、练习演练等教学方法,以巩固学生对数字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教师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问学生们都知道哪些数字。

然后请学生来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三个数字,并呈现在黑板上。

教育十位上的数字是一样的,个位和百位不同,让学生们观察这三个数字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2.引入新课教师介绍“大于”、“小于”、“等于”这三个符号的含义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板书如下:大于: > 小于: < 等于: =3.概念讲解教师解释“大于”、“小于”、“等于”三个概念的含义。

例如,“大于”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多,“小于”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少,“等于”表示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相等。

4.练习演练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几组数字,并在数字之间画出表示“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让学生进行比较。

例如:8 < 9 3 > 2 6 = 6然后,让学生自己编写数字组合,并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例如:4 > 35 = 5 9 < 105.巩固练习教师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大于”、“小于”、“等于”的理解。

1.4 __ 52.5 __ 63.9 __ 84.0 __ 105.7 __ 76.课堂小结教师询问课堂中学生们对“大于”、“小于”、“等于”的理解,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下课作业。

六、课后作业完成一组“大于”、“小于”、“等于”的比较,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符号=、>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符号=、>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符号=、>和<》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等于、“>”大于、“<”小于三个符号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能够逐渐掌握符号的应用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三个符号的含义。

难点:符号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橡皮、书写笔、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先放一些图片或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大小关系,引导学生谈论描绘。

之后,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数值进行比较,如: 222 < 333、 333 > 111 等,引导学生认识“>”、“<”符号。

2、讲解三个符号
教师让学生一起说出三个符号:“=、>、<”,并简单讲解每个符号的含义,
然后请同学举例说明。

3、举例练习
教师可通过课件或小黑板,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和运算符号,供学生进行联系练习。

如: 3 < 6 = 3 + 3、 2 + 2 < 8 ÷ 2、 5 + 2 > 4 - 1、 6 > 3 + 3 等练习。

4、操练与评价
让学生上台演示运用符号进行大于小于比较,以测试学生理解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 5 > 3 + 3、 9 = 3 × 3、
6 - 3 > 3、<
7 + 2 <
8 等。

六、教学反思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儿童学习三种符号的认识,了解他们对于学习的程度和水平。

教师还应该注重巩固学生之前学过的内容,因为建立巩固的数学基础对于学生的未来
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符号=、>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符号=、>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符号=、>和<》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符号=、>和<
2.能够正确地运用符号=、>和<进行简单的大小比较
3.通过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符号=、>和<的认识和区别
2.正确运用符号=、>和<进行大小比较
三、教学难点
1.能够正确地运用符号=、>和<进行越地比较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判断大小关系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2.课堂互动讨论法
3.教师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听小故事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符号=、>和<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对这些符号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2. 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大小比较题目,让学生自己运用符号=、>和<进行比较,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符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给学生练习题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本上的例题,进一步掌握符号=、>和<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促进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深层理解和掌握。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拨和解答,指出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强化学生对符号=、>和<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5. 学生出题
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大小比较的题目,并在讨论中让其他同学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符号=、>和<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案)第五单元 认识“>”“<”或“=”-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 认识“>”“<”或“=”-一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第五单元认识“>”“<”或“=”一、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引导一年级学生认识“>”、“<”、“=”符号及其表示的数学意义,掌握简单的大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比较大小的技能以及完成简单的大小关系的判断。

二、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的含义,正确运用符号进行大于、小于、等于的比大小;•能够通过绘图、排队等方法将物品进行比较,并判断大小的关系;•能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时,正确使用大小关系的符号进行推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概念和用法;•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对大小关系的运用。

教学难点•确定数值大小的变量;•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确定大小关系的符号。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识观察黑板上书写的“>”“<”“=”符号,简单地介绍符号的含义及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大小关系的概念和符号。

