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县域规划模式的变革

合集下载

我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析本文在分析国外有借鉴意义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阐述了县域生态经济的内涵,重点探讨了我国县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标签:县域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一、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借鉴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理论界的认可,国外学者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对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少探究,其中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模式是:1.太空人式经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K.E.Boulding)在《未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一书中认为,近代人类社会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世界各国工业界的经济体系是一种不独立和不完整的开放式的生态系统,这种牧童式经济(cowboy economy)几乎完全丧失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要时刻输入大量资源和能源,同时又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

由于无法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这种体系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给环境和人类的长远福利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基于牧童式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很多经济学家都确信,现存的经济体系是不能无限期维持下去的,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建一个良性循环型的工业生态系统。

这种生态系统类似鲍尔丁所描述的太空人式经济(spaceman economy)。

在鲍尔丁看来,现在的牧童式经济将会被太空人式经济所取代,这种太空人式经济体系把地球看成是一艘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得到满足,这就意味着此种经济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具有极为完善的物质循环性能。

太空人式经济能够实现一个工厂排放的垃圾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其本质在于工业的综合利废,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太空人式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2.B模式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R.Brown)在其《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的B模式。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摘要:本章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重点是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成功模式,为解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县域经济;一般规律;成功模式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旗县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通过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功模式的分析,将对我国在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上作出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所论及的县域经济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级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问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县域经济区分工阶梯规律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各地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规模和结构就必然存在差异,使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分别处在高层次与低层次、主动与被动、有利与不利的位置上。

在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县域与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以及初级产业为主的县域与加工业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前者一般居于劣势,后者居于优势。

它们的地位好像分别处在一座阶梯的上下方,这就是区际分工阶梯。

区际分工阶梯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区域空间分工阶梯中实现“梯度转移”。

比如有资源优势但缺技术、缺资金的县,可以通过加快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分工阶梯的升级。

(二)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县域经济之间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断被创造出来又不断消失,呈动态变化趋势。

导致县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空间不平衡性使县域之间在技术水平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发生变化。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二是探讨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大部分学者主要 选择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 财政支出等自变量对应变量做出解释。方霞等通过细化政府支 出结构专门来研究其对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影响。李政等考虑了 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王智勇等更偏 重气候、地形、温度等因素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利用高程地图 (DEM)获得起伏度对云南省县域经济深入研究。
地区东部,部分集中在陕南地区中部。在数量变化上,低低类型的
区域由 2009 年的 5 个县域增加到 8 个县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大
荔县、华阴市、蒲城县、潼关县等县域都位于西安都市圈的外围,
没有与西安直接毗邻,受西安高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比较小。其
136 2021年 11 期 总第 944 期
经济视野
随着研究的深化,研究对象逐渐从省域经济向县域经济转 变。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择的不断创新。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的运 用,评价指标也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比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经验贝叶斯修正的 Moran’s I 指数、层次分析法(AHP)建立 的权重指标。除了指标的选择,分析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使用传 统的因子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来对空间差异的机 制进行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探索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李会等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空 间极化现象。近年来,修正传统引力模型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研究 手段。孟德友等借助结合 GIS 技术的引力模型分析江苏区域经 济联系强度与方向。赵雪雁等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 经济联系并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
时间窗口为 2009 年 -2017 年。(由于白水县、富县、黄龙县、紫阳 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经

