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模型

合集下载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是用来预测暴雨事件发生时的降雨量的一种数学模型。

在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和防洪减灾等领域中,暴雨重现期降雨量的计算对于设计防洪设施和制定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区域内发生的暴雨事件的平均降雨量。

暴雨事件的发生频率可以用重现期来表示,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一次的概率。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就是根据历史降雨数据和统计方法来预测未来暴雨事件的降雨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历史降雨数据,确定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值。

一般来说,暴雨重现期降雨量与重现期呈正相关关系,即重现期越大,对应的暴雨重现期降雨量也越大。

因此,可以通过拟合历史降雨数据,得到暴雨重现期降雨量与重现期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预测未来暴雨事件的降雨量。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具体应用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历史降雨数据。

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历史降雨数据,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长、降雨强度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从气象局、水利部门或相关科研机构获取。

2. 确定暴雨重现期。

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要预测的暴雨事件的重现期。

一般来说,常用的重现期包括2年、5年、10年、20年、50年和100年等。

3. 拟合降雨数据。

利用统计方法对历史降雨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不同重现期下的降雨量值。

常用的拟合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频率分析法、概率分布法等。

4. 计算暴雨重现期降雨量。

根据拟合结果,计算出对应重现期下的暴雨重现期降雨量。

这个值可以作为设计防洪设施和制定应急预案的依据。

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拟合方法而有所不同。

常用的暴雨重现期降雨量计算公式包括经验公式法、频率分析法和概率分布法。

经验公式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根据历史降雨数据的统计特征来确定暴雨重现期降雨量的数学关系。

大伙房流域降雨径流模型

大伙房流域降雨径流模型

大伙房流域降雨径流模型大伙房流域降雨径流预报模型又简称“DHF ”模型,该模型于1973年由辽宁省大伙房水库管理局刘爱杰、王本德等人提出,至今已使用30余年,为水库洪水调度做出了很大贡献。

“DHF ”模型是适用于我国湿润地区的超渗产流模型,目前已在辽宁省多个水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使用,效果较好。

建立在“DHF ”模型基础上的降雨径流预报方案,在大伙房流域经过调试和精度验证后进行使用,在使用中平均精度令人满意。

尤其在“957”特大洪水调度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准确预报出了第一非常溢洪道溢流时间和水库最高库水位,为省防制定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水库工程发挥了强大的调蓄作用,最大限度地配合了下游抢险,共减免下游直接经济损失74.89亿元。

“DHF ”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八参数超渗产流计算模型,引用双层入渗曲线进行扣损计算,并以抛物线描述表层蓄水量和下层渗率的分布状况;二是八参数变强度、变速度的经验单位线汇流计算模型,参数随降雨分布而变,采用“前期影响净雨”描述汇流速度的变化。

这是一个集总的概念模型,模型的参数多半在满足其物理意义的前提下确定,只有6个需要优选法选定或试错法确定。

1 大伙房模型概化流程流域下垫面分为表层、下层和地下水蓄存三部分,计算流程如图10-1所示。

2 大伙房模型产流计算产流模型将下垫面分为表层,下层和深层三部分。

表层土壤中的张力水蓄量与植物截流、填洼储存合称表层蓄水量aS ,其极值为表层蓄水容量S ;下层土壤中的张力水蓄量称为下层蓄水量aU ,其极值为下层蓄水容量U ;地下水储水层的蓄水量以a V 表示,其极值为地下水库蓄水容量V 。

图10-1 大伙房产流模型概化流程图其中:S 0-表层蓄水容量; U 0-下层蓄水容量;D 0-下层蓄水容量(U 0)与地下水库蓄水容量(V 0)之和; g-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值; K c -流域蒸散发能力与大水体蒸发量的比值; A-表层蓄水容量曲线形状参数; B-下渗率抛物线分配曲线形状参数; K-下层下渗曲线曲率;2.1 不透水面积上的径流计算根据上面的流程图,不透水面积上直接产生径流,通过下式来计算:c Ey g P =* (1)/E D C R P P E P K E C=-=- (2)式中P 为时段降雨量,KC 是流域蒸散发能力与ER 大水体蒸发量的比值,C 为日降雨观测的时段数,g 为流域不透水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比值。

降雨量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降雨量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降雨量预测模型的应用与研究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指导教师:职称:教授评阅人:职称:年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年月日导师签名:年月日摘要对于农业、水利、防灾减灾等多种行业来说,年降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气象因素[1]。

年降雨量也称年平均降雨量,为一年降雨量总和(mm)除以全年天数求得,这一气象因素能够反映某一地区降水的基本状况。

因此,年降雨量的中长期预测是在众多行业中均十分重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气象信息系统。

气象业务与地理数据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气象数据信息都是地理信息,因为气象中的风速、温度、气压等都是相对于具体的空间域和时间域而言的[2],因此该气象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GIS 建立的。

研究中采用MapGIS K9作为开发平台,C#作为开发语言,Access 2005作为数据库,系统初步实现了气象信息的统计、查询等工作。

为服务于文中建立的气象信息系统,增添其在降雨量分布预测上的功能,本文采用基于均值生成函数的时序组合预测法来拟合和预测年降雨量,并用matlab语言实现这一算法。

基于该算法,文中采用某地区1970-2002年的实测降雨量数据预测了该地区2003-2007年的降雨量,并与实测值做以比对和精度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CAPM模型在降雨量模拟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CAPM模型在降雨量模拟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2 数据处理分析
利用甘肃省张掖市 1991—2000 年的降雨量观测数据建 立模型,预测河西绿洲灌区的降雨量。通过对该地区降雨量 分布规律的分析,发现如下特征。
(1)降雨量的多少具有季节性特征,春冬季降雨量少, 夏秋季降雨量多。
(2)若排除极端气候因素的影响,相同月份的降雨量 变化不大。
(3)考虑到极端气候的影响,个别月份的降雨量与平 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大。
关键词:降雨量模拟预测;CAPM 模型;β 系数 中图分类号:S1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18)04-032-03
Application of CAPM Model in Rainfall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Du Keke, Wen Jing, Zhan Xiaoxie
— 32 —
2018 年第 4 期
信息与电脑 China Computer&Communication
算法语言Leabharlann 时间足够长时这种偏差将会消失。
3 模型的构建
CAPM 模型 [4-5] 最早由美国提出,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
某种证券的期望收益与其贝塔系数之间的关系。其中任意资
产的收益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 ) E ( Ri ) = rf + βi E ( Rm ) − rf
(1)
式(1)中 E(Ri) 是任意资产的收益,rf 是无风险收益,
E(Rm) 是市场组合的收益。根据该地区降雨量数据的实际特
点及 CAPM 模型,在建立降雨量的 CAPM 模型时应在不偏
离原 CAPM 模型思想的前提下重新定义公式(1)中的各个量。
多年来,通过对甘肃河西绿洲灌区自然降水的过程进行 模拟分析,得到了河西绿洲灌区自然降水在农作物生育期的 一些规律,从而建立了精确灌溉决策支持系统,准确预测农 作物的灌溉时间和数量,为提高农作物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金融学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描述证券期望 收益与其无风险收益和风险溢价之间的关系,发现降雨量也具 有与其相似的趋势,可考虑将其应用于降雨量的模拟预测 [3]。