引导学生进行大小关系的讨论。

2. 认识数字大小关系通过数值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大于、小于、等于数值关系的规律,并使用符号表示出来,如 :3 < 5; 8 > 4; 7 = 73.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在板书的帮助下,通过比较物品的长短、重量、个数等,巩固大小关系的判断技巧。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比较大小活动,类比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大小关系的变化。

例如:•求10根笔和20颗水果的哪一个更多?•狗的高度比猫高,真还是假?•数数,从1数到5;从5数到1。

4.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将比较大小的技巧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1.根据身高排列班级同学的身高高低;2.分析小鸟比赛成绩并进行排名;3.根据重量进行物品的组合,解决简单的买卖付款问题。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完成课后作业。

六、课后小结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大小关系的符号和含义,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老师鼓励学生在家中复习本节课的内容,以巩固和加深学习成果,并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和交流。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 >、<一、教材简介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是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设计紧密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认知能力,旨在帮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本教材中,认识“>”和“<”是数学基础概念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本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对于“>”和“<”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安排。

二、教学安排1.认识“>”和“<”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中,将“>”和“<”认识的教学安排定为第10讲。

通过综合多种情境教学,让学生们初步认识“大于”和“小于”的概念。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程序1:认识>。

通过图形、数字、成语等方式介绍“大于”的概念,提醒同学们认识到“大于”和“小于”之间的关系。

比如:1〉0三只鸟飞过,现在是2只了,2 > 1我们班有18个小朋友,那么小明家有23个积木,23 > 18•程序2:认识<。

通过图形、数字、成语等方式介绍“小于”的概念,提醒同学们认识到“小于”和“大于”之间的关系。

比如:0〈1我有两个苹果,你有三个苹果,那么2 < 3•程序3:综合认识“>”和“<”。

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字比较及观察实物大小,让同学们理解“大于”和“小于”的含义,并掌握如何使用“>”和“<”符号。

例如:比一比:8 ? 3(用>、<)•程序4:实际应用。

通过一些情境题,让学生将“大于”和“小于”的概念与实际应用场景相联系。

例如:今天下雨了,小明带伞了,小刚没带伞,小刚的情况用“大于”还是“小于”表达?2.“>”和“<”教学要点•学会理解“>”和“<”的含义,并正确使用符号。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及推理能力,通过实际应用来巩固知识点。

•强调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性,推荐家长在家中多鼓励小学生进行口算练习。

认识>、<、=(说课稿)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说课稿)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二章“认识>、<、=”。

该章节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内容,是孩子们在初学数学时的第一道门槛。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孩子们能够掌握常见的比较符号,学会比较数字大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1.掌握<、>、=三个比较符号的含义;2.能够根据具体的数字比较大小;3.认识等于号并能够将等式正确解释;4.能够完成一些针对比较符号的简单练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各个符号的含义;2.确保能够准确地比较数字大小;3.熟练运用符号完成简单的练习。

难点1.学生辨认<、>时与逆运算混淆的问题;2.学生对等于号的认知和理解需要在本章节中得到加强。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课堂讨论和示范结合的方式。

1.首先,小组讨论,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了解<、>、=三个比较符号的概念及运用方法;2.然后,通过数学游戏的形式或课堂示范,引导学生们比较特定的数字,熟练掌握符号的运用;3.最后,通过完成相关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可以利用教具或相关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比大小的乐趣,并引导学生提出某些数的大小关系问题。

比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李有3个香蕉,问谁的水果多?2. 讲授引导学生认识<、>、=三个比较符号,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这些符号的使用。

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讨论。

•“如果小明有2个苹果,小李有3个香蕉,我们该怎样表示小李拥有的果子比小明多?”•“如果小奇有4个糖果,小茜有3个糖果,我们怎么比较他们两个人的糖果?”•“如果小玲有10个巧克力,小云有12个巧克力,我们该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数量?”3.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以巩固对于>、<、=的掌握。