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镇化发展 的步伐,阻碍着县域经济 的发展与壮 大值得我们
注意 。
3 . 县 域城镇 体制政 策 与发展不 配套 长期 的城 乡二元经 济结 构造成 了城 乡二 元 的管 理体 制 ,
流 程 、主 管 领 导 、财 务 信 息 、采 购 信 息 、 统计 信 息 、 重大 也可启 动 问责 。 项 目建设 状 况 等 涉及 民众 重 大 利益 的事 项 一 一 予 以公 开 。
严 重 的后果 ,也必 须追 究相关 责任 人和 相关领 导人 的责 任 。
社 会科 学文献 出版 社 , 2 0 0 7 ( 作 者 单 位 :湖 北警 官 学 院 治 安 管 理 系; 湖 北 武 汉
4 3 0 0 3 4)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行政问责 ,以突显执法的权威性。要完 善行政问责启动程序,上级行政机关可 以启动 问责 ,有一定 数量 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公民个人联名提出问责时,
⑤ 管理观察 ・ 2 0 1 3 年1 1 7 1 中 旬出 版
公共 管 理
使得县域城镇化中体制政策与其发展不配套,社会保障体系 对接 ,发 挥基 本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的 基本 保 障作 用 ;建 立 城 乡
不完 善 ,农 民进城 后普遍 存 在就 业 、住房 、医疗 、养 老 、入 多层次 医疗 保 障体 带 J j .多元化 筹措 资 金 , 提 高社 会保 障 能力 。 学等 方面 的 困难 ,同 时,集 体土地 制度 也 制约着 城 市发展 空 也 同样 显 现 。这些 问题 阻碍 了城 乡生产 要 素 的合 理流 动 ,制 约着 我 国县域城 镇化 的快 速发 展 。 3 .加 强 技 能教 育 ,提 高 人 口素 质 ,引 导农 业 人 口向非 间 的拓广 。另 外 ,随着 城镇 化 的发展 ,城 市管 理水平 的落 后 农产业 转移 ,增 强县域 产业支 撑 力 加 强农 村 青壮 年 劳动 力 的技 能 培养 ,开 展技 能 培训 , 提 高农 村地 区劳 动力人 口素 质 。要充 分发挥 二 、三产 业对 城

县域产业转移新趋势

县域产业转移新趋势

县域产业转移新趋势县域产业转移新趋势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日益成熟与变化,县域经济也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县域产业转移是一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策略,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首先分析县域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和意义,然后探讨目前县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县域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县域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沿海和发达地区的产业已经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缓解。

而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潜力大等优势,适合承接产业转移。

县域产业转移的实施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推动县域经济的结构优化升级。

县域产业转移还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当前,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市经济相对发达,而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通过县域产业转移,可以将城市的产业转移到农村地区,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二、县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县域产业转移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不同,一些地区对于产业转移缺乏吸引力。

其次,一些县域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担过多的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缺乏市场化机制和市场竞争导向。

再次,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产业转移的需求。

三、县域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为了解决目前县域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其中,县域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政府需要发挥好引导和服务作用,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提供咨询、培训、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二)推动产业合作与联盟:通过产业合作和联盟,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组织,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

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

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

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

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

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

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县域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和路径探究

县域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和路径探究

县域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和路径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城郊地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

现代农业在县域城郊地区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当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问题分析1.土地利用问题县域城郊地区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紧缺,土地利用方式单一。

大部分农田虽然有机化程度较高,但由于农业生产模式的单一,开垦率低、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县域城郊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需求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市场对高品质、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当前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和品牌知名度均需进一步加强。

3.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县域城郊地区现代农业面临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

4.市场营销渠道问题县域城郊地区农产品销售面临着市场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由于农产品产地较为分散,与市场的距离较远,导致交易成本较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相对较为狭窄。

二、路径探究1.土地资源整合县域城郊地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的方式,促进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政府可以引导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经营和资源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生产。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逐步调整种植业结构,鼓励发展以优质、有机农产品为主的新型农业产业。

可通过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作物、推进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等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县域城郊地区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可以通过举办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活动、设立科技创新基地、鼓励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等方式,增加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探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探析

乡村振兴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2期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探析莫镇瑀,郑 骥,赖平静(北京电子科学院,北京市 100070)摘要:在当今社会,乡村振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县域新型城镇化旨在通过优化城乡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

从乡村振兴与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其发展现状、路径选择等方面,旨在为促进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县域新型城镇化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域;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0 引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这一发展蓝图,以促进乡村优势资源的合理整合与利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引领人们对县域新型城镇化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在实践中,县域新型城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传承乡村文化的同时推动现代化,如何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促进城镇化进程,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议题。

1 乡村振兴与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乡村振兴和县域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进行分析。

乡村振兴与县域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于实现农村全面振兴,注重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而县域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以县域为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

两者相互促进,乡村振兴为县域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发展动力和资源支持,而县域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平台和空间保障。

以河北省阳原县为例,该县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县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县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县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升级,县域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各地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县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县域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县域产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县域产业结构已经从单一的农业发展向多元化发展,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一些拥有地理、资源或人力优势的县域,经济结构更为多样化和完善。

