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河池学院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河池学院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河池学院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西 部 教 育
本文 为 2 0 1 2年 度新世 纪 广西 高等 教 育教学 改革 工程项 目 《 现代 性视 阈下 的新升本 科院 校人才 培养 与思想 政治理 论课教 学研 究》( 项 目号
2 0 1 2 J GB 2 0 5 )阶段 性成 果
河池学 院关 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探索
3 、 在教 学管理 队伍和 师 资队伍 建设方 面 在 教学 管理 队伍 建设 方面 。河 池学 院通 过培训l , 引进人 才等 一 Nhomakorabea、
河池 学 院在应 用型 人才培养 实 践方面 取得 的成绩
在 师 资 队伍 建设 方 面 。河 池学 院 通过 政 策 鼓励 青年 教 师进 行 深造 , 并 努力 引进 高学 历人 才 , 使 师 资队伍 的学 历 、 职称、 专业 、 年龄 结构 得到 进一 步优 化 。现有 教职 工 7 0 0 多人, 其 中专 任 教师 5 0 0 多 1 、 在 学科专 业建设 方 面 人, 专任教 师 中副高 及 以上 职称 教师 1 7 0 多人, 具有博 士 、 硕士 学位 河 池学 院 注 重学 科 建 设工 作 , 发 扬 文科 优 势 , 发 挥 高 校 文化 传 教师 3 2 0多人 , 有广 西 高校 教 学名 师 1 人, 形 成 了一 支结 构 趋于 合 承 创 新作 用 , 打 造优 势 学科 和特 色学 科 , 积极 发展 急需 学科 , 促进 地 理 、 乐 于奉 献 、 素质 较高 、 发展 趋势 良好 的师 资 队伍 。 4 、 在 服 务 地 方 的 能 力 方 面 方 经济 文化 发展 。2 0 1 2 年7 月, 学院 成立 了厂西 世居 少数 民族研 究 中 心 。通 过这 一 研 究 平台 , 进 一步 挖 掘 地方 民 族文 化 资源 , 加 强 民 河池 学 院升本 后 服务 地方 的意 识不 断增 强 , 学院 充分利 用 自身 族 文 化艺 术 的研 究 , 提 升 民族 文 化研 究 能 力 , 传 承 弘 扬区 域 民族 文 的教学 、 科研、 文化 优势 , 结合 河池 地方 特色 、 丰 富的 自然资 源 、 民族 化 。2 0 1 2 年8 月, 河池 学院 社科联 与 自治 区社科 联共 建社 会科 学普 资源 、 文 化资 源 , 发挥 高校 文 化辐 射 、 引领 地方 文 化 潮流 的 作用 , 坚 及 基地 正 式签约 揭 牌 。为进 一步 加强 哲学 社会 科 学基 础应 用研 究 , 持走 产 学研 相结 合 的道 路 , 为 地方 经 济建 设 和社 会发 展 服务 , 培 养 积 极 开 展 社会 科学 普 及 工 作 提 高青 年 教 师 的 科普 意 识 , 增 强 大 学 高 素质 的应 用 型人 才 , 服务 地方 的能 力 明显 增强 。确 立了 立足 “ 柳 生 的科 普 能 力起 到重 要作 用 。2 0 1 4 年 河池 学 院制 定 了发 展 定位 规 州— —来 宾—— 河池 ” , 服 务地 方 , 面 向基层 的发展 理念 。 划 ( 2 0 1 3 — 2 0 2 0 年) , 在 原 有学科 的基 础上 大 力进行 学科 专业 的调 整 河 池学 院 加 强 与 地 方 政府 合作 , 先 后就 “ 社 会主 义 新 农 村 建 和 转型 , 计 划构 建机 电信 息类 、 矿 物冶 金与 环境 保护 类 、 轻 工 生物 技 设 ” 、“ 宜 州市 村 级干 部 培养 ” 、“ 旅 游产 业 的 研究 开发 ”等 问题展 术类 、 经 济与 管 理类 、 文 化创 意与 传播 类 、 教师 教育 类 以及其 他类 等 开 交流 , 为 地方经 济文 化发 展 献计 献策 。结合 本地 区经 济建 设和 社 六 大专 业集 群 , 整合 资源 , 优 势互 补 , 推动 学校 向应 用型 大学 整体 转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 开展 桑 蚕 、 蔗糖、 有色金属、 少 数 民族 音 乐 美 术 、 刘 型。 三 姐 歌 谣 文化 , 少 数 民 族 历 史 文化 、 地 域 民俗 文 化 、 革 命老 区 红色 目前, 河 池 学 院本 科 专 业 数 量 由 升 本初 期 的 5 个发展到 2 0 1 1 文化、 特色旅游规划、 农村基层政权与基层自治、 农村经济与社会问 年的 2 9 个, 涉及 1 7 个 一 级学 科 , 初 步 形成 各 专 业协 调 发 展 的专 业 题 、 民族地 区 惩 治和 预防 腐 败体 系 建设 等 方面 进 行合 作 ; 同 时在 公 布局 与 结 构 , 符合 学 院 定位 和 区域 经 济发 展 需 求的 专 业体 系 , 为 学 务 员培训l 、 事业 单位人 员培 训I 、 参公 人员 培训 等方 面 , 与 地方 政府 厂 院培 养应 用型人 才 奠定 了重要基 础 。 泛合 作 。 2 、 在 教 学实践 方面 学 院充 分 利用 自身 的教 学 资源 , 在 自 治区主 管 部门和 河池 市政 河池 学 院 专升 本 后 , 在学 院 领 导 的带 动下 , 积 极 探 索适 应 应 用 府 的支 持下 , 学院 先后 建立 了 “ 河池市 旅游 人 才培 养基 地 ” 、“ 河池 型 人 才培 养 的教 学 方 法 , 积 极 推进 教 学 改革 , 不 断 探索 本 科 教学 改 市 民族 地 区反 腐 倡廉 理 论研 究 中心 ” 、“ 河 池市 少 数 民族传 统 体 育 革 和建 设 的 新路 子 。学 校 积极 组 织 全院 教 师进 行 教学 方 法与 手 段 项 目研 究与 开 发训 练 基 地 ” 、“ 厂 西 世居 少 数 民族 研究 中心 ” 、“ 社 的探 索 与研 究 , 鼓励 教师 采用 启发 式 、 讨论 式 、 研究式、 交互式、 案 例 会科 学普 及基 地 ” 、“桑蚕 研究 所 ”等研 究 、 开发 和培 训f 机构, 与地 式 等 方法 组 织教 学 , 促 进 教师 由 知识 传 授型 向 研究 型 教 学转 变 , 引 方共 同开展 研 究工 作 , 与地 方联 合举 办 了 “ 首届 全 国刘三 姐文 化研 导学 生 由接 受性 学 习向 探究 性学 习转 变 。经过 几年 的实践 , 已经 取 讨会 ” 、 “ 第 四次仫 佬族 文学研 讨会 ” 、 “ 韦 拔群精 神学术 研讨会 ” 、 “ 村 得了可 喜成 绩 。 民 自治暨 合寨 村村 民委 员会 成 立 3 0周年理 论研 讨 会 ”等 大 型学术 在 教学 实践 活 动方 面 , 学院在 学 生中 开展 创新 实践 技 能训f 练 活 会议 。编写 出版 了 《 仫佬 族 史》 、《 韦 拔群精 神论 》等著作 ( 文集 ) 。 动 。先后 组织 开展 了文 学社团 创作 、 新闻 采访 、 模拟法 庭 、 模 拟导 游 、 取得一 系列 理论和 实践成 果 。加强学 院对 地方发 展的文 化引 领 。 英语 角 、 英语 诗文 朗诵 、 英语 演讲 、 数学建 模 、 家 电维 修 、 电 子设 计竞 2 0 0 8年 以 来 , 在 自 治 区 教育 厅 的 指 导 下 , 学院通过 “ 国 培计