同时,教师注意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以小学奥数宝典为例,以下是几道适合的练习题:1.5 < 8=2.6 > 4 =3.6 < 9 =4.3 > 1 =5.5 > 2 =6.6 < 9 >六、教学反思在今天的教学中,通过引入数学游戏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在认识比较符号上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明显。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和‘=’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和‘=’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和‘=’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和使用‘>’ ‘<’ ‘=’ 的概念和符号;2.能够在一组数中比较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教学内容1.‘>’ ‘<’ ‘=’ 的认识;2.比较一组数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1.‘>’ ‘<’ ‘=’ 的概念和符号;2.比较一组数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1.教会学生比较含有小数点的数字的大小;2.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规律。

五、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法;2.课堂讨论法;3.情景模拟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将‘>’ ‘<’‘=’ 符号分别写在黑板上,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以下几组数字:•21 23;•13 13;• 3.14 3.1416。

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数字中哪些是大于号,哪些是小于号,哪些是等于号,然后解释‘>’ ‘<’ ‘=’ 对应什么意思,并简单说明在数学中应用‘>’ ‘<’ ‘=’ 的范围。

2. 学习新知识教师把一组数列放在黑板上,例如:7 9 6 5 4 7 3 2让学生在本组数字中比较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比较数字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接着,在黑板上设置几道比较大小的练习,让学生上台进行比较。

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细节,例如小数点的位置、数字的大小等等。

3.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了巩固练习,让学生对于‘>’ ‘<’ ‘=’ 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布置下一次课堂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用‘>’ ‘<’ ‘=’ 来比较自己喜欢的各种水果的重量。

七、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引入、课堂讨论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 ‘<’ ‘=’ 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学生对于数字大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师还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或=》-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或=》-苏教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数的大小比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的概念。我发现,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符号的实际意义。他们对于比较物体数量的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这也使得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投入。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比如“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符号?”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逆向比较时遇到了困难。为了帮助他们突破这个难点,我使用了更多的例子进行解释,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操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的疑惑逐渐减少,对于符号的使用也更加熟练。
我还发现,实践活动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非常有帮助。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应用“>”、“<”和“=”,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到他们能够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我感到非常欣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和“=”的使用以及它们的意义。对于难点部分,比如逆向比较,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比如“如果5>3,那么3<5”。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的大小比较相关的实际问题,比如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年龄等。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和“=” ”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含达标训练)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和“=” ”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含达标训练)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和“=”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含达标训练)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知道如何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3)有谁能够写出1-5各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1、出示主题画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3 梨:4 桃:3 香蕉:2)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板书:3=3 3>2 3<4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2、看书17页,思考:(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小兔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数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4)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三、练一练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课后反思: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幼儿在数的比较中正确运用“>”和“<”。

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请两名幼儿做数字,戴上数字胸饰,一名幼儿站在两个数字中间,运用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用身体姿势表演“>”或“<”,并请全体幼儿读出来。

全体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幼儿三人一组合作),教师出示数字,请扮演数字的幼儿取好相应的数字,一名幼儿扮演大于号(小于号),表现数量关系,并一起念出声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4 《认识>、<或=》-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4 《认识>、<或=》-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4 《认识>、<或=》-苏教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让学生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2.通过举例子和运用图片,帮助学生学习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3.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练习。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认识>、<或=》,具体内容如下:1.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2.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3.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比较大小。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1.让学生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2.让学生认识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难点为:1.帮助学生进行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运用;2.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符号比较大小。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书写笔、教材、文具等;2.图片准备:准备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图片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图片。

五、教学步骤与方法步骤一:导入新知1.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一开始,可以先通过放图片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入到教学具体内容中。

2.在黑板上写出“小于、大于、等于”的符号,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说出来。

步骤二:讲解新知1.教师将图片放在黑板上,讲解图片的内容。

让学生看一下图片,询问学生图片之间的关系。

2.以黑板上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概括,将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传达给学生。