2. 技术创新的推动:技术创新是县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越来越多的县域在技术创新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县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 产业协同发展:县域之间和县域内部的产业协同发展趋势明显。

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不同县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补发展,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4. 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县域开始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强调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这有利于传统农业的升级换代,使县域产业链更加完整和有序。

二、县域产业发展的趋势1. 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对县域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

未来,县域产业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2. 信息化和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县域产业将更加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

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将在县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

3. 科技创新:未来县域的产业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

政府将加大科技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和高端化迈进。

4. 人才引进和培养:未来县域的产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与专业化的人才支持。

政府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吸引人才的福利待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
维普资讯
第2卷 8
第3 期
集 宁 师 专 学 报
J u n l f ii e c esC l g o ra nn T a h r o e e 0J g l
Vo . 8 No. 12 3 S p2 0 e .0 6
20 0 6年 9月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
贾 福 平
( 宁师专 集 内蒙古 乌兰察布市 020 ) 100
内容摘要: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 划编制的重要性 , 县域 经济发展战略规
划 的编制 程序 。县 域 经济 发展 战略规 划 的 内容 包括 : 战略 定位 、
战略优化、 机遇与挑战、 战略原则、 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布局等。
场 中 。基 本 是 一届Leabharlann 领 导一 个 思 路 , 个 县域 整
二、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虽然县是最基本的行政区域 , 但县域经
经济发展具有极 大的盲 目性 。这就要求 各 济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 、 口和就业问 人 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 的发展战略 , 确定适合 题 、 市 发 展 , 城 以及 生 态保 护 和 环 境 治 理 等

从国家的经济总量看 G P有相当大 的 D
如 上世 纪末 比重是 由县 与县 以下 的经济 活 动创造 的。 到各种不确定 的因素 的影 响 , : 对一些 以出 口为导 向的县 绝大 多数 人 口也 是居 住 在 县 和 县 以下 地 域 东南亚金融危机 , 带来了致命 的打击。面对可 之内 , 因此 , 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 国民经 济 域经济的发展 , 只有制定 的整体发展具有作用 , 而且关 系到人 民生 活 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发展 战略 , 才能够在激烈 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 一 明确 的发展 目标 、 的市场竞争中, 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 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浅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

浅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

浅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作者:邢慧颖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市管县”体制越来越呈现出很多矛盾和问题,“省管县”体制改革呼之欲出。

本文通过分析,来展现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同时探究体制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省管县;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10-012011年3月16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这让省管县体制改革呼之欲出。

一、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

”实施省管县体制改革,其可行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第一,国家宪法为省管县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我国目前的地方行政体制为…省—县—乡‟三级,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这里的“较大的市” 目前全国共有大连等18个城市获得了批准,是由国务院依据《地方组织法》规定认可的。

第二,能实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动态协调。

根据管理学原理,“在组织的整体结构中,在管理规模既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反之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就越大。

”一个组织的管理层级应保持一个合理数量,这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第三,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改革的物质基础。

过去由于科技、交通等方面发展缓慢,使得上下政令的传播比较慢。

浅析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
革 的 方 向。
随 着我 国经济体 系的不断成 熟和政 府职 能的转 变 , 市管 “ 县” 体制的弊 端逐渐 凸显 , 推行符合 宪法 的“ 管县 ” 制则是 省 体 我 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的必经之路 。 首先 ,省管县 ” 制有利于 降低行政 成本 , “ 体 实现政府 组织 结构 的扁平 化 , 少了 行政 审批 、 核 的环节 , 减 审 提高 了行 政效 率。在组织的整体结构中 ,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 。 现代社 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模式就 是政 府纵 向层次少 、 管理幅度 大 的组织模 式 , 并以此达 到优化 管理的 目标 , 实现 管理幅 度与
4 明确 权 限加 强 权 力 监 督 和 制 约 、
过程中县级政府 的事权和 财权的不对称 。就 当前情况而言 , 我 国大多数地方的强县扩权 只体 现在财权上 , 并且仅仅 是将一部 分而不 是全部原 属地级市 的经济管理 权和 财政权 由省直 接赋
予经济强县 , 却不涉及到其他事权, 如行政权 、 司法权和人事权