大伙房流域降雨径流模型

大伙房流域降雨径流模型

大伙房渝城阵鬲徑流模燮丸伙房流威阵雨役浇预报摸空又简称“DHF"楼型,该栈空于1973年由XX省大伙房水库管理扇X爰広.王本總等人提出,至今已使用30余年,为水库洪水调度做出了很丸奉故。

“DHF"栈型是迨用于我国湿同地区的超湊产沆榻型,目祈己在XX省多个水库的水恃自动測报糸统中使用.败果较好。

建立疫“DHF"栈禮根底上的降雨役流预报方亲.在丸伙房流域经过调试和精度验证后进展使用,心使用中平均精度令人满龛。

尤其疫“957"特丸洪水调度中,发坪了显笔作用,准确预报出了弟一非常溢洪道溢浇时间和水库黃离库水伐,为石陆制定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握,使水库工程发杵了強大的调爹作用,呆大限皮地配合了下游抢险,共减免下游直接经济根失74.89亿元。

“DHF"栈世由両场部级成,一是八参数超湊广流计算橈型.引用玖恳入渎曲线进展扣航计算,并以抛物线描述态屋幫水量和下层湊半的分布状况;二是入奏数变強度、雯速度的经历单位线汇浇计算接世. 参数随降雨分布而变,采用“询期彩响净雨"描述汇浇速度的支化。

这是一个集总的概念栈空,栈型的参数多丰A满足其肠理克义的術灵下确定.只冇6个常要优选比选定或忒锚法确;t。

1大伙房模熨紙化浇程流域下垫而分为表處.下屋和地下水萤存三局部,计算流程如图10・1所示。

2大伙房栈熨卢流计算产浣楼型杆下埜而分为社层,下屋和逮层三易部。

痕层土垠中的X力水蓄量与植杨槪浇.填洼儲存合尬痕层幫水量为,其圾值为表层箫水彖量*°;下處土癢中的X力水幫量琼为下层莆水量其极值为下层爹水汆量"u;地下水赭水屋的幫水量以匕表示,其圾值为地下水库箫水彖量%。

图10・1 大伙房产流核型概化流程国其中:So•表层善*水彖量;Uo-下层養水家量;Do•下屋萤水汆量〔Uo〕与地下水库蓄水彖量〔V。

〕之和;g•不透水而积占全流域面积之比值;K L流域热救发能力与丸水体蒸发量的比值;A•表屋醤水汆量曲线形状参欽;B•下渗率她杨线分配曲统形状参救;K•下處下渗曲线曲率;2.1不遗水面积上的役流计算根据上而的浇程图,不遗水面兔上直接产生蚣克,通过下式来计算:儿=厂化〔1〕P E=P-E D=P-K C EJC⑵式中P为时段降雨量,KC是流城熱般发能力与ER丸水体羔发量的比伎,C为目阵雨观测的时段g为流城不遗水而欣占总流城面积的比值。

马尔可夫链降雨量预测模型的改进及应用

马尔可夫链降雨量预测模型的改进及应用

引 言
平稳分布马尔可 夫链最基本 的特征就是 : 已知 目前状态 在 ( 在) 现 的条件下 , 它未来的演变 ( 将来) 不依赖于它 以往 的演变 ( 过去)J 『 l 。如果具有各种状 态的某种事物或某现象 的时 间序列 可视 为马尔可夫链 , 则根据 n时刻 的状态 即可预测 出 n 1时刻 + 的状态 , 这就是应用马尔可夫链 模型解 决各种预测 问题 的基本 思 想 [] 2。 1 3
下水 的开采乃至生态 环境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以陕西榆林市 韩 家 峁 区 1 的 降 雨 序 列 预测 为例 ,该 地 区 的全 年 降 雨量 主 6年 要 集 中 7 9月 , 用 加 权 马尔 可 夫 链 模 型 进 行 降雨 量 预 测 和 验 - 应 证 20 0 4降 雨量 。
P P 2 … … l

在时刻 n时的一步转移概 率 , 简称 为转移概 率, 为称 为 记 P(; )px Il} in 1 ;{ j x= 时刻 n时的 m步转移概率, Ii 记为 P( ; = in m) i ( , m) 特别地 m( 1= 则称此链是齐次的, 中 i ∈ o应 m; ) , 其 , I J 用上主要研究齐 次马尔可夫链。【 l j 转移概 率矩 阵:
l 技探索与 科 应用
马尔可夫链 降雨量预测模型 的改进及应用
柳 茂 盛
( 重庆市地勘局 17地质队) 0
摘 要: 根据改进马尔可夫链预测方法, 汇总分析了陕西省榆林市韩家峁水文站 1 5年的年 降雨量, 采用均值一 标准差分级法 。 结果表 明: 应用 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未来年 降雨量 , 显示 了较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并对 20 0 4年降雨量进行分析预测 , 根据模糊集理论中的特征 值预测降雨量 。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情况吻合。 关键词 : 马尔可夫链; 年降雨量; 模糊集理论

数学建模-淋雨模型

数学建模-淋雨模型

淋雨量模型一、问题概述要在雨中从一处沿直线跑到另一处,若雨速为常数且方向不变,试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是否跑得越快,淋雨量越少。

将人体简化成一个长方体,高a=1.5m(颈部以下),宽b=0.5m,厚c=0.2m,=5m/s,雨速u=4m/s,降雨量ω=2cm/h,设跑步的距离d=1000m,跑步的最大速度vm及跑步速度为v,按以下步骤进行讨论:[17](1)、不考虑雨的方向,设降雨淋遍全身,以最大速度跑步,估计跑完全程的总淋雨量;(2)、雨从迎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θ,如图1.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及参数a,b,c,d,u,ω,θ之间的关系,问速度v多大,总淋雨里最少。