体育学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新型发展模式构思--基于对重庆文理学院孙泽平校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讲解的深刻感悟

体育学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新型发展模式构思--基于对重庆文理学院孙泽平校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讲解的深刻感悟
关键词: 体育院校 ; 应 用型人才 ; 培养模 式
Ab s t r a c t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t h e t a r g e t o f t r a i n i n g a p p l i e d t a l e n t s b y t h e p i r n c i p a l S u n Z e—p i n g o f C 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nd a c o mb i n a t i o n t h e t r a i n i n g s t a t u s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l a p e r s o n n e l i n t h e i n —
K e y wor d s:a p p l i c a t i o n t y p e t le a n t s ;t r a i n i n g mo d e ;s p o r t s t a l e n t s
中图分类号 : G 8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0 2 5 6 ( 2 0 1 4 ) o 4— 0 0 3 7—1
摘 要: 根据重庆文理学院孙泽平校长对应 用型人才培养 目 标的讲解, 结合 目前体育学院专业人 才的培养 现状, 运用逻辑分析等研 究方法从应用型人 才培养的角度 , 对新 时期体育学院人 才培 养模 式的创新构建与 发展进行 了构思 , 并欲以通过 “ 四个转 变” 、 “ 三 个培养” 、 “ 两个发展” 和“ 一个提 高” 来全面展 开。

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体 育教育专业 是我 国开设 的体育类 的较早 的专业 之一 , 从其萌芽发展到现在 已经有 1 O 0余年 的历 史 , 中间经 历 了仿 外、 探索 、 曲折发展及深化 改革等 阶段 , 实现 了从开始 培养教 师到满足数量要求 的发展 。 自教育部 2 0 0 3年印发《 全 国普通 高等学校体育教 育专业本科 专业课程 方案 》 ( 以下 简称《 课程 方 案》 ) , 确定 了: 体 育教育专业“ 培养能胜任学校体 育教 育 、 教 学、 训练和竞赛丁 作 , 并能 从事学 校体育科 学研 究 、 学 校体育 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 的复 合型体 育教育人 才” 的培 养 目标 。决定 2 0 0 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 国普通 高等学校( 含综 合 大学 、 师范 院校 、 体 育院 校) 体 育教育 本科专 业 中施 行 。力求 实现 我国体育教师的培养 由数量满足社会需求 到高质量满 足 社会需求 目标 的转变 。那 么 , 目前 我 国体育教 育专业 培养 的

永, 唐 月 琴
J I N Yo n g, TANG Yu e q i n
摘 要: 从该实践体 系构建 的基本思路 、 目标体系 、 核 心要 素、 实践环节设置等问题进行 阐述和分析 , 认
为该 实践体 系构建思路清晰 ; 目标完善 、 具体 ; 内容选择 丰富、 合理 ; 学生通过这些环节 的实践学 习, 不但
2 0 1 3年 3月 第3 2卷 第 3期

北பைடு நூலகம்




Ma r . 2 0 1 3
Hu b e i S p o r t s S c i e n c e
Vo 1 . 3 2 No . 3

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参与式教学研究——以《体育休闲》课程为例

应用型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参与式教学研究——以《体育休闲》课程为例

方法。
合能力 ,才能不被社会的潮流所淘汰。同时在学习 的过程 中增加 实践 的 机会 ,把动 口、动脑和动手结合 起来 ,符合学校 培养应用 人才 的 目标 。 将校 园中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和理论 ,运用到实践 中去 ,指导 实践 ;又将 实践 的结果反作用于理论 ,达到理论 和实践 的统一 。


