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量
雨量分级标准
降水小知识(一)降水量是用来衡量降水多少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既不流走,也不渗透到地里,同时也不被蒸发掉而积聚起来的一层水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降雨量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同时还可以用雨量计来自动记录雨势的变化和雨量的大小。
根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降水量标准,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6种。
各类雨的降水量标准种类24小时降水量12小时降水量小雨小于10.0 小于5.0中雨10.0-24.9 5.0-14.9大雨25.0-49.9 15.0-29.9暴雨50.0-99.9 30.0-69.9大暴雨100.0-249.0 70.0-139.9特大暴雨250.0以上140.0以上(二)在没有测量雨量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降雨状况来判断降水强度: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三)按降水的性质划分,降水还可分为:连续性降水:雨或雪连续不断的下,而且比较均匀,强度变化不大,一般下的时间长,范围广,降水量往往也比较大。
间断性降水:雨或雪时下时停,或强度有明显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是这个变化还是比较缓慢的,下的时间有时短有时长。
阵性降水:雨或冰雹常呈阵性下降,有时也可看到阵雪。
其特点是骤降骤停或强度变化很突然,下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大。
如果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鸣,这便是雷阵雨。
1小时降水量多少为暴雨
1小时降水量多少为暴雨1小时降水量多少为暴雨点击就看16毫米暴雨一小时16毫米。
暴雨是指每小时降雨量在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在30毫米以上,或连续24小时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
如果连续24小时降雨量在100-250毫米,则属于大暴雨。
如果连续24小时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属于特大暴雨,遇到特大暴雨天气,不要到山地、河流等地方,经过有积水的地方时尽量绕行。
暴雨天气的灾害影响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暴雨的季节分布中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
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
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
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
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
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台风暴雨的点雨量往往很大。
暴雨天气的积水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一块块的积雨云就是暴雨区中的降水单位,虽然每块单位水平范围只有1~20千米,但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
一团团的积雨云就像一座座的高山峻岭,强烈发展时,从离地面0.4~1千米高处一直伸展到10千米以上的高空。
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常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云上部的水滴就要结冰,人们在地面用肉眼看到云顶的丝缕状白带,正是高空的冰晶、雪花飞舞所致。
地面上是大雨倾盆的夏日,高空却是白雪纷飞的严冬。
暴雨天气的系统知识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之内,由空中降落的雨量在50.0毫米99.9毫米的为暴雨,100.0毫米至199.9毫米的为大暴雨,超过250.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
产生暴雨要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降水量预报
降水量预报
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
单位时间的雨量称为雨强。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
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毫米。
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
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在气象部门公布的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小雨为24小时内降水量不少于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6.9毫米,中雨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为17毫米~37.9毫米,大雨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4.9毫米。
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
一、季节性变化
我国降水量在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春季(3月至5月)和夏季(6月至8月)是降水的主要季节,尤其是夏季。
这两个季节受到季风的影响,大量水汽从海洋输送到内陆,导致降水量显著增加。
相比之下,秋季(9月至11月)和冬季(12月至2月)的降水量较少,主要是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减少。
二、降水带分布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
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少。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几十毫米。
这种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受到地形和季风的影响。
三、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我国东部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
这个时期,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亚洲内
陆的冷空气在我国东部地区交汇,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
梅雨季节的降水量约占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台风影响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每年夏季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台风带来的暴雨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
因此,防范台风带来的灾害是我国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受到季风、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国的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降水的测量原理
降水的测量原理降水是指地球上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滴或固态形式从空中向地面下降的现象。
降水的测量原理主要是通过观测降水量和降水形态来确定降水的强度和类型。
下面将从降水量的测量原理和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降水量的测量原理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内的降水水量。
常用的降水量测量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英寸(inch)等。
测量降水量的方法有雨量计法、蒸发皿法、雷达测量法等。
1.雨量计法雨量计是测量降水量最常用的设备之一。
雨量计的原理是利用一个特殊形状的漏斗,将降水收集到一个容器中,并通过量杯或标尺来记录收集到的降水量。
雨量计要求水流顺畅,漏斗口径较大,以确保较大的接收面积。