计算θ=0,θ=30°的总淋雨量.(3)、雨从背面吹来,雨线方向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α,如图2.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及参数a,b,c,d,u,ω,α之间的关系,问速度v多大,总淋雨量最小。

计算α=30°的总淋雨量.(说明:题目中所涉及的图形为网上提供)(4)、以总淋雨量为纵轴,速度v为横轴,对(3)作图(考虑α的影响),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5)、若雨线方向跑步方向不在同一平面内,试建立模型二、问题分析淋雨量是指人在雨中行走时全身所接收到得雨的体积,可表示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淋雨的多少与接收雨的面积和淋雨时间的乘积。

可得:淋雨量(V)=降雨量(ω)×人体淋雨面积(S)×淋浴时间(t)①时间(t)=跑步距离(d)÷人跑步速度(v)②由①②得:淋雨量(V)=ω×S×d/v三、模型假设(1)、将人体简化成一个长方体,高a=1.5m(颈部以下),宽b=0.5m,厚c=0.2m.=5m/s,雨速u=4m/s,降雨量ω=2cm/h,记跑设跑步距离d=1000m,跑步最大速度vm步速度为v;(参考)(2)、假设降雨量到一定时间时,应为定值;(3)、此人在雨中跑步应为直线跑步;(4)、问题中涉及的降雨量应指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而不是人工,或者流失的水量,因为它可以直观的表示降雨量的多少;四、模型求解:(一)、模型Ⅰ建立及求解:设不考虑雨的方向,降雨淋遍全身,则淋雨面积:S=2ab+2ac+bc雨中奔跑所用时间为:t=d/v总降雨量V=ω×S×d/vω=2cm/h=2×10-2/3600 (m/s) 将相关数据代入模型中,可解得:S=2.2(㎡)V=0.00244446 (cm³)=2.44446 (L)(二)、模型Ⅱ建立及求解:若雨从迎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θ.,则淋雨量只有两部分:顶部淋雨量和前部淋雨量. (如图1)设雨从迎面吹来时与人体夹角为θ. ,且 0°<θ<90°,建立a ,b ,c ,d ,u ,ω,θ之间的关系为:(1)、考虑前部淋雨量:(由图可知)雨速的水平分量为θsin u ⋅且方向与v 相反,故人相对于雨的水平速度为:()v sin u +⋅θ则前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淋雨量为:u /v sin u )(+⋅⋅θω又因为前部的淋雨面积为:b a ⋅,时间为: d/v于是前部淋雨量V 2为 :()()[]()v /d u /v sin u V 2⋅+⋅⋅⋅⋅=θωb a即:()()v u /v sin u a V 2⋅+⋅⋅⋅⋅=θωd b ①(2)、考虑顶部淋雨量:(由图可知)雨速在垂直方向只有向下的分量, 且与v 无关,所以顶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淋雨量为()θωcos ⋅,顶部面积为()c b ⋅ ,淋雨时间为()v /d ,于是顶部淋雨量为:v /cos b V 1θω⋅⋅⋅⋅=d c ②由①②可算得总淋雨量 :()()v u /v sin u a v /cos c b V V V 21⋅+⋅⋅⋅⋅⋅+⋅⋅⋅⋅=+=θωθωd b d代入数据求得:v1800v875.1sin 5.7cos V ⋅++=θθ由V (v)函数可知:总淋雨量(V )与人跑步的速度(v )以及雨线与人的夹角(θ)两者有关。

scs水文模型例题

scs水文模型例题

scs水文模型例题水文模型在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SCS水文模型是一种基于土壤保持的水文模拟方法,广泛应用于水文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

本文将通过一个SCS水文模型的例题,介绍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例题背景:某市位于河流上游,面临洪水风险。

为了评估可能的洪水情况,需要使用SCS水文模型来模拟降雨径流过程。

假设该市面积为100平方公里,降雨事件为10年一遇的设计降雨,模型参数已知如下:土壤类型:A植被类型:森林坡度:10%河道长度:10千米通过该例题,我们将逐步展示SCS水文模型的运用方法。

1. 降雨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设计降雨事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设计降雨通常以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形式给出。

根据降雨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得到降雨量为100毫米。

假设时间间隔为1小时,我们可以得到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为10毫米。

2. SCS曲线:SCS曲线是SCS水文模型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时间和降雨的关系。

曲线的形状由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坡度等参数决定。

根据给定的参数,我们可以查找SCS手册,找到与之相对应的SCS曲线。

3. 整体时段单位线:整体时段单位线是单位面积产流深度与单位时间内产流过程之间的关系曲线。

它是根据SCS曲线和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得出的。

在这个例题中,我们可以利用给定的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结合降雨数据,计算得到整体时段单位线。

4. 普通单位线:普通单位线是单位时间内径流量与单位面积产流深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它是整体时段单位线的缩放版本。

通过对整体时段单位线进行缩放,我们可以得到普通单位线。

5. 非线性产流:在SCS水文模型中,产流过程被分为初期产流和延时产流两个部分。

初期产流是指在雨水刚降落后,由于土壤无法迅速吸收水分而形成的产流。

延时产流是指在降雨结束后,土壤逐渐释放积水,导致的产流过程。

6. 延时过程:延时过程是指从降雨结束到开始出现流量峰值之间的过程。

它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和地形等因素有关。

西安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可利用降雨量预测模型

西安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可利用降雨量预测模型

摘要: 利用西安气象站 1 9 5 1 年 -2 0 0 8年 的气象资料 , 分 析 了西安 市降雨 量、 蒸 发量 、 可利用 降雨量 的变化特 征 , 并
建立 了基 于理论频率 曲线修正 的加权马尔科夫链年可利用 降雨量预测模 型 。分析结果 表明 : 西安 市可利用 降雨量 年 内变化大 , 以 9月最多 , 1 2 月最少 ; 四季 中以秋季的可利用降雨量最多 , 冬季 的最少 , 分别 占全年总量 的 4 4 . 5 和 2 . 1 ; 可利用降雨系数也 以秋季最高 , 冬季 最低 , 分别为 0 . 3 6和 0 . 1 3 ; 近5 8年来 , 西安市平均可利用降雨量 以每年 0 . 9 9 I n y n的线性趋势递减 。经过分析 , 利用加权 马尔科夫 预测模 型预测 的西 安市可 利用降雨 量的相对 误差 , 与可 利用 降雨量 实际值呈 负相关关 系 ; 经过理论频率 曲线修正后 , 其误差相应 的减少 。因此经过理论频率 曲线修正 的加 权 马尔科夫预测模 型 , 可 以应用于西安市未来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预测 。 关键词 : 马尔科夫链 ; 频率 曲线 ; 可利用降雨量 ; 特征分析 ; 预测模型 ; 西安市
Ab s t r a c t : Th e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1 d a t a a t t h e Xf a n s t a t i o n f r o m 1 9 5 1 t o 2 0 0 8 we r e u s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v a r i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r e — c i p i t a t i o n, e v a p o r a t i o n, a n d a v a i l a b l e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i n t h e a r e a . Th e p r e d i c t i o n mo d e l o f a v a i l a b l e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b a s e d o n t h e we i g h —

swmm指数累积模型

swmm指数累积模型

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模型是一个用于模拟降雨径流和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的工具。