等。此时 , 市级政府依然能够统领县级的其他事权 , 进而影响到 人、 、 财 物等方面 的管理权 限 , 无法做 到相互匹配 和衔接 , 造 且
省级政 府要采 府 顾此失彼的局面 , 直接威胁到改革 的进 程 。再加 上县级缺乏 效的办 法就 是适 当维护好 地级市的利益 。因此 , 省级对其的监督管理机制 , 这不但会造成县级权力膨胀 进而 取一定措施来保护地 级市 的利益 , 样就能使市县关 系处于相 这
对于发展势头较好 、 发展空 间受到限制的 导致权力滥用, 而且会削弱省级对县的经济与社会管理 使县 对融洽的状态。首先 , 地市 可通过市辖区的调整来拓展其发展空间并且扩大其利益 的发展偏离 方向 。 . 一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来说 .发展旅游业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 .污染小的特点 .把 旅游业作 为先导产业往往有利于动 员各方面 的力量共 同参与县域
经 济 的 开 发 ,使 县 域 经 济 得 到 超 常 的 发展 。 4 资源 集 约 开 发 利 用 模 式 .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1 ” 企 业 、大规 模 ” 的产 业 集 群 引 领 模 式 .小 这 种 模 式是 在 县 域 内 按 专 业化 分 工 和 协 作 原则 .将 大量 的生
县 域 经济 是 指 以县 城 为 中心 , 乡镇 为纽 带 以农 村 为 基础 . 有发展旅游 业的巨大优势 。旅游业发展可 以带动 众多行业的发 以 以县 ( )辖行 政 区域 为单 元 的 区域 经 济 。 它是 以农 业 和农 村 经 展 .且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 . 人可 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 .带薪 市 个
资源优 势包括 :一是丰 富的生物资源。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存
多样 性的气候和土地资源形成 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 . 形成产业集群 .在集群 内运 在较大的气候 差异和广阔的土地 .
行实 现 规 模 经 济 。这 种 模 式 的主 要 特 点 是 :第 一 .单 个 企 业 规模 了生 物 资 源 的 多样 性 ,造 就 了 中西部 地 区 品种 纷 呈 的物 产 。二 是 较 小 。形 成 产 业 集 群 的企 业 绝 大 多 数 为 中小 企 业 ,起 步 的 门 槛较 蕴藏量 巨大的能源 。三是丰 富的矿产 资源 。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不
低 .容易在短期 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 ,迅速形成生产能力 。同 是不开发资源 ,而是依托资源优势集约开发优 势资源 。事实上 , 时,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 . 容易适应市场 对产 品多样性变化 的要求。 很 多资源优势县 已经培育出了有特色 、有优势 、有潜力、有市场

浅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浅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引言河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浅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对应的对策。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河南省下辖的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河南省县域经济总体上仍处于中低水平阶段,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河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县市发展相对较慢,存在发展落后等问题。

此外,河南省的县域经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缺乏新兴产业的培育。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为了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模式:1. 传统产业升级模式河南省许多县市的经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农业和重工业。

传统产业升级模式可以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来提升产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引导资金和人才进入传统产业,推动升级。

2.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指将相关产业集中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发展。

河南省可以通过培育和发展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的集聚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政府可以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入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产业链的衔接,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

3. 创业创新模式创业创新模式是指鼓励和支持创业者进行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南省可以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科技人才等群体创业,培育新兴产业。

政府可以提供创业补贴、创业孵化器等支持措施,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针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引导资金和技术向县域倾斜为了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引入更多的投资和先进的技术。

政府可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设立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机构,鼓励企业和机构向县域投资,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浅析民族县域城市化发展--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浅析民族县域城市化发展--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 。 E
以杜 尔伯特 蒙古族 自治县为例
董 辉
( 哈尔滨 理工大学 , 哈尔滨 1 0 8 ) 5 0 0
文 摘 编 号 :0 5 9 3 ( 0 1 1 — 0 8 C 10 — 1X 2 1 )2 0 3 一 A 摘要 : 市化是社 会经 济发 展 的必然 产物 , 城 是各 个 国家和 民族 实现 现 代 化 的 必 由之 路 。 随 着我 国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 族 地 区应 当 确 立 怎样 的 城 市 化 发 展 模 式 , 便 确 保 民 以