2.蒸发皿法蒸发皿法是通过测量降水后的蒸发量来间接计算降水量。
蒸发皿是一个浅而宽的容器,将容器中的水充分蒸发,然后根据蒸发前后的重量差计算降水量。
但是蒸发皿法的测量结果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适用性有限。
3.雷达测量法雷达测量是一种利用雷达波束与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来测量降水量的技术。
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束遇到降水后会被散射,散射回来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降水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雷达测量不受限于地面点位,可以对较大范围的降水进行监测。
二、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降水形态是指降水的物理状态,主要包括雨、雪、雹、霰等。
测量降水形态的方法主要有观测形态外貌法、气象雷达识别法等。
1.观测形态外貌法观测形态外貌法是通过直接观察降水的形态外貌特征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例如,雨是液态降水,雪是固态降水,雹是冰雹,霰是由雨和雪组成的降水形态。
观测形态外貌法简单直观,但准确性较低。
2.气象雷达识别法气象雷达识别法是一种利用雷达测量数据对降水形态进行识别的方法。
雷达可以通过回波强度、频率、时间等参数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例如,回波强度较强的区域一般为雨区,回波强度较弱的区域一般为雪区。
气象雷达识别法可以较准确地判断降水的形态。
综上所述,降水量的测量原理主要通过雨量计法、蒸发皿法和雷达测量法来测量降水量,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主要通过观测形态外貌法和气象雷达识别法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气候类型降水量
气候类型降水量气候类型降水量: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气候类型降水量: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气候类型降水量: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气候类型降水量: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其特点为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气候类型降水量: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类型降水量: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气候类型降水量: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气候类型降水量: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气候类型降水量: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陆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气候;而大陆北部,则由于纬度偏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蒸发不旺,降水虽少,但不干旱,形成特殊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类型降水量:10.极地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区、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在大陆边缘地区,冬季长而寒,但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可达10℃,苔藓、地衣是这里的典型植物,故又称为苔原气候;格陵兰岛、北冰洋诸岛和南极洲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终年在冰雪覆盖下,最热月平均温也不超过0℃,因此被称为冰原气候;极地气候包括苔原和冰原气候.。
湿润地区的降水量
湿润区的降水量一般
A.大于200毫米
B.小于800毫米,大于400毫米
C.小于50毫米
D.大于800毫米
答案解析
D
试题分析: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底区四个地区。
湿润地区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空气湿润,蒸发量较小;半湿润地区降水量一般在400~800mm之间;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在200~400mm,蒸发量明显超过雨量很多;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很多地区甚至小于50mm。
点评:本题考查了了湿润地区的降水量。
还可以结合地表植被考查。
湿润地区自然植被是各类不同的森林,耕地以水田为主, 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半湿润地区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半干旱地区自然植被是温带草原,耕地以旱地为主;干旱地区自然景观是半荒漠和荒漠,只有在有水源的地区可发展绿洲农业,局部地区可发展牧业。
降水大小的标准
降水大小的标准当前南方部分省份洪水肆虐,大雨、暴雨频发,只是部分地区河水暴涨,水库、堤坝决口,山体滑坡,泥石流,让当地的老百姓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人们并不十分清楚雨量的大小是如何划分的,本博文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
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体降水。
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他的单位是毫米。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地理资料或咨询地理学家。
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
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大致如下:
1.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来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淮河北一秦岭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大兴安岭一张家口一兰州一拉萨一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24小时的降水量分为几个等级
24小时的降水量分为几个等级
24小时降水预报等级共分12级,不同等级的降水分别对应一定的降水量。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2.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0.0mm或积雪深度达16C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4.0mm或24小时内降
雪量大于30.0mm或积雪深度达32CM的降雪过程。
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
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
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大致如下:
1. 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来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淮河北—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 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
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2. 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的暖湿空气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年降水分布规律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地理资料或咨询地理学家。
降雨量指标