SWMM指数累积模型是一种使用SWMM模型来描述径流和污染物累积过程的方法。

在SWMM指数累积模型中,降雨被视为指数型分布,即降雨量随时间呈指数增长。

这种分布假设降雨事件是由一系列独立的子事件组成,每个子事件的降雨量是随机分布的。

在指数累积模型中,径流和污染物累积过程被描述为一系列的子事件。

每个子事件对应于一次降雨事件,其降雨量服从指数分布。

在每个子事件中,径流和污染物累积过程被模拟为指数增长的过程。

通过使用SWMM指数累积模型,可以模拟不同降雨事件下的径流和污染物累积过程,从而评估城市排水系统的性能和设计。

这种模型可以用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优化,以减少径流和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公共卫生。

需要注意的是,SWMM指数累积模型是一种简化的模型,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模拟实际的降雨径流和污染物累积过程。

因此,在使用该模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和调整。

数学建模淋雨模型

数学建模淋雨模型

淋雨量模型一、问题概述要在雨中从一处沿直线跑到另一处,若雨速为常数且方向不变,试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是否跑得越快,淋雨量越少。

将人体简化成一个长方体,高a=1.5m(颈部以下),宽b=0.5m,厚c=0.2m,设跑步的距离d=1000m,跑步的最大速度v=5m/s,雨速u=4m/s,降雨量ωm:=2cm/h,及跑步速度为v,按以下步骤进行讨论[17](1)、不考虑雨的方向,设降雨淋遍全身,以最大速度跑步,估计跑完全程的总淋雨量;(2)、雨从迎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θ,如图1.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及参数a,b,c,d,u,ω,θ之间的关系,问速度v多大,总淋雨里最少。

计算θ=0,θ=30°的总淋雨量.(3)、雨从背面吹来,雨线方向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α,如图2.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及参数a,b,c,d,u,ω,α之间的关系,问速度v多大,总淋雨量最小。

计算α=30°的总淋雨量.(说明:题目中所涉及的图形为网上提供)(4)、以总淋雨量为纵轴,速度v为横轴,对(3)作图(考虑α的影响),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5)、若雨线方向跑步方向不在同一平面内,试建立模型二、问题分析淋雨量是指人在雨中行走时全身所接收到得雨的体积,可表示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淋雨的多少与接收雨的面积和淋雨时间的乘积。

可得:淋雨量(V)=降雨量(ω)×人体淋雨面积(S)×淋浴时间(t)①时间(t)=跑步距离(d)÷人跑步速度(v)②由①②得:淋雨量(V)=ω×S×d/v三、模型假设(1)、将人体简化成一个长方体,高a=1.5m(颈部以下),宽b=0.5m,厚c=0.2m.=5m/s,雨速u=4m/s,降雨量ω=2cm/h,设跑步距离d=1000m,跑步最大速度vm记跑步速度为v;(参考)(2)、假设降雨量到一定时间时,应为定值;(3)、此人在雨中跑步应为直线跑步;(4)、问题中涉及的降雨量应指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而不是人工,或者流失的水量,因为它可以直观的表示降雨量的多少;四、模型求解:(一)、模型Ⅰ建立及求解:设不考虑雨的方向,降雨淋遍全身,则淋雨面积:S=2ab+2ac+bc雨中奔跑所用时间为:t=d/v总降雨量V=ω×S×d/vω=2cm/h=2×10-2/3600 (m/s) 将相关数据代入模型中,可解得:S=2.2(㎡)V=0.00244446 (cm³)=2.44446 (L)(二)、模型Ⅱ建立及求解:若雨从迎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θ.,则淋雨量只有两部分:顶部淋雨量和前部淋雨量. (如图1)设雨从迎面吹来时与人体夹角为θ.,且0°<θ<90°,建立a,b,c,d,u,ω,θ之间的关系为:(1)、考虑前部淋雨量:(由图可知)雨速的水平分量为θu⋅且方向与v相反,sin故人相对于雨的水平速度为:()v⋅θsinu+则前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淋雨量为:u /v sin u )(+⋅⋅θω又因为前部的淋雨面积为:b a ⋅,时间为: d/v于是前部淋雨量V 2为 :()()[]()v /d u /v sin u V 2⋅+⋅⋅⋅⋅=θωb a即:()()v u /v s i n u a V 2⋅+⋅⋅⋅⋅=θωd b ①(2)、考虑顶部淋雨量:(由图可知)雨速在垂直方向只有向下的分量, 且与v 无关,所以顶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淋雨量为()θωcos ⋅,顶部面积为()c b ⋅ ,淋雨时间为()v /d ,于是顶部淋雨量为:v /c o s b V 1θω⋅⋅⋅⋅=d c ②由①②可算得总淋雨量 :()()v u /v sin u a v /cos c b V V V 21⋅+⋅⋅⋅⋅⋅+⋅⋅⋅⋅=+=θωθωd b d代入数据求得:v1800v875.1sin 5.7cos V ⋅++=θθ由V (v)函数可知:总淋雨量(V )与人跑步的速度(v )以及雨线与人的夹角(θ)两者有关。

数学模型淋雨量

数学模型淋雨量

1.不考虑雨的方向,因为降雨量w 均匀地淋遍全身,所以在将人体简化成长方体的情况下,忽略次要因素,人以最大速度跑步,根据淋雨时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降雨量等有关条件,列出总淋雨量W 的求解公式如下: ()max22d W ab bc ac wv =++利用MATLAB 编程求解(见附录一),可得:0.0024W ≈3m2.根据题意,将降落在人体上的雨滴分成两部分,1s (顶部)2s (前面),人体接收的雨量和头顶面积、头顶部分与雨滴垂直下落方向分量1u 、行走时间有关。