步骤三:运用新知1.让学生以实际的例子,找到自己身边的事物,了解它们的大小关系,将大小关系分类,并画出符号做标记。

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

步骤四:巩固新知1.以竞赛形式,组合学生分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黑板上比较大小。

2.让学生分享他们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的经验以及分组过程中的感受。

步骤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完成课堂上留下来的练习,以此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式引导的方法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认识“>”“<”和“=”》说课稿范例

《认识“>”“<”和“=”》说课稿范例

《认识“>”“<”和“=”》说课稿范例《认识“>”“<”和“=”》说课稿范例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和=》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认数的一个知识点教材在认识数1~5和0之后穿插认识><和=这三个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符号能加深对数的认识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其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它是数学领域中常用而又十分重要的方法用途非常广泛它不但能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这种数学思想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为让学生掌握好这个知识点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适当调整了教材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以森林运动会上的动物为素材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认识同样多比多、比少并把比较的结果用><和=表示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知识与技能上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及符号感(2)在情感与态度上要让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3)在解决问题及能力培养上要让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并从中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主动探索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会用><和=来表示难点是:正确运用><表示两数的关系一、选择教法指导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为此本课的教学,力求做到新、活、实所谓新是理念新教法新本课改变了原教材中知识先认识同样多再认识=先认识比多再认识>等等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以小动物们将要举行的拔河比赛为主线促使学生主动比较小动物数量的多少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把这些经验理性化、数学化、符号化使知识、能力同步发展智育、德育融于一体所谓活是通过教师教得活使学生学得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诙谐幽默的动画、形式各异的练习让教室里充满了掌声、笑声和抢答题声学生始终在愉快兴奋的状态中学习一段形象、生动的儿歌更是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谓实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扎实新课的进行从学生的主动探究到尝试写符号运用媒体演示、验证到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知识的内化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重视过程落实目标(一)童话激趣诱发参与1、师:小动物们听说xx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要在中国的北京举行可高兴啦这不他们也忙活着准备召开森林运动会呢(媒体出示:一只小鸟在天空中奔走相告森林运动会要召开的好消息)以妇孺皆知的在中国北京举行xx年奥运会这一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不但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小动物们即将举行的森林运动会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2、师:你们愿意去看看小动物们的森林运动会在学生欢呼声中小动物们出场了(媒体出示:小动物们闪亮登场)3、师:你能说说有些小动物们参加了比赛每队各有多少名队员通过让学生数小动物的只数不但巩固了前面所学的认数的知识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二)主动探究交流验证1、认识同样多(1)师:小动物们将要举行的第一个项目是拔河比赛你们能帮裁判员大象出出主意让两队先赛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说法不一(2)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小兔队和小猴队进行比赛(媒体演示)同时提问:你们为什么想让这两队先比呢这样设问能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数量多少的比较且能联系生活中小朋友拔河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3)师:小兔队和小猴队的只数一样多你是看出来的学生能够把一个对一个这种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很自然地表达出来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定同时将小猴和小兔一个对一个的比较(板书)2、认识比多比少(1)师:小兔队和小猴队的实力都很强但由于小兔队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战胜了小猴队让我们看看下场拔河比赛是谁吧原来是松鼠队和小熊队!大象这个安排合理老师话音未落班里引起了争议他们的意见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这样比赛不公平因为松鼠队的只数比小熊队多小熊队会吃亏的还有一种同意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因为小松鼠力气小小熊力气大就算小熊队的只数比松鼠队少它们也一定会赢的.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年纪就有了竞争意识但同情弱者也是人之常情啊!