能动性 ,正确面对过程中的痛 与乐 ,得 与失 ,积极对出现 的情况 进行及 时 的处理和协调 ,这对于学生在心智 、 情商 、综合素质和综 合能力 的提 高 中起到 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社会 中,社会发展和前进 的步伐在 加快 ,科技 的日新月异 ,使得 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是瞬息万变 的。要想在 这样 的社会 中求得一席 发展 之地 ,需 要我们不 断 的学 习新 的知识 和技 能 ,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充电 ,不断 的完善 自己,不断的提升 自己的综
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 一)参与式教 学的 内涵 参与式教学是 由 “ 参与 ”和 “ 教学 ”两 词的构成 ,根据参 与的状 态 ,可将参与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 ,主动参与是指 由于主体的需要 而积极地参与 ,而被动参 与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的参与 。而高校课堂教学 参与是指主动参与 ;所 谓教学 ,乃是 教师 教和学 生共 同学 习的统 一活 动 ;在这一活动 中,学生掌握专业 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心理和社会适 应获得一定 的发展 ,形成一定 的思想 品德。 ”故 ,参 与式教学 就是教师 和学生以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完成教学 目标 的一种教学
表 1 传统教学法与参与式教 学法 的比较
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 小组成 员之间互相帮助 ,突破 了以往传统 教学 中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界限 ,主张要充分调动教学 中的各种 关系进 行互动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 准 ,改善班 级 中的学风 、班风 ,促使 学生们 之间的团结 、互助 ,培养学生们 的团队 合作意识 。这样开展教学 ,也能促使 学生们更好 的学 习领悟相关 的理论

应用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21 优化教学方案 , . 改革课程体系 教学方案 的优化是使体育教育与能力培养相 结合 , 以求能培养 出既身体素质好又具有较强体育 专项技能 的应用型人才 . 为此 , 体育教学 目 应更 标
加具体 , 最好 能 有 一 定 的针 对 性 . : 球选 项 教 学 如 篮
的培养 目 标是为事业单位 、 企业或公司输送身体素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的专门人才 , 主要 目的是在一定
理 论 规 范 的 指导 下 , 行 社会 化 的操 作运 用 , 抽 进 将
“ 校 体 育教 学 模 式 ” 在 一定 的体 育 教 学 思 高 是
想指导下 , 为实现预定 的体育教学 目 , 明确教 标 在 学 组织 形式 和 与之相 适应 的教 学 条件 下 , 成 的相 形


握动作技能 的步骤进行 : 学 生运 用 自身基 础 掌 多 采 用 讲 授 直 观 、 导 指 握该项技能. 法.
对 稳定 的教 学程 序 以及 教 法体 系 . 经 调 查 和文 献 [ 1 1 查阅 , 当前 高等 院校 的体 育教 学模 式 主要 有 4种类
Hale Waihona Puke 象 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想或产品构型, 将 新知识应用于实践. 结合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应 【 3 ]
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 , 与之相适应 的体育教学模式
模式 , 必须建立在现有教学模式 的基础上 , 吸收现 有教学模式 的优点 , 找准应用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 模式的主要特征 . 2 应 用型 高等 院校 体 育教 学 的主要 特征 应用型专 门人才 的培养是 系统传授某一 门学
科 专 业 知 识 , 养 具 有 一 定 专 门 的技 能技 巧 、 应 培 适

试论高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研究

试论高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研究
1 高 校 体 育 教 学 的价 值
f 体 育运动培 养大学生 的社 会适应能 力 体育运 动本身是 一 1 3 种集体 活动 ,能够增 社会 交往 的机会 ,大学生1 通过游戏 ,增 J 了 U 『 J J u 群体之 的交往的范 幽 , 也增 J 了与其周围生活的联 系,增大了个人 J u 从外界 获得各种有意 义的信 息和机会 ,对他 们人格的全面发展是十 分 有益 的 ,在 群体体育活动 中,成 员之 间的行为倾r 和价值观 ,也能使 u J 他们的 内心世界得 以彼此 沟通 ,避免人 格偏差 ,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 群体生活 ,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 力 f 体育运 动培 养大学生的创造 力 。体育运 动本身就 是一种更 4) 新和创造活动 ,人们不断挖掘 自身运动潜 力来 创造新 的运 动成绩 ,进 而又不断迎接新 的挑战 ,这就是体育运动儿千 年来 赖以生 存和发 展的 根 本所 在 。事实上 这是 一个不 断 渫求技 术上 的突破 和新的 没计 的过 程 ,在这个过 程中 ,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丰富 的创造 力 , 大学 生的 对 心理 影响和个性发 疑产生重要影响
人才本 身的特点 以及体 育运动本 身和高校体育教 师的特 点,高校体育教学在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 中具 有重要 意义 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的价值 ,能够进一 步提 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使应 用型人 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应用型人才 人 才培 养
所以 ,体现体育教
2 世纪是 中国高 等教育优 先发 展 的世纪 ,中国的 高等教育 ,正 l 由精英教育走 大众化教育 , 并在 办学 规格 ,办学层 次 , 、 学类型 , 学校的个性和特 色上 出现 了多元化 的特 征 ,凶此应 用型人才的培养成 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由于应 用型人 才的职业性 、实用性 、实践性 和高层次性 ,更要求应用型人才必 须具 备高水平 的社 会适应 能力 随 着社 会竞争的激烈化 ,社 会节奏的 J快 ,应用型人才除 具备高水平的 J u 专业实践能 力外 ,更需要全面的综合素质 ,其中健康的体魄 ,正常 心 理状态成为最基本的素质 ,所以在高校培 养应 用型人才 中,体 育教学 性 发 展 的影 响 . 3