杜尔伯特 县城 市化发展历程
相望 , 南同肇源县毗连 , 北同齐齐哈尔市接壤 , 距哈尔滨市 20 0 公里 、 距大庆市 5 公里、 5 距齐齐哈尔 7 公里, 5 距萨尔
图机场 8 公里 。 0 滨洲铁路南北贯 通境 内 6 公 里 ,0 省道 O 21 穿过境 内 3乡 10 里 ,嫩江 水运线 在境 内长达 16 公 2公 4. 7
域性 。

府所在地泰康镇 , 位于杜尔伯特县北部 , 三面环湖 , 地势西
高东低 , 临天湖 , 部多为 草原 , 得天独 厚 的城 市化 北 南 拥有 基础条 件。另外 , 于县城 周边 连环湖镇 、 位 他拉哈镇 、 胡吉 吐莫镇 等重 点乡镇也有 巨大的规划优势 。 2 . 交通地 理优势 。杜尔伯特地 理位置优 越 , 通便利 。 交 东与大 庆市 、 林甸 县为邻 , 与泰来 县 、 西 吉林省镇 赉县 隔江
财富, 推动杜尔伯特县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快 , 城镇基础设
施及其 配套设施 功能 日臻完善 。第三 , 城市化 转型阶段 ( 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 梯度承接优势。杜尔伯特县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上

县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思考

县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思考

县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思考县域产业园区是指依托县域内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以及农村企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载体,打造的集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孵化、企业孵化和培育、园区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县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成为了摆在各地政府和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县域产业园区面临的主要挑战1. 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受限当前许多县域产业园区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受限。

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的影响,这些传统产业往往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技术落后等问题,需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2. 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功能不完善部分县域产业园区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支撑,服务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难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3. 环境监管不力,发展空间狭小一些县域产业园区在发展中环境监管不力,存在污染治理不到位、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1.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针对当前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导向,鼓励县域产业园区发展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农业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升级。

2. 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支撑要加强园区内部的创新驱动力,引进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和创新孵化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3. 完善园区配套服务,提升竞争力在提升服务功能方面,可以引入金融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4. 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园区发展空间在环境保护方面,要严格落实环保政策,加大环保投入,治理园区内的污染源,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为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转型升级中的政策支持1. 制定激励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县域政府可以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入驻园区,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土地出让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发展活力。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202x-7-16摘要。

改革开放促使县域经济积极探索特殊发展之路。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巩义模式”、“农安模式”及“义乌模式”等是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积极探索的成果,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的实验范本。

这些经验模式建立在各自相对优势基础上,只有类型相同的借鉴性,并不是广泛推广的范式。

研究分析这些模式,是为了在新形势下,面向未来,反思过去,学习借鉴,促进中国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体制改革和创新才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根本动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验模式,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一、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和财政体制“分灶吃饭”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

各地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和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本地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出现新的不平衡态势。

县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政权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

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基础的县域经济,因其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成为地方经济的核心。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和自组织性。

中国有2052个县域,从地理条件讲,有山区县(占43%)、丘陵县(占26%)和平原县(占31%);从经济特征讲,有沿海开放县、城郊县、传统农业县、山区县和牧区县等。

县域经济间发展差异甚大,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从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化阶段看,有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发展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和谐发展);从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上看,有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型;从区域比较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落后;从发展现状讲,有富裕县、发展中县和贫困县。

据202x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 的15.1倍。

县域战略规划与经济体发展战略

县域战略规划与经济体发展战略

县域战略规划与经济体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县域战略规划和经济体发展战略成为重要的工具和指导。

本文将从县域战略规划的概念和目标、经济体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县域战略规划的概念与目标县域战略规划是指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规划进行制定的过程,通过认真分析县域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产业结构等现状,明确县域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出一系列的发展策略和实施路径,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1.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县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竞争力。

通过深入研究县域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制定相应的优化调整方案,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3.促进城市化进程与推动城市建设。

通过县域战略规划,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

4.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县域战略规划,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体发展战略的内容与实施经济体发展战略是县域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战略、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等。

1.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可以明确县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领域。