降雨量指标1.小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2.中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25毫米3.大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在25*50毫米4.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5.平均温度指一天内在2点、8点、14点、20点4个时刻测得的气温平均值,今天晚上20:00到明天早上8:006.明天、白天指明天上午8时到明天上午8时四季的划分气象部门用日平均气温值的大小来划分四季。
一般来说,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作为春季的开始,这时的自然界桃红柳绿,春意盎然,当日平均气温升到22℃以上时,天气渐渐热起来,夏季便开始了,日平均气温从22℃以上降到22℃以下时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再继续下降到10℃以下时,冬季便来临了。
冰雹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和结构从冰雹云中降落的冰雹,按照其大小、软硬程度,结构形式等特点,大体可以分为4种类型:1、冰雹: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冰块,比较硬,落地会反弹,它由内部不透的核心和外部层层不透和透明交替出现的冰层组成,是危害性最大的冰雹。
2、软雹:结构比较松散,重量较轻,着地容易破碎,这种冰雹多在高纬度或者高原地区出现,危害较小,有人认为:利用高空爆炸的方式,可以将冰雹变成软雹3、冰丸:直径在5毫米以内的冰块或者冰球,结构比较硬,落地会反弹,它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冰雹。
4、霰: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颗粒状冰球,直径2-5毫米,结构松软,着易破碎,常呈球形或圆锥形。
冰雹的内部结构很不均匀,中间有一个雹核,主要由霰粒或软雹构成,也有的是由大小水滴冻结而成的透明冰核,雹,核的外面包裹着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层,这些冰层最多有30多层,在各冰层中还夹杂着大小不同的气泡。
异常黄梅不可小虚见上海地区梅雨的平均入梅期是6月16日,出梅期是7月8日,梅雨期平均长度为23天,平均雨量为204毫米,平均气温在22℃以上。
梅雨天气特征接近平均状况的为正常梅雨约占一半,由于有些年份,决定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冷空气和台风的活动产生异常,就会出现各种异常梅雨。
判断降水的标准
判断降水的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的过程,通常表现为雨、雪、雨夹雪、雾、露等形式。
对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来说,判断降水是否符合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在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城市防汛、交通运输等方面,准确判断降水的标准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生活品质。
在气象学领域,判断降水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降水量和降水时机来确定的。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降水量通常用毫米(mm)来表示,一般按照以下标准来划分:少雨(小雨)为0.1-9.9mm;中雨为10.0-24.9mm;大雨为25.0-49.9mm;暴雨为50.0-99.9mm;特大暴雨为100mm及以上。
根据降水时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持续性降水和短时强降水。
持续性降水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是6小时或12小时)降水量较稳定持续的情况,而短时强降水则是指在短时间内(一般是1小时)降水量较大的情况。
在农业生产领域,判断降水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来确定的。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特性,确定了不同的降水标准。
在播种期、生长期和收获期,需要注意及时进行灌溉或排水,避免降水过多或过少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降水频次,过于频繁或间隔时间过长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城市防汛和交通运输领域,判断降水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降水强度和降水时长来确定的。
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和建设中,需要考虑不同强度和时长的降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在交通运输领域,降水对路面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短时强降水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问题。
总的来说,判断降水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降水量、降水时机、降水频次、降水强度和降水时长等因素,确保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影响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只有准确判断降水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干旱区降雨量标准
干旱区降雨量标准
干旱区降雨量标准指的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降水量。
根据干旱区的不同等级和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其降雨量标准也不尽相同。
常见的标准如下:
1. 轻度干旱区:年降水量为100-400毫米;单月最少降水量应大于等于5毫米。
2. 中度干旱区: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单月最少降水量应大于等于15毫米。
3. 重度干旱区: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单月最少降水量应大于等于25毫米。
4. 特重度干旱区: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单月最少降水量应大于等于40毫米。
以上的干旱等级以及降水标准仅供参考,具体标准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确定。
降水量计算方法
降水量计算方法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他的单位是毫米。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5~1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 的降雪过程。
暴雨降水量标准
暴雨降水量标准
暴雨降水量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气象标准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暴雨的降水量标准可以根据每小时或每天的降水量来衡量。
在中国,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标准,暴雨的降水量标准如下:
- 暴雨:短时降水量(1小时)达到50毫米或以上;
- 大暴雨:短时降水量(1小时)达到100毫米或以上;
- 特大暴雨:短时降水量(1小时)达到250毫米或以上。
这些标准可作为暴雨和大暴雨的分类依据,有助于气象部门和相关机构对降雨情况进行预报、警报和灾害防治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暴雨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也可能根据气候情况以及地理特点而有所调整。
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段,对于暴雨的降水量标准应该以当地的气象机构或相关标准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量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降水量英文名称:amount of 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其他名称:降水深定义1: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 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
以毫米为单位。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二级学科)定义2: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降落到地球表面的液态和固态水所折算的水层深度。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文、水资源(二级学科);应用水文学(水利)(三级学科)定义3: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单位面积累积的深度。