体育本科教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体育本科教育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收 稿 日期 :0 2—0 0 21 3— 1
作者 简介 : 李慧 (9 1 , , 18 一) 女 山东寿光人 , -学院体育学院讲 师 , 究方 向为体育教 育训练 学。 琼 l I ' 研 基金项 目: 州学院 2 1- 2 1 琼 00 0 1学年 度教 育教 学改革及质 量工程研 究项 目
第1 9卷
第 2期
Vo . 9 No 2 1 1 .
琼 州 学 院 学 报 Ju a o i ghuU i r t or l f o zo n esy n Q n v i
21 0 2年 4月 2 8日
Ap . 8. r 2 201 2
体 育本科教育专 业应 用型创新 人才的培养 问题
才培养 模 式 而言 , 牵涉 到体育 教育 专 业 的建设 目标 、 就 建设 定 位 、 业建 设 的具 体任 务 和措 施等 。 专
2 1 体 育教 育 专业建 设 背景 .
体 育 教育 专 业相 对 于体育 的其 他专 业来 讲 历史 更 为悠 久 , 国 的体 育 教 育 专业 始 于 1 1 我 96年 , 以南京 高
等师范学校开设体育专修科为诞生 的标志。从体育教育专业 的百年发展史 中可 以看 出, 其最大特征是“ 拿
来 主义 ” 因 此形 成 了 当今 引进 多 、 , 内生 少 的客 观 现 实 , 5 前 0年 主 要 是 “ 来 ” 拿 国外 教 育 制 度 , 效 西欧 、 仿 日 本 、 国 , 而形 成 以拿来 国外 教育 体制 为主 的 旧中 国教育 制 度 的雏 形 ; 5 美 从 后 0年 , 续 保 持 “ 来 ” 先 学 苏 继 拿 ( 联 , 学美 、 、 后 日 韩等 国 ) 式 的新 中 国的教 育 制度 , 有 形式 上 的改 造 , 形 虽 拿来 程 度有 所 减 少 , 但始 终 没能 形 成 符合 自身 国情 的 、 定 的教育 制度 ] 稳 。新 中 国成 立 前 我 国是 按 系 科 招 生并 按 系科 进 行 人 才 培 养 , 业 的设 专 置也 始 于 15 9 2年 对苏 联 的效仿 , 同年 1 1月首 个 “ 育专业 ” 立 于新 中 国第 一所 体 育 学 院一 华 东 体育 学 院 体 设

地方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珠江三角洲地方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引领下,针对珠江三角洲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市场,构建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珠江三角洲一、珠三角地方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各种规格、适应市场导向、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受制于珠三角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十二五”时期广东体育事业发展的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在体育强省的指引下,到2015年,珠三角地区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体育的基础上,向现代化社会体育迈进,打造小康社会体育的示范区以及探索现代化社会体育的试验区。

这一时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始建于2003年,面向全省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以来,同样遇到像全国大部分已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相似的问题,如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改行易业成为普遍现象,在校生学习目的迷茫,致使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这些现象已严重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说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原有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珠三角社会体育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规格不相适应,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难于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也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产销脱节。

在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困惑之中,我们迎来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其中《规划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第一条是优先发展教育——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符合人类文明成果传承规律的教育方式”。

这无疑对珠三角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由此给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874 G 0 .
1 问题 的提 出
文献标识码 : A
文献编号:05— 2 6 2 1 )一 0 2~ 09— 10 0 5 (02 0 0 02 3 养规格 、 培养制度 、 培养 过程和教育评价五个基本要素之 间的 规律性联系 。培养 目标是根本 , 是研究 其他 要素的前提 , 它是
中国正步人 大众化 的高等教 育阶段 , 大学生 是多元 化发
展的 , 的需求也是多元化 的, 社会 因而高校体育课 程也需要提 供定位 明确 的多元化教育 。由于各类学校的基础不 同, 目标要 求也不 同, 关键 在 于如何在不 同 的层 次办 出水平 , 办出特 色。 以质量求生存 , 以特色求 发展 。面对一个愈加开放的高等教育 竞争市场 ,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 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 高 , 其
课程体 系建设 ; 完善、 健全教 学管理规章制度 ; 定定期的业务 学习制度 , 制 培养教 学 团队精神 ; 加强选修课
指导 ,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加大青年教师继续培养 力度 , 重视师资 队伍梯 队建设 ; 建立 岗位聘任制 , 员能 人 上下对流。以期对我国高校体育课 程改革有所裨 益。
ta s i t n t n t e lc ie c u s n t c in e m p r ,a d sr gh n e e t o re isr t . i e v u o
Ke o d y w r s:u ie s y;s 0 t o re ae t ut ain mo e nvri t p r ;c u s ;t ln ;c l v t d i o
t n,p f c ta h n n g me trg lt n s se i o e e t c ig m a e n e u ai y t m,d a u ei dc lv c t n ls d y tm ,f s rt a h n e a o rw p p ro ia o ai a t y s se o u o t e c i g e