列式求解如下:头顶:11cos u u s bc ==θ假设降雨量w 与与点密度(均匀不计)淋雨量与人相对速度有关,所以:111111cos cos cos w u w w d bcdw W w s t w bcv v∝====θθθ正面:2sin v v u =+θ而222222212sin sin sin sin v u uw v w wv uw w u v abdW w s t wu v bd av W W W w c a v u +∝=+=⎛⎫== ⎪⎝⎭⎛⎫=+=++ ⎪⎝⎭θθθ+1θ利用MATLAB 编程求解(见附录二),可得: 当v =5m/s 时,淋雨量W 最小; 当θ=0°时,W =0.00123m当θ=30°时,W =0.00163m3. 根据题意,根据题意,将降落在人体上的雨滴分成两部分,1s (顶部)2s (前后两面),1s 面积为1s bc = 假设:1w 与雨点密度,雨点与人的相对速度成正比而雨点均匀分布。

头顶:111111cos cos cos w v v u w w ds w t bcw vααα∝=∴===1W正面:当sin u v α<时,人速大于垂直于人前后面的雨速,雨会沾到人的前面2222sin sin w v v u v v u w wuαα∝-=-∴=2sin v u dW wab u vα-=当sin u v ≥θ时,人速小于垂直于人前后面的雨速,雨会沾到人的后面2222sin sin w v u v v u vw wuαα∝-=-∴=2sin u v dW wab u vα-=因为12W W W =+所以[][]cos sin sin cos sin sin bcw d u v d wab u v v u vW bcw d v u d wab u v v u v αααααα⨯⨯-⎧+⨯⎪⎪=⎨⨯⨯-⎪+⨯≤⎪⎩>用lingo 编程(见附录三)求解可得:当v =2m/s 时,总淋雨量最少;雨线方向与人体夹角为30°时,淋雨量为0.2405556E-033m 。

基于MODIS和人工神经网络流域分布式降雨量估算模型和方法研究

基于MODIS和人工神经网络流域分布式降雨量估算模型和方法研究

摘要降雨量不仅是水文和水资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而且对于流域的防洪减灾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常规降雨监测手段存在监测范围小、成本高和只能点监测等不足,因此,如何准确、廉价、快速地获取流域内任意一个更小单元内的降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进步,卫星遥感雨量监测技术具有的监测范围大、不受地形限制等优势逐步体现出来,基于卫星数据的雨量估算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MODIS是新一代“图谱合一”的卫星传感器,它具有丰富的与降雨相关的数据产品,如果将其应用于雨量估算必将提高雨量估算的精度,促进雨量估算技术的发展。

本文以MODIS传感器的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从MODIS数据产品获取的气象因子和降雨的关系,建立针对流域的分布式的降雨量估算模型。

首先通过分析云降雨过程和云层降雨的物理机理,选取与降雨有直接关系的云、大气参数作为降雨估算参数因子,然后在分析MODIS数据处理流程的基础上,从MODIS的云产品数据中读取选定的参数因子数据集,并与地面实测降雨数据组成历史样本,最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用历史样本训练网络模型,建立针对流域的分布式的降雨量估算模型。

为了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本文中的降雨数据采用湖北省清江流域2004年上半年的雨量观测数据,卫星数据采用华中科技大学数字流域工程中心MODIS地面站接收并处理的MODIS卫星数据产品。

本文的神经网络采用BP网络。

通过对模型检验发现,此模型的估算能力较好,虽然有一定偏差,但是基本能够反映实际的降雨情况。

本文的研究说明MODIS的高光谱分辨率和丰富的数据产品应用于卫星雨量估算具有实际意义,拓展了MODIS数据的应用领域。

而人工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学习和非线性映射的优良性能,对提高降雨估算的准确度很有意义。

关键字:卫星遥感;雨量估算;人工神经网络;MODIS;BP算法AbstractPrecipitation is not only an essential parameter in hydrology and in the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but also important for the flood control of the valley and the preparation against i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hydraulic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monitoring approaches of precipitation involve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limited observing range, high cost and only-one-point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Consequently, how to get the precipitation of any part of the valley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atellite base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which can cover a wide range, and is not restricted by terrain, displays its merit in this field. Growing concern has been devoted into the observation system of this approach.MODIS is a new generation satellite sensor, which combines image with spectrum. It can provide substantial data on the rainfall. If it is applied to estimate precipit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estimation must be improv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cipitation estimating technology would be promoted too. This thesis set up a regional scale estimation model of precipitation, 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ata of MODIS with rainfall, based on the data of satellite, obtained with the MODIS sensor. The precipitation of any unit of the valley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this model. Firstly, the process and the physical mechanics of rainfall are analyzed. Then parameters of cloud and atmosphere, which are directly involved with rainfall, are chosen as the estimating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ata processing flow of MODIS, a data set of parameter factors is hereby established by reading the cloud product data of MODIS, which, together with data obtained by surface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compose the original sample. At last, the modeling method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s adopted; and the network model is tested with the original sample. Thus a regional scale precipitation estimating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In order to train and test the model, large amount of raw data are required. The precipitation data in this thesis is borrowed from observation data of rainfall in the Qingjiang valley, Hubei Provinc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2004. The MODIS satellite data product, received and processed by the MODIS ground station of Digital Valley Engineering Center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are adopted for the satellite data in this thesis. For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P network is utilized. Through examining the model, it is found that its estimating ability is good, which can reflect the actual rainfall in spite of some deviation.The study of this thesis reveals that it bear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pply the high spectral resolution and rich data products of MODIS to satellite estimation of precipitation, which can develop the application field of MODIS. Meanwhile, the study also shows the excellent capability of adaptive study and nonlinear mapping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Keyword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MODIS; Back propagation algorithm√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

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

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是一种用来预测农田水资源供需情况的数学模型。

通过分析农田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部门做出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农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一、农田供水量计算公式:农田供水量 = 降雨量 + 灌溉水量1. 降雨量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地表或地下收到的降水量,可以通过气象站的观测数据获取。

降雨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灌溉水量灌溉水量是指农田进行灌溉所需要的水量。

灌溉水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土壤水分特性以及灌溉设施的效率等因素进行估算。

二、农田需水量计算公式:农田需水量 = 作物蒸散发量 + 土壤蓄水量变化1. 作物蒸散发量作物蒸散发量是指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叶片蒸腾的水分量。

作物蒸散发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期、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系数进行估算。