以毫米为单位。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
空气柱里含有水汽总数量也称为可降水量。
它对应于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凝结成雨、雪降落所能形成的降水量。
目录测量方法预测预报简介降水量概念是衡量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降水多少的数据。
世界年降水量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它的单位是毫米。
用英文字母p表示。
降雨量分类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降水量”是气象术语,按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气象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隔六小时观测一次。
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
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644.2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23.7毫米。
分类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99.9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49.9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 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 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 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 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降水量测量一般是用口径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
如果测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
按降水的性质划分,降水还可分为:连续性降水:雨或雪连续不断的下,而且比较均匀,强度变化不大,一般下的时间长,范围广,降水量往往也比较大。
间断性降水:雨或雪时下时停,或强度有明显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是这个变化还是比较缓慢的,下的时间有时短有时长。
阵性降水:雨或冰雹常呈阵性下降,有时也可看到阵雪。
其特点是骤降骤停或强度变化很突然,下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大。
如果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鸣,这便是雷阵雨。
降水还是气候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衡量标准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降水量预报图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它的单位是毫米。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由划分标准可知,只要是在12或24小时之内(请注意降水量指的是12或24小时之内,是一个区间,而不是平均值。
)降水量达到了标准就行,不一定是持续降水,所以不用平均到12或24小时。
比如某日24小时连续降水,1分钟也没停,降水量达到了10-25毫米,叫做中雨,但如果这一天中只有2个小时降水,降水量也达到了这个标准,也叫做中雨,因为它也是24小时之内的降水。
如果在12或24小时内没有再发生降水,那么就可以认定为中雨了。
如果真有说的这种情况,在预报时会使用“短时有大暴雨”等词语提醒大家,毕竟24小时持续降水量20毫米与10分钟内降水量20毫米造成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
比如经常在天气预报里听到“短时有雷雨大风”等,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的预报。
影响因素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黑子影响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中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中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要数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最多的一年为8409毫米。
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则数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在吐鲁番沿公路两旁,常见到用十字中空的土砖砌成的房屋,这就是专门用来制作葡萄干的“晾房”,在干旱少雨的气候下,葡萄挂“晾房”内就能自然风干,中外闻名的吐鲁番葡萄干就是这样制成的。
一天之内50毫米以上降水为暴雨(豪雨),25毫米以上为大雨,10-25毫米为中雨,10毫米以下为小雨,75毫米以上为大暴雨(大豪雨),20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
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间。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干季分明。
境内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
由于复杂的下垫面对其上空气的加热作用,使空气层结不稳定,易导致热对流,引起阵性降水;同时,还由于海拔高、温度低,降水不仅以固态形式为主而且以阵性降水为主。
另外,夜间较多,约占总量的50%以上。
等级划分降雨小雨: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降水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 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降雪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 ~5.0mm 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 ~10.0mm 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 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测量工具测定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漏斗式雨量器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
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
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
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虹吸式雨量计可连虹吸式雨量计续记录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仪器。
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
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
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
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翻斗式雨量计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
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
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测量方法测定降水量的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测量工具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
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
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
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