应用型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体育教学模式探讨
..——
道德 的文化态度、法制观念 以及艰苦创业 的竞争意识 ,为提高学生的 “ 就业和创业 ” 能力服务 。
31 .. 应 办 学 模 式 、 才 培 养模 式 改 革 的 需 要 4适 人
本课程要适应高 等职业 院校办学模式 和人才 培养模 式的需要 , 力 求按“ 工学结合 、 企合作” 校 的运行机制 , 除需要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 、 优化课程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 , 均衡选 择基础性 、 传统性 、 实用性 、 健身 类项 目和引入新兴运动类项 目, 综合培养学生能力。 3 . 程 的总 目标 2课 通过为本课程安排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加深学 生对体育文化与健 康教育知识 的理解 , 掌握有 利于促进健康 、 调节心理 、 团队合作 、 学会生 存、 美化生活 、 职业生 涯的运动技 能 ; 不断提高耐力 、 量 、 力 速度等体能 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 , 学会组织运 动竞赛 、 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和 自我评 价锻炼效果的方法 ; 增强对个人职业健康水平 和安全行为 的重视程度 , 具有维护公众健康的社会 意识 和责任感 ;养成经常性 自 觉从事体育锻 炼的运动 习惯 , 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 3 3课程的内容 与具体 目标 为 了对课程总 目标提 出的要求有更清 晰的了解 ,可 以按不同要求 分 别从运 动参 与 、 增强体能 、 运动技 能 、 自我保健 、 心理健康 、 社会适应 和职业素养等七个方 面具体加以描述 。 331运动参与 _ . 3311 ...具有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行动 基本要求 : 能认真上好体 育课 , 在没 有体育课 当天 , 应保证进行 1 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 。较高要求 : 能与 同伴合作参与运动竞赛 , 或组成 小组共 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并能有意识选择有利于提高职业素质的 运动项 目进行 自我锻炼 。 331 ... 2掌握科学从事体育锻炼 的方法与手段 基本要求 : 具有 阅读和学习教材的主动性 , 并按其中提出的指导 意 见, 学会制定 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较高要求 : 具有 自我评价体 育锻炼效果 的能力 , 并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 , 适时修订和完善个人锻炼 计划。 3 .增强体能 -2 3 通过实施《 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 力求提高学生速度 、 , 力量 和耐 力体能素质的水平。 基 本要求 : 能坚持经 常性体 育锻炼 , 在毕业时 《 大学生体 质健康标 准》 成绩达到 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成绩达到优秀 。 3. .3运动技能 3 3331 .. 具有获得和了解体育运动知识 的兴趣 . 基本要求 :经常通过报刊 、广播 和电视关 注和了解体育运动的知 识, 观看 国内外各种体育赛事 。较 高要求 : 懂得利用互联 网收集有关资 料, 加深对 自己感兴趣运动项 目, 乃至奥林匹克运动 的认识。 33 . .32掌握 2 以上 自己感兴趣 的运动技能 . 项 基本要求 : 有兴趣选择 2项 以上适合 自我 的运动项 目进行锻炼 , 并 不断努力提高运动技术 和技能水平。 高要求 : 较 在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 高的基础上 , 有能力参 加班级 、 校级和更高级别 的体育运动比赛 。 334自我保健 . . 3341能够了解一般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 . . . 基本要求 :对一般�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 安 徽科 技学 院
飞, 徐 家林
凤阳 2 3 3 1 0 0 )
体育 部 , 安徽

要: 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 中起到非常重要作 用。本文通过对应 用型高校体 育教学模式的探
讨, 旨在发现哪些教学模式更适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教 学, 从而加速体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的
作 用与价 值 , 以为社 会 培养 更 多、 更好 的应 用型人 才。 关键 词 : 应 用型 ; 体 育教 学模 式 ; 综合 素质
应用 型本 科 院校是 近年来 我 国高 等教 育体 制改革 发展 的产 物 , 是 高 校对 现 代 社会 人才 培 养需 求 的适 应 。应用 型 本科 院校是 以培 养知 识结 构 优 、 实 践 能 力强 、 敬业精神强 、 创 新创 业 意识 强 为 目标 , 培 养 能下
去、 能留住、 能用上 、 能干好 , 面向生产、 建设 、 管理 、 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 , 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模式作为高校体育实施的 重要 内容 , 由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结构 、 教学方法体系三位一体组建而成 , 目的是帮助提高教学质量 ,
为人 才 培养 奠定科 学基 础 。应用 型人 才 的主要 因素是 人 才 的职 业 能力 , 人 才 的职 业 能力 的 主要 由基 本 能
力、 专业能力 以及关键能力构成 , 这其中以职业关键能力最为重要 , 职业关键能力又称为职业综合能力 , 一 般是 指人 才在 参 与任何 工作 中所 不可 或 缺的跨 专业 的的基 本 能力 。只 有具 备 职业 关 键 能力 , 才 能适 应 新
) : 1 1 3 ~ 1 1 5

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成都体育学院足球运动学院为例

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成都体育学院足球运动学院为例

大众体育2020年9月SPORT LEISURE MASS SPORTS102体育理论研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成都体育学院足球运动学院为例□刘玉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从事体育职业的应用型人才,全面的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在文献资料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的主要思路和具体实施路径,通过“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体育院校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可行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体育专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1 问题的提出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更侧重于社会应用型标准去衡量培养价值。

成都体育学院在实行研究生二级学院培养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探索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2.1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同化严重成都体育学院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我校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致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千篇一律,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2 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不平衡导师在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课中,过度的注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以后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2.3 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科研平台缺少必要的科研平台,研究生参与创新研究的机会比较少,而且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是在重复归纳和总结之前的研究,缺少原创性和高水平的论文和成果。

3 “三位一体”体育专业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当前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从教学体系、科研体系和实践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有机融合,并探索教学 .-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探索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探索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探索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奋斗精神。

构建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紧迫课题。

本文将就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

一、“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内涵“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指体育、文化和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体育是指体育锻炼和竞技运动,文化是指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育是指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学业管理。

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中,体育是基础,文化是核心,教育是目标,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高校教育的基本框架。