对富有同情心的同学我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2)趁势问到:小松鼠的只数比小熊多你是看出来的(3)根据学生地回答我请他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较松鼠和小熊的多少(在黑板上贴出小松鼠和小熊)(4)(指板书)继续问到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引导学生说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小熊比松鼠少;5比3大也就是3比5小体会比较的标准不同对比较的结果描述也不一样初步感受两种说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生活知识数学化3、><和=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和“=”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和“=”说课稿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就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了这一教学环节我采用的教学流程为:在提出问题中启发学生思考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展示交流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在总结验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联想记忆中进一步发挥创造才能(1)提出问题师指板书4和4同样多5比3多3比5少你们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示(4○45○33○5)(2)自主探索请学生在练习本上把自己想法表示出来教师请几名学生上黑板写(让学生尝试写符号这一环节设计意在:1、了解学生的起点;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符号感)(3)展示交流对于学生写出的结果教师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在班里展示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体验创造的乐趣(4)总结验证教师指出为了方便我们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下面请电脑博士来帮忙看看你写对了没有(由媒体自动演示><和=的读法及写法同时教师介绍:有了这三个符号的帮助(出示课题)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便一目了然数学是多么奇妙啊!你们能学好(教师充满激情地介绍意在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受这三个式子的简洁美.然后请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和=教师强调在书写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示范、描红、独立写等教师在学习常规方面的严格规范、细致指导使学生在起步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联想记忆请学生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在这里学生的创造才能又一次得到了发挥:他们有的用两根手指头搭在一起做出>有的用两只铅笔搭在一起真是聪明之极对于学生的创造才能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请学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和<《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以让同学们来帮小动物们分组进行拔河比赛为契机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比较小动物数量的多少发现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从而把生活经验理性化、数学化学习的主动权被学生掌握在手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基本题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开放题 1、基本题:(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再在○里填上><这样数的含义、对应的思想比较大小的方法都得到了练习2、想想做做第2题(摘智慧果)当学生做对时苹果从智慧树上掉下来当学生做错时电脑提示学生你再想想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在学生做完此题后我把这几道题摆放成学生容易观察的形式(媒体演示)并设问在选用><的时候你有什么好方法保证不出错在这里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讨论交流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后(教师出示儿歌):大于号小于号;开口跟着大数跑尖尖对着小数笑两边相等画等号这首形象的儿歌揭示了大于号、小于号在运用中的相同之处使学生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层次同时跟着儿歌一起说一起做手势表演更使已显疲惫地学生犹如注入一支兴奋剂此时的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3、开放题:(想想做做第3题)对于这道开放题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组织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输入到电脑中拓宽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上所说的: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四)、提高认识渗透德育通过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些本领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来结束新课不但回顾了全课还培养了低年级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及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使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优点得到了发扬不足得到了改进。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和‘=’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和‘=’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 ‘<’和’=’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使用符号’>’ ‘<’和’=’,表示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意思;2.能够对数字进行简单的比较,判断大小关系;3.能够根据大小关系填空,完成简单的比较运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符号’>’ ‘<’和’=’,以及数字比较法则;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抽象符号与实际生活中的大小关系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让学生回顾一年级数学上册已学过的数字,提醒他们如何使用数字进行比较(如:“哥哥有3颗糖,弟弟有2颗糖,哥哥比弟弟多1颗糖”)。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符号’>’ ‘<’和’=’•教师拿出两个数比较,让学生说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然后引出符号’>’ ‘<’和’=’。