2. 土壤蓄水量变化土壤蓄水量变化是指土壤中储存的水分量的变化情况。

土壤蓄水量变化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和蒸散发量等因素进行估算。

三、农田供需水平衡计算公式:农田供需水平衡 = 农田供水量 - 农田需水量通过计算农田供需水平衡,可以评估农田水资源的供应是否充足。

当农田供需水平衡为正值时,表示农田供水量大于农田需水量,农田水资源供应充足;当农田供需水平衡为负值时,表示农田供水量小于农田需水量,农田水资源供应不足。

四、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的应用: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可以应用于农业管理、水资源规划和农田灌溉等领域。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建立更精确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为农民和农业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总结: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该模型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部门了解农田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合理利用和管理农田水资源。

当然,实际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数据。

因此,在使用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开州区百年一遇降水模型探讨

开州区百年一遇降水模型探讨

开州区百年一遇降水模型探讨一、开州区气候和地形特点开州区地处重庆市东南部,西濒长江,南界南川,东邻巫山,北靠巴南和永川等地。

其气候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在16-18℃左右,年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之间。

地形上,开州区地势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复杂,有大量山脉、河流和湖泊分布。

由于地势复杂,山高谷深,开州区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二、开州区百年一遇降水事件分析最近一次百年一遇的降水事件发生在2021年,由于台风和季风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巨大的降雨量。

据气象部门统计,该次降水事件在短短几天内就超过了正常月降水量,导致了多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大量民房和农田被淹,道路受阻,交通中断,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灾后抢险救援工作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损失不可估量。

探索和研究开州区百年一遇降水事件的模型成为当务之急。

1. 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分析我们需要了解开州区的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风向等数据。

通过对历史气候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开州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为降水模型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地形和水文特征分析我们需要了解开州区的地形和水文特征,包括地势、河流、湖泊等信息。

开州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对地形和水文特征的分析对于建立降水模型非常重要。

3. 气象模型建立基于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开州区的气象模型,包括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等参数。

通过对历史降水事件的数据分析,可以归纳出百年一遇降水事件的规律,从而建立相应的模型。

5. 降水模型验证和改进我们需要对建立的气象模型和水文模型进行验证和改进。

通过对历史降水事件和洪水事件的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可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对模型进行改进,以提高预测能力。

四、预测和防范措施通过对开州区百年一遇降水事件的模型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未来降水事件,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中长期降雨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中长期降雨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科技论坛
中长期降雨预报模型比较研究
王艺晗 1,2 樊孔明 3 (1.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南京 210000 2.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土木与环境学院
3.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 蚌埠 233001)
【摘 要】中长期降雨预报是水资源规划以及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尤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量分配与调度工作重 视程度的提高,流域中长期降雨预报精度与可靠性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基于自回归、k 最近邻以及深层神经 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四种方法独立进行降雨预报,然后利用 BMA 集合预报方法进行模型预报结果综合。在以史灌河 1956~2016 年降雨为数据基础的模拟试验中,研究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算法的引入能够进一步提高中长期降雨预报结果的 精度与稳定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模型导致验证期预报误差增大、精度降低的现象。 【关键词】降雨预报 自回归 KNN 神经网络 BMA
中长期径流预报成果是月、年调度计划编制的重要基 础,运用典型年、时间序列分析、遥相关等多种径流预报 模型方法对关键水文断面、水利工程的来水过程进行滚动 预报,为流域可供水量分析、水资源调度计划制定提供数 据支撑。
该 研 究 以 史 灌 河 流 域 主 要 站 点 的 1956~2016 年 系 列水文资料为基础,采用常见的中长期预报模型,包括 AR(AutoRegression)、KNN(k-nearest Neighbor)、BPNN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及 LSTM(Long-Short 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共四种方法进行中长期来水预 测。以前期径流量、前期降雨量作为预报因子输入,对重 点流域的各计算分区进行年、月尺度的中长期来水预报。
根据《流域水资源调度方案编制技术指导(草案)》 要求,考虑到 BMA(Bay的广泛应用,且能够提供确定性、概率预报 两类预报结果,能提供未来有多大的可能性出现各种等级 的降水,该模型研发过程中采用 BMA 模型作为多模型集 合预报的核心算法,用于综合 AR、KNN、BPNN、LSTM 四类模型的预报结果。

API模型

API模型

P3 P2
P1
R1 R2
R3
R4
内插Pa=58mm相关线(红线)
结果: 查得相应的R1,R2,R3,R4 R(mm)
2、降雨径流相关图应用
P (mm)
W0=0 20 40 6508 80 100
130
105
80
50
三、API模型应用
已知 W0 = 58mm P ΣP ΣR R 50 50 18 18 30 80 38 20 25 105 63 25 25 130 88 25
划分方法:
当 fc ti Pi Ei (P<fc时)
R g,i R i
地下净雨
R s,i 0 当 fc ti Pi E i (P>fc时)
地面净雨
R g,i

Ri Pi E i
t i f c
R s,i R i R g,i
地下净雨 地面净雨
产流 模型
1、净雨划分
Pa,t1 KPa,t
Pa,t 1 K(Pa,t Pt )
Pa,t1 K (Pa,t Pt Rt )
注意:Pa≤Im,若计算出Pa>Im,则取Pa=Im。
(4)Pa值的计算—示例
产流 模型
3、降雨径流相关图要素计算
已知: Im 100mm
K6=1-5.6/100=0.944 Pa=0.944*(100+14.7)
2.9
1.6
18 2
0.2
2.1
1.2
8
0.1
1.5
0.9
14
0.6
汇流 (m3/s)
9栏 41 206 162 85 50 32 25 22 19 16 14 13 11 9 7 6 5 3 2 1

r语言关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与接触次数的dlnm回归模型

r语言关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与接触次数的dlnm回归模型

R语言处理天气数据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R语言代码示例,用于处理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相关的数据,并计算接触次数。

# 导入数据
data <- read.csv("weather_data.csv")
# 处理数据
data$temperature <- as.numeric(data$temperature) # 将温度转换为数值型
data$humidity <- as.numeric(data$humidity) # 将相对湿度转换为数值型
data$rainfall <- as.numeric(data$rainfall) # 将降雨量转换为数值型
# 计算接触次数
data$contacts <- ifelse(data$temperature > 25 & data$humidity > 70 & data$rainfall > 10, 1, 0) # 根据条件计算接触次数,这里假设温度高于25度、相对湿度高于70%、降雨量大于10mm时视为有接触发生,否则为0 # 输出结果
summary(data)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导入了包含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CSV文件。