1.体育是基础。

体育是高校教育中的基础环节,它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体现。

高校体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意识,引导学生走进体育运动,发展体育爱好,提高身体素质。

只有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才能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文化是核心。

文化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它涵盖了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

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健康体育素养和艺术素养等。

高校文化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育是目标。

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它包括了学业指导和学业管理两个环节。

学业指导是指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学业管理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评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兴趣。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构建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于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第37卷第6期2020年11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7 No.6Nov. 2020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蒋毅,王金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南娄底417000)[摘要]高校应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入手,树立并全面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之中,培育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学科竞赛平台,构建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712 (2020 )06~0105>05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 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我国 发展的强大动力[1]。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 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 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 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 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2] 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 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再次强调强化大学 生创业教育培训。

如何培养大批优秀的创业型人才成为高校当 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 的灵魂,创业精神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催化剂”,创 新型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国家发展和竞争优势[3]。

目前,地方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有效 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 求。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一体化实践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一体化实践研究

践操作 能力较弱 , 很 不适应 我国当前建设创新 型 设 “ 应用型本科教 育” , 培 养 社 会 急 需 的 具 有 创 新 国家 、 增强综合 国力 及其应对经 济全球化 的需要 能 力 和 实 践 竞 争 力 “ 应用 型人 才 ” 日益 成 为 我 国
的 战 略 目标 。美 国社 会 学 家 马 丁 ・ 特 罗 教 授 有 观 部 分 高 校 的 一 项 重要 教 育 教
使高 校体育 导纲要》 中明确 指 出, 体育课程 不仅是 体育课 , 还 学生 的主体作用 和教师 的主导作用 ,
应包括课 内、 课外 、 校 内、 校 外 运 动 队 训 练 等 活 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保持连续性 和统一性阴。其
符合应用 型人才 培养 的 动. 这 无 疑 给 应 用 型 高校 的 体 育 教 学 改 革 指 明 了 符 合教 育总 目标 的要 求 , 方 向。因此 , 创新 构建培养 应用型人 才 的体 育俱 职 业 教 育 需 要 ,使 学 生 由被 动 学 习 变 为 主 动 参 乐 部 制 教 学 课 内外 一 体 化 模 式 ,并 进 行 实 践 研 与 , 形 成 良好 的体育 素养 和健 身意 识 , 建 立终 身
究, 是极其重要 的 , 具有十分重要且深远 的意义 。 体 育 的思 想 。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下 的 体 育 俱 乐 部 制 一
从 事职业 的特 体 育 俱 乐 部 制 教 学 一 体 化 与 应 用 型 体 化教学 应是根据 学生所学 专业 、 点与需要 , 为培养职业 工作所必须 的实用体 育知 人 才 培 养 要 求 的相 关 性


识、 技能, 一般 身体 素质 , 职业 特殊 身 体素 质 、 终 充 实和 德国“ 双 元制 ” 是 世 界 上 独 具 代 表 性 的 教 育 身体育锻炼 技能 和社 会 岗位 的适应能力 , 模式 , 呼吁加 强学 生 的实践 能 力培 养 , 明 确 提 出 完 善 学生 对 职业 活动有 益 的体育 教 育知 识技 能 体能 储备 , 强化 发展 对职 业需 要 的身体 能 了 学 生 的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及 应 用 性 教 育 与 岗位 为 储 备 、 s ] 。 其体育教学 的手段 。 可 宗 旨的 应 用 教 育 观 。前 苏 联 学 校 早 在 2 O世 纪 3 0 力及其相关能力 的培养 E 改造 和专门性 设计 。 年代 , 职 业 实 用 性 身 体 训 练 已见 雏 形 , 随后 , 又 规 以根据职业特点进行选择 、

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探析——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研究为例