其中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等。

2.区域合作发展战略。

县域之间不应该是孤立的单位,而是应该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通过制定区域合作发展战略,可以加强县域之间的资源交流、优势互补和产业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共同体。

3.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改革工作总结

县域改革工作总结

县域改革工作总结引言县域改革是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过去几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县域改革的路径和模式,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将对县域改革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改革成效1. 经济发展通过县域改革,各地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方面,县域经济实现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2. 营商环境县域改革推动了营商环境的优化。

各地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大幅简化了审批流程,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快了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并积极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3. 基层治理在县域改革中,基层治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通过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各地形成了一批领导干部能力过硬、工作务实、群众满意的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基层社会治理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存在问题虽然县域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县域改革中,各地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滞后,人才流失和产业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此外,一些地方尚未找到自身发展的长期规划和重点支持产业,导致发展目标模糊和改革措施不到位。

2. 沉重的财政负担县域改革的推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目前一些地方财政压力较大,财力相对薄弱,限制了改革的深入进行。

同时,财政分配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加财政资源的配置弹性和合理性,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3. 人才引进和培养县域改革需要大量优秀的管理和从业人员支持,但一些地方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存在困难。

目前,一些地方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和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动性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为了继续推进县域改革,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规划和引导各地需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明确县域改革的目标和路径,合理规划资源配置,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科 学
・ 2 7 9 ・
浅 析县域规划模 式 的变革
黄 洋
( 黑龙江省海伦市城 乡规探 讨 了县域规划模式 , 针对县域规划模式 变革 中的常见 问题提 出有针 对性 地解决措施 , 对于县域规划体 系的完善 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 县域规 划; 规 划模 式; 变革
1概 述 前的县域规划 中,分析问题还停留在对现象的罗列 ,没有进行深入理 我 国的县域规划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初期与地区国民经 解 , 一般难以发现中心环节 , 主次关系不清晰 , 对问题 的演变轨迹难以 济发展规划特点相适应, 因农业地区在区域规划中占有较大比例 , 很多 进行及时跟踪。 因模糊性的理解导致表达也不够清晰。 区域开发中产生 农业区划理论应用于规划中, 农业区划印记 比较鲜明, 这也影响了八十 的问题应用系统分析技术进行形式化表示才能使县域规划的质量不断 年代的县域规划。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开放 ,对县域规划也具有新的要 提高。 求, 产生很多问题 , 需要不断予以完善。 4 3 开发保护、 发展控锚I 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2 规划模 式 及其 演变 通常在县域规划中都能关注到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 这离不开 但很多还没有落实到空间, 未形成相应地发展与控制指标体 县域规划模式应遵循基本目 标、 内容及程序, 加强管理与其它各类 国土规划。 尽管规定了城镇 人口 规模等一些控制指标 , 但没有控制相应的用 规划之间的关系 , 提高对区域发展的认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基本 目标 系 , 就是制定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 , 在规划过程 中, 通常分析现状及客观条 地 、 人 口密度等 , 缺乏建设性 、 指导性指标 , 就难 以真正落实规定性指 件, 成为国民经济计划中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区域发展不只是依靠国家 标。 