然后,我们将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列转换为数值型,以便进行计算。

接下来,我们使用ifelse函数根据给定条件计算接触次数,这里假设温度高于25度、相对湿度高于70%、降雨量大于10mm时视为有接触发生,否则为0。

最后,我们使用summary函数输出数据集的摘要信息。

组合模型在降雨量预测中的应用

组合模型在降雨量预测中的应用

辨 率的方法 , 能够对 降雨量 进行 多尺度 分解 , 降雨量数 据 将
收稿 日期 :0 1— 9— 1 修 回 日期 :0 1—பைடு நூலகம் 21 0 2 21 O一2 O
由粗到细逐 步分解 , 这样 降雨量 被分成 线性 和非线性 部分 ,

13 — 6
两者彼此不相关 , 然后分开预测 , 提高降雨量预测精度… 。 针 对降雨量 的不确定 性 、 随机性 和非平 稳性 特点 , 本文
其 中 ,() s f为平稳 、 性部 分 ,()为非平 稳 、 线 t 非线性部分。 要对 降雨量 进 行准 确预 测 , 必须 将 降雨 量分 解 成两 部
分 , 波分析是一种具 有多分 辨率 的方法 , 小 因此 采 用 小 波 分 析对其进行分解 。 {() t }= W(() st ,() t)
以表 示 为 : () = t () f ()+ t () 1
经过小波分解 后 , 用 A I 采 R MA模 型对降 雨量线 性部 分 进行 预测 , B R F对非线性部分进行预测 。
33 降雨量的 A I . R MA 预 测
设分解后得到的降雨 量线 性部分 数据 集为 { d , , d , …
然后 采用 A I RMA和 R F神经 网络分别对 s t 和 ()进行 B () t 预测 , 然后采用小波 重构对两 者结 果进行 合成 , 到了降雨 得
量最 后 预 测结 果 。
, 。、 , 。、 / ‘、
4 对降雨量 的进行预测 。 )
34 降雨 量 的 R F神 经 网络 预 测 . B
t n o o d a d d o g td s se g it t r n trc n e v n y i ff o n r u h ia tri a r d u e a d wae o s ra c . o l n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雨量预测方法优劣的评价摘要本文就如何评价降雨量预报方法的优劣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且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对两种预报方法进行了比较。

首先用误差作为评价标准,对问题1建立了对两种降雨量预报方法进行比较的数学模型。

在计算误差的时候,为了使取值更具有比较意义,只选择离观测站最近的预测位置的预测值进行计算,通过对误差的计算,建立了数学模型。

用Object Pascal编程求解,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种降雨量的预报方法优于第二种预报方法。

问题2在问题1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另外一个数学模型,该模型巧妙结合公众的满意度来评价预测方法的优劣。

其中,在使用量化的方法对公众的满意程度进行刻划的时候,充分考虑公众的认知心理,使用了柯西分布隶属函数。

同样用Object Pascal编程求解,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第一种方法优于第二种方法。

综合问题1和2的结论,第一种方法优于第二种方法。

关键字降雨量预测数学模型误差柯西分布隶属函数1 问题重述雨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作和生活都有重要作用,但准确、及时地对雨量作出预报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我国某地气象台、气象研究所正在研究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即每天晚上20点预报从21点开始的4个时段在某些位置的雨量,这些位置都位于东经120度、北纬32度附近的53×47的等距网格点上。

再设立91个观测站点实测这些时段的实际雨量,站点的设置是不均匀的。

气象部门提供了41天的用两种不同方法的预报数据和相应的实测数据,希望建立一种科学评价预报方法好坏的数学模型与方法,对两种预测方法进行评价。

其中雨量用毫米做单位,小于0.1毫米视为无雨。

(1) 请建立数学模型来评价两种6小时雨量预报方法的准确性;(2) 气象部门将6小时降雨量分为6等:0.1—2.5毫米为小雨,2.6—6毫米为中雨,6.1—12毫米为大雨,12.1—25毫米为暴雨,25.1—60毫米为大暴雨,大于60.1毫米为特大暴雨。

若按此分级向公众预报,如何在评价方法中考虑公众的感受?2 模型假设2.1 观测站所测得的降雨量准确可靠;2.2 地球可以近似地看成一个球体;2.3 降雨量等级的划分符合公众的认识;2.4 气象站预测的数据刚好够描述整个地区的降雨情况;2.5 各个预测位置的预测数据所描述的区域范围是一样的,并且各个观测站测量的区域范围是一样的。

3 符号说明i s :第i 个观测站的经纬度向量12(,)i i i s s s =;i p :第i 个预测位置的经纬度向量12(,)i i i p p p =;i M :距离第i 个观测站最近的有预测雨量的位置的编号的集合;()k ij w :第i 个位置第j 时段采用第k 种预测方法的预测值;ij u :第i 个观测站第j 个时段的实际测量值;()k ij d :第i 个观测站所在地区内第j 个时段采用第k 种方法的预测的降雨量和实际测量的误差;1()d j :第j 种方法各个时段的总误差;[,]i i a b :第i 等级的降雨量范围(i=2,3,4,5,6);()i f x :预测降雨量属于第i 个等级时,人们的满意程度;()g x :降雨量x 所属的等级;()k ij H :人们对离观测站i 最近的位置第j 时段采用第k 种方法所预测的数据的满意程度的总和;i S :人们对第i 种方法的总满意程度。

4 模型建立4.1 问题一的分析、建模与求解由于某观测站所测的降雨量代表的是其邻近一定范围的降水量[1],由此可认为每个观测站和其附近一定范围内被预测的位置(以下简称“位置” )的降雨量是相等的,因而可用观测站附近位置预测的雨量和观测站实测雨量进行直接比较。

为方便叙述,对每个观测站进行编号,依次为1,2,3,…,91,第i 个观测站的经纬度用向量12(,)i i i s s s =表示(i=1,2,3,…,91), 其中,1i s 为东经,2i s 为北纬。

同时对所有位置进行编号,依次为1,2,3,…,2491,第i 个位置的经纬度用向量12(,)i i i p p p =表示(i=1,2,3,…,2491), 其中,1i p 为东经,2i p 为北纬。

将离观测站最近的位置所预测的雨量与观测站实测的雨量作比较。

已知各个位置与观测站的经纬度,可以利用公式[2]()(,,,)arccos cos cos cos cos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A A B B A B A B A A B B A B D x y x y R y y x x y x y x y y =++ 求出它们的距离(其中地球半径R=6371km ,(,)A A x y 为A 地经纬度,(,)B B x y 为B 地经纬度)。