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探析——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研究为例
综述
2 01 2年 ( 2卷 )第 3期 第
高 校体 育 教 学 中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的途 径 探析
— —
以吉林 华桥 外 国语 学院研 究 为例
张 云 波 王 晓 茜 金 玉 珠 ( 林 华 桥 外 国 语 学 院 吉 林 长 春 1 O1 7 ) 吉 3 1
摘 要 : 用 型人 才 培 养 已成 为 高 等 教 育发 展 的趋 势 , 霄教 学 作 为 高 等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具 有 相 似 应 体 与 性 , 在 应 用 型人 才培 养 过 程 中 起 着 重要 作 用 。 于 这 些认 识 , 者 对体 育教 学 中 应 用型人 才 培 养 途 径 进 行 了思 考 与探 索。 并 基 笔 关键 词 : 用 型人 才 体 育教 学 人 才培 养 应 中 圈 分 类 号 : 807 G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95 20 —281 201 ) ( ) 09 3( 01 c 一0 3—0 2 2
笔者 认为途径 之二是体 育教学 中明确培 养 目标 ,注重 能力 培养 , 突出重点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 的参与下 , 按照教 1 体 育教学 对应 用型 人才 培养 的重要作 用 学计 划和体育教学大纲 , 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 、 技术 、技 t 1 从 体 育 教 学 的 价 值 看 对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作 用 . 能, 发展身体 , 增强体质 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 与其他 学 应用型 人才除 具备高水 平 的专业实践能 力外 ,更 需要 全面 科一样 ,都是 “ 教”与 “ ”的双边活动。在应用型人才培 养中 , 学 的综合 素质 ,其 中健康 的体 魄 ,正常 的心理状 态成为最基 本的 除了要思考体育教学教什么 , 怎么教的问题 , 还要思考能力培养 素质 , 以在高校 培养应用 型人才 中 , 育教学的价值显 得尤 的问题 ,而能 力培养 的对 象是学 习的主体——学生 。体 育教学 所 体 为重要 。体 育教学 的价 值体现 在通过体育锻炼 ,能增强 大学生 中 , 既教授学生知识 和技能 。 也更注重 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 、 思 的体质 ,改变大 学生的心理状 态 ,促进大 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 维能力 、 习能力 、 学 实践 能力 、 创新能力 、 人际交 往能力和 团结 养 良好 的意志品质 ( 中包括培 养 良好 的精神面 貌 、社会 适应 合作 的能力等。但在培养这些能 力的时候 , 其 要根据不同的运 动项 能力 和创 造 力 ) ,这些 都 为大 学生 以后 面对 激烈 的社 会 竞争 , 目有不同的培养 目标 ,并根据项 目 特点 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着重 保 持 旺盛 的工 作热 情 , 高 工作 能力起 着极 其重 要 的作用 。 提 培养这些 能力 ,比如在健 美操教学 中 ,可以很 好的利用学生 爱 1 2 从 体 育 教 师 专 业 特 点 看 对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的 作 用 . 美 、乐于展现 美的特 点 , 充分发挥 学生的潜能 , 通过分组 自编操 体 育教 师作为传授 体育 知识和体 育技能 的引导者 ,必 须要 和分组考试练 习,以及团体 展示等 形式 , 着重培养 了学生的观察 掌 握 和具 备 扎实 的基 础理 论 知识 ,包括 教育 学 、心理 学 、运 力、实践能力 、人际交往 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在 动 训 练学 、生 理解 剖 学 、生物 力学 、生 物化 学知 识等 ,必须 排球教 学中 ,根据大部分 学生是初学排球技术 ,且掌握起来较 学 习田径 、体 操 、球类 、武术 等专 项理论 知 识和 技 能。 除此 慢 , 怕疼等特点 , 就要充分利用有效 的手段 , 多运 用游戏来调动 并培养排球骨干 , 发挥他们的以一 带多的作 之 外 ,还要涉 猎和学 习相 关学科 的知识 ,体育教 师的知识 呈现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广 博化 。在应 用型人 才培养 中 , 育教师广博 的知识 体 系 ,更 用 , 体 因此在排球 教学中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 抗挫折能 加 适应 学院培养应 用型 人才的办 学定位 ,在教学 中使 应用型人 力 、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体 育教学要突出重点 ,明确 才 的培养不仅仅 局限于体 育专业特 点的培养 ,同时融 入 、拓展 能力培养 的 目标。 和 延伸到更广 阔的空 间 ,充分发展 了思维力和想 象力 ,增 强应 2. 以 学 生 为 本 、 调 动 其 主 动 。 激 发 其 潜 能 3 l 生, 笔 者认 为途径 之三是 以学生为本 、调动其 主动性 ,激发其 用型人 才的社会适 应能 力 ;体育教 师还要具有全面 的实践工作 能 力。体育教 师除 了要有广 博的知识 ,还要有将知识 转化 为实 潜能 。教 育的对象是学生 ,所 有的教育活动都是 围绕学生进行 践 的能 力 ,这样 能够 深入 浅 出 、自由灵活 地 组织 教 育教 学活 的。对于应用型 办学定位 的院校 ,应用型人 才培 养不能偏离 学 动 。体 育教 学 中对 人才 的培养 与应 用型人 才培养 具有相 似性 , 生这个主体 。在体 育教学 中 ,也 应紧紧围绕学生这 个主体 ,鼓 体 育教 学 的实 质是 “ 实践 ” ,应 用 型人 才 培养 的 实 质是 “ 应 励学生 勇于探 索和创造 ,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其主动 发 用” ,实践 与应 用归 根结底 是如何 去做怎 样去做 的 问题 ,因此 性 。同时要 不断 的创 设 情景 、激发 学生 的潜 能 ,拓展 学生 的 在应 用型 办 学定 位 的院 校体 育 教 师应 以 “ 用 ”为 目的 ,在 思 路 。 应 应 用 型人 才培养 中起 到 引导和 转换 的功能 。 2. 精选 内容 、整 合 学科 ,突 出校本 课程 4 笔者认 为途径 之四是 以社会 需求和办 学定 位为依据 ,体育 2 体 育教 学 中应 用型 人才培 养 的途径 教学 中精 选 内容 ,整合 学科 ,突 出校本课 程 。体 育 教 学 内容 2. 明 确 内 涵 ,达 成 共 识 1 与体育教材的意思基 本相 同 ,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的 内容。 因此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作者:李续韦秀霞来源:《体育风尚》2019年第07期摘要: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健全学生品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体育教学发展理念的创新应用。

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思想,为职校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鉴于此,本文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分层教学的创新性教学策略,供相关专业教师参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分层教学;创新一、引言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为重要的改革对象,虽然现阶段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体育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因此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构建适应不同学习能力、学习层次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案,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课堂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本文分别从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分层教学、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效率提供理论支撑。

二、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合理编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教材的内容。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较为狭窄[1],不能够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体育学科学习的需求,造成学习观念及理念的差异化,这主要与学生职业方向的分离有关。

此外,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模式单一,因此不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体育教学构件的购置中,需要加大对于课程教材的认知程度,这对于突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特点,革新体育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理念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把控程度不高,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严重阻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致教学效果、教学价值与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统一管理。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突出职业院校教育的特色,以体育教学内容应开展多样化[2]、多元化为背景,实现基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理念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思想。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以莆田学院为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以莆田学院为例