比如,教师拿出8和5,让学生说出8大于5,即8>5。

•通过类似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符号’>’ ‘<’和’=’的含义。

3. 练习符号运用•准备张纸板,画上符号’>’ ‘<’和’=’,并在板上留出几个数字的位置,让学生代入数字,填写相应的符号•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掌握符号’>’ ‘<’和’=’的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布置一道题目,让学生在板上互相检查答案,达到巩固效果。

4. 运用教材•让学生拿出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找到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的练习。

5. 课堂小结•教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巩固学生对符号’>’ ‘<’和’=’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在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课后继续完成;•参看数学教材,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

五、教学反思•符号’>’ ‘<’和’=’是数学中基础的比较符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运用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含义;•在让学生巩固运用符号的过程中,需要巧妙设计习题,让学生在进行操作时,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含义。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1. 教材版本简介《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是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编写的数学教材,隶属于教育部规划教材,是公立小学的重要教材之一。

该教材分为上下册,本篇文档主要介绍上册。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2. 教案内容简介本次教案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符号进行数值大小的比较和等式的判断。

具体内容如下:2.1 学习目标•能够正确区分“=、>、<”符号的不同含义。

•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数值大小的比较。

•能够判断数值大小是否相等。

2.2 教学步骤2.2.1 课前准备•整理教案,确定教学目的、任务、方法。

•确定教学时间、地点、器材等。

•熟悉探究材料,认真做出讲究。

2.2.2 课堂活动•第一步:引入新知识。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将“=、>、<”符号的不同含义进行形象化呈现,引发学生对于该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结合示例进行讲解。

老师以具体的数字进行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符号进行数值比较和等式判断的技巧。

•第三步:师生互动。

教师让学生举出自己的实例进行操作演示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第四步:总结教学内容。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并进行较全面的总结性讲解。

2.2.3 课后作业•练习册中相关课后习题。

•控制学生思路,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清晰、全面的了解,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追求效果的最大化。

本次教学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考、回答问题的能力,积极性、专注情况等。

•统计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

•通过小测验、测试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检测,并及时了解其掌握情况。

总之,对于本次教学,教师应该做到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把握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手段创设有学生思考、质疑,注重实际操作等环节,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喜爱的故事情境中进行操作,知道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2. 会读、写=、>、<,并知道它们的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用“=、>、<”表示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小朋友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有一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原来一年一次的“森林运动会”开始了,(电脑出示主题图)快来看一共有几支队?
二、动手操作,亲身体会。

1. 你能一眼看出小兔队和猴谁多谁少吗?(同样多)怎么看出来的?请4人小组把小兔和小猴排一排,比一比。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操作。

教师点拨:先将小兔一一排开,接着拿一只小猴对着一只小兔排)。

通过操作,发现了什么?
2. 汇报,交流操作结果。

因为一只小猴对着一只小兔,小猴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因此,4只小兔和4只小猴同样多。

3. 介绍“=”读法、写法。

怎样表示这种同样多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介绍一个新符号,它是这样写的“=”,这两个长短一样的短横,我们叫它“等号”。

读作:“等于”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等式表示4只小兔和4只小猴同样多)
4. 游戏。

我们来做“符号那边该填几”,老师把“=”做成一张卡片,拿一个数字放在符号一边,请小朋友抢答等号另一边的数字。

4=??=2 0=? 5=??=3
三、营造与人合作的学习氛围。

(1)提出问题,调动兴趣。

小兔队和小猴队我们已经比过了,你们还想把哪两个队比一比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排一排,比一比。

(2)汇报合作的结果。

生:我们比较的是小松鼠队和小熊队,小松鼠队有5名队员,小熊队有3名,一只小松鼠对着一只小熊,小熊没有多余,小松鼠队有多余,所以小松鼠比小熊多。

师:小松鼠比小熊多还可怎么说?(小熊比小松鼠队少)
怎样表示它们之间这种关系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两个新符号。

小松鼠比熊多,也就是5比3多,用“>”来表示,这个符号“>”叫“大于号”。

(板书:5>3)读作:5大于3,表示5比3多。

相反,小熊比小松鼠少,我们就用“<”来表示,这个符号叫“小于号”,(板书:3<5)读作3小于5,表示3比5少。

如何区分>、<呢?老师教大家一首儿歌:
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大口在左大于号,大口在右小于号。

老师示范在日字格中写>、<,要求一笔写出,学生练写。

还有哪些队可以比一比,学生汇报结果。

四、应用巩固
1. 完成P21第1题。

指名填空,其余学生书上练习。

(集体订正,选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2. P21第2 题。

指导学生看清几和几比,联系比的结果,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学生练习,交流校正)
3.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P21第3题,并汇报结果。

(答案不唯一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只要符合题目要求都是它的答案)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