所以, 对县域规划发展及控制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制定已 成为—个亟 计划进行统一安排 , 由于受到规划理论学术氛 围所限 , 规划还存在一致 待解决 的问题 。 4 4没有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奖励政策 性。七十年代后期具有较为明确 的总目标 , 规划服务于区域发展 。 城镇 随着逐步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 , 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模式 , 初步建 体系及 基础设施规划布局 内 容 比较突出,主要集中于分析论证重大建 设项目, 其次是农业规划 , 而忽视社会发展及环境规划。市场力作用在 立 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体制 ,尤其是沿海区域 及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政策使区域发展动力机制得到改变 , 进而明显提 规划布局 中 逐渐受到关注 , 但在观念 E 受 汁 戈 Ⅱ 体制的影响。 高经济的高速发展 , 但存在惯性规划思维, 产生与经济发展实践不适应 3规划背景特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规划背景产生的变化 比 较明显 , 具有很多 的情况 比较普遍。 在改革开放中, 奖励政策研究是规划的—个核心环节。亚洲 四小龙 新特点。 改革开放 以 来, 经济增速加快 , 迅速提高了经济 发展水平。 投资 及我国沿海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都是基于此 ,学习及应用有效的奖励 主体 由 单一国家投资 向 多元投资主体转变 , 市场调节所 占比 例不断增 政策 , 都获得了佳绩。 但在县域规划中, 对奖励政策研究的不多, 通常还 长, 充分发挥了市场力的作用。 因逐步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 资源阐述优势 , 将潜在优势利用奖励政策向现实经济资源转 中心 , 形成系统地层次规划。 由发展战略规划向宏观 、 微观规划体系 , 注 针对区位、 重衔接很多规划种类 , 在内 容上进行协调分工。法制建设进展比较突 化的认识不足。 4 . 5 规划与管理衔接不够紧密, 规划中缺乏较强的法制意识 出, 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成为规划实施的—个主要手段 , 规 划与法制之间也需要建立比较紧密的联系。 县域规划对其发展 目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规定 ,其实现离不开 所 以, 规划一定要兼顾管理要求, 使其操作性更强 , 并利用 县域规划在改革开放后也具有更多新的要求 , 结合经济发展 , 严格 规划的实施。 的城乡户籍政策也逐渐产生很大变化 , 城市化水平不 只 是依靠非农业 控制指标体系服务于管理。但也应注意到,规划不具有较强的管理观 人 口这一指标进行衡量, 城乡非农业经济活动逐渐提高比例 , 各类土地 念 , 规划内容不够具体 , 使管理缺乏重要依据 , 进而导致规划与管理之 这不仅是管理上存在问题, 也因规划中对管理环节 应用产生显著变化。 县域规戈 一定要为改革开放服务 , 规划内容和指标 间产生一定的矛盾。 体系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分区规划, 不断深化控制性规划, 使 的具体要求缺乏充分考虑 。 传统规划模式不具有较强的法制思想, 通常 规划的导向及管理控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逐步建立分区规划、 控制性 县域规划除了规划说明书外 ,尚未深入研究与之具有密切关系的法制 问题 , 法制文本也没有形成 。所以 , 要是将规划作为立法的—个重要依 详细规划体系。 据, 就会产生较多因难 , 尤其是增大了依法管理 的难度。目前对法制建 4县域规划模式的不足之处 益提高, 相继颁布实施 了很多法律法规 , 但在规划工作 我国开展的很多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但也存 设的重视程度 日 中对法制的意义重视不够 , 很多规划也缺少必要的法律内容。 在 一些 不 足之处 。 4 . I 没有具体的规划 目 标 5结 论 综匕 所述 , 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县域规划的发展 , 针对县域规划模式 在规划体系中没有明确县域规划 的地位 ,与县域经济及社会发展 规划之间的关 系, 与 国土规划 、 城镇总体规划 、 控制性详细规划之 间的 变革中的常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对于县域规划体系的完 关系缺乏深入分析及分工。 县域规划 目 前的近远期 目 标体系不明 确, 影 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 文献 响目 标实现的因素、 需采取的程序及具体措施也不明晰。 这导致形式化 表示定量控制的难度增大 , 部分规划 目标采用大量文字表述, 主要 目标 【 1 惆 干峙适 应新的历史发展需要努力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田. 城 层次及期之间的关联 【 生 不够明 确。 与城镇规划缺乏具体的重要 目 标, 尽 市规 划 , 2 0 1 3 , 7 . 2 ] 委群.关于开展市 ( 县)域规划的若干 问题的思考 田. 城 市规 划, 管具有人 口规馍指标 , 但缺乏人口及宏观建筑密度等指标。 尽管概念化 [ 4, 1 7. 表示了 城镇中心点, 但缺乏宏观利用土地的指标体系。 这些不足之处都 201 对县域规划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f 3 1 贝拉・ 巴拉 萨等. 半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战略呻 北京: 财政经济 出版社 , 2 0 0 9 . 4 . 2 发展过程中 缺乏系统化 4 1 李以伦 两面神思维与太极思维——论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互补[ J J ’ 求是 县域规划的深入研究基本 匕 还是—种问题导向型规戈 Ⅱ ,也就是反 『 l J , 2 0 1 4 , 1 0 . 思过去和 目前的一些问题 , 探讨比较有效的解决措施。 研究问题的水平 学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