作者: 彭毅[1];陈小芳[1]
作者机构: [1]莆田学院体育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出版物刊名: 当代体育科技
页码: 11-1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应用型;培养模式;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莆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剖析其改革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以下建议:(1)宏观方面,建议政府出台支持政策,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建议企业依据自身需要,将相关需求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学校,实现地方社会事业、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2)微观方面,学校积极提升自身
的“软”与“硬”实力,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市场机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要和方法、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学评价体系上的开放,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的突出问题与优化思路——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在南京某高校的实践为例

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的突出问题与优化思路——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在南京某高校的实践为例

作者: 董进
作者机构: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南京211167
出版物刊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页码: 121-12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5期
主题词: 应用型;创新性;大学体育教育;优化思路
摘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

文章结合《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进行了解释,同时对南京某高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不足,提出了成立大学体育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校内各部专业间加强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契合应用主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提供软硬件帮助,搭建平台,引导其创新实践;加强与高中的纵向联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扩大各级运动队规模,提升其训练水平;根据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体育终身化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革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找到适应学生发展的具有一定适应性的体育教学模式。

优化体育教学的和谐环境优化体育教育的环境应从调整教师、学生定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入手。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懂得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及时扫清障碍,为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练、去主动探索,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理念1.大学体育的系统化理念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课程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体育教学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须将其放在高校教育的大系统中去,和学校各项工作融为一体方能更好的体现其优势,发挥其作用,并获得健康发展。

2.大学体育的开放化理念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体育应从单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较为封闭的模式转为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的内容设置应允许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教学方式要启发式和指导式相结合,。

3.大学体育的终身化理念以“终生体育”观念为主导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面向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须依靠高等教育”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身心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其体育教育仍将是以“终生健身教育”为其指导思想,即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与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思想。

4.大学体育的“学科化”理念大学体育只有融入学校学科发展和建设的轨道,才是它的最终归宿。

使它有科学研究做平台,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发挥高校学科的综合优势,发展和创新大学体育理论,才能提高研究水平,使其进一步科学化,即只有使其“学科化”,才能更加科学化。

5.大学体育“社会化”的理念大学体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人”,他与《全民健身计划》相辅相成,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就必须有“社会化”的理念,其内涵有二:其一,是站在社会需要的角度观察、审视学校体育。

其二,是从高等教育和体育教育自身规律的角度去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将社会的需要作为大学体育的目标,是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的改革理念。

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1.课内外一体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新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明确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和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基础上,教学改革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创建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锻炼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通过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加深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从而也有助于强化以健康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进行的。

强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实现体育课的扩展和延伸,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

为此,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框架的设定现代大学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要符合在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而独立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不能最优化的达到这一目的的,只有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把技术、技能同体能对立起来,更不能孤立的强调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必须使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起来,同步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健康第一、新课程纲要目标的有序进行。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育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外活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

学生可以通过俱乐部选项课、各种体育竞赛、和其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往手段以及自我锻炼的习惯。

(3)加强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纵横向联系,为学校更好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体育教学体系的纽带。

(4)改变学习形式,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竞赛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是学,在选项课、课外活动中有练有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广泛兴趣和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改变了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由状态,成为有课时、有计划、有管理、有组织、有辅导的开放型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师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顺应了《纲要》课程目标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不仅是体育课,应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运动队训练等活动。

而体育课内教学主要是进行知识传授与科学健身技能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将体育课中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运用到实践当中,以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它是体育课程学习的延伸和补充。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涵盖了健康教育目标的三个方面,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社会适应。

2.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在体育课以外参加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程的目标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单纯依靠体育课堂的教学,很难实现上述目标。

而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坚实基地和重要手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3.“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延伸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客观分析普通高校体育现状为前提,就高校体育教育的定位进行思考,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适应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探讨。

教师在教学中的教,由传统的教学传授型向组织指导型转变;教学方法的侧重从过去重技术、技能、传授向为强化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传授方面转变;教学过程的教学主体关系中,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习法学习,培养学生自己锻炼与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体育知识的内化。

为了让学生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在尊重学生兴趣与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对适合学生个人的项目进行教材精华,开设多种选项课,以此进行体育教学,从而使“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促进高校体育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意识,促进终身体育发展。

4.“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仅仅靠现在每周2学时的体育教学是不能实现的,必须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才能成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谓“基础”它包括打好身体基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同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课内外一体化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校体育可持续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运行保障体系1.不断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1)层次分明的多元化课程设置。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打破了以往课程单一的局面,要求体育课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通过对教师及场地的重新整合,近几年不断增加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为学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提供了保障。

还要将逐步实现学生一、二年级“主、副项选课”机制,使学生的自主性更强。

(2)强化体育课内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序结合每一学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体育课健康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内外一体化、健康教育改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八个健康教育目标。

使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互动性增强,能有效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建立相应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系统较为复杂,组织管理相对比较松散。

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立的有力的组织机构。

这样的管理组织体系达到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机构健全、关系通畅、管理有力目标,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效益。

五、“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运行效果1.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极大转变通过体育课心得体会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模式持肯定和欢迎态度。

94%的学生对课程非常满意,93%的学生赞成开设不同层次的体育专项课。

2.学生体质水平,身体素质全面提高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近几年我校学生课外活动出勤率保持在98%以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优良率稳步提高。

3.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大幅度提高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总体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选课的机制使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以及再学习的和创新能力。

4.各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群体、竞赛活动蓬勃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群众性体育活动生机勃勃,针对学生人数多,场地狭小的特点,确立以学校组织的大型高水平活动为龙头,以院系活动为主体,鼓励协助小型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促进和带动各项活动开展。

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的作用,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各种不同项目、规模、类型的比赛,教师进行指导、规范、协助和检查,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知识技能得以发挥。

六、结论与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减少的尖锐矛盾,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对各类体育项目的需求,体育经费远远低于教育部颁布标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