设M i 为距离第i 个观测站最近的位置编号的集合,则:1212{|min{(,,,)},1,2,3,...,2491}191i i i j j M j D s s p p j i ==≤≤由题中数据的分析可知,41天的数据可以分成2部分,即6月18日~6月28日为第一部分,7月1日~7月30日为第二部分。

为了方便,将日期进行编号,记6月18日为第1天,19号为第2天,依此类推,28号为第11天,7月1日为第12天,7月30日为第41天。

进而将所有441164×=个时段也进行编号,称第i 天第j 个时段为第4(i-1)+j 时段,例如第三天第二时段为第10时段。

记第i 个位置第j 个时段采用第k 种预测方法的预测值为()k ij w ,第i 个观测站第j 个时段的实际测量值为ij u 。

由于预测点的分布成等距网格式分布,所以可能存在某个观测站有多个预测点离它最近,即可能存在|M i |>1,1i 91≤≤,为了方便计算,只取它们预测值的平均值,则第i 个观测站所在地区内第j 个时段采用第k 种方法预测的降雨量和实际测量值的误差为:()()1i k k ij ij ij i M i d u w M ∈=−∑所以,第j 个时段用第k 种方法的平均误差为91()1191k ij i d =∑, 所以,第k 种方法各个时段的总误差16491()1111()91k ij j i d k d == = ∑∑。

用Mathematica 生成的各个时段的平均误差见下图(其中灰虚线为第一种方法,细黑色线为第二种方法)。

图 1 用M at h e m at i ca 生成的各个时段的平均误差图1中可以看出,方法一和方法二预测的误差是比较接近的,但第一种方法所产生的误差总是比第二种方法所产生的误差小一点。

用计算机(具体程序Compare1见附录7.2)算得1(1)75.71d ≈,1(2)80.61d ≈,显然11(1)(2)d d <,即,第一种预测方法优于第二种预测方法。

4.2 问题二的分析、建模与求解气象部门将6小时降雨量分成6个等级,不妨将“无雨”也看成一个等级,则共有7个等级,如下表:等级 名称 降雨量范围(单位:毫米)1 无雨 [0,0.1)2 小雨 [0.1,2.5]3 中雨 [2.6,6]4 大雨 [6.1,12]5 暴雨 [12.1,25]6 大暴雨 [25.1,60]7 特大暴雨 [60.1,+∞)考虑公众的感受,一般地,若天气预报准确,人们会对所预报的值表示满意;若天气预报不准确,人们会不满意所预报的值,因此可以用人们的满意程度高低来判别这两种预测方法的优劣(显然,人们满意程度高的方法更优)。

人们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来刻划。

拟定人们对某次预报的满意程度函数()[0,1]i f x ∈,其中i 为该次预报的等级,x 为实际降雨量;若()1i f x =,则人们对该次预报“完全满意”,若()0i f x =,则人们对该次预报“完全不满意”。

考虑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首先通过天气预报(通常只预报降雨等级)在心中形成对未来天气状况的预期。

随时间的转移,人们很快知道了真实的天气状况。

这时人们会将对真实天气状况的感受与对所预报的天气状况的理解进行比较。

两者给人感觉差距越大,人们对预报天气情况的认可程度越低,即,满意度越低。

由于“有雨”/“无雨”给人的感觉是很明显的,因而可以取110.1()00.1x f x x < = ≥ 降雨等级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来划分的。

若降雨量在等级范围区间的中间,则人们容易确定所下的雨是属于哪个等级的,而在区间的两端却不容易确定,特别是在两个相邻区间的交界处会更加模糊,难以确定属于哪个等级。

假设预报的是等级A ,若实际降雨量在A 的范围区间的中间,人们会认为预报是非常准确的;若实际降雨量在A 的范围区间的两端,则会认为预报基本准确。

若实际降雨量在两个等级范围区间的交界处附近,则人们也会认为预报是比较准确的,因为人们较难辨别实际降雨的等级。

例如,若降雨量为2.6毫米,虽然应该分属于中雨,但是人们却往往区分不出是中雨还是小雨,因而不管预报的是小雨还是中雨,人们总会认为是比较准确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等级2到等级6的满意度函数可以采用图形大致如下的函数:图 2 等级2到等级6满意度函数的大致图像取中间型柯西分布隶属函数[3],令 00.1()10.11()i i i i x f x x x r βα < = ≥ +− (2,3,4,5,6;0;)i i i αβ=>是正偶数记等级i 的范围区间为[,]i i a b (i=2,3,4,5,6),取1()2i i i r a b =+。

取区间左端的满意度约为0.8,与其相邻的14区间处的满意度约为0.1,即 1112333()0.82,3,4,5,63(())0.13,4,5,641(())0.14i i i i i i f a i f a b a i f a b a −−− ≈= +−≈= +−≈ 取2222210.0526902,8,() 1.32r a b αβ===+=,则 23331(())0.03990930.14f a b a +−=≈,22()0.8152890.8f a =≈,当0.1x ≥时, 281()10.0526902( 1.3)f x x =+− 取63333313.3351110,18,() 4.32r a b αβ−=×==+=,则 32223(())0.04119260.14f a b a +−=≈,33()0.9551990.8f a =≈, 当0.1x ≥时,36181()1 3.3351110( 4.3)f x x −=+×− 取84444413.8501410,14,()9.052r a b αβ−=×==+=,则 43333(())0.1212010.14f a b a +−=≈,44()0.872950.8f a =≈, 当0.1x ≥时,48141()1 3.8501410(9.05)f x x −=+×− 取125555511.0242210,14,()18.552r a b αβ−=×==+=,则 54443(())0.1752640.14f a b a +−=≈,55()0.8190570.8f a =≈, 当0.1x ≥时,512141()1 1.0242210(18.55)f x x −=+×− 取166666614.4536910,12,()42.552r a b αβ−=×==+=,则 65553(())0.2578110.14f a b a +−=≈,66()0.7379910.8f a =≈, 当0.1x ≥时,616121()1 4.4536910(42.55)f x x −=+×−由于等级7比较特殊,参考等级2到等级6的满意度函数图像,等级7的满意度函数图像大致为图 3 等级7的满意度函数大致图像取偏大型柯西分布隶属函数[3],令70()11()x a f x x a x a βα−≤ = > +− 取6663()51.2754a ab a =+−=,6β=,记等级7的范围区间为7[,)a +∞,令77()0.8f a =,则=19.4702α,因而,76051.275()151.275119.4702(51.275)x f x x x − ≤ = > +−接下来比较人们对两种方法的预测值的满意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